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南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二-古代诗歌赏析_第1页
2020年湖南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二-古代诗歌赏析_第2页
2020年湖南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二-古代诗歌赏析_第3页
2020年湖南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二-古代诗歌赏析_第4页
2020年湖南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二-古代诗歌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常德,16—17)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5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1)“九重天”在这里代指

。(1分)(2)颈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赏析“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4分)A组2019年湖南中考题组1.(2019常德,16—17)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51答案

(1)皇帝(2)“横”“拥”分别是横陈、阻塞的意思,云横雪拥,境界雄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横”与“拥”既写路途艰难,亦写仕途险恶,即景抒情,情悲且壮,委婉含蓄地

表达了自己心系家人的愁苦悲戚的心绪和深感前途渺茫的抑郁与忧思。解析

(1)“奏”即奏章,朝奏:早晨送呈奏章。奏章是呈给皇帝的,显然,“九重天”是指皇帝。(2)标题中

的“左迁”表示诗人此时遭遇了贬谪,结合语境解读“横”和“拥”的意思,描绘它们在句中表现的画面,

挖掘它们传达的情感。结合颈联中的“家何在”“马不前”可看出诗人此时对家人的牵挂、对前途的迷

茫忧思。答案

(1)皇帝22.(2019郴州,10—11)古诗鉴赏(4分)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

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2分)上片:

下片:

(2)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请从本词蕴含

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2分)2.(2019郴州,10—11)古诗鉴赏(4分)3答案

(1)上片:写对月饮酒,想象在“天上”“人间”之间的徘徊与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抒发对家人的思念与祝愿。(2)(示例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词人将人事变迁、自然变化融为一体,体现了词人对人生的哲

理性思考,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示例2)全词通过写月下之感,用“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上片中,“不知天上宫阙”引出对“天上”的想象,以“何

似在人间”收尾,表现词人内心的矛盾(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下片中,词人用“转”“低”“照”写月亮的

移动,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收尾,抒发对家人的思念与祝福。(2)抓住整首词的情感主旨,选择恰当的词句,从作者情怀或人生哲理角度分析作答。答案

(1)上片:写对月饮酒,想象在“天上”“人间”之43.(2019娄底,15—1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8分)送凌十一[注]归长沙曾国藩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注]

凌十一:作者的朋友。(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4分)3.(2019娄底,15—1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答案

(1)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风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而伤感的气氛,烘托

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2)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句画面的能力。“落叶”等体现了秋的凄凉萧瑟,从标题《送凌十一归长

沙》得知这是一首送别诗,景物描写渲染了离别的伤感。(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意的能力。在理解字面

意思的基础上挖掘其深层次的含意。最后两句的意思:劝君一杯酒,快乐起来吧,大丈夫从来都是看轻万里

漂泊的。答案

(1)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风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64.(2019益阳,10—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9分)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B.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C.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D.尾联写作者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4.(2019益阳,10—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7(2)《而庵说唐诗》评价本诗时说:“‘大漠’‘长河’联,独绝千古。”请仔细品读颈联,完成下面的题

目。(6分)①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该联的画面。(2分)②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其“独绝”之处。(4分)答案

(1)D(2)①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缕孤烟飘摇而上,直插云霄;苍茫暮霭中,滔滔河水绵延千里,一轮红

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缓缓下沉。②语言:“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劲拔雄伟,写出了塞

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落日之低,写出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手法: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诗

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神奇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悲凉孤寂的情感。解析

(1)“都护在燕然”,将官在燕然前线,可见战事紧迫,并非表达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2)①本题考查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画面的能力。在理解原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进行描述。②本题考查学

生赏析诗句的能力。题目规定了赏析角度:语言和表现手法。“烟”除了“直”,还有“孤”的修饰,传达

出诗人此时内心的孤寂;“圆”是此时落日的视觉效果,太阳代表光亮和温度,能给人温暖之感。(2)《而庵说唐诗》评价本诗时说:“‘大漠’‘长河’联,独绝85.(2019岳阳,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4分)九日送别王之涣(唐)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注]

蓟(jì)庭,地名。(1)请简要分析“今日暂同芳菊酒”中的“暂”字的妙处。(2分)(2)从全诗看,末句写“断蓬”有什么用意?(2分)答案

(1)暂,暂时、暂且。点明和朋友相聚在一起的时间之短,一方面表达了诗人面对与朋友离别的依依

不舍之情;另一方面,表达即使悲切也无济于事,还不如今天忘却离别的忧伤,高高兴兴、开怀同饮菊花美酒。袒露了诗人复杂的情感。(2)断蓬,断根的蓬草,飞蓬。蓬草枯黄断根,遇风飞旋,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作者用“断蓬”暗喻明日一

别,彼此就像那飞蓬一样,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再见。表现出诗人对和朋友此时的相遇十分珍惜,对即将到来

