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概念课件_第1页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概念课件_第2页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概念课件_第3页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概念课件_第4页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概念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素养·高考·教学——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高考备考策略永定一中江子磐素养·高考·教学永定一中江子磐一、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

一、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核心理论核心思维核心方法核心能力核心价值一、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一、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概内涵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水平1能够区分史料的类型;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取史料;能够从史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水平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水平3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辨析和理解;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水平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能够恰当地运用材料构建自己的论述。内涵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一、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

二、“史料实证”高考试题呈现(一)史料的分类及其价值史料的分类(2015年上海卷第7题)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A、《三国志》(2006年上海卷第38题)该题就“同文馆”的历史提供了三则材料,分别是时人日记、回忆录和后人著述等三种。让考生回答:“材料二(回忆录)与材料三(后人著述)中哪一则是原始材料?”一、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二、“史料实证”高考试题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的价值比较:(2016年浙江卷第3题)《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的价值比较:文学史料(小说)的价值判断。(2014年山东卷第38题)三种材料:甲:根据《中国婚姻史》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乙: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漫画的一组画面;丙:1919年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从中得出了两个结论,要求考生回答“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文学史料(小说)的价值判断。传说故事的历史价值:(2013年全国Ⅱ卷第24题)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內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C.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传说故事的历史价值:(二)史料的鉴别(2007年上海卷第8题)据报道,上海发现了一张可能是元朝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真人画像(图略)。某同学想从下列四方面考证画像真伪,最关键的应该是确认画像的A.人物年龄B.尺寸大小

C.创作时间

D.色彩浓淡(二)史料的鉴别(2013年浙江卷)《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记载基本是正确的。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的客观性(2013年浙江卷)《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三)基于史料的史学研究(浙江卷2011年第14题)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三)基于史料的史学研究(北京卷2012年第20题)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结论A罗马法规定,债务人无力还债时,债主有权将他卖为奴隶古罗马的高利贷者政治地位很高B1801—1844年,英国的伯明翰市人口从7.3万增加到20万19世纪初,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C1860年,俄国的工厂中雇佣工人占61.4%当时资本主义的雇佣生产方式已经在俄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D1910年,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的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当时德国已经出现了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组织(北京卷2012年第20题)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2001年上海卷第37题,部分)2000年北京老山汉墓被确认为是汉武帝的儿子燕王的夫人之墓。科学家对女主人的头像进行了复原后,意外的发现她极像西域女子,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猜测:她是今新疆地区人?是古代中亚人?是有西域民族血统的汉族人?还是西域以外的人?你倾向于哪种说法?请简要说一下你的理由。女主人究竟属于那一民族,需要进一步探究。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解开这一谜底,有待于进一步收集直接和间接的证据。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和途径?(2001年上海卷第37题,部分)2000年北京老山汉墓被确(2015年上海卷)39.“丝绸之路”(14分)“丝绸之路”,从广义上讲并非只是丝绸贸易的通道,而是指中西方之间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通道。假设你是一名历史学家,在研究“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如下问题,该如何解决?(2015年上海卷)39.“丝绸之路”(14分)史料A《穆天子传》“该文献出土于战国墓,记载了约三千年前周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的故事,并有周穆王送给西王母“锦纽百纯(匹)”的记录。史料B新疆阿尔泰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约公元前5世纪)史料C东罗马金币,发现于西安何家村唐代陶罐史料D新闻报道2003年,在清理秦陵兵马俑馆前的一处砖瓦窑址时,发现了百余具骨骸。DNA检测显示,在15个骨骸样本中,有一个属于比较典型的“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关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学界说法不一。第一种观点认为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第二种观点认为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若你支持第二种观点,应选择以下哪些史料作为证据?理由是什么?(4分)问题一解决一考查目标:辨析史料的证据价值史料A史料B史料C史料D问题一解决一考查目标:辨析史料的海上丝绸之路自宋代以后日益繁荣,陶瓷是中国经海路外销的大宗商品。时至今日,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发现了中国的陶瓷,这些陶瓷又是怎样运往各地的呢?在下图所示的实物中,哪一类最有助于还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具体情况?为什么?(4分)为进一步弄清海上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除文献外,还需填补哪些考古证据上的缺环?(3分)解决二解决三问题二考查目标:以史料为证据链,建构历史过程解决二解决三问题二考查目标:以史料为证据链,建构历史过程“丝绸之路”为什么会绵延漫长的时间、穿行遥远的距离、跨越巨大的区域而长盛不衰?结论?(3分)问题三结论考查目标:多角度解释史料建构的历史现象问题三结论考查目标:多角度解释史料建构的历史现象(四)史料的联系与比较(2010年全国课标卷第35题)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四)史料的联系与比较(2017年全国Ⅲ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2017年全国Ⅲ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2017年全国Ⅰ卷)26.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2017年全国Ⅰ卷)26.一、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

