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病科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课件_第1页
肺病科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课件_第2页
肺病科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课件_第3页
肺病科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课件_第4页
肺病科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肺病科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九病区业务学习1编辑版ppt肺病科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九病区业务学习1编辑版ppt“冬病夏治”的概念冬病

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及其他季节受凉后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多反复发作。以正气虚弱,阳气不足为病机特点。

反复感冒、慢性咳嗽、慢支、哮喘、慢阻肺;慢性鼻炎、鼻窦炎;

腰腿冷痛、颈腰椎病、关节炎等;慢性虚寒性胃肠病、慢性腹泻;

夏治

当夏季“冬病”处于缓解期或相对稳定期,应用中医内治、外治疗法,以补益阳气,调畅气血,祛除体内伏邪(宿根)为目的,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冬病”的目的。2编辑版ppt“冬病夏治”的概念冬病2编辑版ppt“冬病夏治”疗法理论渊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古人顺应四时气候的养生之道。

春夏---阳长阴消,顺应阳长的气化趋势养阳

秋冬---阴长阳消,顺应阴长的气化趋势养阴3编辑版ppt“冬病夏治”疗法理论渊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冬病夏治”理论渊源中医“治未病”理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⑴未病先防----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⑵已病防变----人体患病之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加重

⑶瘥后防复----疾病初愈或相对稳定时,采取适当的调养方法及善

后治疗,防止疾病复发。“冬病夏治”应属

“已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当冬病在夏季

处于相对稳定期予以治疗,以防冬天或受寒后复发或加重。

4编辑版ppt“冬病夏治”理论渊源中医“治未病”理论“4编辑版ppt冬病夏治常用方法药物疗法

内服法:辨证选用中草药煎剂或中成药口服。外治法:⑴中药穴位贴敷⑵中药离子导入⑶中药注射(穴位注射、肌肉注射)非药物疗法

针灸疗法、拔罐疗法、推拿疗法、饮食疗法等。

5编辑版ppt冬病夏治常用方法药物疗法5编辑版ppt中药穴位贴敷(三伏贴)中医常用的“冬病夏治”外治方法,是药物与中医经络理论最好的结合,临床多选用温阳驱寒、疏通经络的药物做成贴剂,通过穴位刺激皮肤给药,最能体现中医的治疗特色。每年夏季三伏天进行穴位敷贴。方法简便易行,副作用少,疗效确切,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6编辑版ppt中药穴位贴敷(三伏贴)6编辑版ppt理论渊源--白芥子涂法穴位贴敷治疗哮喘最早见于清代张璐《张氏医通》记载:

治疗冷哮,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研细末,入麝香半钱、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mao)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

此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肺系疾病经典理论依据

7编辑版ppt理论渊源--白芥子涂法穴位贴敷治疗哮喘最早见于清代张璐《张氏“穴位贴敷”应用现状查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1961~2011近50年关于穴位贴敷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报道共126篇,分析结果如下:病名出现频次排序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咳喘证慢阻肺过敏性鼻炎肺心病变应性鼻炎感冒篇数4337151076628编辑版ppt“穴位贴敷”应用现状查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穴位贴敷”应用现状药物白芥子细辛甘遂元胡麻黄冰片半夏肉桂姜汁丁香洋金花麝香频数9893746031252121191294药物筛查频数排序穴位肺俞膻中定喘大椎天突肾俞膈腧膏俞心俞脾俞风门频数10855514948474131301712穴位筛查频数排序9编辑版ppt“穴位贴敷”应用现状药物白芥子细辛甘遂元胡麻黄冰片半夏肉桂姜“穴位贴敷”应用现状穴位4.大抒、丰隆2.身柱、灵台、气海、哮喘穴1.胃俞、厥阴俞、天髎、大肠腧、风池、完骨、足阴窍、肩井、中府、商丘、曲池

