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课件_第1页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课件_第2页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课件_第3页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课件_第4页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细胞的兴奋性

和生物电现象

兴奋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1细胞的兴奋性

和生物电现象兴奋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12ActionPotential22ActionPotential2有一定数目的Na+通道开放,但膜对K+的通透性仍大于Na+。少量的Na+内流及其对膜内电位的影响被K+外流所抵消阈电位——膜内负电位必须去极化到某

一临界值时,才能在整段膜引发一 次动作电位。小于阈电位的去极化是否有Na+通道的开放?33有一定数目的Na+通道开放,少量的Na+内流及其对膜内电位的阈电位——诱发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 临界膜电位值。阈强度(阈刺激)—使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外加刺激强度。阈下刺激—比阈强度弱的刺激,能引起膜局部去极化,不能发展成动作电位。

膜本身去极化的临界膜电位值 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44阈电位——诱发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 膜本身去极化的临界膜电位值更多Na+内流增加膜内进一步去极化动作电位的发生不再能被K+外流所抵消较多量Na+通道的开放膜内电位较大的去极化进一步加大膜中Na+通道开放的机率形成一种正反馈的过程如此反复

再生性循环膜内电位上升到近于Na+平衡电位的水平55更多Na+内流增加动作电位的发生不再能被K+外流所抵消较多量细胞膜钠离子通透性的改变激发动作电位当膜电位值超过某特定值(阈值)时,会有一个很大的突然的钠离子内流,去极化程度越大,瞬间阳离子流就越大。66细胞膜钠离子通透性的改变当膜电位值超过某特定值(阈值)时,会动作电位概念可兴奋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胞膜两侧电变化形成条件

1.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膜内高K+,膜外高Na+,浓度差的维持依靠Na+-K+泵的主动转运)2.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去极化到阈电位时主要通透Na+)3.可兴奋细胞受阈刺激或阈上刺激77动作电位771.受阈刺激或阈上刺激2.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3.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881.受阈刺激或阈上刺激88动作电位特征1.“全或无”现象: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2.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3.快速,可逆的电变化,胞膜经历一系列兴奋性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峰电位)(负后电位)(正后电位)4.产生的基础:电压门控通道99动作电位特征99“全或无”现象的机制整个动作电位上升支的幅度取决于原来静息电位的值 和膜内外的Na+浓度差与引起此次动作电位的刺激大小无关阈电位不是单一通道的属性,是在一段膜上能使Na+通道开放的数目足以引起再生性循环出现的膜内去极化的临界水平。1010“全或无”现象的机制阈电位不是单一通道的属性,是在一段膜上能动作电位产生机制阈刺激激活钠通道少量Na+内流阈电位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Na+迅速大量内流更多的钠通道开放更强的Na+内流膜迅速去极化原来静息电位的值膜内外的Na+浓度差1111动作电位产生机制阈刺激激活钠通道少量利用微电极技术对细胞电活动进行记录神经元兴奋过程中伴随着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频率加快,抑制过程为单位发放频率降低。无论频率加快还是减慢,每个脉冲的幅值不变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按着“全或无”的规律进行调频式或数字式编码。“全或无”规则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幅值(高度)的神经脉冲发放。1212利用微电极技术对细胞电活动进行记录“全或无”规则是指每个神经阈下刺激能引起该段膜中所含Na+通道的少量开放,少量内流的Na+和电刺激造成的去极化叠加起来,在受刺激的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去极化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局部兴奋由于强度较弱,且很快被外流的K+所抵消,因而不能引起再生性循环而发展成真正的兴奋或动作电位。阈下刺激对可兴奋细胞产生的影响电刺激的去极化未能达到阈电位,则所用电刺激强度属于阈下刺激。1313阈下刺激能引起该段膜中所含Na+通道的少量开放,少量内流的N++++++++++++++++++++--------------------------------------在阈下刺激的范围内,刺激强度越强,引起的膜的去极化即局部兴奋的幅度越大,延续的时间也越长。当局部兴奋的幅度大到足以引发再生性循环的水平时,膜的去极化的速度才突然加大,局部兴奋发展成为动作电位。1414++++++++++++++++++++----------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膜的轻度去极化 Na+通道少量开放 引起的局部反应被外流K+所抵消1515局部兴奋1515局部反应的特点:相对较小(通常为几个毫伏)

