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诗歌研究(论文11000字)】_第1页
【杨慎诗歌研究(论文11000字)】_第2页
【杨慎诗歌研究(论文11000字)】_第3页
【杨慎诗歌研究(论文11000字)】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慎诗歌研究目录8504_WPSOffice_Level1引言 218331_WPSOffice_Level1一、杨慎的诗歌艺术特色 418331_WPSOffice_Level2(一)道文相生,真情真性 418331_WPSOffice_Level31、“真”的自然流露 418269_WPSOffice_Level32、“情”的意味隽永 518269_WPSOffice_Level2(二)蕴藉为美,含蓄优雅 717108_WPSOffice_Level31、含蓄蕴藉,工致清丽 714508_WPSOffice_Level32、辞华清美,义兼寄寓 917108_WPSOffice_Level2(三)清新绮丽,苍凉遒劲 1121786_WPSOffice_Level31、语言通俗活泼,清新自然 118670_WPSOffice_Level32、风格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1218269_WPSOffice_Level1结语 1517108_WPSOffice_Level1参考文献 16引言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才子,在音韵学、注释学、诗文、诗歌、词、考据学、文学理论等诸多方面均有不凡的建树。杨慎一生仕途非常坎坷,虽出身名门望族,父亲杨迁和官至首铺,但显赫的家世也不能帮助他免于受贬谪之苦。杨慎性格又非常耿直,坚守自己的观点立场,在“议大礼”案中获罪。随后,他被贬云南,饱受离乱之苦,在云南,他面对陌生的一切思乡之情甚浓,又几度来回于蜀滇之间,在行途中,他面对着与昔年不同的景物,有感而发,落笔成文,写下了一系列壮美的诗篇,成为中国诗歌中又一笔文化瑰宝。杨镇被贬云南,历经千辛万苦,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他的创作心态以及创作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导致他在诗歌中透露出许多无奈,呈现出含蓄蕴藉的审美特征。他离开家乡,远去云南,多种情绪交织,在云南,他看遍云南风光,品尽云南山水,在民俗风貌和人文历史的熏陶下,杨慎的诗歌创作除了沿袭杨慎最根本的六朝特色外,他的风格呈现出多种特色,由“真”与“情”贯穿始末,写云南风光或者行途的景色时,清新活泼,在抒发感情时,意味隽永。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引用典故,或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写景物,写时事,都体现他的“真情”,杨慎诗歌的艺术特色,从头至尾体现出一种自然本真、含蓄蕴藉、清新绮丽的艺术特色。下面,就杨慎戍滇时期诗歌的真情真性、含蓄蕴藉和清新绮丽等艺术特点来进行详细地探讨和研究。一、杨慎的诗学观博学观李调元的《升庵诗话序》说杨慎,“作诗不名一体,言诗不专一代,兼收并蓄,待用无疑”。此论说明杨慎诗论表现了兼收并蓄而不有所偏废的态度。明中期诗坛盛行“诗必盛唐”之风,杨慎提倡学六朝初唐,并不是要摒弃盛唐晚唐和宋朝,而是博学多方,形成自我风格。性情观早年,杨慎受儒家维护团结、治理和平理念的影响。他也有进入世界和做出贡献的精神。在文学思想方面,他继承了儒家的诗歌教学观。在大礼议时期,他仍然坚定地捍卫程朱理学。然而,他对程朱理学悲剧经历的执着、明代中期心理学的兴起、理学的分化等事件,使他对程朱理学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挣脱了程朱理学的桎梏,逐渐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观点。发出了“儒术于吾有何哉”的感慨,并转而寻求抨击理学的武器。杨慎首先从哲学的角度批判了理学对人性问题的解释。新儒家认为人性具有命运和气质的本质,人性就是命运的本质,这就是原因,并主张保护自然,摧毁人类的欲望。针对这一观点,杨慎提出性和情感应该统一。性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说,它们与气质是相容的。他认为爱也是人的本性,所以他非常赞同庄子的观点,即性情是不可分割的,仪式和音乐是被使用的,驳斥了言语的本性而不是爱的本性或爱的本性。