陶道、至阳、华盖、紫宫、偏厉、阳溪、内庭、尺泽、太渊、厉兑、隐白、商

阳、

阴陵泉、大都、命门、关元、百劳、腰阳关、神阙、外关、迎香药物

3.白芷、附子、五味子、斑蝥2.防风、沉香、巴戟天、生南星、地龙、鵝不食草、炙甘草、丹参、檀香、干姜、川

芎、穿山龙、浙贝母、黄芪、辛夷、当归、

1.柴胡、苏子、仙灵脾、银花、连翘、川贝母、鱼腥草、薄荷油、陈皮、乳香、没药

生鳖甲、郁金、白药、胆南星、夏枯草、紫石英、山莨菪碱、红花、香血藤、见风

消三角枫、独叶唇兰、竹叶细辛、冷水七、白术、僵蚕、葶苈子、天南星、锁阳、

桔梗、丁香、洋金花、花椒、桂枝、川乌、草乌、徐长卿、枳壳10编辑版ppt“穴位贴敷”应用现状穴位10编辑版ppt“穴位贴敷”应用现状季节三伏伏九两季三九冬春两季未知篇数6710436次数13>3未知篇数77436贴敷季节情况每伏贴敷次数排序11编辑版ppt“穴位贴敷”应用现状季节三伏伏九两季三九冬春两季未知篇数67东直门医院“冬病夏治”

辩证选药--辨舌象,虚痰瘀辨病取穴--分疾病,选穴位内外同治--三伏贴,加内服

12编辑版ppt东直门医院“冬病夏治”12编辑版ppt“冬病夏治”外治疗法13编辑版ppt“冬病夏治”外治疗法13编辑版ppt

东直门医院“冬病夏治”适应症慢支、慢阻肺、哮喘、慢性鼻炎、反复感冒、慢性咳嗽,“冬病”范畴的肺系疾病。不适宜贴敷人群

上述适应症的急性发作期;感冒期间及发热病人;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肺癌、支扩、肺结核等不具冬病特点的肺系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血液病等慢性疾病病情不稳定者。

14编辑版ppt东直门医院“冬病夏治”适应症14编辑版ppt白芥子元胡细辛甘遂穴位贴敷—辩证选药

瘀1号药+化痰药2号药+益气药3号药+活血药化痰

通络温阳益气

益气活血药物+15编辑版ppt白芥子穴位贴敷—辩证选药痰虚瘀1号药+化痰药2号药+益穴位贴敷--药物组方白芥子:辛温,归肺经。

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延胡索:辛苦,温。归肝、脾经。

活血,利气,止痛细

辛:辛温,散寒。

温肺祛痰,驱风通窍。甘

遂: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为炒白芥子,比例为总药量的13%左右16编辑版ppt穴位贴敷--药物组方白芥子:辛温,归肺经。为炒白芥子,比例为穴位贴敷--药物制备

场地要求: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在医疗机构专用制剂室完成。制备方法:

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选用生姜,洗净,粉碎,无菌纱布挤压取汁备用。应用时加适量蒸馏水使其浓度在50%~80%之间。贴敷时取药粉与姜汁调成膏状,药物最好在使用的当日制备。17编辑版ppt穴位贴敷--药物制备穴位贴敷--辨病选穴传统穴位:肺俞、膏肓、百劳辨病选穴:1.肺系冬病完全缓解期均选足太阳膀胱经:

肺俞、脾俞、肾俞

2.哮喘及慢阻肺相对缓解期(平素有症状):

定喘(奇穴)、肺俞、肾俞18编辑版ppt穴位贴敷--辨病选穴传统穴位:肺俞、膏肓、百劳18编辑版pp穴位贴敷--辨病选穴19编辑版ppt穴位贴敷--辨病选穴19编辑版ppt横指同身寸法20编辑版ppt横指同身寸法20编辑版ppt穴位贴敷--贴敷方法先将贴敷部位擦干,然后取药膏粘抹在敷贴专用胶布上,按选择穴位贴敷21编辑版ppt穴位贴敷--贴敷方法先将贴敷部位擦干,然后取药膏粘抹在敷贴专贴敷时间与疗程时间:夏季伏天,每伏第1天开始,连贴三天。每次成人2~4小时,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也可适当调整。若贴敷后出现局部皮肤反应,可酌情隔日或延缓贴敷。疗程:三年为一疗程。有效者可连贴数疗程22编辑版ppt贴敷时间与疗程时间:夏季伏天,每伏第1天开始,连贴三天。每次了解“天干地支”

