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技术的本质和特征马克思主义技术观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整体上揭示技术的本质而形成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它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观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整个理论体系。本章从马克思主义技术观出发,阐述技术的本质与技术的结构两大问题。第一节技术的本质和特征一、技术的本质“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意指“技能”、“技艺”等。它虽与科学(Scientia)同属人类的智慧,但二者截然不同,techne指的是主观性因素,而Scientia指的则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理性知识(epsteme)。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春秋末期齐人所著《考工记》中讲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指出精美器物的形成离不开天时、地利、材料和工巧各种因素的结合。近代以来,技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导致了技术的理论化趋向,产生了技术科学,从而在技术的构成要素中,技能、经验等主观性因素不再占主导地位,“技术”一词也从最初的techne转变成technology,其后缀一ology有“学问”、“学说”之意。18世纪末狄德罗把技术定义为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体系。随着机器和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占据统治地位,技能逐渐变为制造和利用机器的过程,以至人们认为技术就是工具、机器和设备,这样,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就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多种观点,欧美各国的技术哲学、日本的技术论等对此都展开过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出发把握技术的本质,认为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劳动的进化史就是技术的进化史。而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们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时并不是直接作用于自然界,而是通过劳动资料即技术手段的中介作用,把人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因此,人的劳动过程,实际上是借助包括劳动手段、工具及其技能、方法在内的技术,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其构成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其中劳动资料包括机器、器具、工具、厂房、建筑物、交通运输线等等,它们是物化的智力。这样,可以把技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提起技术的本质,人们往往会想到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经常被连起来使用,简称“科技”。但是,这二者是有区别的。首先,技术和科学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范畴,但它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技术则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其次,二者的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它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针对客观世界(作用对象)“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操作体系;再次,二者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的发展途径如何,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问在哪个实验室出现,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已有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由于技术有了科学的根据,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并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因此总体来说技术是可预见的。最后,对二者的评价标准也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知识的储备;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正是技术与科学的多方面的差异,人们才得以对它们分别研究,建立起相应的技术体系与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这个观点是十分深刻的,因为:第一,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人类单凭自身的体力很难获取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因此即使是在远古时期,原始人也需要运用最原始的工具作用于自然,离开技术,人的实践就很难进行,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技术是人利用自然物的机械属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物,是进行实践活动的工具,技术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充分展现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第二,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这里理性和目的并不直接使自然界的物质与能量发生数量上的变化,而是借助技术工具的中介作用,使自然界发生物质形式与能量形式的变化,同时在自然界中实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在阐述这个问题时曾引证黑格尔的话:‘‘理性何等强大,就何等狡猾,理性的狡猾总是在于它的间接活动,这种间接活动让对象按照它们本身的性质覃相影响,互相作用,它自己并不直接参与这个过程,而只是实现自己的目的”。技术是实现理性目的的手段,这正体现了对自然的能动作用的观点。第三,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首先,技术的演化推动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从原始时期混沌的天人合一到近代的天人对立,再到将来的自觉的天人合一的演化。在人类早期,人的能力十分低下,在技术水平上刚刚摆脱利用自己的本能使用粗糙工具的时期。但是,“手的专业化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而工具意味着人所特有的活动,意味着人对自然界的具有改造作用的反作用,意味着生产”。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开始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把自然作为索取的对象,从而走向了与自然的对立,造成一系列的问题。