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常规课系列讲座课件_第1页
物理教学常规课系列讲座课件_第2页
物理教学常规课系列讲座课件_第3页
物理教学常规课系列讲座课件_第4页
物理教学常规课系列讲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常规课

教学系列研讨新课程常规课

教学系列研讨1提高学生素质使我们的教学目标,那么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是不是应该有意识地这样去做呢?有意识地让学生忘掉“束缚学生创造力”的知识,留下能力素养,可能是我们的教学工作者应该领悟到新课程改革的一层深义吧。前言目录好像是爱因斯坦说过:“什么是素质?就是我们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忘不了的,才是素质!”这里的“素质”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是构成科学素养的要素。如何让我们的教学最优化、最有效,这是我们应该着力研究的方向!提高学生素质使我们的教学目标,那么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2物理教学的三种课型目录“三种课型”是指新课教学、复习课教学和试卷评析课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重在重视课堂45分钟的有效性,就是在课堂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得在课堂上下功夫要质量,课堂上下功夫要效率。新课程的理念就是体现在这里。对于每一种课型都有一定的模式和程序,这是固定的,不变的环节。当然这些环节是应该遵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是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是符合教学原则的。而不同课堂、不同学生对象的教法是可以多变的,俗话说:“教无定法”。只要依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况而因人、因地来确定教法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就行。作为物理的新课教学应该有物理概念课教学、物理规律课教学、物理实验课教学;作为物理的巩固教学应该有习题课、复习课以及试卷讲评课教学,它们有不同的教学环节,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下面谈谈物理各种课型的要求和环节,以供大家参考。物理教学的三种课型目录“三种课型”是指新课教学、复习课教学和3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内容提要目录一、关于概念教学的几个问题

二、新课程物理概念教学五步法四、新课程物理规律教学四步法五、新课程物理实验教学六步法六、新课程物理复习教学四步法七、关于物理试卷讲评课教学研讨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内容提要目录一、关于概念教学43、传统概念教学存在的不足目录一、关于概念教学的几个问题

2、传统概念教学的成功之处

1、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

3、传统概念教学存在的不足目录一、关于概念教学的几个问题25现在中学中对于物理概念教学大体有三种情况:①重知识、轻能力--沿用传统教法;②重运用、轻过程--单刀直入提出概念,大量训练企图巩固概念;③毫无章法1、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中学物理教学历来都十分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但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造成了物理概念教学着重点各有不同,用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论来审视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我们会发现有许多成功和不足之处。现在中学中对于物理概念教学大体有三种情况:1、中学6传统的概念教学着重从物理概念的文本出发,着力从三个方面讲解和剖析物理概念:①讲清物理概念的内涵,即它们的物理内容和物理意义;②强调物理概念的外延,即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③理清有关概念的联系和相近概念的区别

来理解深化概念。④运用概念解决问题

2、传统概念教学的成功之处这样的教学严谨扎实,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人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积累的大量知识(以书本为载体的间接经验),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进而运用知识。也就是说它重视的是“结果性知识”。传统的概念教学着重从物理概念的文本出发,着力从7教师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中过于强调物理概念的知识本位,大大压缩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新授课教学“重结果”的情况非常严重,很多教师在引入概念时没有让学生对其必要性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给出物理概念,致使一部分学生只是死记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没有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实质,物理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成为空中楼阁。题海战术成为他们学习物理的“捷径”,这种“熟记型”学习往往是比较机械的,学生对物理概念没有在感悟中“升华”。2、传统概念教学存在的不足①对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重视不够教师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中过于强调物8一是概念认知用时少于训练用时在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理解上所花的时间只占整个课堂的20%,而将80%的时间花在习题训练上。这种“短、平、快”的战术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相差甚远,思维要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而这个“物质”基础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占有感性材料经过同化和顺应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是对基础用时少于拔高用时对80%的基础内容,只花20%的少量时间,而对20%的高要求的内容,却花80%的大量时间。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是“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体现基础性,显然这种对全体学生在“高端知识”提出高要求是不合适的,结果是课堂教学只面向少数而失去多数,而让大多数的学生在课堂上迷失方向。这样的错位只能是精英教育而不是国民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是要注重提高全休学生的科学素养。2、传统概念教学存在的不足①对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重视不够②教学中用时错位一是概念认知用时少于训练用时2、传统概念教学存在的不足①对概9三、交流讨论,规范概念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二、启发学生,定义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四、多种方法,记忆概念五、巧设问题,运用概念三、交流讨论,规范概念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二、启发学10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创设情景,营造概念环境氛围;生动直观的引入概念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创设11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在物理概念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原有概念的局限,从而知道为什么要引入新的物理概念,也就是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比如:比较运动快慢引入速度概念;比较压力的效果引入压强概念;比较做功快慢引入功率概念等。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12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对“压强”概念的引入,有教师创设游戏情景为切入点。让学生挤压气球,压不破,若用针一刺,马上破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对“13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对“密度”概念的引入:有的教师创设实验情景为切入点。给学生一些体积相同、材料不同的长方体块,让他们用手掂轻重,比较其质量;再取几个试管,放入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比较其体积的大小,使学生从中悟出物质的一个特殊性质,即“体积相同时,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质量相同时,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接着问学生“我们能根据物质的颜色、气味、硬度来辨认物质,但如果两种物质的颜色。气味、硬度都相同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呢?”于是,学生感到还有必要来寻找物质的新的特性,从而领会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征物质的一种特性的方法,由此便引入了密度这个概念。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14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对“大气压强”概念的引入:有教师创设趣味实验情景为切入点。一般来说,尽管学生每时每刻都处于大气压强之下,但并没有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因而对“大气压强”这一概念缺乏应有的认识。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几个实验.如瓶子吞鸡蛋、注射器提重物、覆杯实验,等等;同时询问学生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结果,如何来解释。这样使学生既有亲身的参与体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就切入到“大气压强”概念的教学。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15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这些创设情景方式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只要适时、适当地让学生引起注意,激出疑问,产生兴趣,激发求知欲就可以了。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这些16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二、启发学生,定义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揭示概念本质、理解概念;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二、启发学生,定义概念二、物理新17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二、启发学生,定义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

