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常用方剂课件_第1页
第十二章常用方剂课件_第2页
第十二章常用方剂课件_第3页
第十二章常用方剂课件_第4页
第十二章常用方剂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含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属于“八法”中的“汗法”。解表药主要用于六淫病邪侵袭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此时邪未深入,病势轻浅,可用辛散轻宣的药物使外邪仍从肌表而出。

1-(一)、含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如果失时不治,或治不如法,病邪不从外解,必转而深入,变生他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表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2-如果失时不治,或治不如法,病邪不从外解,必转而深入,变生他证(二)、适应症表证:六淫病邪侵袭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风寒表证:毛窍闭合,恶寒重,发热轻。风湿表证:恶寒轻,发热重。正虚表证(虚人外感证)。

3-(二)、适应症表证:六淫病邪侵袭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3-(三)、分类风寒表证:——辛温解表方。风湿表证:——辛凉解表方。正虚表证:——扶正解表方。

4-(三)、分类风寒表证:4-(四)、使用注意轻煎(时间短),久煎则药力发散(辛散轻扬药物)。

避风寒——毛窍开张,外邪容易进入。增衣被,捂汗。无汗亡血,失血慎用。(汗为津之液)遍身微微汗出为佳。(全身湿但看不到大汗)

5-(四)、使用注意轻煎(时间短),久煎则药力发散(辛散轻二、代表方剂1、组成:

麻黄(去节,三两),桂枝(二两),

杏仁(二两),甘草(一两)2、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证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而紧。3、病机:风寒外束,卫闭营郁,毛窍闭塞,肺气失宣。4、功用:辛温发汗,宣肺平喘。(一)、麻黄汤6-二、代表方剂1、组成:(一)、麻黄汤6-5、方解麻黄:辛温,发汗散风寒,兼宣肺平喘。为君药。桂枝:辛甘温,发汗助麻黄解表,同时又能调和营卫。与麻黄合用,可使风寒去,表气和。为臣药。杏仁:宣利肺气,配合麻黄宣肺散邪,利肺平喘。可使邪气去,肺气和。为佐药。甘草:甘温,调和诸药。并可延缓药力,以防麻、桂之发汗太过。为使药。7-5、方解麻黄:辛温,发汗散风寒,兼宣肺平喘。为君药。7-6、配伍特点麻黄、桂枝相配,一发卫气之郁以开腠理,一透营分之郁以和营卫。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8-6、配伍特点麻黄、桂枝相配,8-7、运用(1)、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剂。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证治要点。(2)、因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等皆禁用。(3)、感冒、流行性感冒、以及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可用本方治疗。9-7、运用(1)、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剂。以恶寒发热,8、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10-8、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10-(二)、桂枝汤1、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2、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3、病机:风寒束表,营卫不和。4、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11-(二)、桂枝汤1、组成:11-桂枝:辛温,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为君)芍药:酸寒,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为臣)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呕。(为佐)大枣:甘平,意在益气补中,且可滋脾生津。(为佐)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功兼佐使之用。5、方解12-桂枝:辛温,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为君)6、配伍特点桂芍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相须为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13-6、配伍特点桂芍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7、运用(1)、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症的代表方剂,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证治要点。若兼项背强直可加葛根以增强解肌发表,生津舒筋之力。若素有喘咳,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可加厚朴、杏仁以下气平喘。(2)、常用此方加减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等属阴阳营卫不和者。

14-7、运用(1)、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症的代表方剂,以发热恶风,8、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15-8、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15-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异同点共同点:

1、两方中都含有桂枝、甘草。2、功用都可发汗解表。3、病机都为风寒袭表。4、病症都属于风寒表证,证见恶寒(或恶风)发热,头痛脉浮苔白。16-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异同点共同点:16-不同点:麻黄汤麻桂相合。发汗解表力强。辛温发表之峻剂,治风寒表实证。恶寒无汗。桂枝汤桂芍同用。解表力弱,重在调和营卫。辛温发表之和剂,治风寒表虚证。恶风有汗。17-不同点:麻黄汤桂枝汤17-附方1、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2、主治:太阳病误用温针或因发汗过多而发奔豚气病,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起卧不安,时有发作者。(奔豚气病:发汗太过,伤损心阳,心阳不能下蛰于肾,肾之寒气上凌心所致之气病。)3、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桂枝加桂汤18-附方1、组成:桂枝加桂汤18-附方1、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2、主治: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腹满时痛者。3、功用:调和气血,缓急止痛。桂枝加芍汤19-附方1、组成:桂枝加芍汤19-1、组成: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川芎(各30克)、甘草(15克)

