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11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_第1页
郑州市2011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_第2页
郑州市2011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_第3页
郑州市2011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_第4页
郑州市2011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1郑州市2011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各位老师:下面,由我代表教研室中学语文科作郑州市2011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今年的分析,仍然分2011年全国课标卷分析及2012年高考复习建议、2011年我市高考情况统计和2012年高考备考指导意见三个部分。下面先讲第一个内容:一、2011年全国课标卷分析及2012年高考复习建议(一)试卷总体评价2011年全国课标卷,试卷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命题,在稳定中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符合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整张试卷稳定、平和、清新;试题在保持时代特色的同时,更注重内容的典型性,选择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加重了文化含量,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试题难度适中,有较好的区分度。1.依标扣纲,结构调整科学。“标”,指教育部制订的《课程标准》;“纲”,指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的《2011年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与2010年全国大纲卷相比,2011年全国课标卷的最大变化是试卷的整体结构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2010年全国大纲卷由两卷构成,七大题,共21小题。第Ⅰ卷客观题(10小题,30分),包括“语言基础知识”(4小题,12分),“现代文阅读”(3小题,9分),“文言文阅读”(3小题,9分);第Ⅱ卷主观题(11小题,120分,占全卷80%),包括“文言文翻译、古代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3小题,23分),“现代文阅读”(4小题,22分),“语言知识运用”(3小题,15分),“写作”(1小题,60分)。而全国课标卷两卷构成有了较大变化,六大题,共18小题。第I卷阅读题(12小题,70分),包括“现代文本阅读”(7小题,34分)和“古代诗文阅读”(7小题,36分)两个板块;“现代文本阅读”板块包括“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3小题,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4小题,25分)两个大题;“古代诗文阅读”板块包括“文言文阅读”(4小题,19分)、“古代诗歌阅读”(2小题,11分)和“名篇名句默写”(1小题,6分)三个分题。第II卷表达题(6小题,80分),包括“语言文字运用”(5小题,20分)和“写作”(1小题,60分)两个板块。全卷必考题125分,占全卷总分值的83%,选考题25分,占全卷17%。2010年全国课标卷试卷结构由原来全国大纲卷的按题型(客观到主观)分两卷,调整为按能力(阅读到表达)分两卷,阅读题由58分增加到70分,占全卷的47%;表达题80分,占全卷的53%。课标卷的这个结构框架,既继承了原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的结构模式,又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设计的语文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两个方面,这样的分数比例,保证了阅读是语文的基础,表达是语文的提高这一认识的落实,学科的知识体系与试卷结构大体相同,更加符合语文学科的认知规律。另外,课标卷将语言文字运用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个板块中考查,更有利于考生思维的缜密,也使表达体系——字词句到篇章——更加流畅和完备。2.试卷稳定,体现课改意识。2011年全国课标卷依据《2011年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命题,对必考部分的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四大块内容和选考部分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内容进行考查,知识点覆盖面大,大纲规定的A、B、C、D、E、F六个层级的能力都考查到了,所考查的知识点、能力层级与2011年的考试大纲完全一致。就课标卷本身而言,连续几年的格局不变,板块设置、题型分布、考点安排、赋分情况都基本一致,体现了新课标卷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全卷识记的内容很少,在侧重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考查目标下,全卷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引导语文教学回归根本,突出强调语文能力和素养,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并且要具体落实的目标一致。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2011年全国课标卷在保持承继稳定的前提下,不着痕迹地追求着创新。比如试卷中的第16小题和第18小题。第16小题考查了长短句互换,长短句变化的考查在高考中冷寂了几年后的重现给了考生不小的意外。第18小题写作,虽然作文依然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形式,不同的是,今年的作文材料让考生就中国崛起的六个方面,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考查的对象从反观内省自身转至关注社会民族国家,这样的作文,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关注意识乃至参与意识。3.试题平和,难度略有下降。与2010年全国大纲卷(平均分89.45分,难度0.60)相比,2011年全国课标卷(平均分97.94分,难度0.65)难度呈下降趋势,试题难易适度,没有出现任何偏题、怪题。整张试卷只有第3、4、15三小题难度稍高,中等难度的试题数量明显增加,整个试卷的区分度较好,有17道试题的区分度都在0.3以上。如文言文阅读选自《宋史》,继续保持全国试卷从“二十四史”中选人物传记的思路。与2010年全国大纲卷相比,题型、考查能力点完全一致,实词“汲”、“迎”、“彻”、“敛”的释义大部分也取自教材;文言翻译中的关键字词如“中”、“劳”、“隅”都比较容易把握。又如名篇名句默写篇目全部出自课标规定的64篇之内,难度上也较平易。再如作文依然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旨向明确,让考生就中国崛起的六个方面,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开放性强,写作空间广阔,审题难度大大降低。4.内容清新,洋溢时代气息。2011年全国课标卷体现了对现实的高度关注,语言材料紧扣时代的脉搏,内容清新,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如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一直以现实生活语言为基础,关注中学生的语言实际,平实、亲切。成语所选的词语“步履维艰”“尘埃落定”“妙手偶得”“指日可待”本就是直接的生活语言。成语、病句题里涉及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碳排放过量”“人才培养的质量”“以人为本”等概念,以及语言衔接题的“食品生产与食品安全”等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又如第六大题写作,让考生就中国崛起的“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六个方面,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命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引导考生要做关注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人,而不是做在象牙塔中坐井观天的脱离实际的“书虫”。