天干(10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12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己,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23编辑版ppt了解“天干地支”天干(10个):甲、乙、丙、丁、“三伏”计算方法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巳日,第29天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2017年:初伏,7月12日

中伏,7月22日

末伏,8月11日24编辑版ppt“三伏”计算方法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

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清除局部残余药物,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皮肤科就医。贴敷后皮肤反应25编辑版ppt

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敷贴后皮肤反应的处理皮肤起斑疹或者有小水疱,但没有破溃,一般不需处理。如果皮肤痒甚者,可用炉甘石洗剂(100ml/瓶),取适量,局部外抹。如果皮肤红肿有小水疱,可用3%硼酸溶液(250ml/瓶),适量浸湿纱布,外敷皮损局部20分钟处理。有皮肤破溃者,当用0.1%雷夫奴尔外敷,防止感染。如果病情较重,请去皮肤科处理26编辑版ppt敷贴后皮肤反应的处理26编辑版ppt注意事项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脱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低温保存。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久病、体弱、消瘦者,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有无不良反应。27编辑版ppt注意事项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脱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27编辑版p“冬病夏治”内服治疗重视不够(患者、医师),需提高意识应强调辨证治疗以扶正为主,标本兼治

三伏期间:内服院内制剂或协定处方

28编辑版ppt“冬病夏治”内服治疗重视不够(患者、医师),需提高意识28编皮肤反应问题研究报道较少;传统理论支持“发泡”疗法--“天灸”临床可行性受限;需要开展大样本的研究。

“治疗冷哮,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

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研细末,入麝香半钱、姜汁

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mao)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

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29编辑版ppt皮肤反应问题研究报道较少;29编辑版ppt“天灸”的理论及认识天灸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外治疗法。是采用对皮肤有较强刺激作用的中药贴敷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红赤,甚至发泡。它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调整气血的治疗方法。30编辑版ppt“天灸”的理论及认识天灸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外治疗法。是采用对皮“天灸”的理论及认识“天灸”一词首见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症。”晚清外治名医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对天灸的论述最为详尽。吴氏认为内服汤药与外贴膏药有“殊途同归”之效,“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31编辑版ppt“天灸”的理论及认识“天灸”一词首见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冬病夏治”贵在坚持“冬病夏治”是针对“冬病”稳定期的治疗,体现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意义在于减少发病,减缓病情进展。因此即时效果往往不明显。一些患者在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疗效后,常难以坚持三年的治疗。需要健康知识的普及。32编辑版ppt“冬病夏治”贵在坚持“冬病夏治”是针对“冬病”稳定期的治疗科学态度认识“穴位贴敷”临床疗效中医“穴位贴敷”外治法不是万能的,只是疾病治疗方法的一种,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医务工作者应科学的去对待。一方面指导患者了解适应症,不能盲目跟风。二则要正确合理的联合内服药物治疗,并指导长期服用其他药物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贴敷期间的合理用药。33编辑版ppt科学态度认识“穴位贴敷”临床疗效中医“穴位贴敷”外治法不是万谢谢34编辑版ppt谢谢34编辑版ppt肺病科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九病区业务学习35编辑版ppt肺病科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九病区业务学习1编辑版ppt“冬病夏治”的概念冬病

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及其他季节受凉后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多反复发作。以正气虚弱,阳气不足为病机特点。

反复感冒、慢性咳嗽、慢支、哮喘、慢阻肺;慢性鼻炎、鼻窦炎;

腰腿冷痛、颈腰椎病、关节炎等;慢性虚寒性胃肠病、慢性腹泻;

夏治

当夏季“冬病”处于缓解期或相对稳定期,应用中医内治、外治疗法,以补益阳气,调畅气血,祛除体内伏邪(宿根)为目的,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冬病”的目的。36编辑版ppt“冬病夏治”的概念冬病2编辑版ppt“冬病夏治”疗法理论渊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古人顺应四时气候的养生之道。