人类应当通过自觉整自己的行为,逐渐学会控制自然力以便经济地加以利用,并进而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人类还在运用技术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改变着自身,不仅使人的身体发生改变尤为重要的是人所特有的思维能力得以不断提升,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第四,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之中。马克思主义把劳动资料与经济时代联系起来,实际上就是把技术发展水平和不同经济时代的发展联系起来,强调了劳动资料(技术)在经济时代改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深刻地做出了“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②的科学论断,并指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其中包括技术)结合的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不同的经济时期,就是说,技术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技术进步还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力量。马克思在研究历史时,曾说过封建势力把蒸汽、电力和自动织布机看成是比法国大革命的领导人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布朗基“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把我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是摧毁欧洲封建社会的有利武器。邓小平针对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状况,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中,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关键内容,并通过对二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情况、新特征的概括和总结,果断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有力论断,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的观点。二、技术的特征技术作为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其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自然性和社会性技术作为人用来延长他的自然肢体和活动器官的自然物,是客观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决定了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必须依靠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现代技术更是人类自觉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因此,任何技术都首先具有自然性,从石器、铜器到铁器,从简单的工具到人手开动的复合工具到现代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的庞大技术体系,都具有自然的属性。例如,煤的燃烧产生热变自然界而发展的。”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人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这些主体要素有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在现代技术活动中,经验性的技能、诀窍和规则仍然是必要的。然而,仅仅是主体的能力和知识还不能实现技术功能,技术还是精神向物质转化、知识向物质手段和实体转化的过程。技术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技术既包含方法、程序、规则等软件,也包括物质手段等硬件,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产生现实的技术。软件与硬件相互作用和不断更新,使技术不断发展。5.跃迁性和累积性技术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表现出技术的跃迁性。在人类社会早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人往往通过简单的工具对自然对象进行加工制作,这使材料加工技术在古代技术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近代工业革命侧重于解决材料加工技术发展对能源动力提出的新要求,从而能源动力技术成为近代各技术中的主导技术。20世纪中叶开始的以信息通讯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引发了一系列高技术的产生,21世纪将逐渐成为生物学的世纪。日本技术论学者星野芳郎(1922一)提出的近代技术史上三次技术体系的更迭的思想就反映了近代以来技术的跃迁式的产生、发展及演化过程。但是,技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又具有累积性。当新的技术(群)出现后,原来的技术并非全部被否定、被废弃,而是在主导技术影响下经过改造、提高的扬弃过程,形成技术的多层次性和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特征。例如,现代文明的材料、能源、信息三大技术将和生物技术交叉融合,形成生物材料技术、生物能源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而纳米技术使人类在经历了材料主导、能源主导、信息主导以及三者融之后,在更高层次上进入材料主导的新时代。第二节技术的构成1•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技术要素可以概括为: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和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是最基本的技术表现形态。经验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的体验,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方式及方法等直觉体验的积累和综合。技能则是以技术知识、劳动工具和经验为基础,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活动能力know—how),包括技巧、诀窍等实际知识。如古代以手工操作为基础的经验技能,近代以机器操作为基础的经验技能和现代以技术知识为基础的经验技能。这三种形式的经验技能代表了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体活动能力或方式的不同发展阶段。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指以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它按被操作和不被操作分为“活技术”和“死技术”,前者指的是在劳动过程中的技术手段,后者指的是不在劳动过程中的技术成果或技术对象。实体技术也可以按不同历史时期分为手工工具、机械装置和自控机床等三种表现形式,它们表现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的不同发展阶段。