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五讲
《沉思录》中的伦理思想
奥勒留著书成约公元170—180年
马可·奥勒留·安东宁
(MarcusAureliusAntoninus,121—180),是罗马帝国的明君,他爱好哲学沉思,是斯多葛派在古罗马时期的主要代表之一。1第十五讲
《沉思录》中的伦理思想
奥勒留著书成约公元,
一、背景
奥勒留执政的近20年间,罗马帝国天灾人祸不断: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的入侵、军事的反叛等等。他本人经历尽磨难和痛苦。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人极大的悲观中,使他能坚持下去的正是哲学。他自幼喜爱斯多葛派哲学,深受其影响,并试图对斯多葛派的伦理理想——一种教人依照自然而生活、克制、忍耐、弃绝快乐、追求超凡脱俗的德行的冷峻说教——身体力行。2,一、背景2,在鞍马劳顿之际和政务操劳之余,奥勒留反复思索人生,给后人留下了《沉思录》这部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哲学日记。
《沉思录》是奥勒留为他自己而写的。他试图似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该书的写作是断断续续的,记录下来的是飘忽不定的点点思想火花,是一位有强烈自明意识和敏锐道德感的统治者的内心独白。3,在鞍马劳顿之际和政务操劳之余,奥勒留反复思索人,全书凡12卷,各卷分15—75小节不等,不讲究逻辑结构,前后内容多有重复之处。在该书中,奥勒留考察了人与神的关系、理性与情欲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剖析了他自身的内心世界。他强调人要依循自然,过一种合乎本性(理性)的生活。人既要服务于社会,承担人的责任;又要培养自己的德性,保持心灵的宁静和自足。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天下一家的世界主义以及人皆有理性、理性皆相同的平等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正是《沉思录》这本随想集使奥勒留成为斯多葛派无可争辩的末代传人。4,全书凡12卷,各卷分15—75小节不等,不讲究
二、《沉思录》中的伦理思想
(一)履行人的责任《沉思录》第八卷:“每个人都可以从三种关系来认识自己:你与那包裹着你的躯体的关系,你与那将一切事务给予人的神圣原因的关系;你与你的邻人的关系。”
人与神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欲或灵肉关系是他全部思考的重心,相应于这三种关系,人也就有三重义务或责任:对神要敬重、服从,保持虔诚;对他人要履行社会职责,做到仁爱、公正;对自己要遵循自然,看管好自己的心灵,实行节制。5二、《沉思录》中的伦理思想
(一)履行人的责任,1.三种关系
⑴神与人的关系神是万物的源泉,是宇宙理性,它创造了整个世界,世上万物来源于神又复归于神。整个宇宙都服从神的法则,一切处于因果系列中的东西都在天道神意的支配中。神不仅预先确定了一切事物的起始,也确定了一切事物的结局。人所遭遇的任何事,如生死、福祸、贵贱、寿夭,都是神意的安排。神是仁慈的,它既直接关心个人,又通过自然的联系来关心个人。人与神是相通的。(根源和本质?)6,1.三种关系6,
⑵理性与情欲的关系。或称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是理性的存在物。自然,是有生命的存在,也有心灵和肉体。人与自然的关系,犹如树叶同那负载树叶的大树的关系。自然的本性是理性。人由肉体、气息、心灵三部分构成,有两重本性:理智的本性和动物的本性。属于肉体的是欲望,属于心灵的是理性。根据宇宙法则,较低层次的事物应服务于较高层次的东西。人的情欲是动物性的和低下的,理性作为较高者,天然就是统治者,要支配较低级的情欲,所以理性才是人的真正本性。人的理性是宇宙理性流溢出来的,是普遍理性的一部分。从神那里分有的理性也就是人内心的神性,是人优越于动物之所在。凭借理性,人可以认识身外的神。7,⑵理性与情欲的关系。或称人与自然的关系7,
⑶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人们彼此皆为同胞。一切人,尽管其血肉各不相属,但其本于一源的理性是相同的。人类理性有一种倾向统一的特殊气质,它倾向于聚物为类。所以人的社会倾向性是人性的天然取向。人作为有着同样理性的动物依靠公共事务、社会利益,凭借具体的友谊和家庭结成一体,服从一个共同的法则,同属公民中的一分子(属于某个政治国家)。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共同体,人们彼此皆有同胞之谊。(讨论共同体的目的?)8,⑶自我与他人的关系8,2.服从天命人是宇宙总体的一部分,则服从宇宙法则,遵从天道神意,服从命运的安排,对神虔敬便是人的一种责任。这就要求人把所遭遇的一切当作宇宙全部过程的一个必然结果,即使对不利的事也要心平气和地接受。抱怨所遭遇的事情和所处身的环境,就破坏了天道。对生死、荣辱、苦乐不能等量齐观,就背离了自然。→
