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产业扩张课件_第1页
第三章产业扩张课件_第2页
第三章产业扩张课件_第3页
第三章产业扩张课件_第4页
第三章产业扩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产业扩张产业扩张主要出现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它对一个特定产业的最终发展规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研究产业扩张,对制定产业政策和企业经营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章产业扩张产业扩张主要出现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1第一节产业扩张概述一、产业扩张概念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向其他产业的扩展。如,企业的产业扩张,指的是一个企业的投资领域扩展到它原来所没有涉及的产业,从而实现多元化经营。区域的产业扩展,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发展新的产业。第二种含义是指一个特定产业形成后,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而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或提高产业素质的过程。本章所阐述的是第二种含义的产业扩张。第一节产业扩张概述一、产业扩张概念2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发展一般要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个阶段。产业扩张是发生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阶段。在产业成长期,由于生产规模扩大,需求增长迅速,生产技术日渐成熟和稳定,产品呈现多样化。差别化,产业利润率比较高,大量厂商进入,促进了产业的迅速扩张。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发展一般要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3案例:中国的轿车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处于初创期,国家汽车工业发展的重点是建立载货汽车生产体系,对轿车的发展进行了控制,轿车产业发展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技术条件和经验的积累过程,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也限制了对轿车的需求。到了80年代初期,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汽车工业及时调整了产品结构,注重了微型车、轻型车的产品开发,先后建立了一批微型车、轻型车生产基地,并集中投资建成了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东风神龙,天津夏利等具有15万辆或15万辆以上规模的轿车生产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品系列和生产布局。进入80年代中期,轿车生产开始进入扩张阶段,1985~1990年轿车产量年均增长52.1%,1990~1995年年均增长50·3%。1995~2000年受国内经济紧缩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速度下降,年均增长13·2%,2002年轿车产量比2001年增长55%,2003年产量达到206·9万辆,比上年增长80·7%。可见,中国轿车产量正处于产业扩张的高涨时期。案例:中国的轿车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处于初创期,国4如何判断一个产业处于产业扩张阶段?除了可以用划分产业生命周期的各阶段的办法外,还可以参照以下两个指标:1、产业的产出增长率。一般地说,一个产业正处于扩张阶段,它的产出增长率就会大大高于国民经济平均产出增长率。如,1995~2001年,世界制造业地年均增长率仅为2·9%,而电子信息制造业地年均增长率为10·3%,发展中国家的年均增长率为12·6%。2、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变化,如一个产业的产值和销售收入在国民经济总体中的相对比重变化,该产业的主要产品在国民消费总支出重的比重变化,该产业在社会就业结构重的比重变化。如汽车,在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还只能算是一个小行业,作为一个产业还是萌芽,其在国民经济总体重的地位无足轻重,但经过50多年的扶持,汽车已成为日本国民经济中最大的创汇产业,达500亿美元。这反映出汽车产业在日本的扩张已由形成、壮大趋尽极限。如何判断一个产业处于产业扩张阶段?5二、产业扩张方式内涵式产业扩张——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实现的,如管理水平的提高,技术的发展,工艺水平的进步,产品的升级换代,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等等。外延式产业扩张——主要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来实现的,如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资产规模的扩大,劳动就业的增长,产业分布在区域上的扩大。无论内涵式产业扩张还是外延式产业扩张,最终都表现在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扩大、产业地域空间的扩展、产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同步扩张和产业组织的扩充等方面。二、产业扩张方式6三、产业扩张的限度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可能处于无限扩张状态,当扩张到一定限度后就会停止,转入成熟期和衰退期。这是因为,从总体上看,一个产业的扩张规模受技术水平、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的限制。在一定阶段,资源是有限的,而市场需求量由人口总数和收入水平等因素决定的。从一个局部区域上看,产业扩张规模还受要素禀赋的影响。一个产业往往从少数地区开始发展,当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开始上涨,从而影响到该产业的生产成本。这时,最先受到影响的产业就会向要素价格低的其他地区转移。从这个角度上说,一个地区的产业扩张也不是无止境的,受到一定阶段的要素禀赋的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个产业的扩张限度到底有多大,虽然受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但主要由市场机制来调节。三、产业扩张的限度7在特定条件下,产业扩张限度也会出现不正常,表现为产业扩张不足和产业扩张过度。产业扩张不足经常出现在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这是因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周期一般比较长、投资额大,在发展中国家经常发展不足;有的基础设施还具有不同程度的公共产品属性,不适宜由私人投资或私人不愿投资,也是造成扩张不足的原因。