的离别感到悲伤。5.(2019岳阳,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9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首先解读“暂”在句中的意思,然后联系诗歌主题“离别”鉴赏其

中流露的情感。结合整句分析,“芳”点明了酒之美,触发了诗人情感的波动。(2)问“断蓬”的作用,实则

指明了赏析的角度:修辞。然后从内容和情感上一一剖析。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首先解读“暂”在句106.(2019株洲,22—2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7分)送道标上人归南岳(唐)刘长卿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B.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暗示他即将归去。C.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D.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4分)6.(2019株洲,22—2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11答案

(1)D

(2)衡岳苍茫,千峰逶迤,你的禅房何处可寻?写出了道标上人率性飘逸、超凡脱俗的形象,表达

了诗人的依依不舍与向往之情。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后四句表达对道标上人的不舍,并非感时抒怀。(2)本题考查学

生分析诗句含意的能力。从字面上的意思入手,结合全诗,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即可。答案

(1)D(2)衡岳苍茫,千峰逶迤,你的禅房何处127.(2019长沙,10—11)古诗阅读(8分)赋得暮雨送李胄①韦应物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④。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⑤深不见,浦⑥树远含滋⑦。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⑧。[注]

①赋得:分题赋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

李胄时写的一首送别诗。②楚江:长江。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⑤海门:长江入海

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⑥浦:近岸的水面。⑦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⑧散丝:雨丝。(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

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7.(2019长沙,10—11)古诗阅读(8分)13B.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

的静来。C.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D.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

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E.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

伤。(2)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4分)答案

(1)BC(2)“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汽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1分)渲染出浓浓的离

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1分)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2分)解析

(1)A.本诗只是抒发离别伤感之情,没有言及对家乡的思念。D.本诗营造了迷蒙暗淡、沉重伤感的

意境。E.尾联“相送情无限”是直接抒情。(2)根据标题和注释,考生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叠词的使

用,一则能增强朗读语感,二则能将情感表达得更到位。B.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148.(2019衡阳,9—10)诗歌鉴赏(4分)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

两方面

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2分)(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

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8.(2019衡阳,9—10)诗歌鉴赏(4分)15C.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

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D.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答案

(1)听觉视觉(2)C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能力。秋色里军中号角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

色。可见这两句是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的。(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战士们在这样沉重

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理解错误,“声不起”表示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在重重困难之下将

士们毫不气馁,立志“提携玉龙为君死”。C.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161.(2018衡阳,7—8)阅读《归园田居(其三)》,完成(1)—(2)题。(4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二句中“盛”与“稀”前后对比,突出南山下的土地的荒芜,侧面写出诗人的灰心丧气。B.三、四句写一早就去除草,直到黄昏月出才扛着锄头回家。截取两个片段,归纳一天劳动的辛苦。C.五、六句承上而来,描绘了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写出了诗人垦荒劳动的艰辛。D.最后两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卒章显志,表达出作者的心愿。(2)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答案

(1)A(2)指诗人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B组2015—2018年湖南中考题组1.(2018衡阳,7—8)阅读《归园田居(其三)》,完成(17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涵的能力。“草盛”和“豆苗稀”的对比,透露了诗人这一天去田间劳作的原因是杂草丛生,庄稼长势并不喜人。整首诗表现出诗人决然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锄头辛勤劳作

的生活追求。A选项中的“灰心丧气”是错误的。(2)本题考查领会诗人情感的能力。诗歌前六句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结尾处:衣衫被沾

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的心意。“愿”就是指代前六句的内容,表达对田园归隐生活的喜爱之情。

挖掘得更深一点,体现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知识拓展

把握陶渊明的生平,知人论世①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诗人、文学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

隐居。②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文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

等。③中国古代有不少维护人格、保持气节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涵的能力。“草盛”和“豆182.(2018长沙,10—11)古诗文阅读。(8分)天末怀李白①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②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③,魑魅④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⑤。[注]

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

南。天末:天边。②君子,指李白。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④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

坏人。⑤汨罗: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2.(2018长沙,10—11)古诗文阅读。(8分)19(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予特定的含义,例如“鸿雁几时到”中的“鸿雁”就因为有借雁足传信的说法,

常常被用来借指书信。B.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元素,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形成意

象,构建了共同的意境。C.“知人”是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作者视李白为知己,首联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作者对李白的

关切。D.“论世”也是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作者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所以才由李白的遭遇联想到自

己的遭遇,感慨万千。E.诗歌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憎”一“喜”的对比,主要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无尽感

叹。(2)诗人为什么说“应共冤魂语”?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20答案

(1)DE方法技巧

诗歌客观题解题四考虑①考虑意象、意境的具体解读是否准确。②考虑古诗词的文学常识表达是否准确。③考虑写作手法辨析是否准确。④考虑主要内容、思想情感是否准确。(2)①因为李白和屈原都是被谗放逐的。(1分,答“被诬陷的”等意思相近的词语均可。)②对李白的无比

