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本章要求掌握:1.
了解生态学、生态系统与微生物生态学定义。2.了解自然界中微生物在土壤、水体、空气及其他基质中的广泛分布,掌握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主要关系类型。3.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各大类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和地位,熟练掌握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和地位,理解细菌沥滤的基本原理。4.掌握富营养化、水华、赤潮、活性污泥、BOD、COD等重要概念,理解微生物处理污水的基本原理和几种常见方法,了解沼气发酵过程。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本章要求掌握:1微生物的生态:
指周围环境(包括生物及非生物条件)对微生物区系或正常菌群的作用以及微生物对周围环境的反作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群体—微生物区系或正常菌群对其周围环境的生物和非生物条件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微生物的分布规律;2、研究微生物间及其与它种生物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的生态:2研究微生物生态学的意义1、有助于开发丰富的菌种资源;2、有助于防止有害微生物的活动;3、有助于发展新的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4、有助于防止人和动植物病虫害;5、有助于发展混菌发酵、序列发酵和生态农业;6、有利于阐明地球进化和生物进化的原因;7、能促进探矿、冶金、环保、提高土壤肥力以及开发生物能等各项生产事业的发展。研究微生物生态学的意义3生命科学研究的层次生物圈biosphere生态系统ecosystem群落community种群population个体individual器官organ组织tissue细胞cell细胞器organelle分子molecule生命科学研究的层次生物圈biosphere4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群落与它们的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转化者)+环境条件生物群落community:指生活在特定空间或区域的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生态系统ecosystem:5种群population
:指生活在特定空间或区域的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的集合体生物圈biosphere
:地球上所有生物群落以及它们生存的环境的总体,统称为生物圈。微生物只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一部分。种群population:指生活在特定空间或区域的同一物种6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成员;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物质和能量的储存者;地球生物演化中的先锋种类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7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第二节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第三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第四节污水的微生物处理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8一、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一)岩土生态圈1、生态学特征•水分:土壤中的水分虽然变化较大,但基本上可以满足微生物的需要•营养状态:有机物、无机盐、微量元素等。•pH:3.5~8.5,多数在5.5~8.5。•氧气:土壤空隙中充满着空气和水分,为好氧和厌氧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渗透压:0.3~0.6MPa,适合于微生物生长。•温度:土壤的保温性能好,与空气相比,昼夜温差和季节温差的变化不大•保护层:几毫米厚(微生物便可免于被阳光直射致死)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一、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92、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1)种类及数量
数量:108
~109/克肥沃土,106
~107个/克贫瘠土细菌(~108)﹥放线菌(~107)﹥霉菌(~106)﹥酵母菌(~105)﹥藻类(~104)﹥原生动物(~103)1)细菌:是土壤中数量最多的微生物,包括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固氮细菌以及纤维素分解菌等。从形态来看,多为杆菌和球菌;从生理类型来说,一般为中温型的好氧菌或兼性厌氧异养菌。适宜在潮湿、pH近中性土壤中生长。2)放线菌:数量较少,但种类多,异养型,pH6.5-8.0时种类数量丰富,主要存在于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干旱土中较多。2、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103)真菌:生活在近地面的土层中,以菌丝体和孢子的形式存在,数量相对较少。•异养型霉菌:严格好氧类群,在通气良好的耕作土壤中广泛分布,酸性土壤中霉菌比例增加酵母菌:几个~几千个/克,果园、养蜂场等含糖丰富土壤中较多(105个/g)4)藻类:光能自养型,较少,一般103~104/克,主要生活在光照和CO2供应充足的浅层土中5)原生动物:数量变化大,10~105/克不等,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含量较多。
3)真菌:11(2)分布影响因素:土壤肥力(有机物类型及含量)、湿度、pH、土壤类型、深度、植被、耕作状况、季节等。1)水平分布:取决于有机物的种类和浓度;2)垂直分布:表面土数量少;5~20cm处最多;20cm以下随深度增加而减少。(2)分布12(二)水生态圈1、淡水生境生态特征营养状况:地下水、自流井、泉水、溪流以及洁净的湖泊和水库中,有机物含量低;池塘、河流有机物含量高。温度:各种水体也有较大差异,并随着季节等有较大变化。一般淡水在0-36℃之间。氧分压:水体中空气供应较差。因此,氧气是水生环境里最重要的限制因子。静水湖泊更为明显,江河水域由于水的流动溶解氧能不断得以补充。
pH值:变化范围3.7-10.5之间,大多数淡水pH值6.5-8.5,适于微生物生长。(二)水生态圈132、淡水生境中的微生物清水型水生微生物生活在有机物含量低的水体中。1)自养型微生物
包括化能自养微生物(硫细菌、铁细菌)和光能自养微生物(蓝细菌、铁硫细菌和紫细菌)。2)贫营养细菌指一些能在1-15mgC/L低含量有机质培养基中生长的细菌。3)一些霉菌;4)单细胞和丝状的藻类及一些原生动物。2、淡水生境中的微生物14(2)腐败型水生微生物在含有大量外来有机物的水体中生长。细菌:原生动物;动植物致病菌。(2)腐败型水生微生物15(3)淡水生境中微生物的垂直分布规律沿岸区:阳光充足、溶氧量大,适合蓝细菌、光合藻类和好氧微生物生长;深水区:光线微弱、溶氧量少、硫化氢含量较高,适合厌氧光合细菌生长;湖底区:严重缺氧;适合厌氧菌生长。(3)淡水生境中微生物的垂直分布规律163、海洋生境生态特征高渗透压、低温、高压、低有机质浓度、植物及动物区系稀少。4、海洋微生物;一般是微嗜盐并能耐高渗透压的微生物,常见的有具有活动力的杆菌、各种弧菌以及藻类、发光细菌等。海水生境中微生物的垂直分布规律:透光区:多种海洋微生物无光区:一些微生物深海区:少量微生物超深渊海区:极少数耐压菌3、海洋生境生态特征175、饮用水的微生物学标准(1)检验饮用水质量时,选用大肠菌群数作为主要指标。1)由水传播的最重要的传染病是痢疾、霍乱和伤寒,它们都是肠道传染病。肠道病原菌都是通过粪便污染水源而传播的,因此防治饮用水传染病的关键是要严防水源被粪便污染。2)水中存在病原菌可能性很小,直接检测困难,因此需要选择一种指示菌作为卫生指标;3)作为卫生指标的指示细菌必须符合:生理习性与肠道病原菌类似,即在外界的生存时间基本一致;(代表性)在粪便中的数量比病原菌多,不会漏检;(灵敏性)检验技术较简单;(操作方便)
