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现场监测技术镇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2005年5月张先宝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现场监测技术镇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张先宝1第一章概述
无组织污染排放源指不经排气筒无规则排放的源,如设置于露天环境中具有无组织排放的设施(煤堆、建材场、垃圾场等),或指具有无组织排放的建筑物(车间和工棚等);需要时,也可以将一些低矮的经排气筒排放的源当作无组织源处理。确定污染源常用于环境管理,对于污染物的控制与处理,对新建企业的环境评价,对污染物的监测,规定原有企业的限期治理和达标排放,主要控制其排放源能达标和对周边敏感地区贡献。环境监测是指人们对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视性测定的活动,它是通过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进行长时间的测定,以掌握环境污染状况和判明环境质量的好坏。
第一章概述2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是环境管理的技术依据,通过对无组织源所排放的污染物的监测,为大气质量评定、环境影响评价、环保验收及仲裁监测提供数据基础;也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有一定的规范和方法,它和污染源类型、污染物性质、环境标准及地形与气象条件相关。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是环境管理的技术依据3
作为一名环境监测人员,在现场取样、分析过程仅仅是测试工作的一个中间环节,全面的监测人员应掌握三个方面知识:(1)了解监测对象,熟习污染物性质及排放规律;(2)熟习相关的法律法规;(3)掌握污染物采样布点、取样和分析方法,全面掌握监测分析作业指导书要求。另外,作为一名现场监测人员,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现场工作的质量比较难控制,需要每一位监测人员自觉地、严格地按操作程序进行。
作为一名环境监测人员,在现场取样、分析过程仅仅是测试工4第二章大气污染物从环境质量角度,大气污染物从化学性质分还原型(煤烟型)、氧化型(石油型)和混合型;按物理性质分气态、蒸气和气溶胶状;按其形成过程分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可以按监测重要度分为五类。第二章大气污染物从环境质量角度,大气污染物从化学性质5
第一类的大气污染物是指我国环境保护局已制定出环境标准的那些物质,是评价环境质量的主要控制指标。如可吸入悬浮微粒(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飘尘、一氧化碳、光化学氧化剂等,对它们在大气中的浓度有严格的限制,参见《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规定。
第一类的大气污染物是指我国环境保护局已制定6第二类必须分析的大气污染物是那些已知对人类健康特别有害,但目前在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尚未限制的那些污染物,例如,石棉、汞等属于此类,其他大气污染物凡经证实确会引起严重疾病并增加死亡率的均属此列,其数目还在不断增加。
第二类必须分析的大气污染物是那些已知对人类健康特别有害,但目7第三类必须加以限制的是那些新建固定污染源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如酸雾(H2S04)、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气态污染物。为保证这类物质的排放量符合排放标准,必须经常监测这类物质在烟道气中的浓度。第三类必须加以限制的是那些新建固定污染源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如8第四类必须加以限制的是来自移动污染源的排放物。如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第四类必须加以限制的是来自移动污染源的排放物。如汽车尾气中的9
第五类污染物包括许多元素和化合物,对它们的影响和控制正在进行很多研究,以确定这些污染物应该控制的程度和最好的控制方法。这类物质包括砷、汞、镍、铬、钒、锰、铜、锌、钡和锡等金属以及氯、氯化氢、硫化氢、硒、硼、磷、多环芳香烃、多氯联苯、有恶臭的化合物、细颗粒物质、农药、气源性致病原、活性有机化合物及放射性核素等。第五类污染物包括许多元素和化合物,对它们的影响和控制10
从环境控制角度: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涉及污染物监测因子,主要根据国家有关废气的排放标准、建设项目“环评”、初步设计、使用的原辅材料以及采用工艺(即行业特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确定。从环境控制角度: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11表1-1中例出各行业中都有一些常见的特征因子,但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或环境污染事故进行监测因子选择时,不应只限于表1-1中所列因子,或表1-1所列所有项目中都进行监测,而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表1-1中例出各行业中都有一些常见的特征因子,但在建设项目竣12表1-1不同行业排放的废气污染因子
13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现场监测技术课件14
15表1-1中所例出的物质,特别是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化学物质,监测人员需要掌握,或者能以较快的方法能够获取,特别是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时,监测因子的快速有效识别,对事故应急监测速度和环境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表1-1中所例出的物质,特别是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化学物质,监测16
第三章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监测方法
3.1、相关标准作为一名环境监测人员,必须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监测标准,与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下:《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55-2000);《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书中结论也是监测时的参照要求;因为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三同时”制度是一种重要手段,特别是在验收监测时,验收实际上是环境保护影响评价的后续过程,特别是对环境保护敏感目标的空气质量要求,在环评结论中都有体现。第三章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监测方法17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我国现有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系列中,按照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的原则,工业炉窑执行GB9078-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火电厂执行GB13223-1996《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焦炉执行GB16171-1996《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泥厂执行GB4915-1996《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我国现有国家大18恶臭物质排放执行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生活垃圾焚烧执行GB18485-2001《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焚烧执行GB18481-2001《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医疗废弃物焚烧执行GB/T18773-2002《医疗废弃物焚烧环保卫生标准》,其余大气污染物均执行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恶臭物质排放执行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19相关的监测标准,GB6921—86《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T15262-94《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13906—92《空气质量氮氧化物的测定》;GB/9801-1998《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等;以上是一些与监测相关的部分标准,实际监测时,应该按实验室认可原则,所有的监测方法与技术严格按本单位的“样品的采集和分析作业指导书”进行。