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色素瘤及诊治课件_第1页
恶性黑色素瘤及诊治课件_第2页
恶性黑色素瘤及诊治课件_第3页
恶性黑色素瘤及诊治课件_第4页
恶性黑色素瘤及诊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恶性黑色素瘤及诊治恶性黑色素瘤及诊治1概述MM是皮肤肿瘤的一种,由位于表皮基底部的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成。90%的MM发生于皮肤,最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腿部,也可见于足底、指趾、甲下和头皮,少数发生于外阴、消化道和眼内。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概述MM是皮肤肿瘤的一种,由位于表皮基底部的黑色素细胞恶变而2流行病学

MM是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年增长率约3%~5%。MM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50岁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肤色人种。女性稍多于男性。流行病学MM是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年增长率3病因学确切的病因不清楚,但目前已经证实与此病有关的因素有:日照:紫外线中的UVA和UVB均可诱导MM的发生。种族外伤刺激遗传因素病因学确切的病因不清楚,但目前已经证实与此病有关的因素有:4病理类型常见病理类型:

浅表扩散型

结节型

恶性雀斑样

肢端雀斑样

病理类型常见病理类型:5病理类型

浅表扩散型,结节型,恶性雀斑样,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

病理类型

浅表扩散型,结节型,恶性雀斑样,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6

病理类型浅表扩散型:(主要发生在普通皮肤的黑色素瘤亚型,以水平生长期为特点,表现为大的肿瘤性色素细胞在鳞状上皮之间呈铅弹样或派杰样播散。)

最常见,约占常见病理类型的70%。好发于背部和女性下肢。通常由痣或皮肤的色素斑发展而来,一般外观不规则,颜色各异,可呈棕黑、粉、白、灰色甚至脱色素,边缘可伴瘙痒,直径多>0.5cm。预后相对较好。

病理类型浅表扩散型:(主要发生在普通皮肤的黑色素瘤亚型,以7病理类型结节型:约占15~30%。是侵袭性最强的MM亚型。常表现为快速生长的色素性结节(偶尔为无色素性),呈半球形,诊断时一般皮肤浸润较深。多来源于痣,可呈跳跃式生长,原发病灶处无可疑的色素痣或损伤。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及任何年龄,但>60岁的老年人和男性更多见。

病理类型结节型:8病理类型恶性雀斑样:

约占4~10%。

通常发生于中老年患者面部等常暴露于日光下的部位。

并非由痣发展而来,往往在暴晒后多年发病。早期表现为深色不规则的皮肤斑点,可被误认为老年斑或灼伤斑。较少出现转移,预后相对较好。病理类型恶性雀斑样:9病理类型肢端雀斑样:白种人发病率低,约占5%,与紫外线关系不大。是有色人种最常见的MM类型。位于手掌、足底、甲床和黏膜(鼻咽、口腔和女性生殖道等)无毛发被覆部位。因发病部位特殊且隐匿而易被忽视,常发现较晚。发病快,侵袭性强,容易出现转移。病理类型肢端雀斑样:10病理类型少见类型:

促纤维增生性黑色素瘤

起源于蓝痣的黑色素瘤

起源于巨大先天性痣的黑色素瘤

儿童黑色素瘤

痣样黑色素瘤

持续性黑色素瘤

病理类型少见类型:11临床病理分期

——原发肿瘤

TX原发灶无法评价

T0无肿瘤证据

Tis原位癌

T1厚度≤1.0mm伴或不伴溃疡

T1a厚度≤1.0mm,程度Ⅱ-Ⅲ级,不伴溃疡

T1b厚度≤1.0mm,程度Ⅳ或Ⅴ级,伴溃疡

T2厚度1.01-2.0mm伴或不伴溃疡

T2a1.01-2.0mm不伴溃疡

T2b1.01-2.0mm伴溃疡

临床病理分期——原发肿瘤

TX原发灶无法评价

12临床病理分期——原发肿瘤

T3厚度2.01-4.0mm伴或不伴溃疡

T3a2.01-4.0mm不伴溃疡

T3b2.01-4.0mm伴溃疡

T4厚度≥4.0mm伴或不伴溃疡

T4a≥4.0mm不伴溃疡

T4b≥4.0mm伴溃疡临床病理分期——原发肿瘤

T3厚度2.01-4.0mm13临床病理分期——区域淋巴结

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

N0无淋巴结转移

N11个淋巴结转移

N1a隐性转移(病理检查发现转移)