人应该服从天命,顺应环境,坦然接受命运的支配。这样才合乎自然之道,才能始终保持内心的欣悦和恬静。
不安分、不知足的人就是逃避神圣法则的逃亡者,同自己的命运抗争的人就像被杀而嘶叫的猪。这些都是对神的亵渎,是不虔敬的表现。9,2.服从天命不安分、不知足的人就是逃避神圣法则,3.热爱人类
⑴人生存的目的是用行动履行社会职责。宇宙是一个合目的的体系,其中任何事物的产生总有着某种目的。人是为某种目的的存在,是为某种功用和义务的存在。人是为社会而被造出来的,人生下来就负有此世间的责任。人生不是为了舒适享乐,生存的目的就是行动。正像昆虫和飞鸟不遗余力地尽其天性、各安其分、辛勤忙碌一样,人也应该依天性而行动,尽量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履行社会职责。10,3.热爱人类10,
⑵
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密切关联。既然任何个体都是人类整体的一员,既然人都有共同的理性,那么为人类整体利益服务、热爱人类就是个体应尽的责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是密切关联的。任何对整体有益者,对部分便不会有害。只有那有利于我的国家和人类全体这两者的东西,才有利于我个人。个人利益存在于整体利益中,因而,绝不能去做任何违背整体利益的事情。因此,个人也没有理由抱怨自己本来就理当为之服务的整体利益。11,⑵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密切关联。既然任何个体都,⑶为人类整体利益服务。把自己看成是人类的一分子,竭力服务于公共利益,这是热爱人类的表现。如果有人认定自己是独立自存的个体,而逃避对人类的责任,那就会造成他同社会的疏远、分离,而这不仅会使个人丧失在社会中的利益,也背离了人的本性。这种人就如同那从身体上砍下来的一只手或一只脚。→为人类整体利益服务,首先要求在考虑人生目标时以社会的福祉和普遍的世界利益为标准;其次要求每一行动都对社会有益,可以改善社会。如果有所举动,但却对总的社会利益既无远的也无近的助益,就等于破坏了自己的生存,破坏了生活的统一性。人们应当牢记人所应尽的伟大职责:不断改善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理性,并与社会协调,促进人类的公共利益。12,⑶为人类整体利益服务。把自己看成是人类的一,⑷永远保持两个目的性原则:一是除了理性的命令,除了自己内心的统治能力和立法能力要求你为人类所做的事情,一切不为;二是改变做法的理由来自你对正义和公众利益的考虑,来自类似的良善动机。此外还要有紧迫感,牢记你在这世上的责任和义务,时时告诫自己:“我要起床去履行一个人所负的责任。”生活就在此时此刻,值得注意的只是现在,因为过去已经流逝,未来又尚未确定。“如果你的选择是今天便行善,而不是推到明天,那你就尽了你的本分。”要把每一天当作你生命的最后一天。→
在享受人生时,永远要自我警醒:别以为你有万年的生命可以抛洒,死亡就迫在眉睫。趁你还活着,趁你还有能力行善,努力去做吧。13,⑷永远保持两个目的性原则:一是除了理,
⑸
热爱人类,需要宽恕与合作。与他人合作、容忍他人的缺点、宽恕他人的不义。每个人都是全人类的一分子,都与他人处于密切关系中,彼此为对方而存在。→
基于自然本性,众人皆为同胞,有着兄弟情谊,所以人们要相互同情,容忍他人的缺点和错误。如果我了解到做错事的人与我相关,他们的本性与我的相似,那么我就会相信:没有人可以真正伤害我,因为没有人可把恶强加于我,迫使我违背理性而行动,我也就不该憎恨他人。→
人是为了合作而生的,人与人之间犹如手足、上下眼睑、上下牙齿。作为理性动物的人应互助互利,而不是损害对方,任何对抗和冲撞都是不自然的。
要把宽恕当作正义的一部分。要以德报怨,即便别人待你恶劣,你也慈善待人,对损害你的人心平气和地给以恰如其分的忠告。(讨论:与孔子的观点比较。)14,⑸热爱人类,需要宽恕与合作。与他人合作、4.依照自然之道而生活
依照自然之道而生活,就是依照理性而生活。人是理性动物,无论行止,都要接受理性的指导。要提防心灵屈从于肉体,理性屈从于快乐。因为享乐既非有益的也非善的,任何内心属善的人都不会因为错过了享乐而烦恼。一个理性的人要克制自己的情欲,审查动物性的要求,摆脱感官的诱惑,保持对享乐的超越。如果心灵独立于并超越于声色犬马对象,不受既往将来的事件影响,那就会造成一个圆满的世界,永远与你心中的神和谐一致。人心可因理性而加强。→
“一个不受欲望困扰的心灵便是一座城堡,也是人面对未来的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依凭它,我们可以休憩,可以视敌人如草芥。”154.依照自然之道而生活依照自然之道而生活,就是,
相反,如果让心灵受私欲驱遣,沉溺于口腹之乐或声色犬马之娱,那就会毁灭人的理性。最终它毁灭的是人本身。
依照自然之道而生活,需要看管好自己的心灵。心灵是自然的一部分,忿怒、报复、憎恨他人、弄虚作假、屈从于快乐和痛苦等都会败坏心灵,意味着同自然的分离。所以要远离各种邪恶的情感和不义的行为,要让心灵保持善良、质朴、真诚、知足,满足于现实境况,能与神和人都和谐相处,既不抱怨他们也不受他们的责备。16,相反,如果让心灵受私欲驱遣,沉溺于口腹之乐或声,欲看管好自己的心灵,就要以哲学来指导自己。如同眼睛肿痛的人需要灵丹妙药,病态的心灵也要用哲学加以治愈。哲学可以使人与自然之道和谐一致,保持心中的神性;可以使人免受伤害和屈辱,摆脱虚伪和虚荣,获得尊严与自由;可以使人对宇宙理性的安排逆来顺受、达观知命,无论逆顺都安之若素;可以使人正确理解痛苦和不幸,超然于苦乐之上;可以使人轻视浮名,坦然面对死亡;可以使人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达到圆满的人生境界。17,欲看管好自己的心灵,就要以哲学来指导自己。如同