三、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

高考命题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主干知识和独立思考材料意识和论从史出刻意创新和突出重点高中教学知识掌握和技能熟练灌输教学和题海战术以本为本和现成结论因循守旧、面面俱到观念落后,目标偏离内容僵化,知识陈旧方法保守,效率低下一、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三、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史料实证教学的常见问题1.先入为主,以论带史;2.随意引用,偏离目标;3.史料失效,设问失当;4.模式呆板,路径单一。史料实证教学的常见问题1.先入为主,以论带史;史料实证教学的操作程序示意图主题:围绕课程目标和教学关键问题史料:来源权威;史观冲突;类型多样;难易适中。有意义有梯度方法方向引领;坚持史论结合;鼓励不同见解;方法重于结论。既要鼓励质疑和创新,也要把握方向,正误纠偏史料实证教学的操作程序示意图主题:围绕课程目标和教学关键问题“史料”如何“实证”一:史料选取: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关键☆鼓励学生尝试独立搜集、选取史料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能力。

☆充分使用教材中补充的史料

教材呈现的史料基本上是围绕重点和难点选取,有助于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有针对性地适当补充教材外史料☆尽量使用原始史料(一手史料)“史料”如何“实证”一:☆鼓励学生尝试独立搜集、选取史料

培“史料”如何“实证”二:加强对史料研习方法的指导“史料”如何“实证”二:史料研习方法1:注意不同史料的证史价值史料撰述者的知识背景、主观立场、时代观念、社会环境都会对历史记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史料价值的比较并非一言可以说清,需要结合研究目的和史料本身的特征判断其价值。史料研习方法1:史料撰述者的知识背景、主观立场、时代观念、社南宋遗民郑思肖在《铁函心史》中写道:“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农民)、九儒、十丐。”台湾学者、元史专家萧启庆研究认为:元朝视儒士与僧侣一样,为了救济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甚至沦为奴隶的儒士,元朝特别设立了“儒户”,让部分的读书人取得优免赋役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储备人才的用意。比较而言,成为儒户的读书人,其地位应在贵族、官吏之下,与僧侣相同,但较一般人民为高。南宋遗民郑思肖在《铁函心史》中写道:“鞑法:一官、二吏、三僧材料一: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上折拒和议,……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至四月八日授递,则察院(都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摘自《康南海(康有为)自编年谱》等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材料一: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材料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四月初八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1)评析材料一、二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材料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史料研习方法2:尊疑与重据袁世凯……与西方财团签订了2500万英镑的“善后大借款”合同,用来购买军械,扩大军队,准备镇压革命力量”——人教版《人物评说》史料研习方法2:袁世凯……与西方财团签订了2500万英镑的“序号用项金额百分比甲号偿还到期借款4317778英镑9先令50.66乙号偿还各省借款2870000英镑丙号偿还即将到期借款(包括赔偿外人损失)3592263英镑10先令3便士丁号裁遣军队费用3000000英镑14.10戊号民国二年4至9月行政费5500000英镑25.85己号整顿盐务经费2000000英镑9.39合计212280041英镑19先令10便士100资料来源:财政科学研究所编:《民国外债档案史料》,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年,第426页-431页。