(二)答卷总体分析1.试卷难度和区分度分析。下面是河南省招生办公室抽样统计的数据。表12011年全国课标卷抽样统计数据小题号答案分值平均分难度区分度1小题A31.250.4212小题C31.610.5413小题B31.030.3414小题C31.130.3815小题D31.50.516小题D31.610.5417小题107.330.730.428小题52.620.520.499小题63.240.540.5310小题63.070.510.611小题2515.470.620.3111(1)题CD53.40.680.6611(2)题63.110.520.4511(3)题63.980.660.5311(4)题84.980.620.3212小题2517.70.710.2812(1)题CD52.830.570.7712(2)题64.530.760.4512(3)题65.040.840.412(4)题85.310.660.2713小题D32.330.780.8214小题A31.490.5115小题C31.210.4116小题53.070.610.8417小题64.330.720.4218小题6044.190.740.2表22010-2011年高考语文全卷统计数据年度满分分值平均分标准差难度2011课标卷全卷15097.9417.190.65客观题3216.045.550.5主观题11881.914.110.692010大纲卷全卷15089.4517.010.60客观题3016.225.640.54主观题12073.2313.320.61注:(1)试题的难度是指一个试题或试卷的难易程度,用平均成绩与满分值的比值来表示。一般来讲,试题难度在0.2-0.8之间较为合适,否则会影响试题应有的区分度。从表1、表2可以看出,难度系数在0.8以上的(易)有12(3)小题,共6分。难度系数在0.5-0.79的(中)有2、5、6、7、8、9、10、11、12、13、14、16、17、18共14个小题,共138分,难度系数在0.2-0.49的(难)有1、3、4、15共4个小题,共12分,难度系数在0.2以下的没有。中等难度较大的试题数量增多,2011年全国课标卷全卷的难度为0.65,比2010年全国大纲卷的难度(0.60)有所降低。(2)试卷的区分度反映了试题对考生素质的区分情况,在-1~1之间,试题的区分度在0.4以上表明此题的区分度很好,0.19以下表明此题的区分度不好,应淘汰。因此,试题的区分度以0.3以上为宜,本试卷中区分度在0.3以上的小题共有16题,其中第Ⅰ卷的必考题部分所有小题区分度都在0.3以上。2.试卷题型、知识点、能力层级分析。从统计数据分析来看,2011年全国课标卷全卷平均分为97.94分(难度0.65),2010年全卷平均分为89.45分(难度0.60),2009年为98.53分(难度0.66),2008年为92.7分(难度0.62)。下面从试卷题型、知识点、能力层级三方面对2011年全国课标卷和2010年全国大纲卷进行统计,列表如下:表32011年全国课标卷各种题型得分情况题型项目选择题译文、简答及默写作文全卷题量107118分值325860150平均分16.0434.7144.1997.94得分率50.13%59.84%73.65%65.29%表42010年全国大纲卷各种题型得分情况题型项目选择题译文、简答及默写作文全卷题量1010121分值306060150平均分16.2229.3243.9189.45得分率54.07%48.87%73.18%59.63%从表3、表4可以看出,2011年全国课标卷与2010年全国大纲卷相比,题型基本稳定,题量有所减少,分值略有变化,试题导向性非常明显,突出强调了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实用性、多元性、开放性的特点。选择题难度有所增加,得分率略有降低;译文、简答及默写难度降低较多,得分率有所提高;作文得分率基本相同;全卷难度略有降低,得分率有所提高。表52011年全国课标卷各知识点得分情况内容项目语言文字运用古诗鉴赏默写文言文阅读及翻译现代文阅读作文题量521441分值20116193460平均分12.435.863.0711.5719.35/21.5844.19得分率62.15%53.27%51.17%60.89%56.91%/63.47%73.65%表62010年全国大纲卷各知识点得分情况内容项目语言知识及运用古诗鉴赏默写文言文阅读及翻译现代文阅读作文题量711471分值2785193160平均分14.963.842.637.7116.3943.91得分率55.41%48%52.6%40.58%52.87%73.18%从表5、表6可以看出,2011年全国课标卷全卷知识点分布比较合理,在语言知识及运用(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几项内容的考查中,基本的知识点都覆盖到了,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且比较接近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考生的实际水平,试卷涉及的内容均在课标和考纲规定的范围之内,试卷客观合理地考查了相应的知识点。从各知识点的分值来看,2011年全国课标卷减少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分值(-7分),字音字形等需要识记的死知识的考查弱化,更注重语言的表达和运用;增加了古代诗歌阅读的分值(+3分),注重学生审美体验和鉴赏能力的考查;增加了名篇名句默写的分值(+1分),体现了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增加了阅读的分值(+3分),更好地体现了“感受•鉴赏”“思考•领悟”等课程目标的要求。从得分率来看,除了默写得分率略有下降外,其他知识点的得分率均高于2010年全国大纲卷。表72011年全国课标卷各种能力层级得分情况能力层级项目识记A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表达应用E探究F题量127361题号104、71、2、3、5、6、11(1)(2)/12(1)(2)(3)8、9、11(3)13、14、15、16、17、1811(4)/12(4)分值61326/3217808平均分3.078.4613.5/19.399.8456.624.98/5.31得分率51.17%65.08%51.92%/60.59%57.88%70.76%62.25%/66.38%表82010年全国大纲卷各种能力层级得分情况能力层级项目识记A理解B分析综合C表达应用D鉴赏评价E题量25473题号1、135、6、8、11、157、9、10、142、3、4、18、19、20、2112、16、17分值823158420平均分4.6711.436.2956.8410.23得分率58.38%49.70%41.93%67.67%51.15%从表7、表8可以看出,2011年全国课标卷试卷能力层级的分布比较适当。语言文字运用主要考查E级能力,约占总分的13%;名句名篇主要考查A级能力,占总分的4%;古诗文阅读主要考查B级、C级和D级能力,占总分的20%;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的是B级和C级能力,约占总分的6%;选考内容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的是C级、D级和F级能力,约占总分的17%;写作主要考查的是E级能力,占总分的40%。另外,考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运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相应较强,而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相对欠缺一些,但比2010年大纲卷仍有所提高;能力层级最低的识记能力的得分比2010年大纲卷有所下降,只有51.17%。这说明新课程的能力立意的主旨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表达应用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均有所加强,考生也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但能力层级较低的识记能力却被忽视,高级别中的鉴赏评价能力仍提高缓慢。(三)命题指瑕2011年全国课标卷能根据课标和考纲命题,整张试卷稳定、平和、清新;试题在保持时代特色的同时,更注重内容的典型性,选择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加重了文化含量,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试题难度适中,有较好的区分度。但从统计数据各项指标来看,试卷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1.个别试题和答案严谨程度不够。如第12(4)小题,题干表述不够严谨。题干中“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艺道的旨趣”三者之间有交叉包含关系,不能形成并列,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考生的思维和答题。又如第9小题,参考答案③“写哀景抒哀情”的表述和题干的问题有一定的距离,所给答案没有揭示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的关系疑问。