(二)过有德性的生活
德性是人世间唯一值得追求的东西。它本质上是自足的。人应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人有自由意志,人也完全可能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有德性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1、唯有德性值得追求思考何为善是学习的开始。要以公正、忍耐、谨慎、坚强等具有内在价值的东西为善,不要以多数人追求的东西为善。除了能增进公正、独立等德性的事物,没有什么东西对人是善的;除了那使人不能自己地走向邪恶的事物,没有什么东西是恶的。18(二)过有德性的生活德性是人世间唯一值得追,
在人生中,除了仁爱、节制等德性,没有其他东西可称得上美好,或更有价值。
无论大众的称赞,还是权势、财富都不能与德性相提并论。财富、名声这些在世人看来具有巨大价值的东西都是空洞的、无意义的、易朽的,只有德性,如谦虚、虔诚、忠实,能从这广袤无垠的大地飞上奥林匹斯山,得以永存。
德性是这世间唯一值得关注的、值得追求的。19,在人生中,除了仁爱、节制等
2、德性是自足的
任何善的事物都有本来的善性,其中并不包含赞美,德性并不因为被赞美才成为德性。德性既然有内在价值,也就无需称赞,就如美玉不称赞还是美玉。德性不是用来炫耀于人的,也不是博取虚名的手段,它本身就是目的,是一个理性的人应具有的品质。
人若行善,就不必说出来,心中也不要念念不忘自己的善行,只需等待下一次行善的机会,不用期待别人的叫好或喝彩。→践行德性是符合本性的事,是人性尊严的要求,也是人的义务。讨论:“有心为善,善而不奖,无心为恶,恶而不罚。”202、德性是自足的任何善的事物都有本来的善性,其3.为善在己
任何动机和行为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没有外在力量能剥夺一个人的德性。“如果你愿意,你就可以做一个严肃而虔诚的人,可以吃苦耐劳而摈弃欲乐,可以所求甚少而毫无怨尤;如果你愿意,可以举止文雅而神情威重,可以性情不事铺张,而又不以琐细为意。”(P39)
没有能力为善只是一种借口,有谁能阻碍你,使你不能坚持诚实与公正呢?一个人只要愿意也可以去掉各种毛病和恶行。不陷人真正的恶,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是在一个人的力量范围之内的。213.为善在己任何动机和行为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真正善的人并不依赖于环境。即使别人心存不善或捣乱作梗,这并不能使你偏离理性,也无法阻止你的道德进步。因为人有禀自上天的理性、有无法剥夺的自由意志。心灵的力量无法遏制,理性前进的路线不能阻挡,心灵的活动有如火焰之向上、石头之落下。→既然没有人可以强迫我,没有力量可以迫使我违背我的判断,那我就不必做任何违背我的良心和内在神性的事。无论我处在怎样的环境、怎样的状态,我都有把持自己的能力,都能努力为善,保持自己的内在神性的那份自足。
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桎梏心灵,无论是剑还是火,是造谣中伤、流言蜚语,还是君主的暴虐。22,真正善的人并不依赖于环境。即使别人心存不善或捣
4.德性就是幸福当一个人具有公正、慷慨、忍耐、谦虚、真诚、虔敬、自尊这些品格时,他的本性便是圆满自足的。愉快的心情在于人对理性的依重,在于人具有无愧于人的欲望和合德的言行。使人愉快的正是心胸博大、朴实、怜悯、谨慎、智慧、明断。幸福就是拥有善的某种能力或保持善的某种品行。无论地位、财富还是名声、享乐都无助于实现幸福。过一种幸福生活所需的东西其实是很少的,只要有节制、仁爱、恭顺等德性就够了。人的幸福就在于德性的完善,有德性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234.德性就是幸福当一个人具有公正、慷慨、忍耐、(三)追求淡泊宁静的心境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内心的宁静。要获得内心的宁静,就要敬拜诸神,热爱人类,遵循自然,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此外还要能直面人的卑微,超越痛苦,摆脱烦恼,坦然面对死亡。这才是真正的静心之道。
1.在卑微中保持达观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是渺小的。人的存在是短暂的。人自身是卑微的:每一个体的人所得到的宇宙质料是稀少的,人所得到的心灵在宇宙心灵中是微不足道的;肉体易于瓦解,心灵也易于消散。24(三)追求淡泊宁静的心境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内心的,