知道了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后,接着的问题是理解这个概念到底怎样描述了某一物理现象的本质?它的内容是什么?一句话,概念是怎样形成或建立起来的?物理学是借“物”求“理”,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所以,为了形成概念,首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例如,列举生活中熟悉的实例,或观察模型、实物、示意图,或进行实验等等),然后启发诱导,让学生观察、思维、分析、比较“现象”的共同属性,概括、抽象出其本质,得出物理概念的定义,进而导出物理概念的定义式和单位(如果这个物理概念是物理量的话)。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二、启发学生,定义概念二、物理新18目录二、启发学生,定义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比如:在讲“压强“时,先通过实例引入”压力“,再以足够的感性材料引导到“压力的效果”,比较影响压力的效果的因素,运用探究和控制变量法来定义压强和压强的定义式及单位。目录二、启发学生,定义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比19目录二、启发学生,定义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严格说来:学生弄懂某个物理概念并不是由教师教懂的,而是教师引导学生想懂的。所以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引导积极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思考促进掌握概念!在概念教学中一定要“重过程”。目录二、启发学生,定义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20三、交流讨论,规范概念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二、启发学生,定义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讨论交流,正确规范概念;找区别、抓联系,深化概念三、交流讨论,规范概念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二、启发学21三、交流讨论,规范概念目录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恰当,其衡量标准是看他能不能实现相关的课程目标,而不是这种行为方式的本身。“课堂上的讨论”是否必要?如何讨论才有效?△是否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启发?应用?拓展?△是否有利于能力的发展——交流中学生有哪些的行为?△是否有利于情绪的调动——兴趣?成就感?责任感?有人说:“讨论体现了合作学习”——形式并不是目的三、交流讨论,规范概念目录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教师的22三、交流讨论,规范概念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二、启发学生,定义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四、多种方法,记忆概念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科学记忆概念;要指导学生记忆概念。比如:短路是电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如果只是强调什么是短路?短路有哪些危害?为什么要安装保险丝?学生对短路的概念并不会有深刻地理解。不如做一个“模拟短路”的实验来加强学生对短路的理解和记忆。随着短路电键的接通,保险丝熔断并发出了响声和烟雾,就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又如:用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物近像大,像越远”记忆凸透镜的成像,用口诀记忆磁感线等。三、交流讨论,规范概念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二、启发学23三、交流讨论,规范概念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二、启发学生,定义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四、多种方法,记忆概念五、巧设问题,运用概念三、交流讨论,规范概念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二、启发学24目录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五、巧设问题,运用概念

运用概念必须联系实际,在此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到边读边想,边听边想,边做边想,把运用概念和发展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梁启超先生说过:“教员不是拿所有的结果去教人,最重要的是拿怎样得结果的方法去教人。”这是很有道理的,在概念教学中必须重视思维方法的引导。当前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学得很死,对于物理概念不求甚解,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能变通,稍稍变化就不行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做习题只会套套公式,照葫芦画瓢,不能举一反三。结果是学生很努力,题做了不少,负担很重,但是对概念的理解总是不能达到要求。学生学得死,不能真正理解概念、不能灵活运用概念的原因是他们不善于学习、不会独立思考,没有能在学习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其实不是学生笨,而根子还是教师的教学问题:只注意了“教出去”,而忽视了学生“学到手”;只教前人获得的结论,而不教得到结论的方法;只注意讲概念的细节,不突出概念的重点和关键;只重概念的传授,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目录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五、巧设问题,运用概念25目录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五、巧设问题,运用概念

思考促进了掌握概念,而联系实际去运用概念又将是发展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上的学、用、思就存在着这样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联系压强的概念,提出“钢轨为什么不直接铺设在地面上,而要铺设在枕木上?”“帕斯卡在实验中为什么用几杯水就把木桶压破了?”联系惯性的概念,提出“飞机投弹的时候,为什么必须提前投掷才能命中目标?”联系摩擦力的概念,提出“汽车在积有冰雪的公路上行驶,为什么要在车轮上缠铁链?”联系光的折射概念提出“为什么看到的池中水的深度比实际浅?”联系汽化热、蒸发等概念,提出“为什么吹汤能使汤迅速冷却,而冬天向手上哈气却又可以使手暖和?”现在教学大纲要求联系实际,要求物理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而实际问题丰富多彩、各种物理概念交错其中,要弄清现象起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的确要动一番脑筋才行。结合学生所学知识,提出各种生活实际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司空见惯,却不懂其中的道理。运用物理概念,阐述这些生动丰富的实际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艰苦细致的思考过程,想通了实际问题中的物理道理,既加深了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又能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目录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五、巧设问题,运用概念26教学中是“重过程”还是“重结果”是新、旧教法的分水岭!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1、“过程”和“结果”的含义是什么?学生自主经历的某种学习活动(例如观察、实验、调查、思考、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物理课程中所说的“过程”,是指:所谓“结果”,通常是指:学生在知识上的收获。教学中是“重过程”还是“重结果”是新、旧教法的分水岭!三、处27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2、“过程”和“结果”有什么关系?旅游时,当我们沿着不同的路径到达某游览目的地,路线不同,收获也不同,经历这些路程,往往就是目的,而不只是为了到达某一个最终地点。(过程的本身就是目标,而不仅是手段。)“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就好像路程和位置。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2、“过程”和“结果”有什么28重过程和重结果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培养素质(能力等)和仅仅获取知识的关系。●例:“温度计”教学过程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经历某一学习“过程”的目的,不仅仅是落实在知识结论上。学习“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获得体验、增强意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后者恰恰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素质。3、“过程”的目的是什么?重过程和重结果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培养素质(能力等)和仅仅29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传统的教学过程:列举自然界有冷有热的事例,引入温度得出结论: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我们测温度用温度计来测量。讲解有关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以及温标的规定等等。●例:“温度计”教学思路: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灌输知识!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传统的教学过程:列举自然界30△改进的教学过程:通过人们对冷热的感受,提出凭感觉能判断冷热吗?实验:通过如课本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对“温水”的感觉不同。提出问题:怎样判断冷热程度?引导:日常生活中冷和热会造成哪些不同的情况?热胀冷缩!再引导:怎样定量热胀冷缩呢?→感温材料→液体或固体。再引导:自制温度计→怎么样定量?→温标的确定。归纳:温度计原理→使用方法→读数方法。拓展:自制一个温度计→如何测高温、测固体、测体温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能力△改进的教学过程:通过人们对冷热的感受,提出凭感觉能31“重过程”难以实施的原因(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仅把“过程”的目的落实在知识结论上,忽视了“过程”对学生获得体验、增强意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后者恰恰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素质。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过程”难以实施的原因(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32“重过程”难以实施的原因(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课堂教学中,习题教学是一种师生普遍重视、实施频率很高的教学活动。解答题目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终结果,解答的水平通常是以结果是否正确来评价的。因此,追求一个正确的结果,不仅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目标,也成了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过程”难以实施的原因(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33“重过程”难以实施的原因(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3)教学“以知识为线索”演变成了“以知识为主”然而,正由于教学是以知识为线索串起来的,这就很容易把教学设计的目光集中在知识上,一心一意思考如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结论,而忽视了“过程”目标。一个新知识的构建,需要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础。知识的展开,形成了一个结构,其间的联系就是线索。因此,新课的教学都是以知识为线索展开的。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过程”难以实施的原因(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34“重过程”难以实施的原因(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3)教学“以知识为线索”演变成了“以知识为主”(4)教科书信息呈现方式为实现过程目标带来了困难教科书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而教学中的很多过程是需要交互活动才能进行下去的,由于教科书难以获得读者的信息,也就很难设计出有呼有应的活动过程。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再创造,那就只能束缚在“重结果”的圈子里。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过程”难以实施的原因(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35“重过程”难以实施的原因(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3)教学“以知识为线索”演变成了“以知识为主”(4)教科书信息呈现方式为实现过程目标带来了困难(5)过程的形式易被关注,过程的本质常被忽视一测力计下悬吊一个砝码,置于电梯中。当电梯由静止开始向上运动时,可以看到测力计的示数明显大于砝码的重力。对此,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认识?