因此,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扩张往往需要政府通过产业发展政策进行引导或适度干预。在特定条件下,产业扩张限度也会出现不正常,表现为产业扩张不足8产业扩张过度是指某个产业发展的规模过大,超过市场需求。产业扩张过度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一个产业中存在数量过多的企业,产出的生产规模过大。二是一个产业中出现了持续性和普遍性的低效益或负效益。我国产业扩张过度首先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重复建设上。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和利益机制的驱使,地方经济自成体系,重复生产、重复引进、重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产业扩张过度的结果是产业运行效率低,表现在产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低。根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我国900多种工业品中,半数以上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其中,生产能力利用率在80%以上的只占29·5%,利用率在60~80%的占36·2%,利用率在60%以下的占34·2%;机床制造、印染布、货车、彩卷等行业的过剩状态更为突出。产业运行效率低还表现在产业整体效益状况差。即使在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过热时期,根据1993年工业各行业平均的净资产利润率,全行业亏损的有4个,净资产利润率为3%~8%的有11个行业,净资产利润率为9%~10%有4个行业。如果已企业1年期的银行存款利率作为资本成本,1993年企业1年期加权平均定期存款利率为9·54%,那么,净资产利润率低于10%的19个行业,其投资报酬率低于资本成本。产业扩张过度是指某个产业发展的规模过大,超过市场需求。产业扩9产业扩张过度的原因是进入壁垒低而退出成本高,而退出壁垒高是主要原因。我国产业退出壁垒高具体表现在:1、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和职能转变不到位。由于沉淀成本、职工安置费用、离退休个人的医疗、养老补贴等方面的考虑,政府部门总是尽量维持低利甚至亏损的企业,尽量阻止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破产。而且,行政层次越高,政府受到的预算约束越弱,就越有能力“补贴”亏损企业,企业就越容易得到贷款。同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地方保护主义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很难打破,有些频临破产或技术落后的“五小”企业很难从市场退出,一些高利润的垄断行业也很难进入,从而无法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资源获得合理配置。2、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亏损企业从过度扩张的产业退出时,无法将原企业退休职工和现有职工转交给社会,而必须自行承担这部分职工的医疗、养老和失业补贴,也使企业难以退出。3、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高负债率,也使企业难以退出。由于主要的债权人是银行,为避免发生支付危机和银行破产,银行也会阻绕亏损企业通过破产方式退出。4、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商品市场不完善,存在地区分割和保护,企业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优胜劣汰;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退出原有产业后,难以找到融资渠道,筹措足够的资本投资新产业;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企业退出时,职工难以找到新的就业机会;产权市场不完善,企业难以进行产权转让或重组;证券市场不完善,还没有形成健全的退出机制,等等。产业扩张过度的原因是进入壁垒低而退出成本高,而退出壁垒高是主10第二节产业扩张机制产业扩张机制是指产业扩张过程各要素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运动过程。产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任何一个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供给,也需要市场的拉动。本节主要分析在产业扩张阶段要素配置、市场需求的特征。第二节产业扩张机制产业扩张机制是指产业扩张过程各要素相互11一、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优势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至市场推广应用整个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衡量和表征不同:产品创新侧重于活动的结果,而工艺创新侧重于活动的过程;产品创新侧重于增加产品的品种和数量,而工艺创新侧重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产品创新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物质形态的产品上,而工艺创新的成果既可以渗透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还可以体现在各种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方法上。一、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12在产业扩张过程中,工艺创新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产业扩张阶段,工艺创新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等级品率,减少质量损失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成本,提高利润率;另一方面激发市场需求,提高产品销售率。没有工艺创新,一个产业就难以从产业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发展到成长阶段。在产业扩张过程中,工艺创新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3二、市场扩张与产业扩张要实现产业扩张,归根到底要依靠市场扩张的拉动。因此,影响市场扩张的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业扩张地规模和持续时间。1、国民收入总水平及其分配国民收入的增加,就为产业扩张提供更大的需求空间。反之,国民收入的减少,就会减少;国民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增加,对提供消费品的某些产业扩张有利,反之,国民收入用于投资的比例增加,对提供投资品的某些产业就会有利。二、市场扩张与产业扩张142、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扩张在社会总产出一定的前提下,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之间是此消彼长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将影响到某一具体产业的发展。