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肥胖课件_第1页
营养与肥胖课件_第2页
营养与肥胖课件_第3页
营养与肥胖课件_第4页
营养与肥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营养与肥胖营养与肥胖1序言

肥胖的定义与诊断标准肥胖的流行情况肥胖发生原因肥胖的危害肥胖的预防和治疗肥胖研究的几个新领域序言2

一、肥胖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一)定义

肥胖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储存,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和(或)细胞体积增大,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它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常表现为体重增加,超过了相应身高所确定的标准体重。(二)诊断方法与诊断标准人体测量法、物理测量法和化学测量法。一、肥胖的定义与诊断标准3

1.人体测量法⑴身高标准体重法⑵皮褶厚度法

⑶体质指数(BMI,bodymassindex)

BMI=体重(kg)/[身高(m)]2,单位为kg/m2

WHO亚洲中国正常体重超重肥胖18.5~24.9≥25~29.9≥3018.5~22.9≥23~24.9≥2518.5~23.9≥24~27.9≥281.人体测量法WHO亚洲中国正常体重18.5~24.4

2.物理测量法

全身电传导生物电阻抗双能X线吸收计算机控制的断层扫描法核磁共振扫描

3.化学测量法包括:稀释法、40K计数、尿肌酐测定法。2.物理测量法5二、肥胖流行情况国外一些国家肥胖发生率美国超重率54%肥胖率22%(97年)国家男(%)女(%)年代前东德英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泰国20.515125.911.53.026.816.51413.313.23.81992年1994年1992年1989年1989年1991年二、肥胖流行情况国家男(%)女(%)年代前东德20.6

1.我国各地人群超重与肥胖发生率差异较大,北方高于南方,大中城市高于内地农村,女性高于男性,经济发达地区偏高,其中以北京最高,超重与肥胖发生率分别为51.1%、8.7%。2.发展趋势3.我国肥胖的特点中国肥胖总的发生情况超重率增长速度肥胖率增长速度1982年28.5%4.4%2.6%3.6%5.2%6.5%1992年43.8%5.95%1998年51.1%8.7%1.我国各地人群超重与肥胖发生率差异较大,北方高于南方7居民81~84年(%)92~94年(%)98年(%)男女男女男女北京W北京F北京C黑龙江c*河北W河北F山东F1山西F上海C四川C江苏F陕西F浙F1广州W广州F江西F32.718.3--15.75.1--2.11.35.65.90.51.539.723.4--26.715.2--6.64.37.313.61.42.946.241.136.130.931.310.120.219.112.13.26.113.46.49.050.347.741.538.449.633.025.817.024.47.111.420.66.413.551.954.654.651.2-37.241.417.536.225.918.410.517.122.111.98.244.262.342.348.4-51.558.842.336.122.122.315.923.627.111.314.3W:工人,F:农民,C城市居民,F1渔民。*BMI≥25kg/m2中国成人超重率居民81~84年(%)92~94年(%)98年(%)男女男8居民81~84年(%)92~94年(%)98年(%)男女男女男女北京W北京F北京C黑龙江c*河北W河北F山东F1山西F上海C四川C江苏F陕西F浙F1广州W广州F江西F1.92.2--1.5---0.1--0.10.10.10.20.00.047.23.0--4.3--1.8--0.20.10.90.90.40.23.94.42.81.52.8--0.41.30.80.20.00.00.50.70.99.49.26.0-15.1--4.32.40.21.70.30.42.00.31.45.88.17.46.6-3.55.71.62.10.51.20.41.31.31.51.07.114.19.88.8-9.615.06.15.62.01.40.31.95.31.21.0W:工人,F:农民,C城市居民,F1渔民。*BMI≥30kg/m2中国成人肥胖率居民81~84年(%)92~94年(%)98年(%)男女男9营养与肥胖课件10

三、肥胖发生的原因(发病机理)

摄入能量>消耗能量1.遗传性肥胖2.继发性肥胖3.单纯性肥胖三、肥胖发生的原因(发病机理)11

(一)肥胖发生的外因

⒈社会因素

肥胖以每年7%~8%的速度递增;动物性食品、脂肪等高热能食品摄入明显增加;由于交通的发达、方便快捷,人们的活动量明显减少;由于电视机、电脑的普及人们坐着的时间明显比活动时间增多等。这些因素均会导致能量摄入大于支出,从而引起肥胖。

(一)肥胖发生的外因12

(一)肥胖发生的外因

⒉饮食因素在胚胎期另外出生后人工过量喂养

⒊行为心理因素

行为心理→肥胖→行为心理→肥胖(一)肥胖发生的外因13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既使单纯性肥胖,也同样存在家族性被领养的儿童单卵双胞胎之间BMI的相关性对单卵双胞胎进行长期过度摄食研究,这些例子都说明遗传因子在起作用另外一些研究(比如移民流行病学)发现这说明环境因素对遗传因素有重要的影响遗传因素占30%,环境因素占60%以上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既使单纯性肥胖,也同样存在家族性14(二)肥胖发生的内因