2、主治:外感风湿表寒证。证见发热无汗,恶寒战抖,皮紧肉硬,肢体疼痛,咳嗽,舌苔白腻,脉浮。3、病机:风寒化热,壅遏于肺。4、功用:发汗解表,散风祛湿。(三)、荆防败毒散20-1、组成:(三)、荆防败毒散20-5、方解荆芥:辛温,轻扬芳香而散,既有发汗解表之功,又具祛风之力。作用较缓。防风:辛甘微温,性甘缓而不燥,善于通行全身,为治风证之要药。又兼止痛解痉之效。羌活:辛温,发汗解表,祛风止痛。为治上部风湿之要药。独活:辛温,祛风胜湿止痛。为治风寒湿痹的常用药。四药同用,辛温发散,共为君药。21-5、方解荆芥:辛温,轻扬芳香而散,既有发汗解表之功,又具祛风川芎:活血行气止痛,兼祛风散寒胜湿。柴胡:苦微寒,和解退热,疏肝理气,升举阳气。为治肝气郁结之要药。茯苓:甘淡平,渗湿利水,健脾补中。同为臣药。

桔梗:宣肺。枳壳:降气。柴胡:祛痰。同为佐药。甘草:益气调药。为使药22-川芎:活血行气止痛,兼祛风散寒胜湿。桔梗:宣肺。枳壳:降气。6、配伍特点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四药同用,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川芎、柴胡、茯苓,行气疏肝以止痛,健脾和中以渗湿。桔梗、枳壳、柴胡,宣利肺气,化痰止咳,共治肺寒。23-6、配伍特点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四药同用,辛温发7、运用(1)、祛风之力较强,多用于感受风寒湿邪较重者。(2)、常用于感冒、流感等体质未虚而挟湿的表寒症。

24-7、运用(1)、祛风之力较强,多用于感受风寒湿邪较重者。248、方歌荆防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风寒挟湿致畜病,解表祛湿有良功。25-8、方歌荆防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25-1、组成:连翘,银花(各15克),桔梗,薄荷,牛蒡子(各6克),竹叶,荆芥穗(各4克),甘草,芦根,淡豆鼓(各5克)。2、主治:温病初起。证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3、病机:风热袭表,肺卫被郁,咽喉不利。4、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四)、银翘散26-1、组成:(四)、银翘散26-5、方解银花、连翘:既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又具芳香辟秽。在透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多挟秽浊之气的特点。为君药。薄荷、牛蒡子:味辛而性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鼓:辛而微温,发散表邪,透热外出。为臣药。竹叶、芦根、桔梗:清热生津,宣肺止咳。为佐药。甘草:护胃安中并清利咽喉。为使药。

27-5、方解银花、连翘:既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又具芳香辟秽6、配伍特点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芳香辟秽之品相配,具有外散风热,透邪解表,兼清热毒,芳香辟秽之功。构成清疏兼顾之剂。荆芥穗、淡豆鼓:助金银花、连翘、薄荷等辛散透表。制金银花、连翘、薄荷,防抑遏太过,汗郁不出。28-6、配伍特点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7、运用(1)属辛凉平剂,适用于风温初起之发热表证。以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证治要点。(2)、常用于流感、“乙脑”、“流脑”、腮腺炎等属卫分风热征候者。

(3)、若渴甚者,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以清热解毒;衄者,去荆芥、豆鼓,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以清热凉血;咳者,加杏仁以利肺气;胸膈闷者,加藿香、郁金以理气化湿解郁。29-7、运用(1)属辛凉平剂,适用于风温初起之发热表证。以发热、8、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鼓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30-8、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鼓薄荷,30-第二节清热方

一、前言(一)、定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清法”——“热者寒之,温者清之。”