若为“以哀景写哀情”则更为合理妥当。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4小题:小说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参考答案提到两种观点,一是不合适,二是合适。但评分参考同时又指出:“只要能就以上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酌情给分”,“合适”与“不合适”之间难道还有“其他观点”?显然答案拟制欠合理。2.实用类文本探究题的考查点定位有待商榷。语文试卷应该以考语文能力为天职,但实用类文本第4题的考查点更偏重于思维道德的拷问。“尽管黄宾虹和线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很显然,这个考点是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种题,如何界定好是考语文能力,还是考思想道德认识水平?考生虽要结合原文作答,但事实上,多是脱离材料空谈的多,空谈人生价值和行为取向,如何评定其“探究”能力?并且,这种题,只提供话题范围,指向太宽,考生答得五花八门。因此该题的区分度不高,为0.27,在所有题目中列倒数第二。(前文已有说明,试卷的区分度反映了试题对考生素质的区分情况,试题的区分度以0.3以上为宜。)3.作文容易助长师生备考猜题的倾向。“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种观念似乎已根深蒂固。命题者往往把作文试题的意义和价值看得非常重要,希望借助一篇文章的写作促使考生树立远大理想,使之担负起国家与民族的重任。2011年全国课标卷的作文也是如此,材料让考生就中国崛起的“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六个方面,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考查的对象从反观内省自身转至关注社会民族国家。由于材料旨向明确,审题难度大大降低。但此题入手容易,要想有深度、有亮色却不容易。也就是说,我们认为“有话可说”的试题,在考生看来未必如此。就不同文体而言,议论文多流于空泛,记叙文容易出彩。但关注现实≠政治挂帅,一方面由于材料政治性过强,不免束缚了一些考生的思想,中上等考生、中等考生、中下等考生很难区分,该题的区分度为0.20,在所有题目中列倒数第一;另一方面,作文与现实的联系过于紧密,容易助长作文训练时猜题的倾向。4.试卷的某些设计有误导考生之嫌。今年答题卡的设计是最大败笔:①客观题非涂卡机读而让考生用笔填写答案,人工评卷,不仅增大了评卷劳动量,更增加了评卷的误差率,影响考生的成绩。评卷时为了减少误差,中途又重新切分试卷,改为像作文评卷一样的双评形式。②选考题部分关于答题要求的表述与答题卡的设置不一致,试题卷上表述为“如果多选,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而答题卡上只有一道大题的位置,误导干扰了考生的正确选择,同时答题卡上选考题11、12小题用方括号的括中小题号,对考生的正确填涂选考造成一定的误导,众多考生(8292人,占1.09%)的填涂错误与此有一定的干系。③答题卡应根据参考答案字数多少适当留空,留空过多,会误导考生。评卷时抽查了几份试卷,一位考生第8小题不算标点写了164字,算标点是184字;一位考生第9小题不算标点写了165字;一位考生第12小题(2)不算标点写了232字,(3)不算标点写了181字,(4)不算标点写了260字:想当于又写了一篇篇小作文。(四)考生答卷情况分析及2012年高考复习建议: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3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与2010年全国大纲卷相对应的试题第二大题的题量、内容、赋分完全一样。文段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的《诗经》,讲述《诗经》内容在先秦的作用,属文学理论方面的文章。试题设置仍然是筛选信息、理解分析等传统题型;试题设置的角度依然保持在绝对化、李代桃僵、以偏概全等方面。但由于选择肢的干扰性有所加强,所以比2010年得分率(68.56%)下降较多。[答题情况]平均得分3.88分,得分率43.11%,在六个大题中得分率排倒数第一。题号A(%)B(%)C(%)D(%)答案平均分难度值139.4528.869.5522.14A1.250.4222.544.0354.0338.91C1.610.54321.2433.9826.1718.61B1.030.34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考点解说]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答案为A项(A项中“并没有深刻含意”错。原文在第二段:“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可见是有深厚的思想内涵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考点解说]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答案为C项(C项错在曲解文意。原文在第四段:“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把卫侯羁押起来)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考点解说]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答案为B项(B项信息源于第三段:“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可见没有被收入诗三百篇中的“徒歌”仍有曲调。后文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配上乐曲”也并不能说明原作品没有曲调。)[复习建议]下面是2007—2011年宁夏海南卷(2010年开始改为“全国课标卷”)对“现代文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部分考查的题号、题型和考查点分布图:题号题型考查点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1客观“文学创作”(文学)概念“变形”(艺术)概念“诗与歌词”(文学)理解“书法”(艺术)概念“《诗经》”(文学)筛选信息2客观理解分析理解理解理解理解分析3客观理解分析分析推断理解分析理解分析从上面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2007—2011年宁夏海南卷对“现代文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部分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美学和文学方面的社会科学类文章;考查的题型和知识点相对稳定(2009年第3小题考查“推断”超纲了,《2009年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与大纲版《考试大纲》相比,去掉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考试内容)。因此,我们2012年新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一般论述类文章”主要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内容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2007—2011年宁夏海南卷连续五年考查的都是涉及文学和艺术方面的社会科学类论述文。(2)考查角度上,主要考查对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句子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整合,文章结构思路的分析,内容要点的概括,评价或概括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注重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辨认、筛选整合、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3)树立整体阅读观念。首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进而把握文本及文本特点(由于“一般论述类文章”主要采用叙述、分析、判断、议论的方法,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所以阅读论述类文章,要注意把握文中的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分析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等特点)。(4)坚持“三字方针”:读(题干选肢,审清题意)、找(即“对题读文”,找出选肢在原文中的位置范围)、比[比较选肢和原文信息有无漏、衍、换现象——如偷换概念、说法绝对、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夸大其辞、因果倒置、混淆已然未然等]。