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危害公共安全罪_第1页
第14章危害公共安全罪_第2页
第14章危害公共安全罪_第3页
第14章危害公共安全罪_第4页
第14章危害公共安全罪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章危害公共安全罪考试大纲第一节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和共同特征。简述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和共同特征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和特征是指故意或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其特征为客体:社会的公共安全,即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或者公共生活的安全。主体:一般主体主观方面:既可以表现为故意,又可以表现为过失客观方面: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第二节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1放火罪,2爆炸罪,3投放危险物质罪,4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5破坏交通工具罪,6破坏交通设施罪,7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8劫持航空器罪,9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10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11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12交通肇事罪,13重大责任事故罪,14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等犯罪的概念、基本构成特征、未完成形态、共同犯罪以及罪数形态,认定这些犯罪时注意区分罪与非罪、本罪与关联犯罪的关系。综述本章考点与命题模式分析:放火罪、投放危险物质罪、失火罪、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等与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分是常见考点:题干设计案件,判断成立何种罪名是常见考法。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其他犯罪的关系是常见的考点。主要考核这样的思路:凡是能评价为其他犯罪的,不再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结合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交通肇事罪的认定、加重情形的判断以及与其他犯罪的关系属于司法考试最常见的考法。关于枪支、弹药的犯罪也是考点之一,学习时把枪支、弹药犯罪作为一组来整体把握。其中常见命题点有: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罪与盗窃罪、抢夺罪的抽象事实认识错误问题,以及其后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行为是否独立成罪的问题;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丢失枪支不报罪的成立条件等等。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保护法益是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身体或者财产。所谓“不特定”,是指犯罪行为可能侵犯的对象和可能造成的结果事先无法确定,行为人对此既无法具体预料也难以实际控制,行为的危险或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可能随时扩大或增加。所谓“多数人”,则难以用具体数字表述,行为使较多的人(即使是特定的多数人)感受到生命、健康或者财产受到威胁时,应认为危害了公共安全。本章罪名需要区分侵害犯、具体危险犯、抽象危险犯:侵害犯:法条规定成立犯罪要求“造成严重后果的”。具体危险犯:法条规定成立犯罪要求“足以造成严重后果的”。抽象危险犯:法条规定成立犯罪只要求实施特定的行为。1、放火罪(重点)失火罪1、放火罪(重点)失火罪法条规定第一百一十四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1或者1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百一十五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构成要件放火罪,是指故意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其构成要件为侵犯客体是公共安全,侵犯对象是关系公共安全的公私则产。所谓关系公共安|全的公私财产1,是指则产一旦被放火焚烧,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关系公共安全的公私财产包括行为人本人拥有的则产。如果行为人放火焚烧自己或者家庭使用的房屋或者其他则物,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同样构成放火罪。注意:烧毁自己财产或者自焚行为,危及公共安全的,成立放火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危害或者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行为。放火行为既可以以作为的方式实施,如用引火物点燃公私则产,制造火灾;也可以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但以不作为方式构成的放火罪必须以行为人负有防止火灾发生的特定义务为前提。本罪是危险犯,实施放火焚烧财产,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即构成犯罪。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是已满14周岁、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放火行为可能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罪行认定既遂与未遂的界定标准:看防火行为是否已经使公共安全处于危险状态或者已经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实际损害结果,而并不以实际损害结果是否发生作为区分的标准。刑事责法定刑任我国《刑法》第114条、第115条规定,犯放火罪,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则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参考资料法条性质:刑法第115条是对放火等罪既遂的规定,第114条是对放火等罪未遂的规定,故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时,不再适用刑法总则关于未遂犯的处罚规定。但是,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行为人自动中止犯罪,避免了严重后果的,应认定为犯罪中止,适用刑法第114条以及总则关于中止犯的处罚规定。