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9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05cfffb5f683e83b7a393665dab9175/505cfffb5f683e83b7a393665dab91751.gif)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9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05cfffb5f683e83b7a393665dab9175/505cfffb5f683e83b7a393665dab91752.gif)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9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05cfffb5f683e83b7a393665dab9175/505cfffb5f683e83b7a393665dab91753.gif)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9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05cfffb5f683e83b7a393665dab9175/505cfffb5f683e83b7a393665dab91754.gif)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9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05cfffb5f683e83b7a393665dab9175/505cfffb5f683e83b7a393665dab9175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47-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9篇)《水的组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学校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其次部分为原子结构学问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珍贵的自然资源为题,争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同学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峻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当对水作进一步熟悉,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意了新旧学问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学问。通过试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①学问目标:a、使同学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试验,使同学熟悉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同学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力量目标:a、培育同学的观看探究力量;b、培育同学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力量。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试验对同学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育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加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试验和依据试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学问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同学供应丰富、生动、直观的试验,激发同学学习的乐观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白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现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现一杯水,培育同学从观看中发觉问题,同学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试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现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学问点。因此,作好演示试验尤其关键(展现试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试验,试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试验,使试验效果更清楚、更直观,更便于同学主动依据试验进行探究。同学通过试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同学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简单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学问得以解决。
(展现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现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争论中发觉,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学问与力量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同学都得到充分进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育同学观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力量:重点改进了演示试验,利用实物投影将试验投在屏幕上,将试验加以放大,试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试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呈现在每一个同学眼前,使试验效果更清楚、更直观,让每个同学通过试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同学的乐观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同学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现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同学制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引导同学通过观看试验、思索、分析,最终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详细,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当突破。同学也为其形式之新奇,从而产生乐学心情,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学问,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加同学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熟悉,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加了同学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制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育探究力量,进展智力,老师、计算机、同学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同学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动身;(2)学习者通过观看、假设、试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沟通,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九班级上册化学公开课教案篇二
铁的性质
【教学目的】
1、了解铁的重要物理性质
2、把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现象和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使同学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有一个概括的熟悉。
3、使同学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个常识性的熟悉。
【教学重点】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建立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教学方法】叙述法、试验法
【教学用具】试管
【教学过程】
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氧、氢、碳等非金属的一些性质,在这一章中,将主要学习一种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用途广泛的金属--铁,我们将介绍铁的一些性质。以及一些常见金属的学问。
“钢铁”这个名词在生活中是很常用的,可是钢并不等于铁,虽然钢的主要成分是铁,但在性能方面跟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今日我们就先来学习铁的性质。
一、铁的物理性质
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度为7.86克/厘米3,熔点为1535℃,沸点为2750℃,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
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都不是纯铁,争论金属的物理性质主要从色、态、光泽、熔沸点、密度、导电、导热性质和硬度等方面来讨论。
二、铁的化学性质
1、铁与氧气的反应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铁可以氧气中猛烈燃烧,铁还可以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来制备氢气,这些反应能说明铁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
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学过铁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怎样的?那么,铁在常温下会不会与氧气反应呢?
演示:演示试验6-1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其次、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争论:铁在什么条件下简单生锈。
答: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简单生锈,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简单的化学反应。铁锈的成分很简单,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如不准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争论:怎样防止铁生锈?
防止铁生锈可采纳将铁与空气隔绝,或保持空气的干燥,当然其次种方法不行行;所以一般采纳与空气隔绝,如在铁制品的表面喷上一层漆,在一些铁制品表面镀上其他金属或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的氧化膜,即,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爱护膜,以防生锈。
九班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篇三
教学目的
学问:通过试验,使同学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熟悉。
力量:初步培育同学观看试验,分析问题的思维力量。
思想教育:培育同学的环保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试验探讨法、课堂争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
A.78升B.78%C.21升D.21%
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A.4∶1B.1∶4C.1∶5D.4∶5
附2:课堂练习二
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
A.一类B.两类C.三类D.四类
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A.氮气、氧气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D.氮气、二氧化碳
6、下列状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煤燃烧生成的烟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
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峻地损害_____的健康,影响_____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进展生产的同时,必需要充分熟悉_____的重要性,留意消退_____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爱护自然资源。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2.A3.B4.B5.C6.C
7、人体作物8.爱护环境污染源
附4:随堂检测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B.21%C.0.94%D.0.03%
(1)二氧化碳()(2)氧气()(3)氮气()(4)稀有气体()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肯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3、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A.是氮气B.是氧气C.是空气D.没有物质
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拉瓦锡B.瑞典的舍勒C.英国的道尔顿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A.煤燃烧产生的烟B.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出的尾气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篇四
第一节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2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同学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
2、使同学把握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3、对同学进行冲突的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教学重点】
氧化剂、还原剂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学难点】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具预备】
试管、胶头滴管、滤纸。
饱和氯水、饱和NaBr溶液、饱和KI溶液、铁粉、浓硫酸、稀硫酸、溪水、KSCN溶液、浓硝酸。
【教学方法】
复习、归纳法及试验、分析、总结法。
【课时支配】
2课时。
第一课时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其次课时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有关学问是在什么时候开头学习的吗?通过高一的学习,大家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学问已经有了较好基础,今日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板书】第一节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提问】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实质是什么?什么物质是氧化剂?什么物质是还原剂?