求美观杨慎流亡前后地位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导致了审美心理的明显变化。此外,在遭遇不幸之后,他的哲学也与他的仕途大相径庭。意识形态和心理的变化也使审美趣味不同于过去。在评价各种文体的文学作品时,它们的审美标准也是特殊的。杨慎早年是朝廷的儒生,写作遵循文以载道的原则,谪戍之后对诗歌的审美标准有了新的突破,认为文与道应该统一,对诗歌的形式美极为重视,评论诗文时“惟求其美”。二、杨慎的诗歌艺术特色(一)道文相生,真情真性缘情说是对中国古代文论中诗歌本质的一种表述。它用言语和野心的理论相互反映。宿命论强调在事物和我统一的背景下的情感表现和状态。魏晋时期,文学逐渐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随着老庄无为思想的兴起和佛教文化的引入,文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自觉的时代。五言词的发展对区分文学作品和其他学术作品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诗人更清楚地定义了情感色彩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也就是诗歌的缘情说。这种说法非常符合诗歌创作的规律和特点,并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杨慎在被贬云南的时期,写出了许多表达情感和抱负的诗歌,有的表达贬谪的怨恨,有的表达思乡之情,还有他对云南风光的热爱和云南密友酬唱的感情等。在明初文坛前七子的统治下,盛行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并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杨慎却逆主流而行主张学诗上溯初唐乃至汉魏六朝。纵观杨慎后期的文学思想和诗歌作品,可以看出六朝诗歌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尤其是贬谪云南后,经过长期沉淀和进一步学习交流,他不仅使六朝诗学走向成熟,而且促进了云南六朝学派的发展。“真”的自然流露《童心说》是李贽对于自然、真实的“真心”的呼唤。“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李贽.童心说·焚书:卷三第98页[M].北京:中华书局,1975:98-99.“童心”就是“真心”、“最初一念之本心”,“童心”强调“真”和“李贽.童心说·焚书:卷三第98页[M].北京:中华书局,1975:98-99.重作滇云万里征,归途却喜遇春晴。一笨历历记行店,双猴频频减去程。岭上闻猿孤枕泪,壁间见蝎故乡情。鸟蒙瘴雾昏眸久,想对江花眼倍明。陆卫先,杨文虎.永昌府文征[M].云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此诗是诗人久居云南之后,返回家乡所经历的种种情感。“归途却喜遇春晴”、诗人在归途中感到了由衷的欢心和快乐,一个“喜”字,将作者内心的情感直接暴露了出来,直白、真诚,毫不矫揉造作,“春晴”,春天,大地万物开始复苏,万事万物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在春天这个清新,令人快乐的日子里,还是晴日,可见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感;诗人长途奔波,行了万里路,可翻过山头,听着岭上的猿啼,不禁落泪,他在“壁间见蝎”,突然涌上来的故乡情怀久久不能平静,他内心的翻涌在他的笔下落笔生花,无尽连绵的愁思意味隽永,他的那份真情不禁使得读者走进他的心里,看尽他的乡愁;而尾联,“鸟蒙瘴雾”是一片迷蒙之感,作者以鸟自喻,将自己的孤独、混沌的内心表达出来,由笔锋一转,看锦江之花,表明自己内心的迫切,也就是在前后句产生的强烈对比中,更加凸显“眼明”与神清气爽之感。这是诗人内心真情、真性的流露,他在返回家乡的途中,面对猿、蝎直接引发的内心的情感,是“真”的自然流露。正如杨义在《感悟通论》中说:“感悟总是具有令人坪然心动的魅力,存在于对创造主体的精神自由的高度尊重之上。”杨义.感悟通论(下)[杨义.感悟通论(下)[J].社会科学战线,2006(2);97-98.诗人思乡,情真意切,所谈情景,所发感情,强烈地感染着读者,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审美感受。他的“真”,是他的性情所致,是贯穿在他所有诗歌中的灵魂。