彼此间可以加和

反应强度会因产生该反应的刺激大小不同而异

当达到足够的强度后即可引起动作电位神经系统的所有输入信号和细胞间通讯都依靠局部反应完成。如感受器电位、突触后膜、肌肉终板。1616局部反应的特点:神经系统的所有输入信号和细胞间通讯都依靠局部局部兴奋的基本特性1.不是“全或无”的,随着阈下刺激的增大而增大。2.衰减性传导,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的传播。3.总和:局部兴奋可以互相叠加,有可能达到阈电 位而引发一次动作电位。空间性总和:相距较近的局部反应,两者(或多者) 单独出现 都不足以引发一次动作电位,但如 果遇到一起时可以叠加起来。时间性总和:当前面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尚未消失 时,与后面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发生叠加。1717局部兴奋的基本特性空间性总和:相距较近的局部反应,两者(或多b.

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达不到阈电位,只引起局部反 应,不能产生动作电位c.d.均为阈下刺激,但d.在c.引起局部反应时给予,c.和d. 发生时间性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间性总和1818b.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达不到阈电位,只引起局部反 应动作电位的传导

可兴奋细胞的特征之一——任何一处的膜产生的动作电位,可沿着 细胞膜向周围传播。 整个细胞膜都经历一次类似于被刺激部 位的离子电导的改变。 表现为动作电位沿整个细胞膜的传导1919动作电位的传导

1919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已兴奋膜与临近未兴奋膜之间形成的 局部电流

刺激了未兴奋膜,诱发动作电位

细胞膜各部分相继产生动作电位2020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2020局部电流学说无髓神经纤维的某一小段,受到足够强的外加刺激出现动作电位,出现膜两侧电位的暂时性倒转。静息时-内负外正发生兴奋时-内正外负传导过程中-和该段神经相邻接神经段仍处于安静时的极化状态在已兴奋的神经段和与它相邻的未兴奋的神经段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有电荷移动,称为局部电流。2121局部电流学说静息时-内负外正发生兴奋时-内正外负传导过程中-内正外负-发生兴奋内正外负的移动-兴奋传导动作电位的传导已兴奋的膜部分通过局部电流刺激了未兴奋的膜部分使之出现动作电位2222内正外负-发生兴奋内正外负的移动-兴奋传导动作电位的传导22是否发生传导“阻滞”?以局部电流为基础的传导过程不会因某处动作电位不足以使邻接的膜产生兴奋而导致传导阻滞。锋电位产生期间电位变化的幅度很大单一细胞局部电流的强度超过了引起临近膜兴奋所必须的阈强度数倍以上。2323是否发生传导“阻滞”?锋电位产生期间电位变化的幅度很大232兴奋的跳跃式传导定义——有髓纤维受刺激时,动作电位表现为跨过每一段髓鞘而在相邻朗飞结处相继出现。有髓神经纤维的轴突外面包有髓鞘 髓鞘主要成分-脂质 -不导电-不允许带电离子通过

在髓鞘暂时中断的朗飞结处 轴突膜和细胞外液接触 跨膜离子移动得以进行2424兴奋的跳跃式传导242425252525有髓纤维——跳跃式传导动作电位只能在邻近刺激点的朗飞结处产生局部电流也只能发生在相邻的朗飞结之间局部电流速度快2626有髓纤维——跳跃式传导动作电位只能在邻近刺激点的朗飞结处产生原先兴奋的朗飞氏节恢复到静息状态临近的节由于局部电流而达到阈值,产生动作电位的峰值。新的临近未兴奋的节去极化,很快将达到阈值。2727原先兴奋的朗飞氏临近的节由于局部电流而达到阈值,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传导方向一根神经纤维的中间部分受到刺激动作电位由中间向两端传导局部电流出现于兴奋段的两侧身体内的神经纤维传入纤维在与感受器相连接的外周端被刺激传出纤维在细胞体产生冲动传向外周2828动作电位传导方向一根神经纤维的中间部分受到刺激动作电位由中间突触传递神经细胞间通过不同的化学递质来传递信息突触传递—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卡尔森(ArvidCarlsson):发现多巴胺。格林加德(PaulGreengard):发现了多巴胺和其他的一些 信号传递物质如何对神经系统发挥作用。坎德尔(EricKandel):发现了如何改变突触(synapse) 的效能,以及其中涉及了哪些分子机制。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慢突触传递及其信号转道方面的先驱性贡献。2929突触传递卡尔森(ArvidCarlsson):发现多巴胺。30303030电突触-神经细胞间的缝隙连接缝隙连接(gapjunction):两个神经元间的接触部位结构特点:突触间隙仅1~1.5nm,前、后膜内均有呈六角形结构的膜蛋白颗粒,跨跃膜的全层,其中心形成一微小通道,与膜表面相垂直,直径约为2.5nm,小于1nm的物质可通过,如氨基酸。缝隙连接两侧膜是对称的,相邻两突触膜,膜蛋白颗粒顶端相对应,直接接触,两侧中央小管由此相通。功能特点:双向快速、神经元间传递信息最简单形式。电突触的形式: 树-树突触、体-体突触、轴-体突触、轴-树突触等。3131电突触-神经细胞间的缝隙连接3131化学性突触传递突触的组成: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在有些情况下,突触及轴突既可以是突触前 细胞,也可以是突触后神经元神经递质 在大多突触接头处的递质为化学性递质,突触前神经元的神经冲动可引起神经递质的分泌,如5羟色氨。3232化学性突触传递3232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结构不同3333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结构不同3333化学性突触:定向突触(解剖定向突触):有典型的突触结构 信息传递时,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活性区定点释放 以最短的距离通过突触间隙 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非定向突触(化学定向突触):无典型的突触结构 神经递质释放时,可不通过突触活性区 在非突触部位直接释放于细胞外间隙 在细胞间液内靠梯度扩散 作用于近处或较远处靶细胞的特异受体 起效时间较慢,持续时间较长,作用范围较广。3434化学性突触:3434出胞过程:

由钙通道所触发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动作电位传到神经末梢使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则引起前膜上钙通道开放。于是细胞外液中的钙Ca2+进入突触前膜。Ca2+作用:

降低轴浆的黏度,有利于突触小泡的位移; 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促进突触小泡和前膜 的接触,融合及胞裂,最终导致神经递质的释放。3535出胞过程:3535突触小泡

动作电位从轴突到末端时,递质即从突触小泡内释放。突触小泡的膜与神经细胞膜融合并通过出胞过程释放其内容。3636突触小泡3636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可产生多种突触后效应。 最主要的效应是直接开启突触后膜的递质门控离子通道,产生突触后电位。快突触后电位——神经递质可直接控制或激活离子通道慢突触后电位——经G蛋白偶联受体或G蛋白偶联受体启 动的第二信使系统间接控制离子通道的活动两种类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3737突触后电位两种类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3737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EPSP)定义: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 该突触的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升高— EPSP。机制:某种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导致膜上Na+或Ca2+通道开放,产生内向电 流,使局部膜发生去极化。383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383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39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39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IPSP)定义: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 突触后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降低— IPSP。机制:某种抑制性递质作用突触后膜,使膜上的 Cl-通道开放,引起Cl-离子内流,从而使膜 电位发生超极化。 也可能与K+离子通道开放和K+离子外流增加, 以及Na+或Ca2+通道的关闭有关。3940抑制性突触后电位3940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41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41

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若达到阈电位水平,则会在突触后神经元的轴突始段产生动作电位。这样,一个神经元的信息就传给了下一个神经元,也就完成了信息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42

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4非突触性化学传递过程接头传递——兴奋从神经细胞传递给效应器

神经-平滑肌和神经-心肌接头传递结构—非突触性化学传递曲张体 轴突末梢分成许多分支,分支上形成串珠样膨大结构。 曲张体外无施万氏细胞包裹,内含大量突触小泡,是递质释放 的部位,与周围的平滑肌膜不形成突触联系 神经冲动到达曲张体,递质从曲张体释放出来,通过扩 散到达平滑肌膜受体,使平滑肌细胞发生反应。特点:无突触前膜和后膜;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 递质扩散距离远,曲张体与效应器距离<20nm,传递时间<1s; 释放的递质是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4043非突触性化学传递过程4043可兴奋细胞门控离子通道1、电压门控通道 2、配体门控通道3、机械敏感性通道本质:具有特异感受结构的蛋白功能,完成跨膜信号传递。4144可兴奋细胞门控离子通道41441、电压门控通道