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该题分“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三个分题,共7个小题,共36分。平均得分20.50分(11.50分),得分率56.94%(50%),得分率在六个大题中排第五(第五)。新课标卷将文言文、古代诗歌、名篇名句整合在一个板块,有利于考生思维的整体性和知识迁移的体系性,同时与大纲卷相比,增加了古诗鉴赏和名篇名句的考查分值,充分肯定了优秀传统文化对考生的熏陶作用。(一)“文言文阅读”。4个小题,共19分。试题数量、题型、考查点、赋分均与2010年的大纲卷一样,突出的变化是文言文翻译,今年没有再选过长过难的句子,而是选了相对简短浅易的句子。文段选自《宋史·何灌传》,继续保持全国试卷从“二十四史”中选人物传记的思路。经过处理的文段,已经没有生僻难懂的内容,事件清晰,生难字不多,阅读难度适中。实词“汲”、“迎”、“彻”、“敛”的释义大部分也取自教材;文言翻译中的关键字词如“中”、“劳”、“隅”都比较容易把握。[答题情况]平均得分11.57分,得分率60.89%,比2010年(得分率43.11%)提高较多。题号A(%)B(%)C(%)D(%)答案分值平均分难度值428.3533.6137.210.83C31.130.38526.0313.449.9350.59D31.50.5613.5417.5616.5952.31D31.610.547107.330.73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迎:面对。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躲藏。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穿透。[考点解说]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答案为C项(“敛”:收束,退缩。)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②或著崖石皆没镞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考点解说]本题主要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答案为D项(①是制敌措施,由下文“忿而举兵犯我”可见措施没有效果;④是奏章的内容,由“愿”字可知是一种愿望、建议,①④都不能表明行事有成,排除①④即选D项。)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微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徵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考点解说]本题主要考查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答案为D项(D项“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错,文中“灌亦望风迎溃”说的是他望风溃败。此句中“亦”的理解至为关键,“亦”为“也,也是”之意,表明“亦”字前后两句是并列关系,即何灌的“望风迎溃”与梁方平的“弃城逃遁”是同一种行为。)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考点解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解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重视对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B级。(1)满分5分,平均分为3.83,难度为0.77。(2)满分5分,平均分为3.50,难度为0.70。参考答案:(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2)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评分细则:(1)中“诵叹”“劳”两个关键词是得分点。“诵叹”可译为“赞叹”,“劳”可译为“犒劳”。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3分,“之”不翻译或翻译不对影响大意得分,扣1分。如果“诵叹”译成“称赞、惊叹、赞扬、赞赏、叹赏、称许、赞许、叹服”;“劳”译成“奖励、奖赏、慰劳、犒赏”等意思相近的词语也算对。(2)中“乞、控守、隅”三个关键词是得分点,每译对一个得1分,译出大意给2分。“乞”可译为“请求,乞求、恳求、恳请”,“控守”可译为“把守,镇守、扼守、防守、守卫、守护、坚守、固守”等,但“守候”不可。“隅”可译为“边角,边、角”等意思相近的词语。[存在问题]学生在文言翻译答卷中存在着由于文言文功底差,对句子大意理解有误,以致胡乱翻译;不会根据语境梳通文意,以致关键词语错译失分(如把“诵叹”误译成“感叹”“表扬”,“控守”误译为“守候”“控制”等);不会字字落实准确直译,以致关键词漏译失分(如“复中之”中“之”没翻译或翻译不对等);翻译中错字较多(如把“劳”误译成“谓劳”、“靠劳”)等问题。错误示例:(1)何灌把弓箭放到了复得中央,在一旁观看的人无不惊叹,赞扬他,皇帝亲自赐他酒来靠劳他。(1)整个弓完整地抱在怀中,观看的人都发出感叹之声,皇帝也亲自赐酒奖励他。(1)他整理了弓箭又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都叹服称赞他,皇上亲自赐酒来慰劳他。(2)何灌到了京城,见到了入侵的乞丐们,不准进入,所以下达命令控制了对西隅的出入。(2)等何灌到,乞人见他,何灌不允许,便下令坚守西隅地区。[复习建议]下面是2007—2011年宁夏海南卷(2010年开始改为“全国课标卷”)对“文言文阅读”部分考查的题号、题型和考查点分布图:题号题型考查点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4客观《新唐书•韦丹传》(史传)实词《晋书•嵇绍传》(史传)实词《宋史•朱昭传》(史传)实词《明史•花云传》(史传)实词《宋史·何灌传》(史传)实词5客观筛选信息筛选信息筛选信息筛选信息筛选信息6客观分析概括分析概括分析概括分析概括分析概括7主观翻译10分翻译10分翻译10分翻译10分翻译10分从上面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2007—2011年宁夏海南卷对“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考查与“大纲卷”一样选择的是“史传类”文章,且传主往往是忠、勇、智等方面比较突出或在某方面有较大贡献的正面人物;设题角度也与“大纲卷”相同,考查实词、人物评价(筛选信息)、文意理解、翻译句子四个知识点,题型和赋分也与“大纲卷”相同。另外,通观2011年全国17套高考语文试卷,从选文上看,共有11套是人物传记,其中5套(全国大纲卷、全国课标卷、辽宁卷、浙江卷和上海卷)取材于“史传类”文学,其他各省市选择的是历代文人创作,如江苏卷《陈公弼传》选自《苏轼文集》,江西卷“汲黯”传选自清代学者吴乘权编辑的《纲鉴易知录》等;另有6个省市选择了奏疏、史论、集序等政论文和游记。因此,我们201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回归课本,做好知识积累。由于高考文言文的命题原则是材料出课外,但考点的内容根基在课内。所以文言文复习一定要抓好课本复习,把必修1—必修5中每一篇文言文中常见文言现象归纳整理一下,如文言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文言虚词(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主谓倒装等)]等,使文言知识系统化,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2)要精讲精练,掌握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可将给出的词义代入原句,通顺就对不通就错。“筛选并提取信息”题,先找出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要注意“谁的”“什么性格”。“内容的概括与分析”题,注意人物、事件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既要注重比照原文,又要注重归纳分析。“文言文翻译”题,要牢记“六字法”,即“留”(保留原文中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等)、“对”(就是对译。文言实词多用单音节的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的词,翻译时应先考虑是否能找到与之相应的、有共同构词语素的双音节词)、“换”(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意义已发生变化的文言词语)、“删”[删去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或表语气、或表停顿、或凑音节、或表连接)的虚词]、“补”(就是补充。