(二)适应症主治里热证。但里热证有在气、在血、实热、虚热,以及脏腑偏胜的区别。

31-第二节清热方

一、前言(一)、定义31-(三)、分类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等。

(四)、使用注意注意温、热、火、毒、暑的区别。分清热邪的部位。辨析寒热的真假。辨证热证的虚实。清热剂应注意伤津。

32-(三)、分类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五)里热证的原因外感病邪,入里化热。七情内伤,至里化火。脏腑功能障碍,营养平衡失调。长期食用辛辣的食物。防止久服寒凉药物而生热。33-(五)里热证的原因外感病邪,入里化热。33-二、代表方剂1、组成:石膏(50克),知母(18克),甘草(6克),梗米(9克)2、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证见高热大汗,口干舌燥,大渴贪饮,脉洪大有力。3、病机:气分热盛或阳明经热,津液受伤。4、功用:清热生津(一)、白虎汤34-二、代表方剂1、组成:(一)、白虎汤34-5、方解石膏:清热生津,泻火止渴。为君药。知母:养阴清热。为臣药。甘草、梗米:养阴生津,调和诸药,补中益胃。为佐使药。35-5、方解石膏:清热生津,泻火止渴。为君药。35-6、运用(1)、清热力强。以“四大证”为证治要点。(2)、感染性疾病,具有气分热盛者,可加味用之。36-6、运用(1)、清热力强。以“四大证”为证治要点。36-7、方歌石膏知母白虎汤,再加甘草梗米襄,热蒸汗出兼烦渴,气耗津伤人参尝。37-7、方歌石膏知母白虎汤,再加甘草梗米襄,37-(二)、清营汤1、组成:水牛角(30克),生地(15克),玄参(9克),麦冬(9克),银花(9克),竹叶心(3克),黄连(5克),连翘(6克),丹参(6克)。2、主治:热入营分证。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数,舌绛而干。3、病机:热入营分,灼伤营阴。4、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38-(二)、清营汤1、组成:38-5、方解水牛角:清营凉血解毒。为君药。生地、玄参、麦冬:清营凉血,养阴生津。为臣药。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透热转气。黄连、竹叶心:清热泻火降烦。为佐药。丹参: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并引药入心。为使药。39-5、方解水牛角:清营凉血解毒。为君药。39-6、运用(1)、本方主治温病热邪传入营分证。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为证治要点。(2)、对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或其他热性病,具有高热烦躁,舌绛而干等营分见证者,均有良效。

40-6、运用(1)、本方主治温病热邪传入营分证。以身热夜甚,神烦7、方歌清营汤治热传营,脉数舌绛辩分明,犀地丹玄麦凉血,银翘连竹气亦清。41-7、方歌清营汤治热传营,脉数舌绛辩分明,41-(三)、犀角地黄汤1、组成:水牛角(30克),生地黄(24克),

牡丹皮(9克),芍药(12克)。2、主治:热入血分证。身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大便色黑易解。热伤血络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3、病机:热毒入内,陷于血分。4、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42-(三)、犀角地黄汤1、组成:42-5、方解水牛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君药。生地: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为臣药。芍药:清热养阴。为佐药。丹皮:凉血散瘀。为佐药。43-5、方解水牛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君药。43-6、配伍特点止血方中用散血的药一是散离经而未离体之瘀血,止中有行,使血止而不留瘀。二是防热与血结致瘀。三是防寒凉药物凝血。

44-6、配伍特点止血方中用散血的药44-7、运用(1)本方主治热毒深陷血分的耗血,动血证。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身热舌绛为证治要点。(2)、对于急性黄色肝萎缩,肝昏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急性白血病,败血症等属血分热盛者,均可用之。45-7、运用(1)本方主治热毒深陷血分的耗血,动血证。以各种失血8、方歌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46-8、方歌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46-小结:热在卫分:热在气分:热在营分:热在血分:银翘散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根据热在部位不同而用不同的方剂47-小结:热在卫分:银翘散根据热在部位不同而用不同的方剂47-(四)、清瘟败毒散1、组成:石膏,知母(各20克),水牛角,生地,丹皮,玄参,赤芍,黄连,栀子,黄芩,连翘,桔梗,竹叶(各15克),甘草(10克)。2、主治:热毒炙盛,气血两燔。大热躁动,渴饮,昏狂,发斑,舌绛,脉数。3、病机:热毒入内,气血两燔。4、功用:清气凉血,泻下解毒。48-(四)、清瘟败毒散1、组成:48-5、方解石膏,知母: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君药。水牛角,生地,丹皮,玄参,赤芍:清营凉血解毒。黄连,栀子,黄芩,连翘:养阴清热,通泻三焦。为臣药。桔梗,竹叶:通泻三焦,利尿导热。为佐药。

