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叔子重读《论语》
编者按:杨叔子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教育家、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此篇文章系杨先生的演讲内容经整理成文,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系统科学的读书方法,而且其中蕴含的人文思想更值得广大博友们思考!
孔子是伟大的,《论语》是伟大的,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世界各国与人类历史共同的宝贵财富。一讲到《论语》,一讲到孔子,我的内心不但充满着崇敬、高尚与豁然开朗之感,而且沸腾着亲切、自豪与倍受鼓舞之情。别说中国人,看外国人怎么讲吧!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认为,孔子讲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是超过基督教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1988年1月巴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聚会上,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史就讲过:“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智慧。”下面,我就来谈谈我是如何读《论语》的,重读了《论语》有什么感受。为什么叫“重读《论语》”呢?因为我在4岁到9岁期间读过《论语》,后来没有再读。直到担任原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并入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之后,我又仔细读了几遍,感受以往大不相同,可能有了五六十年的阅历,多少经历了一些人生百味,开了点窍吧。我想从四个方面谈如何读《论语》,当然大体也可推及如何读书。一、要把握整体地读读书,要整体地读,要从整本书的精神和思路去读、去了解、去体会各章各节的意思“以孔解孔,以老解老。”用孔子、老子的总的思想去解释孔子、老子的每段话,才可能少点脱离原意的解释,千万不要断章取义。读《论语》,有以下两点是我们应该把握的:第一点,学习、思考、实践。我国有个非常好的教育传统,就是把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我国古代书院就是这样做的,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湖南岳麓书院就有四句名言:“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这就是说,学识要渊深博大,思想要明晰深刻,实践要全心全意,三者结合才能造就人才。江西白鹿洞书院引用了《中庸》的话,也是讲将三者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一、二点讲学习,第三、四点讲思考,第五点讲实践。孙中山将这句话中的“之”删去,作为中山大学的校训。这个三者结合的思想是同《论语》密切相关的。从整体上说,《论语》是一本实践论,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思考中都强调实践。我当校长时,至少每两周要去听一个上午的课。有次到中文系听课,我坐在一位姓胡的同学旁边,恰好他面前有本《论浯》。我翻开《论语》第一篇《学而》的第一章,问他:“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什么意思?”他讲:“学过的东西,要经常温习,这件事很愉快。”我讲:“不对!”“老师是这么讲的!”“不对!”“书上也是这么讲的!”“不对!”“那怎么才对?”我讲:“你要把整本《论语》联系起来看,以整本《论语》的思想来了解每章的意义,才能有正确的理解。孔子十分重视做人,重视实践。学,是指学习,当然包括向实践学习,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时,是指经常,也是指及时;习,不是指温习,而是指实践、实习。所以,这句话是讲,要学习,要向实践学,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而且经常及时地加以实践,这件事非常高兴。正因为如此,才有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向实践学习,当然包括向朋友学习,更包括向自远方而来的朋友学习。向远方而来的朋友学习,当然更加高兴。接着,自然有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正因为有了学习,向实践学习,向朋友学习,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并经常及时加以实践,别人不知道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才算是君子啊!如果照你的理解,这三句话就是风马牛不相关的三件事了,孔子为什么把三件风马牛不相关的事放在一起讲?孔子的弟子们又为什么把它作为《论语》的开篇呢?这怎么讲得通!”我随手翻到《学而》的倒数第三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我讲:“你看!什么是‘好学’?不讲究吃,不讲究住,做事勤快,讲话谨慎,有了错误,找一位比你更有道德的人来指正。这都是讲学习、讲实践嘛!”我还告诉他,孔子强调实践重要,绝不是讲读书不重要。我们强调某一件事重要,只因为对这件事重视得不够,而不是讲另一件事就不重要。《先进》这篇的倒数第二章就讲了读书重要。子路要派子羔去费地做官,孔子反对,讲子羔的书没读好,这是害了子羔。