他的诗歌创作全部是有感而发,尤其是他被贬谪到云南之后,他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毫不稳定的生活,他望着云南的美景,身边却是空空荡荡,无人陪伴,没有家人,没有朋友也没有爱人,他只能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他的创作中,用他真实、真切的感受来表达他的心中所想。他的经历,就造成了他“真”的风格,让他的“真”在各个诗歌中自然流露、徜徉。2、“情”的意味隽永杨慎的诗歌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就诗歌理论而言,杨慎提出性和情感应该统一。性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说,它们与气质是相容的。他认为爱也是人的本性,所以他非常赞同庄子的观点,即性情是不可分割的,仪式和音乐是被使用的,驳斥了言语的本性而不是爱的本性或爱的本性。他还讨论了为什么两者不能从爱情和性的关系中分离出来。《广性情说》中指出人心,情也;道心,性也。人心受道和心的制约,也就是说,爱生于性,那么爱就是人性,不应该被摧毁。他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应该得到满足,而不是不受约束。这些思想与新儒家倡导的禁欲截然相反。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他的创作实践中,便将性和情感融为一体,将真情真性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典型的便是他与妻子的唱和。杨慎的贬谪地是云南永昌,与老家四川新都不算远,云南省与四川省相邻,可他是一个永远充军的戴罪之人,贬请期间,只有四次以“戎檄”名义回老家的机会。他的妻子黄峨是有名的才女,她知书达理,在杨慎贬谪滇南期间,黄峨住在新都老家,二人为解相思之苦,只能靠往来书信聊以慰藉。黄峨写了一首《寄夫》送给升庵,表达内心对夫君的思念: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水昌。三朝花柳妄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日归日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杨慎撰,王文才辑.杨慎词曲集[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第430页。黄峨的文笔婉约隽永,可以看出她的才情“断肠”二字便看出了他的望眼欲穿,苦苦的等待和殷切的期盼之情,透露出黄峨对丈夫杨慎的相思,表现出了夫妻二人伉俪情深。公元1529年,杨慎42岁,三年已过,父亲杨廷和因病去世,杨慎再次回蜀,操办父亲丧事。当年十一月回滇,杨慎戍滇,新都老家都是由黄峨照看,黄峨与杨慎一起料理父亲丧事,可见黄峨对他的奉献,这些情谊杨慎深深地埋在心底,他们相距甚远,他的“情”只有在诗词中才能流露出来。公元1538年,杨慎51岁,秋天奉戎役回蜀,路上有感,作了一首《宿金沙江》,诗中云:往年曾向嘉陵宿,驿楼东畔阑干曲。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沈德潜.明诗别裁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142页.这首诗写在途中,本就颠簸流离的杨慎面对与昔年截然不同的景物,内心的情感如同惊涛骇浪,延绵不绝。首联,“往年”二字是多么无奈和感伤,这与诗人几度往返于蜀滇之间有莫大的联系,他是贬谪之身,他的旅途往往是被迫的,是诗人境遇的写照,侧面烘托出诗人的流离之苦。而接下来与颔联对比,往年是夜听阑干,今日呢?江水悠悠,连绵不断,徒留月色作伴,眼前便出现这样一幅情景,苍茫大地,诗人独自一人,月亮清冷,只有江声作伴。这里的“江声”与“离愁”,古人常用江水来比喻愁苦的延绵不绝,例如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他的愁,他的苦,他的相思,在他贬谪的那一刻早已注定。“搅离愁”、“照幽独”、“飘不”、“肠断”,尤其是“断肠”二字,他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妻子,这个“愁”是他对家乡的眷恋,对妻子的相思。他心中万干思绪,无法言喻的是多少无奈与痛苦,这无法说得的心中苦,只能“肠断金沙万里楼”,全诗给人以孤独、无奈与悲伤之感。这正是他“情”的体现,早有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又有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情采篇指出“文质附乎性情”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第142页.