人所渴求的一切是靠不住的:地位、财富是神意所赐或是机遇造成的,大众的称誉没有价值;名声只是一种音响、一种回声。世人所看重的一切不过是梦幻泡影。历史上的那些英雄伟人不过如过眼云烟,个体的人一旦消失便不会在别的时代浮现。生活就如旧戏重演,人生只是一场战役、一段旅途。
人除了理性,毫无伟大可言;除了德性,毫无价值可说;除了把握现在,毫无意义可论。25,人所渴求的一切是靠不住的:地位、财富是神意所赐,
当我们着眼于永恒无尽的变化,想想世界的永久持续性,想想世界中具体事物倏忽变幻的特性,像一个自知生涯有限的人那样思考,就能形成一种伟大的思想:人生场景不断变化,那些扰乱你心灵的事物很快就要消失;那些以快乐诱惑我们,以痛苦恐吓我们,以名声令我们企羡的感觉对象是无价值的、可蔑视的;因转瞬即逝的事物而骄傲自大、躁动不安、忧心忡忡是愚蠢的;无视自己的卑微而自鸣得意是可耻的。这样的思考能够让我们学会从全体的观点看待得失、荣辱、苦乐、善恶、生死、福祸,培养一种澄澈清明的合乎自然的人生观,获得更大的自由度。讨论:与中国禅宗的观点比较26,当我们着眼于永恒无尽的变化,想想世界的永久持续2.超然于烦恼、不幸和痛苦
烦恼仅仅来自内心的意见。使人心情烦恼的并非事物本身,而是人对事物的看法。大部分烦恼都源于人的想象。厌弃和欲求是烦恼的普遍诱因。只要人运用理性的力量,外在的事物便不能拂乱人心,人也就不会受感觉活动的影响。所以不要让琐碎的事扰乱你,不必为明天的事烦恼,这样才能摆脱无意义的焦虑,保持内心的安宁和自由。
同样,不幸并非在心外,而是想象的结果。完善健全的心灵可以消化任何事件。要把不幸当作自然发生的事情加以接受并泰然处之。272.超然于烦恼、不幸和痛苦烦恼仅仅来自内心的意见,痛苦是神意的安排,人生中难以避免的害怕痛苦,便是害怕这世上永远不可避免的东西。痛苦是可以忍受的,不可忍受的痛苦是不存在的。痛苦对人生是有价值的。
“人面对所遭受的痛苦,可以表现得更好,由于他运用正确的态度对付坎坷的人生事件,他提高了自己的生存价值,提升了自己的道德禀性。”(P.120)
一个理性的人不会把痛苦当作一种恶,他能够不为痛苦所动,对痛苦始终保持自由。28,痛苦是神意的安排,人生中难以避免的害怕痛苦,便,
世上没有绝对的恶。宇宙中的创造力量是公正和理智的,自然不会既允许善的事物又允许恶的事物同样混杂地降临到好人或坏人身上。任何遵循自然的事物都不是恶。一切表面的恶都为普遍的善所要求。没有骗子、恶棍、背信弃义的人也就没有生活,行为下流的家伙也是这个世界中非有不可的流氓,希望坏人不做恶事就如同指望小孩不哭、马不嘶鸣一样。恶并不为害自然,自然也不会对人施加以不可容忍的恶。只要同意任何事件都没有恶的性质,那你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精神上的澄明与宁静。
29,世上没有绝对的恶。宇宙中的创造力量是公正和理智3.坦然接受死亡
生死乃是大自然的奥秘,生存是元素的结合,死亡是元素的分解。死亡是自然产物的一部分,是天道神意安排的结果,完全合乎自然之道。是合理的,含有欢乐的成分。因此死亡本身不是真正的恶。不必害怕死亡。对世界的总体利益而言,死亡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个体而言,死亡不过“是喧嚣的感觉活动的中止,是动摇不定的欲望的中断,是跌跌撞撞的思想的却步,是疲惫不堪的身体的解脱”(P.56)。所以死亡不是一件坏事。天道周而复始,长生不老的高寿,与方生即死的夭亡无别,人所丧失的不过是当下拥有的那点生存。→因而不要憎恶死亡,而要由衷地接受它,像告别亲朋那样地告别这世界,像演员演完他的戏后心满意足地退场。303.坦然接受死亡生死乃是大自然的奥秘,生存是,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善人必然不会卑贱地活着。在尘世生命中唯有虔敬的精神和仁爱的举动产生,如此度过的人生,哪怕只有三小时也足够了。只有崇尚理性的人,能正确利用内在神性的人,才不在乎生命的长短,在死亡面前能完全淡泊、泰然处之,因为他所关心的只是如何做一个符合理性的社会的人;只有德性完善的人才不惧死,因为他只关心他自己的行为正当与否,他只考虑如何才能充分发扬光大生命、如何最为有益地度过此生。
所以面对死亡的逼迫,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进取。
“我们所应遵循的,无非是使这短暂片刻同大自然相和谐。要死,我们就欢快地辞别,像那熟透的橄榄坠地,无愧于那生育我们的母亲,感谢那使我们在枝叶间生存过的树木。”(P.35)31,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善人必然
4.退隐到宁静的心灵深处一个人的心灵是他回避尘世喧嚣的最自由的宁静去处。宁静就是内心的和谐、恬淡、知足、平和。
要使内心宁静,就要崇尚和服务于内在神性:满足于命运的安排,坦然接受逆顺之境;不受感觉活动的影响,远离喧嚣的情欲,免于邪恶的感情;认识到人生的短暂、浮名的空虚,不为声名所累,不为外物所系;不受烦恼的困扰,不怕痛苦的侵袭,不为世间的邪恶所刺激,也不畏惧死亡。324.退隐到宁静的心灵深处一个人的心灵是他回避,要使自己生活宁静,还要不陷入琐碎的事中,省掉不必要的行为;不贪图力所不能及的事物,不过分倚重外物;懂得有些事物并不是人该追求的,没有此类事物,人生反而更为轻松;抛开不适当的念头,免除所有压力而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退隐于内心,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宁静,在快乐的宁静中安息。奥勒留的《沉思录》,给经由他继承下来的斯多葛主义注入了新的精神。而斯多葛派传统的节制主义、世界主义与他的神秘主义、信仰主义结合在一起又为基督教伦理的萌生提供了养分。33,要使自己生活宁静,还要不陷入琐碎的事中,省掉不,