相关的监测标准,GB6921—86《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203.2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采集大气(空气)样品的方法可归纳为直接采样法和富集(浓缩)采样法两类。3.2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采集大气(空气)样品的方213.2.1直接采样法
当大气中的被测组分浓度较高,或者监测方法灵敏度高时,从大气中直接采集少量气样即可满足监测分析要求。例如,用非色散红外吸收法测定空气中的一氧化碳;用紫外荧光法测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都用直接采样法。这种方法测得的结果是瞬时浓度或短时间内的平均浓度,能较快地测知结果。常用的采样容器有注射器、塑料袋、真空瓶(管)等。
3.2.1直接采样法22(一)注射器采样常用100mL注射器采集有机蒸气样品(非甲烷总烃)。采样时,先用现场气体抽洗2—3次,然后抽取100mL,密封进气口,带回实验室分析。样品存放时间不宜长,一般应当天分析完。(二)塑料袋采样应选择与样气中污染组分既不发生化学反应,也不吸附、不渗漏的塑料袋。常用的有聚四氟乙烯袋、聚乙烯袋及聚酯袋等。为减小对被测组分的吸附,可在袋的内壁衬银、铝等金属膜。采样时,先用二联球打进现场气体冲洗2—3次,再充满样气,夹封进气口,带回尽快分析。(一)注射器采样23(三)采气管采样采气管是两端具有旋塞的管式玻璃容器,其容积为100—500mL。采样时,打开两端旋塞,将二联球或抽气泵接在管的一端,迅速抽进比采气管容积大6—10倍的欲采气体,使采气管中原有气体被完全置换出,关上两端旋塞,采气体积即为采气管的容积。(三)采气管采样24(四)真空瓶采样真空瓶是一种用耐压玻璃制成的固定容器(苏码罐),容积为500—1000mL。采样前,先用抽真空装置将采气瓶(瓶外套有安全保护套)内抽至剩余压力达1.33kPa左右;如瓶内预先装入吸水液,可抽至溶液冒泡为止,关闭旋塞。采样时,打开旋塞,被采空气即充入瓶内,关闭旋塞,则采样体积为真空采气瓶的容积。如果采气瓶内真空度达不到1.33kPa,实际采样体积应根据剩余压力进行计算。(四)真空瓶采样25当用闭口压力计测量剩余压力时,现场状态下的采样体积按下式计算:式中:V——现场状态下的采样体积(L);V0——真空采气瓶容积(L);P——大气压力(kPa);PB——闭管压力计读数(kPa)。当用开管压力计测量采气瓶内的剩余压力时,现场状态下的采样体积按下式计算:式中:PK——开管压力计读数(kPa);其余符号意义和单位同前式。当用闭口压力计测量剩余压力时,现场状态下的采样体积按下式计算263.2.2、富集(浓缩)采样法大气中的污染物质浓度一般都比较低(ppm—ppb数量级),直接采样法往往不能满足分析方法检测限的要求,故需要用富集采样法对大气中的污染物进行浓缩。富集采样时间一般比较长,测得结果代表采样时段的平均浓度,更能反映大气污染的真实情况。这种采样方法有溶液吸收法、固体阻留法、低温冷凝法及自然沉降法等。3.2.2、富集(浓缩)采样法27(一)溶液吸收法该方法是采集大气中气态、蒸气态及某些气溶胶态污染物质的常用方法。采样时,用抽气装置将欲测空气以一定流量抽入装有吸收液的吸收管(瓶)。采样结束后,倒出吸收液进行测定,根据测得结果及采样体积计算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溶液吸收法的吸收效率主要决定于吸收速度和样气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欲提高吸收速度,必须根据被吸收污染物的性质选择效能好的吸收液。常用的吸收液有水、水溶液和有机溶剂等。(一)溶液吸收法28按照它们的吸收原理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气体分子溶解于溶液中的物理作用,如用水吸收大气中的氯化氢、甲醛;用5%的甲醇吸收有机农药;用10%乙醇吸收硝基苯等。另一种吸收原理是基于发生化学反应。例如,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大气中的硫化氢基于中和反应;用四氯汞钾溶液吸收SO2基于络合反应等。理论和实践证明,伴有化学反应的吸收溶液的吸收速度比单靠溶解作用的吸收液吸收速度快的多。因此,除采集溶解度非常大的气态物质外,一般都选用伴有化学反应的吸收液。吸收液的选择原则是:按照它们的吸收原理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气体分子溶解于溶液中29(1)与被采集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快或对其溶解度大。(2)污染物质被吸收液吸收后,要有足够的稳定时间,以满足分析测定所需时间的要求。(3)污染物质被吸收后,应有利于下一步分析测定,最好能直接用于测定。(4)吸收液毒性小、价格低、易于购买,且尽可能回收利用。增大被采气体与吸收液接触面积的有效措施是选用结构适宜的吸收管(瓶)。下面介绍几种常用吸收管。(1)与被采集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快或对其溶解度大。302.冲击式吸收管这种吸收管有小型(装5—10mL吸收液,采样流量为3.0L/min)和大型(装50—100mL吸收液,采样流量为30L/min)两种规格,适宜采集气溶胶态物质。因为该吸收管的进气管喷嘴孔径小,距瓶底又很近,当被采气样快速从喷嘴喷出冲向管底时,则气溶胶颗粒因惯性作用冲击到管底被分散,从而易被吸收液吸收。注意进气管喷嘴距瓶底不能靠太近,这样易都塞,或者导致不密封,另外冲击式吸收管不适合采集气态和蒸气态物质,因为气体分子的惯性小,在快速抽气情况下,容易随空气一起跑掉。2.冲击式吸收管313.多孔筛板吸收管(瓶)该吸收管可装5—10mL吸收液,采样流量为0.1—1.0L/min。吸收瓶有小型(装10—30mL吸收液,采样流量为0.5—2.0L/min)和大型(装50—100mL吸收液,采样流量30L/min)两种,流量视情况而定,如氮氧化物采样时流量不能太大(0.3L/min),太大时吸收液会被吸入采气泵,。气样通过吸收管(瓶)的筛板后,被分散成很小的气泡,且阻留时间长,大大增加了气液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吸收效果。它们除适合采集气态和蒸气态物质外,也能采集气溶胶态物质。3.多孔筛板吸收管(瓶)32(二)填充柱阻留法填充柱是用一根长6—10cm、内径3-5mm的玻璃管或塑料管,内装颗粒状填充剂制成。采样时,让气样以一定流速通过填充柱,则欲测组分因吸附、溶解或化学反应等作用被阻留在填充剂上,达到浓缩采样的目的。采样后,通过解吸或溶剂洗脱,使被测组分从填充剂上释放出来进行测定。根据填充剂阻留作用的原理,可分为吸附型、分配型和反应型三种类型。(二)填充柱阻留法331.吸附型填充柱这种柱的填充剂是颗粒状固体吸附剂,如活性炭、硅胶、分子筛、高分子多孔微球等。它们都是多孔性物质,比表面积大,对气体和蒸气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有两种表面吸附作用,一种是由于分子间引力引起的物理吸附,吸附力较弱;另一种是由于剩余价键力引起的化学吸附,吸附力较强。极性吸附剂如硅胶等,对极性化合物有较强的吸附能力;非极性吸附剂如活性炭等,对非极性化合物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一般说来,吸附能力越强,采样效率越高,但这往往会给解吸带来困难。因此,在选择吸附剂时,既要考虑吸附效率,又要考虑易于解吸。1.吸附型填充柱342.分配型填充柱这种填充柱的填充剂是表面涂高沸点有机溶剂(如异十三烷)的惰性多孔颗粒物(如硅藻土),类似于气液色谱柱中的固定相,只是有机溶剂的用量比色谱固定相大。当被采集气样通过填充柱时,在有机溶剂(固定液)中分配系数大的组分保留在填充剂上而被富集。