查对《善后借款合同·附件》,借款用途规定如下序号用项金额百分比甲号偿还到期借款4317778英镑9先令5民初财政官员、著名财政史专家贾士毅1917年的分析很具参考价值。他认为“善后大借款”限制用途,尤为严酷。其能由中央开支者,仅此四月至九月之行政费。“二次革命”爆发,军费浩大,“瑞记第三次借款,奥国第一、第二两次借款,先后订定,共收三百五十万镑,是项借款半系订购军械,半系充作军费”。——贾士毅:《民国财政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第46-47页。民初财政官员、著名财政史专家贾士毅1917年的分析很具参考价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林则徐蜡像的解释1842年后,英国的一所蜡像馆里陈列了一尊林则徐的坐像,仪态庄严,膝上摊开一本用中英文写的《禁烟条例》,这说明:①禁烟运动得到英国政府的赞同②禁毒对人类文明有贡献③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④禁毒成为当时世界共识A.②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林则徐蜡像的解释观点1可见林则徐之禁烟,即英国人亦尊重之,岂非公道哉?——萧一山:《清代通史》虽然英国藉口“焚烟”向我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但林则徐及其领导的禁烟运动,在当时的英国舆论界就有比较公正的议论……蜡人馆中出现林则徐像,也可以看作是这种舆论的另一反映。——宋伯胤:《博物馆人丛语》1877年春节,清驻英公使郭嵩焘、副使刘锡鸿到蜡像馆参观。刘锡鸿发现,林则徐蜡像“前有小案,摊书一卷,为禁鸦片条约。上华文,下洋文”。他推测,虽然林则徐“办禁烟事,几窘英人”,但英国人仍然非常敬重他那“忠正勇毅,不以苟且图息肩”的品格。观点1观点2王韬甫入门,惊讶不已,大清帝国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蜡像馆,竟然成了一个门卫!王韬咨询,工作人员解释说,“禁烟启衅,虽始自林,而因此得通商五口,皆其功也,故立像以纪其始”。王韬感到莫大耻辱!

思考:观点1、2,哪个更有道理?观点2思考:观点1、2,哪个更有道理?核心证据:杜莎夫人蜡像馆关于林则徐蜡像展览会的宣传材料,可能更能说明问题。何伯英:《图象中国──早期西方摄影与明信片》(香港三联书店2008年)。书中有一幅插图,是蜡像馆展出林则徐蜡像时派发的宣传单张,单张上赫然印着这样的字句:“对华战争的始作俑者”,“二百五十万英镑英国财产的销毁者,他和他的小脚老婆是唯一在我国被展示的这类人物”。核心证据:杜莎夫人蜡像馆关于林则徐蜡像展览会的宣传材料,可能材料中的漫画,有人说它创作于1942年,也有人说它创作于1947年。请你分别阐述两个创作时间背景下对该漫画的不同解读。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美联合1947年——国共内战——依附美国近代漫画家特伟《偷天换日》依附?联合?史料研习方法3:在特定时空背景下解读史料材料中的漫画,有人说它创作于1942年,也有人说它创作于19某人根据一份20世纪50年代的旧报纸上一则“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的报道。得出结论:近五十年来中国的粮食生产水平处于衰退之中。你觉得他的错误结论是由于A.把后人伪造的报纸当成史实B.没有发现报纸的印刷错误C.把没有史料价值的报纸作为判断依据D.未能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史料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相同的历史记载会有不同的解读某人根据一份20世纪50年代的旧报纸上一则“早稻亩产三万六千2009年高考上海卷第37题: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一天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发表专题文章,写道: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

