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8宋才发: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文化景观探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文化景观探讨宋才发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原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北京100081)一洛阳是我国历史上“九朝古都”的所在地。洛阳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处洛水之北,东距郑州173公里,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8大古都之一。公元前11世纪建城,1949年设市。它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因而是历代帝王定都的首选之地。素称“九朝古都”的洛阳,实际上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共经历了96个帝王,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00多年,是中国8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经历朝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古都小小编著:《中国南方北方游》(北方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新编实用中国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早在公元前770年,洛阳就已是东周王朝的国都。当时由于旧都“镐京”残破不堪,周平王决定东迁洛阳,东周成为在洛阳正式建都的第一个王朝。洛阳作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思想文化都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东周灭亡后,洛阳也随之消沉了多年。尽管刘邦曾在西汉初年定都洛阳3个月,但是很快就迁都长安。直到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再次定都洛阳。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尘封之后,洛阳重新大放异彩。当时的洛阳以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城市规模宏伟而著称于世。东汉末年,董卓在洛阳纵火焚烧皇宫,使一代繁华都城尽成废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立魏国,再次定都洛阳;以后西晋和北魏也相继在洛阳建都。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弑父自立迁都洛阳,在洛阳故城西18里大兴土木,又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使洛阳成为全国水陆交通的枢纽。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把洛阳定为“周都”。其后共有6个皇帝移都洛阳,这段时期是洛阳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宫殿建筑宏伟壮丽,城内的大型官仓承担着为京都储存或者转运粮食的重任,手工业技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著名的唐三彩陶器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唐朝“安史之乱”后,洛阳再次遭到严重破坏。五代时,后梁、后唐等朝代也在洛阳建都。洛阳龙门山系熊耳山之分支,由西向东到龙门突然断裂,分成东西两山,巍然对峙,伊水中流,形成一座天然石阙。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定都洛阳,因宫城城门正对伊阙,加之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故此洛阳得名“龙门”小小编著:《中国南方北方游》(北方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新编实用中国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洛阳龙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东经112°28′,北纬34°33′,为我国三大石窟之一张武冰、晋淑兰主编:《新编实用中国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77年),嗣后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诸朝,断续营造达400余年,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窟龛密如蜂巢,艺术丰富精美,展现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雕刻艺术风格,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华和石刻技术水平。北魏王朝提倡“佛教”,故佛教艺术也很兴盛。魏文帝时,在山西大同的武周山上建造了大规模的石窟群——云冈石窟。孝文帝从“代京”(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便在伊水两岸的崖壁上开始营造石窟(称“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龙门东西山上有石窟1300多个,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0000余尊,佛塔80余座,题记和碑刻3600多品,佛像97000余尊,形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中国文化遗产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现存伊河两岸山崖峭壁间的这些窟龛和造像,多数为北魏和盛唐两时期的雕刻作品。龙门石窟又是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品,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者造像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石窟雕刻恢弘壮观、博大精深的艺术气象感染着祈求人生幸福的芸芸众生,以佛教造像为主体的龙门地区,便吸引着众多善男信女慕其名望的留连。龙门石窟这些洋溢着信仰情感的文化遗产,其极具异域格调的外在形态和充斥着人文意识的内在涵养,是古代社会广大人民对现实世界充满祈求意愿的物质折射,是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和成效卓绝的创造力,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社会生活、雕刻史提供了珍贵资料。“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就有10寺极具盛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张武冰、晋淑兰主编:《新编实用中国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中国文化遗产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崇佛的历史情态。