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佐药。49-5、方解石膏,知母: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君药。49-6、配伍特点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50-6、配伍特点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7、运用(1)适用于温热疫毒及一切火热之证。以大热躁动,渴饮昏狂,发斑舌绛,脉数为证治要点。对于丹毒,脑炎,败血证等属于气血两燔者均可加减应用。(2)、若见惊厥抽搐,可加僵蚕、钩藤、石菖蒲等;热毒炙盛发斑紫暗者,可加银花、大青叶、紫草等;若粪干便秘,加大黄、芒硝;若气喘,则加枳壳、瓜蒌。51-7、运用(1)适用于温热疫毒及一切火热之证。以大热躁动,渴饮8、方歌清瘟败毒地连芩,丹石栀甘竹叶寻,犀角玄翘知芍桔,清邪泻毒亦滋阴。52-8、方歌清瘟败毒地连芩,丹石栀甘竹叶寻,52-(五)、龙胆泻肝汤1、组成:龙胆草酒炒(6克),黄芩炒、车前子、栀子酒炒、生地黄酒炒(各9克),泽泻(12克),木通、柴胡、生甘草(各6克),当归酒炒(3克)。2、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数,脉弦数有力。53-(五)、龙胆泻肝汤1、组成:53-3、病机:肝胆实火,三焦湿热。肝胆之火循经上炎则头部、耳目作痛,或听力失聪,旁及两胁则胁痛且口苦;湿热循经下注则为阴痒、阴肿、筋痿、阴汗;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皆为火盛及湿热之象。4、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三焦湿热。54-3、病机:肝胆实火,三焦湿热。54-5、方解龙胆草: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为臣药。泽泻、木通:渗湿泻热。车前子、生地、当归:养血滋阴,既补肝火灼伤之阴血,又防苦燥渗利之品伤阴血。为佐药。柴胡:疏畅肝胆,引药归经。生甘草:护胃安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药。55-5、方解龙胆草: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为君药。55-6、运用(1)为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2)、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亦助泻火之力;若湿盛热轻者,可取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甚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以泻火解毒。56-6、运用(1)为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7、方歌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57-7、方歌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57-(六)、白头翁汤1、组成:白头翁(12克),黄柏(6克),黄连(9克),秦皮(12克)。2、主治:热毒血痢。证见里急后重,泻痢频繁,或大便脓血,发热,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3、病机:热毒入内。热毒熏灼肠胃气血,化为脓血,热毒阻滞气机。

4、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58-(六)、白头翁汤1、组成:58-5、方解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为君药。黄柏:清热解毒。黄连:燥湿止痢。为臣药。秦皮:清热解毒,收涩止痢。为佐使药。59-5、方解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为君药。59-6、配伍特点清热解毒与凉血燥湿止痢并用,清解之中兼涩止。60-6、配伍特点清热解毒与凉血燥湿止痢并用,清解之中兼涩止。607、运用(1)是治疗热毒血痢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2)、若外有表邪,恶寒发热者,加葛根、连翘、银花以透表解热;里急后重较甚,加木香、槟榔、枳壳以调气;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凉血和血;夹有食滞者,焦山楂、枳实以消食导滞。61-7、运用(1)是治疗热毒血痢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下痢赤多白少8、方歌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味苦性寒清肠热,坚阴止痢成良剂。62-8、方歌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味苦性寒清肠热,坚阴(七)、茵陈蒿汤1、组成:茵陈蒿(50克),栀子(12克),大黄(9克)。2、主治:湿热黄疸。证见结膜、口色皆黄,鲜明如橘色,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3、病机:阳黄证。湿热与瘀热蕴结于里而成的阳黄证。

4、功用:清热利湿。63-(七)、茵陈蒿汤1、组成:63-5、方解茵陈蒿:利胆清热,去湿除黄。为君药。栀子:清利三焦湿热,解热利尿。大黄:清利三焦湿热,泻热通便。为佐药。64-5、方解茵陈蒿:利胆清热,去湿除黄。为君药。64-6、运用是治疗湿热黄疸的基础方。凡属阳证、实证、热证者均可加减使用。7、方歌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65-6、运用是治疗湿热黄疸的基础方。凡属阳证、实证、热证者均可加第三节泻下方

一、前言(一)、定义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二)适应症里实证:有形实邪,阻滞于肠胃,燥粪内结。

66-第三节泻下方

一、前言(一)、定义66-(三)、分类病因有热结、寒结、燥结、水结,因而方剂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四)、使用注意如表邪未解,里实已成,不可用泻下剂。分清寒热虚实。多伴有气机阻滞,配行气药。年老体弱以及孕龄,慎用,以免耗伤真气。67-(三)、分类病因有热结、寒结、燥结、水结,因而方剂有寒下、温二、代表方剂1、组成:大黄(12克),芒硝(24克),枳实(9克),厚朴(9克)。2、病机:实热积滞,壅结肠胃。3、功用:峻下热结(一)、大承气汤68-二、代表方剂1、组成:(一)、大承气汤68-4、主治:阳明腑实证。证见大便不通,脘腹痞满,腹痛拒按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腹满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69-4、主治:69-5、方解大黄:苦寒泻热,祛瘀通便,荡涤肠胃邪热积滞,消除致病之因。为君药。芒硝:补充大黄之长于泻下攻积,而软坚之力欠佳的缺点。咸寒泻热,软坚润燥通便。为臣药。枳实:苦温下气,除满消胀。厚朴:苦辛破结,导滞消痞。为佐药。70-5、方解大黄:苦寒泻热,祛瘀通便,荡涤肠胃邪热积滞,消除致病大黄:泻热荡实芒硝:软坚润燥