该领域研究是目前国际上刚刚起步的研究热点。在肥胖研究中,上个世纪有了很大突破肥胖的有关基因神经肽Y(NPY)增食因子A、B(OrexinA、B)黑色素浓缩激素(MCH)解偶联蛋白瘦素(Leptin)黑色素皮质激素(Melancortin)蛙皮素(Bombesin)胆囊收缩素(CCK)胰升糖素样肽类(GLP-L)(二)肥胖发生的内因神经肽Y(NPY)瘦素(Leptin)15

1.肥胖基因与瘦素

早在1953年1958年1959年以上两上实验证明瘦素被发现的过程说明了什么?a.一项重大发现或突破需要工作的积累。b.正确的科学思维非常重要

16瘦素基因

1994年底张一影等首先克隆和定位了ob基因。该基因编码产物—瘦素(leptin),分子量约为16KD,主要在白色脂肪组织表达。

瘦素基因1994年底张一影等首先克隆和定位了ob基17

⑴ob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小鼠ob基因第6号染色体长度为4.5kb蛋白质含有167个氨基酸,命名为瘦素(leptin)分子量为16.0KD目前认为,瘦素通过三条途径调节体重:①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取;②增加能量消耗;③抑制脂肪合成。先天性肥胖小鼠ob基因第105位点的密码子发生突破,由CGA→TGA(翻译终止信号)已有许多实验证实瘦素具有减肥作用

⑴ob基因的结构与功能18

人的ob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长约20kb,由3个外显子,2个内含子组成,其转录区(或编码区)亦为4.5kb,编码产物为166或167个氨基酸。ob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小鼠、大鼠和人的同源性高达83%。但在人类并没有找到象小鼠一样的第105位密码子突变,也就是说,目前还不能用ob基因突变解释人类肥胖的原因。但研究发现,肥胖者体内瘦素水平明显地比体重正常者高,即瘦素与BMI(体重、尤其是体脂)成高度正相关。引起了世界轰动著名学者在Nature杂志上撰文甚至有学者认为美国的两个最大制药公司罗氏公司和剑桥公司尽管如此,人们对ob基因的研究方兴未艾

人的ob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长约20kb,由3个外19⑵肥胖基因表达的影响因素a.摄食对肥胖基因表达的影响b.膳食构成对ob基因表达的调节

高高 高高高基能 能 碳脂蛋础量 量水肪白膳2 1化 食 合 物⑵肥胖基因表达的影响因素高20

c.膳食成分对ob基因表达的调节铬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大鼠血中瘦素的影响

Groups6thWeekDIOFishoilFishoil&ChromiumChromium7.24±0.573.89±0.38*3.30±0.29*4.21±0.33*c.膳食成分对ob基因表达的调节Groups6th21

后来研究发现,瘦素可能有调节生殖内分泌功能的作用,并对青春期发育有重要影响。我们在国内较早地研究了血瘦素水平对青春期发育的作用。筛选单纯性肥胖和健康学生共900名,调查男生首次遗精和女生月经初潮时间,测定血瘦素、性激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水平。

我们研究发现,瘦素对青春期的启动具有重要作用,对女性可能比男性更为重要;肥胖女孩瘦素水平明显增高可能是月经初潮提早的原因。

后来研究发现,瘦素可能有调节生殖内分泌功能的作用,并对22

但就肥胖来讲,瘦素的作用并未象人们当初所预料的那样,发现瘦素即找到了治疗肥胖的金钥匙。但就肥胖来讲,瘦素的作用并未象人们当初所预料的那样23当年瘦素基因一经发现,立即引起了世界轰动,人们认为肥胖问题至此可以迎刃而解了。10多年过去了,实践证明问题远不是那么简单。在这里,我之所以首先并重点介绍瘦素,是因为瘦素的发现在肥胖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肥胖发生存在遗传因素,极大地推动了肥胖分子机制的研究,掀起了肥胖相关基因的研究热潮。仅2002-2004年的三年间就发现50多个基因。关于肥胖相关的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很多,但是也未发现确实能导致肥胖发生的基因多态性。当年瘦素基因一经发现,立即引起了世界轰动,人们认为肥24肥胖相关基因

2004年10月最新研究资料显示,与肥胖相关的基因、标志物或染色体区域已超过600个。其中与肥胖密切相关的基因有60多种,如瘦素基因、瘦素受体(OBR)、神经肽Y(NPY)、促黑激素皮质素4受体(MC4R)、增食欲素(orexin)、PPARγ、脂联素、抵抗素、Agouti基因及相关蛋白、肿瘤坏死因子(TNF)α、β3肾上腺素受体、解偶联蛋白(UCPs)等。肥胖相关基因2004年10月最新研究资料显示,与肥25表1-1新近发现的肥胖相关基因(2002-2004)