例如,大气中的有机氯农药(六六六、DDT等)和多氯联苯(PCB)多以蒸气或气溶胶态存在,用溶液吸收法采样效率低,但用涂渍5%甘油的硅酸铝载体填充剂采样,采集效率可达90—100%。2.分配型填充柱353.反应型填充柱这种柱的填充剂是由惰性多孔颗粒物(如石英砂、玻璃微球等)或纤维状物(如滤纸、玻璃棉等)表面涂渍能与被测组分发生化学反应的试剂制成。也可以用能和被测组分发生化学反应的纯金属(如Au、Ag、Cu等)丝毛或细粒作填充剂。气样通过填充柱时,被测组分在填充剂表面因发生化学反应而被阻留。采样后,将反应产物用适宜溶剂洗脱或加热吹气解吸下来进行分析。3.反应型填充柱36例如,空气中的微量氨可用装有涂渍硫酸的石英砂填充柱富集。采样后,用水洗脱下来测定之。反应型填充柱采样量和采样速度都比较大,富集物稳定,对气态、蒸气态和气溶胶态物质都有较高的富集效率,是大气污染监测中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富集方法。例如,空气中的微量氨可用装有涂渍硫酸的石英砂填充柱富集。采样37(三)滤料阻留法该方法是将过滤材料(滤纸、滤膜等)放在采样夹上,用抽气装置抽气,则空气中的颗粒物被阻留在过滤材料上,称量过滤材料上富集的颗粒物质量,根据采样体积,即可计算出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滤料采集空气中气溶胶颗粒物基于直接阻截、惯性碰撞、扩散沉降、静电引力和重力沉降等作用。有的滤料以阻截作用为主,有的滤料以静电引力作用为主,还有的几种作用同时发生。滤料的采集效率除与自身性质有关外,还与采样速度、颗粒物的大小等因素有关。低速采样,以扩散沉降为主,对细小颗粒物的采集效率高;高速采样,以惯性碰撞作用为主,对较大颗粒物的采集效率高。空气中的大小颗粒物是同时并存的,当采样速度一定时,就可能使一部分粒径小的颗粒物采集效率偏低。(三)滤料阻留法38此外,在采样过程中,还可能发生颗粒物从滤料上弹回或吹走现象,特别是采样速度大的情况下,颗粒大、质量重的粒子易发生弹回现象;颗粒小的粒子易穿过滤料被吹走,这些情况都是造成采集效率偏低的原因。常用的滤料有纤维状滤料,如滤纸、玻璃纤维滤膜、过氯乙烯滤膜等;筛孔状滤料,如微孔滤膜、核孔滤膜、银薄膜等。
此外,在采样过程中,还可能发生颗粒物从滤料上弹回或吹走现象,39滤纸由纯净的植物纤维素浆制成,因有许多粗细不等的天然纤维素相重叠在一起,形成大小和形状都不规则的孔隙,但孔隙较少,通气阻力大,适用于金属尘粒的采集。因滤纸的吸水性较强,不利于用重量法测定颗粒性物质。玻璃纤维滤膜由超细玻璃纤维制成,具有较小的不规则孔隙,其优点是耐高温、耐腐蚀、吸湿性小、通气阻力小,采集效率高,常用于采集大气中的飘尘,并可用溶剂提取采集在它上面的有害组分进行分析。过氯乙烯滤膜、聚苯乙烯滤膜由合成纤维制成,通气阻力是目前滤膜中最小的,并可用有机溶剂溶成透明溶液,进行颗粒物分散度及颗粒物中化学组分的分析。微孔滤膜是硝酸(或醋酸)纤维素等基质交联成的筛孔状膜,孔径细小、均匀,根据需要可选择不同孔径膜,如采集气溶胶常用孔径0.8μm的膜。滤纸由纯净的植物纤维素浆制成,因有许多粗细不等的天然纤维素相40这种膜重量轻,金属杂质含量极微,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尤其适用于采集分析金属的气溶胶。核孔滤膜是将聚碳酸酯薄膜覆盖在铀箔上,用中子流轰击,使铀核分裂产生的碎片穿过薄膜形成微孔,再经化学腐蚀处理制成。这种膜薄而光滑,机械强度好,孔径均匀,不亲水,适用于精密的重量分析,但因微孔呈圆柱状,采样效率较微孔滤膜低。银薄膜由微细的银粒烧结制成,具有与微孔滤膜相似的结构。它能耐400℃高温,抗化学腐蚀性强,适用于采集酸、碱气溶胶及含煤焦油、沥青等挥发性有机物的气样。
这种膜重量轻,金属杂质含量极微,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尤其适用于41选择滤膜时,应根据采样目的,选择采样效率高、性能稳定、空白值低、易于处理和利于采样后分析测定的滤膜。(四)低温冷凝法大气中某些沸点比较低的气态污染物质,如烯烃类、醛类等,在常温下用固体填充剂等方法富集效果不好,而低温冷凝法可提高采集效率。选择滤膜时,应根据采样目的,选择采样效率高、性能稳定、空白值42致冷方法有致冷剂法和半导体致冷器法。表3-9列举出常用致冷剂。为此,应在采样管的进气端装置选择性过滤器(内装过氯酸镁、碱石棉、氯化钙等),以除去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但所用干燥剂和净化剂不能与被测组分发生作用,以免引起被测组分损失。致冷方法有致冷剂法和半导体致冷器法。表3-9列举出常用致冷剂43(五)自然积集法这种方法是利用物质的自然重力、空气动力和浓差扩散作用采集大气中的被测物质,如自然降尘量、硫酸盐化速率、氟化物等大气样品的采集。这种采样方法不需要动力设备,简单易行,且采样时间长,测定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大气污染情况。1.降尘试样采集采集大气中降尘的方法分为湿法和干法两种,其中,湿法应用更为普遍。(五)自然积集法44湿法采样是在一定大小的圆筒形玻璃(或塑料、瓷、不锈钢)缸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放置在距地面5—15m高,附近无高大建筑物及局部污染源的地方(如空旷的屋顶上),采样口距基础面1.5m以上,以避免顶面扬尘的影响。我国集尘缸的尺寸为内径15cm、高30cm,一般加水1500—3000mL(视蒸发量和降雨量而定),夏季需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以抑制微生物及藻类的生长;冰冻季节需加入适量乙醇或乙二醇,以免结冰。采样时间为30±2天,多雨季节注意及时更换集尘缸,防止水满溢出。湿法采样是在一定大小的圆筒形玻璃(或塑料、瓷、不锈钢)缸中加45干法采样一般使用标准集尘器。夏季也需加除藻剂。我国干法采样用的集尘缸,在缸底放入塑料圆环,圆环上再放置塑料筛板。2.硫酸盐化速率试样的采集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硫化氢、硫酸蒸气等含硫污染物,经过一系列氧化演变和反应,最终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的过程称为硫酸盐化速率。常用的采样方法有二氧化铅法和碱片法。干法采样一般使用标准集尘器。夏季也需加除藻剂。我国干法采样用46二氧化铅采样法是将涂有二氧化铅糊状物的纱布绕贴在素瓷管上,制成二氧化铅采样管,将其放置在采样点上,则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硫酸雾等与二氧化铅反应生成硫酸铅。碱片法是将用碳酸钾溶液浸渍过的玻璃纤维滤膜置于采样点上,则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硫酸雾等与碳酸盐反应生成硫酸盐而被采集。二氧化铅采样法是将涂有二氧化铅糊状物的纱布绕贴在素瓷管上,制473.2.3、采样仪器(一)组成部分用于大气污染监测的采样仪器主要由收集器、流量计和采样动力三部分组成。1.收集器收集器是捕集大气中欲测物质的装置。前面介绍的气体吸收管(瓶)、填充柱、滤料采样夹、低温冷凝采样管等都是收集器。要根据被捕集物质的存在状态、理化性质等选用适宜的收集器。3.2.3、采样仪器482.流量计流量计是测量气体流量的仪器,而流量是计算采集气样体积必知的参数。常用的流量计有孔口流量计、转子流量计和限流孔等。孔口流量计有隔板式和毛细管式两种。当气体通过隔板或毛细管小孔时,因阻力而产生压力差;气体流量越大,阻力越大,产生的压力差也越大,由下部的U形管两侧的液柱差,可直接读出气体的流量。2.流量计49
转子流量计由一个上粗下细的锥形玻璃管和一个金属制转子组成。当气体由玻璃管下端进入时,由于转子下端的环形孔隙截面积大于转子上端的环形孔隙截面积,所以转子下端气体的流速小于上端的流速,下端的压力大于上端的压力,使转子上升,直到上、下两端压力差与转子的重量相等时,转子停止不动。气体流量越大,转子升得越高,可直接从转子上沿位置读出流量。当空气湿度大时,需在进气口前连接一个干燥管,否则,转子吸附水分后重量增加,影响测量结果。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现场监测技术课件50
限流孔实际上是一根长度一定的毛细管,如果两端维持足够的压力差,则通过限流孔的气流就能保持恒定,此时的流量称临界状态下的流量,其大小取决于毛细管孔径的大小。使用不同孔径的毛细管,可获得不同的流量。这种流量计使用方便,价格便宜,被广泛用于大气采样器和自动监测仪器上控制流量。限流孔可以用注射器针头代替。使用中要防止限流孔被堵塞。
限流孔实际上是一根长度一定的毛细管,如果两端维持足够51