离子通道蛋白对跨膜电位本身敏感细胞去极化通道开放对钠、钾、钙有选择性的特定电压门控通道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突触递质的释放42451、电压门控通道 离子通道蛋白对跨膜电位本身敏感42452、配体门控通道化学信使(突触递质和激素)门控多数是选择性钾通道或钾、钠离子(阳离子 通道);有些是选择性钙通道。多数在特定化学递质缺乏关闭,当递质存在 时则打开;有些正常情况下开放,由特殊配 体关闭。43462、配体门控通道化学信使(突触递质和激素)门控4346444744473、机械敏感性通道只在特定的感觉神经末梢存在对压力或物理形变等机械刺激敏感主要选择性通过阳离子45483、机械敏感性通道只在特定的感觉神经末梢存在4548化学门控性通道A:当通道与特异性配体结合后激活开放

电压门控性通道B:膜电位改变时通道激活而开放机械门控性通道C:受机械牵拉作用而激活开放4649化学门控性通道A:当通道与特异性配体结合后激活开放电压门控4、独特的非门控通道任何时间都开放对电压、化学配体或膜的物理形变有显著的不敏感性纯粹的被动式开放通道主要选择性通过钾离子产生神经元的膜静息电位,并使神经细胞产生被动的“电紧张”特性47504、独特的非门控通道任何时间都开放4750Summary动作电位的引起和传导兴奋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阈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引起局部电位兴奋性的变化动作电位的传导:局部电流学说突触传递电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传递(突触结构、传递过程、突触后电位)非突触性化学传递4851Summary4851突触后电位有哪两种类型?其含义?下列关于兴奋性的叙述,错误的是:①随着环境的改变,生物体的代谢及功能活动将发生相应改变, 这种改变称为兴奋性。②生物体对各种环境变化发生兴奋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③兴奋性是指生物体能感受刺激,并对刺激有产生兴奋的能力 或特性。④兴奋性是生物体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4952突触后电位有哪两种类型?其含义?4952细胞的兴奋性

和生物电现象

兴奋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53细胞的兴奋性

和生物电现象兴奋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12ActionPotential542ActionPotential2有一定数目的Na+通道开放,但膜对K+的通透性仍大于Na+。少量的Na+内流及其对膜内电位的影响被K+外流所抵消阈电位——膜内负电位必须去极化到某

一临界值时,才能在整段膜引发一 次动作电位。小于阈电位的去极化是否有Na+通道的开放?355有一定数目的Na+通道开放,少量的Na+内流及其对膜内电位的阈电位——诱发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 临界膜电位值。阈强度(阈刺激)—使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外加刺激强度。阈下刺激—比阈强度弱的刺激,能引起膜局部去极化,不能发展成动作电位。

膜本身去极化的临界膜电位值 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456阈电位——诱发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 膜本身去极化的临界膜电位值更多Na+内流增加膜内进一步去极化动作电位的发生不再能被K+外流所抵消较多量Na+通道的开放膜内电位较大的去极化进一步加大膜中Na+通道开放的机率形成一种正反馈的过程如此反复

再生性循环膜内电位上升到近于Na+平衡电位的水平557更多Na+内流增加动作电位的发生不再能被K+外流所抵消较多量细胞膜钠离子通透性的改变激发动作电位当膜电位值超过某特定值(阈值)时,会有一个很大的突然的钠离子内流,去极化程度越大,瞬间阳离子流就越大。658细胞膜钠离子通透性的改变当膜电位值超过某特定值(阈值)时,会动作电位概念可兴奋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胞膜两侧电变化形成条件