关怀、思念(怀念);对李白不幸身世(命运)的深切同情;自身内心深处的悲苦。(3分,每一点1分,意思相近便

可。)解析

(1)D.“作者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由李白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遭遇”错误,结合注释

可知杜甫没有和李白一起被流放。E.“主要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的表述是错误的。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可通过注释①得知该诗的写作背景:李白受牵连被流

放,途中遇赦,结合诗题中的“怀”解读诗人着重表达的情感:对李白的思念与牵挂。答案

(1)DE213.(2018永州,12—13)古代诗歌阅读。(7分)【甲】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乙】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2018永州,12—13)古代诗歌阅读。(7分)22(1)对【甲】【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诗首联用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送寒之景点明已是寒冬时节。B.【甲】诗颔联用“遥隔”二字表明作者远离家乡,因山川阻隔,不能归去。C.【乙】诗首联细写旅途所见之景,点明行船地点,奠定全诗感情基调。D.【乙】诗颈联写江上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蕴含时序交替的理趣。(2)试比较【甲】【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4分)(1)对【甲】【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3答案

(1)A(2)相同点: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不同点:甲诗怀乡思归,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

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一展宏图。矛盾之下,一片迷茫。乙诗在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的同

时,也借新旧更替之常理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能力。甲诗首联描绘的是秋季之景,而非“寒冬”。(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甲诗中,“乡泪客中尽”极言诗人的思乡之情,“迷津欲有问”化用孔

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从政的想法,诗人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

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表达诗人茫茫的愁绪。乙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幕还

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表现了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在

抒发诗人思归盼归的乡情的同时又流露出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答案

(1)A(2)相同点: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不同点244.(2018张家界,9—10)阅读古诗,回答(1)—(2)题。(3分)春山望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1)首联在全诗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1分)(2)放飞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2分)答案

(1)总领全篇,奠定全诗欣喜愉悦的感情基调。(2)春天的夜晚,捧起澄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

满衣衫。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首联的意思是: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满怀游春逸兴来到山中,山中

有许多美好的事物,令人倍感赏心悦目,欣慰无比,以至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竟而忘返。接下来的颔联、

颈联、尾联就是具体描述此处的美景以及诗人的流连忘返之态。(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的能力。描绘诗句的画面就是在翻译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修饰词。4.(2018张家界,9—10)阅读古诗,回答(1)—(2)255.(2018株洲,2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6分)秋扇词[唐]刘禹锡莫道恩情无重来,人间荣谢递相催。当时初入君怀袖,岂念寒炉有死灰?(1)诗中“

”表现了扇子得到珍爱。(不超过四个字)(2分)(2)本诗对你的启示:①

;②

。(4分)5.(2018株洲,2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6分)26答案

(1)入君怀袖(2)(示例)①要感恩曾经给过自己帮助的人;②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兴盛就有衰败,要用发展、变化的眼

光看待身边的人与事;③无须强求,凡事顺其自然;④学会换位思考;⑤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自卑。(任选

其二作答即可)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能力。诗歌四句中,只有第三句,通过动作描写以及回忆性口吻,表现了扇子

曾得到的珍爱。(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的能力。要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挖掘其深刻含意。全诗大意:不要抱怨恩

宠与情意离开后不再回来,要知道鲜花有开有落,人世间的事情也是这样。当初天气炎热时,人们把你捧在

手中、藏在袖里,何等珍爱?那时你可曾想到被冷落一旁的火炉吗?词中说的是扇子,其实是指一种社会现

象,是在劝导人们:在感到失落与心态失衡时,要理性地、多角度地看待变化。要懂得感恩,但不要希求恩情

永久;事事对自己都好,那是不现实的。要淡看得意与失意。当自己受到恩宠时,不要忘记,在你身边还有正

被冷落的其他人。答案

(1)入君怀袖276.(2017常德,16—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5分)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1)王维与《过故人庄》的作者

都是

诗派的代表人物。(2分)(2)古人用“诗中有画”来评价王维的诗,试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联

所状写的画面。(3分)6.(2017常德,16—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8答案

(1)孟浩然田园(山水田园)(2)(示例)我悠闲自在,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仿佛已

无路可走时,抬眼望去,几朵白云自由自在地从山间渐渐升起。解析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根据平时积累作答。(2)本题考查理解与描绘诗句画面的能力。

描绘诗句展示的画面,在翻译诗句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添加恰当的修饰词即可。知识拓展

“山水田园诗派”是唐代诗歌流派,继承并发展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及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人

物有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其中王维成就最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

有画,画中有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答案

(1)孟浩然田园(山水田园)(2)(示例)我297.(2016益阳,10—11)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完成(1)—(2)题。(5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1)“浓睡不消残酒”的“浓睡”是