【投影】(师生共同完成)
【练习】在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的反应中,还原剂是,氧化剂是,还原产物是,氧化产物是,4molHNO3参与反应,其中被还原的是mol。用“双线桥”表示该反应。
【过渡】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里,除了用箭头表明反应前后同一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外,还可以用箭头表示不同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即“单线桥”。
【板书】一、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
【叙述】单线桥表示反应过程中,电子由还原剂转移给氧化剂的状况,从失电子的原子动身,箭头指向得电子的原子,箭头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不需标明“失去”或“得到”字样。
【练习】用单线桥表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2KClO32KCl+3O2
(2)Cl2+2NaOH=NaCl+NaClO+H2O
(3)4NH3+6NO=5N2+6H2O
【投影】展现同学上述练习,并进行讲评。
【争论】物质在反应中是作为氧化剂还是作为还原剂,与元素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
【小结】元素处于价态,反应中该物质只能得电子作氧化剂;处于态,只能失电子作还原剂;元素处于中间价态,它的原子随反应条件不同,既能得电子,又能失去电子,因此,物质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如硫元素。
【投影】
-20+4+6
SSSS
只能作还原剂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只能作氧化剂
【过渡】为了更好地了解氧化还原反应规律,依据我们已有学问把常见的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进行归纳总结。
【板书】二、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投影】(由同学写出化学式)
【练习】1.对于反应NaH+NH3=NaNH2+H2的说法正确的是()。
A.NH3是还原剂
B.H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电子转移数为2
D.NaH是还原剂
2、高锰酸钾溶液与氢澳酸可发生反应:KmnO4+HBr=Br2+MnBr2+KBr+H2O,其中还原剂是。若消耗0.1mol氧化剂,则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是mol。
3、在肯定条件下,NO与NH3可发生反应生成N2和H2O。现有NO和NH3的混合物lmol,充分反应后,所得产物中,若经还原得到的N2比经氧化得到的N2多1.4g。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若以上反应进行完全,试计算原反应混合物中NO与NH3的物质的量可能各是多少?
【点评】正确分析化合价的升降状况,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利用得失电子数相等,解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
【小结】1.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在反应户是作氧化剂还是作还原剂主要取决于元素的化合价。
2、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
【思索】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有哪些?
【作业】教材习题一、二,2;二、三。
【板书设计】
第一节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一、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二、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其次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总结了一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了解了它们与元素化合价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总结这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板书】三、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同学试验】【试验3-l】
【提问】请同学叙述上述试验现象,解释缘由并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投影】2NaBr+Cl2=2NaCI+Br22KI+Cl2=2KCl+I22KI+Br2=2KBr+I2
【设疑】通过以上反应说明白什么问题?
【叙述】通过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说明单质的氧化性不同,按F2、Cl2、Br2、I2挨次渐渐减弱。
【板书】1.对于氧化剂,同主族的非金属原子随原子半径增大,单质的氧化性渐渐减弱。
【设疑】若是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呢?
【板书】2.对于还原剂,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挨次全都。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还原性渐渐减弱
【说明】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形成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设疑】高价物质具有氧化性,低价物质具有还原性,通过试验如何验证呢?