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常见的省略有省略主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翻译时应根据语义补出,并将其加上括号)、“调”(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3)要坚持“直译”,培养语境意识。理解翻译句子时注意要逐字逐句直译,字字落实;要联系语境理解句意,高考考查词语句子都离不开具体语境,即“动态意义”,而非“静态意义”――词典中的意义。翻译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去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二)古代诗歌阅读。2个小题,共11分。与2010年大纲卷有所不同,2011年课标卷题量今年为2小题(去年是1小题两个分题,实质上还是两个小题内容),分值也较去年增加了3分。考查内容仍是针对内容技巧的考查,只不过今年重在景与情关系技巧。2011年课标卷选取了晚唐诗人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这首诗在在写作技巧上采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在题干表述上,多年来的试题喜欢叠床架屋,一道题中几个问题组合式捆绑提出,文字长,要求多;而今年题干简洁干脆,指向单一,减轻了答题的繁复性。[答题情况]平均得分5.86分,得分率53.27%,比2010年(得分率48%)略有提高。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考点解说]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满分5分,平均分为2.62,难度为0.52。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评分细则:本题答案感情概括2分,只答“怀古”或“伤今”或答“哀愁、哀伤、忧伤”给1分。简要分析3分,对“怀古”和“伤今”的分析各占1分,句子通顺与否、与诗句联系是否紧密占1分。分析中没有“怀古”、“伤今”的字眼,但含有此意的,不影响得分。分析不甚到位的,酌扣1分。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考点解说]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满分6分,平均分为3.24,难度为0.54。参考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评分细则:本题答案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要点①答成“因景生情”“见景生情”“借景抒情”“借景生情”,要点②答成“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移情于景”“景中含情”,要点③说成“这种感情由悲凉(凄凉、哀伤)的景色引起”亦可。[存在问题]从学生答卷来看,第8小题不少考生答题时未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再加上对诗歌内容的分类把握不清,导致答不出这首诗表现的诗人“怀古”“伤今”的感情而失分。第9小题不少考生答题时不了解命题人想要考查学生对景与情、情与景、景情互动三者的关联,往往先总括情景关系后结合诗句分析,情景关系大多只明确概括出一个而导致严重失分;还有一些考生误把写作手法(情景关系)理解成写作顺序而失分。错误示例:8.表达了作者身在郊外的那种思乡之情。作者身在秦国,看到当时身处之地草木稀少,其内心也充满了恋乡之情。8.诗歌表达出诗人哀愁、伤感的心情。正是春日,本是大地万物都复苏的时节,而诗人看到的,却是一片前秦留下来的古迹,看着万(漫)无边际的春草,而下面却埋藏着无数先秦留下的古碑,云和积雪在苍山中都以(已)显得晚了,烟伴着残阳照在绿树上更显的(得)黑暗,看到这情,更加的印称(映衬)出了诗人心中的伤感,用万物复苏的春日了反称(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凉与凄冷,来借古喻今。9.作者通过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作者远望荒郊,看到渭水旋绕,曲折傍着山村,牛马很多,使春草被吃尽,云和积雪相互映衬显得苍山阴暗,烟雾伴着夕阳使树木昏暗。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悲伤、哀愁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借古伤今,感叹世事变迁,内心哀愁的感情。9.作者处理情景关系是从时间顺序和故乡农作物耕种的实物顺序和人们作休得顺序来描写对故乡的思想和怀念。[复习建议]下面是2007—2011年宁夏海南卷(2010年开始改为“全国课标卷”)对“古代诗歌阅读”部分考查的题号、题型和考查点分布图:题号题型考查点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8主观宋诗《小斋即事(刘一止)句意宋诗《题李世南画扇》(蔡肇)意象意境宋词《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意境乐府诗《雨雪曲》(南朝陈•江总)意境词语唐诗《春日秦国怀古》(周朴)情感9主观意象情感情感技巧技巧情感主题技巧情感情景关系从上面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2007—2011年宁夏海南卷对“古代诗歌阅读”部分的考查,分值11分(与大纲卷相比增加了3分);题型相对稳定,两个小题,均为主观题;选材上看,两次选宋诗,一次选宋词,一次选乐府诗,一次选唐诗;考查点设置上看,是“一诗两问”,重点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大多以单独鉴赏的方式考查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另外,通观2011年全国17套高考语文试卷,“古代诗歌阅读”部分的考查,选材依然以宋代为主(10首,其中湖北卷2首),唐朝3首,明、清各2首,汉乐府诗1首;体裁以诗为主(15首,其中湖北卷2首),词3首;作者一二流参半,有杜甫、苏轼、黄庭坚、周邦彦等一流作家,也有周朴、张弼、储光羲、华岳这样的二流作家;考查点设置上,有以下几种倾向:①弱化字词,强调整体理解和感悟;②淡化意象,意象考查融于情感技巧;③淡化背景,突出诗歌本身的鉴赏;④趋于综合,突出鉴赏能力的考查等。因此,我们2012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备考时要注意培养以下三种意识:(1)培养审题意识。题干一般包含着命题角度、阅读范围、答题方式三方面的提示性信息,下笔前一定要吃透题干要求。(2)强化解题流程意识。古诗鉴赏的解答应该遵循这样三个步骤:第一,反复体味,读懂原诗。读懂诗歌要注意“五看”: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诗歌,四看注释,五看试题。第二,看清要求,明确方向。第三,注意表达,规范作答。(3)规范答题意识。掌握答题的常用模式、基本思路。比如: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景物特征+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点评性语句(点评特征、手法技巧、情感意境等);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又如“炼字”题的答题顺序:解释字义,将字放在句中翻译诗句,说一下该字本身的好处(活用或修辞手法),探讨一下该字在上下文中的作用,再看一下该字在表达诗人思想情感和主题上的作用。在答题格式上,—般是先观点,后理由;先概括,后具体。(三)名句名篇默写。1个小题三个分题,共6分。分值较去年增加了1分,且不再是二选一,选句涉及初中、高中。2011年课标卷所考查的名句出处均在课标推荐背诵的64篇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之内,其中两篇初中(《论语·述而》《醉翁亭记》),一篇高中(《蜀道难》),既考查了考生的文化积淀,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启发意义。[答题情况]平均得分3.07分,得分率51.17%,比2010年(得分率52.6%)略有降低。[参考答案](1)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2)可以横绝峨眉巅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考点解说]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本题中《论语·述而》和《醉翁亭记》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蜀道难》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本题每答对一空给1分,多字少字,有错字或者别字,该空不给分。每篇第二句后多背默,不论对错,不影响得分。