失火罪,是指过失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放火罪与失火罪的界分标准(分界岭):看对火灾后果的心理态度。简要区分放火罪与以放火方法实施的其他犯罪的界限(1)放火罪与故意毁坏则物罪的界限。如果以放火方法故意损毁公私则物,没有危及公共安全的,只能以故意毁坏则物罪论处。如果放火损毁公私则物的行为己经危及或者足以危及公共安全的,则应当以放火罪论姚(2)放火罪与破坏交通工具等罪的界限。如果以纵火焚烧的方法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电力设备、易燃易爆设备、电视电信设施,|其行为具有放火罪和破坏交通工具等罪的特征的.鉴于破坏交通工具等罪的破坏方法己经包含了放火方法,目破坏交通工具等罪对象是法定的.故对此情况应当按破坏交通工具等罪论处,而不再定放火罪。(3)放火罪与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界限。行为人企图以放火的方法烧死或者烧伤特定的个人的,如果其放火行为不足以危及公共安全.则应当以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论处。如果其放火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其行为则应当按放火罪论处。(4)放火罪与使用放火方法等实施针对特定的个人或公私财产的犯罪的界分标准:关键在于行为人使用的放火等方法是否危及公共安全,是,定放火罪;非,其他罪。罪数问题:(1)用放火等方法杀人,危害公共安全的,成立故意杀人罪与放火罪等的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用放火等方法杀人,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只成立故意杀人罪。(2)用放火等方法伤害他人或者过失导致他人死亡,或者毁坏他人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成立放火罪等。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分别成立故意伤害罪(致死)、过失致人死亡罪或者故意毁坏财物罪。(3)行为人实施了其他犯罪行为后为了销毁罪证而放火,或者为了骗取保险金而放火并且已经着手骗取保险金的,应实行数罪并罚。参考:广义结果胰义结果:实害危险行为矗险结果的危险〔行为本身属性)〔法益危害状态)重大损夫

造成严重后果行为处认危害公共安全对蒙物独立燃烧府引起丈灾的危险南产生烧毁结果的危险•••>构成放火罪放火罪危险犯未遂敞火罪危险犯既遂胰义结果:实害重大损夫

造成严重后果2、爆炸罪2、爆炸罪法条规定第一百一十四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百一十五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构成要件(一)爆炸罪的概念1爆炸罪1是指故意针对不特定的多数人或者重大公私则产实施爆炸.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一)爆炸罪的构成特征侵犯客体是社会公共安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用爆炸的方法杀伤不特定的多数人、毁坏重大公私则产,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具体说来,首先,行为人必须实施了故意引爆弹药、爆炸物以及其他易爆物品、引爆装置或者利用技术手段故意导致机器、锅炉等爆炸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是以作为方式进行的,如故意安放定时炸弹进行爆炸,也可以是以不作为方式进行的,如锅炉工故意不给锅炉加水致使锅炉发生爆炸。其次.爆炸行为必须针对不特定多数人或者重大公私则产进行,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卞体是一般卞体。己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爆炸行为,构成犯罪的.也应当负刑事责任。卞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爆炸的结果,危害公共安全.并目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提炼命题点:1.行为主体:已满14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自然人。罪行认定罪数问题:(1)行为人采用爆炸方法引起火灾,因为火灾而危害公共安全的,应认定为放火罪;采用爆炸方法决堤制造水患,危害公共安全的,应认定为决水罪。(2)在爆炸引起火灾、水患的情况下,如果爆炸行为本身(即使不发生火灾、水患)也足以危害公共安全时,则认定为想像竞合犯,从一重处罚。由于法定刑相同,则考察情节,以主要情节认定犯罪。刑事责任法定刑我国《刑法》第114条、第115条规定,犯放火罪,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则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无期徒刑或者夕匕刑。历年真题法硕真题司法真题17.甲报复杀害其仇人乙,在农贸市场将自制的爆炸装置点燃后掷向乙,致乙重伤,并造成三名菜农轻伤。对甲的行为应定为()。A.故意杀人罪B.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C.故意伤害罪D.爆炸罪划清爆炸罪与以爆炸的方法实施的针对特定个人或者公私则产的犯罪的界限。区分的关键是爆炸行为是否危害公共安全。如果爆炸行为指向的是特定的个人或者特定的公私则产,行为人有意识地将爆炸辗制在特定的不危及公共安全的范围内.客观上也未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实际结果的.则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分别以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毁坏则物罪论处。但是.如果爆炸行为虽然主观上指向的是特定的个人或者公私则物.但是爆炸发生在公共场合,实际危害了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则产的安全的,则仍然应当按爆炸罪论处。3、投放危险物质罪3、投放危险物质罪重点法条规定第一百一十四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E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百一十五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I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构成要件"(一)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概念投放危险物质罪I,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一)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构成特征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则产安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所谓“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是指向公共饮用的水源、出售的食品、饮〉者牲畜、禽类的饮水池、饲料等物品中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的行为。本罪d险犯,不论投放危险物质行为的具体方式怎样.也不论使用何种危险物质,只要投放危险物质的行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则产安全,或者足以严重污染环境,就构成本罪既而不要求发生实际的危害结果。

