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调解机构建设问题研究(8400字论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f1054823d7965a8a705efdb5eb47885/ef1054823d7965a8a705efdb5eb478851.gif)
![《农村基层调解机构建设问题研究(8400字论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f1054823d7965a8a705efdb5eb47885/ef1054823d7965a8a705efdb5eb478852.gif)
![《农村基层调解机构建设问题研究(8400字论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f1054823d7965a8a705efdb5eb47885/ef1054823d7965a8a705efdb5eb478853.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基层调解机构建设问题研究目录32027_WPSOffice_Level1引言 223004_WPSOffice_Level1一、农村基层调解机构组织建设概况 323004_WPSOffice_Level2(一)农村基层调解制度的概念 38315_WPSOffice_Level2(二)农村基层调解制度的演变 311385_WPSOffice_Level2(三)农村基层调解机构制度的优越性 423004_WPSOffice_Level31.人民调解制度产生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48315_WPSOffice_Level32.人民调解制度产生的“传承性”与“变革性”。 412005_WPSOffice_Level2(四)农村基层调解机构的组织建设必要性 48315_WPSOffice_Level1二、基层调解机构的组织建设及现状分析 68863_WPSOffice_Level2(一)基层调解机构的组织建设 611385_WPSOffice_Level31.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612005_WPSOffice_Level32.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 68863_WPSOffice_Level33.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 619428_WPSOffice_Level2(二)基层调解机构的组织建设性质 719428_WPSOffice_Level31.群众性 78808_WPSOffice_Level32.自治性 78808_WPSOffice_Level2(三)基层调解机构的组织建设的现状分析 811385_WPSOffice_Level1三、基层调解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918642_WPSOffice_Level2(一)调解机构存在的问题 918642_WPSOffice_Level31.非自愿调解 913541_WPSOffice_Level32.人为扩大调解范围 931534_WPSOffice_Level33.不注重治安调解的程序 1020349_WPSOffice_Level34.调解工作方法简单 1018688_WPSOffice_Level35.调解拖拉现象严重 1030035_WPSOffice_Level36.调解卷宗不规范 1013541_WPSOffice_Level2(二)调解机构应对策略 1028981_WPSOffice_Level31.严格遵守自愿调解原则 1022701_WPSOffice_Level32.正确理解治安调解案件的范围 1114303_WPSOffice_Level33.依照法定程序调解 119389_WPSOffice_Level34.合理运用调解方法 117556_WPSOffice_Level35.严格执行治安调解的期限 126635_WPSOffice_Level36.规范调解案件卷宗 1212005_WPSOffice_Level1总结 138863_WPSOffice_Level1参考文献 13引言在我国,调解历来被视为解决纠纷的重要机制,且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它发端于古代,成熟于革命战争年代,广泛应用于当代。通过调解,一定程度上平息了纷争,化解了矛盾,维持了人际关系,稳定了社会秩序,因此,被誉为颇具特色的“东方经验。然而,传统的调解制度是儒家文化的产物,体现了追求和谐秩序的理想、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以及统治者的息讼要求与老百姓的厌讼习惯,难免带有封建文化的糟粕。新中国当代官方推行的调解制度不但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容,同时还具有灵活多样的形式:有人民调解、劳动争议基层调解和仲裁调解、一般民商事仲裁调解和诉讼调解等。我们所要论述的是劳动争议的基层调解。一、农村基层调解机构组织建设概况(一)农村基层调解制度的概念调解一般可以在三种意义上加以理解:其一,调解是解决纠纷的一种“调解”方式。因此,调解是指当事人通过劝说、教育和协商,自愿达成有关协议,是解决纠纷的重要途径;其二,是作为一种纠纷解决制度的“调解”,据此,通常所言的调解就是由一系列原理、原则、程序和规范构成的、因而被制度化了的“调解”;其三,是在一种“文化”意义上被理解的“调解”,它不仅仅是一种纠纷解决的方法或制度,更是一种纠纷解决文化的体现。根据通行的定义,“基层调解制度”是指:由基层调解机构利用制度安排和资源,通过调解、说服和教育,使当事人相互了解,从而解决纠纷解决机制。(二)农村基层调解制度的演变法院调解制度是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民事诉讼当事人之间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方法。长期以来,它受到立法者和理论家的高度重视。同时,在新中国的民事审判制度建设中,法院调解又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这些变革是我国政治、经济体制以及人民生活方式变革的产物,同时也可以被看作是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变迁的外在体现。而中国基层调解制度的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几千年来,传统儒家的“贵和持中,贵和尚中”[[][]出自《论语·颜渊》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开始全面引进西方法制,建立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然而,由于内乱、分裂主义和外敌入侵,持续的动荡使得革命派的美好愿望没有实现,传统的调解仍是解决争端的首选。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在各种民事诉讼法的规范中,明确民事案件应尽量采取调解方式,对调解的原则、调解的方式、调解的效力等作了规定。1949年以后,随着人民司法工作的传统,“依靠群众,调查研究,当场解决,调解优先”的方针逐渐发展成为民事审判的十六字方针。1982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颁布时,第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以调解为重点,将“调解为主”改为“着重调解”。