[存在问题]从学生答卷来看,存在着记忆不准确,多字、少字、错字、别字等现象(考生易错的字有“绝、眉(误写成“嵋”)、巅、栈、钩(误写成“勾”)、暝、暮”等,易多字少字的句子有“(则)必有我师焉”“(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等)和张冠李戴、诗句互相串门现象;另外,有些考生因书写不规范、字体潦草、字迹不清而失分。[复习建议]下面是2007—2011年宁夏海南卷(2010年开始改为“全国课标卷”)对“名篇名句默写”部分考查的题号、题型和考查点分布图:题号题型考查点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10主观《庄子••逍遥游》《蜀道难》(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诗经••氓》《锦瑟》(李商隐)《泊秦淮》(杜牧)《醉翁亭记》(欧阳修)《出师表》(诸葛亮)《陋室铭》(刘禹锡)《虞美人》(李煜)《劝学》(荀子)《马说》(韩愈)《游山西村》(陆游)《论语·述而》《蜀道难》(李白)《醉翁亭记》(欧阳修)从上面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2007—2011年宁夏海南卷“名篇名句默写”部分的考查,分值6分(与大纲卷相比增加了1分),一个小题,不再是二选一,选句涉及初中、高中,以高中为主的倾向并不明显。因此,我们2012年高考名篇名句默写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散记忆,默写准确。对《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附录划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50篇7—9年级优秀诗文篇目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14篇古诗文篇目一定要会背默,尤其是篇中的易混易错字一定要记准确,不能似是而非。(2)写后检查,认真细心。要养成写后认真检查的好习惯。第三大题“文学类文本阅读”/第四大题“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题)。每大题4个小题,共25分。选考题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了林海音的《血的故事》(小说),实用类文本阅读选取了吴晶的《黄宾虹传》(传记),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擅长二选一完成,兼顾了考生的个性差异,显示了考试的包容性和公平性;考查内容增加了探究的成分,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里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文学性更强,内容比较具体,有利于考生阅读。与2010年大纲卷散文阅读相比,分值增加了3分;且考查的包容性更强,如第(1)题采用多项选择题的形式,兼顾考生的不同认知,层级赋分,更加人性化。考查的重点和以往课标卷相同,小说侧重于人物、主题、情节和环境,传记侧重于人物成才的轨迹、特点和影响。应该注意的是,选修板块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两个题多年来设题难度不一,既降低了命题的信度,也对高中学校在文学类选修模块的选课、开课形成强大制约。今年这两个大题,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试题难度(0.62)则有所降低,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试题难度(0.71)逐渐接近(平均分相差2.23分)。这个变化有利于选择文学类文本的考生得分,保证了公平,值得肯定。经统计,20%的考生选文学类文本阅读,77.2%的考生选实用类文本阅读,其他或为两题都选,或两题都没选。[答题情况]第三/四大题平均得分15.47分/17.7分,得分率61.88%/70.8%,比2010年大纲卷散文阅读得分率(46.45%)提高较多,得分率在五个大题中排第三。题号正确选项满分平均分难度区分度11(1)/12(1)C、D/C、D53.4/2.830.68/0.570.66/0.7711(2)/12(2)63.11/4.560.52/0.760.45/0.4511(3)/12(3)63.98/5.040.66/0.840.53/0.411(4)/12(4)84.98/5.310.62/0.660.32/0.271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让彭先生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因为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爱情故事很是生动曲折。B.台湾姑娘秀鸾与彭先生相爱,却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为了捍卫爱情,她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争。C.“铁石心肠”的老丈人有一天“柔肠寸断”,这是他改变对女婿态度的起因,而这一情节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讲述了一个与血型有些关系的婚恋故事;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在台湾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文笔诙谐而又细腻。[考点解说]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满分5分,平均分为3.40,难度为0.68。从2009年开始,多项选择题借鉴美国考试PISA分层级给分的方法,即根据各个选项的难易度赋分,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只简单地区分正确或错误。其中A、B、C三个选项是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D、E两项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和概括。参考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选项超过两个不给分。C项最符合原文意思,是第一正确选项,给3分。D项基本正确,只是“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有些笼统,所以是第二正确选项,给2分。B项“牺牲亲情”“以死抗争”不符合原文情节,秀鸾说过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的话,但没有这样做,后来也一直和家中有联系,因此只给1分。A项张医师紧接过的是钱太太的话,彭先生的爱情故事是悲喜剧,不是“生动曲折”,张医师让彭先生讲故事则主要是为了劝大家验血型,这从后文“彭先生说到这里,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可以看出。E项这篇小说的内容应是关于外省人彭先生与台湾小姐的爱情故事。A、E两项均不符合原文的意思,为错误选项,所以均不给分。(2)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考点解说]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满分6分,平均分为3.11,难度为0.52。参考答案: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评分细则:每个要点2分。要点①“外省人”可替换成“大陆人”“外地人”“外来人”等,说成“说明人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也可。要点②还可答成“提示(暗示)小说的线索”、“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等。要点③只说“照应下文”即可;“照应”可替换为“呼应”;说成“便于显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亦可。三个要点次序不论。考查细节的作用,做题时应考虑细节本身的内容(人物角度),细节与上下文的关系(情节联系角度),细节与主题的关系。考生容易忽视的是主题表达角度。(3)“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考点解说]本题考查考生欣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满分6分,平均分为3.98,难度为0.66。参考答案: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评分细则:每个要点2分,其中对性格特点的概括1分,简要分析1分。只有正确的简要分析而没有性格特点的概括,整体扣1分。要点①“有担当明大义”说成“深明大义”、“宽容”、“豁达”、“通情理”、“明事理”都可;其后的分析只要说到“老丈人做手术时,主动为之输血”即可。要点②性格特点概括为“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不轻言放弃”、“感情专一(真挚、执著)”皆可;要点③性格特点也可概括为“诙谐风趣”、“心态乐观”、“性格开朗”等。