【演示】【试验3—2】
引导同学对试验过程进行分析,观看试验现象。
【提问】产生上述现象的缘由是什么?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投影】Fe+H2SO4(稀)=FeSO4+H2↑
6FeSO4+3Br2=2Fe2(SO4)3+2FeBr3
2FeSO4+2HNO3(浓)+H2SO4=Fe2(SO4)3+2NO2+2H2O
Fe3++3SCN-=Fe(SCN)3
【补充对比试验】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FeCl3溶液中先加足量Fe粉后,再加KSCN溶液。
【提问】通过上述试验进一步说明白什么问题?(同学回答后归纳)
【板书】3.元素处于高价态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
4、元素处于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FeSO4。
5、具有多种可变价态的金属元素,一般高价态时氧化性强,随着化合价的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加。
Fe3+Fe2+Fe
氧化性较强氧化性较弱无氧化性,还原性较强
【练习】书写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1.C+CO22.FeCl3+Fe3.FeCl2+Cl24.MnO2+HCl5.CO+CuO
【提问】回忆Fe与浓硫酸、稀硫酸反应现象;Cu与浓硫酸反应现象;Cu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现象,写出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分析起氧化作用的元素。
+6
【板书】6.浓硫酸是强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S,反应后一般生成SO2。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起氧化作用的是H+。
+5
7、浓硝酸、稀硝酸均是强氧化剂,反应时主要是N得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
【说明】氧化性酸和酸的氧化性不同,氧化性酸是指酸根部分的某元素易于得电子的酸,如浓硫酸、硝酸等;而酸的氧化性是指H+得电子形成H2,酸都有氧化性是指H+的氧化性。
【小结】通过以上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可归纳动身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板书】四、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强氧化剂十强还原剂=弱还原剂十弱氧化剂
【叙述】在适当的条件下,可用氧化性强的物质制取氧化性弱的物质;也可用还原性强的物质制取还原性弱的物质。如:Cl2+2KI=ZKCl+I2
2Al+3CuCl2=2AlCl3+3Cu
【争论】已知在常温时能发生下列反应:
Fe+Cu2+=Fe2++Cu
2Fe2++Br2=2Fe3++2Br-
2Fe3++Cu=2Fe2++Cu2+
依据上述试验事实,分析Fe3+、Fe2+、Cu2+、br2作为氧化剂时,其氧化力量的强弱挨次。
【板书】依据方程式推断氧化和还原力量的相对强弱: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强调】依据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我们不但可推断某些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和反应的难易,而且还能推断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练习】已知I-、Fe2+、SO2、Cl-和H2O2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挨次为:Cl-h2o2fe2+i-so2,推断下列反应不能发生的是()。p=
A.2Fe3++SO2+2H2O=SO42-+4H++2Fe2+
B.I2+SO2+2H2O=H2SO4+2HI
C.H2O2+2H++SO42-=SO2↑+O2↑+2H2O
D.2Fe3++2I-=2Fe2++I2
【小结】本节重点要把握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并能分析推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作业】教材习题一、3;四。
【板书设计】
三、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1、对于氧化剂,同主族的非金属原子随原子半径增大,单质的氧化性渐渐减弱。
2、对于还原剂,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挨次全都。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还原性渐渐减弱
3、元素处于高价态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
4、元素处于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FeSO4。
5、具有多种可变价态的金属元素,一般高价态时氧化性强,随着化合价的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加。
Fe3+Fe2+Fe
氧化性较强氧化性较弱无氧化性,还原性较强
+6
6、浓硫酸是强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S,反应后一般生成SO2。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起氧化作用的是H+。
+5
7、浓硝酸、稀硝酸均是强氧化剂,反应时主要是N得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四、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强氧化剂十强还原列二弱还原剂十弱氧化剂
依据方程式推断氧化和还原力量的相对强弱: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篇五
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熟悉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试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试验及试验分析,把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力量目标
学习通过试验熟悉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试验探究力量。
情感目标
培育同学从生活视角观看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熟悉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加环境爱护意识。
教学建议
学问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让同学依据试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老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试验验证给同学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同学观看,与同学争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详细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行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行燃性和一般状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同学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同学并不生疏。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同学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渐渐上升,什么缘由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夫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消失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同学而言并不生疏。无论呼入的新奇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同学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学问,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同学头脑中已有的学问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学问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同学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熟悉。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同学并不生疏。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同学比较熟识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识的学问激发学习爱好、提高学习信念,挖掘同学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学问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试验对同学形成学问的重要作用。试验探究对激发同学学习爱好、提高同学学习力量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学问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同学比较熟识的内容,或在学校自然、学校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学问。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试验在同学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学问的重要作用。利用试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依据学校状况(生源、试验条件)不同,采纳开放程度不同的试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行小组争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同学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试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试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开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同学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熟悉更清晰。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试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过程:
【引言】
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由于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消失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日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假如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现】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演示】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始终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看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集中。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假如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形状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试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同学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状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应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缘由)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枯的深井等处肯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同学争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试验,假如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看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讲解】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打算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很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汲取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把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人教版九班级上册化学教案篇六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同学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洁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行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熟悉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连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学问。