基因位点表型P值Agouti相关蛋白同系物(AGRP)16q22BMI0.015钙激活中性蛋白酶10(CAPN10)2q37.3BMI0.003酰基CoA合成酶(MACS2)16p12.3BMI0.009甲状腺激素受体相关蛋白230kD亚单位Xq13.1肥胖0.001抵抗素(RETN)19p13.2BMI0.019SA高血压相关同系物(SAH)16p13.11BMI0.0066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分化体E成员1(SERPINE1)7q21.3-q22肥胖0.00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共活化剂1α(PPARGC1A)4p15.31BMI(澳大利亚妇女)0.006溶质载体家族6成员3(SLC6A3)5p15.33肥胖(黑人吸烟者)0.006肝转录因子(TCF)112q24.31BMI(青年糖尿病者)0.0024酪氨酸羟化酶(TH)11p15.5体重0.001载脂蛋白A1(APOA1)11q23.3BMI(2型糖尿病)0.048载脂蛋白C3(APOC3)11q23.1-q23.2肥胖0.05雄激素受体(AR)Xq11.2-q12BMI0.043纤毛神经营养因子受体(CNTFR)9p13.2瘦体质0.011细胞色素P45019组A亚组多肽1(CYP19A1)15q21.1锻炼引起的体脂降低0.01表1-1新近发现的肥胖相关基因(2002-2004)基26表1-2新近发现的肥胖相关基因(2002-2004)

基因位点表型P值Adipsin(DF)19p13.3腹部脂肪0.05外核苷酸焦磷酸酶/磷酸二酯酶1(ENPP1)6q23.1瘦素0.0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δ(PPARδ)6p21.2-p21.1BMI0.03单氨氧化酶A(MAOA)Xp11.4-p11.3BMI>350.005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酶受体F(PTPRF)1p34BMI0.03叉头盒子C2(FOXC2)16q22-q24BMI0.02谷氨酸脱羧酶2(GAD2)10p11.23病态肥胖,饮食行为0.0049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HSD11B1)11q32-q41儿童腰围0.05白介素-6(IL-6)7p21BMI0.027白介素-6受体(IL6R)1q22BMI0.004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13q34BMI0.02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AP1)4p16.3腹部肥胖0.045核受体共激活剂3(NCOA3)20q13.13BMI(患乳腺癌的绝经妇女)0.01转化生长因子(TGF)B119q13.31BMI(瑞典人)0.05溶质载体家族6成员14(SLC6A14)Xq23-q24肥胖0.0001孕酮受体(PGR)11q22.2BMI(患乳腺癌的绝经妇女)0.005表1-2新近发现的肥胖相关基因(2002-2004)基27表1-3新近发现的肥胖相关基因(2002-2004)

基因位点表型P值Perilipin(PLIN)15q26BMI0.004苯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PNMT)17q21.2妇女体重降低0.006二乙基对硝基苯磷酸酯酶(PON1)7q21.3BMI0.045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N1(PTPN1)20q13.1-q13.2BMI0.0146神经肽YY2受体(NPY2R)4q31BMI0.017促尿钠排泄肽受体C(NPR3)5p14-p13BMI0.048胰岛素降解酶(IDE)10q23-q25BMI0.0067血清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SGK)6q23BMI0.008多巴胺受体D4(DRD4)11p15.5BMI0.007山梨糖和SH3结构域1(SORBS1)10q24.1肥胖0.05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转录因子(SREBF)117p11.2肥胖0.006脂肪酸结合蛋白1(FABP1)2p11BMI0.05类泛素5(UBL5)19p13.3体脂肪百分含量0.001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22q11.21锻炼引起的体重降低0.05促糖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1(CRHR1)17q12-q22BMI0.0083表1-3新近发现的肥胖相关基因(2002-2004)基28基因突变肥胖基因(LEP)G398delR105W瘦素受体(LEPR)IVS16+1G>A阿片促黑激素皮质素原(POMC)R236G7013G>T7133delC3804C>A解偶联蛋白(UCP)Ala55ValGly85Ser神经肽Y(NPY)Gln34Proβ3肾上腺素受体(β3AR)Trp64Arg黑色素皮质素受体(MC3R)I183NG蛋白偶联受体24(GPR24)R248QY181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1(CRHR1)V161M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2(CRHR2)V411M枯草杆菌蛋白酶前转化酶/kexintype1(PCSK1)E250XA213delG483RIVS5+4A>C黑色素皮质素受体4(MC4R)D90N262-276delV50MS58C

I102SI170V

279-280insGT

C271Y3'UTR+28delC

T112MR165QV253I335-336insA

I125KA175TI316SDeletion

N97DN62SI137TP78L

表2基因多态性与肥胖

到目前为止,不论是肥胖相关基因或是基因多态性的发现,均不能很好地解释肥胖发生的原因。基因突变肥胖基因(LEP)G398delR105W29四、肥胖的危害肥胖糖尿病内分泌紊乱呼吸系统疾病胆道疾病肿瘤心理障碍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疾病四、肥胖的危害肥胖糖尿病内分泌紊乱呼吸系统疾病胆道疾病肿瘤心30

㈠肥胖对儿童健康的危害

⒈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⒉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肥胖儿童的肺活量和每分钟通气量明显低于正常儿童⒊对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影响肥胖儿童的生长激素和泌乳激素大都处于正常的低值;甲状腺素T3升高,T4大都正常;性激素,肥胖男孩血清睾酮降低,血清雌二醇增加,而肥胖女孩雌激素代谢亢进,可发生高雌激素血症。另外,肥胖儿童可发生胰岛素抵抗、糖代谢障碍、患糖尿症危险性增加。肥胖儿童,细胞免疫功能低下㈠肥胖对儿童健康的危害31⒋肥胖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肥胖儿童生长发育提前,第二性征发育显著早于正常体重儿童。肥胖对心理行为、智力也有不良影响。行为商数(ADQ)肥胖儿童明显低于对照组。肥胖男生倾向于抑郁和情绪不稳肥胖女生倾向于自卑和不协调反应速度低、阅读量慢、大脑工作能力指数等指标的均值低于对照组