奥勒留的平等、博爱主张在启蒙思想家们那里得到了回应。他的德性自足之说法在康德那里引起了共鸣。而他关于恶的见解则为黑格尔所发挥。《沉思录》为一代又一代注重心灵修养、崇尚精神追求的人所珍视。当然,他的沉思中还有他难以解决的矛盾(如神定论与自由意志论之间的矛盾)。他的思索笼罩着一层让常人难以理解的悲观情调和神秘色彩。
《沉思录》充满着对人性尊严的肯定,充盈着对人类理性的崇尚,特别是充溢着一种瞩望永恒的自我策励的奋发进取的精神。34,奥勒留的平等、博爱主张在启蒙思想家们那里得到了思考题1、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反映出的伦理思想主要有哪些观点?2、奥勒留认为应该如何“履行人的责任”?3、奥勒留所论“追求淡泊宁静的心境”的观点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比较。4、奥勒留关于“德性”观点的本质及其根源?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比较。35思考题1、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反映出的伦理思想主要有哪些观点第十五讲
《沉思录》中的伦理思想
奥勒留著书成约公元170—180年
马可·奥勒留·安东宁
(MarcusAureliusAntoninus,121—180),是罗马帝国的明君,他爱好哲学沉思,是斯多葛派在古罗马时期的主要代表之一。36第十五讲
《沉思录》中的伦理思想
奥勒留著书成约公元,
一、背景
奥勒留执政的近20年间,罗马帝国天灾人祸不断: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的入侵、军事的反叛等等。他本人经历尽磨难和痛苦。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人极大的悲观中,使他能坚持下去的正是哲学。他自幼喜爱斯多葛派哲学,深受其影响,并试图对斯多葛派的伦理理想——一种教人依照自然而生活、克制、忍耐、弃绝快乐、追求超凡脱俗的德行的冷峻说教——身体力行。37,一、背景2,在鞍马劳顿之际和政务操劳之余,奥勒留反复思索人生,给后人留下了《沉思录》这部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哲学日记。
《沉思录》是奥勒留为他自己而写的。他试图似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该书的写作是断断续续的,记录下来的是飘忽不定的点点思想火花,是一位有强烈自明意识和敏锐道德感的统治者的内心独白。38,在鞍马劳顿之际和政务操劳之余,奥勒留反复思索人,全书凡12卷,各卷分15—75小节不等,不讲究逻辑结构,前后内容多有重复之处。在该书中,奥勒留考察了人与神的关系、理性与情欲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剖析了他自身的内心世界。他强调人要依循自然,过一种合乎本性(理性)的生活。人既要服务于社会,承担人的责任;又要培养自己的德性,保持心灵的宁静和自足。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天下一家的世界主义以及人皆有理性、理性皆相同的平等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正是《沉思录》这本随想集使奥勒留成为斯多葛派无可争辩的末代传人。39,全书凡12卷,各卷分15—75小节不等,不讲究
二、《沉思录》中的伦理思想
(一)履行人的责任《沉思录》第八卷:“每个人都可以从三种关系来认识自己:你与那包裹着你的躯体的关系,你与那将一切事务给予人的神圣原因的关系;你与你的邻人的关系。”
人与神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欲或灵肉关系是他全部思考的重心,相应于这三种关系,人也就有三重义务或责任:对神要敬重、服从,保持虔诚;对他人要履行社会职责,做到仁爱、公正;对自己要遵循自然,看管好自己的心灵,实行节制。40二、《沉思录》中的伦理思想
(一)履行人的责任,1.三种关系
⑴神与人的关系神是万物的源泉,是宇宙理性,它创造了整个世界,世上万物来源于神又复归于神。整个宇宙都服从神的法则,一切处于因果系列中的东西都在天道神意的支配中。神不仅预先确定了一切事物的起始,也确定了一切事物的结局。人所遭遇的任何事,如生死、福祸、贵贱、寿夭,都是神意的安排。神是仁慈的,它既直接关心个人,又通过自然的联系来关心个人。人与神是相通的。(根源和本质?)41,1.三种关系6,