5、饮用水的微生物学标准184)比较理想的指示菌是大肠杆菌;但大肠杆菌的检测容易受一些形态和理化特性相似的细菌的干扰;选择大肠菌群(coliform)作为指示菌。①大肠菌群是一群好氧和兼性厌氧的,能在37℃24h内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的总称。一般包括大肠埃希氏杆菌、产气杆菌、柠檬酸盐杆菌和副大肠杆菌等。②水中大肠菌群数量超过一定的数量,则说明水源可能被粪便污染,有存在肠道病原菌的可能性。4)比较理想的指示菌是大肠杆菌;但大肠杆菌的检测容易受一些19(2)大肠菌群的测定方法通常采用MPN法。(3)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关于饮用水的卫生标准为:每ml水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大肠菌群数每升水不超过3个。(2)大肠菌群的测定方法通常采用MPN法。20
6、水的消毒处理方法(1)机械净水法(过滤法):是通过厚的沙层机械地将细菌滤掉,繁殖于沙层上的原生动物会吃去部分细菌而使菌数大减。(2)化学净水法:为杀死水中的病原菌而使用杀菌剂对水进行处理的方法。(3)物理净水法:采用紫外线、臭氧等对水进行净化处理的方法。6、水的消毒处理方法21(三)大气生态圈1、生态学特征:营养物质缺乏、紫外线照射、干燥。——不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2、大气中的微生物:(1)空气中的微生物的来源土壤尘埃;水面吹起的小水滴;人和动物体表面的干燥脱落物;呼吸道的微生物;敞口的废水处理系统。(三)大气生态圈22(2)空气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空气中无固定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影响因素:环境卫生状况、绿化程度、尘埃颗粒大小和数量、空气相对湿度、辐射的强弱、人员密度和活动情况、空气流通情况等。主要类群:芽孢杆菌、霉菌和放线菌孢子、野生酵母、原生动物孢囊等。•分布:(2)空气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23场所空气中的细菌数/(个/m3)蓄舍1~2×106
宿舍2×104
城市街道5×103
公园200海面1~2北极0~1不同场所空气中的细菌数场所空气中的细菌数/(个/m3)蓄舍1~2×106宿舍2×243、大气中微生物的测定方法;(1)培养皿沉降法;将含有琼脂培养基的平皿盖打开,使之暴露于空气中一定时间,以待微生物沉降于培养基表面,培养成菌落后,即可统计。(2)液体阻留法:将一定容积的空气样品,以很细小的气泡通过液体介质,使微生物分散在介质中,然后取一定量的含菌液涂布在平皿上,经培养后测定样品中的微生物含量。3、大气中微生物的测定方法;254、空气消毒法:过滤除菌法:用棉花、纱布、石棉滤板、活性炭或超细玻璃纤维过滤纸对空气进行过滤除菌。(2)物理除菌法:用紫外线照射对室内空气进行灭菌的方法。(3)化学除菌法:用福尔马林等药物熏蒸或喷洒对空气进行消毒。4、空气消毒法:26(四)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依赖于高温、低温、高酸、高碱、高盐或高辐射强度等极端环境才能生活的微生物叫嗜极菌或极端微生物。1、嗜热微生物:分布:广泛分布于草堆、厩肥、温泉、煤堆、火山地、地热区土壤及海底火山附近等处,包括好热的放线菌、芽孢杆菌等。(2)嗜热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耐热菌:最高45-55℃,最低<30℃兼性嗜热菌:最高50-65℃,最低<30℃专性嗜热菌:最高65-70℃,最低42℃极端嗜热菌:最高>70℃,最适>65℃,最低>40℃超嗜热菌:最高113℃,最适80-110℃,最低-55℃嗜热菌(四)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耐热菌:最高45-55℃,最低<27(3)嗜热微生物的耐热机制:酶和蛋白质有更强的耐热性;细胞膜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更易形成疏水键,以确保在高温下膜的稳定性和正常生理功能;能产生多胺、热亚胺及高温精胺,以稳定核糖体等以及保护蛋白质大分子免受高温破坏;其核酸有热稳定性的结构;生长速率快,合成大分子迅速,能及时弥补高温对大分子的破坏。(3)嗜热微生物的耐热机制:28(4)特点及应用:生长速率高,代谢作用强;产物/细胞重量之比值较高;高温下具有竞争优势,在发酵生产中可防止杂菌污染;所含耐高温酶有重要的生产潜力和应用前景;乙醇等代谢产物容易收得;发酵过程不需冷却,可省去深井水消耗。(4)特点及应用:292、嗜冷微生物(1)什么是嗜冷微生物?一类最适生长温度低于15℃、最高生长温度低于20℃和最低生长温度在0℃以下的微生物,嗜冷微生物遇到20℃高温即死亡。
与耐冷微生物的区别:在0℃生长、最适20-40℃
(2)分布:广泛分布于两极地区、冰窖、高山、深海和土壤等的低温环境中。(3)嗜冷微生物在低温环境下能生长繁殖的原因细胞膜内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且其含量会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从而保证了膜在低温下的流动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分泌,因此能在低温条件下进行生命活动。(4)嗜冷微生物的应用:低温酶制剂;低温食品腐败2、嗜冷微生物30
3、嗜酸微生物(1)什么是嗜酸微生物?只能生活在低于pH4条件下,在中性pH下即死亡的微生物,少数可生活在pH<2。
与耐酸微生物的区别:耐酸微生物在中性pH下能生活。(2)类群:主要是一些真细菌和古生菌如硫细菌属、硫化叶菌属、热原体属等。(3)分布:仅分布于酸性矿水、酸性热泉和酸性土壤等处。(4)嗜酸机理:
细胞内pH接近中性;酶最适pH中性;壁膜排阻H+。(5)嗜酸微生物的应用:金属的湿法冶炼;煤脱硫3、嗜酸微生物314、嗜碱微生物(1)什么是嗜碱微生物?能专性生活在pH10-11碱性条件下而不能生活在中性条件下的微生物。(2)分布:广泛分布于碱性盐湖、碳酸盐含量高的土壤中。(3)类群:Bacillus(4)嗜碱微生物的应用
酶的开发: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洗涤剂4、嗜碱微生物325、嗜盐微生物(1)什么是嗜盐微生物?必须在高嗜盐微生物盐浓度下才能生长的微生物。嗜盐菌:注意与耐盐菌的区别(2)种类:低度嗜盐菌:0.2-0.5moL/LNaCL中度嗜盐菌:0.5-2.5moL/LNaCL极度嗜盐菌:2.5-5.2moL/LNaCL
(3)分布:分布于晒盐场、腌制海产品、盐湖和死海。(4)耐盐机制:嗜盐菌体内含紫膜,紫膜的主要成分是一种以紫色的视黄醛为辅基的细菌视紫红质,它既起一个质子泵的作用,同时又起排盐作用,可为嗜盐菌在高盐环境下建立跨膜的Na+电化学梯度,并由此而完成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功能。5、嗜盐微生物336、嗜压微生物仅分布在深海底部和深油井等少数地方,必须生活在高静水压的条件下。7、抗辐射微生物对辐射具有较强抗性的微生物。6、嗜压微生物34(五)动植物体表体内的微生物1、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且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1)人体肠道正常菌群对机体的作用:排阻、抑制外来致病菌;提供若干维生素;产生若干酶类;一定程度的固氮作用;产生气体和粪臭物质。(五)动植物体表体内的微生物35(2)正常菌群是相对的、可变的、有条件的1)微生态平衡正常条件下,正常菌群与人体保持的十分和谐的平衡状态,菌群内部各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维持稳定有序的关系。2)正常菌群失调由于宿主防疫机能减弱、正常菌群生长部位改变或长期服用抗生素等制菌药物后导致的正常菌群成员的转移或大量繁殖,从而成为致病菌。(2)正常菌群是相对的、可变的、有条件的363)条件致病菌和内源感染由于外界条件变化能引起疾病的正常菌群称为条件致病菌;由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称为内源感染。4)如何治疗肠道微生态失调?微生态制剂:根据微生态学理论而制成的含有有益菌的活菌制剂,功能在于改善肠道菌群、治疗急、慢性肠炎以及其他保健功能。益生菌剂:
一类分离自正常菌群,以高含量活菌为主体,通过口腹或粘膜途径摄入,有助于改善宿主特定部位微生态平衡并有若干其他有益生理活性的生物制剂。3)条件致病菌和内源感染372、无菌动物和悉生生物无菌动物:凡在其体内外检查不到任何正常菌群的动物称为无菌动物。其特点如下:1)免疫系统机能低下,若干器官变小;营养要求特殊;对属非致病菌的枯草杆菌和藤黄微球菌敏感;不易患阿米巴痢疾。(2)悉生生物:人为地接种上某已知纯种微生物的无菌动物或无菌植物称为悉生生物。2、无菌动物和悉生生物383、根际微生物概念:生活在植物根际,借植物根系向周围分泌的各种外渗物为营养的微生物称为根际微生物,以无芽孢杆菌居多。(2)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影响:1)改善植物的营养条件;分泌植物生长刺激物质;分泌抗生素类物质;产生一定的有害影响。4、附生微生物:指生活在植物体表面,主要借其外渗物质或分泌物质为营养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及少数的酵母菌和霉菌,放线菌极少。