春夏---阳长阴消,顺应阳长的气化趋势养阳

秋冬---阴长阳消,顺应阴长的气化趋势养阴37编辑版ppt“冬病夏治”疗法理论渊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冬病夏治”理论渊源中医“治未病”理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⑴未病先防----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⑵已病防变----人体患病之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加重

⑶瘥后防复----疾病初愈或相对稳定时,采取适当的调养方法及善

后治疗,防止疾病复发。“冬病夏治”应属

“已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当冬病在夏季

处于相对稳定期予以治疗,以防冬天或受寒后复发或加重。

38编辑版ppt“冬病夏治”理论渊源中医“治未病”理论“4编辑版ppt冬病夏治常用方法药物疗法

内服法:辨证选用中草药煎剂或中成药口服。外治法:⑴中药穴位贴敷⑵中药离子导入⑶中药注射(穴位注射、肌肉注射)非药物疗法

针灸疗法、拔罐疗法、推拿疗法、饮食疗法等。

39编辑版ppt冬病夏治常用方法药物疗法5编辑版ppt中药穴位贴敷(三伏贴)中医常用的“冬病夏治”外治方法,是药物与中医经络理论最好的结合,临床多选用温阳驱寒、疏通经络的药物做成贴剂,通过穴位刺激皮肤给药,最能体现中医的治疗特色。每年夏季三伏天进行穴位敷贴。方法简便易行,副作用少,疗效确切,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40编辑版ppt中药穴位贴敷(三伏贴)6编辑版ppt理论渊源--白芥子涂法穴位贴敷治疗哮喘最早见于清代张璐《张氏医通》记载:

治疗冷哮,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研细末,入麝香半钱、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mao)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

此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肺系疾病经典理论依据

41编辑版ppt理论渊源--白芥子涂法穴位贴敷治疗哮喘最早见于清代张璐《张氏“穴位贴敷”应用现状查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1961~2011近50年关于穴位贴敷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报道共126篇,分析结果如下:病名出现频次排序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咳喘证慢阻肺过敏性鼻炎肺心病变应性鼻炎感冒篇数43371510766242编辑版ppt“穴位贴敷”应用现状查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穴位贴敷”应用现状药物白芥子细辛甘遂元胡麻黄冰片半夏肉桂姜汁丁香洋金花麝香频数9893746031252121191294药物筛查频数排序穴位肺俞膻中定喘大椎天突肾俞膈腧膏俞心俞脾俞风门频数10855514948474131301712穴位筛查频数排序43编辑版ppt“穴位贴敷”应用现状药物白芥子细辛甘遂元胡麻黄冰片半夏肉桂姜“穴位贴敷”应用现状穴位4.大抒、丰隆2.身柱、灵台、气海、哮喘穴1.胃俞、厥阴俞、天髎、大肠腧、风池、完骨、足阴窍、肩井、中府、商丘、曲池

陶道、至阳、华盖、紫宫、偏厉、阳溪、内庭、尺泽、太渊、厉兑、隐白、商

阳、

阴陵泉、大都、命门、关元、百劳、腰阳关、神阙、外关、迎香药物

3.白芷、附子、五味子、斑蝥2.防风、沉香、巴戟天、生南星、地龙、鵝不食草、炙甘草、丹参、檀香、干姜、川

芎、穿山龙、浙贝母、黄芪、辛夷、当归、

1.柴胡、苏子、仙灵脾、银花、连翘、川贝母、鱼腥草、薄荷油、陈皮、乳香、没药

生鳖甲、郁金、白药、胆南星、夏枯草、紫石英、山莨菪碱、红花、香血藤、见风

消三角枫、独叶唇兰、竹叶细辛、冷水七、白术、僵蚕、葶苈子、天南星、锁阳、

桔梗、丁香、洋金花、花椒、桂枝、川乌、草乌、徐长卿、枳壳44编辑版ppt“穴位贴敷”应用现状穴位10编辑版ppt“穴位贴敷”应用现状季节三伏伏九两季三九冬春两季未知篇数6710436次数13>3未知篇数77436贴敷季节情况每伏贴敷次数排序45编辑版ppt“穴位贴敷”应用现状季节三伏伏九两季三九冬春两季未知篇数67东直门医院“冬病夏治”