1.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膜内高K+,膜外高Na+,浓度差的维持依靠Na+-K+泵的主动转运)2.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去极化到阈电位时主要通透Na+)3.可兴奋细胞受阈刺激或阈上刺激759动作电位771.受阈刺激或阈上刺激2.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3.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8601.受阈刺激或阈上刺激88动作电位特征1.“全或无”现象: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2.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3.快速,可逆的电变化,胞膜经历一系列兴奋性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峰电位)(负后电位)(正后电位)4.产生的基础:电压门控通道961动作电位特征99“全或无”现象的机制整个动作电位上升支的幅度取决于原来静息电位的值 和膜内外的Na+浓度差与引起此次动作电位的刺激大小无关阈电位不是单一通道的属性,是在一段膜上能使Na+通道开放的数目足以引起再生性循环出现的膜内去极化的临界水平。1062“全或无”现象的机制阈电位不是单一通道的属性,是在一段膜上能动作电位产生机制阈刺激激活钠通道少量Na+内流阈电位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Na+迅速大量内流更多的钠通道开放更强的Na+内流膜迅速去极化原来静息电位的值膜内外的Na+浓度差1163动作电位产生机制阈刺激激活钠通道少量利用微电极技术对细胞电活动进行记录神经元兴奋过程中伴随着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频率加快,抑制过程为单位发放频率降低。无论频率加快还是减慢,每个脉冲的幅值不变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按着“全或无”的规律进行调频式或数字式编码。“全或无”规则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幅值(高度)的神经脉冲发放。1264利用微电极技术对细胞电活动进行记录“全或无”规则是指每个神经阈下刺激能引起该段膜中所含Na+通道的少量开放,少量内流的Na+和电刺激造成的去极化叠加起来,在受刺激的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去极化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局部兴奋由于强度较弱,且很快被外流的K+所抵消,因而不能引起再生性循环而发展成真正的兴奋或动作电位。阈下刺激对可兴奋细胞产生的影响电刺激的去极化未能达到阈电位,则所用电刺激强度属于阈下刺激。1365阈下刺激能引起该段膜中所含Na+通道的少量开放,少量内流的N++++++++++++++++++++--------------------------------------在阈下刺激的范围内,刺激强度越强,引起的膜的去极化即局部兴奋的幅度越大,延续的时间也越长。当局部兴奋的幅度大到足以引发再生性循环的水平时,膜的去极化的速度才突然加大,局部兴奋发展成为动作电位。1466++++++++++++++++++++----------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膜的轻度去极化 Na+通道少量开放 引起的局部反应被外流K+所抵消1567局部兴奋1515局部反应的特点:相对较小(通常为几个毫伏)

彼此间可以加和

反应强度会因产生该反应的刺激大小不同而异

当达到足够的强度后即可引起动作电位神经系统的所有输入信号和细胞间通讯都依靠局部反应完成。如感受器电位、突触后膜、肌肉终板。1668局部反应的特点:神经系统的所有输入信号和细胞间通讯都依靠局部局部兴奋的基本特性1.不是“全或无”的,随着阈下刺激的增大而增大。2.衰减性传导,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的传播。3.总和:局部兴奋可以互相叠加,有可能达到阈电 位而引发一次动作电位。空间性总和:相距较近的局部反应,两者(或多者) 单独出现 都不足以引发一次动作电位,但如 果遇到一起时可以叠加起来。时间性总和:当前面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尚未消失 时,与后面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发生叠加。1769局部兴奋的基本特性空间性总和:相距较近的局部反应,两者(或多b.

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达不到阈电位,只引起局部反 应,不能产生动作电位c.d.均为阈下刺激,但d.在c.引起局部反应时给予,c.和d. 发生时间性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间性总和1870b.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达不到阈电位,只引起局部反 应动作电位的传导

可兴奋细胞的特征之一——任何一处的膜产生的动作电位,可沿着 细胞膜向周围传播。 整个细胞膜都经历一次类似于被刺激部 位的离子电导的改变。 表现为动作电位沿整个细胞膜的传导1971动作电位的传导

1919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已兴奋膜与临近未兴奋膜之间形成的 局部电流

刺激了未兴奋膜,诱发动作电位

细胞膜各部分相继产生动作电位2072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2020局部电流学说无髓神经纤维的某一小段,受到足够强的外加刺激出现动作电位,出现膜两侧电位的暂时性倒转。静息时-内负外正发生兴奋时-内正外负传导过程中-和该段神经相邻接神经段仍处于安静时的极化状态在已兴奋的神经段和与它相邻的未兴奋的神经段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有电荷移动,称为局部电流。2173局部电流学说静息时-内负外正发生兴奋时-内正外负传导过程中-内正外负-发生兴奋内正外负的移动-兴奋传导动作电位的传导已兴奋的膜部分通过局部电流刺激了未兴奋的膜部分使之出现动作电位2274内正外负-发生兴奋内正外负的移动-兴奋传导动作电位的传导22是否发生传导“阻滞”?以局部电流为基础的传导过程不会因某处动作电位不足以使邻接的膜产生兴奋而导致传导阻滞。锋电位产生期间电位变化的幅度很大单一细胞局部电流的强度超过了引起临近膜兴奋所必须的阈强度数倍以上。2375是否发生传导“阻滞”?锋电位产生期间电位变化的幅度很大232兴奋的跳跃式传导定义——有髓纤维受刺激时,动作电位表现为跨过每一段髓鞘而在相邻朗飞结处相继出现。有髓神经纤维的轴突外面包有髓鞘 髓鞘主要成分-脂质 -不导电-不允许带电离子通过