并且对培育同学[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抽象思维力量,辩证思维力量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同学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学问与技能:熟悉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熟悉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看身边物质、试验现象等方法猎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怀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试验中留意观看与思索结合,对试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沟通;熟悉科学讨论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欢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加对化学现象的奇怪 心和探究欲,进展学习化学的爱好;培育勤于思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同学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熟悉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试验现象的猜想、观看、分析、沟通、表达、总结等力量。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熟悉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1、同学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试验基本操作。在学校科学和学校物理也学习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及联系,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相关学问,这为学习新学问做了学问的铺垫。
2、同学己初步具备了肯定的观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对探究物质有着剧烈的奇怪 心和求知欲。
3、同学学习的困难主要在于: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进展有阻碍。在同学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特别性质。比如:通过课前与同学的沟通,了解到同学头脑中有关物质粒子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粒子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粒子会变大;粒子的数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后会增加;把气体从1L的容器转移到2L的容器内,气体所占体积仍是1L等。
三、说学法、教法
1、说学法
指导同学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共性地学习,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究和讨论的学习方式。注意学习过程,在欢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主要采纳的学习方法为:
(1)试验探究法:
(2)合作学习法
(3)对比归纳法
2、说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提倡同学主动参加,乐于讨论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学问,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沟通与合作的力量,为此主要采纳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帮助教学等方法。采纳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试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曾设计了加热水、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和酒精、陈醋和酱油的鉴别导入。让同学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质进行最简便的鉴别。同学会不约而同的选择闻气味。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只能闻到气味,却看不见,也摸不到它呢?
生:引发思索,布满了奇怪 心和探究欲。
这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同学的学习爱好,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演示试验、熟悉分子的存在
师:演示品红在水中集中。
试验改进:用温水代替冷水,会加快品红的集中,缩短试验时间。品红用量要少。
(三)科学手段、证明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置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经典试验《品红在水中的集中》,由于它有颜色变化,对同学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渐渐变小的过程,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同学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同学观看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白分子的真实存在,为同学呈现探究的一般规律。
(四)思索沟通、引出特征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呢?
[投影]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假如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总结出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五)演示试验、引导探究
[投影]课本第49页探究内容,《分子运动现象》
方案一学问铺垫:观看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观看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试验。
演示探究试验:提出问题-为什么两种试剂分开放置时,酚酞溶液仍旧变红呢?
方案二演示试验-同学观看现象-提出酚酞溶液变红的猜想和假设-设计试验进行探究
(方案二教学效果较好,但对同学的思维力量有较高要求,所需课时多。)
总结出分子的其次个特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投影]议一议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六)试验探究、合作学习
[投影]活动与探究
A组试验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观看液体体积变化状况。
B组试验肯定体积水中加入糖块,观看糖块溶解前后液体体积变化状况。
C组试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渐渐推入,观看现象。D组试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渐渐推入,观看现象。同学分组相互合作进行探究、仔细观看、记录争论。
各小组展现自己的探究结果、争论、沟通。
总结出分子的[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第三点特征: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微观示意图
总结:一般状况下,气体分子间间隔液体分子间间隔固体分子间间隔。
(七)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物质的三态变化。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糖块放在水中,会渐渐消逝,水有了甜味。
(八)应用模型,熟悉微观世界
活动预备:每组下发分子结构模型,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依据内附说明书熟悉不同颜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种类。
活动一组间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用原子构成老师指定的分子模型,如:O2、N2、CO2等。
问题:1、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什么?
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气和氮气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启发同学熟悉到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
活动二从分子、原子角度熟悉化学变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简洁的化学变化:木炭燃烧、硫燃烧、水电解,小组成果展现。
活动三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思索: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状况。
设计意图:启发同学熟悉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九)总结评价、形成体系
[投影]说一说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十)练习巩固、提高力量
[投影]做一做
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篇七
1教学目标
1.1学问与技能:
①熟悉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②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同学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同学的进取心,让同学获得成就感。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教学重点
围绕课题让同学通过试验探究、争论沟通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同学感受到化学学问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2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熟悉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专家建议
4教学方法
探究式
5教学用具
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
2、试验预备:
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②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④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
6教学过程
老师活动同学活动设计意图
[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暖和,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日我们就来讨论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观看录象
倾听
创设情境,激发同学的爱好,引入新课
[叙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的确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处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依据已有的学问,想到燃烧需要氧气
由实际到理论,同学简单理解和接受
一、熟悉燃烧的条件
1、熟悉燃烧需要可燃物
[争论]依据你的阅历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全部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现]一些物体的图片,推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思索回答:不是全部的物体都能燃烧
设置问题,激发同学的求知欲
[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白什么?