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断案,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从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来看待中西两种司法体系的冲突,从而更理性地认识历史、分析历史,而不是简单地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来谴责西方列强的侵略。史料研习方法4:提供观点冲突的材料2009年高考上海卷第37题:从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来看待中西第二次英美战争(1812年)中华盛顿的燃烧材料一:胜利的王室军队蜂拥而入华盛顿,在一片欢呼声中,火把被传递过来。军官领着队伍点燃了反抗的首都。部队的总军官确信这一行动将很快破坏掉美国人的反抗。有传言说叛军会在年底之前向王室正式投降,美国人的反抗据说正在被瓦解。对国王忠诚的臣民正在加拿大等待返回南部,重建正当的殖民地政府。——《伦敦公报》一名记者的报道材料二:英国的野蛮人今天现出了原形。与25年前践踏美国人的权利一样,毫无修养的英国军队以他们没有人道的野性,在今天攻占了华盛顿。他们毫不顾忌妇女和儿童的安全,持续他们的暴行,焚烧了华盛顿的大部分建筑物。为这种野蛮行为深感震惊的美国军队正在重整队伍,决心从未像此刻这样竖定,所有人都期望把这片大陆从英国人的暴政中永远解脱出来。──《纽约评论》一名记者的报道第二次英美战争(1812年)中华盛顿的燃烧1.两篇报道有何相似之处?2.二者有什么不同?3.你如何解释这种不同?4.你认为读完这两篇文章的人会有什么反应?5.当你读或听到一个事件的报道时,应该怎么做?1.两篇报道有何相似之处?甲午海战的真相材料一(清国)军舰“济远”号首先开炮,我亦迎战。……

(鱼雷击中“高升”号后)清兵争先恐后跳入海中,……我放下小艇救助溺水者和包括英船长在内的两名英国人。——(日)《近世帝国海军史要》材料二

海军大臣西乡从道质询:若遇中国舰队,日本舰队立即开战,

在外交上有无困难?陆奥宗光果断回答“没有问题。”——戚其章《甲午战争史》材料三

日本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日记:“在丰岛海上远远望见清国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即时下战斗命令。”材料四

高升号将沉之际,日本浪速舰仍不停地“向垂沉的船上开炮”,“向水里游的人射击”

,为时达“一时之久”。——《汉纳根大尉(高升号上的德国籍工作人员)之证言》(1)对该战役的一些细节,不同的材料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和观点。找出不同的记载和观点。(2)根据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判断,你认为这些有争议的细节的历史真相是怎样的?史料研习方法5:运用史料证据重建历史现场甲午海战的真相(1)对该战役的一些细节,不同的材料有着截然史料研习方法6:综合运用多种史料(孤证不立,多重印证)史料研习方法6:(2016北京文综)40.(18分)

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155~220年)墓江西南昌海昏候刘贺(前92~前59年)墓墓葬位置只符合部分文献记载(文献中关于曹操墓位置有多种记载)与文献记载一致墓葬形制和结构与当时王侯级墓类似符合汉代列侯墓的规制出土器物具有汉代特征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出土器物上的文字“魏武王”(注:包括曹操在内,这一历史时期曾有三位“魏武王”)“刘贺”“海昏候臣贺”学术界基本上一致认为海昏候墓的墓主为刘贺,但西高穴墓的墓主是否为曹操还存在争议。对比刘贺墓资料,说明西高穴墓墓主身份争议的原因。(8分)(2016北京文综)40.(18分)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1“史料”如何“实证”三:史学阅读与史料实证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其前提是教师应具备符合一定水准的史学素养。☆重点阅读研究综述类文献,快速了解学术研究动态,收集重要的专题研究文献。☆重点阅读南大核心、北大核心和社科院核心期刊上的人文社科文章。“史料”如何“实证”三: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其前提是教师☆通过史学阅读获得“主要史学认识”;☆结合课标、教材、学生认知基础等,对“主要史学认识”进行消化、吸收和理解,形成“基本教学认识”;☆形成有深度的教学立意;☆设计史料研习活动。提供史学阅读中搜集、整理的关键史料,准确建立起不同关键史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问题,促进学生深入认识历史现象。☆通过史学阅读获得“主要史学认识”;4646素养·高考·教学——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高考备考策略永定一中江子磐素养·高考·教学永定一中江子磐一、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