如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由于长期以来实行低工资和低消费的政策,因此重工业一直超期发展而轻工业发展不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20世纪80年代前期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和80年代后期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比较快,促进了轻工业的发展。虽然不能排除短期内投资对某些产业增长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从长期看,不断更新、不断追加的消费需求才是带动投资需求增长的根本动力。如果提供消费品的产业不增长,不管是提供原材料的产业还是提供设备的产业,都难以保持长期的增长。相反,如果消费需求增长比较快,必然会带动消费品产业的投资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拉动提供投资品产业的增长。2、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扩张153、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扩张中间需求是生产性需求,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其价值全部转移到产出中去的那部份生产要素的需求。如原材料的工业。最终需求是指对不再进入新一轮生产活动的产出的需求,如食品工业、饮料工业、设备制造业等。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比例变化对某些具体产业的扩张必然会产生影响。如果中间需求的比例提高,更有利于某些提供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生产的扩张;如果最终需求的比例提高,更有利于提供最终产品的产业的扩张。3、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扩张164、进出口规模和结构进口增加了国内生产的供给总量,出口增加了国内产业的需求总量。一般地说,某一具体产品的进口增加了,无疑是挤压了国内相应产品的市场需求,不利于该产业的扩张;相反,某一具体产品的出口增加了,则有利于该产业的扩张。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业内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加工贸易是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之一。从1985~1996年我国产业内贸易比例由31·1%上升到51·21%。通过加工贸易,可以在与跨国公司的产业配套中参与国际分工,通过边干边学在做配套中逐步培育自己技术优势,逐步由配套发展到能够完全生产终端产品。从而替代跨国公司生产的终端产品。因此,加工贸易的发展,虽然有负面影响,但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幼稚产业的成长和规模扩张。同时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之后,由于许多零部件和中间产品会逐步由东道国提供,因而增加了对东道国相关产品的需求,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扩张。4、进出口规模和结构17三、要素供给与产业扩张1、资源性产业和加工工业一国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状况,直接影响了产业扩张的规模和速度。直接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或直接依赖于自然条件的资源性产业,如煤炭业、石油业、矿业、森林业等,则直接受自然资源禀赋和分布的制约。资源性产业的扩张,首先取决于资源存量和分布特性。其次,资源的开采技术和能力影响资源性产业的扩张;再次,资源性产业的扩张,还与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关。三、要素供给与产业扩张18第一级资源性产业:矿物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竹木采运业等。第二级资源性产业:冶金工业、竹木制品业、石油加工业、炼焦业等。资源存量和分布特性对第一级资源性产业的扩张具有决定性影响。但对第二级资源性产业的扩张的约束程度现代已经降低。如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小国,主要原料、燃料对外国进口的依赖率都在90%以上。但其钢铁总量和人均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石油自给率只有0·2%~0·3%,但炼油业十分发达,其炼油能力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第一级资源性产业:矿物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竹木采运业19我国镁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但开采能力和技术跟不上,则这种资源的优势就转换不成产业优势,我国现在镁的进口平均每年约3000吨。我国镓的储量居世界第七位,但冶炼技术食品低,产量仅居世界第13位。我国镁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但开采能力和技术跟不上,则这种资源的20加工工业的扩张,同样受相应的生产资料供给的制约。但是现代交通体系的发展,使加工工业的扩张受相应生产资料限制的制约程度大大降低。2、土地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对产业扩张也具有重要影响。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的地区,土地的相对价格不同,促进产业从土地价格相对较高的地区向土地相对低的地区转移。加工工业的扩张,同样受相应的生产资料供给的制约。但是现代交通213、劳动力是产业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劳动力的价格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对产业扩张产生很大影响:在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劳动力价格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很难在本国扩张,逐步向劳动力价格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是最有竞争力的产业,容易扩张。劳动力供给结构对产业扩张的影响: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通常,大量低素质劳动力的存在,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粗加工产业的扩张;高素质劳动力的充沛供给,则有利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深加工产业的扩张。3、劳动力是产业经济活动的主体。22四、投资机制与产业扩张产业扩张最终要通过资本运行机制来实现。