[M].济南:齐鲁书社,19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第142页.[M].济南:齐鲁书社,1996.全唐文第6835页.[M].北京:中华书局,1985.这就是他“情”的意味隽永。他的情,如溪流,一点一点的缓缓地流入读者的心里,由视觉、听觉、嗅觉等多重感官感受他笔下的画面,通过他的建构,表现他的“情”。他的情,是他被贬谪云南之后流落他乡的思乡之情,他的情,是他离开家与妻子两地相隔,由此而产生的深深的相思之情。他的情,是真切的,是诚挚的,他的“情”贯穿在他的诗歌中,造成了他诗歌的意味隽永的风格。蕴藉为美,含蓄优雅1、含蓄蕴藉,工致清丽文学总是通过某种话语形式包含多重复杂的意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离不开话语蕴涵。纪昀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典文学理论。“运”的本义是积累和收集,这种意义可以延伸到深层。由,原意是草苫,有依托的意思,引申为含蓄。在文学领域,言外之意是指文学活动中深刻而有意义的语言和意义。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对文学话语的含义有许多解释。刘勰在《文心雕龙·定势》篇中提到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此处的酝藉即蕴藉,为评价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文心雕龙·隐秀》论述了文外之重旨和以复意为工,重旨和复意指的是文章蕴含的其他重要意义。由此可见,言外之意是中国传统文论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它主要强调文学语言的运用和审美效果。文学话语的含义不仅指整个文学活动,也指特定的文学作品。为了达到独特的艺术表达效果,文学话语往往在有限的话语中包含无限的意义,或者在单一的、确定的话语中包含多重不确定的意义。杨慎的诗含蓄蕴藉,除了他清新秀丽的文风以外,他也异常善于写组诗,杨慎的组诗《春兴》诗中云:遥岑楼上俯晴川,万里登临绝塞边。竭石东浮三绛色,秀峰西合点苍烟。天涯游子悬双泪,海畔孤臣谪九年。虚拟短衣随李广,汉家无事勒燕然。杨慎著:升庵集[M].卷二十三春兴八首.其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0卷,第195页。很明显,这组《春兴》是作者仿照杜甫《秋兴》而作,通过这首诗歌,抒情言志,把自己郁郁不得志以及不得己的苦衷写在诗中。他上高楼俯瞰美景,遥望这美丽的景色,自己却如同“废人”一般。尾联“虚拟短衣随李广,汉家无事勒燕然。”镜头一转,直接到了汉朝,表明追随李广将军在边境打仗,实非情愿,也是被迫无奈,充满了愁绪与惆怅。这首诗,表明自己对于贬谪的这九年生活,是在景色宜人的环境下度过的,而原本自己也应该是位高权重的人,在京为官,衣食无忧。却最终沦为了“天涯游子”,只能默默流着眼泪,成为孤独的老臣,在这个不得已的处境里默默过了九年。从最后两句里,能够看出杨慎的忠君爱国之心,无论何时何地,如何样子,他甘愿为祖国车马劳顿,鞍前马后。这让人不禁同情他的遭遇,为他的壮志难酬而遗憾。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刘舞在《隐秀》篇中云:“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隐以复意为工”“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艾象之变互体,川读之锡珠玉也。”这也就是说,文学作品要做到含蓄,要做到“隐”,需寓有“复意”、“重旨”,要有“义生文外”的触发力量,才能产生“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艺术魅力。清初文学家贺贻孙的观点:认为“诗以蕴藉为主,不得已而溢为光怪尔。蕴藉极而生光,光极而怪生焉。”在杨慎的《春兴》之中,便做到了这份蕴藉,首先,内容空缺,意在不言。“谪九年”就是典型的体现,这九年,诗人没有将他所受的苦难直接描写出来,只是一笔带过,就读者看来,贬谪二字,便是要经历各种风霜之苦,加上是云南,在我国的边境,便更是不易,可在这里诗人没有明说苦难的经过,没有具体的时间,他的留白意味隽永,在这种内容的缺失中表达自己的感情。其次,又做到了内容具备,意留言外。