●例如:一个考查“提出问题”能力的试题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过程”难以实施的原因(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36“重过程”难以实施的原因(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3)教学“以知识为线索”演变成了“以知识为主”(4)教科书信息呈现方式为实现过程目标带来了困难(5)过程的形式易被关注,过程的本质常被忽视●例如:一个考查“提出问题”能力的试题●“提出问题能力”的本质是什么?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过程”难以实施的原因(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37《标准》关于提出问题的基本能力要求:●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从物理学的角度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表述这个问题发现值得探究的物理问题发现一个现象

进行质疑形成疑问创造创造表达抽象、概括提炼为科学问题表述这个疑问《标准》关于提出问题的基本能力要求:●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38一测力计下悬吊一个砝码,置于电梯中。当电梯由静止开始向上运动时,可以看到测力计的示数明显大于砝码的重力。对此,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认识?

本题没有让学生经历在问题情境下发现某一现象或事实的过程,更没有对客观现象、事实通过质疑形成疑问,客观上起到了让学生“自己编题自己解答”的作用。学生对本题的回答,无非是提出关于超重的问题,并且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来分析产出超重的原因。这些都是他们学过的知识,而不是他们发现的疑问。以上只是套用了“提出问题”的形式,实质上没有体现“提出问题”的基本能力要求。试题:(考查“提出问题”能力)返回一测力计下悬吊一个砝码,置于电梯中。当电梯由静止开始向上运动39因此,要做到在教学中真正“重过程”,需要:(1)认识过程目标的重要性(教学不光为是获得知识);(2)克服“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的思维定势;(3)不要把“以知识为线索”变成了“以知识为主”;(4)教学中对教科书进行教学过程的再创造;(5)不仅关注过程的形式,更要关注过程的本质。返回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因此,要做到在教学中真正“重过程”,需要:(1)认识过程目标40●不同学校和师生在地域、城乡、层次、特点上的差别●教材只在总体上把握三维目标●教材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具有交互性教学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返回1.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必要性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不同学校和师生在地域、城乡、层次、特点上的差别●教材只在总41“电流的热效应”实验的设计“电流的热效应”实验的设计42(1)学生在实验的通常表现:(2)教学过程的改进设计:无悬念、漫不经心。△“知识”:电流的热效应、焦耳定律。△“过程”:“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方法的应用。△“情感”:激发研究学习热情;引发学生进行质疑;养成认真、仔细、分析问题的实验习惯;培养严谨、求实的态度。——把三维目标融在一起“电流的热效应”演示实验的设计(1)学生在实验的通常表现:(2)教学过程的改进设计:无悬念431.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必要性●不同学校和师生在地域、城乡、层次、特点上的差别●教材只在总体上把握三维目标●教材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具有交互性2.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思路●设计知识线索●创设教学过程——教学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例:“电流的热效应”的课堂教学设计1.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必要性●不同学校和师生在地域、城乡、44知识线索教学活动设计电流通过导体会产生热量