⒋肥胖对生长发育的影响32

㈡肥胖对成年人健康的危害

㈡肥胖对成年人健康的危害33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脑卒中某些肿瘤肥胖者的内分泌代谢紊乱生长激素浓度明显下降男性的血浆睾丸酮浓度降低女性雌激素水平升高高血压34营养与肥胖课件35

五、肥胖的预防和治疗

1.预防和治疗肥胖的难处与益处难处:有3点益处:体重减小10%: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血糖血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尿酸收缩压↓40mmHg舒张压↓18mmHg发病率↓20%体重减轻5kg以上,患病危险性降低50%

↓0.14mmol/L↓0.292mmol/L↑0.09mmol/L↓19.6mmol/L五、肥胖的预防和治疗体重减小10%:高血压收36营养与肥胖课件37营养与肥胖课件38营养与肥胖课件39营养与肥胖课件40营养与肥胖课件41

2.肥胖的预防3.肥胖的治疗⑴控制总热能摄入量⑵运动法⑶手术疗法:腹部抽脂肪,胃部分切除⑷药物疗法食物(能量)摄入抑制剂:抑制食欲、增加饱腹感胃肠道脂肪吸收抑制剂通过外周组织产热而增加能耗的物质刺激脂肪代谢,减少甘油三酯合成的物质⑸非药物疗法:针刺疗法、耳穴贴压法、艾灸疗法、指针减肥法、推拿按摩法2.肥胖的预防42六、肥胖研究的几个新领域

1、现代减肥新理念2、高能量、高代谢、高需求理论3、生命早期营养与成年肥胖4、肥胖与肥胖抵抗5、肥胖的分子营养学研究六、肥胖研究的几个新领域1、现代减肥新理念431、现代减肥新理念

减肥最理想的效果是体重降低、体脂减少。但由于减肥措施难以坚持和/或存在反弹现象,使减体重效果一直不理想。肥胖对健康的危害是通过影响体内代谢、导致代谢紊乱,进而引起各种慢性病。因此,如果能纠正代谢紊乱,同样能达到预防各种慢性病的目的。因此,减肥不一定非要减体重,能纠正由肥胖引起的代谢紊乱,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减肥”。1、现代减肥新理念442、高能量、高代谢、高需求理论

我们于2002年提出了高能量、高代谢、高需求理论。该理论的核心为:肥胖者能量摄入增高,高能量摄入刺激机体代谢水平增高;为了保证机体在高水平代谢情况下的正常进行,需要更多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如果矿物质或维生素不能满足机体高水平代谢的需要,则会发生代谢紊乱;对已发生的代谢紊乱,额外适量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则有纠正代谢紊乱的作用。该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肥胖者制定RDA,从而预防肥胖者发生代谢紊乱、降低慢性病发病率。2、高能量、高代谢、高需求理论我们于2002年提45(1)过去,人们关注的是矿物质、维生素缺乏与肥胖发生的关系。我们认为肥胖者不仅是矿物质、维生素缺乏的问题,而是需要比正常人更高水平的矿物质、维生素的问题。(2)过去,人们关注的是一些与肥胖密切相关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如钙、VB1、VB2等,及单一补充某种矿物质或维生素对肥胖的影响。我们认为需要全面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因为机体代谢涉及多步骤、多环节和多种途径,并且相互交叉形成网络,同时存在着复杂的反馈调控机制,仅仅补充某种矿物质或维生素,不能纠正所有的代谢环节。只有全面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才能使肥胖者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在一个较高水平维持平衡。本理论的独到之处(1)过去,人们关注的是矿物质、维生素缺乏与肥胖发生46

我们课题组进行的实验动物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该理论。已有一项人群干预研究课题获得中国营养学会的资助,目前正在进行中。

我们的工作我们课题组进行的实验动物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该理论。我473、生命早期营养与成年肥胖

生命早期

指的是胎儿期、哺乳期和断乳后的一段时间(3岁以内)。此时期机体处于旺盛的细胞分裂、增殖、分化和组织器官形成中,生长发育快速。一切活动都是在基因表达调控的程序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1)对外界各种刺激敏感;(2)对外界刺激会产生记忆,而且这种记忆会持续到成年,对成年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营养作为一种外界刺激因子,对机体的刺激最早(胎儿期)、刺激的频度最大(天天刺激)、刺激的时间最长(终生)。3、生命早期营养与成年肥胖生命早期指的是胎儿期48

生命早期营养对成年健康的影响,近几年来受到格外的关注。如1995年Stein对1944年荷兰饥荒的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母亲妊娠暴露于饥荒与后代肥胖危险增加有关。1996年Curhan研究发现,出生体重低者,成年时肥胖危险增加。Seidman等研究发现,出生体重高的儿童成年时容易发生肥胖。研究还发现,母乳喂养对成年肥胖有预防作用,且母乳喂养时间与肥胖的发生呈负相关。实验动物研究发现,哺乳期间过度喂养的仔鼠和狒狒容易发生成年期肥胖。这些研究证实,早期营养可以持续影响成年时肥胖的发生。生命早期营养对成年健康的影响,近几年来受到格外的关注49

