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思想史(第二版)》第十章汉代官方儒学的社会思想_第1页
《中国社会学思想史(第二版)》第十章汉代官方儒学的社会思想_第2页
《中国社会学思想史(第二版)》第十章汉代官方儒学的社会思想_第3页
《中国社会学思想史(第二版)》第十章汉代官方儒学的社会思想_第4页
《中国社会学思想史(第二版)》第十章汉代官方儒学的社会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

汉代官方儒学的社会思想

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转型时期,更是儒家学说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黄老之学不可长用,汉武帝便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

一、关于《礼记》一书

儒家的经典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经”,一类是“传”,一类是“记”。“记”是用来对经文进行注解,说明和补充的资料。

第一节《礼记》的社会思想

二、论礼的起源及其社会功能(一)何谓“礼”礼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礼记》的作者将汉初及汉代以前的儒家的礼论加以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何谓礼?我们从《礼记》中可以看出礼有多重内涵。

(二)论礼产生的基础第一,礼效法于天,是天地、万物自然秩序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第二,礼的产生是出于改造人情的需要,也就是“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第三,礼起源于原始的祭祀等风俗习惯及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

(三)论礼的社会功能首先,表现在维护国家机器运转方面,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第二,表现在维护社会秩序,明确等级关系方面。第三,表现在规范人们的言行方面。第四,表现在节制人的自然性而焕发人的社会性方面。第五,表现在区分人与动物方面,“礼义”是根本标志。

三、论乐的起源及其社会功能(一)何谓“乐”(二)论乐的社会功能四、论理想社会模式(一)“大同”社会模式(二)“小康”社会模式

第二节

董仲舒的社会思想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其生卒年月《汉书》本传语焉不详,苏兴作《董子年表》,认为他生于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年于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一、人性论与欲望论董仲舒既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意荀子的“性恶论”。从阴阳学说出发,他主张人性由天道决定,既然天有阴晴,人性并不是全善全恶的,包含着善与恶两种成部分。

二、论社会规范

董仲舒认为,道德伦理规范是人类所特有的。这关乎人是否能组织胜于鸟兽的合理社会,过安和乐利的社会生活。

三、论社会的贫富悬殊问题董仲舒是一位行为端正、颇富正义感的学者、思想家。他耳闻目睹当时政治上的酷吏统治、经济上的贫富悬殊、社会上的劣风败俗、伦理上的薄情寡义,看到村野农夫过着猪狗一般的生活,就产生出无限的恻隐与义愤。

四、理想社会构想

汉代政治、文化大一统的社会现实,方便了董仲舒在天人合一、古今同贯的广阔背景上,整合有史以来的各种典制、文献和传说,构建他的理想社会模式。

第三节

《白虎通义》的社会思想

自汉武帝时代以来,儒学思想成为国家所崇信的学说,居于社会政治发展的指导地位,并不断得到士大夫阶层的完善。但是,士大夫阶层在诠释和研习经学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抱负和主张,既有对天下秩序的认识,也有超出统治者预期的地方。

一、道德管理的理想社会模式自从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社会政治治理原则之后,对社会进行道德管理是儒家的一贯传统。相对于行政技巧、政策和刑法等,儒家更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认为用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教来整顿社会,人民才会树立人格的尊严,社会才能真正和谐。

二、“太平制礼”的社会规范变革思想

社会是人类生物性与文化性的共同产物。具体而微,一个人长大成人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接受文化、礼俗的过程,一个适应社会行为规范的过程。

三、“三纲六纪”式社会关系模型

所谓“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