1991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为避免对“审判辅之”的误解,弱化了民事诉讼调解的地位,强调了“自愿性、依法调解”。(三)农村基层调解机构制度的优越性人民调解制度是人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的制度。它是解决纠纷、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制度。它在出现之初就具有本质特征。其优点主要体现在:1.人民调解制度产生的“必要性”与“必然性”。人民调解组织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它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传统的“无诉”思想深深影响着当地人民。当群众发生纷争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权威基层组织取代了传统的宗族势力,瓦解了人民过去可以依靠的宗族间调解。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司法工作集中在反革命方面,人民纠纷处于相对较小的地位。为了更有效地集中司法资源镇压反革命分子,成立人民调解组织,解决人民内部的纠纷。2.人民调解制度产生的“传承性”与“变革性”。人民调解制度的思想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人民调解与传统调解具有相同的特点:首先,两者都强调双方的和谐,即“和为贵”[[]出[]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礼的作用,贵在能够和顺。意思是,按照礼来处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都能够调解适当,使彼此都能融洽(四)农村基层调解机构的组织建设必要性基层调解制度是对于建设和谐政治环境、和谐社会环境、及和谐文化环境的重要民事纠纷的处理制度,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基层调解制度在建设和谐政治环境中的功能。“民主”是和谐社会理念在政治上的特征,亦是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建设和健全之实践标准。可以说,在政治层面上,基层调解制度是社会主义直接民主的一种体现。民主的本质至少包括让群众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和社会事务。而基层调解制度正是这一本质的制度表现。根据这一制度,基层调解组织或调解人对于一般的或轻微的纠纷,将运用调解制度的原则和实践方法来加以化解。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调解人,而且纠纷当事人也积极地参与其中,由于调解人地位的非公权性,亦能保障各方更加平等地参与,而不必顾虑其他。如此,基层调解制度就可以真正做到人民群众自己解决纠纷,培养起民主参与和讨论的精神。第二,基层调解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环境的功能。[[][]刘岐山.和谐理念下的基层调解制度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第三,基层调解制度在构建和谐文化环境中的功能。基层调解制度除了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之外,在和谐文化环境的建设中也同样意义重大。不仅要重视基层调解的制度意义,重视基层调解的文化意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文化建设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基层调解制度与传统的“和”及“无诉”之文化价值取向基本相同。[[][]苏一星,杨林.当代农民"避诉"意识的理性分析[J].临沂大学学报,2006,28(4):101-104.二、基层调解机构的组织建设及现状分析(一)基层调解机构的组织建设1.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基层调解结构的组织方式之一,具有贴近人民群众的特点,该人民调解委员会具有基础广泛、数量众多的特点,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是基层调解机构组织的基本形式,是作为人民调解的主体与基础存在的。从我国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己经设置的村民调解委员会接近73万个,居民调解委员会接近10万,该层次的人们调解委员会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基础,己经遍布我国的所有城乡。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尤其是城乡体制改革的需求来看,该层次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是健全基层调解机构组织的一项重要工。2.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法》从法律的层面出发对村民调解委员会、居民调解委员会以及企事业单位调解委员会作为组织的设立、组织组成以及相应的任期制度进行了规定。《人民调解法》保障了我国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及相应的具体地区从法律层面得到保障。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目前己经设置了乡镇层次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近4万个,这些人民调解委员会在避免群众性械斗和上访方面发挥了组织应有的作用。3.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区域性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指在特定的行政、生产以及生活区域内所建立的人民调解组织。目前,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已经建立的区域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主要有行政接边地区的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市场、商品集散地和流动人口多的地区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从我国的基层调解制度来看,地方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中国基本调解制度中的人民调解组织。向社会自律性组织发展而采取的有效方式之一,区域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存在对于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基层调解制度中的人民调解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刘腾泽.论基层调解机构的组织构建法制化[D].长春理工大学,2011(二)基层调解机构的组织建设性质无论是从理论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不同社会或相同社会的不同组织,都有着专属于自身的性质。