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2017高三一模文综历史_第1页
洛阳2017高三一模文综历史_第2页
洛阳2017高三一模文综历史_第3页
洛阳2017高三一模文综历史_第4页
洛阳2017高三一模文综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页(共8页)河南省洛阳市2017届高三年级统一考试历史试题2017.1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频繁,管仲提出:“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表明他A.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 B.推崇儒家的治国理念C.反对频繁的争霸战争 D.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2.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的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A.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 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C.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 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3.唐代长安东西两市见于记载的有肉行、绢行、药行、大衣行、秤行、鼓行、铁行等;而当时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由此可见当时A.手工业生产分工细 B.城市经济空前繁荣C.商品销售的专业化 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4.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1)宋太祖极力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2)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命茸修先圣庙”(3)要求武人读书,“并励武人读书”A.注重“以文治国” B.中央集权加强C.冗官现象严重 D.理学影响深远5.宋明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奉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其出发点和核心是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探究宇宙万物本原C.吸收佛道思想精髄 D.实现儒学的哲学化6.荀子主张隆礼重法,黄宗羲主张制定“天下之法”,二者都A.反映了新兴阶级的诉求 B.具有时代进步性C.从统治者角度思考问题 D.推动了社会转型7.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A.可以避免大臣专权 B.逐渐成为中枢机构C.与内阁的地位相当 D.已失去其绝密特性8.据统计,从1685年到1757年间,到中国贸易的欧美各国商船有312艘,而从1758年到1838年间,仅到中国粤海关贸易的外国商船共达5107艘,其中大多数为西方商船。这主要是因为A.欧美工业革命进展迅速 B.政府对外政策变化C.世界市场逐渐得到拓展 D.民间走私贸易兴盛9.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富士见楼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这说明A.东京成为辛亥拿命的中心 B.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C.革命思想传播进步一深人 D.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崇髙10.20世纪初期,胡适宣讲俗语俗字,陈独秀提倡国民文学和通俗的社会文学,这些活动A.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迫切需求 B.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C.直接冲击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D.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11.1918年夏季,孙中山通过美洲华侨向列宁和苏俄政府发去电报,表示他对列宁和苏俄政府的祝贺。1923年8月,又派出“孙逸仙博士访苏代表团”赴苏考察。这表明A.中苏两国已达成革命共识 B.孙中山认同苏俄革命道路C.孙中山已产生联俄的倾向 D.反帝反封已成为时代潮流12.据记载,在1860年一1861年间,太平天国在占领区内实行“着佃交粮”的政策,即责令佃户直接把钱粮交给政府,交租数额因地而异,并无定制,受到广大占领区农民的普遍欢迎。这主要是因为它A.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 B.减轻了农民的租税负担C.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 D.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13.某学者认为,1943年和1944年民营工矿企业所得政府贷款占这两年后方民营工矿企业生产总值的39.5%和41.2%;同一时期政府有关部门为民营工矿企业培训的技术工人达3600人之多。据此可知,他试图论证抗战后期A.政府并未放弃沦陷区工业 B.民营企业保障了抗战胜利C.国统区民营企业发展迅速 D.国民政府扶植民营工矿业1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指出,党必须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号召全党同志必须用全力学习工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学习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其主要目的是A.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争取解放战争尽快取得胜利C.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度15.下表为1950年—1953年我国粮食需求与粮食产量统计表(均以1950年为基数100),这表明我国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粮食需求量100147228350粮食产量100117128154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B.农业生产关系急需调整C.工业化发展粮食需求增多 D.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16.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颁布了《刑法》、《民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我国A.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B.法律法规制定的越来越多C.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 D.人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17.到1990年底,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已由1978年的将近400种逐渐减少为9种;同时,将850种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计划调拨变为市场调控。这表明我国A.经济体制已明显转型 B.政府干预日趋过时C.计划经济时代已终结 D.产业结构得以优化18.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这表明古代雅典A.强化公民的社会责任 B.宣扬公民参政的平等原则C.限制公民的民主自由 D.暴露直接民主形式的弊端19.罗马早期的《十二铜表法》注重诉讼程序的“正义与不正义”之分;而罗马帝国时期査士丁尼《法学总论》把着眼点放在人的权利和财产关系问题上。这一变化表明A.