3、根际微生物39(六)物品和制品上的微生物1、工业材料和制品中的微生物微生物引起的劣化:工业材料及制品因受气候、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的作用而被破坏的现象称为材料劣化。1)霉变:主要指由霉菌引起的劣化;腐朽:泛指在好氧条件下微生物酶解有机物使其劣化的现象。3)腐烂(或腐败):主要是指细菌或酵母菌引起的使物体变软、发臭性的劣化。4)腐蚀:主要指由硫酸盐还原细菌、铁细菌或硫细菌引起的金属材料的侵蚀、破坏性劣化。5)变质:指由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工农业产品质量下降的现象。(六)物品和制品上的微生物40(2)防止工业产品霉腐的方法:控制微生物赖以生长繁殖的外界环境条件;采用有效的化学抑菌剂、杀菌剂或物理杀菌剂;在工业产品加工、包装过程中,尽量保持环境卫生并严防杂菌的污染。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课件412、食品上的微生物:果蔬腐败微生物;罐藏食品腐败微生物;肉类腐败微生物;蛋品腐败微生物;2、食品上的微生物:423、农产品上的微生物粮食微生物主要包括霉菌、酵母菌、细菌、放线菌及病毒。粮食微生物能降低粮食的营养品质,使之失去食用价值及影响其工业上的用途;产生有害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单端孢烯族霉素T23、农产品上的微生物43二、菌种资源的开发分离样品中的微生物,通常情况下可分四步来进行:1、采集菌样2、富集培养又称增殖培养,就是利用选择性培养基的原理,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样品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并创造一些有利于待分离对象生长的条件,使样品中少数能分解利用这类营养物的微生物乘机大量繁殖,从而有利于分离它们。3、纯种分离4、性能测定二、菌种资源的开发44一、微生物群体间的相互影响(一)互生指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其生活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1、微生态制剂:2、混菌培养:利用混合菌株合成单菌株不能合成的产物;利用混合培养提高效率、产率等。第二节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一、微生物群体间的相互影响第二节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45(二)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协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一种相互关系。(三)寄生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摄取营养进行生长繁殖,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死亡的现象。1、噬菌体与细菌或放线菌间的寄生关系;2、真菌与真菌间的寄生关系;3、真菌或细菌与原生动物间的寄生关系;4、细菌与细菌间的寄生关系。(二)共生46(四)拮抗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五)捕食指一种较大型的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另一种小型生物以满足其营养需要的相互关系。(六)竞争指两种微生物对某种环境因子有相同的要求时所产生的争夺现象。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课件47二、微生物与动植物间的相互关系(一)微生物与植物间的相互关系1、寄生专性寄生物必须从活的植物细胞或组织中获取所需营养的微生物,称为专性寄生物。(2)兼性寄生物既可以从活的植物细胞或组织中获取营养,又可以生活在死的植物组织或以死的有机物所配制的培养基中的微生物,叫兼性寄生物。二、微生物与动植物间的相互关系482、共生根瘤菌与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形成根瘤;弗兰克氏菌与非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形成根瘤;分枝杆菌、克氏杆菌、及色杆菌与某些热带和亚热带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形成叶瘤;真菌与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形成菌根。2、共生49(二)微生物与动物间的相互关系1、寄生:微生物在人及高等动物体内的寄生:微生物在昆虫体内的寄生:1)昆虫病原细菌(细菌杀虫剂)—苏云金杆菌:2)昆虫病原真菌(真菌杀虫剂)—白僵菌:3)昆虫病毒(病毒杀虫剂):(二)微生物与动物间的相互关系502、共生(1)外共生生物和内共生生物:
(2)反刍动物与瘤胃微生物间的共生关系:2、共生51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课件52一、碳素循环1、存在状态:CO2;H2CO3、HCO-3、CO-23;有机物;碳岩石及化石燃料等。2、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在好氧条件下,CO2和H2O经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成O2和“CH2O”。在有氧条件下,“CH2O”可经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氧化成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CH2O”可经发酵产生醇类、有机酸类、H2和CO2,也可通过严格厌氧的产甲烷菌而转成CH4或埋在地下变成化石燃料。可见,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有机物中的C元素被矿化和释放,从而使生物界处于一种良好的C平衡环境中。第三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一、碳素循环第三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53二、N素循环1、存在形式铵盐、亚硝酸盐、硝酸盐、有机含氮物和大气中的游离氮。2、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1)生物固氮:指分子氮通过固氮微生物固氮酶系的作用形成氨的过程。(2)硝化作用:即在土壤或水体中的氨态氮经化能自养菌的氧化,而成为硝酸态氮的过程,包括亚硝化细菌参与的把铵氧化成亚硝酸及由硝酸化细菌参与的把亚硝酸氧化为硝酸的两个阶段。(3)硝酸盐同化作用:指一切绿色植物和各种微生物利用硝酸盐作氮素营养源,将硝酸盐还原成NH+4后,再被用来合成各种含氮有机物的过程。二、N素循环54(4)氨化作用:即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产生氨的作用。(5)铵盐同化作用:由所有绿色植物和许多微生物进行的以铵盐作为营养,合成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和其他含氮有机物的作用,称为铵盐同化作用。(6)异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指硝酸离子作为呼吸链的末端电子受体,从而被还原成亚硝酸的反应。(7)反硝化作用:广义的反硝化作用指由硝酸还原成NO-2并进一步还原成N2的过程;狭义的反硝化作用仅指由亚硝酸还原成N2的过程。(8)亚硝酸氨化作用:指亚硝酸通过异化性还原经羟氨转变成氨的作用。(4)氨化作用:即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产生氨的作用。55三、硫素循环与金属的细菌沥滤(一)硫素循环1、存在形式:S、H2S、SO2-4、有机硫化物等形式。2、微生物在硫素循环中的作用(1)同化性硫酸盐还原作用:指植物和微生物利用硫酸盐,将其转变成还原态的硫化物,并固定到蛋白质等的成分中的过程。(2)脱硫作用:指在厌氧条件下,通过一些腐败微生物的作用,把生物体的蛋白质或其它含硫物质中的硫矿化成H2S的作用。三、硫素循环与金属的细菌沥滤56(3)硫化作用:即硫的氧化作用,包括两类:在好氧条件下,H2S被某些细菌氧化成硫或硫酸,游离的硫又可被某些硫化细菌氧化成硫酸;在厌氧条件下,H2S可被某些光合细菌氧化成硫,或被某些着色菌氧化成硫酸。(4)异化性硫酸盐还原作用:厌氧条件下硫酸被还原成H2S。(5)异化性硫还原作用:硫在某些细菌作用下被还原成H2S的过程。