我们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早期营养对成年肥胖的影响研究。由于国外尚未进行不同膳食构成对成年肥胖的影响,我们进行了断乳后不同饲料构成对高脂膳食诱导大鼠肥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断乳后摄入高不饱和脂肪构成饲料可以明显抑制高脂膳食大鼠的肥胖形成,改善脂代谢和糖代谢异常,是较合理的断乳后饮食;还发现断乳后饮食可能通过改变肥胖相关激素的水平和持续影响肥胖相关基因的表达程序性影响成年肥胖的发生,为明确早期营养影响成年肥胖发生的程序化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我们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早期营养对成年肥胖的影响研究50

鉴于母乳喂养影响成年肥胖的实验动物研究资料缺乏,我们还研究了早断乳对高脂膳食大鼠肥胖发生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早断乳通过降低瘦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UCP2、UCP3表达,降低能量消耗和促进脂肪合成酶基因表达、降低脂肪分解酶基因表达,增加脂肪贮存两个方面促进肥胖发生。我们的研究填补了早期营养程序性影响成年肥胖研究领域的空白。鉴于母乳喂养影响成年肥胖的实验动物研究资料缺乏,我51

上个世纪80年代,Levin等在实验中观察到,同一品系、同一批大鼠喂饲相同的高脂饲料,其中部分大鼠发生肥胖,而另外一部分大鼠不发生肥胖,前者称为饮食诱导肥胖大鼠,后者称为饮食诱导肥胖抵抗大鼠;一些人群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肥胖和肥胖抵抗同时存在的现象。尽管许多学者从食物构成、能量代谢和遗传因素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未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但是肥胖抵抗现象的存在无疑为阐明肥胖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有助于揭示肥胖发生的机制。我们现在正在开展此领域的课题研究。

4、肥胖与肥胖抵抗上个世纪80年代,Levin等在实验中观察到,同一品525、肥胖的分子营养学研究

分子营养学:主要是研究营养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营养素与营养素之间、营养素与基因之间和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和机制,并据此提出促进健康和防治营养相关疾病的措施的一门学科。一方面研究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以及对基因组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营养基因组学),另一方面研究遗传因素对营养素消化、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及生理功能的决定作用(营养遗传学)。从分子营养学角度系统研究营养与基因相互作用对肥胖等疾病的影响,将是未来肥胖研究的新方向。

5、肥胖的分子营养学研究分子营养学:主要是研究营养素53谢谢!谢谢!54营养与肥胖营养与肥胖55序言

肥胖的定义与诊断标准肥胖的流行情况肥胖发生原因肥胖的危害肥胖的预防和治疗肥胖研究的几个新领域序言56

一、肥胖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一)定义

肥胖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储存,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和(或)细胞体积增大,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它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常表现为体重增加,超过了相应身高所确定的标准体重。(二)诊断方法与诊断标准人体测量法、物理测量法和化学测量法。一、肥胖的定义与诊断标准57

1.人体测量法⑴身高标准体重法⑵皮褶厚度法

⑶体质指数(BMI,bodymassindex)

BMI=体重(kg)/[身高(m)]2,单位为kg/m2

WHO亚洲中国正常体重超重肥胖18.5~24.9≥25~29.9≥3018.5~22.9≥23~24.9≥2518.5~23.9≥24~27.9≥281.人体测量法WHO亚洲中国正常体重18.5~24.58

2.物理测量法

全身电传导生物电阻抗双能X线吸收计算机控制的断层扫描法核磁共振扫描

3.化学测量法包括:稀释法、40K计数、尿肌酐测定法。2.物理测量法59二、肥胖流行情况国外一些国家肥胖发生率美国超重率54%肥胖率22%(97年)国家男(%)女(%)年代前东德英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泰国20.515125.911.53.026.816.51413.313.23.81992年1994年1992年1989年1989年1991年二、肥胖流行情况国家男(%)女(%)年代前东德20.60