组织的性质是指组织所具有的专属于其自身的特质。若要深入的对基层调解机构的组织进行研究,就必需要对基层调解机构组织所具有的性质进行分析。1.群众性群众性是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基层调解机构的组织所具有的首要特征,人民委员会的群众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目前人民委员会作为基层调解组织遍布全国各地,是我国最广泛的群众性组织。从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事纠纷的角度看,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基层调解机构的组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群众性调解组织;二是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员主要来自我国的人民群众,或者通过群众选举而推选出来的人员所组成,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三是人民调解员人数众多,全国现有人民调解员514万人以及数量庞大的信息员,人民调解员和信息员的广泛性,充分体现了人民调解组织的群众性。2.自治性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基层调解机构的组织所具有的第二个特点,这是人民调解委员会所具有的最显著特点之一。作为组织,其所具有的民间性与自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人民调解委员会从法律规定的层面来看,属于群众性自治组织中居民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重要组成因素存在的,也就是说,从另一个方面决定了人民调解委员是群众性的自治组织,而不是行政组织,更不是司法组织。其次,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基层调解机构组织在具体的工作方法所体现的也是调解制度所具有的自治性。人民调解制度是人民群众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的人民调解员参与到具体的调解活动中的行为,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人民调解制度是作为公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民主途径之一。由此看来,自治性是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显著特征。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基层的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在对我国民事纠纷的处理过程中,在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中有着其他组织不可取代的作用。值得强调的是在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性质认识中,要避免司法化错误观念的出现。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国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作为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存在的,作为群众性的自治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不具有政府行使行政职权的权利,也不具有司法职权。在中国,人民调解制度在适用过程中并不是作为必经的法律程序存在的,在基层调解制度中,人民调解的基础是纠纷双方当事人的完全自愿,这是调解的第一原则,也是调解存在和进展的基础。在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的认识上还要避免行政化的趋向。从前文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作为人民自我管理的自治性组织存在的,并不是作为行政机关存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是进行调解,而不是行政机关的管理或者强制执行。人民调解委员会所具有的权威主要来源于在民事纠纷的调解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公平性与合法性。总之,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基层调解机构的组织有着诸多的专属于自身的特点,因此,有必要结合实际,对基层调解机构的组织建设的现状进行有效分析,从我国国情出发不断的完善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基层调解机构组织的建设。从而有效的发挥人民调解制度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三)基层调解机构的组织建设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城市与农村在很多方面差别巨大,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人们的受教育程度,甚至是基层干部工作方法和群众思维方式都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农村民间纠纷在发生、发展、表现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一是农村民间纠纷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农村较城市来说,虽然比较封闭,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更加密切。农村司法调解中心调处的一般来说,存在着债权债务纠纷、宅地纠纷、干部群众纠纷、房屋拆迁纠纷、边界纠纷等,结构复杂。此外,城镇工农业界限的模糊性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矛盾和纠纷。因此,需要调处机构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工作经验,以及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二是农村民间纠纷的诱因复杂,往往是非常琐碎的小事,但其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三是大部分纠纷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得到调处。我国司法调解网络一般分为五级,大部分纠纷可以在村调委会一级得到调处,成功率很高。“民转刑”的案件所占比例非常小。四是多数当事人同意纠纷调解的结果。由于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只要双方达成一致,村民就很少反悔。一般小问题,按村规处理。如有重大争议,应根据当地风俗习惯和当事人的经济情况给予赔偿。当争议发生时,当事人往往在调解人的反复协调下达成协议,一般不忏悔。这反映了地方社会诚信原则的传统特征。