⑵理性与情欲的关系。或称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是理性的存在物。自然,是有生命的存在,也有心灵和肉体。人与自然的关系,犹如树叶同那负载树叶的大树的关系。自然的本性是理性。人由肉体、气息、心灵三部分构成,有两重本性:理智的本性和动物的本性。属于肉体的是欲望,属于心灵的是理性。根据宇宙法则,较低层次的事物应服务于较高层次的东西。人的情欲是动物性的和低下的,理性作为较高者,天然就是统治者,要支配较低级的情欲,所以理性才是人的真正本性。人的理性是宇宙理性流溢出来的,是普遍理性的一部分。从神那里分有的理性也就是人内心的神性,是人优越于动物之所在。凭借理性,人可以认识身外的神。42,⑵理性与情欲的关系。或称人与自然的关系7,
⑶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人们彼此皆为同胞。一切人,尽管其血肉各不相属,但其本于一源的理性是相同的。人类理性有一种倾向统一的特殊气质,它倾向于聚物为类。所以人的社会倾向性是人性的天然取向。人作为有着同样理性的动物依靠公共事务、社会利益,凭借具体的友谊和家庭结成一体,服从一个共同的法则,同属公民中的一分子(属于某个政治国家)。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共同体,人们彼此皆有同胞之谊。(讨论共同体的目的?)43,⑶自我与他人的关系8,2.服从天命人是宇宙总体的一部分,则服从宇宙法则,遵从天道神意,服从命运的安排,对神虔敬便是人的一种责任。这就要求人把所遭遇的一切当作宇宙全部过程的一个必然结果,即使对不利的事也要心平气和地接受。抱怨所遭遇的事情和所处身的环境,就破坏了天道。对生死、荣辱、苦乐不能等量齐观,就背离了自然。→
人应该服从天命,顺应环境,坦然接受命运的支配。这样才合乎自然之道,才能始终保持内心的欣悦和恬静。
不安分、不知足的人就是逃避神圣法则的逃亡者,同自己的命运抗争的人就像被杀而嘶叫的猪。这些都是对神的亵渎,是不虔敬的表现。44,2.服从天命不安分、不知足的人就是逃避神圣法则,3.热爱人类
⑴人生存的目的是用行动履行社会职责。宇宙是一个合目的的体系,其中任何事物的产生总有着某种目的。人是为某种目的的存在,是为某种功用和义务的存在。人是为社会而被造出来的,人生下来就负有此世间的责任。人生不是为了舒适享乐,生存的目的就是行动。正像昆虫和飞鸟不遗余力地尽其天性、各安其分、辛勤忙碌一样,人也应该依天性而行动,尽量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履行社会职责。45,3.热爱人类10,
⑵
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密切关联。既然任何个体都是人类整体的一员,既然人都有共同的理性,那么为人类整体利益服务、热爱人类就是个体应尽的责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是密切关联的。任何对整体有益者,对部分便不会有害。只有那有利于我的国家和人类全体这两者的东西,才有利于我个人。个人利益存在于整体利益中,因而,绝不能去做任何违背整体利益的事情。因此,个人也没有理由抱怨自己本来就理当为之服务的整体利益。46,⑵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密切关联。既然任何个体都,⑶为人类整体利益服务。把自己看成是人类的一分子,竭力服务于公共利益,这是热爱人类的表现。如果有人认定自己是独立自存的个体,而逃避对人类的责任,那就会造成他同社会的疏远、分离,而这不仅会使个人丧失在社会中的利益,也背离了人的本性。这种人就如同那从身体上砍下来的一只手或一只脚。→为人类整体利益服务,首先要求在考虑人生目标时以社会的福祉和普遍的世界利益为标准;其次要求每一行动都对社会有益,可以改善社会。如果有所举动,但却对总的社会利益既无远的也无近的助益,就等于破坏了自己的生存,破坏了生活的统一性。人们应当牢记人所应尽的伟大职责:不断改善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理性,并与社会协调,促进人类的公共利益。47,⑶为人类整体利益服务。把自己看成是人类的一,⑷永远保持两个目的性原则:一是除了理性的命令,除了自己内心的统治能力和立法能力要求你为人类所做的事情,一切不为;二是改变做法的理由来自你对正义和公众利益的考虑,来自类似的良善动机。此外还要有紧迫感,牢记你在这世上的责任和义务,时时告诫自己:“我要起床去履行一个人所负的责任。”生活就在此时此刻,值得注意的只是现在,因为过去已经流逝,未来又尚未确定。“如果你的选择是今天便行善,而不是推到明天,那你就尽了你的本分。”要把每一天当作你生命的最后一天。→
在享受人生时,永远要自我警醒:别以为你有万年的生命可以抛洒,死亡就迫在眉睫。趁你还活着,趁你还有能力行善,努力去做吧。48,⑷永远保持两个目的性原则:一是除了理,
⑸
热爱人类,需要宽恕与合作。与他人合作、容忍他人的缺点、宽恕他人的不义。每个人都是全人类的一分子,都与他人处于密切关系中,彼此为对方而存在。→
基于自然本性,众人皆为同胞,有着兄弟情谊,所以人们要相互同情,容忍他人的缺点和错误。如果我了解到做错事的人与我相关,他们的本性与我的相似,那么我就会相信:没有人可以真正伤害我,因为没有人可把恶强加于我,迫使我违背理性而行动,我也就不该憎恨他人。→
人是为了合作而生的,人与人之间犹如手足、上下眼睑、上下牙齿。作为理性动物的人应互助互利,而不是损害对方,任何对抗和冲撞都是不自然的。