1.我国各地人群超重与肥胖发生率差异较大,北方高于南方,大中城市高于内地农村,女性高于男性,经济发达地区偏高,其中以北京最高,超重与肥胖发生率分别为51.1%、8.7%。2.发展趋势3.我国肥胖的特点中国肥胖总的发生情况超重率增长速度肥胖率增长速度1982年28.5%4.4%2.6%3.6%5.2%6.5%1992年43.8%5.95%1998年51.1%8.7%1.我国各地人群超重与肥胖发生率差异较大,北方高于南方61居民81~84年(%)92~94年(%)98年(%)男女男女男女北京W北京F北京C黑龙江c*河北W河北F山东F1山西F上海C四川C江苏F陕西F浙F1广州W广州F江西F32.718.3--15.75.1--2.11.35.65.90.51.539.723.4--26.715.2--6.64.37.313.61.42.946.241.136.130.931.310.120.219.112.13.26.113.46.49.050.347.741.538.449.633.025.817.024.47.111.420.66.413.551.954.654.651.2-37.241.417.536.225.918.410.517.122.111.98.244.262.342.348.4-51.558.842.336.122.122.315.923.627.111.314.3W:工人,F:农民,C城市居民,F1渔民。*BMI≥25kg/m2中国成人超重率居民81~84年(%)92~94年(%)98年(%)男女男62居民81~84年(%)92~94年(%)98年(%)男女男女男女北京W北京F北京C黑龙江c*河北W河北F山东F1山西F上海C四川C江苏F陕西F浙F1广州W广州F江西F1.92.2--1.5---0.1--0.10.10.10.20.00.047.23.0--4.3--1.8--0.20.10.90.90.40.23.94.42.81.52.8--0.41.30.80.20.00.00.50.70.99.49.26.0-15.1--4.32.40.21.70.30.42.00.31.45.88.17.46.6-3.55.71.62.10.51.20.41.31.31.51.07.114.19.88.8-9.615.06.15.62.01.40.31.95.31.21.0W:工人,F:农民,C城市居民,F1渔民。*BMI≥30kg/m2中国成人肥胖率居民81~84年(%)92~94年(%)98年(%)男女男63营养与肥胖课件64

三、肥胖发生的原因(发病机理)

摄入能量>消耗能量1.遗传性肥胖2.继发性肥胖3.单纯性肥胖三、肥胖发生的原因(发病机理)65

(一)肥胖发生的外因

⒈社会因素

肥胖以每年7%~8%的速度递增;动物性食品、脂肪等高热能食品摄入明显增加;由于交通的发达、方便快捷,人们的活动量明显减少;由于电视机、电脑的普及人们坐着的时间明显比活动时间增多等。这些因素均会导致能量摄入大于支出,从而引起肥胖。

(一)肥胖发生的外因66

(一)肥胖发生的外因

⒉饮食因素在胚胎期另外出生后人工过量喂养

⒊行为心理因素

行为心理→肥胖→行为心理→肥胖(一)肥胖发生的外因67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既使单纯性肥胖,也同样存在家族性被领养的儿童单卵双胞胎之间BMI的相关性对单卵双胞胎进行长期过度摄食研究,这些例子都说明遗传因子在起作用另外一些研究(比如移民流行病学)发现这说明环境因素对遗传因素有重要的影响遗传因素占30%,环境因素占60%以上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既使单纯性肥胖,也同样存在家族性68(二)肥胖发生的内因

该领域研究是目前国际上刚刚起步的研究热点。在肥胖研究中,上个世纪有了很大突破肥胖的有关基因神经肽Y(NPY)增食因子A、B(OrexinA、B)黑色素浓缩激素(MCH)解偶联蛋白瘦素(Leptin)黑色素皮质激素(Melancortin)蛙皮素(Bombesin)胆囊收缩素(CCK)胰升糖素样肽类(GLP-L)(二)肥胖发生的内因神经肽Y(NPY)瘦素(Leptin)69

1.肥胖基因与瘦素

早在1953年1958年1959年以上两上实验证明瘦素被发现的过程说明了什么?a.一项重大发现或突破需要工作的积累。b.正确的科学思维非常重要

70瘦素基因

1994年底张一影等首先克隆和定位了ob基因。该基因编码产物—瘦素(leptin),分子量约为16KD,主要在白色脂肪组织表达。

瘦素基因1994年底张一影等首先克隆和定位了ob基71

⑴ob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小鼠ob基因第6号染色体长度为4.5kb蛋白质含有167个氨基酸,命名为瘦素(leptin)分子量为16.0KD目前认为,瘦素通过三条途径调节体重:①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取;②增加能量消耗;③抑制脂肪合成。先天性肥胖小鼠ob基因第105位点的密码子发生突破,由CGA→TGA(翻译终止信号)已有许多实验证实瘦素具有减肥作用

⑴ob基因的结构与功能72

人的ob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长约20kb,由3个外显子,2个内含子组成,其转录区(或编码区)亦为4.5kb,编码产物为166或167个氨基酸。ob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小鼠、大鼠和人的同源性高达83%。但在人类并没有找到象小鼠一样的第105位密码子突变,也就是说,目前还不能用ob基因突变解释人类肥胖的原因。但研究发现,肥胖者体内瘦素水平明显地比体重正常者高,即瘦素与BMI(体重、尤其是体脂)成高度正相关。引起了世界轰动著名学者在Nature杂志上撰文甚至有学者认为美国的两个最大制药公司罗氏公司和剑桥公司尽管如此,人们对ob基因的研究方兴未艾

人的ob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长约20kb,由3个外73⑵肥胖基因表达的影响因素a.摄食对肥胖基因表达的影响b.膳食构成对ob基因表达的调节

高高 高高高基能 能 碳脂蛋础量 量水肪白膳2 1化 食 合 物⑵肥胖基因表达的影响因素高74

c.膳食成分对ob基因表达的调节铬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大鼠血中瘦素的影响

Groups6thWeekDIOFishoilFishoil&ChromiumChromium7.24±0.573.89±0.38*3.30±0.29*4.21±0.33*c.膳食成分对ob基因表达的调节Groups6th75

