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东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列宗教改革的内容,属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所共有的是:(

)①信仰得救②因信称义③简化仪式

④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参考答案:C2.明代儒家学者王艮说:“良知之体,与鸢鱼同一活泼泼地。……自然天则,不着人力安排,”还说:“凡涉人为,便是作伪。”由此可见王艮A.认可日常自然“人欲”B.否定“阳明心学”C.意图摒弃儒家“天理”D.追求“天赋人权”参考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王艮认为“良知之体”就是人的天性的自然权利,不容人为干涉,要顺从人的自然本性,认可日常自然的“人欲”,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王艮的思想是对“阳明心学”的继承和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王艮主张顺从人欲,C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天赋人权”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王艮没有提出“天赋人权”的主张,故D项错误。【点睛】王艮认为良知自然现成,它不仅是一种存在,而且更是一种活动即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等活动,它有体有用,其体即性、道、中,其用是思、是觉。良知本体在内容上是天理,在表现形式上是自然、自在,良知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百姓日用即道”思想3.《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材料中的“这一制度”指的是A.井田制

B.均田制C.三长制

D.租调制参考答案:B4.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念C.指出资产阶级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

D.否定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参考答案:C5.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现了

A.三纲五常

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参考答案:C6.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三杰”之一,他被誉为文艺复兴的先驱。他的一部作品对教会丑恶现象表达了深刻憎恶,他的这部作品是A.《十日谈》B.《歌集》C.《罗密欧与朱丽叶》D.《神曲》参考答案:D【详解】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三杰”之一,被誉为文艺复兴的先驱,被恩格斯称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代表作是《神曲》,作品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故D正确;《十日谈》是薄伽丘的作品,《歌集》是彼特拉克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三者不符合“文艺复兴的先驱”,排除AB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三杰’之一,他被誉为文艺复兴的先驱”,联系所学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分析解答。7.张平在看完连续剧《寻秦记》和《步步惊心》后,为编导大胆的构思所震惊,大骂无稽之谈,古天乐扮演的项少龙居然穿越时空到春秋战国时期,助秦统一,刘诗诗扮演的张晓一脚踏空来到清朝,卷入清宫斗争,同学李强则说这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影视节目很多,也许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如果有,那应该是A.基因改造工程

B.相对论

C.空间控制理论

D.量子理论参考答案:B8.“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A.杜鲁门主义与美苏“冷战”

B.马歇尔计划与美苏“冷战”C.马歇尔计划与战后“新经济”

D.“北约”成立与美苏“冷战”参考答案:B9.“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A.五四运动爆发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参考答案:B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本题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切入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解读能力。关键信息:一线红、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民国七年、《红色中华》。由关键信息可知,题干反映的是1918年马克思想主义中国的传播,B项正确;五四运动是1919年,A项排除;中共的成立是1921年,C项排除;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行是1924年,D项排除。10.古希腊哲学家安提丰说:“因为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人为的),而自然的指示则是必然的。此外,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自然的产物);而自然的指示则与生俱来(源于自身),并非人们之间约定的产物。”在他看来A.人应该要服从自然指示B.法律制度与人性相违背C.法律制度源于人的契约D.法律面前应该人人平等参考答案:11.人类文明发展变化经历过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时代,二者比较正确的是(