“幽默”、“乐观”答出一个即可。(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考点解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解答探究性题目,要由文内拓展到文外,对文本作一定的归纳和概括,并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进而根据要求展开联想。要亮明观点,并以充分的理由证明观点。解答此题,要以标题为探究点,思考标题对表达主题的作用,标题对组织情节的作用,标题对构思、行文有什么意义等,分点作答。满分8分,平均分为4.98,难度为0.62。参考答案: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事实”;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评分细则: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6分,论述中的三个要点各2分;有三个要点即为“理由充分”;论述的合理性有欠缺酌扣1—2分。三个理由只要是从“血”或“血型”的字面意思、小说内容、主题思想三个方面来写都可以。“面面俱到”指的是各种观点都说到,而非某一观点中论述要点的面面俱到。其他观点,只要论述合理、理由充分,不影响得分。12.(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考点解说]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满分5分,平均分为2.83,难度为0.57。参考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选项超过两个不给分。C项最符合原文意思,是第一正确选项,给3分。D项基本正确,只是“书画大行家”应为“鉴赏、鉴别真伪的大行家”,所以是第二正确选项,给2分。B项“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不完全符合原文“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的意思,因此只给1分。A项黄宾虹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而以轻软为秀润则是沪上流行的欺人画风。E项“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突出成就”是文中所没有的。A、E两项均不符合原文的意思,为错误选项,所以均不给分。(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考点解说]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满分6分,平均分为4.53,难度为0.76。参考答案:①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评分细则:每答对一点给2分。要点①“生活清静”说成“生活清幽”、“生活宁静”、“心情平静”、“生活闲适”,要点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说成“自然环境的熏染”、“对秀美景色的写生”,要点③说成“隐居生活使他悟性提高”皆可。(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6分)[考点解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满分6分,平均分为5.04,难度为0.84。参考答案:①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②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评分细则:每答出一点给3分。要点①只说“对笔法的影响”,或只说“对章法的影响”扣1分。如果说成“借鉴了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给2分;要点②“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答出任一点给2分,两点都答出给3分。此题抓住上下文中的关键语句即可总结出答案,要点②考生往往答不全而失分。(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考点解说]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解答此题,可以将两位艺术家合二为一谈启示,也可以选择两位艺术家中的一位来作答,这样思考点更为集中。一般是先出示一个观点,然后根据题干中要求的三个方面,联系原文论述观点。论述时要注意:①辨清观点。正确解读文本,辨清传记主人公的个性观点和作者的态度立场,看二者统一还是相异,从而获取文本的主要观点。②结合文本。评析必须建立在对文本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对文本作一定的归纳和概括来进行探究。③独立思考。参照生活积累、平素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结合社会现实与未来发展方向,运用辩证与发展的观点进行思考探究。满分8分,平均分为5.31,难度为0.66。参考答案: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①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勇于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①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③脚踏实地,享受人生。评分细则: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6分,论述中的三个要点各2分;有三个要点即为“理由充分”;论述的合理性有欠缺整体酌扣1—2分。各种观点中的三个理由不论从“人生态度”、“艺术风格”、“艺术追求”、“艺术道路”、“对名利的看法”何种角度去论述皆可,不必与参考答案完全相同。[存在问题](郑州11中贾颖老师总结)(1)审题不清,答非所问。仔细审题是正确答题的第一步,如果审题不清,对题目的要求不明,或者忽视了某些具体的限制条件,那么即使答案本身能说通,也得不到分数。如11题(2)小题: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一题考查的是小说开头设置铺垫的作用,但有的考生却写“南腔北调是说口音不纯正,夹杂外地口音”,变成了解释成语;还有的考生将“南腔北调”这一关键扔掉,只答出“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之类的套话,泛泛而答,遗漏了文本自身构思的独特性。(2)曲解文意,错位解读。虽说我们提倡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但就大多作品而言,其表现的主题思想、体现的情感态度还是有个方向和范围的。考生答题时必须在通观全文的基础上准确理解,不能随心所欲的主观臆断。如文学类文本《血的故事》,有的考生根本没看懂这篇小说,误以为是写张医师怂恿大家都去验血型从中牟利,而作为朋友的彭先生就编造了一个故事帮张医师行骗,最后两人得逞了。如果这样理解小说的主旨,那么对主人公性格特点和题目的分析就不可能准确。(3)回答空洞,缺少分析。答题时,既要摆明道理,又要具体分析,有所依据,尤其是题干中明确要求“请简要分析”“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的,更不能只有空洞的概念。如11题(3)小题:“‘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有的考生仅仅写出“深明大义”“说话幽默”“为人宽容”“对爱情执着”,而没有任何具体分析。这样答即使要点周全,也只能得到一半的分数。(4)不会概括,不分要点。有的考生缺乏分析和概括能力,看到问题,就只能跟着感觉走,在文章里不加选择地乱抄一通。还有的考生误以为答案多多益善,只要与问题沾边的句子就作为答案,不分要点,答案杂乱无章。如12题(4)小题:“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相关内容在第3自然段。有的考生虽然找到了关键语句,但不会归纳概括,照抄原句:“他在1929年编辑的《宾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其实只要将分号前后内容合并一下,就可以得出精简的答案: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有的考生不会分析句间关系,不知道哪些语句才是黄宾虹这样做的原因,又担心遗漏得分点,只好把整个段落统统抄下来,不分要点,缺乏条理。这样既造成要点不突出,影响得分,又增加了抄写量,耗费了时间。(5)遗漏要点,顾此失彼。答题要做到要点周全,否则会失掉相应的分数。有的考生对文本理解不到位,不会梳理层次,作答时就容易顾此失彼,遗漏要点。