[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头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演示]探究试验
[争论]:
1、试验中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原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争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归纳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
[思索]
1、假如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连续燃烧吗?为什么?
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连续燃烧吗?为什么?
3、假如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连续燃烧吗?
思索、争论:
说明燃烧需要达到肯定的温度
观看试验
需要达到着火点
需要氧气
需要氧气
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思索、回答
依据探究试验,推导出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正确引导同学的思维。
依据争论,有同学自己得出燃烧的条件,使同学有成就感。
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
[过渡]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暖和,但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那么假如发生了火灾,我们应当怎么灭火呢?可以依据所学的燃烧的原理进行思索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设问]依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当如何来灭火呢?
[演示]试验7-1
[小结]灭火的原理
[争论]依据灭火的实例,分析灭火的原理。
[活动与探究]灭火器的原理。
[媒体展现]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争论]
1、隔绝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培育同学解决问题的力量
[本课小结]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作业]习题
7板书设计
课题1燃烧和灭火
①是可燃物;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同时具备,缺一不行。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①可燃物与助燃物;
二、熟悉燃烧:②现象:发光、放热;
③实质:猛烈的氧化反应。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
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四、灭火方法和原理:②降低温度到物质着火点以下;破坏其一,燃烧熄灭
③隔绝空气(或氧气)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篇八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状况。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熟悉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熟悉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试验的方法猎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猎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育擅长合作、勤于思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状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预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
【沟通回答】
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
用什么较简洁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
【展现沟通】
请同学们做教材P50试验10-1,沟通试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并理解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示剂?指示剂遇酸和碱溶液变色有什么规律?
【阅读回答】
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请同学争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沟通回答】
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许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行试验,并做好试验记录。
【展现沟通】
试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现你们的试验成果。
【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试验你们有什么新的发觉和想法?
【沟通回答】
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剂,如牵牛花、蝴蝶兰花、玫瑰、紫甘蓝。
【过渡】
上面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并熟识了几种酸和碱,下面我们重点探讨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
【沟通展现】
展现沟通试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盐酸与硫酸的用途,并熟记它们的主要用途。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完成P53试验10-3并作好试验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有剧烈腐蚀性(即脱水性),因此使用浓硫酸时要特殊当心,切不行弄到皮肤和衣服上;其次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碱性气体的干燥剂。
【活动与探究3】
老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同学观看、感知后探究出缘由。老师先演示P53试验10-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其次步:同学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争论缘由,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老师再按图10-6演示试验,强调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时导致的危害。同学作好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故烧杯外壁发烫,另外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浮在浓硫酸表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立即沸腾,使硫酸向四周飞溅。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是马上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对于严峻者应尽快送到医院治疗。
特殊提示:在浓硫酸稀释时,肯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渐渐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行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缘由在于它的脱水性。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熟悉了酸碱指示剂,熟识了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并能利用这一点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另外了解了几种常见酸的性质与用途。
人教版九班级上册化学教案篇九
学问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同学把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同学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把握解题格式。
力量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育同学的审题力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育同学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育同学熟悉到定性和定量讨论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
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根据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①设未知量;②依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学问有一个清楚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假如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精确 ,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当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学问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学问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其次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信任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洁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学问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肯定难度题目的力量。在学校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学问,即设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课《抗美援朝》听课评课记录3
-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四节 西亚》听课评课记录2
- 鲁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9.1《公证律师法律援助》听课评课记录
-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听评课记录2
- 五年级上册数学听评课记录《1.1 精打细算》(4)-北师大版
-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听课评课记录
- 幼儿认知活动与汽车探索
- 第1课 视觉(教案)-2023-2024学年六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青岛版)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固废处理与生物工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生物反应工程与生物反应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 医美注射类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春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第十章 浮力 第4节 跨学科实践:制作微型密度计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英语试卷(新课标Ⅰ卷)含答案
- 2022届“一本、二本临界生”动员大会(2023.5)
- 好书推荐《西游记》共33张幻灯片
- 聚焦:如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化工仪表自动化【第四章】自动控制仪表
- 2019年安徽省中考数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 运动技能学习原理(2)
- 韩语服装常用单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