影响导体产生热量的因素定义:电流的热效应电流热效应具有什么规律?焦耳定律的应用学生猜想影响产生热量的因素演示:教材的实验教师总结解释课前提出的三个问题演示:焦耳定律演示器控制变量进行实验得出焦耳定律演示:观察液面高度差分析论证实验探讨:学生活动分析:不同物体产生热量不同提出问题(3个)同时同物不同量同量同物不同时同量同时不同物知识线索教学活动设计电流通过导体会产生热量影响导体产生热量45四、新课程物理规律课教学四步法目录第①步:创设情景,发现问题就是说首先要创设情景,营造新的问题氛围,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参入。第③步:分析归纳,讨论规律此步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去分析、去讨论所得的新规律,归纳揭示出新规律的内涵与条件。第②步:引导思考,探索规律此步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参入求索,引导学生按科学的思路与方法用实验或推理去探索新的规律。第④步:巩固迁移,运用规律此步要求教师将典型的问题加以巧妙的设计,让学生能灵活地运用新规律,进行练习,熟悉并巩固运用新概念规律。四、新课程物理规律课教学四步法目录第①步:创设情景,发现问题46四、新课程物理规律课教学四步法目录第①步:创设情景,发现问题从生活走向物理,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结合凸透镜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我们所使用的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利用放大镜看物体时成的是什么样的像;然后让学生用本组的凸透镜看书上的字,再让学生看教室外的物体。经过观察后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放大镜“看物体并不总是放大的,还可以是缩小的。于是学生的兴趣也提起来了,与此同时老师顺势引导,既然凸透镜可以成放大的像,也可以成缩小的像,那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呢?这样很自然就和学生一起提出了实验要探究的物理问题。四、新课程物理规律课教学四步法目录第①步:创设情景,发现问题47四、新课程物理规律课教学四步法目录第②步:引导思考,探索规律学生根据已有体验,提出猜想和假设:当物体距离凸透镜很近的时候会成放大的像;当物理距离凸透镜很远的时候会成缩小的像。这时老师再引导:距离凸透镜很近很远都是一个模糊的范围,每一个同学对很近很远的理解不一样,那研究出来的结果就可能不一样。而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都是一定的,我们不妨就以凸透镜的焦距做标准来研究,于是给出物体距离凸透镜一倍焦距,二倍焦距的位置。同时用“”代表凸透镜,“O”代表光心,“水平轴”代表光具座,画出图,再结合图让学生明白物距u>2f,f<u<2f,0<u<f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范围.既然给出了一倍焦距,二倍焦距,于是学生很自然就会想:物体在这些位置到底成什么样的像?于是学生设计在每个位置都做一次实验。在0<u<f做一次;在f做一次;在f<u<2f做一次;在2f做一次;在u>2f做一次。总共做5次实验,然后记录实验现象。四、新课程物理规律课教学四步法目录第②步:引导思考,探索规律48四、新课程物理规律课教学四步法目录第③步:分析归纳,讨论规律第④步:巩固迁移,运用规律最后学生将通过实验将得出的实验结论填在表中:(单位均为cm)通过表中的数据可知:焦距f=10cm,当物距u=30cm时,是大于2倍焦距的,由于能用光屏接收,因此是实像,此时像距v=15cm,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最后得出当物距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f<v<2f。当物距u=20cm时,即等于2倍焦距,由于能用光屏接收,因此是实像,此时像距v=20cm,恰好等于二倍焦距,最后得出:当物距u=2f时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v=2f。其它组数据以此类推,最后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利用图文结合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并加以应用。四、新课程物理规律课教学四步法目录第③步:分析归纳,讨论规律49五、新课程物理实验课教学六步法目录物理实验教学分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虽略有不同,但是总的说来应该有差不多的环节和要求。第①步:激发求知欲望,引出实验课题教师一定要通过设疑、设趣激发学生思考和兴趣,引出本节实验研究的课题,为学生积极热情地参入实验制造课堂研究氛围。第②步:贯穿思想方法,引导设计方案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途径来思考问题,并让学生积极地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实验方案,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第③步:分析精选方案,引定器材选取师生共同分析以上学生推荐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从合理、可靠、可行、操作方便、节能等各方面因素,来精选并确定本次实验课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并引导学生选取合适采用的实验器材。培养学生独立主持实验的能力。演示实验教学的“六步法”五、新课程物理实验课教学六步法目录物理实验教学50五、新课程物理实验课教学六步法目录第④步:强调注意事项,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该次实验的注意事项,使学生学会考虑各种不同因素下能安全、合理、成功地进行实验,培养学生计划实验的能力。演示实验教学的“六步法”第⑤步:师生动手操作,记下实验结果师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示范实验过程,让学生体验如何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解决实际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实验中的问题,用以培养学生操作处理实验的能力。第⑥步:依据多次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实验结束,依据各组数据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得出最后的实验结论以及存在的误差问题,完成本节演示实验,并举例应用所得实验结论。五、新课程物理实验课教学六步法目录第④步:强调注意事项,进行51五、新课程物理实验课教学六步法目录第①步:激发求知欲望,引出实验课题第②步:贯穿思想方法,引导设计方案第③步:分析精选方案,引定器材选取第④步:强调注意事项,进行实验探究第⑤步:师生动手操作,记下实验结果第⑥步:依据多次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实验结束,依据各组数据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得出最后的实验结论以及存在的误差问题,完成本节演示实验,并举例应用所得实验结论。案例演示实验教学的“六步法”五、新课程物理实验课教学六步法目录第①步:激发求知欲望,引出52五、新课程物理实验教学六步法目录第①步:激发求知欲望,引出实验课题教师一定要通过设疑、设趣激发学生思考,引出本节实验课题,为学生积极热情地参入实验奠定动力基础。学生实验教学的“六步法”第②步:贯穿思想方法,引导设计方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途径来思考问题,并积极地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实验方案,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第③步:分析精选方案,引定器材选取师生共同分析以上学生推荐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从合理、可靠、可行、操作方便、节能等各方面因素来精选确定本次实验课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并引导选取应该采用的实验器材。培养学生独立主持实验的能力。五、新课程物理实验教学六步法目录第①步:激发求知欲望,引出实53五、新课程物理实验教学六步法目录第④步:强调注意事项,辅导实验探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该次实验的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安全、合理、成功地进行实验。学生实验教学的“六步法”第⑤步: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解难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和辅导学生解决实际所遇到的问题,并在汇报结果时一起交给全班学生,让其得以重视。第⑥步:各组汇报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实验结束,各组汇报结果和疑问,供大家共同讨论研究,得出最后的实验结论,写出实验报告。五、新课程物理实验教学六步法目录第④步:强调注意事项,辅导实54六、新课程物理复习课教学四步法目录复习课教学有单元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等几种,但是基本要求是一致的。一般可以分为四步。复习课教学四步法①梳理知识系统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这一复习内容在物理知识结构中的地位、特点和联系。②归纳思考方法引导学生明确这部分物理内容的科学思维处理方法。③练三得一思路运用典型例题,“首先一例——通过教师示范;二例——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三例——促使学生独立完成”的三步训练,引导学生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④举一反三应用运用以上所得思路引导学生去一一地解决一般物理问题。六、新课程物理复习课教学四步法目录复习课教学有55六、新课程物理复习课教学四步法目录复习课教学四步法①梳理知识系统②归纳思考方法③练三得一思路一例——通过教师示范;二例——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三例——促使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归纳思路和方法。④举一反三应用1、心中有数才会估