一、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核心理论核心思维核心方法核心能力核心价值一、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一、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概内涵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水平1能够区分史料的类型;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取史料;能够从史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水平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水平3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辨析和理解;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水平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能够恰当地运用材料构建自己的论述。内涵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一、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

二、“史料实证”高考试题呈现(一)史料的分类及其价值史料的分类(2015年上海卷第7题)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A、《三国志》(2006年上海卷第38题)该题就“同文馆”的历史提供了三则材料,分别是时人日记、回忆录和后人著述等三种。让考生回答:“材料二(回忆录)与材料三(后人著述)中哪一则是原始材料?”一、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二、“史料实证”高考试题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的价值比较:(2016年浙江卷第3题)《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的价值比较:文学史料(小说)的价值判断。(2014年山东卷第38题)三种材料:甲:根据《中国婚姻史》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乙: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漫画的一组画面;丙:1919年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从中得出了两个结论,要求考生回答“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文学史料(小说)的价值判断。传说故事的历史价值:(2013年全国Ⅱ卷第24题)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內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C.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传说故事的历史价值:(二)史料的鉴别(2007年上海卷第8题)据报道,上海发现了一张可能是元朝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真人画像(图略)。某同学想从下列四方面考证画像真伪,最关键的应该是确认画像的A.人物年龄B.尺寸大小

C.创作时间

D.色彩浓淡(二)史料的鉴别(2013年浙江卷)《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记载基本是正确的。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的客观性(2013年浙江卷)《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三)基于史料的史学研究(浙江卷2011年第14题)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三)基于史料的史学研究(北京卷2012年第20题)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结论A罗马法规定,债务人无力还债时,债主有权将他卖为奴隶古罗马的高利贷者政治地位很高B1801—1844年,英国的伯明翰市人口从7.3万增加到20万19世纪初,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C1860年,俄国的工厂中雇佣工人占61.4%当时资本主义的雇佣生产方式已经在俄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D1910年,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的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当时德国已经出现了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组织(北京卷2012年第20题)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2001年上海卷第37题,部分)2000年北京老山汉墓被确认为是汉武帝的儿子燕王的夫人之墓。科学家对女主人的头像进行了复原后,意外的发现她极像西域女子,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猜测:她是今新疆地区人?是古代中亚人?是有西域民族血统的汉族人?还是西域以外的人?你倾向于哪种说法?请简要说一下你的理由。女主人究竟属于那一民族,需要进一步探究。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解开这一谜底,有待于进一步收集直接和间接的证据。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和途径?(2001年上海卷第37题,部分)2000年北京老山汉墓被确(2015年上海卷)39.“丝绸之路”(14分)“丝绸之路”,从广义上讲并非只是丝绸贸易的通道,而是指中西方之间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通道。假设你是一名历史学家,在研究“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如下问题,该如何解决?(2015年上海卷)39.“丝绸之路”(14分)史料A《穆天子传》“该文献出土于战国墓,记载了约三千年前周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的故事,并有周穆王送给西王母“锦纽百纯(匹)”的记录。史料B新疆阿尔泰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约公元前5世纪)史料C东罗马金币,发现于西安何家村唐代陶罐史料D新闻报道2003年,在清理秦陵兵马俑馆前的一处砖瓦窑址时,发现了百余具骨骸。DNA检测显示,在15个骨骸样本中,有一个属于比较典型的“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关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学界说法不一。第一种观点认为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第二种观点认为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若你支持第二种观点,应选择以下哪些史料作为证据?理由是什么?(4分)问题一解决一考查目标:辨析史料的证据价值史料A史料B史料C史料D问题一解决一考查目标:辨析史料的海上丝绸之路自宋代以后日益繁荣,陶瓷是中国经海路外销的大宗商品。时至今日,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发现了中国的陶瓷,这些陶瓷又是怎样运往各地的呢?在下图所示的实物中,哪一类最有助于还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具体情况?为什么?(4分)为进一步弄清海上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除文献外,还需填补哪些考古证据上的缺环?(3分)解决二解决三问题二考查目标:以史料为证据链,建构历史过程解决二解决三问题二考查目标:以史料为证据链,建构历史过程“丝绸之路”为什么会绵延漫长的时间、穿行遥远的距离、跨越巨大的区域而长盛不衰?结论?(3分)问题三结论考查目标:多角度解释史料建构的历史现象问题三结论考查目标:多角度解释史料建构的历史现象(四)史料的联系与比较(2010年全国课标卷第35题)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四)史料的联系与比较(2017年全国Ⅲ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2017年全国Ⅲ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2017年全国Ⅰ卷)26.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2017年全国Ⅰ卷)26.一、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