流量计在使用前应进行校准,以保证刻度值的准确性。校正方法是将皂膜流量计或标准流量计串接在采样系统中,以皂膜流量计或标准流量计的读数标定被校流量计。流量计在使用前应进行校准,以保证刻度值的准确性。校正方法523.采样动力采样动力应根据所需采样流量、采样体积、所用收集器及采样点的条件进行选择。一般应选择重量轻、体积小、抽气动力大、流量稳定、连续运行能力强及噪声小的采样动力。注射器、连续抽气筒、双连球等手动采样动力适用于采气量小、无市电供给的情况。对于采样时间较长和采样速度要求较大的场合,需要使用电动抽气泵。常用的有真空泵、刮板泵、薄膜泵及电磁泵等。3.采样动力53真空泵和刮板泵抽气速度较大,可作为采集大气中颗粒物的动力。薄膜泵是一种轻便的抽气泵,用微电机通过偏心轮带动夹持在泵体上的橡皮膜进行抽气。当电机转动时,橡皮膜就不断地上下移动。橡皮膜上移时,空气经进气活门吸入,出气活门关闭;橡皮膜下移时,进气活门关闭,空气由出气活门排出,其采气流量为0.5—3.0L/min,适用于阻力不大的收集器(如吸收管)采气。真空泵和刮板泵抽气速度较大,可作为采集大气中颗粒物的动力。54电磁泵是一种将电磁能量直接转换成被输送流体能量的小型抽气泵。由于电磁力的作用,振动杆带动橡皮泵室作往复振动,不断地开启和关闭泵室内的膜瓣,使泵室内造成一定的真空或压力,从而达到抽吸和压送气体的作用。电磁泵的工作动力不用电机,克服了电机电刷易磨损、发热等缺点,可长时间运转,其采气流量为0.5—1.0L/min,可装配在抽气阻力不大的采样器和某些自动监测仪器上。电磁泵是一种将电磁能量直接转换成被输送流体能量的小型抽气泵。55(二)专用采样装置将收集器、流量计、抽气泵及气样预处理、流量调节、自动定时控制等部件组装在一起,就构成专用采样装置。有多种型号的商品大气采样器出售,按其用途可分为大气采样器、颗粒物采样器和个体采样器。(二)专用采样装置561.大气采样器用于采集大气中气态和蒸气态物质,采样流量为0.5—2.0L/min。商品仪器如GS-3型、QG-B型、DK-2A型、DQ-3B型等大气采样器。它们都是便携式的,一般可用交、直流两种电源。颗粒物采样器有总悬浮颗粒物(TSP)采样器和飘尘采样器。1.大气采样器57(1)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这种采样器按其采气流量大小分为大流量(1.1—1.7m3/min)和中流量(50—150L/min)两种类型。大流量采样器由滤料采样夹、抽气风机、流量记录仪、计时器及控制系统、壳体等组成。滤料夹可安装20×25cm2的玻璃纤维滤膜,以1.1—1.7m3/min流量采样8—24小时。当采气量达1500—2000m3时,样品滤膜可用于测定颗粒物中的金属、无机盐及有机污染物等组分。商品仪器有ZC-1000G型、DCQ-1型、SH-1型等大流量TSP采样器。(1)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这种采样器按其采气流量大小分为大流58
中流量采样器由采样夹、流量计、采样管及采样泵等组成。这种采样器的工作原理与大流量采样器相似,只是采样夹面积和采样流量比大流量采样器小。我国规定采样夹有效直径为80mm或100mm。当用有效直径80mm滤膜采样时,采气流量控制在7.2—9.6m3/h;用100mm滤膜采样时,流量控制在11.3—15m3/h。商品仪器有KB-120E型、ZC-150型、TSPM-1型、NA-1型等。中流量采样器由采样夹、流量计、采样管及采样泵等组成。这种59(2)飘尘采样器:采集飘尘(可吸入尘)广泛使用大流量采样器。在连续自动监测仪器中,可采用静电捕集法、β射线法或光散射法直接测定飘尘浓度。但不论哪种采样器都装有分离大于10μm颗粒物的装置(称为分尘器或切割器)。分尘器有旋风式、向心式、多层薄板式、撞击式等多种。它们又分为二级式和多级式。前者用于采集10μm以下的颗粒物,后者可分级采集不同粒径的颗粒物,用于测定颗粒物的粒度分布。(2)飘尘采样器:采集飘尘(可吸入尘)广泛使用大流量采样器。60二级旋风分尘器是空气以高速度沿180°渐开线进入分尘器的圆筒内,形成旋转气流,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将颗粒物甩到筒壁上并继续向下运动,粗颗粒在不断与筒壁撞击中失去前进的能量而落入大颗粒物收集器内,细颗粒随气流沿气体排出管上升,被过滤器的滤膜捕集,从而将粗、细颗粒物分开。分尘器必须用标准粒子发生器制备的标准粒子进行校准后方可使用。二级旋风分尘器是空气以高速度沿180°渐开线进入分尘器的圆筒61向心式分尘器工作时,当气流从小孔高速喷出时,因所携带的颗粒物大小不同,惯性也不同,颗粒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不同粒径的颗粒各有一定的运动轨线,其中,质量较大的颗粒运动轨线接近中心轴线,最后进入锥形收集器被底部的滤膜收集;小颗粒物惯性小,离中心轴线较远,偏离锥形收集器入口,随气流进入下一级。第二级的喷嘴直径和锥形收集器的入口孔径变小,二者之间距离缩短,使小一些的颗粒物被收集。第三级的喷嘴直径和锥形收集器的入口孔径又比第二级小,其间距离更短,所收集的颗粒更细。如此经过多级分离,剩下的极细颗粒到达最底部,被夹持的滤膜收集。另还有三级向心式分尘器。
向心式分尘器工作时,当气流从小孔高速喷出时,因所携带的颗粒物62撞击式采样器:当含颗粒物气体以一定速度由喷嘴喷出后,颗粒获得一定的动能并且有一定的惯性。在同一喷射速度下,粒径越大,惯性越大,因此,气流从第一级喷嘴喷出后,惯性大的大颗粒难于改变运动方向,与第一块捕集板碰撞被沉积下来,而惯性较小的颗粒则随气流绕过第一块捕集板进入第二级喷嘴。因第二级喷嘴较第一级小,故喷出颗粒动能增加,速度增大,其中惯性较大的颗粒与第二块捕集板碰撞而被沉积,而惯性较小的颗粒继续向下级运动。撞击式采样器:当含颗粒物气体以一定速度由喷嘴喷出后,颗粒获得63如此一级一级地进行下去,则气流中的颗粒由大到小地被分开,沉积在不同的捕集板上。最末级捕集板用玻璃纤维滤膜代替,捕集更小的颗粒。这种采样器可以设计为3—6级,也有8级的,称为多级撞击式采样器。单喷嘴多级撞击式采样器采样面积有限,不宜长时间连续采样,否则会因捕集板上堆积颗粒过多而造成损失。多级多喷嘴撞击式采样器捕集面积大,应用较普遍的一种称为安德森采样器,由八级组成,每级200—400个喷嘴,最后一级也是用纤维滤膜代替捕集板捕集小颗粒物。安德森采样器捕集颗粒物粒径范围为0.34—11μm。如此一级一级地进行下去,则气流中的颗粒由大到小地被分开,沉积64(3)个体剂量器:近年来,为研究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研制出多种个体剂量器,其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在人体上,可以随人的活动连续地采样,经分析测定得出污染物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以反映人体实际吸入的污染物量。这种剂量器有扩散式、渗透式等,但都只能采集挥发性较大的气态和蒸气态物质。扩散式剂量器由外壳、扩散层和收集剂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是空气通过剂量器外壳通气孔进入扩散层,则被收集组分分子也随之通过扩散层到达收集剂表面被吸附或吸收。收集剂为吸附剂、化学试剂浸渍的惰性颗粒物质或滤膜等。如用吗啡啉浸渍的滤膜可采集大气中的SO2等。(3)个体剂量器:近年来,为研究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65渗透式剂量器由外壳、渗透膜和收集剂组成。渗透膜为有机合成薄膜,如硅酮膜等。收集剂一般用吸收液或固体吸附剂,装在具有渗透膜的盒内,气体分子通过渗透膜到达收集剂被收集。如大气中的H2S通过二甲基硅酮膜渗透到含有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0.2mol/L氢氧化钠溶液而被吸收。渗透式剂量器由外壳、渗透膜和收集剂组成。渗透膜为有机合成薄膜663.2.4、采样效率一个采样方法或一种采样器的采样效率是指在规定的采样条件(如采样流量、污染物浓度范围、采样时间等)下所采集到的污染物量占其总量的百分数。由于污染物的存在状态不同,评价方法也不同。(一)采集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效率的评价方法1.绝对比较法精确配制一个已知浓度为c0的标准气体,用所选用的采样方法采集,测定被采集的污染物浓度(c1),其采样效率(K)为:3.2.4、采样效率67用这种方法评价采样效率虽然比较理想,但因配制已知浓度的标准气有一定困难,往往在实际应用时受到限制。用这种方法评价采样效率虽然比较理想,但因配制已知浓度的标准气682.相对比较法配制一个恒定的但不要求知道待测污染物准确浓度的气体样品,用2—3个采样管串联起来采集所配制的样品。采样结束后,分别测定各采样管中污染物的浓度,其采样效率(K)为:2.相对比较法69式中:c1、c2、c3——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个采样管中污染物的实测浓度。第二、第三管的污染物浓度所占比例越小,采样效率越高。一般要求K值在90%以上。采样效率过低时,应更换采样管、吸收剂或降低抽气速度。(二)采集颗粒物效率的评价方法对颗粒物的采集效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用采集颗粒数效率表示,即所采集到的颗粒物粒数占总颗粒数的百分数。式中:c1、c2、c3——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个采样管中污70另一种是质量采样效率,即所采集到的颗粒物质量占颗粒物总质量的百分数。只有全部颗粒物的大小相同时,这两种采样效率在数值上才相等。但是,实际上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而粒径几微米以下的小颗粒物的颗粒数总是占大部分,而按质量计算却只占很小部分,故质量采样效率总是大于颗粒采样效率。