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知识,它是现代技术构成中的主导要素。人们往往把技术看做科学的应用,但这只是一个方面,远在科学原理产生之前,人类就已经凭借技能和经验使用技术了。技术知识就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技术经验和理论。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经验知识,一种是理论知识。不同形态技术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相关性与独立性相关性表明各类技术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例如,远古弓箭的发明就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发达的智力,近代工匠的经验技能又促进了工具机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现代技术理论大量物化成机器设备并培养出新型的劳动者。各种要素之问除了相互关联外,还是彼此独立的。工具代替不了经验,知识也代替不了技能。互补性与主导性互补性是指在技术结构内部,各类技术要素之间存在着互补机制,其中某类技术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或牵动其他要素的变化。互补性机制保证了技术结构的整体协调。同时,由于在三类技术要素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各要素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一定时期有的要素处于矛盾的主导地位,它的发展规定或制约其他技术要素的发展变化,这就是技术要素之间的主导性功能。主导性决定了主导技术要素具有触发型放大作用。如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技术结构一直属于经验主导型技术结构,现在如果我们还强调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其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收效甚微。相反,我们只要抓住了当前的主导技术要素,根据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实行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就可能不必花费很大的能量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稳性与变异性技术要素的自稳性是指各个技术要素都有自我稳定的一面,如某个技术要素在受到其他技术要素的干扰时,它自己就有抗干扰的能力。近代发生的技术革命使机械工具对原有手工经验技能产生了威胁,但后者并不因此就退出生产领域,而是在一定时期与前者并存。如英国在1850年已有22.4万台机械织布机,但在五年后仍有5万多名手工织布工人。在一定条件下,经验的积累会转化为技术知识,在历史阶段上属于知识水平的东西也会成为经验性的常识,从而表现出变异性。如在20世纪70年代的非洲,汽车驾驶员是最高级的技术人员,因为他掌握着最高级的“技术知识”,但这些知识对于包括日本在内的大多数欧美国家来说,已经纯粹属于生活技能性的操作了。第三节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在当代,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作用与影响。同时,技术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本章集中研究技术的价值、伦理以及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一、技术价值(一)技术价值的概念及特点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技术与人的这种价值关系是在客体(技术)与主体(人或社会)发生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是客体的属性在与主体发生关系中的体现。当技术对主体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价值,否则,它就没有价值或具有负面价值。例如,当人们利用核技术建造核电站,满足人及社会的用电需要,促进人与社会发展的时候,该技术就具有正面价值。反之,当该技术被恐怖分子用来制造杀人武器,并以此危及人和社会安全的时候,它就具有负面价值。技术价值归根结底来源于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是技术属性在与主体发生关系中的体现。技术价值只有在与主体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例如,手术刀的价值是在医生使用手术刀的过程中的体现,它的价值也只有在它与医生发生关系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如果医生不用手术刀做手术,那么,手术刀的属性就只能潜存于其中,很难显现出其价值。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技术作为实现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具有自然属性,并且是自然过程。这主要表现在技术产品的效用性、技术原理的科学性、技术操作的规范性、技术存在的客观物质性以及技术后果的两重性等特性。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虽然社会制度、政治结构和文化传统不同,但它们在生产技术和工程技术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是基本相同的。另一方面,技术作为社会的人所创造、所应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并满足其需要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它具有社会属性,并且是社会过程。这主要表现在技术的社会制约性(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皆受社会影响)、经济性(技术活动要符合高效率、低成本等原则)、革命性(技术在社会变革中起作用)、历史性(技术产生与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民族性(技术在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等特性,因而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和文化传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技术背景。在技术与其主体发生的相互关系中,技术的二重性显现为技术价值的二重性,也就是说,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共存于技术之中,技术的自然价值与社会价值也共存于技术与其主体的关系之中。例如,网络技术既有便于人们交流的自然属性,又有受管理体制和经济制度等社会因素制约的社会属性。当它被人们利用时,就分别显现出它的交际、便捷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网络技术的两种属性都共存于网络技术之中,它的两种价值也共存于它被其主体(如网民等)用于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关系之中。技术的自然属性是其社会属性的基础,技术的自然价值是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基础。技术的自然价值与其社会价值的体现是同技术所在的环境条件分不开的。