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字词听写答案:1.涉及2.疆域3.俯冲4.天衣无缝5.碰撞6.褶皱7.携带8.覆盖9.措施10.致密11.趋势12.膨胀13.熔化14.追溯15.两栖
一个苹果掉在头上,有人大喊一声“疼死啦”,然后,就没了。一个苹果掉在头上,有人却想:“苹果为什么是往下掉呢?”于是这个苹果成了伟大的苹果——牛顿的苹果。
现象,如果不去思考,想象,探索,那就只是个现象;但是在一个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人眼里,某一个普普通通的现象都有可能成为灵感甚至影响世界的契机。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是公认的科幻大师,与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其作品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整体感知:请大家快速阅读两篇短文,思考以下问题并在文中圈画相应内容:(5分钟)1.两篇短文中,作者列举了哪两个科学现象?2.针对现象,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设想或观点?3.作者是如何通过科学知识,印证自己的观点的?4.两篇短文说明的共同观点是什么?《恐龙无处不在》科学现象:南极发现恐龙化石骨骼这个发现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思考?南极?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又是什么呢?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生物学地质学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和恐龙的相互佐证: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恐龙恰好经历泛大陆由和而分的过程,成了地质演变历史的见证者。泛大陆先是分成四块,然后大部分继续分裂(只有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后形成一体)。于是,“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结论?
科学现象
形成观点
科学实验、印证观点
得出结论说明顺序:《被压扁的沙子》科学现象: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发现了“斯石英”。作者观点:“火山说”不成立,“撞击说”可行作者又是如何印证的呢?斯石英的性质?超高压致密为斯石英超高温分离变沙子最后的结论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推论: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事实佐证短文两篇都和恐龙有关,但前一篇由生物界的恐龙来证明地质界的板块构造理论;后一篇由物理学的斯石英来推论生物界恐龙灭绝的原因,很好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总结:1.说明顺序: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2.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限制性词语的使用。例子: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请结合上下文说说划线词语的作用)参考答案:“四十多亿”表明数量限定,“大约”表示推测,因为时间太过久远,所以不可能准确地确定地球发展的时长及最后一次泛大陆形成的时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补充说明文字的使用。这篇文章有多处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思考探究三)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2.这是俏皮话,但也不是无稽之谈。星球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必要性。3.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4.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珍贵了。作者随意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这种用括号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形式其实也是常见的。比如经常在朋友圈里看到这样的文字:第一次上网课,感觉真有(尴)趣(尬)!再如文言文中经常用括号来表示原文省略部分的补充: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翻译为“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另外还有剧本对话在括号内提示人物的动作情态等:屈原(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
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自然》
人与土地应当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的共同体,并提出“土地共同体”的概念,即土地不光是土壤,还包括水、植物和动物。人是动物的一部分,与土地是平等互利、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关系。------利奥波德在美国,从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的角度上说,有一本书显然是首要提及的,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书架上与19世纪最著名的美国自然主义著作的经典作品——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占据着同等重要的位置。
《沙乡年鉴》是一本描述土地和人类关系的著作,被誉为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全书涵盖众多学科知识,语言清新优美,内容严肃深邃,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洋溢着作者对那些飞禽走兽、奇花异草的挚爱情愫,是值得读者反复品味的传世经典。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沙乡年鉴》序《沙乡年鉴》是享誉世界的美国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逝世后出版的著作。这本书问世于1949年,正值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都在充满信心地征服和利用自然,生态学的意识和概念对人们来说也还十分陌生,这本书的出版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影响。从6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发现了潜藏在富裕生活中的各种危机——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破坏。在这种清新的空气中,人们又发现了早已存在的《沙乡年鉴》。《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威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沙乡年鉴》一月:融雪二月:上等橡木三月:大雁归来四月:潮水袭来五月:从阿根廷归来六月:钓鱼田园诗七月:庞大的领地八月:青色牧场九月:欢唱的树林十月:暗金色十一月:我若为风十二月:家园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美)
大雁,属鸟纲,鸭科, 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 种大型游禽。
形状略像家鹅,群居水边,往往是千百成群。主食嫩叶、细根、种子、或农田谷物。
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选自《辞海》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形状略似家鹅,有的较小。嘴宽而厚,嘴甲比较宽阔,啮缘有较钝的栉状突起。雌雄羽色相似,多数呈淡灰褐色,有斑纹。大雁群居水边,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时,有雁在周围专司警戒,如果遇到袭击,就鸣叫报警。主食嫩叶、细根、种子,间或啄食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们称之为“雁字”,因为行列整齐,人们称之为“雁阵”。大雁的飞行,路线是笔直的。中国常见的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雁队成6只,或以6只的倍数组成,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选自《辞海》当我们把土地看成是一个我们隶属于它的共同体时,我们可能就会带着热爱和尊敬来使用它。------利奥波德(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作者及作品:
利奥波德:(1887-1947),美国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著有《沙乡年鉴》。本文节选自《沙乡年鉴》,“沙乡”是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耕种者遗弃的荒芜农场,是利奥波德考察与研究自然生态的一个场所。《沙乡年鉴》是一部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是一部关怀人类在自然家园的命运和万物在人类社会中的命运的博爱之书。“人应当改变他在土地共同体中的征服者的面目,而变成这个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在这个共同体内,每个成员都有它们继续存在下去的权利,以及至少是在某些方面,它们要继续存在于一种自然状态中的权力”“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生字词:迁徙雾霭(ǎi)顾忌(jì)(kuī)窥探(jiān)缄默(Xiáng)滑翔(shòu)狩猎(diāo)凋零(xǐ)2.解释词语凋零:
缄默:迁徙:
窥探:雾霭:
顾忌:目空一切:凋谢零落。闭口不说话。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雾气。暗中察看。迁移。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4)大雁归来的情景。
第三部分(13段)赞美大雁的迁徙给人类带来了生机和情趣。
第二部分(5—12)大雁归来的日常生活。
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让我们一起走进利奥波德的大雁世界,看看大雁的一举一动(1)大雁归来的季节是_________.(2)大雁飞行的路线是_________.(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________.(4)十一月份的大雁_____________.(5)大雁特喜欢寻食______________.(6)大雁常_____只列队飞.(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在沼泽___________.(8)大雁被作者称为________他和学生自称_________.三月春天笔直的叫,喧嚷一声不响玉米粒六一阵阵喧闹我们的朋友爱鸟者作者笔下的大雁有生活习性?知识性1、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2、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4、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5、爱寻食玉米粒。6、常六只列队飞。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作者笔下描写的大雁有哪些个性特点?(个性魅力)1、报春的使者2、具有灵性的候鸟3、善远飞,喜群居,重友情4、有联合观念三、这是一群怎样的大雁?活泼可爱的大雁机灵聪明的大雁自由自在的大雁团结协作的大雁知识性形象性一、文章哪句话最能概括“我”对大雁归来的感受?
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探究形象性
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明确:
第一句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使者。
第二句拟人、表现了万物摆脱了冬天的严寒,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表达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
第三句写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迁徙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结合课文上的笔记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什么?作者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情。四、说说文章意在向我们传递什么信息?
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类保护包括大雁在内的野生动物,真爱他们,关注他们的命运。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五、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明确:作者充满感情地记录了春天大雁归来时的情景,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人类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去伤害它们,而应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三、为何对大雁三月份的活动写得多而详,四、五月写得略?
明确:题目就是“大雁归来”,本文重在介绍大雁归来初期的种种活动,写它所带来的春天的气息,故作这样的详略处理。
题目解说:
“大雁归来”,一:大雁返回,二是呼唤大雁。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提供的资料表明,远古时代500年才有一种兽类灭绝。但20世纪以来,4年就有一种哺乳动物灭绝,是正常灭绝速率的125倍,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加剧。科学家们统计,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中,有5025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边缘,其中我国已达390多种.
(新华网)
穿山甲(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
缅甸蟒蛇(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黄嘴天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
亚洲水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赛加羚羊在它们一度栖息的中国新疆西北部已经30年没有出现过了。人类希望得到它们的身体器官,尤其是用作传统药材的羊角,大肆的捕杀使其濒临灭绝。赛加羚羊现在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282-2025IPv6地址分配和编码规则总体要求
- 2025项目绿化施工合同
- 新兴汽车故障解决方案试题及答案
- 证券投资学教案
-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民族音乐概论1》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省效实中学2024-2025学年高考语文试题3年高考模拟题透析2年模拟试题含解析
-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轻松学营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行书创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网络技术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数值计算方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2030羊毛制品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房建资料员知识培训课件
- 新零售背景下的电子商务尝试试题及答案
- 《商务沟通与谈判》课件 第二章 商务沟通原理
- 2024年四川内江中考满分作文《我也有自己的光芒》8
- 深信服aES产品技术白皮书-V1.5
- (高清版)DB11∕T2316-2024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 小学生航天科技教育课件
- 人工智能机器人研发合同
- 放射防护知识培训
- 《社区智慧养老模式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2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