N1b显性转移(影像学或临床可明确判断的转移)

N22-3个淋巴结转移或虽无淋巴结转移但有淋巴内转移

N2a隐性转移(病理检查发现转移)

N2b显性转移(影像学或临床可明确判断的转移)

N2c无淋巴结转移但有卫星灶或淋巴内转移

N3≥4个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区域淋巴结簇样转移,或淋巴内转移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卫星灶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

临床病理分期——区域淋巴结

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

14临床病理分期——远处转移

Mx远处转移无法评价

M0无远处转移

M1远处转移

M1a皮肤、皮下组织,或远处淋巴结转移

M1b肺转移

M1c其它内脏转移或任何伴LDH升高的远处转移

临床病理分期——远处转移

Mx远处转移无法评价

15临床病理分期IA期T1a N0 M0 IB期T1b2a N0M0IIA期T2b3a N0 M0IIB期T3b4aN0M0IIC期T4bN0M0IIIA期T1—4aN1a2aM0IIIB期T1—4bN1a2aM0T1—4aN1b2bM0

任何TN2cM0

IIIC期T1—4bN1b2bM0

任何TN3M0IV期任何T任何NM1临床病理分期IA期T1a N0 16(二)临床分期

(二)临床分期17病理报告模式

(1)通用的病理学诊断要素:肿瘤部位

病理组织学诊断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最大径)

病理报告模式(1)通用的病理学诊断要素:18病理报告模式(2)形态学预后指标:

表皮黑色素瘤报告肿瘤浸润深度(Clark浸润水平)

表皮黑色素瘤报告肿瘤厚度(Breslow厚度)

是否有溃疡形成

肿瘤细胞的核分裂象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少量,+++大量)

淋巴管血管浸润

镜下卫星灶

肿瘤切缘是否有肿瘤累及

病理报告模式(2)形态学预后指标:

表皮黑色素瘤报告19病理报告模式(3)免疫表型: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分化标志、进展标志及其他标志物检测,并加以报告。

病理报告模式(3)免疫表型: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分化标志、进展20诊断皮损出现以下变化时,常提示早期MM颜色改变(如褐色或黑色混有红,白或蓝色背景)表面不规则隆起、粗糙、脱屑、渗液等边缘呈角形锯齿或有切迹皮损迅速增大诊断皮损出现以下变化时,常提示早期MM21诊断免疫组化:黑素瘤单克隆抗体HMB-45

特异性100%,敏感性93%S-100抗体敏感性高,特异性较差电镜:胞质内含有黑色素小体诊断免疫组化:22治疗流程和原则

(一)明确诊断及分期(完整切除病灶)

①当发现痣或色素斑有恶变倾向时,应立即完整切除并将可疑病灶送病理检查.②病理报告须包括以下信息:亚型、浸润深度、最大厚度、溃疡情况、部位、有无脉管侵犯、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细胞浸润及免疫组化结果等;根据病理报告决定扩大切除范围并评估预后;③确诊MM后行全面体检,进行局部、区域及易转移远隔部位的影像学检查,确定肿瘤分期。

治疗流程和原则(一)明确诊断及分期(完整切除病灶)23治疗流程和原则(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提倡行SLNB,或由浅表淋巴结B超检测结果(需有经验的超声科医师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来替代SLNB。

治疗流程和原则24治疗流程和原则(三)原发肿瘤的扩大切除术

最大厚度≤1.0mm时,扩大切除范围应为切缘1cm;

厚度在1.01~2.00mm时,切缘应为2cm;