在计划经济时期,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实现储蓄——投资过程的转换,表现为财政主导型的资本运行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联结储蓄和投资过程的纽带便是复杂的资金融通过程和资金融通机制。从融通资金的来源看,企业融资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之分。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外源融资是主要的。外源融资又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分。在市场机制不发达的国家,以银行为中介的简接融资是主要的。在产业扩张过程中,资本运行的实际主体是企业。在我国,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产业扩张的主体,同时也是我国现阶段融资比较困难的企业群体。四、投资机制与产业扩张23有关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小资料:到2001年,在全国所有企业法人中占81·8%,在工业增加值中占63·78%,在GDP中占62·3%,在全国固定资产中占52·69%,在全社会税收中占64·42%,占进出口总额的55·04%,占城镇就业人口的68·09%。有关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小资料:24案例:青岛啤酒案例1997~2001年,青岛啤酒(简称青啤)实施“外延性扩张战略”,以低成本迅速扩张企业规模。其中1999~2001年青啤的全国扩张势头尤其迅猛,3年内共发动收购36起。最为典型的是2000年8月,青啤在10天里一口气收购了3家外资啤酒企业——上海嘉事伯、北京的五星和三环。东征西伐,跑马圈地的结果是青啤在全国控有43家子公司,率先完成了全国战略布局,并引领了国内啤酒行业的大整合。青啤也从山东的一家地方企业成长为全国性企业集团。案例:青岛啤酒案例1997~2001年,青岛啤酒(简称青啤)25然而,2001年前“良莠不齐、大小通吃”的粗放型扩张虽然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但并不意味着企业效益的提高。过快过频的并购活动,大大增加了青啤的财务压力。啤酒厂的数目于短短数年间增加约10倍,公司利息支出(高达1亿多元人民币)及折旧(2001年达6·3亿元人民币)显著上升。加之青啤无法像其竞争对手燕京、雪花等,有母公司如北京控股、华润创业的强大后盾拨款支持并购,而是独力承担,导致银根日紧。收购后付出的巨额整合成本未能使利润同步增长。青啤的收购目标一般是频临破产、基本丧失生存能力的中小企业,虽然收购成本低但改造费用高,公司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因此急剧上升。而被收购企业对产销量贡献大,对利润帮助小。由于子公司一度“1/3盈利、1/3持平、1/3亏损”,青啤净利润呈下降趋势。此外青啤一味增加市场渗透率,缺乏扩展市场的策略,被收购企业零散于全国各地,整合度差,整体效益低,无法提供实际利益。甚至2001年A股增发后,年底公司发出预测业绩无法完成的公告。然而,2001年前“良莠不齐、大小通吃”的粗放型扩张虽然提高26备受市场质疑的青啤面临战略调整。2001年青啤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型,从单纯收购向收购整合转型,从做大做强向做强做大转型。从单纯依靠资源、追求数量、做大规模,转为依靠品牌和技术,加强企业的系统整合,追求质量,培育核心竞争力来做强企业。投资重心从规模转移到人才、管理、技术、网络、品牌、文化等方面,如建立事业部、在子公司推行青啤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抓质量、强调财务控制等。备受市场质疑的青啤面临战略调整。2001年青啤实施“内涵式发272001年底,青啤出手9600万元收购南宁万泰啤酒。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青啤以参股30%控制了万泰近8亿元人民币资产的经营权,实现了“以最少的资金控制最大的资本”。同时,青啤首次以下属区域子公司——华南投资有限公司而非惯用的总公司名义出面收购,此举显示出青啤已悄然推进内部组织架构的改革。2002年青啤又陆续收购4家企业,其中对厦门银城啤酒以颇具技巧的第三方举牌收购。通过产业扩张,青啤目前在17省市拥有48家生产基地,总生产能力达380万吨,不仅巩固了国内啤酒业的龙头地位,同时确立了进入世界前10强的目标。2001年底,青啤出手9600万元收购南宁万泰啤酒。与以往不28第三节产业扩张策略一、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扩张二、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扩张三、基于产业链的产业扩张第三节产业扩张策略一、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扩张29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扩张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区别:比较优势涉及的主要是各国不同产业间的关系,而竞争优势涉及的则是各国之间同一产业的关系,或者说,是各国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间的关系;比较优势强调各国产业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而竞争优势则更多地强调各国产业发展的现实态势;比较优势取决于一国的资源禀赋,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而竞争优势则取决于多种因素。

有利的资源禀赋未必能使一国的某产业具有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具有比较优势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扩张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区别:30联系: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能够促使特定产业竞争优势的提高。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出来,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缺乏竞争优势,也无法实现其比较优势。相反,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较难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总之,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本质都是生产力的国际比较,所不同的是,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各国不同产业间的潜在生产率的比较;而竞争优势强调的是各国相同产业间现实生产率的比较。联系:31一个国家的产业扩张,首先要立足于比较优势,这是产业扩张的基本战略。当然,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比较优势会发生变化,是动态的。在工业化初、中级阶段,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逐渐转移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乃至信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来。