当技术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只受个体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受群体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时,技术主要由其自然属性显现出自然价值,当技术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受群体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时,技术则主要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社会价值。例如,当镰刀被个体农民用于收割谷物时,它主要是由其自然属性显现出收获的效用价值,而当它被团体农民用于反抗入侵者或盗贼时,它主要是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保卫领土和家园的社会价值。现代技术尤其是高技术在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的过程中,它们的社会属性及其所显现出的社会价值显得更加突出。这主要表现在,各国政府大都支持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社会对高技术成果的应用及其后果都给予密切关注。技术价值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客观性。二方面技术价值来源于技术属性,而技术属性是技术本身固有的,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技术属性在技术与主体发生相互关系中所显现出的技术价值是有客观基础的;另一方面,主体对技术的需要也不纯粹是主观的,因为人们和社会的需要是受到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第二,实践性。技术只有通过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关系,才能显现出其价值来,而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实践性,因而离开了主客体相互作用,离开了人们的实践活动,技术价值就不能显现出来。第三,历史性。技术价值的显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个历史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例如,计算机的自然价值最初只体现在提高计算速度方面,以后,随着各种软件的研制、开发与应用,它的自然价值、尤其是社会价值才被逐渐显现出来。另外,承认技术价值也需要一个历史过程。例如,火车最早是由特列维西克于1800年至1804.年发明出来的,但是在当时,它的运输价值却没有被人承认,直到斯蒂芬逊于1814年发明了蒸汽机车并于1825年正式通车以后,它的运输价值才正式被承认。第四,相对性。技术本身有用的自然属性是绝对的,但它对人们或社会是否有用却是相对的。例如,制造计算机病毒的技术对黑客们有价值,但对网民则有害。电视机制造技术虽然对其研制者有价值,但对其观众没价值。(二)技术价值的主要内容1•技术的自然价值从技术的二重性的观点看,技术的自然价值是指技术在与主体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技术设计和发明,由其自然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技术的效用价值是其主要成分)。例如:农业的播种机械、收割机械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建筑业的打桩机械、水泥搅拌机械等在建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在处理与传输信息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等。技术的效用价值在技术实践中,是以精确性、耐久性和低成本等形式具体地表现出来的,它可以为任何时代、任何区域中的人们所认同,因此,它具有世代传承性、跨界转移性等特点。因此可以说,技术的自然价值是中立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中,能够确立“技术中立原则”允许外资供应商自行决定使用任何技术来提供电信服务。技术的自然价值表明,技术在存在意义、进步指向、活动形式、实施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与科学有区别,这就要求我们对待技术要以技术的需要和尺度为标准进行价值判断,不能以衡量科学的标准来衡量技术。技术的自然价值还要求我们在技术发明、技术设计与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要按技术的自然规律办事(不能像管理科学那样管理技术),要为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与文化环境。2•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的社会价值是指在技术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中,主要通过技术的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技术的社会价值是在技术的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的,它包括技术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技术的经济价值是指技术在与经济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它的经济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技术具有提高生产力水平的经济属性(如高效率、低成本、污染少或无污染等)。技术的经济价值主要涉及技术与生产、技术与消费、技术与服务、技术与企业管理、技术与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方面。技术的经济价值是其他社会价值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走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保障。技术的政治价值是指技术在与人和社会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它的政治属性(如技术与权利、权力、社会革命、国家安全等)所显现出来的价值。具体表现为:技术是政治变革的重要因素;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技术专家进入国家的政治组织核心,参与了政治权力和权利的分配等。技术的文化价值主要是指在技术与文化(狭义)发生相互作用中,它的文化属性(如观念、审美意识等)所显现出来的现实价值。它主要体现在: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物质基础,是变革传统伦理的重要力量,是推动文学艺术、影视艺术、远程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手段,还是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的物质条件和可靠保障。技术的生态价值是指技术在被人类用来保护自然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它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所显现出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利用技术节能和开发再生能源、综合和循环利用资源、对废物实施零排放和低排放等。技术对环境所显现出的负面价值,是人们过度或无度地使用技术的结果,例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被损害,这些都是过量地向空中排放有害气体造成的。因此,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限制使用已经造成负面效应的技术,防止其不良后果的蔓延,研制和开发出能够替代对自然环境产生负面效应的技术的新技术和能够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新技术如可降解塑料技术等),促使技术的自然价值转向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生态价值。