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己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本罪的J负刑事责任。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既可以出于直接故意,也可以出于间接故意。至于行为人出于何种动机,影响本罪的成立。投放方式:一是将危险物质投放于供不特定或多数人饮食的食品或饮料中;一是将危险物质投J供人、畜等使用的河流、池塘、水井等中;三是释放危险物质,如将沙林、传染病病原体释放于场所。行为性质:投放危险物质的行为必须危害公共安全,因此,故意使用危险物质杀害特定个人或彳牲畜的,不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罪行认定历年真题法硕真题20122012-45,下列选项中,应以投放危险物质罪定罪处罚的有:()A甲在其竞争对手销售的面粉中掺入毒鼠强B乙为了吸引顾客在火锅底料中掺入罂粟壳C丙工厂违反规定,向河流中排放有毒废物后造成下游大量农作物绝收D丁意图报复本单位领导,在单位的公共饮水机中投放无色无味的剧毒农药【参考答案】ABCD2011司考真题【刑修-8】投放危险物质罪与环境污染罪区分()刑修-8:“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改为“污染环境罪”侵害的客体不同:投侵害的是公共安全,重侵害的是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管理活动。客观方面表现不同:投表现为将毒害性等危险物质投放于公共的饮用水等特定的物品或环境中,而且只要该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就构成既遂;而重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含有放射性废物、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等其他危险废物的行为,而且该行为必须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物遭受重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才构成犯罪。犯罪主体不同:投只能是自然人为主体;而重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主观方面不同:投只能出于故意;而重只能出于过失。4、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4、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重点法条规定第一百一十四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E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百一十五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I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构成要件罪行认定

刑事责任

社会案件过失犯前款罪的构成要件罪行认定

刑事责任

社会案件(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使用与放火、投放危险物质、决水、爆炸方法的危险性相当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特征侵犯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则产的安全。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与放火、投放危险物质、决水、爆炸方法的危险性相当的其他危险的方法,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凡危险性不相当,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不能认定为其他危险方法。犯罪卞体是一般卞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卞体。卞观方面表现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并目希望或者有意识地J这种结果发生。1.1“以其他危险方法”|仅限于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相当的方法,而不是泛指任何危害公共安全性质的方法。如果某种行为符合其他犯罪的构成要件,应认定为其他犯罪,不认定为本罪。(1)(2)(3)(4)在公共场所故意驾车撞人或者开枪射击的,认定为故意杀人罪。对劫持火车、电车的行为,认定为破坏交通工具罪。盗窃公路井盖,危害公共安全的,认定为破坏交通设施罪。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危害公共安全的,认定为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在公共场所故意驾车撞人或者开枪射击的,认定为故意杀人罪。对劫持火车、电车的行为,认定为破坏交通工具罪。盗窃公路井盖,危害公共安全的,认定为破坏交通设施罪。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危害公共安全的,认定为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破坏矿井通风设备,危害公共安全的。私拉电网,危害公共安全的。在火灾现场破坏消防设施或者器材,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传播突发性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邪教组织人员以自焚、自爆或者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1)(2(1)(2)(3)(4)(5)2012/legal/2012-03/07/c122802187.htm5、破坏交通工具罪5、破坏交通工具罪重点法条规定第一百一十六条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百一十九条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电力设备、燃气设备、易燃易爆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构成要(一)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概念件破坏交通工具罪。是指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

