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更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试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_第1页
2022更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试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_第2页
2022更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试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_第3页
2022更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试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_第4页
2022更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试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些法院采取的是驳回被害人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附带之诉,但依据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支持被害人的独立之诉的态度。如备受关注的“售票员掐死教授女儿终审判决30万精神损害赔偿案〞,2005年,清华大学晏教授夫妇因女儿被巴士售票员朱玉琴掐死,在刑事诉讼终结后另行提起民事诉讼,向该巴士的司售人员及北京巴士股份有限公司索赔,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终审判决撤销一审赔偿10万元精神损害金的判决,改判赔偿精神损害金30万元。还有的法院突破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在附带之诉中支持了被害人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讼请求。例如2004年发生在天津市津南区的一起交通事故案。在该案件中,法院支持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要求。2004年2月8日,天津市津南区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无业人员李某酒后驾驶一辆借用四川江口醇集团的长安之星小客车,在津港公路上逆行与相对而行的一辆红色夏利车发生第一次碰撞,车失控后撞在第二辆银灰色的夏利车上,导致该夏利车内两人当场死亡,一人受伤,两名死者中一人头颅飞出10余米远,场景令人惊悚。检察院以李某涉嫌交通肇事罪向法院提起公诉,同年5月8日赵某等人的家属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李某赔偿包括精神损害抚慰金在内的各项经济损失近七十万元。2004年11月,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法院以李某犯有交通肇事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四年零六个月,同时判令其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各项损失五十万元,其中包括精神损害抚慰金四万元。对精神损害赔偿之诉的处理各地法院审判实践中会出现不一致,很大程度上源于刑事法律与民事法律在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上的规定不统一。同样是精神损害,如果是一般侵权引起的民事案件,民事法律采取的是积极救济的态度;而如果该精神损害是源于更为严重的侵权行为即犯罪行为,刑事法律领域却是无能无力。在如何真正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与现有法律规定之间徘徊,实践中难免出现审判的不确定性。2、受害人倾向于“私了〞,在客观上也放纵了犯罪。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也给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害的受害人出了个难题。倘假设选择“公了〞,提起自诉或向司法报案,其所遭受的精神损害就无法得到保障,如前而提到的我国首例强奸案受害人精神损害索赔案,受害人顶着巨大的压力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但现行法律堵住了她获得救济的各条通道,最终不仅没有得到任何精神损害赔偿,而且因为败诉会给被害人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在法律只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受害人无法从正当的诉讼程序中获得精神损害赔偿时,为了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受害人势必倾向于选择私力救济,即“私了比如司法实践中会出现受害人更改陈述,帮助被告人摆脱刑事追究;撤诉等情形,究其原因,都与现行刑事法律的不合理规定有关。从公共秩序的保护角度来看,非法“私了〞必然又会损害到公安司法机关打击犯罪的效果上。比如一些自诉案、强奸案,取证据主要依赖于受事人,如果受害人为求得精神损害赔偿主动撤诉或改变证言,罪犯就可能因证据不足而逃脱刑罚制裁,从而放纵了犯罪。U9、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中存在的问题U9、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中存在的问题[一]、法律规定冲突,有违法制统一1、刑事法律相关规定与民事法律规定之间的冲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发生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民事诉讼,其设立的目的在于是充分利用司法资源,简化诉讼程序,降低诉讼成本,有效地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其中,刑事诉讼部分解决的是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是国家对犯罪行为的制裁,表达的是刑法的功能;而附带民事诉讼部分解决的则是被告人的民事赔偿问题,是私法对侵害个人权利的调整,表达的是民法的功能,所以实质上与普通的民事诉讼并无二致,在诉讼过程中要遵守民事实体法和民事程序法的的规定。我国在【民法通则】中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并旦赔偿范围随着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不断扩大,由最开始的四权逐步扩大到现在几乎对全部人身权的保护,这充分表达了我国人权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当然这也意味着,人民法院在审理有关精神损害赔偿案件时,无论是普通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还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都应遵守【民法通则】及其相关规定,以保障法制的统一。但实际情况是,在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上,如果说刑事法律持不否认的的态度的话,相关司法解释和规定则完全与民事法律相关规定相背离,不仅没有考虑到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对自身精神利益保护观念的增强,反而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拒之门外,产生了民事法律规范准许精神损害赔偿与刑事法律规范排斥精神损害赔偿的冲突,导致了司法实践的迷茫和混乱,是对刑事被害人精神利益的漠视,有损法律的权威、减损人们渴求法律、相信法律、依据法律的意识。