之意,用在这里不但新颖,而且很贴切。(2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惜花伤春的感情。B.本词通过主仆对话,表现了女主人娴雅聪慧、侍女率直粗心的特点。C.这首词语言通俗,全篇没用一个典故,而是用口头语写心中事,明白易懂。D.“绿肥红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儿繁茂、叶儿凋零的景象。答案

(1)沉睡,酣睡,深睡(2)D解析

(1)“浓”强调了睡眠的深度。(2)“绿”和“红”分别借“叶”和“花”颜色来代指它们,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肥”和“瘦”分别

让“叶”和“花”具备了人的情态特征,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叶儿繁茂、花儿凋零的景象。解题关键

第(1)题,解读“浓”字,“浓”和“浅”相对,意即“深”,用来形容睡的程度,“浓睡”即沉

睡、酣睡、深睡。7.(2016益阳,10—11)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完成308.(2016娄底,15—16)古诗赏析。(8分)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

(1)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的尽

头有一股浓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2)表达了作者对被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8.(2016娄底,15—16)古诗赏析。(8分)31解析

(1)展开合理想象,给诗词中的关键词添加修饰词,并添加合乎情理的元素。如“大漠”,可以用更形象的词语形容并对内容进行拓展,如无边无际、黄沙莽莽、不见草木,如“长河”会有“粼粼波光”,等

等。(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汉塞”,像北

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古诗的中心通常还在最后两句中可以看

出,“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在萧关遇到“候骑”,可看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不得志的愤懑之情。评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描述画面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

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可偏离诗歌的意境、主

题和诗人的情感。(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古诗中的关键语句,往往透露出诗人的情感。解析

(1)展开合理想象,给诗词中的关键词添加修饰词,329.(2015长沙,10—11)古诗文阅读。(8分)醉花阴①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②,瑞脑③消金兽④。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⑤,半夜凉初透。东篱⑥把酒黄昏后,有暗香⑦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⑧瘦。[注]

①词牌名,选自《李清照集校注》。这是词人重阳节写给丈夫赵明诚的一首词。②永昼:漫长的白

天。③瑞脑:一种香料。④金兽:兽形的铜香炉。⑤纱厨:纱帐。⑥东篱:采菊花的地方。⑦暗香:菊花的幽

香。⑧黄花:指菊花。(1)古诗词中,一些物象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情感,成了情感的象征。例如,本词中“东篱把酒黄昏后”中的

“酒”,被赋予了

的情感,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中的“酒”则被赋

予了

的情感。(4分)(2)古诗词中经常有语义双关、形神兼备的字词,例如本词中“半夜凉初透”中“凉”字一语双关,既指天

气之凉,又指词人

的内心感受。又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字既写出

了菊花的形态,又形象地描绘出词人

的形象特点。(4分)9.(2015长沙,10—11)古诗文阅读。(8分)33答案

(1)愁闷豪壮(2)孤独、凄凉消瘦、憔悴解析

(1)李词的情感主要是忧伤愁苦,思念丈夫;苏词的情感表现为慷慨激昂。(2)天气凉,暗示人内心的悲伤、凄凉、孤独、寂寞;瘦,其实是说词人憔悴消瘦。知识拓展

第(1)题,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

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

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代表词人有柳永、

秦观、李清照等。第(2)题,“寓情于景”是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的写作手法,外在

表现是诗词中含有明显的包含着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答案

(1)愁闷豪壮(2)孤独、凄凉消瘦、憔悴3410.(2015益阳,10—11)阅读杜甫《春夜喜雨》一诗,完成(1)—(2)题。(5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1)从诗体上看,《春夜喜雨》是一首近体诗中的

。(2分)(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B.诗的前四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雨细而轻柔的特点;第五、六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出一幅美妙

的江村夜雨图。C.诗的最后两句写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枝头。D.作者描写春雨融情于景,由近及远,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答案

(1)律诗(五言律诗)(2)B解析

(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五言即五字一句。(2)比喻手法有误,五、六句只是一般的描写。10.(2015益阳,10—11)阅读杜甫《春夜喜雨》一诗,351.(2019山东潍坊,13—14)阅读下面两首辛弃疾的词,回答问题。(6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②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注]

①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②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1)下面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南乡子》的上阕,词人一问“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二问“多少事”,感慨往事悠悠,英雄往

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B.《南乡子》的下阕,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流露出对苟且偷安、C组教师专用题组1.(2019山东潍坊,13—14)阅读下面两首辛弃疾的词,36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C.《清平乐》的上阕,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自语”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吹窗纸的声

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D.《清平乐》的下阕,“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彻夜未眠,眼前现实

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2)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一婉约。试结合词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

(1)D(2)①《南乡子》风格豪放。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②《清平乐》风格婉约。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每点2分)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D项中的“秋宵梦觉”是指秋夜作者从梦中醒来,而非词人彻夜