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颠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己经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一)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构成特征1.侵犯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犯罪对象只限于正在使用中的火车、汽车、电车、船只或航空器,不包括二轮车、自行车、马车等非机动车和摩托车、拖拉机等机动车。但如果被破坏的拖拉机在某些偏远或者农村地区是被用作交通运输的工具,破坏拖拉机的行为足以危害交通运输安全的,则拖拉机也可以成为本罪的犯罪对象。破坏其他交通工具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如果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则产损失,构成犯罪的,可以分别按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毁坏则物罪论处。本罪的犯罪对象还必须是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1所谓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包括在运行、航行中的交通工具,也包括临时停放在车库、路边、码头、机场上的己经投入交通运输,随时都可能开动的交通工具。客观方面表现为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颠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己经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破坏行为只有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颠覆、毁坏危险的,才能构成犯罪。根据刑法规定,只要行为人破坏交通工具的行为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颠覆、毁坏危险,不论是否实际造成严重后果,构成本罪。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使交通工具发生颠覆、毁坏危险而希望或者有意识地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行为对象:关涉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财产安全的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包括大型拖拉机(对汽车的扩大解释)。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是否关涉公共安全,主要从交通工具所处的状态进行判断。一般来说,交通工具处于下列状态时,便成为本罪对象:第一,交通工具正在行驶(飞行)中;第二,交通工具处于已交付随时使用的状态;第三,交通工具不需再检修便使用的状态,但维修人员破坏维修的交通工具的,可以构成本罪。破坏行为。劫持航空器、船只、汽车的行为,成立劫持航空器罪或者劫持船只、汽车罪。劫持火车、电车的行为应当认定为破坏交通工具罪。具体危险犯:破坏行为必须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或者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应该根据行为人窃取交通工具的部件具体分析是否存在该危险)。如果行为人窃取交通工具零部件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没有上述危险的,只成立盗窃罪。罪行认定刑事责任划清破坏交通工具罪与盗窃罪、故意毁坏则物罪的界限。区别的关键在于犯罪对象与侵犯客体不同。破坏交通工具罪的犯罪对象必须是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侵犯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盗窃罪的犯罪对象为一般公私则产,侵犯客体是公私则产所有权。因此,如果行为人盗窃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的重要部件、设施.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颠覆、毁坏危险,危害公共安全的,应当以破坏交通工具罪论处。如果行为人盗窃的不是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或者盗窃的仅仅是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附属设备,不影响交通运输安全的,则不能以破坏交通工具罪论处。符合盗窃罪特征的,可以按盗窃罪论处。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和盗窃罪相同。如果行为人故意毁坏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颠覆、毁坏危险,因而危害交通运输安全的。应当以破坏交通工具罪论处。如果行为人故意毁坏的不是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或者仅仅是正在使用的交通工具的附属设备,不影响交通运输安全的.则不能以破坏交通工具罪论处。符合故意毁坏则物罪特征的.可以按故意毁坏则物罪论处。6、破坏交通设施罪6、破坏交通设施罪法条规定第一百一十七条破坏轨道、桥梁、隧道、公路、机场、航道、灯塔、标志或者进行其他破坏活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百一十九条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电力设备、燃气设备、易燃易爆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构成要件(一)破坏交通设施罪的概念|破坏交通设施罪|,是指故意破坏轨道、桥梁、隧道、公路、机场、航道、灯塔、标志或者进行其他破坏活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二)破坏交通设施罪的构成特征侵犯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犯罪对象是正在使用中的轨道、桥梁、隧道、公路、机场、航道、灯塔、标志或者其他交通设施。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破坏交通设施,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首先,行为人必须实施了破坏轨道、桥梁、隧道、公路、机场、航道、灯塔、标志的行为或者进行了其他破坏活动。其次,破坏交通设施的行为必须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或者已经实际造成严重后果。如果虽然实施了破坏交通设施的行为,但还显然不足以使上述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的现实危险的,则不能构成本罪。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犯罪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的危险或者可能实际造成倾覆、毁坏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险或结果发生。罪行认定刑事责任破坏交通设施罪的法定刑我国《刑法》第117条、第119条规定,犯破坏交通设施罪,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夕匕刑。划清本罪与破坏交通工具罪的界限。交通设施是从事交通运输的基础物质条件。破坏交通设施往往会导致交通工具倾覆、毁坏的严重后果。破坏交通工具往往也会损毁交通设施。如何区分破坏交通设施罪和破坏交通工具罪,应当视破坏行为的直接指向而定。如果破坏行为直接指向的是正在使用中的交通设施,对交通设施的破坏间接造成了交通工具倾覆、毁坏的后果的,则应当以破坏交通设施罪论处。