2、使用公式就能算

3、估算方法要记清:先估再算后排除

4、实战演习定估出估测题的复习估测复习六、新课程物理复习课教学四步法目录复习课教学四步法①梳理知识56六、新课程物理复习课教学四步法目录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复习课的要求:复习课是知识的回授、归纳、整理,而不是旧课的重复;是学生水平和能力的综合提高,

而不是原地踏步;

是对知识的再刺激和深加工,

而不是知识的形成性练习。是有轻有重而不是面面俱到;是查漏补缺,

而不是泛泛而谈;

六、新课程物理复习课教学四步法目录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复习课的57六、新课程物理复习课教学四步法目录成功的复习课要具备以下四个特色或要求中的至少一个:1)建构梳理性——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建构梳理完整的知识系统形成学科知识与思维素养。2)解疑补漏性——捕捉学生学习的疑难点、遗漏点,予以解决。3)技能训练性——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综合快速寻求解答方法的训练以及完整书面解答考题的应试技能训练。任何学生能力的发展没有最终转化为书面解答能力的提高,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是没有成效的,要培养学生会考试的能力。4)分层拓展性——克服二元极端、简单的全班同学统一的课堂教学思想和作法,努力把握学生的不同层次特点,使每一节课、每一阶段的教学均能使每个群体的学生学有所得、有所发展。六、新课程物理复习课教学四步法目录成功的复习课要具备以下四个58七、关于物理试卷评析课教学研讨目录试卷评析课教学其实试卷评析课不是简单的对对答案、解解错题的课,要达到学生欢迎听、学生有收益、教学有效果,教师必须多动脑筋来设计教学过程,一般应该注重四个原则:1、注重查漏补缺的原则;2、注重知识辐射的原则;3、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原则;4、培养学生解题规范和技巧的原则。

重点做到“五讲”:“讲错例、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讲变化”。而不是仅仅讲讲几个考题。所以对于试卷评析课要求做到以下“六点”,到不一定要按照这种顺序和步骤,所以不是“六步”而是“六点要求”:七、关于物理试卷评析课教学研讨目录试卷评析课教学1、59七、关于物理试卷评析课教学研讨目录试卷评析课“六点要求”①讲透错例,查因补漏教师要整理学生错例并归类,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②重视反思,校准思维引导学生对错题反思,并编写相应例题进行分析求解,校准学生思维误区。③突出方法,举一反三分类归纳各个试题的考点,突出方法引导并拓展试题进行训练。④设计多变,夯实基础为了拓展学生思路,可以将原考题变一变,比如:可以将提问方式、题型——改一改;知识内容——扩一扩;其他数据——代一代;颠倒因果——反一反;衍生新题——变一变;组合分解——合一合或分一分等等。以达制造新意,举一反三,夯实基础。⑤联系规律,理顺脉络教师要联系所学概念、规律,让学生通过考题评析后,进一步明确和理解所学的概念和规律的如何运用。⑥落实规范,纠正陋习利用学生考试中规范的错误,要下大力纠正,指出学生对于各种规范犯错的原因,并组织类似习题进行规范训练。七、关于物理试卷评析课教学研讨目录试卷评析课“六点要求”①讲60本课件可任意编辑,请在下载后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修改。Thiscoursewarecanbeeditedfreely,pleasemodifyaccordingtotheactualneedsafterdownloading.本课件可任意编辑,请在下载后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修改。61新课程常规课

教学系列研讨新课程常规课

教学系列研讨62提高学生素质使我们的教学目标,那么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是不是应该有意识地这样去做呢?有意识地让学生忘掉“束缚学生创造力”的知识,留下能力素养,可能是我们的教学工作者应该领悟到新课程改革的一层深义吧。前言目录好像是爱因斯坦说过:“什么是素质?就是我们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忘不了的,才是素质!”这里的“素质”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是构成科学素养的要素。如何让我们的教学最优化、最有效,这是我们应该着力研究的方向!提高学生素质使我们的教学目标,那么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63物理教学的三种课型目录“三种课型”是指新课教学、复习课教学和试卷评析课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重在重视课堂45分钟的有效性,就是在课堂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得在课堂上下功夫要质量,课堂上下功夫要效率。新课程的理念就是体现在这里。对于每一种课型都有一定的模式和程序,这是固定的,不变的环节。当然这些环节是应该遵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是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是符合教学原则的。而不同课堂、不同学生对象的教法是可以多变的,俗话说:“教无定法”。只要依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况而因人、因地来确定教法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就行。作为物理的新课教学应该有物理概念课教学、物理规律课教学、物理实验课教学;作为物理的巩固教学应该有习题课、复习课以及试卷讲评课教学,它们有不同的教学环节,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下面谈谈物理各种课型的要求和环节,以供大家参考。物理教学的三种课型目录“三种课型”是指新课教学、复习课教学和64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内容提要目录一、关于概念教学的几个问题

二、新课程物理概念教学五步法四、新课程物理规律教学四步法五、新课程物理实验教学六步法六、新课程物理复习教学四步法七、关于物理试卷讲评课教学研讨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内容提要目录一、关于概念教学653、传统概念教学存在的不足目录一、关于概念教学的几个问题

2、传统概念教学的成功之处

1、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

3、传统概念教学存在的不足目录一、关于概念教学的几个问题266现在中学中对于物理概念教学大体有三种情况:①重知识、轻能力--沿用传统教法;②重运用、轻过程--单刀直入提出概念,大量训练企图巩固概念;③毫无章法1、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中学物理教学历来都十分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但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造成了物理概念教学着重点各有不同,用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论来审视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我们会发现有许多成功和不足之处。现在中学中对于物理概念教学大体有三种情况:1、中学67传统的概念教学着重从物理概念的文本出发,着力从三个方面讲解和剖析物理概念:①讲清物理概念的内涵,即它们的物理内容和物理意义;②强调物理概念的外延,即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③理清有关概念的联系和相近概念的区别