枳实:破积消痞厚朴:行气除满泻下通便以治燥实。行气破结以治痞满。71-大黄:泻热荡实泻下通便以治燥实。行气破结以治痞满。71-6、运用大承气汤所主治之证即“四大”证(痞、满、燥、实。)痞(自觉胸脘有闷塞压重感)、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燥(肠中燥粪,干结而不下)、实(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痛不减)。

72-6、运用大承气汤所主治之证即“四大”证(痞、满、燥、实。)痞附方:小承气汤1、组成:大黄(12克),枳实(9克),厚朴(6克)。2、功用:轻下热结。3、主治:阳明腑实证。73-附方:小承气汤1、组成:73-附方:调胃大承气汤1、组成:大黄(12克),甘草(6克),芒硝(10克)2、功用:缓下热结。3、主治:阳明腑实证。74-附方:调胃大承气汤1、组成:74-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异同点1、共同点:(1)、三药同属于寒下剂,都用大黄,均有泻热通便的作用(2)、三方都治疗常见的热证。75-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异同点1、共同点:75-2、不同点(1)、成分及煎服顺序不同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枳、朴先煎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三药同时煎调胃承气汤:大黄、甘草、芒硝。煎煮大黄、甘草,烊化芒硝。(2)、功效不同大承气汤:泻力强。小承气汤:轻下剂。调胃承气汤:缓下剂。76-2、不同点(1)、成分及煎服顺序不同76-2、不同点(3)、主治不同大承气汤: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腑实证。小承气汤:主治痞、满、实之阳明腑实证。调胃承气汤:主治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阳明腑实证。77-2、不同点(3)、主治不同77-7、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梗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78-7、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78-(一)、含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属于“八法”中的“汗法”。解表药主要用于六淫病邪侵袭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此时邪未深入,病势轻浅,可用辛散轻宣的药物使外邪仍从肌表而出。

79-(一)、含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如果失时不治,或治不如法,病邪不从外解,必转而深入,变生他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表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80-如果失时不治,或治不如法,病邪不从外解,必转而深入,变生他证(二)、适应症表证:六淫病邪侵袭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风寒表证:毛窍闭合,恶寒重,发热轻。风湿表证:恶寒轻,发热重。正虚表证(虚人外感证)。

81-(二)、适应症表证:六淫病邪侵袭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3-(三)、分类风寒表证:——辛温解表方。风湿表证:——辛凉解表方。正虚表证:——扶正解表方。

82-(三)、分类风寒表证:4-(四)、使用注意轻煎(时间短),久煎则药力发散(辛散轻扬药物)。

避风寒——毛窍开张,外邪容易进入。增衣被,捂汗。无汗亡血,失血慎用。(汗为津之液)遍身微微汗出为佳。(全身湿但看不到大汗)

83-(四)、使用注意轻煎(时间短),久煎则药力发散(辛散轻二、代表方剂1、组成:

麻黄(去节,三两),桂枝(二两),

杏仁(二两),甘草(一两)2、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证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而紧。3、病机:风寒外束,卫闭营郁,毛窍闭塞,肺气失宣。4、功用:辛温发汗,宣肺平喘。(一)、麻黄汤84-二、代表方剂1、组成:(一)、麻黄汤6-5、方解麻黄:辛温,发汗散风寒,兼宣肺平喘。为君药。桂枝:辛甘温,发汗助麻黄解表,同时又能调和营卫。与麻黄合用,可使风寒去,表气和。为臣药。杏仁:宣利肺气,配合麻黄宣肺散邪,利肺平喘。可使邪气去,肺气和。为佐药。甘草:甘温,调和诸药。并可延缓药力,以防麻、桂之发汗太过。为使药。85-5、方解麻黄:辛温,发汗散风寒,兼宣肺平喘。为君药。7-6、配伍特点麻黄、桂枝相配,一发卫气之郁以开腠理,一透营分之郁以和营卫。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86-6、配伍特点麻黄、桂枝相配,8-7、运用(1)、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剂。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证治要点。(2)、因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等皆禁用。(3)、感冒、流行性感冒、以及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可用本方治疗。87-7、运用(1)、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剂。以恶寒发热,8、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88-8、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10-(二)、桂枝汤1、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2、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3、病机:风寒束表,营卫不和。4、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89-(二)、桂枝汤1、组成:11-桂枝:辛温,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为君)芍药:酸寒,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为臣)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呕。(为佐)大枣:甘平,意在益气补中,且可滋脾生津。(为佐)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功兼佐使之用。5、方解90-桂枝:辛温,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为君)6、配伍特点桂芍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相须为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91-6、配伍特点桂芍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7、运用(1)、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症的代表方剂,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证治要点。若兼项背强直可加葛根以增强解肌发表,生津舒筋之力。若素有喘咳,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可加厚朴、杏仁以下气平喘。(2)、常用此方加减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等属阴阳营卫不和者。