要把宽恕当作正义的一部分。要以德报怨,即便别人待你恶劣,你也慈善待人,对损害你的人心平气和地给以恰如其分的忠告。(讨论:与孔子的观点比较。)49,⑸热爱人类,需要宽恕与合作。与他人合作、4.依照自然之道而生活
依照自然之道而生活,就是依照理性而生活。人是理性动物,无论行止,都要接受理性的指导。要提防心灵屈从于肉体,理性屈从于快乐。因为享乐既非有益的也非善的,任何内心属善的人都不会因为错过了享乐而烦恼。一个理性的人要克制自己的情欲,审查动物性的要求,摆脱感官的诱惑,保持对享乐的超越。如果心灵独立于并超越于声色犬马对象,不受既往将来的事件影响,那就会造成一个圆满的世界,永远与你心中的神和谐一致。人心可因理性而加强。→
“一个不受欲望困扰的心灵便是一座城堡,也是人面对未来的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依凭它,我们可以休憩,可以视敌人如草芥。”504.依照自然之道而生活依照自然之道而生活,就是,
相反,如果让心灵受私欲驱遣,沉溺于口腹之乐或声色犬马之娱,那就会毁灭人的理性。最终它毁灭的是人本身。
依照自然之道而生活,需要看管好自己的心灵。心灵是自然的一部分,忿怒、报复、憎恨他人、弄虚作假、屈从于快乐和痛苦等都会败坏心灵,意味着同自然的分离。所以要远离各种邪恶的情感和不义的行为,要让心灵保持善良、质朴、真诚、知足,满足于现实境况,能与神和人都和谐相处,既不抱怨他们也不受他们的责备。51,相反,如果让心灵受私欲驱遣,沉溺于口腹之乐或声,欲看管好自己的心灵,就要以哲学来指导自己。如同眼睛肿痛的人需要灵丹妙药,病态的心灵也要用哲学加以治愈。哲学可以使人与自然之道和谐一致,保持心中的神性;可以使人免受伤害和屈辱,摆脱虚伪和虚荣,获得尊严与自由;可以使人对宇宙理性的安排逆来顺受、达观知命,无论逆顺都安之若素;可以使人正确理解痛苦和不幸,超然于苦乐之上;可以使人轻视浮名,坦然面对死亡;可以使人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达到圆满的人生境界。52,欲看管好自己的心灵,就要以哲学来指导自己。如同
(二)过有德性的生活
德性是人世间唯一值得追求的东西。它本质上是自足的。人应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人有自由意志,人也完全可能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有德性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1、唯有德性值得追求思考何为善是学习的开始。要以公正、忍耐、谨慎、坚强等具有内在价值的东西为善,不要以多数人追求的东西为善。除了能增进公正、独立等德性的事物,没有什么东西对人是善的;除了那使人不能自己地走向邪恶的事物,没有什么东西是恶的。53(二)过有德性的生活德性是人世间唯一值得追,
在人生中,除了仁爱、节制等德性,没有其他东西可称得上美好,或更有价值。
无论大众的称赞,还是权势、财富都不能与德性相提并论。财富、名声这些在世人看来具有巨大价值的东西都是空洞的、无意义的、易朽的,只有德性,如谦虚、虔诚、忠实,能从这广袤无垠的大地飞上奥林匹斯山,得以永存。
德性是这世间唯一值得关注的、值得追求的。54,在人生中,除了仁爱、节制等
2、德性是自足的
任何善的事物都有本来的善性,其中并不包含赞美,德性并不因为被赞美才成为德性。德性既然有内在价值,也就无需称赞,就如美玉不称赞还是美玉。德性不是用来炫耀于人的,也不是博取虚名的手段,它本身就是目的,是一个理性的人应具有的品质。
人若行善,就不必说出来,心中也不要念念不忘自己的善行,只需等待下一次行善的机会,不用期待别人的叫好或喝彩。→践行德性是符合本性的事,是人性尊严的要求,也是人的义务。讨论:“有心为善,善而不奖,无心为恶,恶而不罚。”552、德性是自足的任何善的事物都有本来的善性,其3.为善在己
任何动机和行为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没有外在力量能剥夺一个人的德性。“如果你愿意,你就可以做一个严肃而虔诚的人,可以吃苦耐劳而摈弃欲乐,可以所求甚少而毫无怨尤;如果你愿意,可以举止文雅而神情威重,可以性情不事铺张,而又不以琐细为意。”(P39)
没有能力为善只是一种借口,有谁能阻碍你,使你不能坚持诚实与公正呢?一个人只要愿意也可以去掉各种毛病和恶行。不陷人真正的恶,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是在一个人的力量范围之内的。563.为善在己任何动机和行为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真正善的人并不依赖于环境。即使别人心存不善或捣乱作梗,这并不能使你偏离理性,也无法阻止你的道德进步。因为人有禀自上天的理性、有无法剥夺的自由意志。心灵的力量无法遏制,理性前进的路线不能阻挡,心灵的活动有如火焰之向上、石头之落下。→既然没有人可以强迫我,没有力量可以迫使我违背我的判断,那我就不必做任何违背我的良心和内在神性的事。无论我处在怎样的环境、怎样的状态,我都有把持自己的能力,都能努力为善,保持自己的内在神性的那份自足。