“古阳洞”是龙门西山南端保存最完整的一个洞窟,也是龙门山上开凿最早的一个洞窟,该洞进深13.5米,宽9米,高11米。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孝文帝开始在龙门为其祖母冯太后开窟造像祈福功德,王公大臣、贵族、官僚、武官将相相继在窟内造像,形成了古阳洞内最早的一批造像,从而开始皇家营造龙门的“第一斧”、“第一凿”。古阳洞是利用天然溶洞扩凿而成的。正壁主佛为4.8米高的释迦牟尼,坐于方形台座上,面相长圆较为瘦削,头顶还塑了一个发冠,发冠本身是道的产物,这是在清朝“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回北京途中路过龙门时留下的,所以,当地也有人称古阳洞为“老君洞”。主佛两侧的菩萨上身微微后倾,头戴宝冠,面容清秀,上身袒露,身着长裙,造型厚重,比例匀称,表情庄重文静,姿态优美,是北魏石刻艺术的代表作。北侧墙壁上排列了三层大型佛龛,最上面一排造像与云冈石窟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形体较显浑厚。北壁最上部的佛龛雕凿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现在只能看到佛龛残损的身躯,佛头高32厘米,被人盗走。最下部的一排佛龛,造像风格表现出雍容大度的特点,也许是唐代早期的作品。不同时期的造像集中在同一洞窟里,说明了古阳洞雕凿时间之长,绵延朝代之久。龙门石窟中有许多碑刻题记,经过历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们从这2800多块题记中,精选出了20块有代表性的作品,称为“龙门二十品”,古阳洞就占19品小小编著:《中国南方北方游》(北方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杰出代表,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强,气象浑穆,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国宝。历史上书法家发现了碑刻题记的价值,把雕像视为工匠的艺术;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专家,对北魏石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魏的雕刻代表了人类宗教艺术的一个高峰”此小小编著:《中国南方北方游》(北方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此评价为作者实地考察时,导游员的解说词的内容。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宾阳三洞”位于洛阳市龙门山北部,其“中洞”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开凿直到公元523年停工,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刘耀编著:《中国绝色风景》,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页。。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由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动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的。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北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释迦牟尼和未来世弥勒佛。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窿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他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洞内有大佛像11尊,主佛释迦牟尼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同。它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这种雕造风格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中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而去,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南洞”和“北洞”始刻于北魏,至唐初时完成。所以,在造像艺术上承北魏刚健之遗风,下开盛唐活泼、生动之气象。主尊像阿弥陀佛面部丰润,嘴唇厚大,衣纹自然、流畅。这一期间的宝座都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趋向于莲花束腰须弥座的形式。宾阳中洞雕刻完整,富丽堂皇,是北魏迁都洛阳后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洞内龛像密布,其中唐太宗贞观年间的题记达19处,为中国石窟中贞观题记最多的一个石窟。众多的造像、题记为研究初唐的石窟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刘耀编著:《中国绝色风景》,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页。莲花洞窟因洞顶有一朵保存完好、直径达3米多的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莲花洞位于洛阳龙门山西部,建于北魏晚期,洞深9.6米,宽6.15米,高6.10米小小编著:《中国南方北方游》(北方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洞内造一佛二弟子,为释迦牟尼带领两个弟子游说讲经之像。洞内主佛释迦牟尼立像高5.1米,面部和两手都已损毁。主佛采用高浮雕手法,两侧的弟子迦叶、阿难用浮雕手法,对比鲜明。迦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手持锡杖,胸部肋骨暴露,细腻地表现出这位佛教继承人经过艰辛岁月、长途跋涉的形象。他右手拄着的锡杖上带有9个响环,震地有声,据说是佛教中一种法器。二弟子的头像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现存于法国吉美博物馆。窟顶莲花周围环绕着飞天,她们手捧供果和其他的器皿,显得飘逸、洒脱,在《妙法莲花经》里曾有这样的记载:“飞天”是佛教中的香因神,说是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表现了佛教中飞天和伎乐人营造出欢乐和谐的场面。洞窟南壁左上部层层排列了几层小型佛像,据说这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高度仅有2厘米,五官清晰,刻画细腻。南壁壁面上排列了许多佛龛,龛楣装饰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帷帐式的,有的是火焰纹,有表现文殊与维摩诘对坐辩法的故事,还有礼佛图的形象。在龛楣细部,有伎乐人、飞天,有莲花化生出来的菩萨;有线刻的,也有浅浮雕的。外侧是一些伎乐人飞过来,荡起的衣裙好像莲花的枝蔓一样,表现了一种绿柳丝绦万千条的景象。