后来研究发现,瘦素可能有调节生殖内分泌功能的作用,并对青春期发育有重要影响。我们在国内较早地研究了血瘦素水平对青春期发育的作用。筛选单纯性肥胖和健康学生共900名,调查男生首次遗精和女生月经初潮时间,测定血瘦素、性激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水平。

我们研究发现,瘦素对青春期的启动具有重要作用,对女性可能比男性更为重要;肥胖女孩瘦素水平明显增高可能是月经初潮提早的原因。

后来研究发现,瘦素可能有调节生殖内分泌功能的作用,并对76

但就肥胖来讲,瘦素的作用并未象人们当初所预料的那样,发现瘦素即找到了治疗肥胖的金钥匙。但就肥胖来讲,瘦素的作用并未象人们当初所预料的那样77当年瘦素基因一经发现,立即引起了世界轰动,人们认为肥胖问题至此可以迎刃而解了。10多年过去了,实践证明问题远不是那么简单。在这里,我之所以首先并重点介绍瘦素,是因为瘦素的发现在肥胖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肥胖发生存在遗传因素,极大地推动了肥胖分子机制的研究,掀起了肥胖相关基因的研究热潮。仅2002-2004年的三年间就发现50多个基因。关于肥胖相关的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很多,但是也未发现确实能导致肥胖发生的基因多态性。当年瘦素基因一经发现,立即引起了世界轰动,人们认为肥78肥胖相关基因

2004年10月最新研究资料显示,与肥胖相关的基因、标志物或染色体区域已超过600个。其中与肥胖密切相关的基因有60多种,如瘦素基因、瘦素受体(OBR)、神经肽Y(NPY)、促黑激素皮质素4受体(MC4R)、增食欲素(orexin)、PPARγ、脂联素、抵抗素、Agouti基因及相关蛋白、肿瘤坏死因子(TNF)α、β3肾上腺素受体、解偶联蛋白(UCPs)等。肥胖相关基因2004年10月最新研究资料显示,与肥79表1-1新近发现的肥胖相关基因(2002-2004)

基因位点表型P值Agouti相关蛋白同系物(AGRP)16q22BMI0.015钙激活中性蛋白酶10(CAPN10)2q37.3BMI0.003酰基CoA合成酶(MACS2)16p12.3BMI0.009甲状腺激素受体相关蛋白230kD亚单位Xq13.1肥胖0.001抵抗素(RETN)19p13.2BMI0.019SA高血压相关同系物(SAH)16p13.11BMI0.0066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分化体E成员1(SERPINE1)7q21.3-q22肥胖0.00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共活化剂1α(PPARGC1A)4p15.31BMI(澳大利亚妇女)0.006溶质载体家族6成员3(SLC6A3)5p15.33肥胖(黑人吸烟者)0.006肝转录因子(TCF)112q24.31BMI(青年糖尿病者)0.0024酪氨酸羟化酶(TH)11p15.5体重0.001载脂蛋白A1(APOA1)11q23.3BMI(2型糖尿病)0.048载脂蛋白C3(APOC3)11q23.1-q23.2肥胖0.05雄激素受体(AR)Xq11.2-q12BMI0.043纤毛神经营养因子受体(CNTFR)9p13.2瘦体质0.011细胞色素P45019组A亚组多肽1(CYP19A1)15q21.1锻炼引起的体脂降低0.01表1-1新近发现的肥胖相关基因(2002-2004)基80表1-2新近发现的肥胖相关基因(2002-2004)

基因位点表型P值Adipsin(DF)19p13.3腹部脂肪0.05外核苷酸焦磷酸酶/磷酸二酯酶1(ENPP1)6q23.1瘦素0.0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δ(PPARδ)6p21.2-p21.1BMI0.03单氨氧化酶A(MAOA)Xp11.4-p11.3BMI>350.005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酶受体F(PTPRF)1p34BMI0.03叉头盒子C2(FOXC2)16q22-q24BMI0.02谷氨酸脱羧酶2(GAD2)10p11.23病态肥胖,饮食行为0.0049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HSD11B1)11q32-q41儿童腰围0.05白介素-6(IL-6)7p21BMI0.027白介素-6受体(IL6R)1q22BMI0.004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13q34BMI0.02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AP1)4p16.3腹部肥胖0.045核受体共激活剂3(NCOA3)20q13.13BMI(患乳腺癌的绝经妇女)0.01转化生长因子(TGF)B119q13.31BMI(瑞典人)0.05溶质载体家族6成员14(SLC6A14)Xq23-q24肥胖0.0001孕酮受体(PGR)11q22.2BMI(患乳腺癌的绝经妇女)0.005表1-2新近发现的肥胖相关基因(2002-2004)基81表1-3新近发现的肥胖相关基因(2002-2004)