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桎梏心灵,无论是剑还是火,是造谣中伤、流言蜚语,还是君主的暴虐。57,真正善的人并不依赖于环境。即使别人心存不善或捣
4.德性就是幸福当一个人具有公正、慷慨、忍耐、谦虚、真诚、虔敬、自尊这些品格时,他的本性便是圆满自足的。愉快的心情在于人对理性的依重,在于人具有无愧于人的欲望和合德的言行。使人愉快的正是心胸博大、朴实、怜悯、谨慎、智慧、明断。幸福就是拥有善的某种能力或保持善的某种品行。无论地位、财富还是名声、享乐都无助于实现幸福。过一种幸福生活所需的东西其实是很少的,只要有节制、仁爱、恭顺等德性就够了。人的幸福就在于德性的完善,有德性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584.德性就是幸福当一个人具有公正、慷慨、忍耐、(三)追求淡泊宁静的心境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内心的宁静。要获得内心的宁静,就要敬拜诸神,热爱人类,遵循自然,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此外还要能直面人的卑微,超越痛苦,摆脱烦恼,坦然面对死亡。这才是真正的静心之道。
1.在卑微中保持达观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是渺小的。人的存在是短暂的。人自身是卑微的:每一个体的人所得到的宇宙质料是稀少的,人所得到的心灵在宇宙心灵中是微不足道的;肉体易于瓦解,心灵也易于消散。59(三)追求淡泊宁静的心境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内心的,
人所渴求的一切是靠不住的:地位、财富是神意所赐或是机遇造成的,大众的称誉没有价值;名声只是一种音响、一种回声。世人所看重的一切不过是梦幻泡影。历史上的那些英雄伟人不过如过眼云烟,个体的人一旦消失便不会在别的时代浮现。生活就如旧戏重演,人生只是一场战役、一段旅途。
人除了理性,毫无伟大可言;除了德性,毫无价值可说;除了把握现在,毫无意义可论。60,人所渴求的一切是靠不住的:地位、财富是神意所赐,
当我们着眼于永恒无尽的变化,想想世界的永久持续性,想想世界中具体事物倏忽变幻的特性,像一个自知生涯有限的人那样思考,就能形成一种伟大的思想:人生场景不断变化,那些扰乱你心灵的事物很快就要消失;那些以快乐诱惑我们,以痛苦恐吓我们,以名声令我们企羡的感觉对象是无价值的、可蔑视的;因转瞬即逝的事物而骄傲自大、躁动不安、忧心忡忡是愚蠢的;无视自己的卑微而自鸣得意是可耻的。这样的思考能够让我们学会从全体的观点看待得失、荣辱、苦乐、善恶、生死、福祸,培养一种澄澈清明的合乎自然的人生观,获得更大的自由度。讨论:与中国禅宗的观点比较61,当我们着眼于永恒无尽的变化,想想世界的永久持续2.超然于烦恼、不幸和痛苦
烦恼仅仅来自内心的意见。使人心情烦恼的并非事物本身,而是人对事物的看法。大部分烦恼都源于人的想象。厌弃和欲求是烦恼的普遍诱因。只要人运用理性的力量,外在的事物便不能拂乱人心,人也就不会受感觉活动的影响。所以不要让琐碎的事扰乱你,不必为明天的事烦恼,这样才能摆脱无意义的焦虑,保持内心的安宁和自由。
同样,不幸并非在心外,而是想象的结果。完善健全的心灵可以消化任何事件。要把不幸当作自然发生的事情加以接受并泰然处之。622.超然于烦恼、不幸和痛苦烦恼仅仅来自内心的意见,痛苦是神意的安排,人生中难以避免的害怕痛苦,便是害怕这世上永远不可避免的东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系统容错设计思路
- 世界名曲解读课程
- 求职简历制作指导模板
- 二零二五版房产抵押购销与房地产项目运营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旅游产品居间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生物降解材料研发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版兼职研发人员技术成果保密合同3篇
-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Python语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版公司向个人提供艺术品购买借款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法律法规咨询居间服务合同6篇
- 春节工地停工复工计划安排( 共10篇)
- 云管理平台运营面试题
- “简约与繁复”二元思辨【 审题立意+范文精评 】 语文高分写作 多元思辨
- 计算物理课件
- 集中供热管网系统一次网的调节方法
- MRP、MPS计划文档教材
- 甲状腺疾病护理查房课件
- 安全安全带检查记录表
- 2022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 Listen-to-this-3-英语高级听力-(整理版)
-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建设项目评价导则(202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