在髓鞘暂时中断的朗飞结处 轴突膜和细胞外液接触 跨膜离子移动得以进行2476兴奋的跳跃式传导242425772525有髓纤维——跳跃式传导动作电位只能在邻近刺激点的朗飞结处产生局部电流也只能发生在相邻的朗飞结之间局部电流速度快2678有髓纤维——跳跃式传导动作电位只能在邻近刺激点的朗飞结处产生原先兴奋的朗飞氏节恢复到静息状态临近的节由于局部电流而达到阈值,产生动作电位的峰值。新的临近未兴奋的节去极化,很快将达到阈值。2779原先兴奋的朗飞氏临近的节由于局部电流而达到阈值,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传导方向一根神经纤维的中间部分受到刺激动作电位由中间向两端传导局部电流出现于兴奋段的两侧身体内的神经纤维传入纤维在与感受器相连接的外周端被刺激传出纤维在细胞体产生冲动传向外周2880动作电位传导方向一根神经纤维的中间部分受到刺激动作电位由中间突触传递神经细胞间通过不同的化学递质来传递信息突触传递—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卡尔森(ArvidCarlsson):发现多巴胺。格林加德(PaulGreengard):发现了多巴胺和其他的一些 信号传递物质如何对神经系统发挥作用。坎德尔(EricKandel):发现了如何改变突触(synapse) 的效能,以及其中涉及了哪些分子机制。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慢突触传递及其信号转道方面的先驱性贡献。2981突触传递卡尔森(ArvidCarlsson):发现多巴胺。30823030电突触-神经细胞间的缝隙连接缝隙连接(gapjunction):两个神经元间的接触部位结构特点:突触间隙仅1~1.5nm,前、后膜内均有呈六角形结构的膜蛋白颗粒,跨跃膜的全层,其中心形成一微小通道,与膜表面相垂直,直径约为2.5nm,小于1nm的物质可通过,如氨基酸。缝隙连接两侧膜是对称的,相邻两突触膜,膜蛋白颗粒顶端相对应,直接接触,两侧中央小管由此相通。功能特点:双向快速、神经元间传递信息最简单形式。电突触的形式: 树-树突触、体-体突触、轴-体突触、轴-树突触等。3183电突触-神经细胞间的缝隙连接3131化学性突触传递突触的组成: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在有些情况下,突触及轴突既可以是突触前 细胞,也可以是突触后神经元神经递质 在大多突触接头处的递质为化学性递质,突触前神经元的神经冲动可引起神经递质的分泌,如5羟色氨。3284化学性突触传递3232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结构不同3385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结构不同3333化学性突触:定向突触(解剖定向突触):有典型的突触结构 信息传递时,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活性区定点释放 以最短的距离通过突触间隙 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非定向突触(化学定向突触):无典型的突触结构 神经递质释放时,可不通过突触活性区 在非突触部位直接释放于细胞外间隙 在细胞间液内靠梯度扩散 作用于近处或较远处靶细胞的特异受体 起效时间较慢,持续时间较长,作用范围较广。3486化学性突触:3434出胞过程:

由钙通道所触发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动作电位传到神经末梢使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则引起前膜上钙通道开放。于是细胞外液中的钙Ca2+进入突触前膜。Ca2+作用:

降低轴浆的黏度,有利于突触小泡的位移; 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促进突触小泡和前膜 的接触,融合及胞裂,最终导致神经递质的释放。3587出胞过程:3535突触小泡

动作电位从轴突到末端时,递质即从突触小泡内释放。突触小泡的膜与神经细胞膜融合并通过出胞过程释放其内容。3688突触小泡3636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可产生多种突触后效应。 最主要的效应是直接开启突触后膜的递质门控离子通道,产生突触后电位。快突触后电位——神经递质可直接控制或激活离子通道慢突触后电位——经G蛋白偶联受体或G蛋白偶联受体启 动的第二信使系统间接控制离子通道的活动两种类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3789突触后电位两种类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3737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EPSP)定义: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 该突触的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升高— EPSP。机制:某种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导致膜上Na+或Ca2+通道开放,产生内向电 流,使局部膜发生去极化。3890兴奋性突触后电位383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9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39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IPSP)定义: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 突触后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降低— IPSP。机制:某种抑制性递质作用突触后膜,使膜上的 Cl-通道开放,引起Cl-离子内流,从而使膜 电位发生超极化。 也可能与K+离子通道开放和K+离子外流增加, 以及Na+或Ca2+通道的关闭有关。399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3940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9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41

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