如果破坏行为直接指向的是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倾覆、毁坏间接造成了交通设施损毁的后果的.则应当以破坏交通工具罪论处。7、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7、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重点法条规|第一百二十条组织、领导和积极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定期徒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并实施杀人、爆炸、绑架等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构成要(一)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的概念件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是指为首策划组织、领导或者积极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行为。(二)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的构成特征侵犯客体是社会公共安全,即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客观方面表现为组织、领导、积极参加或者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行为。所谓组织,I是指为首策划、鼓动、教唆、召集、引诱多人成立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恐怖犯罪活动的行为。I所谓积极参加I,是指多次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活动、态度积极,或者虽然偶尔参加恐怖组织的活动,但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行为。[所谓参加|,是指除组织、领导、积极参加恐怖活动组织以外的其他参加恐怖组织活动的行为。本罪的客观要件属于选择性要件,只要行为人的行为符合组织、领导、积极参加或者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行为之一的,即构成本罪。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是以从事恐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恐怖活动组织而故组织、领导、积极参加或者参加该组织。组织者、领导者与积极参加者适用一个法定刑幅度,其他参加者适用更轻的法定刑幅度。但所有参加者都成立犯罪。2.行为人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又实施了其它具体犯罪的,数罪并罚。罪行认1.准确界定恐怖活动组织的性质。|恐怖活动组织|是专门或主要以从事暗杀、绑定架、爆炸等严重暴力犯罪为活动内容的犯罪组织。恐怖活动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犯

罪集团。认定恐怖活动组织,(1)从组织结构上讲,应当符合犯罪集团的一般特征,即恐怖活动组织首先必须是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临时纠集的犯罪团伙不能认为是恐怖活动组织。(2)从组织目标和行为内容上讲,恐怖活动组织一般带有明显的政治性目的,并在此目的指导下,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暗杀、绑架、爆炸、放火、劫持人质和破坏交通工具等严重暴力犯罪行为。不以上述严重暴力犯罪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犯罪集团不能认为是恐怖活动组织。准确地界定恐怖活动组织的性质是正确认定本罪的关键。简述犯罪集团与恐怖组织的区别划清一罪与数罪的界限。恐怖活动组织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刑法规定,只要行为人具有组织、领导或者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行为,就构成犯罪。本罪的构成并不要求行为人在组织、领导或参加恐怖活动组织后还必须具体实施一定恐怖犯罪行为。如果行为人在组织、领导或参加恐怖活动组织后,具体实施了杀人、绑架、爆炸等犯罪行为的,应当将所实施的具体犯罪行为和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实行数罪并罚。刑事责任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的法定刑我国《刑法修正案(三)》第3条规定,犯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对组织、领导恐怖活动组织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对积极参加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参加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犯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并实施杀人、爆炸、绑架等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8、劫持航空器罪8、劫持航空器罪重点法条规定构成要件第一百二十一条以暴力、胁迫或者I其他方法劫持法条规定构成要件(一)劫持航空器罪的概念劫持航空器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行为。(二)、劫持航空器罪的构成特征侵犯客体是航空运输安全I,即不特定的多数旅客、机组人员的生命健康以及航空器及其运载物品的安全。犯罪对象是正在使用中的民用航空器,如飞机、飞艇等,军用航空器不是本罪的犯罪对象。【根据有关反劫机的国际公约规定,I所谓“正在使用中”包括三种状态:指从航空器装载完毕、机舱外部各门均已关闭时起,至打开任一机舱门为止的期间的任何时间;二是指航空器被迫降落后,主管当局接收该机及所载人员和财产前的任何时间;三是处于待飞状态的航空器。如果行为人劫持的不是上述正在使用中的航空器,如劫持正在装配或者正在维修中的航空器的,则不会直接危害航空运输安全,因而不能以本罪论处。】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行为。其手段足以压制航空器内的机组成员或其他人员的反抗,即使其不能反抗、不敢反抗或者不知反抗。根据刑法的规定,本罪属于行为犯。行为人只要实施完毕以暴力、胁迫