厚度在2~4mm时,切缘应2~3cm;

当厚度>4mm时,切缘应至少3cm

治疗流程和原则(三)原发肿瘤的扩大切除术

最大厚度≤1.025治疗流程和原则(四)区域淋巴结清扫

SLNB或浅表淋巴结B超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应行区域淋巴结清扫。

腹股沟、腋窝和颈部淋巴结清扫个数应分别不少于10、15、15个。治疗流程和原则26治疗流程和原则(五)根据分期决定下一步治疗

手术可达无瘤状态者(包括Ⅳ期患者),应行手术清除所有病灶,根据术后患者的危险度决定辅助治疗(详见后叙)

。若手术不能达到无瘤状态,则不宜行手术,而应给予全身治疗。治疗流程和原则(五)根据分期决定下一步治疗27

手术治疗

手术对恶性黑色素瘤(MM)的治疗意义重大。不管是早期、局部进展期还是有远处转移的MM患者,若手术有可能完全切除所有病灶,均应尽量手术。

手术治疗28手术治疗Ⅰ期和Ⅱ期:应根据病理报告中肿瘤最大厚度决定扩大切除范围。如曾接受肿瘤活检或边缘切除术者应予扩大切除,并考虑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治疗29手术治疗Ⅲ期:原发病灶扩大切除同时行区域淋巴结清扫。

Ⅳ期:在转移性MM患者中,对原发灶及转移灶行完全手术切除,可获得优于预期的生存率。

手术治疗Ⅲ期:30术后辅助治疗ⅠA~ⅠB期患者:为低危患者,95%~100%可手术治愈,无需术后辅助治疗,以病因预防为主。ⅡA~ⅢA期患者:为中高危患者,25%左右存在复发和死亡风险,一般倾向于行术后辅助治疗。

术后辅助治疗ⅠA~ⅠB期患者:31术后辅助治疗大剂量干扰素(IFNα-2b)

中国患者使用大剂量IFNα-2b推荐

300万-600万-900万U剂量爬坡,常规每天剂量1800万~2200万U,每周5天,共4周,之后改为900万U,每周3次,共11个月。

术后辅助治疗大剂量干扰素(IFNα-2b)32放疗一般认为MM对放疗不敏感,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有骨转移、脑转移、淋巴结清扫后残留或复发及头颈部(特别是鼻咽部)MM患者,放疗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宜采用大分割方式。放疗一般认为MM对放疗不敏感,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有骨33晚期MM全身治疗

晚期MM患者预后较差,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一般以个体化的综合治疗为原则。

化疗

生物化疗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晚期MM全身治疗晚期MM患者预后较差,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34晚期MM全身治疗(一)化疗MM敏感的化疗药物有达卡巴嗪(DTIC)、替莫唑胺(TMZ)、铂类、长春碱、紫杉醇、福莫司汀等。这些药物的单药客观有效率(ORR)均低于20%

联合化疗方案与DTIC单药相比,“增毒不增效”,更无生存优势。晚期MM全身治疗(一)化疗35晚期MM全身治疗(二)生物化疗生物化疗指化疗联合白介素2(IL-2)和(或)干扰素(IFN)治疗。治疗MM的有效率20%~40%,高于常规化疗,但并未产生生存益处。

疾病进展时间和总生存期均无获益。晚期MM全身治疗(二)生物化疗36晚期MM全身治疗(三)免疫治疗

1.不推荐IFN-α单药治疗Ⅳ期MM除了可能将其应用于含IL-2的生物化疗,IFN-α通常不推荐作为进展期MM的单药或与化疗联合治疗。含IFN-α联合治疗方案中最有价值的,可能是与其他免疫治疗(如多肽疫苗等)联合按合理次序用于辅助治疗

晚期MM全身治疗(三)免疫治疗37晚期MM全身治疗(三)免疫治疗2.大剂量IL-2仍是Ⅳ期MM较佳治疗选择IL-2剂量为60万~72万IU/kg,静脉给药,每8小时1次,共14次,休息9天后重复。小剂量IL-2不适宜被推荐用于Ⅳ期MM的治疗。