这个小龛楣是火焰纹的造型,它的火焰向内收,到中间再向上形成火苗的苗头,火焰纹之上南北两侧各一组众生听法像,这个浮雕表现了文殊菩萨和维摩诘辩法的情景。它的上部是帷幕,帷幕是中国民俗画常有的表现形式,在这里我们看到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佛雕艺术形式。窟外门楣为火焰纹,中间刻有一个兽形铺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河南巡抚赵岩题“伊阙”二字,因而莲花洞窟又称小小编著:《中国南方北方游》(北方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药方洞因窟门两侧刻有古代药方而得名。“药方洞”开凿于公元六世纪的北魏晚期,经东魏和北齐直至唐初仍有雕刻。因此,在雕刻艺术上呈现不同时代的多种艺术风格。洞内主佛、二弟子、二菩萨和洞外二力士及窟门八角束腰莲花柱均为北齐所雕造。该洞是龙门石窟中具有北齐造像风格的唯一大型石窟。北齐时期的雕像头部硕大,身躯如柱,给人以臃肿、笨拙的感觉。洞口过道两侧石壁上刻有药方近140个,治疗40种疾病刘耀编著:《中国绝色风景》,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页。。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涉及科别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神经科、肿瘤科、泌尿科等。所用药物多是我国农村常见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制剂方法有丸、散、膏、汤等。药方洞石刻药方刻于唐代初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它记录了我国古代医药的成就,在研究我国医药学上有重要价值,属于医学宝库中的瑰宝。刘耀编著:《中国绝色风景》,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页。看经寺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石窟,整个窟室的平面设计基本上呈方形,与同一时期其他洞窟最大的不同是该窟正壁上没有主像,而是在洞窟地面中央建坛,上置佛像供人拜佛。据考证该窟为禅宗开凿,洞窟造型为禅宗僧人打坐礼佛的禅堂。窟内墙壁上部有一些不规则的零星造像,在北、东、南三壁下部雕有唐代最精美的一组29尊浮雕罗汉像。释迦牟尼去世之后,将传法的任务交给了迦叶,迦叶寂灭后交给了阿难,之后传莫田地,再传商那阿修,最后至29组菩提达摩。菩提达摩是北魏时期自天竺来中国的僧人,被后代的佛教禅宗奉为第29代传人。看经寺这29尊传法的罗汉,恰好与《历代法宝记》所载西土29祖先相吻合。窟内现有26尊罗汉像保存完好,每尊罗汉像高约1.8米,与真人等高,神态各异,性格刻划入微,有饱经风霜而又睿智的、执著而又聪慧的、慈祥善良的、凶猛严厉的、诙谐幽默的、严肃认真的,无不栩栩如生,是龙门石窟中现存最完整的一组罗汉群像雕刻。万佛洞因洞内窟壁上雕刻有15000尊小佛像而得名。窟顶莲花周围刻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千尊像龛”的题记,证明这个洞窟完工于公元680年11月30日,主持修造者是大监姚神表和内道场的智运禅师。该洞高5.8米,深6.5米,宽5.9米,方形平顶,主佛阿弥陀佛高4米,端坐于莲花须弥座上,目不斜视,稳重沉静。主佛阿弥陀佛的造像手法体现了唐代盛行的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表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仪态轩昂的造像风格。人物波状的发纹、丰满圆润的脸部轮廓、垂肩的双耳、宽厚的双肩、简洁流畅的衣纹,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艺在这一时期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主佛端坐于仰覆莲束腰须弥宝座上,在宝座束腰部位雕刻了4位金刚托重力士,他们的肌肉突出,富于动态,与主佛的静态形成一动一静的鲜明比照。南北两壁雕刻的15000多尊高约4厘米的小佛,把整个万佛洞装点成西方佛国中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在窟顶碑刻题记的外侧是凌空飘舞的飞天。每侧墙壁下部各有6位伎乐人,手持空篌、法锣、羯鼓,一方面为研究唐代音乐提供了史料;另一方面,它们与窟顶飞天上下呼应,营造了一种西天极乐世界里的歌舞升平、万人成佛的场景。窟门外南壁上部刻有一观音菩萨,面部丰润、体态健美,左手提净瓶,右臂向上弯曲持佛尘搭于右肩,显得含蓄端庄,是唐刻观音菩萨的杰作。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是奉先寺。“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位于洛阳市龙门山南端,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像精美、技艺精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是龙门石窟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据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刻就的《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奉先寺为唐高宗所创,皇后武则天曾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捐助脂粉钱两万贯,亲自率朝臣参加了卢舍那佛的“开光”仪式;工程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完工。它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露天大龛,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作。佛龛南北宽36米,东西深41米,雕有11尊佛像。主尊“大卢舍那佛”坐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刘耀编著:《中国绝色风景》,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页。,面相丰满圆润、方额广颐、眉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略作微笑,两耳长垂,衣纹简练,灵活而又含蓄的眼睛显得更加秀美,整尊造像给人一种庄严典雅、肃穆宁静之感。左侧迦叶身首虽残,但是仍显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右侧阿难浓眉细眼、年轻睿智、虔诚大方、充满自信,宛如一聪慧少年形象。二菩萨衣饰华丽,端庄而矜持的表情,天王严肃威武而硕壮有力的神情,力士坚毅勇猛而双暴躁的性格以及那无所谓惧倾力承托的地鬼,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其雕凿规模、艺术设计、人物塑造、雕像造型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唐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审美时尚、美学理念和唐代美术所达到高度艺术水平《中国世界遗产年鉴》刘耀编著:《中国绝色风景》,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页。《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82页。