来理解深化概念。④运用概念解决问题

2、传统概念教学的成功之处这样的教学严谨扎实,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人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积累的大量知识(以书本为载体的间接经验),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进而运用知识。也就是说它重视的是“结果性知识”。传统的概念教学着重从物理概念的文本出发,着力从68教师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中过于强调物理概念的知识本位,大大压缩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新授课教学“重结果”的情况非常严重,很多教师在引入概念时没有让学生对其必要性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给出物理概念,致使一部分学生只是死记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没有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实质,物理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成为空中楼阁。题海战术成为他们学习物理的“捷径”,这种“熟记型”学习往往是比较机械的,学生对物理概念没有在感悟中“升华”。2、传统概念教学存在的不足①对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重视不够教师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中过于强调物69一是概念认知用时少于训练用时在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理解上所花的时间只占整个课堂的20%,而将80%的时间花在习题训练上。这种“短、平、快”的战术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相差甚远,思维要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而这个“物质”基础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占有感性材料经过同化和顺应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是对基础用时少于拔高用时对80%的基础内容,只花20%的少量时间,而对20%的高要求的内容,却花80%的大量时间。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是“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体现基础性,显然这种对全体学生在“高端知识”提出高要求是不合适的,结果是课堂教学只面向少数而失去多数,而让大多数的学生在课堂上迷失方向。这样的错位只能是精英教育而不是国民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是要注重提高全休学生的科学素养。2、传统概念教学存在的不足①对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重视不够②教学中用时错位一是概念认知用时少于训练用时2、传统概念教学存在的不足①对概70三、交流讨论,规范概念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二、启发学生,定义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四、多种方法,记忆概念五、巧设问题,运用概念三、交流讨论,规范概念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二、启发学71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创设情景,营造概念环境氛围;生动直观的引入概念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创设72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在物理概念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原有概念的局限,从而知道为什么要引入新的物理概念,也就是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比如:比较运动快慢引入速度概念;比较压力的效果引入压强概念;比较做功快慢引入功率概念等。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73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对“压强”概念的引入,有教师创设游戏情景为切入点。让学生挤压气球,压不破,若用针一刺,马上破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对“74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对“密度”概念的引入:有的教师创设实验情景为切入点。给学生一些体积相同、材料不同的长方体块,让他们用手掂轻重,比较其质量;再取几个试管,放入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比较其体积的大小,使学生从中悟出物质的一个特殊性质,即“体积相同时,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质量相同时,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接着问学生“我们能根据物质的颜色、气味、硬度来辨认物质,但如果两种物质的颜色。气味、硬度都相同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呢?”于是,学生感到还有必要来寻找物质的新的特性,从而领会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征物质的一种特性的方法,由此便引入了密度这个概念。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75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对“大气压强”概念的引入:有教师创设趣味实验情景为切入点。一般来说,尽管学生每时每刻都处于大气压强之下,但并没有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因而对“大气压强”这一概念缺乏应有的认识。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几个实验.如瓶子吞鸡蛋、注射器提重物、覆杯实验,等等;同时询问学生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结果,如何来解释。这样使学生既有亲身的参与体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就切入到“大气压强”概念的教学。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76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这些创设情景方式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只要适时、适当地让学生引起注意,激出疑问,产生兴趣,激发求知欲就可以了。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这些77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二、启发学生,定义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揭示概念本质、理解概念;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二、启发学生,定义概念二、物理新78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二、启发学生,定义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

知道了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后,接着的问题是理解这个概念到底怎样描述了某一物理现象的本质?它的内容是什么?一句话,概念是怎样形成或建立起来的?物理学是借“物”求“理”,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所以,为了形成概念,首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例如,列举生活中熟悉的实例,或观察模型、实物、示意图,或进行实验等等),然后启发诱导,让学生观察、思维、分析、比较“现象”的共同属性,概括、抽象出其本质,得出物理概念的定义,进而导出物理概念的定义式和单位(如果这个物理概念是物理量的话)。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二、启发学生,定义概念二、物理新79目录二、启发学生,定义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比如:在讲“压强“时,先通过实例引入”压力“,再以足够的感性材料引导到“压力的效果”,比较影响压力的效果的因素,运用探究和控制变量法来定义压强和压强的定义式及单位。目录二、启发学生,定义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比80目录二、启发学生,定义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严格说来:学生弄懂某个物理概念并不是由教师教懂的,而是教师引导学生想懂的。所以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引导积极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思考促进掌握概念!在概念教学中一定要“重过程”。目录二、启发学生,定义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81三、交流讨论,规范概念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二、启发学生,定义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讨论交流,正确规范概念;找区别、抓联系,深化概念三、交流讨论,规范概念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二、启发学82三、交流讨论,规范概念目录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恰当,其衡量标准是看他能不能实现相关的课程目标,而不是这种行为方式的本身。“课堂上的讨论”是否必要?如何讨论才有效?△是否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启发?应用?拓展?△是否有利于能力的发展——交流中学生有哪些的行为?△是否有利于情绪的调动——兴趣?成就感?责任感?有人说:“讨论体现了合作学习”——形式并不是目的三、交流讨论,规范概念目录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教师的83三、交流讨论,规范概念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二、启发学生,定义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四、多种方法,记忆概念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科学记忆概念;要指导学生记忆概念。比如:短路是电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如果只是强调什么是短路?短路有哪些危害?为什么要安装保险丝?学生对短路的概念并不会有深刻地理解。不如做一个“模拟短路”的实验来加强学生对短路的理解和记忆。随着短路电键的接通,保险丝熔断并发出了响声和烟雾,就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又如:用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物近像大,像越远”记忆凸透镜的成像,用口诀记忆磁感线等。三、交流讨论,规范概念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二、启发学84三、交流讨论,规范概念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二、启发学生,定义概念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四、多种方法,记忆概念五、巧设问题,运用概念三、交流讨论,规范概念目录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二、启发学85目录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五、巧设问题,运用概念