92-7、运用(1)、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症的代表方剂,以发热恶风,8、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93-8、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15-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异同点共同点:

1、两方中都含有桂枝、甘草。2、功用都可发汗解表。3、病机都为风寒袭表。4、病症都属于风寒表证,证见恶寒(或恶风)发热,头痛脉浮苔白。94-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异同点共同点:16-不同点:麻黄汤麻桂相合。发汗解表力强。辛温发表之峻剂,治风寒表实证。恶寒无汗。桂枝汤桂芍同用。解表力弱,重在调和营卫。辛温发表之和剂,治风寒表虚证。恶风有汗。95-不同点:麻黄汤桂枝汤17-附方1、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2、主治:太阳病误用温针或因发汗过多而发奔豚气病,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起卧不安,时有发作者。(奔豚气病:发汗太过,伤损心阳,心阳不能下蛰于肾,肾之寒气上凌心所致之气病。)3、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桂枝加桂汤96-附方1、组成:桂枝加桂汤18-附方1、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2、主治: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腹满时痛者。3、功用:调和气血,缓急止痛。桂枝加芍汤97-附方1、组成:桂枝加芍汤19-1、组成: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川芎(各30克)、甘草(15克)

2、主治:外感风湿表寒证。证见发热无汗,恶寒战抖,皮紧肉硬,肢体疼痛,咳嗽,舌苔白腻,脉浮。3、病机:风寒化热,壅遏于肺。4、功用:发汗解表,散风祛湿。(三)、荆防败毒散98-1、组成:(三)、荆防败毒散20-5、方解荆芥:辛温,轻扬芳香而散,既有发汗解表之功,又具祛风之力。作用较缓。防风:辛甘微温,性甘缓而不燥,善于通行全身,为治风证之要药。又兼止痛解痉之效。羌活:辛温,发汗解表,祛风止痛。为治上部风湿之要药。独活:辛温,祛风胜湿止痛。为治风寒湿痹的常用药。四药同用,辛温发散,共为君药。99-5、方解荆芥:辛温,轻扬芳香而散,既有发汗解表之功,又具祛风川芎:活血行气止痛,兼祛风散寒胜湿。柴胡:苦微寒,和解退热,疏肝理气,升举阳气。为治肝气郁结之要药。茯苓:甘淡平,渗湿利水,健脾补中。同为臣药。

桔梗:宣肺。枳壳:降气。柴胡:祛痰。同为佐药。甘草:益气调药。为使药100-川芎:活血行气止痛,兼祛风散寒胜湿。桔梗:宣肺。枳壳:降气。6、配伍特点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四药同用,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川芎、柴胡、茯苓,行气疏肝以止痛,健脾和中以渗湿。桔梗、枳壳、柴胡,宣利肺气,化痰止咳,共治肺寒。101-6、配伍特点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四药同用,辛温发7、运用(1)、祛风之力较强,多用于感受风寒湿邪较重者。(2)、常用于感冒、流感等体质未虚而挟湿的表寒症。

102-7、运用(1)、祛风之力较强,多用于感受风寒湿邪较重者。248、方歌荆防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风寒挟湿致畜病,解表祛湿有良功。103-8、方歌荆防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25-1、组成:连翘,银花(各15克),桔梗,薄荷,牛蒡子(各6克),竹叶,荆芥穗(各4克),甘草,芦根,淡豆鼓(各5克)。2、主治:温病初起。证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3、病机:风热袭表,肺卫被郁,咽喉不利。4、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四)、银翘散104-1、组成:(四)、银翘散26-5、方解银花、连翘:既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又具芳香辟秽。在透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多挟秽浊之气的特点。为君药。薄荷、牛蒡子:味辛而性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鼓:辛而微温,发散表邪,透热外出。为臣药。竹叶、芦根、桔梗:清热生津,宣肺止咳。为佐药。甘草:护胃安中并清利咽喉。为使药。