)①文明发展的支柱:前者采集和狩猎,后者工商业;②主要生产力:前者人力为主,后者开始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③政治制度:前者一般是专制统治,后者民主政治逐渐完善;④意识形态:前者人类精神开始觉醒,宗教迷信是主导,后者科学理性日益主宰人类意识形态思维方式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C12.学者许倬云认为,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有歌颂“三代”的观念。其怀古之情,美化了西周开国时文、武、周公呈现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遂将三代认作一贯的统绪,代表美好的过去。对此合理的理解是孔子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中C.是为了说明西周代商的合法性D.影射了春秋时时势不宁的现实参考答案:D孔子歌颂“三代”的观念,提倡西周初期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这从侧面反映了孔子对社会动荡现实的不满,渴望美好的过去,故D项正确;孔子的主张和文化交流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孔子思想的渊源,故B项错误;材料和西周代商无关,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孔子为什么要歌颂“三代”,为什么提倡西周初期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任何思想都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孔子的主张反映了对社会动荡的现实的不满。13.图是根据有关数据绘制的英、西、荷、美四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①英国②美国③西班牙④荷兰B.①美国②荷兰③西班牙④英国C.①美国②英国③荷兰④西班牙D.①英国②荷兰③美国④西班牙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所以①是美国。荷兰在17世纪最为强盛,这时期人均工业生产总值最高,所以③是荷兰。英国在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成为世界工厂,在这个时期,英国的人均工业生产总值最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超过英国,所以②是英国,选C项。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14.孙中山在回忆19世纪末广州起义时说:“当初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勿感敢与吾人交游也。”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是当时的主流B.广州起义损害了人民利益C.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D.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参考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末”“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勿感敢与吾人交游也”得知广州起义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由于维新变法是当时中国的主流,故A项正确;人民反对并不是因为损害到他们的利益,而是因为不理解,故B项错误;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是在辛亥革命后,故C项错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19世纪末”“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勿感敢与吾人交游也”的分析理解,结合维新思想的影响解答即可。15.下边战争示意图所反映的是A.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考答案:B【详解】根据图片中展现的是中国、朝鲜、日本国家之间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重要地名“威海卫”“旅顺口”可知该战争是指甲午中日战争,故B项符合题意。A项鸦片战争发生在广东,故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北京,故排除。D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亦发生于北京,故排除。16.恩格斯认为《人间喜剧》“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人间喜剧》的作者是A.托尔斯泰 B.雨果 C.巴尔扎克 D.狄更斯参考答案:C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尔扎克将自己的作品合成了《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因此C项说法正确。A项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B项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D项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均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C。17.李四光一生三次出国学习,又三次归国工作。支配李四光归国的精神是

A.努力学习,蔚为国用

B.吾爱吾师,更爱真理C.挑战权威,破除迷信

D.探求真知,应用科学参考答案:A18.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B.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C.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D.改变了落后的军事观念参考答案:B【详解】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层面的结束,随着民族危机深重,维新派开始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开启了制度学习的尝试,故B项正确;A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是学习西方民主制度不是提出主张,故C项错误;戊戌变法虽然提出改革军事措施,并没有改变落后的军事观念,故D项错误。19.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参考答案:考点:32:百家争鸣.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道家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解答:材料“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中可知,儒家长期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占据统治地位,故A错误;从材料“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中可知,墨家是战国时期的,故C排除;材料“其思想主张既注重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可知,法家不注重个人修养,故排除D;“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其思想主张既注重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表明是道家的思想,故B正确.故选B.20.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小麦”、“大麦”、“煮茧”、“缫车”、“织绢”、“卖丝”等信息体现了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多样化的特点。A、B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不符合材料中“有忙事”等信息。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21.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内地的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这表明印刷术A.推动了教育和学术的繁荣B.仅在沿海地区得到广泛应用C.不利于国家选拔优秀人才D.阻碍了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参考答案:A【详解】根据题目中的几组数字“2900人、82%“1500种、占80%”“进士103人、有2种”,表明印刷术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与繁荣,故A项正确;根据题目中“内地的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表明印刷术在内地也有使用,故B错误;印刷术应当是有利于国家选拔优秀人才,故C错误;根据题意,印刷术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故D错误。22.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上奏乾隆皇帝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卖与各行商转售外夷。”据此可知,当时A.政府阻挠农产品的商品化B.农民弃农经商的现象严重C.官员鼓励海外贸易的活动D.市场扩大推动桑蚕业发展参考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均以丝货为重……其货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卖与各行商转售外夷。”说明国外市场的扩大推动了蚕桑业的发展,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政府阻挠农产品的商品化,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农民弃农经商的现象严重,B选项错误。当时我国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C选项错误。23.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其地点是A.上海