难眠。(2)本题考查赏析古代诗歌艺术风格的能力。首先要明确《南乡子》为豪放词,这种豪放之风是通

过词中出现的神州、滚滚长江水、万兜鍪、曹刘、孙仲谋这种大意象、大境界、大人物所展现出来的。

所以在分析时,要将词中能够表现出豪放特点的这些词句摘出作简要分析。《清平乐》风格婉约,这种婉约之风通过词中的饥鼠、蝙蝠、松风、急雨、破纸窗等景物来写词人闲居上饶时的生活场景,然后下阕委

婉抒情,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实中流露深情。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372.(2019苏州,5—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8分)赠苏绾书记①杜审言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红粉②楼中应计日,燕支山③下莫经年![注]

①书记:官府或军幕中主管文书工作的人员。诗句中的“书记”指文字、书籍、文章等。②红粉:这

里指诗人好友苏绾的妻子。③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山丹东南,泛指友人将要赴任之地。(1)一二两句写出了苏绾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3分)(2)诗中“应计日”和“莫经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2.(2019苏州,5—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38(3)下面诗中的“闺中只独看”与“红粉楼中应计日”的写法有什么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析。(3分)月夜①杜甫今夜鄜州②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

①本诗是诗人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②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人在鄜州的羌村。答案

(1)特点:文采出众,才华横溢。用意:突出了苏绾的才干,交代了“赴朔边”的原因;也蕴含了诗人对

好友的离情别意。(3分)(2)诗人设想离别之后苏绾的妻子会在家计算他的归期,劝说好友莫要长久不归,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

和期待他早归的情感。(2分)(3)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借他人的行为和感受来表现自己的情思,含蓄婉转。杜甫诗中想象妻子孤独望月,

为他的处境而焦心的情景,实际上抒发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情;杜审言设想苏绾的妻子计日盼归的情景,来抒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3分)(3)下面诗中的“闺中只独看”与“红粉楼中应计日”的写法有什39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翩翩”一词形容风度、文采优美的样子。诗的首

句写出友人苏绾的潇洒自得,文采出众。“从戎”指从军。“朔边”指北方边地。结合注释可知,这首诗

是作者为赠别友人苏绾从军边地而作。诗人使用先答后设问的曲笔,正因为苏绾翩翩,才被聘为书记。这

样写更突出了友人的风度与才干,同时暗含了诗人对友人的倾慕与惜别留恋之情。(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

歌情感的理解能力。这是一首送别诗,“经年”指“多年”“好几年”。诗人想象友人妻子计日而待丈夫

的归来,委婉地劝说友人切勿留恋边地,应尽早归家团聚,表面上说友人妻子不忍分离,实则含蓄地表达诗人

自己盼友人早归的情感。(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辨析能力。《月夜》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

情,采用从对方角度设想的方式,意在从对方的情感生发出自己的情感。不言己思家人,却言家人思己。首

联诗人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也含蓄地流露出了诗人自己“独看”长安之月而遥忆鄜州的情思。

既是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是抒发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翩403.(2019甘肃兰州A卷,7—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5分)好事近·梦中作①秦观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②转空碧。醉卧古藤阴

下,了不知南北。[注]

①该作写于词人被贬处州(今浙江丽水)时。②夭矫:形容姿态伸展屈曲而有气势。(1)请你想象“花动一山春色”所展现的情景,并将它描写出来。(2分)(2)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词人在山路、小溪深处的真实见闻。B.词的下片写词人梦中仰观所见云空的变幻和歇息于古藤阴下的心理活动。C.结尾两句中的“醉”,不仅写卧态,而且也包括词人在梦境中的情态。D.“了不知南北”表现出与“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般自然平淡超脱的情绪。3.(2019甘肃兰州A卷,7—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答案

(1)(示例)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一山春色,令人心动。(突出情景特点,给1分;描写形象,给1分)(2)A解析

(1)“花动一山春色”妙在“动”字,它将春花与春色有机地融为一体。春花是春天的使者,是春天

代表性的景物,满山鲜花盛开、争奇斗妍,呈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气象万千。山花开得迅速,词人在不知

不觉中突然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花动即心动。(2)“真实见闻”显然是错误的,这首词

标题中的“梦中作”,即表明是梦中的情景。知识拓展

《好事近·梦中作》是北宋词人秦观创作的一首词。此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作者一次梦中之游

的经过。词的上片写梦中雨后出游。沿路山花烂漫,色彩缤纷,一派明媚春光。下片写词人醉酒,梦中仰望

碧空,看到“飞云”涌动,如龙蛇飞舞,变幻莫测,不禁为之神往,以至于忘乎所以,进入不知南北、物我两忘

的仙境之中。“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由动至静,创造了一种无我之境,反映出词人消极出世的思想。古藤浓荫的

覆盖下,词人酣然入睡,置一切于不顾,似乎达到了无我之境,实际上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消极反抗。答案