二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龙门石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龙门石窟的保护工作。龙门石窟1500年来没有遭到人为和自然灾害的重大破坏,因而时至今日大部分窟龛造像及装饰艺术等保存完好,基本保持了原来的规模和风格面貌,是我国众多佛教石窟群中保存较好和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1953年4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批准成立了“龙门文物管理所”;1961年3月4日龙门石窟(含白居易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1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风景名胜区”。1990年3月3日成立“龙门石窟研究所”,2002年3月15日洛阳市成立政府直属的龙门石窟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龙门石窟研究院”),为龙门石窟的文物抢救、保护、规划、修缮、开放和学术研究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中央文物保护专家会同北京地质学院对龙门石窟进行了地质勘察,并整理出龙门石窟完整的地质调查报告和图册,成为龙门石窟开展科学保护的基础。1965年建立了“龙门气象站”,对重要洞窟进行观测记录。为保证龙门石窟的长久安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物保护专家开始对威胁石窟安全的三大病害——“围岩崩塌”、“洞窟漏水”、“雕刻品风化”展开技术攻关。1971—1977年,中央和省内文物保护专家联合对龙门石窟奉先寺和宾阳三洞、潜溪寺等洞窟的造像,采用以丙酮和糠醛稀释的环氧树脂对围岩裂隙灌浆加固,并结合圆钢锚杆加固的方法,较成功地解决了石窟围岩崩塌的病害。这是中国第一个大型石窟维修加固工程。其后对裂隙、渗水等也进行了加固维修,并为一些洞窟建造了雨棚,完善了连接洞窟的梯道和栈道。2005年三部委首次联合对参与创建的景区进行评选和命名,全国共有22处景区参与了此次“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的评选。2006年1月11日,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北京颐和园等11个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称号,同时还向焦作云台山风、开封龙亭湖、北京天坛公园等49个景区授予“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99年洛阳市人民政府投资近2亿元,对龙门石窟周围环境进行了大规模治理改造。2002年3月成立了龙门石窟风景区管理局,对石窟、香山寺、白居易墓实行统一管理,并筹措资金近1亿元,在龙门石窟南北架设了2座公路大桥,拓宽了景区内南部河道,修复了香山寺古建筑设施。自2003年4月开始景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使石窟、寺院、墓园形成合为一体的旅游景龙门石窟是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2年后,洛阳市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了《洛阳市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9年5月30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了《龙门石窟保护条例》,第一次以立法的方式对龙门石窟实施全面保护。同年8月3日,龙门镇魏湾村党支部、村委会率领村民拆除该村的一家洗车场,砸下了拆除不协调建筑的“第一锤”;15日夜龙门石窟保护区中最大的不协调建筑“中华龙宫”,随着一声巨大的爆破声倒下。黄河水利委员会自筹资金数十万元对影响景观的水文观测站进行了改建。在整个治理工程中,共拆除不协调建筑近18万平方米,清运河道淤沙及垃圾50余万立方米,拆除改造线缆4万多米,植树2万多棵,新增绿化面积302亩,新铺条石、彩砖地面1.3万平方米。洛阳市还在龙门石窟周围修建了保护围墙、电子巡更系统和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综合治理使龙门石窟保护区内出现了道路平整宽敞、树木郁郁葱葱、水面碧波荡漾、面貌焕然一新的喜人局面。2000年1月24日龙门石窟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察评估。11月30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根据世界遗产标准的第=1\*ROMANI、=2\*ROMANII、=3\*ROMANIII、=4\*ROMANIV和=6\*ROMANVI条标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龙门石窟的评价是:“龙门石窟是人类艺术创造力的杰出代表。龙门石窟完美地展现了石雕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的魅力,而石雕在亚洲地区的文化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龙门石窟是中国唐朝高度发达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形态的缩影。”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5年10月22日,龙门石窟因被盗而流失到海外80余年的7件文物获得回归顾立林:《全心呵护龙门石窟文物》,《中国民族报》2005年11月1日,第5版;《中国文化遗产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龙门石窟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历史的纪念碑。因此,在洛阳地区的一切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都必须把“龙门石窟世界遗产”的保护放在第一位,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林省四平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部编版课后作业(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部编版期末考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 182电功率(原卷版)2
- 服装快递配送合同
- 医疗废物转运服务合同
- 临时展馆装修居间合同
- 建筑模板运输合同样板
- 宗教学校装修材料供应协议
- 室内游乐场装修合同范本
- 快递服务行业中的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程序
-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版)读写教程2(思政智慧版)课件 Unit 4 Mission and exploration of our time Section A
- 一年级班队课预防血吸虫
- 非婚生育证明模板
- 化疗后骨髓抑制护理查房课件
- 清华微观经济学课件微观经济学
- 财务部绩效考核评分规则及绩效考核评分表
- 5G网络知识L1-L3题库
- 完整版江苏省政府采购专家库入库考试题库(1-4套卷)
- 口腔种植护士操作规范管理制度
- 活动三:语言表达能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