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品格研究_第1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品格研究_第2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品格研究_第3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品格研究_第4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品格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品格研究苗廷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100089)

2022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首次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升为我国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至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日臻成熟和完善,在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彰显了宝贵的理论品格。所谓理论品格,就是指一种思想理论能够明显区别于其他理论,并具有强烈优越性的特质和风格,它的塑造与思想理论的形成、发展、丰富紧密相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品格是我国在新时代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培育出来的,能够彰显中国特色、代表中国气质,具有鲜明的政治品格、人本品格、时代品格、科学品格、实践品格,既系统全面,又符合实际,展现了科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价值所在。

1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品格

政治品格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本质属性,集中体现在“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方面。其中,“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原则,是党的领导在经济发展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发展方向,明确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选择。“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者互不可缺、相互作用,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和“指南针”。如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构放弃了根本原则、迷失了发展方向,就会发生颠覆性的错误,任何措施都无法弥补造成的严重后果。为此,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行。

1.1坚持党的统一领导的根本政治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我国经济建设领域的创新之举,是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国内外发展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在推动我国长远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贯彻执行得好不好、作用发挥得大不大,关键在于是否坚持了党的统一领导,是否充分发挥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哪个领域、哪个方面、哪个环节缺失了、弱化了,都会削弱党的力量,损害党和国家事业。”因此,要想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做好党和国家的经济中心工作,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统一领导的根本政治原则。在党的领导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筑牢打实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根基,进而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联动,形成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经济朝着高质量、高水平、可持续、健康安全的方向发展。

1.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能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方向就会出现偏差,发展的目标就会渐行渐远。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认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就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要积极应对国内外严峻复杂的新形势、新挑战、新威胁,主动把握好新机遇、新方位,进一步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运行规律,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痛点、难点,提升供给与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保证经济的平稳有序,充分彰显资本主义社会无法比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本品格

人本品格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底色。“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集中体现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增进民生福祉”和“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三个方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把人民立场贯穿始终,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彰显了鲜明的人本品格。

2.1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体力量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离开了人民,我们的伟大事业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将一事无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高度重视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扩大国内需求为基点,依靠广大人民的力量,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想发挥人民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主体力量,第一,着眼于发挥我国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最具优势的市场潜能,围绕扩大内需深化改革,挖掘市场潜力。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发展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农村地区,推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提升乡镇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释放巨大的消费需求。第二,注重发扬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品格,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各行各业的人才提供展现作为的新平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在新发展格局的实践中凝聚群众力量,激发群众创新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

2.2增进民生福祉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正在由“有”向“好”、由“量”向“质”、由“单一”向“多方面”发生转变,期盼能够拥有更加富足、更加幸福的生活。基于此,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适时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努力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从而向高品质生活前进,也进一步表明了我党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初心,体现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最终价值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3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党执政最深厚的基础和最大底气”,要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让人民共享经济的发展成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回应时代现实、服务人民需求的创新发展,鲜明地回答了发展绝不是为了少数人或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本质上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好坏关键要看经济发展成果是否由人民共享,人民是否能够切实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是否能够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只有做到这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才能充分彰显其全民共享的内在属性,才能推动新时代的中国创造更伟大的辉煌。

3立足时空坐标、彰显现实主题的时代品格

时代品格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显著标志,集中体现在“把握历史脉搏、科学判断历史方位”和“引领时代发展、服务百年奋斗目标”两个方面。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形成都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顺应时代并植根于时代。一种思想理论如果想要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始终契合时空坐标,紧扣时代主题,与时代同行,创造时代发展的新活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深刻审视新时代发展方位、开创引领时代发展,着眼服务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主动之变,是回应时代呼声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品格。

3.1把握历史脉搏、科学判断历史方位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历史坐标

“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科学判定历史方位是我党实事求是、因应情势发展变化的内在要求,是我党和国家事业取得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就现实性而言,当前我国新的发展历史方位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它是“谋事”与“谋势”“谋当下”与“谋未来”交融交汇的新时代,是标定横纵历史坐标的新时代。横向维度上,从国际比较来看,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已经具备全球大国经济“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的特征。从国内发展来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条件已然成熟,一方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卓有成效,化解过剩产能,强化科技创新,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1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一步提高,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保持稳步增长态势。纵向维度上,从发展进程来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中远期战略谋划,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必须坚持的发展战略。从发展现实性来看,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地位不断提高,以往传统的低成本要素优势殆尽,完备的工业体系、巨大的市场优势凸显,迫切需要我国经济发展由“外”向“内”转变。

3.2引领时代发展、服务百年奋斗目标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方向指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应变局、塑格局、拓新局的战略部署,是顺应时代发展、引领时代发展的主动选择,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服务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时代课题,深刻认识这一时代课题,既是进一步自觉把握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又是研究和深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题方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成果,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契合现实需要、着眼历史使命的创新理论。这就要求“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紧紧锚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坚定方向指引,“依托国内超大市场和内需潜力高质量发展的国内经济,不断打通国内市场各个环节的循环梗阻,在畅通国内循环的基础上,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水平参与国际市场,以内循环带动外循环,进而实现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局面”。

4遵循发展规律、促进协同发展的科学品格

科学品格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根本方法,集中体现在“尊重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注重系统谋划、促进协同发展”两个方面。其中,“尊重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前提;“注重系统谋划、促进协同发展”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路径和方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形成了全面、系统的方法论,具有鲜明的科学品格。

4.1尊重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前提

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理可循,本身具有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和永恒性。正如列宁在《哲学笔记》指出:“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规律是现象中巩固的东西”“规律是现象中持久的东西。”经济发展亦不例外,也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行规律,它是经济发展本身固有的、本质的联系。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尊重规律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经济运行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对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调整和完善,是在深刻认识马克思资本循环规律和社会再生产规律运行的基础上,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客观分析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国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科学选择,“它涉及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内需、区域协调、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等方方面面,其内容远远超过了资本循环、生产循环理论涵盖的范围,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为提升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提供了科学指引。

4.2注重系统谋划、促进协同发展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工作方法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都是由各个要素、部分、层次组成的有机整体。同样,“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都不会孤立存在,而是依据一定规律周而复始地动态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国内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共同作用和内在统一,要求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机融合和双向发力。因此,想要科学认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性质和规律,就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从其包含的各个组成部分来思考和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不能一味否定和排斥国际循环,又不能完全依靠国际循环而忽视国内循环。新发展格局应该是一个更加统一、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方面,“国内大循环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国内大循环持续不断发展的必备要件。

5坚持问题导向、力求务实进取的实践品格

实践品格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根本要求,集中体现在“以问题为导向、破解现实难题”和“坚持求真务实、追求科学发展”两个方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成果,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经过检验产生出来的,并在伟大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反过来,还指导推动着实践进一步向前发展。因而,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5.1以问题为导向、破解现实难题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指向

毛泽东同志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诞生就是响应时代呼唤,以问题为导向,引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它的产生绝不是凭空想象、肆意捏造出来的,它根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探索应对错综复杂的严峻形势、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产物。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挑战,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如果不适时地进行科学调整,妥善采取措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难以为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就变得虚无缥缈。为此,如何破解发展难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如何主动回应人民期待、满足人民需求,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亟须解决的时代难题。党中央面对这些时代之问,敢于迎难而上,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