(1)(示例)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424.(2019江西,6—7)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4分)[甲]春尽[唐]韩偓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乙]春尽[宋]郑獬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4.(2019江西,6—7)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4分43(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B.甲诗首联写诗人因“惜春”而连日喝酒的行为和醉昏昏的状态。C.乙诗颈联描绘了山回路转、气象万千的景象。D.甲诗尾联写诗人愧对流莺清晨到西园的厚意,乙诗尾联写诗人喜于山间宜人之景。(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情感沉挚动人;乙诗重在写景,情寓景中。B.甲诗使用“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诗人悲凉情绪。C.乙诗“春风应怪在天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风趣。D.甲诗“地迥难招自古魂”表达的心境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答案

(1)A(2)B解析

(1)这两首诗确实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但是乙诗并未表达家国之悲,而是表

达羁旅之愁和对污浊现实的厌恶。(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反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相反的属性,用

一些事物做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一种表现手法,其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鲜明。甲

诗使用“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并非反衬。(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45.(2019湖北黄冈,25—27)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甲]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乙]从军行①骆宾王平生一顾念,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②,唯当死报君。[注]

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②“不求”句: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

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5.(2019湖北黄冈,25—27)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45(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诗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

家亡的悲哀。B.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即将覆

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C.乙诗“意气溢三军”中的“溢”字是“满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全军将士的高昂斗志

和英雄气概。D.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兼程、气冲云霄的威武。(2)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3分)(3)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别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答案

(1)D(2)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

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写

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3)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46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的能力。D项,“乙诗颔联运用

对比手法”错,应是“对偶”,而不是“对比”。说野地里的阳光从兵刃两边分照而下,天上的星星好像刻

在剑上的花纹,一昼一夜,一分一合,对仗工整。这两句表面是写景,实际上是通过盛赞兵刃熠熠生辉,从侧面

表现军队的威武雄壮。(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炼字的能力。回答含义时要明确表现手

法,并结合词语所在的诗句,前句着一“抱”字,写将士拉开弓弦像怀抱着明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后句着一

“践”字,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运用白描手法。两个词动感极强,呈现的是激烈的战斗场景。

这两句诗写将士们或弯弓劲射,或纵马驰骋,毫不退缩,“践胡尘”写出军队进入胡地,直插敌腹,表现的是将

士们刚毅雄健的威武气势。再结合末句“唯当死报君”来理解,这两句对将士们的描写表现的是他们渴望

建功立业的豪情。(3)第一问,两首诗的尾联都把内心活动和情感直接展示了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直抒胸

臆”。第二问,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超越时空,表现了对死亡的深思以及毫不屈

服的斗志。“人生自古谁无死”表达了对死亡的淡定与不屈服,表现了视死如归的豪情和坚定的斗志,

“留取丹心照汗青”则表明自己是为正义而死,是舍生取义,表达了诗人慷慨激昂的情怀。骆宾王的“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中,“报君”即报国,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献出生命、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476.(2019贵州贵阳,21—22)诗歌阅读。(7分)与诸子登岘山①〔唐朝〕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②浅,天寒梦泽③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注]

①岘xiàn山:在湖北襄阳。西晋名将羊祜曾镇守此地,他去世后,当地百姓建碑纪念他。②鱼梁:襄阳

沔水中的沙洲。③梦泽: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1)下列诗歌中,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3分)

()A.曹操《观沧海》B.陈子昂《登幽州台歌》C.王安石《登飞来峰》D.文天祥《过零丁洋》6.(2019贵州贵阳,21—22)诗歌阅读。(7分)48(2)诗人为何不把“天寒梦泽深”写为“天黑梦泽深”?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

(1)B(2)“天寒梦泽深”中的“寒”字不仅从触觉体现季节的寒冷,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

身世的落寞心境;若改为“黑”字则仅从视觉来写眼前之景。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词主旨的理解能力。《与诸子登岘山》乃作者因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

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曹操的《观沧海》

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

的生命悲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引起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不得志的悲愤之情。王安石的《登飞

来峰》表达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文天祥《过零丁洋》表现

了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所以答案选B。(2)本题考查

对诗歌语言的赏析能力。联系全诗,从作者情感角度比较“寒”和“黑”。“寒”除了指“冷”的感觉以

外,还有“心灰意冷”的深层意思。而“黑”除了写视觉形象外,也暗指社会的黑暗。不过本诗中只是写

自己的感受,没有深入写社会,所以作者要写“天寒梦泽深”。(2)诗人为何不把“天寒梦泽深”写为“天黑梦泽深”?请简要分497.(2019四川成都B卷,1—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4分)寒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

便不同。(1)后人评价该诗“寒夜无寒”,请简述这样评价的理由。(2分)(2)诗中

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2分)A.雪花B.梅花C.菊花答案

(1)诗歌虽以“寒夜”为背景,但重在写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2)B。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客。解析