“海畔孤臣谪九年”这句话,将他的处境真切的表现了出来,他被贬谪海外,独自一人,九年时光,这是作者为读者编织起来的一幅图景,读者进入这个情景,去感受他的“意”,可谓是意味深远,体悟不尽,这就是他的含蓄蕴藉带来的审美情感。这便是他含蓄蕴藉,工致清丽的艺术特色。杨慎的含蓄蕴藉源自于他的语言,他利用自己丰富的学识,以及对文学理论的了解,将留白发挥到了极致,他通过语言的蕴藉性来表现自己诗歌的意境,做到了意境里的含蓄蕴藉,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情感,造成了读者与文本和作者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可谓精妙绝伦。另外,他的诗歌前后对仗工整,词语的表达也是具有连贯性,让画面一帧一帧直接浮现在读者的脑海里,他就用清新而隽永的语言表现他含蓄蕴藉,工致清丽的艺术特色。2、辞华清美,义兼寄寓杨慎诗歌能取得突出成就,独步明代诗坛的重要原因,是他学习前人不限于一时一格一人,采揽古代风雅,兼善众家之长。杨慎七绝取法于三唐高手,使其七绝情韵风华仿佛三唐,风格变化也多样,有的似雅似俗真得乐府遗韵;有的“荡放流动”,含蓄蕴藉,工致天然.杨慎所作五律,也融齐梁初唐为一体,具有“绮而有质,艳而有骨,清而不薄,新而不尖”之特点,如《乙酉元日新添馆中喜晴》就“重处皆轻,丽处皆切”,作者在春景客况中,婉达内心痛苦,没有浮华艳丽词语.十分自然贴切;《乌撒喜晴》中“江花与江草,异国看春生”。它本是沿用杜甫《哀江头》中之“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原意是人望花草而伤沉沦,但经杨慎一化用,感异乡春色而悲戎旅,自成名句,使读者感到情境俱穷,真堪陨泪。杨慎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精心研究,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戍滇诗歌创作中,更是将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和连绵的思想情感融入诗歌,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审美余韵。如《折杨柳》有云:垂杨垂柳给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金茧抱春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风前。别离河上还江上,抛掷桥边与路边。游子销魂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杨慎著:升庵集[M].卷二十三春兴八首.其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0卷,第195页。此诗文笔清新秀丽,语意含蓄蕴藉,意蕴深远。首联,“垂杨垂柳给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运用拟人的修辞,将柳枝、柳絮与人联系起来,赋予感情,“给”是打结系住之意,“媚”是取悦之意。垂杨垂柳枝叶茂密,拂地而垂,他们也企图系住芳年,停住时间,不让岁月流逝;漫天飘飞的飞絮飞花飞向远空,也想自由自在,不受束缚。一“给”一“媚”,让静态的景物与动结合,深切地表达了柳枝柳絮的内在情感。颔联,“金茧”,即火蛾、飞蛾,“玉蛾”,即白蝴蝶。“金茧抱春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风前。”寒食过后,暖风拂过,雪白的柳絮漫天飞舞,一片祥和,他们犹如飞蛾、白蝴蝶在空中煽动着翅膀,这里运用比喻,将这一景色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出来。颈联,“别离河上还江上,抛掷桥边与路边”。折柳赠别,江上、河岸是折柳赠别之地,桥边、路边是柳絮飘落的地方。柳枝离根,暗喻游人即将背井离乡;柳絮漫天飞舞,漂泊不定,暗喻人的漂泊不定。语语双关,写柳就是写己,反应的是自己久居戍地,思乡思友思亲人的抑郁心情。尾联,“游子销魂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销魂”“肠断”是杨慎和爱人离别之后的相思。贬谪戍滇的游子,面对高悬的孤月,被丝丝柳枝、漫天飞舞的飞絮惹得无限的乡愁;孤居深闺的美人,被迷茫的柳烟牵动,产生了绵绵的无限离恨,这扑朔迷离的万千愁绪和缠绵悱恻的爱恨,又是怎一个“愁”、一个“恨”字了得。《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也就是说只有圣人才能知晓自然之道,创造出关的文辞表现自然之道,而圣人的文辞之所以能够鼓动天下,就是因为它符合自然之道。