三、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

高考命题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主干知识和独立思考材料意识和论从史出刻意创新和突出重点高中教学知识掌握和技能熟练灌输教学和题海战术以本为本和现成结论因循守旧、面面俱到观念落后,目标偏离内容僵化,知识陈旧方法保守,效率低下一、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三、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史料实证教学的常见问题1.先入为主,以论带史;2.随意引用,偏离目标;3.史料失效,设问失当;4.模式呆板,路径单一。史料实证教学的常见问题1.先入为主,以论带史;史料实证教学的操作程序示意图主题:围绕课程目标和教学关键问题史料:来源权威;史观冲突;类型多样;难易适中。有意义有梯度方法方向引领;坚持史论结合;鼓励不同见解;方法重于结论。既要鼓励质疑和创新,也要把握方向,正误纠偏史料实证教学的操作程序示意图主题:围绕课程目标和教学关键问题“史料”如何“实证”一:史料选取: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关键☆鼓励学生尝试独立搜集、选取史料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能力。

☆充分使用教材中补充的史料

教材呈现的史料基本上是围绕重点和难点选取,有助于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有针对性地适当补充教材外史料☆尽量使用原始史料(一手史料)“史料”如何“实证”一:☆鼓励学生尝试独立搜集、选取史料

培“史料”如何“实证”二:加强对史料研习方法的指导“史料”如何“实证”二:史料研习方法1:注意不同史料的证史价值史料撰述者的知识背景、主观立场、时代观念、社会环境都会对历史记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史料价值的比较并非一言可以说清,需要结合研究目的和史料本身的特征判断其价值。史料研习方法1:史料撰述者的知识背景、主观立场、时代观念、社南宋遗民郑思肖在《铁函心史》中写道:“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农民)、九儒、十丐。”台湾学者、元史专家萧启庆研究认为:元朝视儒士与僧侣一样,为了救济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甚至沦为奴隶的儒士,元朝特别设立了“儒户”,让部分的读书人取得优免赋役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储备人才的用意。比较而言,成为儒户的读书人,其地位应在贵族、官吏之下,与僧侣相同,但较一般人民为高。南宋遗民郑思肖在《铁函心史》中写道:“鞑法:一官、二吏、三僧材料一: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上折拒和议,……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至四月八日授递,则察院(都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摘自《康南海(康有为)自编年谱》等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材料一: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材料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四月初八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1)评析材料一、二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材料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史料研习方法2:尊疑与重据袁世凯……与西方财团签订了2500万英镑的“善后大借款”合同,用来购买军械,扩大军队,准备镇压革命力量”——人教版《人物评说》史料研习方法2:袁世凯……与西方财团签订了2500万英镑的“序号用项金额百分比甲号偿还到期借款4317778英镑9先令50.66乙号偿还各省借款2870000英镑丙号偿还即将到期借款(包括赔偿外人损失)3592263英镑10先令3便士丁号裁遣军队费用3000000英镑14.10戊号民国二年4至9月行政费5500000英镑25.85己号整顿盐务经费2000000英镑9.39合计212280041英镑19先令10便士100资料来源:财政科学研究所编:《民国外债档案史料》,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年,第426页-431页。