子路反驳:“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是讲,费地有百姓可以去管理,有社稷可以去祭祀,都可去学习,何必一定要去诵读诗书,然后才算是学呢?孔子生了气:“所以我讨厌那种花言巧语狡辩的人。”其实,如果孔子不重视读书,又何必开私人办学之先河,又何必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整理古代文献资料而成为不朽的经典呢?但孔子深深知道,“行”,也就是实践,是个根本。孔子知道学习重要,实践重要,也知道思考重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明确讲出了学与思的关系。有一次,孔子问子贡:“你与颜回两人谁更强些呢”子贡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你看,颜回的思维能力强,能举一反十,而子贡自认为只能举一反二。孔子接着实事求是地讲:“我与你都比不上他呀!”可见,孔子认为颜回的思维能力比自己强,难怪那么喜欢这位得意门生。孔子深知思维能力的重大作用,在《论语》的《里仁》与《卫灵公》两篇中,都讲到了“一以贯之”,明确他是以一个基本道理来贯穿他所有的学识的,即从所有学识中体悟与提炼出最本质的东西,这就是孔子的思维方式。《学而》中曾子的一段话,也表明了孔子及其弟子们高度重视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的紧密结合,此即:“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这里,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最后一句话的“习”字,“习”不是指温习、复习,同《学而》第一章的“习”字一样,是指实践;“传”指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或圣哲所著经典的教导,自然,这就内含了学习这些经典。这样一来,曾子这段话就很清楚了,“传”指学习,“省”指思考,“习”指实践,中间两句话是最后一句话的主要体现,也就是按照经典教导的重要的实践;这段话就是讲三者应该结合,每天均应如此。第二点,“天人合一”。也许有人会问,“老子讲‘天人合一’,孔子怎么讲了呢?”读一下《论语•子罕》第一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过去不少人这么解释,孔子很少讲利、讲命、讲仁,这不全对。很少讲利是对的,很少讲命勉强说得通,很少讲仁就绝对不通了。孔子的中心思想就是“仁”,《论语》有109处讲“仁”,除了一处“仁”作“人”讲外,还有108处;有2l处讲“命”,除了11处外,10处都是指“天命”的意思,即客观规律。《论语•为政》第四章讲:“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最后一章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不信鬼神,他这里讲的命、天命,就是客观规律、自然规律,讲的是要了解、服从客观规律、自然规律。怎么能说孔子很少讲命,很少讲仁呢?其实,在《论语》中,在中国古书中,“与”不仅有“和”、“同”的意义,还有“称赞、歌颂”的意义,所以“与命与仁”,应该解释为“称赞命,称赞仁”。“命”,“天命”,就是“天道”;“仁”,讲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人道”;“与命与仁”,就是主张“天人合一”。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他推崇“尧、舜、孔子之道”,表示自己“好求尧、舜、孔子之志,唯恐不得。”他写过一篇“人物专访”,叫《种树郭橐驼传》。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中心就是宣扬“天人合一”。主人公郭橐驼是位种树高手,他种的树、移植的树,无一不活,而且长得硕茂。别人问他有什么诀窍,他讲了一个“八字方针”:“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顺”,就是“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而为。天,就是“自然”,就是树木生长的客观规律。只有按照树木生长的规律来种树,方能使树木的本性得到很好的发展。“无为”加“自然”就是老子讲的“天人合一”。文章进一步引申,又讲了另一个办坏事的“八字方针”:“好烦其令,而卒以祸”。“烦”就是频繁干扰,就是反无为。“令”就是瞎指挥,就是反自然。合起来,就是反“天人合一”,结果就是招来灾祸,涂炭生灵了。二、要抓住重点地读学习不仅要把握整体,而且要抓住重点,两者相互依存,无彼即无此,不可分割。读《论语》则要把握以下三个重点:第一点,“仁”。前面讲了,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论语•里仁》最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孔子告诉曾子:“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释得十分准确:“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就是“仁”。忠,就是“中”加“心”,即把心放在当中,就是孔子对子贡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仁”;恕,就是“如”加“心”,即将心比心,就是孔子明确告诉仲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忠是从正面讲的,恕是从反面讲的。其实,《论语•颜渊》这篇有一章也是讲这点,“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成人之美是忠,不成人之恶是恕;而小人是不忠不恕。在《论语》中,或强调忠,或强调恕,都是一个意思。