105-5、方解银花、连翘:既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又具芳香辟秽6、配伍特点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芳香辟秽之品相配,具有外散风热,透邪解表,兼清热毒,芳香辟秽之功。构成清疏兼顾之剂。荆芥穗、淡豆鼓:助金银花、连翘、薄荷等辛散透表。制金银花、连翘、薄荷,防抑遏太过,汗郁不出。106-6、配伍特点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7、运用(1)属辛凉平剂,适用于风温初起之发热表证。以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证治要点。(2)、常用于流感、“乙脑”、“流脑”、腮腺炎等属卫分风热征候者。

(3)、若渴甚者,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以清热解毒;衄者,去荆芥、豆鼓,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以清热凉血;咳者,加杏仁以利肺气;胸膈闷者,加藿香、郁金以理气化湿解郁。107-7、运用(1)属辛凉平剂,适用于风温初起之发热表证。以发热、8、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鼓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108-8、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鼓薄荷,30-第二节清热方

一、前言(一)、定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清法”——“热者寒之,温者清之。”

(二)适应症主治里热证。但里热证有在气、在血、实热、虚热,以及脏腑偏胜的区别。

109-第二节清热方

一、前言(一)、定义31-(三)、分类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等。

(四)、使用注意注意温、热、火、毒、暑的区别。分清热邪的部位。辨析寒热的真假。辨证热证的虚实。清热剂应注意伤津。

110-(三)、分类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五)里热证的原因外感病邪,入里化热。七情内伤,至里化火。脏腑功能障碍,营养平衡失调。长期食用辛辣的食物。防止久服寒凉药物而生热。111-(五)里热证的原因外感病邪,入里化热。33-二、代表方剂1、组成:石膏(50克),知母(18克),甘草(6克),梗米(9克)2、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证见高热大汗,口干舌燥,大渴贪饮,脉洪大有力。3、病机:气分热盛或阳明经热,津液受伤。4、功用:清热生津(一)、白虎汤112-二、代表方剂1、组成:(一)、白虎汤34-5、方解石膏:清热生津,泻火止渴。为君药。知母:养阴清热。为臣药。甘草、梗米:养阴生津,调和诸药,补中益胃。为佐使药。113-5、方解石膏:清热生津,泻火止渴。为君药。35-6、运用(1)、清热力强。以“四大证”为证治要点。(2)、感染性疾病,具有气分热盛者,可加味用之。114-6、运用(1)、清热力强。以“四大证”为证治要点。36-7、方歌石膏知母白虎汤,再加甘草梗米襄,热蒸汗出兼烦渴,气耗津伤人参尝。115-7、方歌石膏知母白虎汤,再加甘草梗米襄,37-(二)、清营汤1、组成:水牛角(30克),生地(15克),玄参(9克),麦冬(9克),银花(9克),竹叶心(3克),黄连(5克),连翘(6克),丹参(6克)。2、主治:热入营分证。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数,舌绛而干。3、病机:热入营分,灼伤营阴。4、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116-(二)、清营汤1、组成:38-5、方解水牛角:清营凉血解毒。为君药。生地、玄参、麦冬:清营凉血,养阴生津。为臣药。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透热转气。黄连、竹叶心:清热泻火降烦。为佐药。丹参: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并引药入心。为使药。117-5、方解水牛角:清营凉血解毒。为君药。39-6、运用(1)、本方主治温病热邪传入营分证。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为证治要点。(2)、对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或其他热性病,具有高热烦躁,舌绛而干等营分见证者,均有良效。

118-6、运用(1)、本方主治温病热邪传入营分证。以身热夜甚,神烦7、方歌清营汤治热传营,脉数舌绛辩分明,犀地丹玄麦凉血,银翘连竹气亦清。119-7、方歌清营汤治热传营,脉数舌绛辩分明,41-(三)、犀角地黄汤1、组成:水牛角(30克),生地黄(24克),

牡丹皮(9克),芍药(12克)。2、主治:热入血分证。身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大便色黑易解。热伤血络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3、病机:热毒入内,陷于血分。4、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120-(三)、犀角地黄汤1、组成:42-5、方解水牛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君药。生地: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为臣药。芍药:清热养阴。为佐药。丹皮:凉血散瘀。为佐药。121-5、方解水牛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君药。43-6、配伍特点止血方中用散血的药一是散离经而未离体之瘀血,止中有行,使血止而不留瘀。二是防热与血结致瘀。三是防寒凉药物凝血。