(3)硫化作用:57(二)细菌沥滤:1、原理:利用化能自养的硫化细菌对矿物中硫或硫化物的氧化作用,让其不断制造和再生酸性浸矿剂,使所需要的铜等金属不断从低品位的矿石中溶解出来,成为硫酸铜等金属盐类的溶液,然后再通过置换反应等方法,取得其中铜等有色金属或其它稀有金属。2、步骤:(1)溶矿(2)置换(3)再生浸矿剂(二)细菌沥滤:58一、水体的自然净化:指水体中存在的为量不多的有机或无机污染物通过物理性的扩散、稀释、沉降作用或化学性的氧化作用以及各种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作用而得到迁移转化。物理作用:沉淀、扩散、稀释化学作用:氧化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作用:好氧细菌对有机物的降解和分解;原生动物对细菌的吞噬;噬菌体对细菌的裂解;细菌糖被对污染物的吸附、沉降作用;藻类的光合作用第四节污水的微生物处理一、水体的自然净化:第四节污水的微生物处理59二、富营养化指水体中的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而引起水体表层的蓝细菌和藻类过度生长繁殖的现象。下层水体因为缺光和少氧,大量死藻因细菌的分解进一步造成厌氧和有毒的环境.1、水华:发生在淡水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现象导致水华的微生物蓝细菌藻类2、赤潮发生在河口、港湾或浅海等咸水区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导致赤潮的生物蓝细菌藻类原生动物二、富营养化60三、污水的微生物处理法:1、污水有机物污染指标:(1)BOD5:即五日生化好氧量。指在20℃下,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进行微生物氧化时,五日内所消耗的分子氧的毫克数。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一级水:BOD5值小于1mg/L二级水:BOD5值小于3mg/L三级水:BOD5值小于4mg/L严重污染:BOD5值大于10mg/L(2)COD:即化学好氧量。指使用强氧化剂使1L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迅速进行化学氧化时所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更简便的间接指标。
三、污水的微生物处理法:61(3)TOD:
即总需氧量。污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在高温下燃烧变成稳定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评价某水质的综合指标之一。(4)DO:即溶解氧量。指溶于水体中的分子态氧。评价水质优劣的重要指标,DO是水体能否进行自净作用的关键天然水的DO值:5-10mg/L我国规定的地面水的合格标准DO大于4mg/L(5)SS:即悬浮物含量。指污水中不溶性固态物质的含量。(6)TOC:即总有机碳含量。指水体中所含有机物中的全部有机碳的含量。通过将水样中的有机物全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之后,测定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3)TOD:即总需氧量。污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622、污水处理的微生物学原理:在污水处理装置(人工生态系统)中,利用不同生理、生化功能微生物间的协同作用而进行的一种物质循环过程。高BOD5的污水进入污水处理装置后,其中的自然微生物区系在好氧条件下,根据其中营养物质或有毒物质的情况,在客观上造成一个选择性的培养条件,随时间推移,发生微生物区系的群落演替,使水中有机物或毒物不断被降解、氧化、分解、转化或吸附沉降,进而达到去除污染物和沉降、分层的效果。其废渣经过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和有机肥。2、污水处理的微生物学原理:633、污水处理与工业发酵过程比较基质营养物微生物反应器运行方式工业发酵发酵培养基含CNP比例合理的农副产品,主要为糖类经筛选的纯菌株或混合菌群(主要为单一的纯菌株)工业发酵罐一般分批发酵(也有连续发酵)污水处理污水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筛选的菌群或混合菌群(主要为混合菌群)反应器(反应池、槽)一般连续(也有分批))3、污水处理与工业发酵过程比较基质营养物微生物反应器运行64氧需要生物量代谢产物经济效益工业发酵主要好氧,也有厌氧菌体(从菌体中提取有用代谢物)从发酵液中提取代谢产物较高经济效益污水处理大多好氧,也有厌氧污泥(有些污水发酵回收单细胞蛋白)有时可回收代谢产物(如甲烷、甲醇、乙醇等)主要是社会效益(有些资源化的过程可获得较好经济效益)氧需要生物量代谢产物经济效益工业发酵主要好氧,也有厌氧菌体(654、利用微生物处理污水的方法和装置:4、利用微生物处理污水的方法和装置:66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好氧处理:指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吸附环境中的有机物,并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使污水得到净化,同时合成细胞物质的过程。厌氧处理:指在缺氧条件下利用厌氧性微生物(包括兼性厌氧微生物)分解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因为发酵产物产生甲烷,又称甲烷发酵。
通常低浓度(COD<1500mg/L)的有机污染物废水适合用好氧处理;高浓度有机污废水(COD≥1500mg/L)用厌氧处理更为适宜。过高COD的废水不宜用好氧法:有机物浓度过高,好氧生物代谢迅速,水中溶解氧难以即时供应,好氧生物生长受限,很难保证处理质量,而厌氧生物则没有这种限制。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671、好氧生物处理
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吸附环境中的有机物,并将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无机物,使污水得到净化,同时合成细胞物质。微生物在污水净化过程,以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等形式存在。(1)活性污泥法(2)生物膜法(3)氧化塘1、好氧生物处理68(1)活性污泥法
利用含有好氧微生物的活性污泥,在通气条件下,使污水净化的微生物处理法。1)活性污泥由活性细菌、原生动物和其它微生物与污废水中有机和无机固形物混凝交织在一起形成的絮状体。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和分解有机物和毒物的能力。2)活性污泥的特性:活性污泥有沉降性能;有生物活性,具有吸附氧化有机物的能力;有自我繁殖的能力。
(1)活性污泥法693)活性污泥的组成和性质组成: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兼有少量的厌氧微生物)与其上吸附的有机的和无机的固体杂质组成。好氧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中心是能起絮凝作用的细菌形成的菌胶团,在其上生长着其他微生物。如酵母菌、霉菌、放线菌、藻类、原生动物和某些微型后生动物(轮虫及线虫等)。构成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种群相对稳定,但当营养条件(废水种类、化学组成、有机物含量等)、温度、供氧、pH等环境条件改变,会导致主要细菌种群改变。3)活性污泥的组成和性质70活性污泥中的细菌主要存在于菌胶团中;多数是革兰氏阴性菌,主要是动胶菌属和丛毛单胞菌属(70%),还有其他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以及少量丝状细菌。
生活污水好氧处理时菌胶团中的主要细菌
活性污泥中的细菌主要存在于菌胶团中;多数是革兰氏阴性菌,主要714)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流程4)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流程72好氧活性污泥净化废水的作用机理好氧活性污泥净化废水的作用机理73(2)生物膜法1)生物膜:生长在固体表面上的一层由多种微生物构成的具有分解有机物和毒物能力的薄膜。2)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区系:生物膜表面为好氧层,内层为厌氧层,中层为大量的兼性厌氧菌,同时膜上还存在原生动物。3)生物膜的净化原理:生物膜的表面总是吸附着一层薄薄的污水,称为附着水层或结合水层;其外是能自由流动的污水,称为运动水层;当“附着水”中的有机物被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吸附、吸收、氧化分解时,附着水层中有机物质浓度随之降低,由于运动水层中有机物浓度高,便迅速地向附着水层转移,并不断地进人生物膜被微生物分解;微生物所需要的氧是从空气一运动水层一附着水层而进人生物原,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代谢产物及最终生成的无机物以及CO2等,则沿相反方向移动。(2)生物膜法74生物转盘法中的生物膜,厚度:约2mm生物转盘法中的生物膜,厚度:约2mm754)生物膜的培育自然挂膜法:利用待处理污水中的自然菌种进行生物膜培育的方法。具体做法:一次进水→不进水循环3~7天→慢速连续进水,不断增加进水量菌种添加挂膜法:为加速生物膜的形成或提高生物膜的降解能力,可向污水中投加优良菌种。具体做法:将待处理污水与接种菌种在生物膜反应器内混合,连续循环3~7天→连续进水,不断增加进水量。