运用概念必须联系实际,在此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到边读边想,边听边想,边做边想,把运用概念和发展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梁启超先生说过:“教员不是拿所有的结果去教人,最重要的是拿怎样得结果的方法去教人。”这是很有道理的,在概念教学中必须重视思维方法的引导。当前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学得很死,对于物理概念不求甚解,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能变通,稍稍变化就不行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做习题只会套套公式,照葫芦画瓢,不能举一反三。结果是学生很努力,题做了不少,负担很重,但是对概念的理解总是不能达到要求。学生学得死,不能真正理解概念、不能灵活运用概念的原因是他们不善于学习、不会独立思考,没有能在学习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其实不是学生笨,而根子还是教师的教学问题:只注意了“教出去”,而忽视了学生“学到手”;只教前人获得的结论,而不教得到结论的方法;只注意讲概念的细节,不突出概念的重点和关键;只重概念的传授,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目录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五、巧设问题,运用概念86目录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五、巧设问题,运用概念

思考促进了掌握概念,而联系实际去运用概念又将是发展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上的学、用、思就存在着这样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联系压强的概念,提出“钢轨为什么不直接铺设在地面上,而要铺设在枕木上?”“帕斯卡在实验中为什么用几杯水就把木桶压破了?”联系惯性的概念,提出“飞机投弹的时候,为什么必须提前投掷才能命中目标?”联系摩擦力的概念,提出“汽车在积有冰雪的公路上行驶,为什么要在车轮上缠铁链?”联系光的折射概念提出“为什么看到的池中水的深度比实际浅?”联系汽化热、蒸发等概念,提出“为什么吹汤能使汤迅速冷却,而冬天向手上哈气却又可以使手暖和?”现在教学大纲要求联系实际,要求物理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而实际问题丰富多彩、各种物理概念交错其中,要弄清现象起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的确要动一番脑筋才行。结合学生所学知识,提出各种生活实际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司空见惯,却不懂其中的道理。运用物理概念,阐述这些生动丰富的实际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艰苦细致的思考过程,想通了实际问题中的物理道理,既加深了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又能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目录二、物理新课程概念课教学五步五、巧设问题,运用概念87教学中是“重过程”还是“重结果”是新、旧教法的分水岭!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1、“过程”和“结果”的含义是什么?学生自主经历的某种学习活动(例如观察、实验、调查、思考、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物理课程中所说的“过程”,是指:所谓“结果”,通常是指:学生在知识上的收获。教学中是“重过程”还是“重结果”是新、旧教法的分水岭!三、处88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2、“过程”和“结果”有什么关系?旅游时,当我们沿着不同的路径到达某游览目的地,路线不同,收获也不同,经历这些路程,往往就是目的,而不只是为了到达某一个最终地点。(过程的本身就是目标,而不仅是手段。)“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就好像路程和位置。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2、“过程”和“结果”有什么89重过程和重结果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培养素质(能力等)和仅仅获取知识的关系。●例:“温度计”教学过程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经历某一学习“过程”的目的,不仅仅是落实在知识结论上。学习“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获得体验、增强意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后者恰恰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素质。3、“过程”的目的是什么?重过程和重结果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培养素质(能力等)和仅仅90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传统的教学过程:列举自然界有冷有热的事例,引入温度得出结论: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我们测温度用温度计来测量。讲解有关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以及温标的规定等等。●例:“温度计”教学思路: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灌输知识!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传统的教学过程:列举自然界91△改进的教学过程:通过人们对冷热的感受,提出凭感觉能判断冷热吗?实验:通过如课本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对“温水”的感觉不同。提出问题:怎样判断冷热程度?引导:日常生活中冷和热会造成哪些不同的情况?热胀冷缩!再引导:怎样定量热胀冷缩呢?→感温材料→液体或固体。再引导:自制温度计→怎么样定量?→温标的确定。归纳:温度计原理→使用方法→读数方法。拓展:自制一个温度计→如何测高温、测固体、测体温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能力△改进的教学过程:通过人们对冷热的感受,提出凭感觉能92“重过程”难以实施的原因(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仅把“过程”的目的落实在知识结论上,忽视了“过程”对学生获得体验、增强意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后者恰恰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素质。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过程”难以实施的原因(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93“重过程”难以实施的原因(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课堂教学中,习题教学是一种师生普遍重视、实施频率很高的教学活动。解答题目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终结果,解答的水平通常是以结果是否正确来评价的。因此,追求一个正确的结果,不仅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目标,也成了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过程”难以实施的原因(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94“重过程”难以实施的原因(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3)教学“以知识为线索”演变成了“以知识为主”然而,正由于教学是以知识为线索串起来的,这就很容易把教学设计的目光集中在知识上,一心一意思考如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结论,而忽视了“过程”目标。一个新知识的构建,需要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础。知识的展开,形成了一个结构,其间的联系就是线索。因此,新课的教学都是以知识为线索展开的。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过程”难以实施的原因(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95“重过程”难以实施的原因(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3)教学“以知识为线索”演变成了“以知识为主”(4)教科书信息呈现方式为实现过程目标带来了困难教科书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而教学中的很多过程是需要交互活动才能进行下去的,由于教科书难以获得读者的信息,也就很难设计出有呼有应的活动过程。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再创造,那就只能束缚在“重结果”的圈子里。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过程”难以实施的原因(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96“重过程”难以实施的原因(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3)教学“以知识为线索”演变成了“以知识为主”(4)教科书信息呈现方式为实现过程目标带来了困难(5)过程的形式易被关注,过程的本质常被忽视一测力计下悬吊一个砝码,置于电梯中。当电梯由静止开始向上运动时,可以看到测力计的示数明显大于砝码的重力。对此,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认识?