简言之,只有圣人才能创造出“道之文”,把“道”与“文”完美地统一起来。这也体现了文辞的重要性,杨慎的诗歌,在文辞上也格外别致,就《折杨柳》而言,文辞就异常清美,“垂柳”、“飞絮飞花”、“金茧”、“玉蛾”都是比较清新的意象,他将这些意象引入诗歌中,更是平添了他诗歌的意蕴,“游子销魂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这里的“美人”,不仅是真正的美人,更是复指自己,游子销魂,美人肠断,何尝不是一种反讽呢,这里义兼寄寓,表现了自己的愁肠。辞华清美,义兼寄寓。杨慎的语言看起来未经锤炼,具体的意象也比较常见,但是他用云南的美景,眼前的垂杨垂柳,满天的飞絮构建的一幅无比优美的自然之景。茧是金茧,蛾是玉蛾,这样清美的辞藻是真的令人不得不对云南的一切新生向往。他对爱这里,但是更爱巴蜀,更爱他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他笔下的“美人肠断”就是他这个游子的肠断,是义兼寄寓这一风格最明显的展现。清新绮丽,苍凉遒劲语言活泼,清新自然杨慎的诗歌,不仅有着言辞清美的,更多的是通俗的,如《春雪寄内》诗中云:春阴郁未开,春雪犯寒来。点缀过花径,飘扬度玉台。望迷河畔草,歌落陇头梅。并起因风兴,还思道韫才。沈德潜.明诗别裁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这是诗人在被贬云南之后怀念妻子,给她的书信中的诗,这里的文字简洁易懂,通俗活泼,既是他给妻子的报平安书,也是对妻子的相思和赞赏,春天要来不来,还有些严寒,这是对初春景色的描绘。它用“春雪”、“河畔草”、“梅”等几个最常见的意象来表现他对妻子的思念。这里就涉及到了意象的概念,“意象”作为审美特征最早出现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当中:“是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下)[M].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369页。。“窥意象而运斤”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下)[M].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369页。语言通俗活泼,清新自然,这是贯穿在杨慎诗歌中最典型,最普遍的特色。他的诗风一直都是清新自然的,《春雪寄内》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而已,他确实再生活中不太如意,遭受贬谪、颠沛流离,但是他的“求美观”要求他自己清新明丽,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又有文道一家的概念,在道家的思想中寻求到了一份旷达和超脱,于是,他的诗歌清丽而自然,犹如一幅世外桃源的画卷,在通俗淳朴的语言中彰显了自己的意志和风格。风格典雅,哀而不伤中国历代学者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正如徐复观先生指出的,中国文化源于对生活的责任感。这种心理结构为感伤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充满忧郁伤感情绪的作品,“人之云亡,心之忧矣”,“大夫跋涉,我心则忧”都表现出了忧患意识。与西方的个人感伤主义不同,这些中国古典作品主要反映了那个时代伤害世界、担忧生活的民间作家和士大夫的《楚辞》被认为是中国感伤主义文学的起源。这是一部典型的具有感伤情怀和忧患意识的伟大作品,对后世感伤作品和忧患作品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东汉时期《古诗十九首》是我国古代感伤主义文学的集中表现,钟嵘《诗品》赞颂其曰“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三曹的诗也充满了悲凉的色彩,形成了以悲为美的美学风格。充满感伤色彩的诗歌在古代文学史上一直延续,因为它始终关注国家、民族的兴衰和人民的苦难。因为中国的感伤主义充满了文人官场的强烈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感伤的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是愤慨的作品,文人官场和知识分子在那里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兴衰的担忧。