《论语•卫灵公》有一章:“子贡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中,“主忠信”出现了5次,真不少!第7篇《述而》中写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讲得也十分明确了。可以说,“仁”的思想充满了《论语》。在这里应该特别讲一件事,前几年有人说,不少人一再引用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会上有人讲过:“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智慧。”这件事子虚乌有、毫无根据,是以讹传讹、自我标榜。但是,有位退休工程师、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胡祖尧硬是查出了,1988年《堪培拉时报》刊登了这事,消息是帕特里克•曼汉姆从巴黎发出的。正如本文开始所讲,讲这话的是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他是197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我认为这个话是有道理的,科学技术发展到如此高度,而且还在高速发展,完全可以左右人类社会与命运,乃至毁灭人类。这样的时代,人类最需要的是“关爱人”,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即“仁”,即所谓“孔子智慧”。你看:仁兄,仁弟,仁人,仁爱,仁义之师等等,多得是!应该说,孔子智慧是一个抽象,一个东方文化核心的抽象,也就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与集体、与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甚至可以说,世界的一切,就是“关系”,就是“处理关系”。我们所努力的,就是尽可能正确地去认识关系,把握关系,处理关系。人类社会也逃不出这个关系,关系和谐,方能生存与发展。“关系”不和谐,必导致灾害,甚至遭到毁灭。第二点,“度”。“度”太重要了!中庸就是讲“度”。《论语•先进》讲的对:“过犹不及。”过头,不及,都不好。按照朱熹的解释,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永远不改变。《论语•雍也》中,孔子就讲了“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我认为这确实很对,什么事都讲究“适度”、“适可而止”。列宁讲过,“真理多一步就是谬误。”中国自古以来,就认识到“度”的重要性:“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论语•尧曰》中也讲了“允执其中”。恰当地把握事情之“中”,“中”就是“度”,这就是关键所在。黄金分割就是一个“中”、“度”,按0.618:0.382来分割线段,看起来就最美。其实,还有不少事情,也得按这个比例办。中庸,绝不是搞折中主义、和稀泥、毫无原则;中庸,绝不是懦弱、缺乏勇气、不敢进取。事情总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问题就在于把握“度”,不要转化成坏的一方面。如何把握“度”?在《论语》里表现为“礼”。“礼”是度量的标准,不达到不行,过头也不行。“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更大的是“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要有礼貌。”还有一件事,很值得一提。《光明日报》1999年1月27日有个报道,“中国传统文化对计算机技术的一大贡献—访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唐稚松院士”。唐稚松院士创造性地主持开发了计算机软件XYZ系统,获得了199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赢得了国际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1996年获得者、以色列人A•卜诺里的高度称誉。日本软件工程协会主席岸田孝一对这个系统的评价是:“尽管系统所采用的数学理论来源于西方,但构造此系统的基本思想却是孔子的中庸哲学和佛教禅宗的认识哲学。”这对那些自我菲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是一个很好的启示。第三点,“新”。“新”这点之所以要讲,因为十年浩劫的“文革”把孔子打成保守派、复旧派、倒退派的代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第一章的这两句话成了如山铁证。事实上,孔子当时面对中国两千多年流传下来的典籍散佚流失的现象,深感整理工作极为迫切,立志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保留与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这本身就是一大创新。如果没有这一番整理、删订与论作,就很难想象今天是什么情况了!我们有个重大的社会科学工程叫“夏商周断代工程”吧,没有孔子,可能变成“夏商周秦汉断代工程”了!另外,《论语》中孔子明确主张“损益”。孔子在《为政》第二十三章中讲得十分清楚:“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因”指继承,“损益”指减少与增加。还有,《子罕》中孔子坚定地辨:“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是孔子歌颂后来人呢!当然,我们不必为古人、为孔子护短,但也不应超越历史条件去贬低古人。孔子只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但绝不能把他打成保守派。