晚期MM全身治疗(三)免疫治疗38晚期MM全身治疗(三)免疫治疗3.树突状细胞(DC)疫苗可尝试使用

晚期MM全身治疗(三)免疫治疗39晚期MM全身治疗(四)靶向治疗

索拉非尼、舒尼替尼、贝伐单抗、伊马替尼、抗CTLA-4单抗、抗Bcl-2单抗等药物已进入临床实践阶段

晚期MM全身治疗40

随访

0期和原位癌患者:推荐(至少)每年行皮肤检查,根据患者危险因素(如皮肤类型、家族史、有无痣发育不良、非黑色素瘤皮肤肿瘤病史等)决定检查频率。随访0期和原位癌患者:41随访ⅠA期患者:应根据临床情况每3~12个月询问病史并查体(重点检查区域淋巴结和皮肤),根据患者危险因素(至少)每年行皮肤检查,教育患者何时并如何检查皮肤和淋巴结(每月)。随访ⅠA期患者:42随访ⅠB~Ⅲ期患者:前3年每3~6个月、后2年每4~12个月、以后至少每年1次询问病史并查体。ⅡA~Ⅲ期患者推荐每4~6个月复查1次胸腹部CT、浅表淋巴结B超、LDH、肝功和血常规,每12个月复查1次脑部CT(或MRI)及骨扫描。随访ⅠB~Ⅲ期患者:43随访Ⅳ期无病生存患者:无论何种类型,随访原则皆与Ⅲ期相似。

随访Ⅳ期无病生存患者:44恶性黑色素瘤及诊治恶性黑色素瘤及诊治45概述MM是皮肤肿瘤的一种,由位于表皮基底部的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成。90%的MM发生于皮肤,最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腿部,也可见于足底、指趾、甲下和头皮,少数发生于外阴、消化道和眼内。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概述MM是皮肤肿瘤的一种,由位于表皮基底部的黑色素细胞恶变而46流行病学

MM是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年增长率约3%~5%。MM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50岁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肤色人种。女性稍多于男性。流行病学MM是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年增长率47病因学确切的病因不清楚,但目前已经证实与此病有关的因素有:日照:紫外线中的UVA和UVB均可诱导MM的发生。种族外伤刺激遗传因素病因学确切的病因不清楚,但目前已经证实与此病有关的因素有:48病理类型常见病理类型:

浅表扩散型

结节型

恶性雀斑样

肢端雀斑样

病理类型常见病理类型:49病理类型

浅表扩散型,结节型,恶性雀斑样,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

病理类型

浅表扩散型,结节型,恶性雀斑样,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50

病理类型浅表扩散型:(主要发生在普通皮肤的黑色素瘤亚型,以水平生长期为特点,表现为大的肿瘤性色素细胞在鳞状上皮之间呈铅弹样或派杰样播散。)

最常见,约占常见病理类型的70%。好发于背部和女性下肢。通常由痣或皮肤的色素斑发展而来,一般外观不规则,颜色各异,可呈棕黑、粉、白、灰色甚至脱色素,边缘可伴瘙痒,直径多>0.5cm。预后相对较好。

病理类型浅表扩散型:(主要发生在普通皮肤的黑色素瘤亚型,以51病理类型结节型:约占15~30%。是侵袭性最强的MM亚型。常表现为快速生长的色素性结节(偶尔为无色素性),呈半球形,诊断时一般皮肤浸润较深。多来源于痣,可呈跳跃式生长,原发病灶处无可疑的色素痣或损伤。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及任何年龄,但>60岁的老年人和男性更多见。

病理类型结节型:52病理类型恶性雀斑样:

约占4~10%。

通常发生于中老年患者面部等常暴露于日光下的部位。

并非由痣发展而来,往往在暴晒后多年发病。早期表现为深色不规则的皮肤斑点,可被误认为老年斑或灼伤斑。较少出现转移,预后相对较好。病理类型恶性雀斑样:53病理类型肢端雀斑样:白种人发病率低,约占5%,与紫外线关系不大。是有色人种最常见的MM类型。位于手掌、足底、甲床和黏膜(鼻咽、口腔和女性生殖道等)无毛发被覆部位。因发病部位特殊且隐匿而易被忽视,常发现较晚。发病快,侵袭性强,容易出现转移。病理类型肢端雀斑样:54病理类型少见类型:

促纤维增生性黑色素瘤

起源于蓝痣的黑色素瘤

起源于巨大先天性痣的黑色素瘤

儿童黑色素瘤

痣样黑色素瘤

持续性黑色素瘤

病理类型少见类型:55临床病理分期

——原发肿瘤

TX原发灶无法评价

T0无肿瘤证据

Tis原位癌

T1厚度≤1.0mm伴或不伴溃疡

T1a厚度≤1.0mm,程度Ⅱ-Ⅲ级,不伴溃疡

T1b厚度≤1.0mm,程度Ⅳ或Ⅴ级,伴溃疡

T2厚度1.01-2.0mm伴或不伴溃疡

T2a1.01-2.0mm不伴溃疡

T2b1.01-2.0mm伴溃疡

临床病理分期——原发肿瘤

TX原发灶无法评价

56临床病理分期——原发肿瘤

T3厚度2.01-4.0mm伴或不伴溃疡

T3a2.01-4.0mm不伴溃疡

T3b2.01-4.0mm伴溃疡

T4厚度≥4.0mm伴或不伴溃疡

T4a≥4.0mm不伴溃疡

T4b≥4.0mm伴溃疡临床病理分期——原发肿瘤

T3厚度2.01-4.0mm57临床病理分期——区域淋巴结

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

N0无淋巴结转移

N11个淋巴结转移

N1a隐性转移(病理检查发现转移)

N1b显性转移(影像学或临床可明确判断的转移)

N22-3个淋巴结转移或虽无淋巴结转移但有淋巴内转移

N2a隐性转移(病理检查发现转移)

N2b显性转移(影像学或临床可明确判断的转移)

N2c无淋巴结转移但有卫星灶或淋巴内转移

N3≥4个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区域淋巴结簇样转移,或淋巴内转移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卫星灶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

临床病理分期——区域淋巴结

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

58临床病理分期——远处转移

Mx远处转移无法评价

M0无远处转移

M1远处转移

M1a皮肤、皮下组织,或远处淋巴结转移

M1b肺转移

M1c其它内脏转移或任何伴LDH升高的远处转移

临床病理分期——远处转移

Mx远处转移无法评价

59临床病理分期IA期T1a N0 M0 IB期T1b2a N0M0IIA期T2b3a N0 M0IIB期T3b4aN0M0IIC期T4bN0M0IIIA期T1—4aN1a2aM0IIIB期T1—4bN1a2aM0T1—4aN1b2bM0

任何TN2cM0

IIIC期T1—4bN1b2bM0

任何TN3M0IV期任何T任何NM1临床病理分期IA期T1a N0 60(二)临床分期

(二)临床分期61病理报告模式

(1)通用的病理学诊断要素:肿瘤部位

病理组织学诊断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最大径)

病理报告模式(1)通用的病理学诊断要素:62病理报告模式(2)形态学预后指标:

表皮黑色素瘤报告肿瘤浸润深度(Clark浸润水平)

表皮黑色素瘤报告肿瘤厚度(Breslow厚度)

是否有溃疡形成

肿瘤细胞的核分裂象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少量,+++大量)

淋巴管血管浸润

镜下卫星灶

肿瘤切缘是否有肿瘤累及

病理报告模式(2)形态学预后指标:

表皮黑色素瘤报告63病理报告模式(3)免疫表型: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分化标志、进展标志及其他标志物检测,并加以报告。