4)生物膜的培育76生物转盘法生物转盘法是将生物膜固定在许多片等距离紧密排列的、中心由横轴串联的质轻而耐腐蚀的塑料圆盘上的一种污废水的好氧生物膜处理法。生物转盘法77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课件78生物滤池法将污水通过由一层石块等填料及其附着的生物膜组成的滤床,使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被生物膜中的各种微生物区系强烈地吸附、降解、吸收或氧化,从而使污水变清。生物滤池法79(3)氧化塘法也称稳定塘,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一处大面积、敝开式的污水处理池塘。是利用细菌和藻类的共生关系来分解有机污染物的一种废水处理法。(3)氧化塘法802、厌氧生物处理在缺氧条件下,利用厌氧性微生物(包括兼性厌氧微生物)分解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因为发酵产物产生甲烷,又称甲烷发酵。复杂污染物的厌氧降解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液化阶段由厌氧或兼性厌氧的细菌将复杂有机物分解为有机酸、醇等。2.产氢产乙酸阶段产氢产乙酸细菌将液化阶段产生的各种脂肪酸、醇等进一步转化为乙醇、H2和CO2。3.产甲烷阶段产甲烷菌利用乙酸、甲酸、甲醇、H2和CO2等形成甲烷。经过这些阶段大分子的有机物就被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氢气、硫化氢等小分子物质和少量的厌氧污泥。
2、厌氧生物处理81各种微生物法处理有机废水的比较
各种微生物法处理有机废水的比较82返回返回83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课件84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课件85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课件86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课件87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课件88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本章要求掌握:1.
了解生态学、生态系统与微生物生态学定义。2.了解自然界中微生物在土壤、水体、空气及其他基质中的广泛分布,掌握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主要关系类型。3.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各大类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和地位,熟练掌握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和地位,理解细菌沥滤的基本原理。4.掌握富营养化、水华、赤潮、活性污泥、BOD、COD等重要概念,理解微生物处理污水的基本原理和几种常见方法,了解沼气发酵过程。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本章要求掌握:89微生物的生态:
指周围环境(包括生物及非生物条件)对微生物区系或正常菌群的作用以及微生物对周围环境的反作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群体—微生物区系或正常菌群对其周围环境的生物和非生物条件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微生物的分布规律;2、研究微生物间及其与它种生物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的生态:90研究微生物生态学的意义1、有助于开发丰富的菌种资源;2、有助于防止有害微生物的活动;3、有助于发展新的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4、有助于防止人和动植物病虫害;5、有助于发展混菌发酵、序列发酵和生态农业;6、有利于阐明地球进化和生物进化的原因;7、能促进探矿、冶金、环保、提高土壤肥力以及开发生物能等各项生产事业的发展。研究微生物生态学的意义91生命科学研究的层次生物圈biosphere生态系统ecosystem群落community种群population个体individual器官organ组织tissue细胞cell细胞器organelle分子molecule生命科学研究的层次生物圈biosphere92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群落与它们的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转化者)+环境条件生物群落community:指生活在特定空间或区域的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生态系统ecosystem:93种群population
:指生活在特定空间或区域的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的集合体生物圈biosphere
:地球上所有生物群落以及它们生存的环境的总体,统称为生物圈。微生物只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一部分。种群population:指生活在特定空间或区域的同一物种94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成员;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物质和能量的储存者;地球生物演化中的先锋种类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95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第二节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第三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第四节污水的微生物处理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96一、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一)岩土生态圈1、生态学特征•水分:土壤中的水分虽然变化较大,但基本上可以满足微生物的需要•营养状态:有机物、无机盐、微量元素等。•pH:3.5~8.5,多数在5.5~8.5。•氧气:土壤空隙中充满着空气和水分,为好氧和厌氧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渗透压:0.3~0.6MPa,适合于微生物生长。•温度:土壤的保温性能好,与空气相比,昼夜温差和季节温差的变化不大•保护层:几毫米厚(微生物便可免于被阳光直射致死)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一、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972、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1)种类及数量
数量:108
~109/克肥沃土,106