读一读《四书•大学》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读一读《易经•系辞》的“富有之谓之大业,日新之谓之盛德”,这都是孔子的思想,保守派的帽子绝不能加在孔子头上。三、学而上达地读所读的、所听的、所接触的都是具体的、特殊的、形而下的,这是下学;作为人,作为高级人才,还得上达,上达于抽象的、一般的、形而上的。《老子》讲得太好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读书、学习,就要做到下学上达。中国古籍,包括经典著作,都是在当时形成的,不可能超越当时的历史条件;因此,只看形而下的,不问形而上的,那大量的内容,甚至大部分内容都得“打倒”,变成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了。“文革”中就有一种论调:“清官比贪官还坏!”为什么?因为清官麻痹了群众,阻止群众起来革命;而贪官暴露了黑暗,激怒群众起来造反。至于不属那种要“打倒”的内容,当然也得下学上达。现在举例谈三点,其中两点是要“打倒”的。第一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有一章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在“文革”中,这章是孔子罪该万死的重大证据之一,孔子不准造反!这还得了!形而下地读这一章,孔子的话一定得批判。如果形而上地读,孔子的话含有深刻的管理哲学思想:“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社会上人没有“位”的区分?“位”上的人没有“职”的不同?有“位”就得“在”其位,有“职”就得“司”其职。社会之所以为社会,世界之所以为世界,就是有两方面:一是事物之间必须有差异,例如,“君”、“臣”、“父”、“子”;二是事物的差异又必须彼此和谐,例如,“君”、“臣”、“父”、“子”各自的言、行及一切就必须像个“君”、“臣”、“父”、“子”。“像”,即能使彼此和谐。可以说,‘管理”就是“差异”与“和谐”的统一,这是管理的哲学思想吧!生物就最讲究“差异”与“和谐”。人的大脑是中枢、中央机关;心跳每分钟多少次,重要吧,肺呼吸每分钟多少次,重要吧,但大脑都没有管。大脑只管自已该管的事,心、肺、肠、胃,各器官、各系统,人体各部分彼此大有差异,又只管自己该管的事,不越位,不越职,自己十分自律,同时,彼此十分和谐,极为协调,形成一个完美的有机整体。如果哪个部分越位越职,不顾全局,“你有政策,我有对策”,那就麻烦了!生物本身的管理,给我们树立了管理的典范。《论语》不仅讲了管理的哲学思想,还讲了管理的本质、原则和方法。你看,《雍也》中讲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执政为民”,这是管理的本质。《里仁》讲的‘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合宜的就做,这是管理原则之一;《子路》中讲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即办事应从长远、从全局出发,要可持续发展,这是管理原则之二。《为政》中讲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加上《里仁》中讲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管理方法之一;《子路》中讲的“先之劳之”,“无倦”,即领导带头,任劳任怨,这是管理方法之二。如此例子,何胜枚举!无怪乎北宋初期的宰相赵普能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了。第二点,“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中的“学而优则仕”这句话,也成了孔子一大“罪状”。“读书当官论”屡受批判,这不足为奇。然而,孔子的高足子夏讲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在发达的社会中倒确实如此。只要‘仕”、“官”是为民服务,子夏的话就不应挨批判了,反而应该积极推行。如果一个社会的‘仕”、“官”不是为民服务,而是使民为己服务,子夏的话就应挨批判。但是,不管怎么样,子夏讲出了一个客观事实,指明了一个形而上:多知识、多动脑,客观上比少知识、少动脑能干。所以,孔子要私人办学;所以,我国过去要搞科举,现在要搞公开招聘;所以,我们现在提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十分自然。第三点,“温故而知新。”我参观北京大学校史馆,赫然看到八个字:“温故知新,继往开来”,太好了!《为政》记下了孔子的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继往,才能开来。从故的这个特殊性中,发挥人的思维能力,下学上达,抽象出更一般性的东西,这是一个新;再发挥思维能力,联想到更多的东西,这又是一个新;再来个上学下达,认识了更多的特殊性的东西,这又是一个新。总之,先要继承,再要发展,一定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四、要联系实际地读“学以致用。”用《论语•子张》中的话讲:“君子学以致其道。”当然,我们所谓的“用”,绝不能从“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观点来理解,应从广泛意义上来理解。“用”首先就是要联系“实际”。领域不同,专业不同,条件不同,“实际”形式也会不同。第一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颜渊》这篇有段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子贡问如何治国,孔子讲,足食,足兵,民信;而且民信最重要。要讲究“诚信”嘛!有这么件事,2002年春,武汉市洪山区税务局开展税法宣传活动,请了几位院士坐在台上,壮大声势,我也去了。别人问我:“您来干什么?”