122-6、配伍特点止血方中用散血的药44-7、运用(1)本方主治热毒深陷血分的耗血,动血证。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身热舌绛为证治要点。(2)、对于急性黄色肝萎缩,肝昏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急性白血病,败血症等属血分热盛者,均可用之。123-7、运用(1)本方主治热毒深陷血分的耗血,动血证。以各种失血8、方歌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124-8、方歌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46-小结:热在卫分:热在气分:热在营分:热在血分:银翘散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根据热在部位不同而用不同的方剂125-小结:热在卫分:银翘散根据热在部位不同而用不同的方剂47-(四)、清瘟败毒散1、组成:石膏,知母(各20克),水牛角,生地,丹皮,玄参,赤芍,黄连,栀子,黄芩,连翘,桔梗,竹叶(各15克),甘草(10克)。2、主治:热毒炙盛,气血两燔。大热躁动,渴饮,昏狂,发斑,舌绛,脉数。3、病机:热毒入内,气血两燔。4、功用:清气凉血,泻下解毒。126-(四)、清瘟败毒散1、组成:48-5、方解石膏,知母: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君药。水牛角,生地,丹皮,玄参,赤芍:清营凉血解毒。黄连,栀子,黄芩,连翘:养阴清热,通泻三焦。为臣药。桔梗,竹叶:通泻三焦,利尿导热。为佐药。

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佐药。127-5、方解石膏,知母: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君药。49-6、配伍特点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128-6、配伍特点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7、运用(1)适用于温热疫毒及一切火热之证。以大热躁动,渴饮昏狂,发斑舌绛,脉数为证治要点。对于丹毒,脑炎,败血证等属于气血两燔者均可加减应用。(2)、若见惊厥抽搐,可加僵蚕、钩藤、石菖蒲等;热毒炙盛发斑紫暗者,可加银花、大青叶、紫草等;若粪干便秘,加大黄、芒硝;若气喘,则加枳壳、瓜蒌。129-7、运用(1)适用于温热疫毒及一切火热之证。以大热躁动,渴饮8、方歌清瘟败毒地连芩,丹石栀甘竹叶寻,犀角玄翘知芍桔,清邪泻毒亦滋阴。130-8、方歌清瘟败毒地连芩,丹石栀甘竹叶寻,52-(五)、龙胆泻肝汤1、组成:龙胆草酒炒(6克),黄芩炒、车前子、栀子酒炒、生地黄酒炒(各9克),泽泻(12克),木通、柴胡、生甘草(各6克),当归酒炒(3克)。2、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数,脉弦数有力。131-(五)、龙胆泻肝汤1、组成:53-3、病机:肝胆实火,三焦湿热。肝胆之火循经上炎则头部、耳目作痛,或听力失聪,旁及两胁则胁痛且口苦;湿热循经下注则为阴痒、阴肿、筋痿、阴汗;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皆为火盛及湿热之象。4、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三焦湿热。132-3、病机:肝胆实火,三焦湿热。54-5、方解龙胆草: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为臣药。泽泻、木通:渗湿泻热。车前子、生地、当归:养血滋阴,既补肝火灼伤之阴血,又防苦燥渗利之品伤阴血。为佐药。柴胡:疏畅肝胆,引药归经。生甘草:护胃安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药。133-5、方解龙胆草: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为君药。55-6、运用(1)为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2)、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亦助泻火之力;若湿盛热轻者,可取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甚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以泻火解毒。134-6、运用(1)为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7、方歌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135-7、方歌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57-(六)、白头翁汤1、组成:白头翁(12克),黄柏(6克),黄连(9克),秦皮(12克)。2、主治:热毒血痢。证见里急后重,泻痢频繁,或大便脓血,发热,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3、病机:热毒入内。热毒熏灼肠胃气血,化为脓血,热毒阻滞气机。

4、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136-(六)、白头翁汤1、组成:58-5、方解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为君药。黄柏:清热解毒。黄连:燥湿止痢。为臣药。秦皮:清热解毒,收涩止痢。为佐使药。137-5、方解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为君药。59-6、配伍特点清热解毒与凉血燥湿止痢并用,清解之中兼涩止。138-6、配伍特点清热解毒与凉血燥湿止痢并用,清解之中兼涩止。607、运用(1)是治疗热毒血痢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2)、若外有表邪,恶寒发热者,加葛根、连翘、银花以透表解热;里急后重较甚,加木香、槟榔、枳壳以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