技术的自然价值与其社会价值既是统一的(即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又是矛盾的。二者的矛盾、不平衡是绝对的,它们之间是不可比的,从技术的自然价值很难准确预测出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对社会带来的正面与负面效应更多地与其社会价值有关。因此,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更应该关注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的经济价值与其他社会价值相统一(即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但往往又是矛盾的:有些技术(如先进军事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等)不能只考虑其经济价值而忽视其政治价值(包括军事价值);有些价值(如加工制造技术等)不能只考虑政治价值(即为获各种奖项而仅停留在样品、展品阶段)而忽视其经济价值,即不能搞政治决定技术;有些技术(如医疗技术等)不能只考虑其经济价值(即不能只搞创收)而忽视其文化价值,忽视了治病救人的医德;有些技术(如可降解塑料技术等)不能只考虑其经济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因此,应当在正确认识和处理它们之间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并在借鉴发达国家价值标准的基础上,依据我国的现实状况,制定出科学的价值标准,以此进行技术选择、技术评估和预测,确定技术发展战略,推动技术的持续发展。(三)技术价值的观点及评述关于技术价值,存在着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技术价值中立论。这种观点认为,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不含有任何的价值判断,没有善恶和对错之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llJaspers,1883—1969)等人就持这种观点。第二,技术负荷价值论。这种观点认为,技术是负荷价值的,任何技术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辛普森等人就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技术拥有自身特定的价值。技术能够控制并统治人类,使人类成为被管理的对象。第三,技术价值折中论,这种观点主张,技术在一方面是中立的、无价值的,而在另一方面却是有价值负荷的。例如,阿诺德•佩斯认为,机器的本身是中性的,但机器的使用却是有价值负荷的。第四,技术批判理论。这种观点认为,技术价值是在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例如,芬伯格就认为,技术价值存在于技术的自然属性:即所谓的“技术编码”)和社会属性(即所谓的“人类控制”)的相互作用之中(即所谓的“交叉域”),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他所说的“斗争场景”。技术价值就是在这个“交叉域”范围内,经过“斗争场景”表现出来的。从技术的二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观点来看:“技术价值中立论”主要是从技术的自然属性来理解技术价值的,它只承认技术具有自然价值,忽视了技术的社会属性;“技术价值负荷论”则主要是从技术的社会属性来理解技术价值的,它只承认技术具有社会价值,不承认技术有自然属性这一面;“技术价值折中论”则把技术的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即技术应用的价值)区别开来,但没有从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上理解技术价值;“技术批判理论”虽然注意到了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没有具体论述技术属性与技术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应当从技术对人和社会的作用和意义上看待技术价值问题,从而要求从技术的二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关系上理解技术观的实质。只有这样,才能树立科学的技术价值观。二、技术伦理(一)技术伦理的概念与形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自己的物质生活的社会生产过程中必然形成一定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其中包括伦理关系。伦理关系主要是一种自律性的、有道德观念渗透其中的社会关系,它包含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守的道德和准则。伦理与价值虽然都是在人们的行为和关系中产生与形成的,但是,二者又有所不同:价值是伦理产生与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伦理则是对正面价值的维系和对负面价值的制约。技术伦理则是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职责(如技术人员的一般道德行为规范、工程伦理等),它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其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技术伦理的产生有一个历史过程。在古代,由于技术仅限于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因此,当时虽然出现了如庄子提出的自然主义和反技术主义之类的技术伦理观,但它们没有成为当时人类伦理和社会伦理中的主要内容,也未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当时的伦理只存在人类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其伦理观只考虑人与人的关系,只以人的利益或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终极目的,只把人作为道德的对象,只承认人的道德地位和权利,这种伦理只是一种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伦理,而不是或主要不是关于技术的伦理。至到oT近代特别是现代乃至当代,技术对自然、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与影响,并产生出一系列新的伦理问题,同时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发生了很大冲突。于是,便产生了技术伦理。可见,技术伦理来源于技术价值,更直接地来源于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伦理虽然是伴随着技术价值而产生与形成起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技术有价值,就一定会同时产生相应的技术伦理,只有当技术迅速发展并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达到相当规模和程度,并且,冲击着人类社会的传统伦理并迫使人们对其进行伦理反思的时候,才会产生关于技术的伦理思考。(二)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技术发展的目的性问题现代技术所产生的许多负面价值,迫使人们追问,技术究竟为什么目的服务?技术是被用来造福人类还是危害人类?技术是为整个人类谋福利,还是为一部分人或集团谋私利?