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行为,即构成犯罪既遂。是否造成严重后果不影响本罪的构成。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均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劫持航空器的行为会造成危害航空运输安全的严重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有意识地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罪行认定命题点行为对象:【航空器。一般认为应当针对使用中或者飞行中的航空器,但窃走没有人在内的航空器的,不构成本罪。既可以是民用航空器,也可以是国家航空器(用于军事、海关、警察部门的航空器)】罪数问题:用暴力方法劫持的,定此罪。劫持后,实施强奸等犯罪的,要并罚。既遂标准:行为人控制了航空器或者控制了航空器的航行,成立本罪既遂。结果加重犯:“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包括故意和过失情形。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第121条规定,犯劫持航空器罪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处死刑。参考资料刑法中的“暴力”存在四种情形:最广义的暴力I,是指不法行使有形力的一切情况,包括对人暴力与对物暴力,例如抗税罪中的暴力。广义的暴力I,是指不法对人行使有形力的行为,不要求直接对人的身体行使,只要对入的身体以强烈的物理影响即可,如在故意伤害的情形(在人身边播放高分贝噪音)。狭义的暴力I,是指对人的身体不法行使有形力,不要求达到足以抑制对方反抗的程度,如强迫交易罪中的暴力(打人一耳光)。最狭义的暴力I,是指对人行使有形力,并达到了足以抑制对方反抗的程度,但不要求直接对人的身体行使有形力,如抢劫罪中暴力的、劫持航空器中的暴力。9、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9、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法条规定第一百二十五条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非法买卖、运输核材料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的规定处罚。构成要件(一)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的概念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是指违反国家有关枪支、弹药、爆管理的法律规定,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二)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的构成特征侵犯客体是社会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犯罪对象京支、弹药和爆炸物。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上述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即构成本:但一般认为,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或者储存烟花爆竹等娱乐性物品的,不能成立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有关枪支、弹药、爆炸物管理的法律规定,实施了非法制造、买卖、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之一。本罪属于选择性罪名,其中既有I犯罪行为的选又有|犯罪对象的选择,只要行为人针对枪支、弹药、爆炸物三种犯罪对象之一实施了非法制造、买运输、邮寄或者储存行为之一的,即构成本罪。但是,如果行为人同时针对枪支、弹药、爆炸物一犯罪对象实施了两种以上的行为的,也只能以本罪一罪论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此外,单位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是国家禁止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的枪支、弹药、炸物而故意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如果因误解、无知或者被蒙骗等原因而实施了.行为的.不能构成本罪。罪行认定参考: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第128条),丢失枪支不报罪(第129条)罪名主体行为结果罪名类型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自然人、单位)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违反枪支管理规定,出租、出借枪支行为犯依法配置枪支的人员违反枪支管理规定,出租、出借枪支造成严重后果结果犯丢失枪支不报罪(自然人)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结果犯、不作为犯(1)将公务用枪赠与给他人的,认定为非法出借枪支罪(2)将公务用枪用作借债质押物,成立非法出借枪支罪⑶将公务用枪卖出的,认定为I非法买卖枪支罪I(4)明知他人使用枪支实施杀人、伤害、抢劫、绑架等犯罪行为,而出租、出借枪支的,成立相关犯罪的共犯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与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的界分标准:主要区别在于:(1)犯罪对象不同。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的犯罪对象包括枪支、弹药、爆炸物;而本罪的犯罪对象则仅限于枪支。(2)客观方面表现不同。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表现为具有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之一;而本罪则表现为超过限额或者不按规定的品种制造、配售枪支,制造无号、重号、假号的枪支,非法销售枪支或在境内销售为出口制造枪支的行为之一。(3)犯罪主体不同。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自然人和单位都可以构成;而本罪的犯罪主体则是特殊主体,且只能是单位,即必须是依法被指定、确定的枪支制造企业、销售企业。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在主观上无法定目的的要求;而本罪有非法销售的目的要求。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与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罪、与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的界定标准:这三种犯罪的侵犯客体和犯罪对象不完全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客观方面表现不同。本罪表现为实施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之一.而后两罪则表现为实施了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行为之一或者实施了抢劫行为。犯罪主体不同。本罪主体除自然人外,还包括单位,而后两罪的犯罪主体则只能是自然人。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与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的界限标准:主要区别在于:犯罪对象的范围不同。本罪的犯罪对象包括枪支、弹药、爆炸物,而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的对象则仅限于枪支、弹药。客观方面的表现不同。本罪一般是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私自储存数量较大的枪支、弹药、爆炸物,而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则一般是不具备配枪资格而非法携带、持有枪支或者私自收藏少量枪支、弹药。非持的行为是一种独立的犯罪,并不以其他犯罪的成立为前提条件;而非制犯罪后的持有、私藏行为是前述犯罪行为的继续,不需要单独定罪。