查对《善后借款合同·附件》,借款用途规定如下序号用项金额百分比甲号偿还到期借款4317778英镑9先令5民初财政官员、著名财政史专家贾士毅1917年的分析很具参考价值。他认为“善后大借款”限制用途,尤为严酷。其能由中央开支者,仅此四月至九月之行政费。“二次革命”爆发,军费浩大,“瑞记第三次借款,奥国第一、第二两次借款,先后订定,共收三百五十万镑,是项借款半系订购军械,半系充作军费”。——贾士毅:《民国财政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第46-47页。民初财政官员、著名财政史专家贾士毅1917年的分析很具参考价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林则徐蜡像的解释1842年后,英国的一所蜡像馆里陈列了一尊林则徐的坐像,仪态庄严,膝上摊开一本用中英文写的《禁烟条例》,这说明:①禁烟运动得到英国政府的赞同②禁毒对人类文明有贡献③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④禁毒成为当时世界共识A.②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林则徐蜡像的解释观点1可见林则徐之禁烟,即英国人亦尊重之,岂非公道哉?——萧一山:《清代通史》虽然英国藉口“焚烟”向我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但林则徐及其领导的禁烟运动,在当时的英国舆论界就有比较公正的议论……蜡人馆中出现林则徐像,也可以看作是这种舆论的另一反映。——宋伯胤:《博物馆人丛语》1877年春节,清驻英公使郭嵩焘、副使刘锡鸿到蜡像馆参观。刘锡鸿发现,林则徐蜡像“前有小案,摊书一卷,为禁鸦片条约。上华文,下洋文”。他推测,虽然林则徐“办禁烟事,几窘英人”,但英国人仍然非常敬重他那“忠正勇毅,不以苟且图息肩”的品格。观点1观点2王韬甫入门,惊讶不已,大清帝国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蜡像馆,竟然成了一个门卫!王韬咨询,工作人员解释说,“禁烟启衅,虽始自林,而因此得通商五口,皆其功也,故立像以纪其始”。王韬感到莫大耻辱!

思考:观点1、2,哪个更有道理?观点2思考:观点1、2,哪个更有道理?核心证据:杜莎夫人蜡像馆关于林则徐蜡像展览会的宣传材料,可能更能说明问题。何伯英:《图象中国──早期西方摄影与明信片》(香港三联书店2008年)。书中有一幅插图,是蜡像馆展出林则徐蜡像时派发的宣传单张,单张上赫然印着这样的字句:“对华战争的始作俑者”,“二百五十万英镑英国财产的销毁者,他和他的小脚老婆是唯一在我国被展示的这类人物”。核心证据:杜莎夫人蜡像馆关于林则徐蜡像展览会的宣传材料,可能材料中的漫画,有人说它创作于1942年,也有人说它创作于1947年。请你分别阐述两个创作时间背景下对该漫画的不同解读。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美联合1947年——国共内战——依附美国近代漫画家特伟《偷天换日》依附?联合?史料研习方法3:在特定时空背景下解读史料材料中的漫画,有人说它创作于1942年,也有人说它创作于19某人根据一份20世纪50年代的旧报纸上一则“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的报道。得出结论:近五十年来中国的粮食生产水平处于衰退之中。你觉得他的错误结论是由于A.把后人伪造的报纸当成史实B.没有发现报纸的印刷错误C.把没有史料价值的报纸作为判断依据D.未能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史料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相同的历史记载会有不同的解读某人根据一份20世纪50年代的旧报纸上一则“早稻亩产三万六千2009年高考上海卷第37题: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一天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发表专题文章,写道:

世界上许多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