病理报告模式(3)免疫表型: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分化标志、进展64诊断皮损出现以下变化时,常提示早期MM颜色改变(如褐色或黑色混有红,白或蓝色背景)表面不规则隆起、粗糙、脱屑、渗液等边缘呈角形锯齿或有切迹皮损迅速增大诊断皮损出现以下变化时,常提示早期MM65诊断免疫组化:黑素瘤单克隆抗体HMB-45

特异性100%,敏感性93%S-100抗体敏感性高,特异性较差电镜:胞质内含有黑色素小体诊断免疫组化:66治疗流程和原则

(一)明确诊断及分期(完整切除病灶)

①当发现痣或色素斑有恶变倾向时,应立即完整切除并将可疑病灶送病理检查.②病理报告须包括以下信息:亚型、浸润深度、最大厚度、溃疡情况、部位、有无脉管侵犯、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细胞浸润及免疫组化结果等;根据病理报告决定扩大切除范围并评估预后;③确诊MM后行全面体检,进行局部、区域及易转移远隔部位的影像学检查,确定肿瘤分期。

治疗流程和原则(一)明确诊断及分期(完整切除病灶)67治疗流程和原则(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提倡行SLNB,或由浅表淋巴结B超检测结果(需有经验的超声科医师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来替代SLNB。

治疗流程和原则68治疗流程和原则(三)原发肿瘤的扩大切除术

最大厚度≤1.0mm时,扩大切除范围应为切缘1cm;

厚度在1.01~2.00mm时,切缘应为2cm;

厚度在2~4mm时,切缘应2~3cm;

当厚度>4mm时,切缘应至少3cm

治疗流程和原则(三)原发肿瘤的扩大切除术

最大厚度≤1.069治疗流程和原则(四)区域淋巴结清扫

SLNB或浅表淋巴结B超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应行区域淋巴结清扫。

腹股沟、腋窝和颈部淋巴结清扫个数应分别不少于10、15、15个。治疗流程和原则70治疗流程和原则(五)根据分期决定下一步治疗

手术可达无瘤状态者(包括Ⅳ期患者),应行手术清除所有病灶,根据术后患者的危险度决定辅助治疗(详见后叙)

。若手术不能达到无瘤状态,则不宜行手术,而应给予全身治疗。治疗流程和原则(五)根据分期决定下一步治疗71

手术治疗

手术对恶性黑色素瘤(MM)的治疗意义重大。不管是早期、局部进展期还是有远处转移的MM患者,若手术有可能完全切除所有病灶,均应尽量手术。

手术治疗72手术治疗Ⅰ期和Ⅱ期:应根据病理报告中肿瘤最大厚度决定扩大切除范围。如曾接受肿瘤活检或边缘切除术者应予扩大切除,并考虑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治疗73手术治疗Ⅲ期:原发病灶扩大切除同时行区域淋巴结清扫。

Ⅳ期:在转移性MM患者中,对原发灶及转移灶行完全手术切除,可获得优于预期的生存率。

手术治疗Ⅲ期:74术后辅助治疗ⅠA~ⅠB期患者:为低危患者,95%~100%可手术治愈,无需术后辅助治疗,以病因预防为主。ⅡA~ⅢA期患者:为中高危患者,25%左右存在复发和死亡风险,一般倾向于行术后辅助治疗。

术后辅助治疗ⅠA~ⅠB期患者:75术后辅助治疗大剂量干扰素(IFNα-2b)

中国患者使用大剂量IFNα-2b推荐

300万-600万-900万U剂量爬坡,常规每天剂量1800万~2200万U,每周5天,共4周,之后改为900万U,每周3次,共11个月。

术后辅助治疗大剂量干扰素(IFNα-2b)76放疗一般认为MM对放疗不敏感,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有骨转移、脑转移、淋巴结清扫后残留或复发及头颈部(特别是鼻咽部)MM患者,放疗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宜采用大分割方式。放疗一般认为MM对放疗不敏感,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有骨77晚期MM全身治疗

晚期MM患者预后较差,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一般以个体化的综合治疗为原则。

化疗

生物化疗

免疫治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