犯罪主体的范围不同。本罪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而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的主体则只限于自然人。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与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的界限标准:主要区别在于:犯罪对象不同。本罪的犯罪对象包括枪支、弹药、爆炸物,而后罪的犯罪对象则仅限于枪支。客观方面表现不同。本罪表现为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而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则表现为非法出租或者非法出借枪支的行为之一。犯罪主体不同。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自然人和单位都可以成为本罪主体。而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的犯罪主体则是特殊主体,即必须是依法配备公务用枪或者依法配置民用枪支的人员或单位。

10、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10、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法条规定第一百二十六条依法被指定、确定的枪支制造企业、销售企业,违反枪支管理规定,有下列行为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T青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一)以非法销售为目的,超过限额或者不按照规定的品种制造、配售枪支的;(二)以非法销售为目的,制造无号、重号、假号的枪支的;(三)非法销售枪支或者在境内销售为出口制造的枪支的。构成要件(一)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的概念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是指依法被指定、确定的枪支制造、销售企业,违反枪支管理规定,擅造、销售枪支的行为。(二)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的构成特征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枪支的管理制度。犯罪对象为枪支。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枪支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制造、销售枪支的行为。其行为表现有以三种情况:一是以非法销售为目的,超过限额或者不按照规定的品种制造、配售枪支;二是以非售为目的,制造无号、重号、假号的枪支;三是非法销售枪支或者在境内销售为出口制造的枪支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依法被指定、确定的枪支制造企业、销售企业。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对违规制造枪支的要求具备非法销售的法定目的。罪行认定据刑法规定,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的行为有(一)以非法销售为目的,超过限额或者不按照规定的品种制造、配售枪支的;(二)以非法销售为目的,制造无号、重号、假号的枪支的;(三)非法销售枪支或者在境内销售为出口制造的枪支的。与非法制造、买卖枪支罪的界限关键区别在于生产者销售者是否属于依法被指定、确定的枪支制造销售企业,若不是,所有单位人都不能以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定罪处罚。刑事责任《刑法》第126条规定,犯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和其他责任人员,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11、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11、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重点法条规定第一百二十八条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I,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依法配置枪支的人员,非法出租、出借枪支,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第二款、第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第一百二十九条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徒刑或者拘役。构成要件"(一)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的概念

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是指违反法律规定,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行为。(一)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的构成特征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枪支、弹药的管理制度。犯罪对象为枪支、弹药。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枪支、弹药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行为。“|持有”,是指不符合配备、配置枪支、弹药条件的人员,违反枪支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擅自手枪支、弹药的行为。|“私藏”,是指依法配备、配置枪支、弹药的人员,在配备、配置枪支、弹药件消除后,违反枪支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私自藏匿配备、配置的枪支、弹药且拒不交出的行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不能私自持有、藏匿枪支、弹药,而持有、私藏的。罪行认定命题考点行为内容。(1)接受枪支质押进而实际占有或者控制枪支的,属于非法持有枪支。犯罪界限。(1)非法制造枪支、弹药后又持有、私藏的,属于吸收犯,以非法制造枪支、弹药罪论处,不¥罪并罚。(2)区分本罪与刑法第125条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中的耳储存枪支、弹药的行为,后者要求明知是他人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的枪支弹药而为其存行为。本罪的犯罪形态,按照《刑法》第128条第1款的规定,本罪属于行为犯,即故意违反枪支,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行为,就构成本罪的既遂。