(1)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虽写的是寒夜,但“竹炉”“汤沸”“火初红”这些词

语却给读者以温暖的感觉,渲染了友人围坐火炉畅叙友情的温馨氛围,所以说“寒夜无寒”。(2)本题考查

对古诗意境的把握能力。从“寒夜”来看,应该是冬季,所以应排除C项“菊花”;从全诗的意境和氛围来看,全诗渲染的是一种友人相聚的温馨氛围,所以A项“雪花”不合意境,只有象征高洁的“梅花”与全诗

的意境和格调相符。故选B。7.(2019四川成都B卷,1—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08.(2018北京,8—10)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1)—(3)题。(6分)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

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

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1

分)(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8.(2018北京,8—10)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1)51

(3)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

是“①

”和“②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2分)

52答案

(1)(示例)时光匆匆流逝(2)(示例)我认为图1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图中的江面十分开阔,能表现“潮平两岸阔”的景象;图中的船帆高高悬挂,能表现“风正一帆悬”的景象。(3)(示例)①烟波江上使人愁②唯见长江天际流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古诗的能力。在回答本题时,需要理解诗歌内容与主旨。首先根据题干中“残夜

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等关键信息,再结合其对应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方法技巧

把握诗歌思想情感四方法①从诗人生平入手,了解诗人经历。②明确创作背景,探究诗人写作风格。③抓住诗句中的物象,明确物象的特点。④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的情感。(2)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

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回答本题时,需要关注图画中所描绘的景象与诗歌的意境。诗歌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

情怀;颔联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表现恢宏阔大的景象;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隐含哲理,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图1提供的画面展示出了初春江上行船的阔大景象,能表

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答案

(1)(示例)时光匆匆流逝53方法技巧

描绘诗歌画面描绘诗歌画面,首先,要读懂诗句,理解诗歌内容。其次,抓住诗歌中的物象及其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再

次,为了增添画面感,在描写时可以采用添加形容词,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方法,使语言更形象、生

动。最后,还要特别注意的是,描绘的画面不能脱离整首诗的意境。(3)本题考查的是默写古诗文的能力。回答本题需要抓住题干中“含‘江’”的要求,只要写出含有

“江”字的古诗即可,注意书写正确。知识拓展

含“江”的诗句积累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③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唐·杜牧)④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⑤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枫桥夜泊》(唐·张继)方法技巧

描绘诗歌画面549.(2018湖北黄冈,26—2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1)—(3)题。(8分)[甲]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乙]战城南杨炯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注],千里暗黄尘。[注]

白日:喻指君主。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9.(2018湖北黄冈,26—2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55(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单车”“征蓬”“归雁”等也传达了内心的忧郁和激愤。B.甲诗尾联既是实写,又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C.乙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

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D.乙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军队威

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2)乙诗尾联表达了征战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3)两首诗颈联都描写了边塞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景色的特点。(4分)(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56答案

(1)C(2)尾联揭示了征战者光明的内心世界。尽管征尘千里,遮天蔽日,但征战者心中始终充满明亮的阳光,心系

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报效君王(国家)。(诗句的理解1分,答到“心系祖国、立志杀敌、报效祖

国”给1分,大意正确即可。共2分)(3)甲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放眼望去,广阔无垠的大漠上,远处烽火台一缕孤烟直上云霄;杳无

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此句选取了塞外特有的景物“大漠”“长河”“孤

烟”“落日”,描绘了雄浑寥廓、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乙诗:“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冰冻的水寒冷得使马受了伤,悲凉的北风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此

句抓住冬天的景物“冻水”“悲风”,极言天气之寒,突出了寒冷、萧瑟凄清的边塞景色。(句意或特色景物的解说各1分,景物特点概括准确各1分。答案可从简,大意正确即可。共4分)答案

(1)C57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乙诗颔联“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战

场景象,所以“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错误;尾联的“寸心明白日”揭示了征战者光明

的内心世界,故“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表述不当。(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能力。“寸心明白日”一句,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战者光明的

内心世界。他们心系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念,视死如归,驰骋疆场,报效君王。“千里暗黄尘”既是描绘大漠

漫天飞沙的自然景色,也是对激烈战斗的渲染。(3)本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特点的能力。分析诗句景物描写的特点,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去分析这些词语突出表现了景物的哪些特点。如甲诗颈联要抓住“大漠”“长河”“直”

“圆”等词,分析它们的表现力;乙诗颈联要抓住“冻水”“悲风”“寒”“愁”等词语来分析诗中景色

的特点。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乙诗颔联“幡旗如鸟5810.(2018四川绵阳,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浣溪沙纳兰性德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注]

纳兰性德,皇帝侍卫,长期护驾在外。本词作于纳兰性德随康熙出游期间。(1)“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2分)(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回答。(4分)答案

(1)春天,杨柳依依,从南方归来的大雁列队北飞,词人在柳丝轻拂的道路上打马远行。(2)远离家乡的惆怅;对亲人与家乡的思念;对侍从生活的厌倦。10.(2018四川绵阳,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59解析