2、司法解释有违刑事立法原意与精神。如前所述,依我国【刑法】第36条第一款,新【刑事诉讼法】第99条中的相关规定,虽然明确了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请求被害人遭受的“经济损失"、“物质损失〞,但对于犯罪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精神损失可否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也并未以明确排除,可以认为,在立法上,就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问题这一问题是留有一定解释空间的。从【民法通则】到各种民事单行法规、司法解释的出台,民事权利的法律救济有了极大地发展,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也从一片空白逐渐走向成熟。[6]就是在这样一个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于民事侵权领域已确立并不断完善的立法背景之下,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和相关批复规定不仅明确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排除在法院门外,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仍然不予支持,这显然严重的背离立法精神,也与有违我国刑事立法的原意。[二] 、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排除在外有违法律的公平、公正公平、正义是人们对法的最大期待,在现代法治国家,任何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时,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就精神损害而言,倘假设受害人的精神损害是由一般侵权行为造成的,依照民法的相关规定,加害人应当对该精神损害予以赔偿,而旦伤害的程度越是严重,受害人所获得赔偿也就越多,这是符合法的基本精神的。同样是精神损害,但造成的原因由一般侵权行为上升为严重的刑事犯罪行为时,按照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受害人却不能在附带民事诉讼中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举例言之,同一个女孩子,如果逛超市时被工作人员以有盗窃嫌疑而搜了身,回头就可对超市侵犯其人身权的行为提起民事诉讼,以获取数万元的精神损害赔偿款;反之,闭门在家遭人入室强奸,却无法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此时,由于立法原因而使遭受同一种痛一精神痛苦却得不到同样的赔偿,显然是违背公平原则的,也不得不令人质疑此时法律的公平正义性何在。[三] 、不利于被害人的保护刑事犯罪行为作为严重的违法行为,给受害人带来的精神损害往往都是非常严重的。例如性犯罪案件:犯罪发生之前,受害人生活在正常的让人生轨道上,当受害人遭受性侵犯后,虽然没有或少有物质损失,但受害人遭受的精神损害巨大,尤其一些年幼的受害人,这种精神痛苦可能会随着受害人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增强,从这个角度上说,性犯罪受害人付出的代价甚至超过了法律对犯罪人的处罚,因为刑罚一般是有期限的,而受害人所遭受的精神痛苦往往却是伴随终生的。对罪犯定罪科刑在一定程度上会缓和受害人的激烈情绪,但更是行使国家公权力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需要,对受害人而言,最实际的精神抚慰莫过于求得相当的物质补偿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以此克服心理、生理及精神利益损害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恢复心理健康。然而,按照我国目前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受害人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救济权是受到限制的,司法实践中有些个受害人宁愿选择“私了〞以换取经济补偿,撤诉,甚至改口供帮助被告人摆脱刑事追诉的现状,正是现行刑事法律规定对刑事受害人权益保护不力的真实写照。五、对刑事被害人增设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立法建议完善的民事法律体系必须承认精神损害赔偿。这是尊重人格权益,切实保障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必要法律措施。由于我国目前的立法根本否决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从立法上改起。结合理论与实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在刑事诉讼法中补充规定“精神损失〞的内容要在刑事诉讼法中补充规定“精神损失〞的内容,即将第77条改为“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客体范围,不同国家对此都适用不同的标准。如德国法律将其限定在侵害身体和健康,剥夺人身自由的范围内,意大利则笼统地规定,仅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请求损害赔偿。最为典型的是日本,其民法规定,不问是侵害他人身体、自由或名誉情形,还是侵害他人财产权情形,凡是应当负赔偿责任者,均应赔偿。我国许多学者认为,应将精神损害赔偿严格限制在法定的人格权及人格利益受到损害所引起的范围内,同时限定必须是侵权行为。我们认为,犯罪肯定是侵权行为,而侵权范围不仅仅是人格权领域,而应包括财产权和其他权利范围,即不论侵犯人格权、人身权,还是财产权及其他权利,借鉴日本的做法,只要合乎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标准,一律规定赔偿。(二)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化、法律化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尽快出台新的司法解释和补充规定,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化、法律化。要确立人身和财产损害赔偿原则,即过错责任原则和精神痛苦程度之原则。明确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的精神赔偿标准和范围,可以就刑事案刊当事人的过错责任、受害人的痛苦程度、造成的后果、具体的侵害情节、受害人的身份资历、加害人的赔偿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以确定精神赔偿金额的幅度与范围,以避免“自山裁量〞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为此应贯彻区别对待、适当赔偿、警示教育的原则。对于财产性犯罪,要让被告人付出经济代价;对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要分清主观过错性质和程度,该重则重,适可而止;然而,精神损害赔偿与刑罚的最终目的应当相一致,即最终目的是要防止犯罪分子再危害社会,警醒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悬崖勒马,不敢以身试法。总之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逐步建立完善、合理的刑事法律体系,这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构建现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