我讲:“税法宣传好!有句口号,特别好!”,“什么口号?”,“诚信纳税,利国利民”。孔子讲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什么特别好?”,“继承与弘扬了民族优秀传统!”,“为什么呢?”,我讲:“有位领导同志讲得好,国力就是综合国力,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民族凝聚力;关键又是民族凝聚力。”接着,我又把子贡与孔子那段对话讲了,我说:“你看,经济实力就是足食的发展,军事实力就是足兵的发展,民族凝聚力就是民信的发展;而且关键是民信,是民族凝聚力。”第二点,认识市场经济。前几年,我在某大学作了一次演讲,主要讲人文与科学的关系。演讲刚过,一位女同学走到台上讲:“您讲得好是好,可是我们现在搞市场经济,《论语》有什么用?”我笑着说:“哎!时间太紧了,我就忘了讲《论语》同市场经济有什么关系!我建议你读一本书,日本一位大企业家涩泽荣一写的,叫做《【论语】加算盘》,就是讲这个问题的。”涩泽荣一出生于1840年,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明治维新后,转而从事商业活动。明治维新开始的30年,日本“脱亚入欧’,导致物欲横流、道德失范。日本的有识之士深知欧洲有其新教所塑的伦理规范作为市场经济的精神规范,而日本不能没有自己的伦理规范。涩泽荣一是一位杰出的有识之士。他以《论语》作为“商业圣经”,阐述“东方士魂”商才的哲理,主张孔子的“见利思义”,在求利(以算盘为象征)中,必须思义(以《论语》为象征),最大的义就是为国家为民族谋取最大的利。这种“义利合一”的思想开日本一代之风气,对日本企业经营的思想影响特别深。他参与创立或主持了日本500多家大企业,是一位十分成功的企业家,被誉为“日本企业之父”、“日本金融之工”和“日本近代经济的最高指导者”。日本一本著名的财经杂志对100位最成功的企业家进行调查,其中一项是‘谁是你最崇敬和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涩泽荣一名列第二。他85岁时,应聘于日本财界的“二松讲堂”,讲授《论语》。讲义成书,名为《【论语】加算盘》。他去世后,立有铜像,一手持算盘,一手持《论语》。涩泽荣一是对的,孔子是主张“义利合一”的,义是基础。我还建议大家读一读《红楼梦》第五十六回,题目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其中,宝钗、探春、李纨三个人的一段对话颇能发人深省。她们的所作、所为、所言、所思,就是同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显然,探春比凤姐高明,宝钗更比探春高明。在对话中,探春宣称,她登了利禄之场,就要背孔孟之道。宝钗则从更高的角度告诫了探春:“学问之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若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人世俗了。”小事,指的物质层面上的措施;学问,指精神层面的考虑,即孔孟之道;世俗,就是物欲横流,淹没人的精神。正因为宝钗能用学问提着,给探春的物质措施提了补充建议,上了纲,所以,皆大欢喜,功德圆满。于是,李纨不无感慨地讲了:“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再无不尽职的人了。”应该讲,还应在中间补充两句:“感之以情,导之以义”,方为完整,才能体现宝钗的思想。第三点,认识情感智商。美国人丹尼尔•戈尔曼1995年出了本书,叫做《Emo•tionalIntelligence》,译为《情感智力》,出版后大为畅销。1997年中文版出版,译名为《情感智商》,也畅销,特别是在沿海开放城市、大城市畅销。为什么按照作者的讲法,一个人事业是否成功,家庭是否美满与幸福,情感智商比智商重要,后者只起了20%的作用,而前者起了80%的作用。事实上,许多统计也表明,智力因素起的作用所占比重比非智力因素的小。作者十分友好,为中文版专门写了一个‘致简体中文版读者”的前言。在这一前言中,将情感智商归结为5点:(1)提高自觉意识。(2)控制情绪低潮。(3)保持乐观心态。(4)不断自我激励。(5)增强同情心。其实,这5点《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供配电技术》第4章 教案
- 论语关于礼读后感5篇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 建筑工地年终个人总结
- 私人汽车买卖合同2024年(30篇)
- 简单版出租房屋合同
- 新机遇演讲稿
- 中老年征婚文案范文
- DB12-T 1114-2021 水闸工程运行管理规程
- 广东省肇庆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能力评测(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督导管理实务》课程标准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教学课件
- 天津2024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附答案解析
- 一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
- 校园火灾防火教育
-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大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交警集群调度指挥系统方案资料
- 传承农耕文化,深化劳动教育三篇模板05.24
- 消防员职业调查报告
-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任务三:新闻写作 课件
- 便利店带烟证转让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