在大气监测评价中,评价采集颗粒物方法的采样效率多用质量采样效率表示。另一种是质量采样效率,即所采集到的颗粒物质量占颗粒物总质量的71评价采集颗粒物方法的效率与评价采集气态和蒸气态物质采样效率的方法有很大不同。一则配制已知颗粒物浓度的气体在技术上比配制气态和蒸气态物质标准气体要复杂的多,而且颗粒物粒度范围很大,很难在实验室模拟现场存在的气溶胶各种状态。二则滤料采样就像滤筛一样,能漏过第一张滤料的细小颗粒物,也有可能会漏过第二张或第三张滤料,因此用相对比较法评价颗粒物的采样效率就有困难。评价采集颗粒物方法的效率与评价采集气态和蒸气态物质采样效率的72鉴于以上情况,评价滤料采样法效率一般用另一个已知采样效率高的方法同时采样,或串联在它的后面进行比较得出。对颗粒采样效率的测定,常用一个灵敏度很高的颗粒计数器测量进入滤料前后的空气中的颗粒数来计算。鉴于以上情况,评价滤料采样法效率一般用另一个已知采样效率高的733.2.5、采样记录采样记录与实验室分析测定记录同等重要。在实际工作中,不重视采样记录,往往会导致由于采样记录不完整而使一大批监测数据无法统计而报废。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采样记录的内容有:控制编号,所采集样品被测污染物的名称及编号;采样地点和采样时间;采样流量、采样体积及采样时的温度和大气压力;采样仪器、吸收液及采样时天气状况及周围情况;采样者、审核者姓名,样品上标识具有唯一性。3.2.5、采样记录743.2.6、大气中污染物浓度表示方法与气体体积换算(一)污染物浓度表示方法大气中污染物浓度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单位体积内所含污染物的质量数,另一种是污染物体积与气样总体积的比值,根据污染物的存在状态选择使用。3.2.6、大气中污染物浓度表示方法与气体体积换算751.单位体积内所含污染物的质量数单位体积内所含污染物质量的单位常用mg/m3或μg/m3。这种表示方法对任何状态的污染物都适用。我国大气质量标准中日平均、时平均及任何一次污染物浓度所用单位为mg/m3(标),系指标准状态下单位空气体积中污染物的质量。1.单位体积内所含污染物的质量数762.污染物体积与气样总体积的比值污染物体积与气样总体积比值的单位为ppm、或ppb。ppm系指在100万体积空气中含有害气体或蒸气的体积数;ppb是ppm的1/1000。显然,这种表示方法仅适用于气态或蒸气态物质。两种单位可以相互换算,其换算式如下: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现场监测技术课件77式中:cp——以ppm表示的气体浓度;c——以mg/m3表示的气体浓度;M——污染物质的分子量;(g)22.4——标准状态下(0℃,101.325kPa)气体的摩尔体积(L)。式中:cp——以ppm表示的气体浓度;78
对于大气悬浮颗粒物中的组分,可用单位质量悬浮颗粒物中所含某组分的质量数表示,即μg/g或ng/g(相当于ppm和
ppb)。(二)气体体积换算气体的体积受温度和大气压力的影响,为使计算出的浓度具有可比性,需要将现场状态下的体积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根据气体状态方程,换算式如下:对于大气悬浮颗粒物中的组分,可用单位质量悬浮颗粒物中所含79式中:V0——标准状态下的采样体积(L或m3);Vt——现场状态下的采样体积(L或m3);t——采样时的温度(℃)P——采样时的大气压力(kPa)式中:V0——标准状态下的采样体积(L或m3);80
美国、日本和世界卫生组织开展的全球环境监测系统采用的是参比状态(25℃,101.325kPa);此状态下的气体摩尔体积为24.5,进行数据比较时应注意。[例]测定某采样点大气中的NOx时,用装有5mL吸收液的筛板式吸收管采样,采样流量为0.30L/min,采样时间为1h,采样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并计算得知全部吸收液中含2.0μgNOx。已知采样点的温度为5℃,大气压力为100kPa,求气样中NOx的含量。美国、日本和世界卫生组织开展的全球环境监测系统采用的是参81(2)求NOx的含量(以NO2计)用mg/m3表示时:解:(1)求采样体积Vt和V0Vt=0.30×60=18(L)(2)求NOx的含量(以NO2计)解:(1)求采样体积Vt和82用ppm表示时:式中:46——NO2物的摩尔质量(g)。
用ppm表示时:83第四章无组织排放现场监测人员的分工遵循1人为现场负责人,1人负责现场气象条件的简易测定和判定,对照点和每个监控点至少有1人的原则。总之要根据测试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为了保证测试质量合理地确定人员的组成和分工。采样前要进行认真仔细地准备工作,将所需的仪器设备、样品和储样装置备好,对仪器进行检查,必要时对仪器流量计进行自校,采样前必需进行气密性检查。第四章无组织排放现场监测人员的分工遵循1人为现场负责人,1844.1、监测时间和频次在环境控制要求中,根据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第8条的要求,采样时间和频次内所测试的结果应能代表lh平均值,以便判定lh内排放污染物的平均值是否超过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限值。4.1、监测时间和频次85按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有关规定,“对有明显生产周期、污染物排放稳定的建设项目,对污染物的采样和测试一般为2~3个周期,每个周期3~5次(不应小于执行标准中的次数)”,环境影响评价监测时间和频次按环境影响评价大纲要求进行。按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有关规定,“对有明显生产周86①无组织排放监控点和参照点监测的采样,一般采用连续lh采样计平均值。②若浓度偏低,需要时可适当延长采样时间。③若分析方法灵敏度高,仅需用短时间采集样品时,应实行等时间间隔采样,在lh内采集四个样品计平均值。④无组织排放参照点的采样应同监控点的采样同步进行,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均应相同。①无组织排放监控点和参照点监测的采样,一般采用连续lh采样计87⑤为了捕捉监控点浓度最高的时间分布,每次监测安排的采样时间可多于1小时(人为捕捉到最高浓度值为止)。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监测时间和频率的确定,主要考虑当地的气象条件和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规律。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有明显不同的特征。一般来说,冬季扩散条件差,大气污染比较严重而在夏季,气象条件对扩散条件有利,又是植物主要生长季节。⑤为了捕捉监控点浓度最高的时间分布,每次监测安排的采样时间可88所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规定:一级评价项目不得少于二期(夏季、冬季);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作二期;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也应作一期。由于气候存在着周期性的变化,每个小周期平均为7天左右。在一天之中,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都存在日变化,同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也有一定的规律。为了使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规定:每期监测时间,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取得有季节性的7天有效数据。对二、三级评价项目,全期至少监测5天。所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规定:一级评价项894.2、无组织排放废气监测的布点4.2.1常规监测布点①要依照法定文件确定的边界确定厂界,若无法定手续则按目前的实际边界确定(即所谓红线、规划局定)。对厂界存在争议的应按项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决定确定。4.2、无组织排放废气监测的布点90②采样时要在排放源上、下风向分别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根据标准要求定参照点)。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的监控点设在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2~50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相对应的参照点设在排放源上风向2~50m范围内;其余物质的监控点设在单位周界10m范围内的最高浓度点。