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的法定刑我国《刑法》第128条第1款规定,犯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4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12、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刑修-812、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重点法条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定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构成要件(一)交通肇事罪的概念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二)交通肇事罪的构成特征1.侵犯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所谓交通运输主要是指以电车、汽车、船只等交通工具进行公路和水路交通运输。破坏交通运输安全,一般就是指使用上述交通工具进行交通运输,发生重大事故,危害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但是,如果使用自行车、三轮车、人力车、畜力车、残疾人专用车等非机动车进行交通运输,发生重大事故,致人伤亡的,也可以构成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1)本罪的构成以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为前提条件。本罪的行为方式可以是作为,如酒后驾驶、超速、超载或者强行超车等,也可以是不作为,如对刹车系统有故障的机动车不及时进行修理,致使刹车失灵,机动车失去控制.造成重大事故。行为人没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就不能构成本罪。(2)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还必须发生了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实践中主要是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非交通运输人员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后果严重的,也应当按本罪论处。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罪行认定1、罪数。(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21日起施行的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232条、第234条第2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但是,如果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了杀人灭口,而又故意将伤者撞死或者在交通肇事后明知被害人受伤,仍然驾车挂带被车钩住的被害人逃跑,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其行为另行构成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致死)罪,应当和交通肇事罪进行数罪并罚。2、行为主体:本罪不属于身份犯。规定本罪的法条与规定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法条是普通法条与特别法条的关系。根据司法实践,在偷开机动车辆过程中因过失撞死、撞伤他人或者撞坏车辆的,成立交通肇事罪。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论处。3、行为的时空限定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内。发生在厂、矿区以及其它地方的撞人事故,分别认定为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过失致人死亡、过失致人重伤罪。4、情节加重犯和相关情形。1“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根据司法解释,是指行为人明知在发生了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根据司法解释,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注意:由于“因逃逸致人死亡”仅限于过失,故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以为被害人已经死亡,为了隐匿罪迹,将被害人沉入河流中,导致被害人溺死的,应将后行为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如果前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则应实行数罪并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3〜7年)—••逃逸*建章行为重伤、死亡结果<交通睾事后逃逸A|逃跑前成立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主观: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主观:逃逸时明知自己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逃逸行为不应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逃逸情节不应重复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7〜15年)基本犯••逃逸•违章行为重伤[—导致―>死亡结果|W因逃逸致人死亡A|肇事导致交通事故发生主观: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客观:被害人发生交通事故后未后,之后才死亡客观: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主观: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主观:无需明知被害人未死(没有死亡而误认为死亡仍可成立),但要求对死亡结果是过失★肇事后隐藏、遗弃致死、致伤构成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造成事故构成交通肇事罪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指使逃逸致死的“共犯”交通肇事后,单使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参考资料参考:肇事基本犯加重犯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者因逃逸致人死亡指使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机动车辆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者单使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乘车人在交通肇事后,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3.结果。交通肇事罪的结果是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损失责任程度情节一般违章1死或3重伤全部、主要一般违章3死同等无力赔30万全部、主要6种特定恶劣情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