(1)首先找出两句诗中的景物,“杨柳”“马蹄”“征雁”,明确这些景物的特点,“杨柳依依”“打

马远行”“大雁北飞”。然后展开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注意想象的合理性。(2)上片写此次出行的经过,重点写景,而“客中谁与换春衣”是上片的点睛之笔。只身在外,有谁来替我换

上春天的衣裳呢?盎然的春意与心中惆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下片进一步借景抒情,前两句意为“自古以

来,闲情逸致只能寄托在落日的余晖上,而我这一春幽梦,追逐着飘荡在空中的蜘蛛丝”,通过“落照”“游

丝”这两个意象,思念家乡、思念闺中妻子的情怀跃然纸上。最后由梦境回到现实,刚刚寄走家书,只说自

己离家太久。这是作者对自己常年囿于侍卫职责,在消磨青春时光的扈从出巡中难得自由的慨叹,也流露

出其对这种生活的厌倦。方法指导

想象描述类题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

瑟凄凉、幽静深寂等,注意词语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解析

(1)首先找出两句诗中的景物,“杨柳”“马蹄”“6011.(2018山东潍坊,12—1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5分)浣溪沙①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

似尊前![注]

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②六幺:绿腰,曲调名。(1)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2分)(2)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3分)答案

(1)(示例1)“逐”字有追逐的意思,突出了游人之多、兴致之高,表现了众人游春的热闹情景。(示例2)“出”字有飞出、荡出的意思,突出了打秋千人的情态,使画面富有盎然生机。(2分,字义、效果各1分。任选一字作答,若全答,按“逐”字判分)(2)写出了作者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1分)蕴含着作者追求欢乐、排遣苦闷的情感。(2分)11.(2018山东潍坊,12—1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61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堤上游人逐画船”的意思是堤上踏青赏春的游人如织,踊跃追逐着湖里的画船。此句写所见之人,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

“绿杨楼外出秋千”的意思是湖畔绿杨掩映的小楼之外,传出打秋千的少女的欢愉之声。此句写美景中人

的活动,“出”字用得极妙,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

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在美丽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堤上游人逐画船”62名家赏析

名家赏“出”“绿杨楼外出秋千”句中的“出”字后人评价极高。晁无咎说:“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王国维说:“余谓此本于正中(冯延巳字)《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人间词话》)(2)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

上的所见所感。词的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愉;下片写作者于画船中宴饮的情况,着重

抒情。整首词意境疏放清旷,婉曲蕴藉,别有意趣。“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

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刻画出了他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人生何处似尊前”,虽是议论,但它又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写得豪放沉郁,耐人寻味。此词写出欧阳修与民同乐、同庆春天莅临的情怀。在词中,他忘却了贬官颍州的烦恼,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名家赏析

名家赏“出”63诗意原味

堤上踏春赏春的游人如织,踊跃追逐着湖里的画船,春水荡漾,四周水天相接,波涛击打着堤岸。湖畔绿杨掩映的小楼之外,传出打秋千少女的欢愉之声。莫要笑话满头白发的老翁还头插鲜花,我随着委婉动听的《六幺》琵琶曲调,频频推杯换盏。人生万事,何似对酒当歌?诗意原味

堤上踏春赏春的游人如织,踊跃追逐着湖里的画船6412.(2017湖北黄冈,26—28)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回答(1)—(3)题。(8分)[甲]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2.(2017湖北黄冈,26—28)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65[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

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

“深”字,让人满目凄然。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

所致。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66(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

“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2分)(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

感。(4分)答案

(1)B(2)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

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2分)(3)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

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2分)乙诗中的眼泪是因

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2分)解析

(1)本题考查诗词赏析能力。诗歌的尾联,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

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读者可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

怨,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说愁情只是

思念亲人所致是不正确的。(2)本题考查品析诗词语言的能力。“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

四个地方相距很远,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就使人头脑中出现了疾速飞驰的画(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67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

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疾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

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这两句写出了诗人迫切渴望回到家乡的思想感情。(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

情感的把握能力。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一定要联系创作的时代背景。题干已经点明了这两首诗创作于安

史之乱的不同阶段。在开始阶段,叛军的气焰嚣张,而唐军节节败退,都城长安被攻占,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

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此时的泪,是伤心之泪。到安史之乱临近结束之时,杜甫由于安

史之乱已漂泊剑门之外多年,他期望着能够早日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

泣。此时的泪,是激动之泪,欣喜之泪。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6813.(2017四川成都B卷,1—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4分)山雨翁卷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1)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所绘内容概括作答。(2分)(2)同样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2分)答案

(1)一是描绘了一幅星月皎洁,无云无雷的静谧山间夜景图,是雨前之景。二是描绘了一幅天明时山

间溪流暴涨、湍急流动的图景,是雨后之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