④监控点最多可设4个,参照点只设1个。⑤在无组织排放监测中所得的监控点的浓度值不扣除低矮排气筒所作的贡献值。②采样时要在排放源上、下风向分别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根据标准914.2.2水泥厂粉尘无组织排放布点水泥厂粉尘无组织排放指水泥厂厂区内物料堆放扬尘、物料输送和窑磨机等设备的粉尘泄漏等。粉尘无组织排放监测要求在厂界外20米处(无明显厂界,以车间外20米外)上风向与下风向同时布点采样,将上风向的监测数据作为参考值。无组织排放粉尘测试时,不需用百叶箱或用没有罩头的采样头,采样滤膜直接接触空气。评价时,应将最高值扣除参考值后参与评价。每个监控点连续采集时间为1~4h次,总采样时间为4h;参考点和监控点同步采样,选取监控点1h均值的最高浓度值(扣除上风向的监测值)。4.2.2水泥厂粉尘无组织排放布点924.2.3工业炉窑无组织排放布点工业炉窑无组织排放指烟尘、生产性粉尘和有害污染物不通过烟囱或排气系统的泄漏等。无组织排放烟尘及生产性粉尘监测点设置在厂房门窗排放口处;若工业炉窑露天设置(或有顶无围墙),监测点应选在距烟(粉)尘排放源5m,最低高度1.5m处任意点。每个监控点连续采集时间为1~4h/次,总采样时间为4h;选取监控点1h均值的最大浓度值。4.2.3工业炉窑无组织排放布点934.2.4炼焦炉无组织排放布点机械化炼焦炉无组织排放的采样点位于焦炉炉顶煤塔侧第1至4孔炭化室上升管旁。在炉顶的连续采样时间为4h/次。取1h均值。4.2.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由于无组织排放的实际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故仅可对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设置进行原则性指导,实际监测时应根据情况因地制宜设置监控点。4.2.4炼焦炉无组织排放布点94a、单位周界监控点的设置方法标准中规定控制点设于单位周界时,监控点按下述原则和方法设置:下列各点必须遵循的原则。监控点一般应设于周界外10米范围内,但若现场条件不允许(例如周界沿河岸分布),可将监控点移至周界内侧。监控点应设于周围界浓度最高点。若经估算预测,无组织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区域超出10米范围之外,可将监控点移至该区域之内设置。a、单位周界监控点的设置方法95为了确定浓度的最高点,实际监控点最多可设置4个。设点高度范围为1.5米至15米。当具有明显风向和风速时,可在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的单位周界10米范围内布设4个监控点。当无明显风向和风速时,可根据情况于可能的浓度最高处设置4个点。由最多4个监控点分别测得的结果,以其的浓度最高点计值。为了确定浓度的最高点,实际监控点最多可设置4个。96b、在排放源上、下风向分别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的方法下列各点必须遵循的原则:于无组织排放源的上风向设参照点,下风向设监控点。监控点应设于排放源下风向的浓度最高点,不受单位周界的限制。为了确定浓度最高点,监控点最多可设4个。b、在排放源上、下风向分别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的方法97参照点应以不受被测无组织排放源影响,可以代表监控点的背景浓度为原则。参照点只设了1个。监控点和参照点距无组织排放源最近不应小于2米。当具有明显风速时,可在上风向布一个参照点,下风向布4个点。以4个监控点中的浓度最高点测值与参照点浓度之差计值。c、至于哪些污染物在厂界外测试或排放源上、下风向测试,参照排放标准中现有(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表1、表2。参照点应以不受被测无组织排放源影响,可以代表监控点的背景浓度984.2.6恶臭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布点恶臭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点布设在工厂厂界的下风向侧或有臭气方位的边界线上。连续排放源相隔2h采一次,共采集4次,取其最大测定值。间隔排放源选择在气味最大时间内采样,样品采集不少于3次,取其最大测定值。4.2.7水域(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排水沟、渠)的监测布点水域(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排水沟、渠)的监测,应以岸边为厂界边界线,其采样点设置、采样频率与无组织排放源监测相同。(生活垃圾焚烧无组织排放监测同上)4.2.6恶臭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布点994.2.8火电厂一般有码头装卸点粉尘无组织排放布点
火电厂一般有码头装卸点粉尘无组织排放监测,一般在码头抓斗落漏料斗处设一个监测点,在上风向设一个对照点,执行JT2006-84《港口装卸作业煤粉尘浓度控制标准》(标准值为100mg/m3)。4.2.8火电厂一般有码头装卸点粉尘无组织排放布点1004.2.9气象条件对无组织排放污染源监测的影响
气象条件直接影响到无组织排放监测监控点的布设。在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时应注意气象条件对监测结果的影响,或选择适当的气象条件开展监测。4.3固定点源对环境影响监测的布点法
固定点源排出的气态或气溶胶污染物对周边环境空气的污染,主要分布在与烟羽平行的下风方位。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同污染源的距离与源强、源高(有效高度)、排出口的直径和温度以及当时当地的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这类监测通常用同心圆轴线法或扇形法进行布点。4.2.9气象条件对无组织排放污染源监测的影响101这种布点方法适用于监测重大孤立源排出物造成的地面对敏感受体产生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可以将监测数据用于污染源改造(或治理)效果的评价和孤立源扩散模式的验证。4.3.1同心圆多方位布点法此法用于孤立源所在地风向多变的情况。I确定放射线按气象学风向划分方法,以排放源为圆心作出16个方位或8个方位的放射线。这种布点方法适用于监测重大孤立源排出物造成的地面对敏感受体产102II确定同心圆半径以排放源为圆心取若干个同心圆。距圆心最近点和最远点的圆周半径应根据排放源的性质与排放源有关的物理参数和当地的气象参数,用高斯正态烟云模式计算予以确定(一般情况下,高浓度出现的地点在距源下风方位相当于排放源有效高度的10-20倍处)。同心圆的数目不少于5-7个。同心圆的布置原则为:在预计的高浓度区及高浓度与低浓度交界区应较密,其它区可较疏。为了计算方便,同心圆的间距最好取距圆心100m为单位(若源高较低,也可以取其它长度)。III确定监测点
II确定同心圆半径103
同心圆圆周与放射线的交点处廊为监测点,当现场风向波动相对稳定时,下风方点布点宜密,其它方位宜疏,或者视风向波动临时变更监测点的位置和数目。4.3.2扇形布点法当污染源所在地风向变化不大时,先确定主导风向,主导风向轴线,从污染排放源向两侧分别扩出30。、22.5。、15。或更小的夹角(视风向脉动情况而定)的射线,在两射线构成的扇形区域进行布点。在扇形区域内作出不少于3-5条放射线。在扇形区域内作出不少于5-7个同心圆弧,圆弧与射线的交点即为监测点。同时在污染排放源的上风方位设置1-2个对照监测点。同心圆圆周与放射线的交点处廊为监测点,当现场风向波动相对稳1044.4适用于除现有污染源无组织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之外的监控点设置4.4.1一般情况下设置监控点的方法所谓“一般情况”是指无组织排放源同其下风向的单位周界之间有一定距离,以至可以不必考虑排放源的高度、大小和形状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排放源应可看作为一点源,此时监控点(最多可4.4适用于除现有污染源无组织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105设置4个)应设置于平均风向轴线的两侧,监控点与无组织排放源所形成的夹角不超出风向变化的±s(十个风向读数的标准偏差)范围之内。如图1所示:图1一般情况下的监控点设置示意图