辩证选药--辨舌象,虚痰瘀辨病取穴--分疾病,选穴位内外同治--三伏贴,加内服

46编辑版ppt东直门医院“冬病夏治”12编辑版ppt“冬病夏治”外治疗法47编辑版ppt“冬病夏治”外治疗法13编辑版ppt

东直门医院“冬病夏治”适应症慢支、慢阻肺、哮喘、慢性鼻炎、反复感冒、慢性咳嗽,“冬病”范畴的肺系疾病。不适宜贴敷人群

上述适应症的急性发作期;感冒期间及发热病人;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肺癌、支扩、肺结核等不具冬病特点的肺系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血液病等慢性疾病病情不稳定者。

48编辑版ppt东直门医院“冬病夏治”适应症14编辑版ppt白芥子元胡细辛甘遂穴位贴敷—辩证选药

瘀1号药+化痰药2号药+益气药3号药+活血药化痰

通络温阳益气

益气活血药物+49编辑版ppt白芥子穴位贴敷—辩证选药痰虚瘀1号药+化痰药2号药+益穴位贴敷--药物组方白芥子:辛温,归肺经。

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延胡索:辛苦,温。归肝、脾经。

活血,利气,止痛细

辛:辛温,散寒。

温肺祛痰,驱风通窍。甘

遂: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为炒白芥子,比例为总药量的13%左右50编辑版ppt穴位贴敷--药物组方白芥子:辛温,归肺经。为炒白芥子,比例为穴位贴敷--药物制备

场地要求: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在医疗机构专用制剂室完成。制备方法:

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选用生姜,洗净,粉碎,无菌纱布挤压取汁备用。应用时加适量蒸馏水使其浓度在50%~80%之间。贴敷时取药粉与姜汁调成膏状,药物最好在使用的当日制备。51编辑版ppt穴位贴敷--药物制备穴位贴敷--辨病选穴传统穴位:肺俞、膏肓、百劳辨病选穴:1.肺系冬病完全缓解期均选足太阳膀胱经:

肺俞、脾俞、肾俞

2.哮喘及慢阻肺相对缓解期(平素有症状):

定喘(奇穴)、肺俞、肾俞52编辑版ppt穴位贴敷--辨病选穴传统穴位:肺俞、膏肓、百劳18编辑版pp穴位贴敷--辨病选穴53编辑版ppt穴位贴敷--辨病选穴19编辑版ppt横指同身寸法54编辑版ppt横指同身寸法20编辑版ppt穴位贴敷--贴敷方法先将贴敷部位擦干,然后取药膏粘抹在敷贴专用胶布上,按选择穴位贴敷55编辑版ppt穴位贴敷--贴敷方法先将贴敷部位擦干,然后取药膏粘抹在敷贴专贴敷时间与疗程时间:夏季伏天,每伏第1天开始,连贴三天。每次成人2~4小时,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也可适当调整。若贴敷后出现局部皮肤反应,可酌情隔日或延缓贴敷。疗程:三年为一疗程。有效者可连贴数疗程56编辑版ppt贴敷时间与疗程时间:夏季伏天,每伏第1天开始,连贴三天。每次了解“天干地支”

天干(10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12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己,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57编辑版ppt了解“天干地支”天干(10个):甲、乙、丙、丁、“三伏”计算方法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巳日,第29天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2017年:初伏,7月12日

中伏,7月22日

末伏,8月11日58编辑版ppt“三伏”计算方法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

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清除局部残余药物,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皮肤科就医。贴敷后皮肤反应59编辑版ppt

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敷贴后皮肤反应的处理皮肤起斑疹或者有小水疱,但没有破溃,一般不需处理。如果皮肤痒甚者,可用炉甘石洗剂(100ml/瓶),取适量,局部外抹。如果皮肤红肿有小水疱,可用3%硼酸溶液(250ml/瓶),适量浸湿纱布,外敷皮损局部20分钟处理。有皮肤破溃者,当用0.1%雷夫奴尔外敷,防止感染。如果病情较重,请去皮肤科处理60编辑版ppt敷贴后皮肤反应的处理26编辑版ppt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