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法律调整 B.帝国法律体系趋于完备C.皇帝的好恶影响法律的制定 D.国家政体制约法律制定20.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写道: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淸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A.反对彻底摆脱神学的束缚 B.开始否定宗教神学的地位C.借用宗教形式宣扬新思想 D.极力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21.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A.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B.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C.实现了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 D.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22.巴黎公社将会议讨论的重要问题、形成的重要决议等及时刊登在它出版的《公报》上,公社的许多法令和施政措施都是经过各俱乐部提出,在得到民众同意的情况下陆续頒布和实施的。上述举措A.反映公社的无产阶级属性 B.保证公社政策的正确性C.体现了政权的民主性原则 D.利于巩固工农革命联盟23.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了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亊英国沿海的贸易,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的限制。这表明英国A.逐渐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 B.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C.经济政策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 D.对外贸易政策反复无常24.史料记载: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腰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这反映了A.经济活动影响着政治地位的变化 B.经济发展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分化C.工业革命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大机器生产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25.1887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州际贸易法》,规定任何客货运输商如果通过特别资费、折扣和返款等手段对同样的运输服务多收或少收运费,即视为不公正的价格歧视,应予以禁止,对违背本法者处以不超过5000美元的罚款。这一规定A.加剧了各州之间的经济矛盾 B.有利于国内贸易的协调发展C.扩大国会的立法范围及权力 D.取消了自由贸易的经济政策26.据统计,从1887—1897年,英国内阁占用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84.5%,议员个人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由内阁去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而且议会通过投不信任票来监督和控制内阁做法的有效性也变得极其微弱了。这表明此时的英国A.国家行政职能得到强化 B.政体适应自由主义的需求C.民主制衡原则受到冲击 D.统治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27.1917年4月,列宁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逐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917年10月,党中央决定近期起义推翻临时政府。这一政策变化A.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完成 B.受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C.确立社会主义革命方针 D.满足了国民的和平要求28.1927年底苏联发生粮食收购危机,以斯大林为首的一些领导人认为,原因之一是当时苏联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提供的商品粮供给量呈不断下降趋势。这一判断A.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转型 B.促使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废除C.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开创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29.1947年5月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制订的《关于美国授助西欧的政策》指出,美国授助欧洲的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这表明战后美国A.建立战后西方世界的经济霸权 B.旨在与苏联争夺欧洲的霸主地位C.极力促进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 D.旨在维护西欧资本主义统治秩序30.右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下列对该图的解释比较合理的是A.低收人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B.高收入国家逐渐转向发展知识经济C.世界经济多极化影响不同国家工业比重D.高收人国家经济发展呈现下降趋势31.勃兰特任联邦德国总理期间(1969—1974年),在外交方面推行“新东方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与苏联、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关系正常化,承认欧洲现存边界不可侵犯,与中国建交等。其意在A.加强东西欧的政治经济联系 B.缓和紧张的东西方关系C.消除东西方意识形态的矛盾 D.摆脱美国的控制与束缚32.有研究显示,1990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资金是310亿美元,1993年增至800亿美元。其中约有66%流到亚洲和中南美洲的新兴经济体,流到撤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却极少,这些国家逐步被全球化边缘化。上述材料表明A.新兴经济体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B.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C.不同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利益失衡D.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第33题25分,第34题12分,35、36为选作题,各15分,请任选一道作答,共52分3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举之制始于隋,盛于唐、宋,经元、明、清,至清末方废除,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为了抵制血缘、门第等因索对选官的干扰,历代洗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锁院、糊名、誉录、搜检、严惩舞弊等。科举制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社会逐渐从门第社会演变为科举社会,尤其两宋的320年间,在社会上日益形成了“读书人人有份”的观念。