如12题(2)小题: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这个题的答案共三个要点,但不少考生遗漏了要点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其实这个要点来自文中语句“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考生没有将“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与“隐居时期”联系起来,以致对这个明显的要点视而不见,白白丢掉了分数。(6)脱离文本,另起炉灶。考生大多知道文本是现代文阅读答题的依据,但探究类题开放性较强,加上题干中有“谈谈你的看法”这样的表述,有的考生就误以为探究题可以随心所欲地答。其实,所谓的探究题也必须以文本为立足点,从文本的主题思想或观点态度出发,联系文本的构成要素(如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主题表现)、文体特点或传主的思想言行,再结合社会现实、生活体验及阅读经验等,提出自己的见解。如12题(4)小题:“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已经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有的考生答:我不同意张大千的金钱观和文艺志趣,作为艺术家,不应将艺术与金钱联系起来,否则,他的艺术就必定是庸俗功利的,就不是纯粹的艺术,不可能取得伟大的成就;张大千还仿作名家作品,弄假成真,这是一种弄虚作假的行为,所以我认为张大千不是真正的艺术大师。以上观点就某个方面而言,是有道理的,但它既不符合文本观点,也不够客观。文本中“出神入化”“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都是一代宗师”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论性语言已经表明对张大千的褒扬态度,考生不能仅凭一己片面的理解,脱离文本进行探究。[复习建议]下面是2007—2011年宁夏海南卷(2010年开始改为“全国课标卷”)对“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题)部分考查的题号、题型和考查点分布图:题号题型考查点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三11(1)客《林冲见差拨》(《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11分析概括《二十年以后》([美]欧•亨利)11分析概括《孕妇和牛》(铁凝)分析概括《保护人》([法]莫泊桑)分析概括《血的故事》(林海音)分析概括(2)主12表达技巧12表达技巧人物形象人物形象表达技巧(3)主13人物形象13人物形象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人物形象(4)主14探究14评价探究评价鉴赏探究鉴赏探究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四12(1)客《叶圣陶在四川》(《叶圣陶和他的世界》)15分析概括《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盛宣怀传》)15分析概括《寻找教育的曙光》(陶行知传记《爱满天下》)分析概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分析概括《下笔不觉师造化》(吴晶《黄宾虹传》)分析概括(2)主16提取信息16提取信息理解分析理解分析理解分析(3)主17理解分析17理解分析表达技巧理解分析分析概括(4)主18探究18评价探究思想感情鉴赏探究鉴赏探究从上面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2007—2011年宁夏海南卷对“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题)部分的考查,题型和考查点相对稳定。另外,通观2011年全国17套高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的考查,13套新课程试卷中有8套考查了小说(4中4外,除江苏卷是长篇小说节选外,其余均为微型小说),5套考查了散文;全国大纲卷和四川卷、重庆卷、湖北卷4套旧课程试卷均考查的是散文。“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的考查,13套新课程试卷中有4套考查了传记(4中),1套考查了科普文章(山东卷《没有天堂》),其余试卷未作考查。因此,我们2012年“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题)部分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2007—2011年宁夏海南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连续五年考查的都是小说(三中两外,且中外名家作品交替出现),小说复习仍然是备考的重点,但对散文的复习不能舍弃。(2)2007—2011年宁夏海南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连续四年考查的都是人物传记,往往是中国某一领域的启蒙者、开拓者或作出重要贡献的名家传记节选。人物传记复习仍然是备考的重点,但对人物访谈、新闻报道等的复习不能舍弃。(3)老师要指导学生养成一个系统的阅读、解答的思路并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备考的重点是小说,小说阅读考查的重点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小说阅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结构,把握情节。阅读小说时,分析作品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出故事由开端、发展到高潮、结局的情节脉络,既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小说阅读的一个考查点。小说情节的作用主要有:①点题或突出主题;②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③创造悬念、前后照应、侧面衬托、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线索作用等。(2)分析形象,把握性格。一般分析人物性格应从以下方面考虑:①了解人物在具体故事情节中的表现;②抓住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特别是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③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④结合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⑤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3)分析环境,把握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渲染某种气氛;③烘托人物心境,暗示人物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⑤奠定感情基调;⑥揭示主旨等。(4)分析技巧,把握主题。小说常见表达技巧主要有表现方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人称运用、顺序安排(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各种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的作用等。分析小说的写作技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小说情节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而帮助我们把握小说的主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备考的重点是人物传记,传记阅读的考查重点在于重要词句含义的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把握作者作传的观点态度,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传记阅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五大题“语言文字运用”。该大题有5个小题,共20分。与2010年大纲卷不同的是,今年课标卷将语言文字运用放在一个板块考查,客观与主观并重,由词语到句子,更加符合考生的感知规律和阅读习惯。相比2010年,题量减少了2小题,分值减少了7分,字音字形等需要识记的死知识的考查弱化,这一变化凸显了新课标卷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路。第16小题,考查长短句变换,难度适中,但长短句变换在高考中冷寂了多年后的重现给了考生不小的意外,导致该题得分率较低;这提醒我们备考时不能存侥幸心态,重视每一个考点是基本的备考原则。[答题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