●例如:一个考查“提出问题”能力的试题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过程”难以实施的原因(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97“重过程”难以实施的原因(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3)教学“以知识为线索”演变成了“以知识为主”(4)教科书信息呈现方式为实现过程目标带来了困难(5)过程的形式易被关注,过程的本质常被忽视●例如:一个考查“提出问题”能力的试题●“提出问题能力”的本质是什么?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过程”难以实施的原因(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98《标准》关于提出问题的基本能力要求:●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从物理学的角度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表述这个问题发现值得探究的物理问题发现一个现象

进行质疑形成疑问创造创造表达抽象、概括提炼为科学问题表述这个疑问《标准》关于提出问题的基本能力要求:●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99一测力计下悬吊一个砝码,置于电梯中。当电梯由静止开始向上运动时,可以看到测力计的示数明显大于砝码的重力。对此,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认识?

本题没有让学生经历在问题情境下发现某一现象或事实的过程,更没有对客观现象、事实通过质疑形成疑问,客观上起到了让学生“自己编题自己解答”的作用。学生对本题的回答,无非是提出关于超重的问题,并且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来分析产出超重的原因。这些都是他们学过的知识,而不是他们发现的疑问。以上只是套用了“提出问题”的形式,实质上没有体现“提出问题”的基本能力要求。试题:(考查“提出问题”能力)返回一测力计下悬吊一个砝码,置于电梯中。当电梯由静止开始向上运动100因此,要做到在教学中真正“重过程”,需要:(1)认识过程目标的重要性(教学不光为是获得知识);(2)克服“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的思维定势;(3)不要把“以知识为线索”变成了“以知识为主”;(4)教学中对教科书进行教学过程的再创造;(5)不仅关注过程的形式,更要关注过程的本质。返回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因此,要做到在教学中真正“重过程”,需要:(1)认识过程目标101●不同学校和师生在地域、城乡、层次、特点上的差别●教材只在总体上把握三维目标●教材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具有交互性教学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返回1.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必要性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不同学校和师生在地域、城乡、层次、特点上的差别●教材只在总102“电流的热效应”实验的设计“电流的热效应”实验的设计103(1)学生在实验的通常表现:(2)教学过程的改进设计:无悬念、漫不经心。△“知识”:电流的热效应、焦耳定律。△“过程”:“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方法的应用。△“情感”:激发研究学习热情;引发学生进行质疑;养成认真、仔细、分析问题的实验习惯;培养严谨、求实的态度。——把三维目标融在一起“电流的热效应”演示实验的设计(1)学生在实验的通常表现:(2)教学过程的改进设计:无悬念1041.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必要性●不同学校和师生在地域、城乡、层次、特点上的差别●教材只在总体上把握三维目标●教材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具有交互性2.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思路●设计知识线索●创设教学过程——教学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三、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例:“电流的热效应”的课堂教学设计1.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必要性●不同学校和师生在地域、城乡、105知识线索教学活动设计电流通过导体会产生热量

影响导体产生热量的因素定义:电流的热效应电流热效应具有什么规律?焦耳定律的应用学生猜想影响产生热量的因素演示:教材的实验教师总结解释课前提出的三个问题演示:焦耳定律演示器控制变量进行实验得出焦耳定律演示:观察液面高度差分析论证实验探讨:学生活动分析:不同物体产生热量不同提出问题(3个)同时同物不同量同量同物不同时同量同时不同物知识线索教学活动设计电流通过导体会产生热量影响导体产生热量106四、新课程物理规律课教学四步法目录第①步:创设情景,发现问题就是说首先要创设情景,营造新的问题氛围,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参入。第③步:分析归纳,讨论规律此步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去分析、去讨论所得的新规律,归纳揭示出新规律的内涵与条件。第②步:引导思考,探索规律此步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参入求索,引导学生按科学的思路与方法用实验或推理去探索新的规律。第④步:巩固迁移,运用规律此步要求教师将典型的问题加以巧妙的设计,让学生能灵活地运用新规律,进行练习,熟悉并巩固运用新概念规律。四、新课程物理规律课教学四步法目录第①步:创设情景,发现问题107四、新课程物理规律课教学四步法目录第①步:创设情景,发现问题从生活走向物理,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结合凸透镜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我们所使用的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利用放大镜看物体时成的是什么样的像;然后让学生用本组的凸透镜看书上的字,再让学生看教室外的物体。经过观察后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放大镜“看物体并不总是放大的,还可以是缩小的。于是学生的兴趣也提起来了,与此同时老师顺势引导,既然凸透镜可以成放大的像,也可以成缩小的像,那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呢?这样很自然就和学生一起提出了实验要探究的物理问题。四、新课程物理规律课教学四步法目录第①步:创设情景,发现问题108四、新课程物理规律课教学四步法目录第②步:引导思考,探索规律学生根据已有体验,提出猜想和假设:当物体距离凸透镜很近的时候会成放大的像;当物理距离凸透镜很远的时候会成缩小的像。这时老师再引导:距离凸透镜很近很远都是一个模糊的范围,每一个同学对很近很远的理解不一样,那研究出来的结果就可能不一样。而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都是一定的,我们不妨就以凸透镜的焦距做标准来研究,于是给出物体距离凸透镜一倍焦距,二倍焦距的位置。同时用“”代表凸透镜,“O”代表光心,“水平轴”代表光具座,画出图,再结合图让学生明白物距u>2f,f<u<2f,0<u<f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范围.既然给出了一倍焦距,二倍焦距,于是学生很自然就会想:物体在这些位置到底成什么样的像?于是学生设计在每个位置都做一次实验。在0<u<f做一次;在f做一次;在f<u<2f做一次;在2f做一次;在u>2f做一次。总共做5次实验,然后记录实验现象。四、新课程物理规律课教学四步法目录第②步:引导思考,探索规律109四、新课程物理规律课教学四步法目录第③步:分析归纳,讨论规律第④步:巩固迁移,运用规律最后学生将通过实验将得出的实验结论填在表中:(单位均为cm)通过表中的数据可知:焦距f=10cm,当物距u=30cm时,是大于2倍焦距的,由于能用光屏接收,因此是实像,此时像距v=15cm,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最后得出当物距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f<v<2f。当物距u=20cm时,即等于2倍焦距,由于能用光屏接收,因此是实像,此时像距v=20cm,恰好等于二倍焦距,最后得出:当物距u=2f时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