基因位点表型P值Perilipin(PLIN)15q26BMI0.004苯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PNMT)17q21.2妇女体重降低0.006二乙基对硝基苯磷酸酯酶(PON1)7q21.3BMI0.045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N1(PTPN1)20q13.1-q13.2BMI0.0146神经肽YY2受体(NPY2R)4q31BMI0.017促尿钠排泄肽受体C(NPR3)5p14-p13BMI0.048胰岛素降解酶(IDE)10q23-q25BMI0.0067血清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SGK)6q23BMI0.008多巴胺受体D4(DRD4)11p15.5BMI0.007山梨糖和SH3结构域1(SORBS1)10q24.1肥胖0.05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转录因子(SREBF)117p11.2肥胖0.006脂肪酸结合蛋白1(FABP1)2p11BMI0.05类泛素5(UBL5)19p13.3体脂肪百分含量0.001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22q11.21锻炼引起的体重降低0.05促糖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1(CRHR1)17q12-q22BMI0.0083表1-3新近发现的肥胖相关基因(2002-2004)基82基因突变肥胖基因(LEP)G398delR105W瘦素受体(LEPR)IVS16+1G>A阿片促黑激素皮质素原(POMC)R236G7013G>T7133delC3804C>A解偶联蛋白(UCP)Ala55ValGly85Ser神经肽Y(NPY)Gln34Proβ3肾上腺素受体(β3AR)Trp64Arg黑色素皮质素受体(MC3R)I183NG蛋白偶联受体24(GPR24)R248QY181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1(CRHR1)V161M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2(CRHR2)V411M枯草杆菌蛋白酶前转化酶/kexintype1(PCSK1)E250XA213delG483RIVS5+4A>C黑色素皮质素受体4(MC4R)D90N262-276delV50MS58C

I102SI170V

279-280insGT

C271Y3'UTR+28delC

T112MR165QV253I335-336insA

I125KA175TI316SDeletion

N97DN62SI137TP78L

表2基因多态性与肥胖

到目前为止,不论是肥胖相关基因或是基因多态性的发现,均不能很好地解释肥胖发生的原因。基因突变肥胖基因(LEP)G398delR105W83四、肥胖的危害肥胖糖尿病内分泌紊乱呼吸系统疾病胆道疾病肿瘤心理障碍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疾病四、肥胖的危害肥胖糖尿病内分泌紊乱呼吸系统疾病胆道疾病肿瘤心84

㈠肥胖对儿童健康的危害

⒈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⒉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肥胖儿童的肺活量和每分钟通气量明显低于正常儿童⒊对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影响肥胖儿童的生长激素和泌乳激素大都处于正常的低值;甲状腺素T3升高,T4大都正常;性激素,肥胖男孩血清睾酮降低,血清雌二醇增加,而肥胖女孩雌激素代谢亢进,可发生高雌激素血症。另外,肥胖儿童可发生胰岛素抵抗、糖代谢障碍、患糖尿症危险性增加。肥胖儿童,细胞免疫功能低下㈠肥胖对儿童健康的危害85⒋肥胖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肥胖儿童生长发育提前,第二性征发育显著早于正常体重儿童。肥胖对心理行为、智力也有不良影响。行为商数(ADQ)肥胖儿童明显低于对照组。肥胖男生倾向于抑郁和情绪不稳肥胖女生倾向于自卑和不协调反应速度低、阅读量慢、大脑工作能力指数等指标的均值低于对照组

⒋肥胖对生长发育的影响86

㈡肥胖对成年人健康的危害

㈡肥胖对成年人健康的危害87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脑卒中某些肿瘤肥胖者的内分泌代谢紊乱生长激素浓度明显下降男性的血浆睾丸酮浓度降低女性雌激素水平升高高血压88营养与肥胖课件89

五、肥胖的预防和治疗

1.预防和治疗肥胖的难处与益处难处:有3点益处:体重减小10%: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血糖血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尿酸收缩压↓40mmHg舒张压↓18mmHg发病率↓20%体重减轻5kg以上,患病危险性降低50%

↓0.14mmol/L↓0.292mmol/L↑0.09mmol/L↓19.6mmol/L五、肥胖的预防和治疗体重减小10%:高血压收90营养与肥胖课件91营养与肥胖课件92营养与肥胖课件93营养与肥胖课件94营养与肥胖课件95

2.肥胖的预防3.肥胖的治疗⑴控制总热能摄入量⑵运动法⑶手术疗法:腹部抽脂肪,胃部分切除⑷药物疗法食物(能量)摄入抑制剂:抑制食欲、增加饱腹感胃肠道脂肪吸收抑制剂通过外周组织产热而增加能耗的物质刺激脂肪代谢,减少甘油三酯合成的物质⑸非药物疗法:针刺疗法、耳穴贴压法、艾灸疗法、指针减肥法、推拿按摩法2.肥胖的预防96六、肥胖研究的几个新领域

1、现代减肥新理念2、高能量、高代谢、高需求理论3、生命早期营养与成年肥胖4、肥胖与肥胖抵抗5、肥胖的分子营养学研究六、肥胖研究的几个新领域1、现代减肥新理念971、现代减肥新理念

减肥最理想的效果是体重降低、体脂减少。但由于减肥措施难以坚持和/或存在反弹现象,使减体重效果一直不理想。肥胖对健康的危害是通过影响体内代谢、导致代谢紊乱,进而引起各种慢性病。因此,如果能纠正代谢紊乱,同样能达到预防各种慢性病的目的。因此,减肥不一定非要减体重,能纠正由肥胖引起的代谢紊乱,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减肥”。1、现代减肥新理念982、高能量、高代谢、高需求理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