~107个/克贫瘠土细菌(~108)﹥放线菌(~107)﹥霉菌(~106)﹥酵母菌(~105)﹥藻类(~104)﹥原生动物(~103)1)细菌:是土壤中数量最多的微生物,包括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固氮细菌以及纤维素分解菌等。从形态来看,多为杆菌和球菌;从生理类型来说,一般为中温型的好氧菌或兼性厌氧异养菌。适宜在潮湿、pH近中性土壤中生长。2)放线菌:数量较少,但种类多,异养型,pH6.5-8.0时种类数量丰富,主要存在于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干旱土中较多。2、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983)真菌:生活在近地面的土层中,以菌丝体和孢子的形式存在,数量相对较少。•异养型霉菌:严格好氧类群,在通气良好的耕作土壤中广泛分布,酸性土壤中霉菌比例增加酵母菌:几个~几千个/克,果园、养蜂场等含糖丰富土壤中较多(105个/g)4)藻类:光能自养型,较少,一般103~104/克,主要生活在光照和CO2供应充足的浅层土中5)原生动物:数量变化大,10~105/克不等,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含量较多。
3)真菌:99(2)分布影响因素:土壤肥力(有机物类型及含量)、湿度、pH、土壤类型、深度、植被、耕作状况、季节等。1)水平分布:取决于有机物的种类和浓度;2)垂直分布:表面土数量少;5~20cm处最多;20cm以下随深度增加而减少。(2)分布100(二)水生态圈1、淡水生境生态特征营养状况:地下水、自流井、泉水、溪流以及洁净的湖泊和水库中,有机物含量低;池塘、河流有机物含量高。温度:各种水体也有较大差异,并随着季节等有较大变化。一般淡水在0-36℃之间。氧分压:水体中空气供应较差。因此,氧气是水生环境里最重要的限制因子。静水湖泊更为明显,江河水域由于水的流动溶解氧能不断得以补充。
pH值:变化范围3.7-10.5之间,大多数淡水pH值6.5-8.5,适于微生物生长。(二)水生态圈1012、淡水生境中的微生物清水型水生微生物生活在有机物含量低的水体中。1)自养型微生物
包括化能自养微生物(硫细菌、铁细菌)和光能自养微生物(蓝细菌、铁硫细菌和紫细菌)。2)贫营养细菌指一些能在1-15mgC/L低含量有机质培养基中生长的细菌。3)一些霉菌;4)单细胞和丝状的藻类及一些原生动物。2、淡水生境中的微生物102(2)腐败型水生微生物在含有大量外来有机物的水体中生长。细菌:原生动物;动植物致病菌。(2)腐败型水生微生物103(3)淡水生境中微生物的垂直分布规律沿岸区:阳光充足、溶氧量大,适合蓝细菌、光合藻类和好氧微生物生长;深水区:光线微弱、溶氧量少、硫化氢含量较高,适合厌氧光合细菌生长;湖底区:严重缺氧;适合厌氧菌生长。(3)淡水生境中微生物的垂直分布规律1043、海洋生境生态特征高渗透压、低温、高压、低有机质浓度、植物及动物区系稀少。4、海洋微生物;一般是微嗜盐并能耐高渗透压的微生物,常见的有具有活动力的杆菌、各种弧菌以及藻类、发光细菌等。海水生境中微生物的垂直分布规律:透光区:多种海洋微生物无光区:一些微生物深海区:少量微生物超深渊海区:极少数耐压菌3、海洋生境生态特征1055、饮用水的微生物学标准(1)检验饮用水质量时,选用大肠菌群数作为主要指标。1)由水传播的最重要的传染病是痢疾、霍乱和伤寒,它们都是肠道传染病。肠道病原菌都是通过粪便污染水源而传播的,因此防治饮用水传染病的关键是要严防水源被粪便污染。2)水中存在病原菌可能性很小,直接检测困难,因此需要选择一种指示菌作为卫生指标;3)作为卫生指标的指示细菌必须符合:生理习性与肠道病原菌类似,即在外界的生存时间基本一致;(代表性)在粪便中的数量比病原菌多,不会漏检;(灵敏性)检验技术较简单;(操作方便)
5、饮用水的微生物学标准1064)比较理想的指示菌是大肠杆菌;但大肠杆菌的检测容易受一些形态和理化特性相似的细菌的干扰;选择大肠菌群(coliform)作为指示菌。①大肠菌群是一群好氧和兼性厌氧的,能在37℃24h内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的总称。一般包括大肠埃希氏杆菌、产气杆菌、柠檬酸盐杆菌和副大肠杆菌等。②水中大肠菌群数量超过一定的数量,则说明水源可能被粪便污染,有存在肠道病原菌的可能性。4)比较理想的指示菌是大肠杆菌;但大肠杆菌的检测容易受一些107(2)大肠菌群的测定方法通常采用MPN法。(3)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关于饮用水的卫生标准为:每ml水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大肠菌群数每升水不超过3个。(2)大肠菌群的测定方法通常采用MPN法。108
6、水的消毒处理方法(1)机械净水法(过滤法):是通过厚的沙层机械地将细菌滤掉,繁殖于沙层上的原生动物会吃去部分细菌而使菌数大减。(2)化学净水法:为杀死水中的病原菌而使用杀菌剂对水进行处理的方法。(3)物理净水法:采用紫外线、臭氧等对水进行净化处理的方法。6、水的消毒处理方法109(三)大气生态圈1、生态学特征:营养物质缺乏、紫外线照射、干燥。——不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2、大气中的微生物:(1)空气中的微生物的来源土壤尘埃;水面吹起的小水滴;人和动物体表面的干燥脱落物;呼吸道的微生物;敞口的废水处理系统。(三)大气生态圈110(2)空气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空气中无固定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影响因素:环境卫生状况、绿化程度、尘埃颗粒大小和数量、空气相对湿度、辐射的强弱、人员密度和活动情况、空气流通情况等。主要类群:芽孢杆菌、霉菌和放线菌孢子、野生酵母、原生动物孢囊等。•分布:(2)空气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111场所空气中的细菌数/(个/m3)蓄舍1~2×106
宿舍2×104
城市街道5×103
公园200海面1~2北极0~1不同场所空气中的细菌数场所空气中的细菌数/(个/m3)蓄舍1~2×106宿舍2×1123、大气中微生物的测定方法;(1)培养皿沉降法;将含有琼脂培养基的平皿盖打开,使之暴露于空气中一定时间,以待微生物沉降于培养基表面,培养成菌落后,即可统计。(2)液体阻留法:将一定容积的空气样品,以很细小的气泡通过液体介质,使微生物分散在介质中,然后取一定量的含菌液涂布在平皿上,经培养后测定样品中的微生物含量。3、大气中微生物的测定方法;1134、空气消毒法:过滤除菌法:用棉花、纱布、石棉滤板、活性炭或超细玻璃纤维过滤纸对空气进行过滤除菌。(2)物理除菌法:用紫外线照射对室内空气进行灭菌的方法。(3)化学除菌法:用福尔马林等药物熏蒸或喷洒对空气进行消毒。4、空气消毒法:114(四)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依赖于高温、低温、高酸、高碱、高盐或高辐射强度等极端环境才能生活的微生物叫嗜极菌或极端微生物。1、嗜热微生物:分布:广泛分布于草堆、厩肥、温泉、煤堆、火山地、地热区土壤及海底火山附近等处,包括好热的放线菌、芽孢杆菌等。(2)嗜热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耐热菌:最高45-55℃,最低<30℃兼性嗜热菌:最高50-65℃,最低<30℃专性嗜热菌:最高65-70℃,最低42℃极端嗜热菌:最高>70℃,最适>65℃,最低>40℃超嗜热菌:最高113℃,最适80-110℃,最低-55℃嗜热菌(四)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耐热菌:最高45-55℃,最低<115(3)嗜热微生物的耐热机制:酶和蛋白质有更强的耐热性;细胞膜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更易形成疏水键,以确保在高温下膜的稳定性和正常生理功能;能产生多胺、热亚胺及高温精胺,以稳定核糖体等以及保护蛋白质大分子免受高温破坏;其核酸有热稳定性的结构;生长速率快,合成大分子迅速,能及时弥补高温对大分子的破坏。(3)嗜热微生物的耐热机制:116(4)特点及应用:生长速率高,代谢作用强;产物/细胞重量之比值较高;高温下具有竞争优势,在发酵生产中可防止杂菌污染;所含耐高温酶有重要的生产潜力和应用前景;乙醇等代谢产物容易收得;发酵过程不需冷却,可省去深井水消耗。(4)特点及应用:1172、嗜冷微生物(1)什么是嗜冷微生物?一类最适生长温度低于15℃、最高生长温度低于20℃和最低生长温度在0℃以下的微生物,嗜冷微生物遇到20℃高温即死亡。
与耐冷微生物的区别:在0℃生长、最适20-40℃
(2)分布:广泛分布于两极地区、冰窖、高山、深海和土壤等的低温环境中。(3)嗜冷微生物在低温环境下能生长繁殖的原因细胞膜内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且其含量会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从而保证了膜在低温下的流动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分泌,因此能在低温条件下进行生命活动。(4)嗜冷微生物的应用:低温酶制剂;低温食品腐败2、嗜冷微生物118
3、嗜酸微生物(1)什么是嗜酸微生物?只能生活在低于pH4条件下,在中性pH下即死亡的微生物,少数可生活在pH<2。
与耐酸微生物的区别:耐酸微生物在中性pH下能生活。(2)类群:主要是一些真细菌和古生菌如硫细菌属、硫化叶菌属、热原体属等。(3)分布:仅分布于酸性矿水、酸性热泉和酸性土壤等处。(4)嗜酸机理:
细胞内pH接近中性;酶最适pH中性;壁膜排阻H+。(5)嗜酸微生物的应用:金属的湿法冶炼;煤脱硫3、嗜酸微生物1194、嗜碱微生物(1)什么是嗜碱微生物?能专性生活在pH10-11碱性条件下而不能生活在中性条件下的微生物。(2)分布:广泛分布于碱性盐湖、碳酸盐含量高的土壤中。(3)类群:Bacillus(4)嗜碱微生物的应用