技术能否在终极意义上促进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对此,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体系会做出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回答。德国技术伦理学家汉斯•尤纳斯,在《责任原理》一书中提出,要形成一种“责任伦理”观。这种伦理观倡导要关心未来、自然、人类后代和整个生命界,主张技术的发明、创新和使用要对自然负责,要尊重和保护未来人类及未来世界的尊严和权利;技术发明与创新既要符合自然规律,同时还要符合人类的目的;在实施技术研究与开发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与处理人类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个人与他人利益、当代与后代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样的行为才是合乎道德伦理的行为。对待技术负面效应的认识问题现代技术所产生的许多负面效应还迫使人们追问,这些负面效应的致成原因何在?人类如何减少它?应该说,产生这些负面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人们不能完全对其进行科学的预测或预知,因而也就不能预先对其进行完全地控制。但我们不能因此望而却步或悲观失望。自然、社会和技术的发展是无限的,但人类对它们的认识和探索也是无止境的,人类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也是无限的。人类可以通过采用“预凶”的方法谨慎地使用技术并预先做出对策。这正如恩格斯曾经警告过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另外,人类虽然不能杜绝技术的负面效应,但是一定程度上,人类可以通过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减少技术的负面效应。例如,人们可以通过发明清洁生产技术,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技术追求的最高伦理问题一般认为,真、善、美是文明社会发展的最高目的。技术理性强调用逻辑和计算的方法来处理各种问题,成为工业化社会乃至未来社会人们追求。真”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从“可欲之谓善”(孟子语,即为人所需要的技术是善的)和“善的技术有利于人类”(F•培根语)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可以成为人类追求“善”的手段和方法。人类利用技术创造人工自然,美化自己周围的环境,通过技术创造文化艺术,陶冶人们的心灵,塑造美好的精神世界。因此,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完全可以成为技术追求的最高伦理。4•高技术与传统伦理的相互冲突问题当代技术特别是以器官移植和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为代表的医疗技术、以克隆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网络技术都在其各自领域里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发生了冲突,并由此产生了许多伦理问题。人工授精、体外授精和无性繁殖等生殖技术虽然可以通过控制人的生殖过程,解决生殖功能障碍,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但它可能割断了婚姻与生儿育女之间的联系,可能损害夫妻之间的感情,冷淡代际之间的亲情关系,特别是“租借子宫”“替代母亲”“试管婴儿”等技术打乱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关系。性别鉴定技术虽然可以通过及时终止妊娠,减少某些性连锁遗传病患儿的出生,但是,它可能成为重轻女者保留男婴、摒弃女婴的手段,致使社会男女比例失调,影响人类种族的持续健康的延续。人工流产技术将会因使胎儿流产失去生命而引发关于胎儿是否是人的伦理争论甚至是人权争论。人体器官移植技术虽然可以通过将常人体内或某些动物体内一些器官,植入患者体内并替代其相应的病态器官,使得那些器官残缺和因某些器官功能丧失而有生命危险的人,获得了新生的希望,但它冲击“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儒家伦理和关于死亡的传统伦理观(即脑死亡与呼吸死、心脏死之间发生矛盾),降低人的价值与尊严。此外,“安乐死”技术,即所谓“无痛苦致死术”也会冲击“敬畏生命”“生命无价”等传统的生命伦理观。“克隆”技术虽然可以产生出与亲代相同的新生物,但它引发关于人能否像其他客体一样被设计、制造,如何看待“克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分子克隆技术(又被称为DNA重组技术)可以从健康的人体中“克隆”出人们所需要的健康基因,并以此置换病人体中的患病基因,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但这将会引发诸如人的基因能否当作商品进行交易等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网络技术虽然促进了文化传播与交流,但它因主体被虚拟化而导致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伦理观盛行,使得不道德行为难以监督和控制,个人隐私被侵犯,信任与责任出现危机,信息资源的安全得不到有力保障。这些问题既严重地干扰了社会秩序和人们的精神秩序,也阻碍了网络技术的有效使用和持续发展。此外,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还包括:应用技术改造自然和人类自身的价值标准和道德界限问题,技术应用于社会、战争的善恶标准问题,技术工作者所应遵循的一般道德规范问题,应用技术的动机和效果的道德评价问题,技术伦理与技术立法之间的关系问题,高技术发展对人类传统伦理的影响问题,技术伦理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等。这些技术伦理成为技术伦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它有助于我们在变革传统伦理和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技术伦理,以便与技术发展相适应,促进技术的持续、健康发展。(三)技术发展的伦理建设技术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类是技术的主体。因此,要进行技术伦理建设,首先就需要进行人和人类社会自身的伦理建设。就是说,要通过发展教育,提高人自身的伦理素质,通过如恩格斯所说的“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建立如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所说的“以不同于买卖关系的人的价值为基础的社会”即建立完善的社会体制和面向技术的社会伦理秩序。实施人类自身的伦理建设主要是指培养和提高技术发明家、技术使用者(如公众等)和技术观察者(如技术评估和评论家等)的伦理素质。技术发明家的伦理素质在技术伦理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技术发明家不应该只考虑他发明对象本身的科学意义和价值,还要关注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就是说,技术发明家要注重自己的“责任伦理”建设。技术发明家应该明确自己发明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使自己的发明成果能够为人类的幸福和世界的和平做贡献,必须警惕其成果被滥用及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正如爱因斯坦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所讲的:“……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祸害。”另外。