设置4个)应设置于平均风向轴线的两侧,监控点与无组织排放源所106在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的具体位置,还要考虑到围墙的通透性(即围墙的通风透气性质),按下面几种方法设置监控点。――当围墙的通透性很好时,可紧靠围墙外侧设监控点;――当围墙的通透性不好时,亦可紧靠围墙设监控点,但把采气口抬高至高出围墙20-30cm如图2中A点处。在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的具体位置,还要考虑到围墙的通透性(即107图2不透风围墙外设监控点的参考方法――围墙的通透性不好,又不便于把采气口抬高,此时,为避开围墙造成的涡流区,宜将监控点设于距围墙1.5-2.0h(h为围墙高度m),距地面1.5米处如图2中B点所示。图2不透风围墙外设监控点的参考方法1084.4.2存在局地流场变化情况下的监控点设置方法当无组织排放源与其下风向的围墙(周界)之间,存在有若干阻挡气流运动的物体时,由于局地流场的变化,将使污染物的迁移运动变为复杂化。此时需要进行局地流场简易测试,并依据测试结果绘制局地流场平面图,监测人员需要对局地流场平面图进行研究和分析,尤其需要对无组织排放的污染物运动路线中的某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仔细分析后,决定设置监控点的位置。4.4.2存在局地流场变化情况下的监控点设置方法109例如:由图3所示,无组织排放源位于车间B的P点,无组织排放的污染物随局地流场运动的路线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1)建筑物C较高时,污染物随局地流场运动至周界E处,监控点应设置于E处附近;(2)当建筑物C十分低矮时,污染物越过建筑物C,落到周界D点;(3)当建筑物C处于一定高度时,可能有部分污染物运动落到E处,另一部分落到D处,此时可将四个监控点分别设于D和D处,依据采样分析结果,确定其中的浓度最高点。
例如:由图3所示,无组织排放源位于车间B的P点,无组织排放的110图3局地流场分析和监控点设置示意图图3局地流场分析和监控点设置示意图1114.4.3无组织排放源紧靠围墙时的监控点设置方法
无组织排放源紧靠围墙(单位周界)时,即对监测带来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其特殊的复杂性,此时,监控点应分别如下几种情况进行设置。――排放源紧靠某一侧围墙,风向朝向与其相邻或相对之围墙时,如该排污单位的范围不大,排放源距与之相对或相邻的围墙(单位边界)不远,仍可按前面的叙述设置监控点。4.4.3无组织排放源紧靠围墙时的监控点设置方法112――如果排放源紧靠某一侧围墙,风向朝向与其相邻或相对之围墙,且排污单位的范围很大,此时,在排放源下风向设监控点已失去意义,主要的问题是考察无组织排放对其相近的围墙外是否造成污染和超过标准限值,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选择风向朝向排放源相近一侧围墙时,在近处围墙外设监控点,或于静风及准静风(风速小于1米/秒)状态下,依靠无组织排放污染物的自然扩散,在近处围墙(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有关的问题在下面叙述。――无组织排放源靠近围墙(单位周界),风向朝向排放源近处围墙"且排放源具有一定高度,应分别下列情况设置监控点。――如果排放源紧靠某一侧围墙,风向朝向与其相邻或相对之围墙,113如图4所示,监测人员应首先估算无组织排放污染物的最大落地浓度区域,并将监控点设置于最大落地浓度区域范围之内(图中A点),按照GB16297-1996中的有关规定,按此原则设置的监控点位置,可以越出围墙外10米范围,按下式估算最大落地浓度区的位置和距离。如图4所示,监测人员应首先估算无组织排放污染物的最大落地浓度114式中H为排放源有效高度,对于无组织排放,通常可以不考虑其热力和动力抬升,所以可用排放源的几何高度代替有效高度,米;b、q为垂直扩散参数σz幂函数表达式的系数,即σz=bxq其具体数值见附录A;(HJ/T55-2000)图5中的A点虽然是最大落地浓度,但无组织排放的污染物已由P点迁移至A点,已经过一段距离的稀释扩散,浓度终究已大大降低,所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仍然将监控点设置于周界围墙边,但将采样进气口提高到图5中B点处,B点的高度按下式计算:式中H为排放源有效高度,对于无组织排放,通常可以不考虑其热力115式中X-----B点的高度(米),a排放源至B点的水平距离(米)其他同上式还应注意,按照GB16297-1996中的有关规定,监控点设置的高度范围为1.5-15米,故若计算得到的B点高度超过15米,则应将B点位置作水平移动,直至其计算高度落到小于15米以下的范围。
式中X-----B点的高度(米),116图5最大落地浓度区域和监控点设置示意图图5最大落地浓度区域和监控点设置示意图117在排放源上、下风向分别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的方法4.4.4参照点的设置方法A设置参照点的原则要求环境中的某些污染物(在GB16297-1996中规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为该类物质)具有显著的本底(或称背景)值,因此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监控点的污染物浓度,其中一部分由本底或(或背景)值作出贡献,另一部分由被测无组织排放源作出贡献,设置参照点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本底值的大小,在排放源上、下风向分别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的方法118所以,设置参照点的原则要求是:参照点应不受或尽可能少受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影响,参照点要力求避开其近处的其他无组织排放源和有组织排放源的影响,尤其要注意避开那些可能对参照点造成明显影响而同时对监控点无明显影响的排放源;参照点的设置,要以能够代表监控点的污染物本底浓度为原则。所以,设置参照点的原则要求是:参照点应不受或尽可能少受被测无119B参照点的设置范围按照GB16297-1996的有关规定和上节的原则,参照点最好设置在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上风向,以排放源为圆心,以距排放源2米和50米为圆弧,与排放源成120。夹角所形成的扇形范围内设置,如图6所示,由CDEF围成的扇形,即是设置参照点的适宜范围,这样的安排既符合GB16297-1996的有关规定,又具有避开近处污染源影响的余地。B参照点的设置范围120图6参照点的设置范围图6参照点的设置范围121
C平均风速等于和大于1米/秒时的参照点设置平均风速等于或大于1米/秒时,由被测排放源排出的污染物一般只能影响其下风向,故参照点可在避开近处污染源影响的前提下,尽可能靠近被测无组织排放源设置,以使参照点可以较好的代表监控点的本底浓度值。
C平均风速等于和大于1米/秒时的参照点设置122D平均风速小于1米/秒(包括静风)时参照点设置当平均风速小于1米/秒时,被测无组织排放源排出的污染物随风迁移作用减小,污染物自然扩散作用相对增强,此时污染物可能以不同程度出现在被测排放源上风向,此时设置参照点,既要注意避开近处其他源的影响,又要在规定的扇形范围内比较远离被测无组织排放源处设置。D平均风速小于1米/秒(包括静风)时参照点设置123E存在局地环流情况下的参照点设置当被测无组织排放源周围存在较多建筑物和其他物体时,应警惕可能存在局地环流,它有可能使排出的污染物出现在无组织排放源的上风向,此时应对局地流场进行测定和仔细分析后,按照前面所说的原则决定参照点的设置位置。E存在局地环流情况下的参照点设置1244.4.5监控点的设置方法A设置监控点的原则要求设置监控点的原则要求是由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的附录C和其他有关部分提出的,即要求设置监控点于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距排放源2-50米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设置监控点时不需要回避其他源的影响。4.4.5监控点的设置方法125B一般情况下设置监控点的方法如图7所示,在无特殊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监控点应设置在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下风向,尽可能靠近排放源处(距排放源最近不得小于2米),4个监控点要设置在平均风向轴线两侧,与被测源形成的夹角不越出风向变化的标准差(±S。)的范围。图7一般情况下设置监控点的方法B一般情况下设置监控点的方法图7一般情况下设置监控点的方法126C处于涡流区内的监控点设置如果无组织排放源处于建筑物的正背风面(如图8所示),其下风向将不可避免处于涡流区内,从理论上判断,由无组织排放的污染物在涡流中将受到搅拌混合,此时监控点的设置将不受上述中的夹角限制,应根据情况于可能的浓度最高处设置监控点。实际上:建筑物背风面的涡流激烈程度既同风速有关,也同建筑物的大小、形状等因素有关,所以监测人员最好在现场用轻便风向风速表或人造烟源按“目测法”进行简易测定,并按测定结果判断无组织排放的污染物受到搅拌混合的激烈程度和分布情况,决定监控点的布设方法。C处于涡流区内的监控点设置127图8无组织排放的污染物处于涡流区内图8无组织排放的污染物处于涡流区内128