科举剩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不时更新,有裨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维持;而且以人文化成天下为理想,以载道的“四书五经”为核心,以造就传道的学者为目标,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摘编自田澍:《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材料二至1895—1905年间,科举制积弊已久,梁启超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称“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俛幸得第之心,民间更相率观望”。于是,1905年科举制在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玫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诫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钱穆先生对此论道:“晚清末年取消 ……科举制度,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地方选举,急切间未能学到,于是政治失却重心,实际上握有军权,即握有了政权。”——据周宁:《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基本特征,并说明这些特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价值。(不得抄袭原材料)(12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时代背景,并简析废除科举制的历史影响。(13分)3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近代西方宪政发展史上,“妥协”与“悖论”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首先,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妥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它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英国人便承袭了典型的妥协传统。民主依赖于妥协,正如美国宪法本身就被认为是“一捆妥协案”。在制宪者们看来,真正的共和政体不是追求社会意见与意志的同一性。而是允许多种意见、意志和利益在一种有秩序的体制下妥协共存。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其次,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往往存在与启蒙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主思想和原则相背离的地方。对其认识,不可只看它怎么说,更要看它怎么做,运作比字句更重要,只有了解实际的运作过程,才能有真正深刻的理解。——摘编自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钱乘旦:《“说”与“做”的悖论》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其中一个话题自行拟定—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至少须有两个国家的史实依据,史论结合)。3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法国封建时代的司法制度具有浓重的王权和宗教色彩。每逢加冕,大主教就会以上帝之名赋予国王作出司法判决的权力。国王通常亲自处理案件,并逐渐将司法权委任给其代理人(国王的检察官的前身)对案件予以监督并保留提审权。同时存在司法不公及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权限混乱。1789年法国大革命使封建制度土崩瓦解,制宪会议以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思想为纲领,废除了原有的封建司法特权,人民取代了国王司法,法官被禁止干预和影响立法和政治,只能适用法律,其解释法律的权力也受到严格的限制。1790年8月制定的基本法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基本司法原到,其中一些沿用至今,如:普通司法系统和行政司法系统分离的原則、司法的无偿性原則、邢事案件的人民陪审原则等。制宪会议对司法机构进行改革。在民事领域,基层设立治安法官,调解民事争议;在治安法官的之上设有省级法庭,审理针对治安法官和商事法庭判决提出的上诉案件;在刑事领域,出台了刑事程序,提出了“罪刑法定原則”以及“无罪推定原則”。随后建立起最高法庭和上诉法庭。(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槪括法国近代司法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近代司法改革产生的影响。(6分)3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78年—1885年,曾纪泽因为通晓“洋务”,先后担任驻英、法、俄三国公使,活跃在外交舞台上。当时洋务派中不少人,在对外交涉中,一味鼓吹“以夷制夷”,幻想“联英制俄”或“联俄制日”等。曾纪泽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各邦虽外和内忌,各不相能,而于中华,则独有协议谋我之势。何也?一邦获利,各国均沾。”因此,他认为:“邦交不可以常恃”。同时,他也认识到,对西方列强不能“尊周攘夷之言以鄙之”,也不能“自恃中华上国而欺凌远人。”1879年10月,崇厚擅自与沙俄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以下简称“原约”)。清政府迫于舆论压力,拒绝签约,并将崇厚革职,判斩监候。对此,沙俄进行外交恫吓和军事威胁,而英法美德等国也反对治崇厚罪,以免中俄战争爆发,危及他们在华利益。在此情况下,清政府改派曾纪泽赴伊犁进行中俄交涉。谈判时,曾纪泽坚持“力争分界,酌允通商”的原则,力争改约成功。面对沙俄的威胁利诱,欺蒙哄骗,曾纪泽据理力争,极力维护民族尊严与利益,虽有一些商业上的让步和赔款,但修改后的条约要比原约强得多。——摘编自:李宜霞《论曾纪泽的主要外交思想及其外交实残》(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纪泽的外交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条件。(9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曾纪泽参与中俄交涉取得成功的原因。(6分)

河南省洛阳市2017届高三年级统一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DDCAABBACDCB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DABCAAACBCCD题号2526272829303132答案BABBDBDC33.(25分)(1)特征:延续时间长;选拔标准相对客观,方式相对规范、公正;在政府主导下不断发展完善;考试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任意三点得6分)价值: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维护了懦学的正统地位;扩大并巩固了封建统治战础;稳定并推动了古代传统政治的发展;整合了社会价值取向,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任意三点6分)(2)背景: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西学东渐,近代工业的发展和近代学堂的创办;科举制日益僵化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每点2分,共6分)影响: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和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和近代民主政治运动的开展;加剧了晚清统治集闭的分化,加速了淸王朝的覆灭;近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也导致中国军阀统治的发展,政治更加腐败黑暗。(7分)34.(12分)示例一:近代两方民主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