三、基层调解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一)调解机构存在的问题1.非自愿调解个别调解人违反自愿原则,未经当事人请求和同意,未充分做好双方的思想工作,未经争议当事人自愿同意,强行调解的。这通常发生在一方或双方情绪激动并坚持要求另一方承担责任时。此时,调解人员无法判断情况,盲目要求双方进行调解。这不仅有利于纠纷的及时解决,而且容易使当事人对作为对方当事人“受托人”调解的调解机构的调解工作产生误解,认为当事人之间存在不当交易,无形中增加了最终处理的阻力。2.人为扩大调解范围个别调解机构扩大了调解范围,以调解代替治安处罚,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打击力度不够,案件处理减少。例如,在公安行政处罚法第九条规定的调解范围之外,还对寻衅滋事、用杀人犯伤害他人、以公害财产发泄私愤等非民事纠纷进行调解,导致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条规定的调解范围的误解。法律是由人民群众提出的,即使是以金钱损失的观点,也可以免予法律起诉。3.不注重治安调解的程序大多数调解机构都渴望得到需要公安调解的案件,而不按程序进行调解。更要注意的是,在处理“纠纷”举报案件时,个别调解人有一种刻板的思维,认为此类案件最终必须进行调解,没有及时详细的调查取证材料。双方当事人在被要求调解时,由于缺乏认真的调查取证,无法用事实和证据说服当事人,调解成功率较低。4.调解工作方法简单在调解过程中,有些调解人不注意灵活运用方法和方法,不分青红皂白,对每一方都打“五十板”。有时,由于调解方式不当或对双方沟通方式缺乏关注,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也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变得越来越激烈,甚至发展到当事人或在场的人民把矛头指向调解机构,把问题归咎于调解机构的工作不充分。5.调解拖拉现象严重个别调解机构在处理案件时还存在着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当事人不着急,就不积极及时地帮助双方协调解决问题。他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拖”这个词上,直到双方失去耐心,最终草草解决问题。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案件甚至一年都没有解决,最后导致上访。6.调解卷宗不规范在基层调解组织案件档案规范化指导中,发现基层调解组织虽然调解案件较多,但标准化调解文件较少,往往有几张纸作为调解文件。即使形成了正式的文件,这些文件也不标准化。调解文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5到10个程序问题。根据“执法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所有调解案件都没有标准化档案。在各级执法检查情况下,再加班整改。(二)调解机构应对策略1.严格遵守自愿调解原则自愿原则是指调解机构在调解过程中应始终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使当事人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自愿参加调解,达成共识。在争议案件调查取证时,应在材料中突出当事人是否愿意调解。一方不愿调解的,不能办理调解手续。在调解过程中,只有作为组织者和调解人,其行为才不是强制性的。整个过程只表现为指导教育、说服协调的外部力量,而不是威胁和欺诈。正确理解治安调解案件的范围首先,涉及案件的纠纷必须由特定人群(亲友、邻居、同事、学校学生等)之间的民事纠纷引起,才能适用于治安管理。非民事纠纷(如帮派和打架、挑衅、雇用杀人犯和伤害他人)所引起的行为不得适用于调解。第二,行为必须违反治安管理。包括打架、破坏他人财产等行为。对于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民事纠纷,只能是一般民事纠纷。通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或者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在执法中,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基层调解案件的监督检查,将调解案件的质量纳入执法质量评价的范围,实行长期的监督评价机制,以消除为主。3.依照法定程序调解民事纠纷引起的违反治安管理是治安管理案件的组成部分。在办理治安管理案件过程中,应当按照治安管理案件的程序,受理案件,调查取证,进行治安调解。程序中不得任意运用调解手段。受理案件、调查取证是保证办案程序和取证合法的需要。明确案件事实,分清是非,明确当事人的责任,保证调解结果的公正合法,避免因调解工作失误,造成程序性违法行为和证据不足。4.合理运用调解方法调解工作要做到事半功倍,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在处理各类调解案件时,无论是接收报案现场处理,还是调查案件组织调解,都必须正确运用方法,全方位进行指导教育,直至化解矛盾,达到调解成功的目的,促进调解的顺利进行。他是双方的和谐统一。我们常说,“三适三不适”的法律,也就是说,解决问题是恰当的,不好斗,不宽大不严,是对调解工作长期经验的总结。根据这一经验,要主动控制调解形势,保持和谐协商的调解氛围,及时避免和制止互相指责的现象,避免将组织调解转变为组织争吵。为了控制调解的局面,我们应该根据当事人的意见和态度,调整和改变调解的方法和策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实现调解目的,保证调解依法进行。5.严格执行治安调解的期限公安部《公安机关治安调解条例》明确规定,治安调解一般为一次,必要时可增加一次。可以申请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一联考·齐鲁名校教研共同体2024-2025学年(下)高三年级开学考 地理试卷(含答案)
- 人才招聘市场的创新与发展机会
- 2025至2030年中国管道U字箍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椰汗西米露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白酒(老窖世家-藏品)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全塑车载运输槽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制漆滑石粉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白粉虱特效杀虫剂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瓜子牛轧糖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海鲜炸粉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英语旅游文本的句式特点及其翻译
- 咖啡种植园项目计划书
- 精装修室内施工组织部署
- 农用拖拉机考试题库
- GJB438C模板-软件开发计划(已按标准公文格式校准)
- 2023年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真题及答案
- 云端数据加密与密钥管理解决方案
- 毒麻药品试题答案
- 元明时期左江上思州黄姓土司问题研究
- 传统体育养生学
- DB4401∕T 33-2019 电梯托管标准化管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