B.武昌

C.南京

D.广州参考答案:C24.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参考答案:B

考察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通婚姻”。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汉族与鲜卑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故应选B。25.14-15世纪,人文精神的旗帜在欧洲高扬;而到了18世纪,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近代发展的道路。导致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A.仁人志士的探索追求

B.人文主义自身的魅力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参考答案:C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背景。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包括: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发展矛盾尖锐,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17、18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人类可以征服自然。根本原因注意从经济基础方面考虑,故选C。26.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曾发出呼吁:“今天奉明治为年号的人,就是与政府订定契约,必须遵守政府订的法律。因此法律一旦订定之后,即使有人觉得该法律对自己不利,也必须在法律修改之前,小心翼翼谨守法律的规定。”这一呼吁倡导的基本理念是A.诚信为本

B.天赋人权

C.法律至上

D.和平改良参考答案:C27.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发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地区时间赴试人数分配名额录取比例平江府(苏州)庆历中200450:1绍兴二十六年200013153:1福州绍兴二十六年34006256:1淳熙十年1500062242:1开禧间1800054333:1A.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B.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C.科举考试失去笼络士人的作用D.教育发展难以满足人口增长需要参考答案:B28.柏拉图说:“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美的事物身上有丑的成分;好人有时候也会做坏事。”以下观点与之相似的是A.“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B.“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C.“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D.“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参考答案:C29.钱乘旦在《西方那一块土》书中指出,经过差不多70年的努力,葡萄牙人终于从非洲最北端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最南端,其中的艰难险阻是难以想象的。关于此次航海说法正确的是A.达伽马最早进入了印度洋B.迪亚士抵达“好望角”C.推动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从此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参考答案:B【详解】材料没有反映进入印度洋的信息,排除A;材料“葡萄牙人终于从非洲最北端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最南端”反映的是迪亚士抵达非洲南端“好望角”,故选B;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C;哥伦布是在西班牙支持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不符合题意,排除D。30.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是A.“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B.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C.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参考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材料反应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4分)材料二、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司马迁《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6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4分)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南宋)朱熹“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真可笑矣”——(明)李贽(3)依据材料三比较李贽的思想与朱熹有何不同(4分)李贽思想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2分)(4)如果要给以上三则材料设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现象“百家争鸣”(2分)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任答两点4分)。(2)观点:正君心;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6分)影响:有利于以思想的一统来巩固政治一统(有利于加强皇权);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对宋明理学(朱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4分)(3)不同: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2分)李贽否认儒家的绝对权威。(2分)。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4)标题:儒家(主流)思想的演变。(2分)试题分析:传统思想发展演变。(1)从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这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回忆教材知识,结合思想解放对政治的影响回答“影响”。(2)根据材料中“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可知正君心;根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可知大一统;根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有利于以思想的一统来巩固政治一统。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第(3)问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归纳整理能力,依据材料“惟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可知朱熹认为不可改变儒学的地位。结合“成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可知李贽反对将孔子的言论视为衡量是非的标准。(4)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主要讲的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可以归结为主题是传统思想的发展演变。3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与政治策略对戊戌变法的结局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皇上若决定变法……今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励众志。——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材料二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康广仁《致易一书》(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心态出现的社会背景,并说明材料中变法建议难以实行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戊戌人士“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谈谈你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改革启示。参考答案:答案:(1)心态:迅速变革;全面变革。背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原因: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守旧势力十分强大。(2)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第(1)问,根据材料“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全变则强……”可以总结出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为迅速变革,全面变革。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戊戌变法实施的历史背景来总结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第三小问原因可以结合以慈禧为首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和光绪皇帝没有实权等来总结。第(2)问,“同志太孤”的意思是志同道合的人太孤独,意指变法遭到顽固派破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