针对技术使用者则可以通过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技术伦理观。例如,针对网络技术的使用者(即所谓“网民”),可以在依据技术创新,强化网络技术监控力度的同时,根据诸如全民原则、兼容原则、互惠原则、自由与自律原则等网络伦理原则对网民进行伦理教育,使之树立科学的网络技术伦理观,使得网络技术的创新与使用能够为人类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建立面向技术的社会伦理秩序,这主要由公众、企业、政府等来完成。由于公众是主要的技术相关者,公众对技术的使用乃至对技术活动的参与,直接影响技术的社会价值。因此,应当让公众理解科学特别是技术(包括技术的性质及其发展动态、战略甚至是风险等),对公众开展技术伦理教育,制定技术发明及其应用规范和准则,建立由公众参与的技术评估或评价机制。例如,针对生物技术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可以根据“不伤害人”、“尊重人”、“有益于人”、“公正对待人”、“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的基本伦理规则,通过能否提供不对后代造成严重伤害的证据的“有罪推定”方法对其进行评估或评价,以此保证人的尊严和权利不受侵犯。政府应当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法制建设,通过技术立法和行政执法,规范技术专家和工程师特别是企业的技术行为,通过畅通公众和企业、政府之间的技术协商渠道,建立安全、卫生、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尊重人权的企业伦理秩序。另外,由于技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问的差距日益加剧,因此,还应当通过联合国及其所属各种国际组织(如负责经济开发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负责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工业化研究与开发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以及负责提供贷款、技术援助的世界银行集团等),建立旨在利用技术解决自然生态的危机问题,解决南北地区国家及民族之问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差距问题的国际社会技术伦理秩序,促进技术与自然及人类社会之间的持续、健康发展。三、技术社会观(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虽然相互作用的力量很不相等:其中经济运动是最强有力的、最本原的、最有决定性的,这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关于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它们也是在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考察的。1•技术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马克思认为,技术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19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关于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力量,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论断,例如:“机械发明引起生产方式上的改变,并且由此引起生产关系上的改变,因而引起社会关系上的改变。”“一方面,机器成了资本家阶级用来实行专制和进行勒索的最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机器生产的发展为用真正社会的生产制度代替雇佣劳动制度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技术的发展推动原来的手工业变成了机器大工业,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物质财富的迅速增加,同时,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一般社会关系,等等。马克思不仅强调了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面效应,而且还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异化问题,指出了技术对工人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例如,“在工厂中,生产的质量、速度和精确度都由机器来决定,而工人则必须使自己的动作适合机器的运转。……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成了自己劳动的异化物。”就是说,机器产生后,工人由原来居于支配地位的主体,变成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客体,机器使工人异化了。关于技术的利用对社会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问题,他指出,“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具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恩格斯就技术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也进行了阐述:''我们视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面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和被奴役的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律等。”他还论述了军事技术对政治的作用:“火器的采用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到了变革作用”。2•社会对技术的促动与观控恩格斯指出,社会需要和社会交往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社会交往仅仅局限于某一地区的时候,发明就可能失传,“只有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马克思认为,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技术的发展受到政治的制约和束缚,得不到大规模的发展,“只有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并促使潜在生产力变成现实生产力:“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马克思、恩格斯不仅阐述了社会环境对技术及其发展所起到的正面作用,而且还着重论述了社会环境对技术及其发展所起到的负面作用。马克思在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促进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揭露了技术为资本主义利用而导致的使人异化、使社会道德败坏的现象和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竞争促进了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与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化生产发生矛盾,成为其持续发展的桎梏。另外,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诞生出了大批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无产阶级的产业工人。