无组织排放源处于建筑物的侧背风区(如图9所示),则排放的污染物可能部分处于涡流区,部分未处于涡流区,此时应尽可能避开涡流区,于非涡流区内设置监控点。在这样的情况下设置监控点,仍然必须用轻便式风向风速表或人造烟源对排放源附近的流场作些简易的测定和分析,依据流场的具体情况设定监控点的位置。无组织排放源处于建筑物的侧背风区(如图9所示),则排放的129图9排放源处于侧背风区监控点设置示意图图9排放源处于侧背风区监控点设置示意图130D无组织排放源处于建筑物迎风面的监控点设置无组织排放源处于建筑物的正迎风面时,如图10所示,排放的污染物向源的两侧运动,此时应将监控点设置排放源两侧,较靠近排放源,并尽可能避开两侧小涡旋的位置。图10排放源处于图11排放源处于建筑物正迎风面的监控点设置侧迎风面时的监控点设置D无组织排放源处于建筑物迎风面的监控点设置图10排放源处于131
监测现场排放源近旁的气流状况仍应预先作简易调查,然后才确定监控点的具体位置,无组织排放源处于建筑物的侧迎风面时,污染物将向其下风向紧贴墙面运动,此时应在排放源下风向靠墙(图11A点)设置监控点,亦可同时在下风向墙尽头处(图11B点)设监控点。监测现场排放源近旁的气流状况仍应预先作简易调查,然后才确1324.4.6同一个无组织排放源,存在两个以上排放点的监控点设置如果在监测以前可以确认,多个排放点中某一点的排放速率(指单位时间的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大于另外的排放点,则监控点应针对其中排放速率最大者设置,另外的排放点可不予考虑。如果在监测前可以确认,其中两个排放点的排放速率较接近,且污染物的扩散条件正常(指无涡流和局地环流等情况),应通过查表(见HJ/T55-2000附录B;2Y数值表)作出估计,当两个排放点间的距离小于表中2Y时,4.4.6同一个无组织排放源,存在两个以上排放点的监控点设置133两排放点下风向的浓度叠加区中的浓度将超过其中任一排放点单独形成的扩散区浓度,此时可将4个监控点中的2个设于浓度叠加区,另2个针对两单独的排放点设置,最终取其中实测浓度最高者计值;若两排放点间的距离大于2Y,应分别针对两个排放点设置监控点,最终取测值最高者计值,不考虑在浓度叠加区设监控点。若存在涡流或局地环流时,两个点排放的污染物混合作用加剧,情况更为复杂,此时要因地制宜,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设监控点,并更多的考虑在混合区设监控点。两排放点下风向的浓度叠加区中的浓度将超过其中任一排放点单独形1344.4.7排放源具有一定高度时的监控点设置如果条件许可,以提高采气口位置来抵消排放源的高度,这样设点最为有利,如果条件不许可提高采气口位置,则需对无组织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区域进行估算后设置监控点。估算的方法参照前面最大落地距离公式计算。4.4.7排放源具有一定高度时的监控点设置1354.4.8复杂情况下的监控点设置在特别复杂的情况下,不可能单独运用上述各点的内容来设置监控点!需对情况作仔细分析,综合运用有关条款设置监控点。在特别复杂的情况下,不大可能对污染物的运动和分布作确切的描绘和得出确切的结论,此时监测人员应尽可能利用现场可利用的条件,如利用无组织排放废气的颜色、嗅味、烟雾分布、地形特点4.4.8复杂情况下的监控点设置136
甚之采用人造烟源或其他手段,籍以分析污染物的运动和可能的浓度最高点,并据此设置监控点。由于无组织排放的具体情况!气象条件和地形变化都是多种多样的,监测人员很可能遇到HJ/T55-2000中叙述之外的具体情况,此时应发挥创造性,在符合《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附录5和其他有关原则规定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解决监控点设置方法。甚之采用人造烟源或其他手段,籍以分析污染物的运动和可能的1374.5敏感点环境质量监测的布点及采样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对环境影响的检测,主要针对“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批复中对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要求。周围居民对企业反映强烈时,也需对周边环境进行监测。4.5.1敏感点环境大气监测点布点(1)采样点应尽量设在企业的下风向侧,并且有敏感点集中的区域。(2)采样点附近不应有局地污染源,采样装置距公路边至少20米。4.5敏感点环境质量监测的布点及采样138(3)采样点周围应开阔,采样点与建筑物的距离至少是建筑物高度的2倍以上,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有270度以上的自由空间。(4)采样装置距地面3~15米。用两台或两台以上采样器采样时,应保持一定距离,以防相互干扰。(5)采样装置距绿色乔木或灌木绿化带的距离应大于15~20米。4.5.2敏感点环境大气采样(1)监测的频次和时间一般按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特殊情况需特殊处理如污染纠纷监测、应捕抓最大污染时段。(3)采样点周围应开阔,采样点与建筑物的距离至少是建筑物高度139(2)各采样点应同步进行采样。(3)尽量在敏感点处于下风向时监测。(4)监测同时,应测定气象参数。采样人员应随时注意周围环境和气象等情况,并做记录。(5)按规定的采样起止时间开、关仪器,如停电等特殊原因,不得不改变采样起止时间时,应在采样单上注明。(6)详细记录采样单,采样人必须在采样单上签名。(7)采完样后,样品按质控要求进行输送、保存、分析。(8)环境大气的测试有效时间一般不少于3天。(2)各采样点应同步进行采样。1404.6无组织排放监测的采样方法4.6.1采样方法无组织排放监测的采样方法:对于无组织排放的控制是通过对其造成的环境空气污染程度而予以监督的,所以,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设置于环境空气中。我国已经针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了配套的标准分析方法,其中有关的采样部分已分别按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作出规定,因此,无组织排放监测的采样方法应按照配套标准分析方法中适用于无组织排放采样的方法执行,个别缺少配套标准分析方法的污染物项目,应按照适用于环境空气监测方法中的采样要求进行采样。实际工作时按作业指导书进行。
4.6无组织排放监测的采样方法1414.6.2采样注意事项采样前做好仪器流量计校准工作,进行气密性检查,装吸收管时注意方向,防止装反造成到吸。到现场应带好备用设备,样品带足(空白、平行及备用样),按规定的采样起止时间开、关仪器。采样人员不得离开现场,不准吸烟、采样期间不准打牌(特别时测SO2、NOX等项目),采样时应避开外界干扰。保证采样流量的稳定和采样时间的准确性。认真填写采样记录,采样人必须在采样单上签名。采完样后,样品按质控要求进行输送、保存、分析。4.6.2采样注意事项142
开仪器时流量应调到最小,然后从小到大开启,防止流量过大使吸收液抽进泵内。二氧化硫采样注意吸收液温度在23-29度为适宜,对于长时间采样注意对采样管加温。二氧化氮吸收液注意避光,采样时发现吸收液呈棕黄色时则吸液失效,用棕色采样管并加布罩,注意流量,二氧化氮吸收液很容易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汽车行业价格保密协议范本3篇
- 2025年生物制药项目资金投入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加盟代理合作协议签署
- 2025年企业债券担保协议
- 2025版临时工炊事员聘用及厨房废弃物处理合同4篇
- 2025年健身技能培训协议
- 2025年云安全解决方案协议
- 2025年度极端天气现象录像采集合同4篇
- 2025年版农产品收购合同中关于产品新鲜度及质量标准的规定4篇
- 2025年医疗知识产权保护协议
- 集装箱货运码头的火灾防范措施
- 《高速铁路客运安全与应急处理》课程标准
- 23J916-1:住宅排气道(一)
- 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题1.14数轴与绝对值综合问题大题专练(重难点培优)-【讲练课堂】2022-2023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尖子生同步培优题典(原卷版)【人教版】
- 移动商务内容运营(吴洪贵)任务二 内容运营方案优化
- 社会保险职工增减表
- 小学语文低年级写话 鸽子
- 仁爱英语八年级上册词汇练习题全册
- 通用BIQS培训资料课件
- 报价单模板及范文(通用十二篇)
- 钣金部品质控制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