从《诗经》、《楚辞》到三曹诗歌,从杜甫到白居易、陆游、辛弃疾,文学作品和作家本身都充满了对国家兴衰的担忧。事实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感伤主义主要表现的是感觉时间到了就伤害世界的感觉,家庭和国家的悲哀,悲叹生命过早到来的内心痛苦,个人抱负的艰难和一命的艰难,这些都是感伤、痛苦和令人担忧的。在中国传统的感伤文学中,无论情感如何表达,最终都会变成深深的叹息,指向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忧。例如,李泽厚说,对于家庭和国家的兴衰,这是一种极其强烈的悲伤和悲伤。正是由于传统士大夫和文人承担的社会历史责任,中国感伤主义文学才得以不断发展和传承。杨慎的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也正体现了他的哀与志向。如,公元1541年,杨慎54岁,杨慎旧病复发,于是回新都老家养病。第二年,1542年春天,大病痊愈之后回滇。与友人江中对饮,升庵有感而发《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充》有云: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朽札上林边。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沈德潜.明诗别裁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143页.这首诗是杨慎为了感谢刘善充在锦江的舟中与他对饮、为他送行而作,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首联两句写景,写了江水、桥、树等景物,将愁绪与树联系起来,悠长连绵。“青青杨柳故乡遥”,此时已是春天,春暖花开,到处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与“渺渺征人大荒去”形成强烈对比,自己渴望留在青青杨柳,却只能只身前往大荒去,满是生活的无奈与艰辛。颔联为颈联引出苏武的故事做了辅垫,苏武是汉武帝时期的武将,出征匈奴,被俘,被困匈奴19年,而此时的杨慎正好也是谪滇19年。他的浅层含义是作者同情苏武被困匈奴19年,感慨他的归乡心情,却无处诉衷肠的同情,也为他不屈不挠,身陷那样的环境下,仍不为利益所诱,为苏武高尚的气节所钦佩。杨慎以此自比,虽然谪滇19年,但是内心仍然坚守着梦想,体现自己的气节。他相信,终有一天他也会像苏武一样回到汉朝大展宏图。这就是他的气节,对于贬谪一事,他是有苦的,“惜别愁攀江上树”这是他内心的愁,也是他内心的怨,“青青杨柳故乡遥”,作为一个满腔抱负的人却有家不能回,连故乡都只能遥望,能不愁吗?他不能明说自己的怨,这种怨只能隐隐的暗含在他的离愁别绪里,尾联“肠断”二字更是将他的愁怨和哀伤真切地表达了出来,可另一方面,他又借苏武的典故,将自己内心的壮志表达出来,就算贬谪,他依然还是为国为民,依然心系天下,他的哀愁只是一时有感而发,他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依然坚持他的气节,他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孔子的《论语》之《关雎》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说,在现代,又生出了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说法,建的就是有着愤懑的思想但是并不愤怒,悲伤但是不低迷。杨慎就是这一典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是他选择奋斗,而不是颓废,他还是满腔抱负,就如同他在《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充》中借助苏武来表明自身的气节一样。他的正直,造就了他风格上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造就了一个有气节的杨慎,一个有才华的学者。总而言之,杨慎贬谪云南后,身在云南这个大环境之下,体验了各种情感和身边的世事,受到了云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熏陶,他的诗歌逐渐娴熟地驾驭个人体验和情感,开始关注个人情感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