这样,当先进的生产力与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便爆发无产阶级革命,通过开展“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语),消除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消除技术异化并解放人本身,为技术的进步创造更积极的社会条件,实现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技术决定论在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技术决定论片面地强调技术的作用,它强调技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认为技术能直接主宰社会命运。它“把技术看成是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技术的状况和作用不会因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而变更;相反,社会制度的性质、社会活动的秩序和人类生活的质量,都单向地、唯一的决定与技术的发展,受技术的控制。”法国学者埃吕尔、美国学者奥格本、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等都持有这种观点。技术决定论可以依照对技术决定自然、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程度划分为硬技术决定论和软技术决定论(或“温和决定论”),也可以依照技术在不同领域中所起到的决定作用和不同技术所起到的决定作用划分为技术自主论、媒介决定论、技术统治论、“非意识形态论”和“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等形式,还可以依照其对技术决定自然及人类社会的未来前景划分为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两种学派。硬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绝对自主独立的,是自然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例如,文化人类学家L.怀特认为,技术系统是最基本的系统,社会系统是技术的功能,技术力量是文化整体的决定力量;马镫的发明、传播及其应用,因其产生培训将士)和等级等行为方式和价值原则而对西方封建社会的形成起到了决定作用。软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相对自主和独立并受社会影响的,它不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例如,温纳(Llwinner)和伯格曼(A.Bergman)就承认,技术对社会发展起到潜在作用。技术自主论侧重于技术在自身存在与发展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例如,埃吕尔就指出,技术发展依赖于自身的内在逻辑和自主功能,社会及其发展只能从属于技术发展的目标。现代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使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技术“集中营”技术迫使每个人都进入其中,整个文明都成了技术的文明。媒介决定论强调媒体技术对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的组织方式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例如,奥格本就论述了无线电广播技术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技术统治论主张由科学精英或技术专家统治社会,强调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地位,因而也被称之为“专家治国论”或“精英政治论”例五,T.,吨伯伦认为,现代社会的真正统治者应当是直接负责机器有效运乏芝复术专家;布热津斯基指出,后工业社会正在逐渐变成一个技术专家复活的社会。贝尔认为,技术理性是技术统治主义的世界观,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用技术理性并运用计算机来决策,产生出一种决策技术一一“智能技术”。“智能技术”被用于经济、管理、军事等各个方面,它对传统的社会制度及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将最终使不同制度和文化的国家由原来的“相异”变成了“趋同”即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都拥有相同的文化和社会制度。非意识形态论认为,意识形态在传统社会发展的初期起作用,但在现代社会里,意识形态失去了指导社会的传统地位,整个社会已经变得“非意识形态化”了;科技意识形态论虽然强调意识形态的作用,但他们强调的不是传统社会中政治法律思想等,而是科学技术本身,强调科学技术特别是技术理性已经成为一种控制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并侵入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统治国家和社会。“技术乐观主义”认为,技术不仅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而且还能解决经济危机、失业、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战争等问题,技术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文明。托夫勒、贝尔等人就持这种观点。“技术万能论”则是技术乐观主义的极端表现。技术悲观主义认为,现在社会发展所存在的一切负面效应都可以归罪于技术,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危险物,社会最终将毁灭于技术之中。海德格尔等人就持有这种观点。例如,海德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理工学院《虚拟商业创新创业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地理空间分析与建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雕塑语言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运筹学A》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导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兼并与收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火灾安全课件
- 《计算机通信与实验》课件
- 安全月学生培训课件
- 赣南科技学院《材料加工工艺和设备》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XL集团破产重整方案设计》
- 智慧金融合同施工承诺书
- 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管理专家共识
- 【7道期末】安徽省安庆市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含解析)
- 2024年01月22094法理学期末试题答案
- 2024年1月国家开放大学法律事务专科《民法学(1)》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 学校2024-2025学年教研工作计划
- 烟草执法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 康复治疗技术历年真题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数字化交付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