酶的开发: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洗涤剂4、嗜碱微生物1205、嗜盐微生物(1)什么是嗜盐微生物?必须在高嗜盐微生物盐浓度下才能生长的微生物。嗜盐菌:注意与耐盐菌的区别(2)种类:低度嗜盐菌:0.2-0.5moL/LNaCL中度嗜盐菌:0.5-2.5moL/LNaCL极度嗜盐菌:2.5-5.2moL/LNaCL
(3)分布:分布于晒盐场、腌制海产品、盐湖和死海。(4)耐盐机制:嗜盐菌体内含紫膜,紫膜的主要成分是一种以紫色的视黄醛为辅基的细菌视紫红质,它既起一个质子泵的作用,同时又起排盐作用,可为嗜盐菌在高盐环境下建立跨膜的Na+电化学梯度,并由此而完成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功能。5、嗜盐微生物1216、嗜压微生物仅分布在深海底部和深油井等少数地方,必须生活在高静水压的条件下。7、抗辐射微生物对辐射具有较强抗性的微生物。6、嗜压微生物122(五)动植物体表体内的微生物1、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且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1)人体肠道正常菌群对机体的作用:排阻、抑制外来致病菌;提供若干维生素;产生若干酶类;一定程度的固氮作用;产生气体和粪臭物质。(五)动植物体表体内的微生物123(2)正常菌群是相对的、可变的、有条件的1)微生态平衡正常条件下,正常菌群与人体保持的十分和谐的平衡状态,菌群内部各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维持稳定有序的关系。2)正常菌群失调由于宿主防疫机能减弱、正常菌群生长部位改变或长期服用抗生素等制菌药物后导致的正常菌群成员的转移或大量繁殖,从而成为致病菌。(2)正常菌群是相对的、可变的、有条件的1243)条件致病菌和内源感染由于外界条件变化能引起疾病的正常菌群称为条件致病菌;由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称为内源感染。4)如何治疗肠道微生态失调?微生态制剂:根据微生态学理论而制成的含有有益菌的活菌制剂,功能在于改善肠道菌群、治疗急、慢性肠炎以及其他保健功能。益生菌剂:
一类分离自正常菌群,以高含量活菌为主体,通过口腹或粘膜途径摄入,有助于改善宿主特定部位微生态平衡并有若干其他有益生理活性的生物制剂。3)条件致病菌和内源感染1252、无菌动物和悉生生物无菌动物:凡在其体内外检查不到任何正常菌群的动物称为无菌动物。其特点如下:1)免疫系统机能低下,若干器官变小;营养要求特殊;对属非致病菌的枯草杆菌和藤黄微球菌敏感;不易患阿米巴痢疾。(2)悉生生物:人为地接种上某已知纯种微生物的无菌动物或无菌植物称为悉生生物。2、无菌动物和悉生生物1263、根际微生物概念:生活在植物根际,借植物根系向周围分泌的各种外渗物为营养的微生物称为根际微生物,以无芽孢杆菌居多。(2)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影响:1)改善植物的营养条件;分泌植物生长刺激物质;分泌抗生素类物质;产生一定的有害影响。4、附生微生物:指生活在植物体表面,主要借其外渗物质或分泌物质为营养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及少数的酵母菌和霉菌,放线菌极少。
3、根际微生物127(六)物品和制品上的微生物1、工业材料和制品中的微生物微生物引起的劣化:工业材料及制品因受气候、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的作用而被破坏的现象称为材料劣化。1)霉变:主要指由霉菌引起的劣化;腐朽:泛指在好氧条件下微生物酶解有机物使其劣化的现象。3)腐烂(或腐败):主要是指细菌或酵母菌引起的使物体变软、发臭性的劣化。4)腐蚀:主要指由硫酸盐还原细菌、铁细菌或硫细菌引起的金属材料的侵蚀、破坏性劣化。5)变质:指由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工农业产品质量下降的现象。(六)物品和制品上的微生物128(2)防止工业产品霉腐的方法:控制微生物赖以生长繁殖的外界环境条件;采用有效的化学抑菌剂、杀菌剂或物理杀菌剂;在工业产品加工、包装过程中,尽量保持环境卫生并严防杂菌的污染。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课件1292、食品上的微生物:果蔬腐败微生物;罐藏食品腐败微生物;肉类腐败微生物;蛋品腐败微生物;2、食品上的微生物:1303、农产品上的微生物粮食微生物主要包括霉菌、酵母菌、细菌、放线菌及病毒。粮食微生物能降低粮食的营养品质,使之失去食用价值及影响其工业上的用途;产生有害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单端孢烯族霉素T23、农产品上的微生物131二、菌种资源的开发分离样品中的微生物,通常情况下可分四步来进行:1、采集菌样2、富集培养又称增殖培养,就是利用选择性培养基的原理,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样品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并创造一些有利于待分离对象生长的条件,使样品中少数能分解利用这类营养物的微生物乘机大量繁殖,从而有利于分离它们。3、纯种分离4、性能测定二、菌种资源的开发132一、微生物群体间的相互影响(一)互生指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其生活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1、微生态制剂:2、混菌培养:利用混合菌株合成单菌株不能合成的产物;利用混合培养提高效率、产率等。第二节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一、微生物群体间的相互影响第二节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133(二)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协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一种相互关系。(三)寄生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摄取营养进行生长繁殖,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死亡的现象。1、噬菌体与细菌或放线菌间的寄生关系;2、真菌与真菌间的寄生关系;3、真菌或细菌与原生动物间的寄生关系;4、细菌与细菌间的寄生关系。(二)共生134(四)拮抗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五)捕食指一种较大型的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另一种小型生物以满足其营养需要的相互关系。(六)竞争指两种微生物对某种环境因子有相同的要求时所产生的争夺现象。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课件135二、微生物与动植物间的相互关系(一)微生物与植物间的相互关系1、寄生专性寄生物必须从活的植物细胞或组织中获取所需营养的微生物,称为专性寄生物。(2)兼性寄生物既可以从活的植物细胞或组织中获取营养,又可以生活在死的植物组织或以死的有机物所配制的培养基中的微生物,叫兼性寄生物。二、微生物与动植物间的相互关系1362、共生根瘤菌与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形成根瘤;弗兰克氏菌与非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形成根瘤;分枝杆菌、克氏杆菌、及色杆菌与某些热带和亚热带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形成叶瘤;真菌与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形成菌根。2、共生137(二)微生物与动物间的相互关系1、寄生:微生物在人及高等动物体内的寄生:微生物在昆虫体内的寄生:1)昆虫病原细菌(细菌杀虫剂)—苏云金杆菌:2)昆虫病原真菌(真菌杀虫剂)—白僵菌:3)昆虫病毒(病毒杀虫剂):(二)微生物与动物间的相互关系1382、共生(1)外共生生物和内共生生物:
(2)反刍动物与瘤胃微生物间的共生关系:2、共生139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课件140一、碳素循环1、存在状态:CO2;H2CO3、HCO-3、CO-23;有机物;碳岩石及化石燃料等。2、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在好氧条件下,CO2和H2O经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成O2和“CH2O”。在有氧条件下,“CH2O”可经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氧化成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CH2O”可经发酵产生醇类、有机酸类、H2和CO2,也可通过严格厌氧的产甲烷菌而转成CH4或埋在地下变成化石燃料。可见,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有机物中的C元素被矿化和释放,从而使生物界处于一种良好的C平衡环境中。第三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一、碳素循环第三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141二、N素循环1、存在形式铵盐、亚硝酸盐、硝酸盐、有机含氮物和大气中的游离氮。2、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1)生物固氮:指分子氮通过固氮微生物固氮酶系的作用形成氨的过程。(2)硝化作用:即在土壤或水体中的氨态氮经化能自养菌的氧化,而成为硝酸态氮的过程,包括亚硝化细菌参与的把铵氧化成亚硝酸及由硝酸化细菌参与的把亚硝酸氧化为硝酸的两个阶段。(3)硝酸盐同化作用:指一切绿色植物和各种微生物利用硝酸盐作氮素营养源,将硝酸盐还原成NH+4后,再被用来合成各种含氮有机物的过程。二、N素循环142(4)氨化作用:即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产生氨的作用。(5)铵盐同化作用:由所有绿色植物和许多微生物进行的以铵盐作为营养,合成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和其他含氮有机物的作用,称为铵盐同化作用。(6)异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指硝酸离子作为呼吸链的末端电子受体,从而被还原成亚硝酸的反应。(7)反硝化作用:广义的反硝化作用指由硝酸还原成NO-2并进一步还原成N2的过程;狭义的反硝化作用仅指由亚硝酸还原成N2的过程。(8)亚硝酸氨化作用:指亚硝酸通过异化性还原经羟氨转变成氨的作用。(4)氨化作用:即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产生氨的作用。143三、硫素循环与金属的细菌沥滤(一)硫素循环1、存在形式:S、H2S、SO2-4、有机硫化物等形式。2、微生物在硫素循环中的作用(1)同化性硫酸盐还原作用:指植物和微生物利用硫酸盐,将其转变成还原态的硫化物,并固定到蛋白质等的成分中的过程。(2)脱硫作用:指在厌氧条件下,通过一些腐败微生物的作用,把生物体的蛋白质或其它含硫物质中的硫矿化成H2S的作用。三、硫素循环与金属的细菌沥滤144(3)硫化作用:即硫的氧化作用,包括两类:在好氧条件下,H2S被某些细菌氧化成硫或硫酸,游离的硫又可被某些硫化细菌氧化成硫酸;在厌氧条件下,H2S可被某些光合细菌氧化成硫,或被某些着色菌氧化成硫酸。(4)异化性硫酸盐还原作用:厌氧条件下硫酸被还原成H2S。(5)异化性硫还原作用:硫在某些细菌作用下被还原成H2S的过程。(3)硫化作用:145(二)细菌沥滤:1、原理:利用化能自养的硫化细菌对矿物中硫或硫化物的氧化作用,让其不断制造和再生酸性浸矿剂,使所需要的铜等金属不断从低品位的矿石中溶解出来,成为硫酸铜等金属盐类的溶液,然后再通过置换反应等方法,取得其中铜等有色金属或其它稀有金属。2、步骤:(1)溶矿(2)置换(3)再生浸矿剂(二)细菌沥滤:146一、水体的自然净化:指水体中存在的为量不多的有机或无机污染物通过物理性的扩散、稀释、沉降作用或化学性的氧化作用以及各种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作用而得到迁移转化。物理作用:沉淀、扩散、稀释化学作用:氧化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作用:好氧细菌对有机物的降解和分解;原生动物对细菌的吞噬;噬菌体对细菌的裂解;细菌糖被对污染物的吸附、沉降作用;藻类的光合作用第四节污水的微生物处理一、水体的自然净化:第四节污水的微生物处理147二、富营养化指水体中的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而引起水体表层的蓝细菌和藻类过度生长繁殖的现象。下层水体因为缺光和少氧,大量死藻因细菌的分解进一步造成厌氧和有毒的环境.1、水华:发生在淡水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现象导致水华的微生物蓝细菌藻类2、赤潮发生在河口、港湾或浅海等咸水区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导致赤潮的生物蓝细菌藻类原生动物二、富营养化148三、污水的微生物处理法:1、污水有机物污染指标:(1)BOD5:即五日生化好氧量。指在20℃下,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进行微生物氧化时,五日内所消耗的分子氧的毫克数。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一级水:BOD5值小于1mg/L二级水:BOD5值小于3mg/L三级水:BOD5值小于4mg/L严重污染:BOD5值大于10mg/L(2)COD:即化学好氧量。指使用强氧化剂使1L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迅速进行化学氧化时所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更简便的间接指标。
三、污水的微生物处理法:149(3)TOD:
即总需氧量。污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在高温下燃烧变成稳定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评价某水质的综合指标之一。(4)DO:即溶解氧量。指溶于水体中的分子态氧。评价水质优劣的重要指标,DO是水体能否进行自净作用的关键天然水的DO值:5-10mg/L我国规定的地面水的合格标准DO大于4mg/L(5)SS:即悬浮物含量。指污水中不溶性固态物质的含量。(6)TOC:即总有机碳含量。指水体中所含有机物中的全部有机碳的含量。通过将水样中的有机物全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之后,测定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3)TOD:即总需氧量。污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1502、污水处理的微生物学原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术馆装修安全合同样本
- 肾性脑病护理个案
- 2024清远工贸职业技术学校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2024涞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2024湖南省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学校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2024湖北省实验幼儿师范学校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免熏蒸胶合板托盘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备案
- 电工基础考试模拟题(附答案)
- 运动解剖学测试题与答案
- 房屋赎回借款合同书版
- 2024年二级建造师市政-学霸笔记
- 四川省凉山州安宁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2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全文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汽化和液化》课件51张课件
-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车间工艺设计
- 重庆西南证券公司招聘笔试真题2023
- 大英赛练习题
-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附有答案
- 2024年湖南省中考数学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 JT-T-1180.2-2018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基本规范第2部分:道路旅客运输企业
- 土地整治监理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