通过制度创新、技术革新与扩散,推动比较优势从静态向动态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主导产业扩张。一个国家的产业扩张,首先要立足于比较优势,这是产业扩张的基本32总体上看,我国劳动成本还是比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从外国对外贸易上看,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净出口来源。基本上剩余劳动密集型的轻型制造业,1995年净出口额为297·96亿美元,1999年为373·2亿美元。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对外贸易中不具有比较优势,1999年净出口额比较大的商品有四类,机电产品为109·85亿美元,塑料及其制品为64·86亿美元,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为60·36亿美元,矿产品为57·24亿美元,这四类合计为292·31亿美元。这说明,我国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净出口来换取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需要的资源性产品、原材料、技术设备等。近几年,我国制造业中增长比较快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但这两个行业主要是外商投资企业带动起来的,相当部分属于“贴牌”生产,即加工组装,也主要是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而研发、产品设计和关键零部件仍然在外面。因此,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产业扩张要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但是,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又要与提高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重视信息化改造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总体上看,我国劳动成本还是比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33一个国家的产业扩张,还要立足于竞争优势,这是产业扩张的另一个基本策略。产业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的过程,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包括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科技创新能力、相关的支持性产业、有效的市场结构、增长的国内需求等。一个国家的产业扩张,还要立足于竞争优势,这是产业扩张的另一个34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机遇政府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体35第一个关键因素是生产要素,指的是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基础设施。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升级,初级生产要素(指一国先天拥有或不用太大代价就能得到的要素)的重要性正在日益下降,高级生产要素(指通过长期投资或培育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的获得和培育对于国际竞争来说更具有意义。第二个关键要素是需求条件,它指的是国内市场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其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会刺激本国企业对产品或服务的改进和创新。第三个关键因素是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它指的是与某个产业相关联的上游产业和互补性产业。支持性产业主要是指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机械设备等上游产业,能为下游产业快速、有效适应市场需求变动、降低成本、提高竞争优势创造条件。相关产业是指因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或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可以合作、分享信息,甚至在电脑、设备和应用软件等方面能够互补,形成相关产业在技术、流程、销售、市场或服务上的竞争优势。第四个关键因素是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它指的是企业在一个特定的国家环境中如何创立、组织、管理公司,以及竞争对手如何。第一个关键因素是生产要素,指的是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36迈克尔·波特认为,除了上述四种重要影响因素外,还有两个重要变量可能对产业竞争优势产生重大影响,这就是机遇和政府。机遇是那些超出企业控制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如技术的重大创新、石油危机、战争等。机遇可以打破现存的竞争环境、竞争秩序,创造出“竞争断层”。这种断层的出现虽然使原有产业的竞争地位丧失,但也提供了新的机会。政府通过在资本市场、补贴、生产标准、竞争条例等方面的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产业的竞争优势。但是机遇和政府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同样的机遇给不同的企业可能造成不同的影响,能否利用机遇以及如何利用还是取决于四种基本因素。迈克尔·波特认为,除了上述四种重要影响因素外,还有两个重要变37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扩张,要求产业发展要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培育和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第一,要致力于提升生产要素的结构和水平;第二,要致力于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第三,要致力于扩大国内需求;第四,要致力于制度创新。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扩张,要求产业发展要以比较优势为38二、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扩张产业集群是“通过协同定位赢得竞争优势的地理集中的产业”(迈克尔·波特)。在一个产业集群里,既有主导产业,又有为主导产业提供配套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包括上游的零部件、服务、机械设备,也包括下游的分销服务,还包括提供互补性产品的制造商和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研究与技术支持的机构。二、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扩张39全世界部分知名产业集群:美国:微电子、生物技术集聚在硅谷;汽车设备与零部件集聚在底特律;飞机设备与设计、软件、金属加工集聚在西雅图;化工业集聚在德克萨斯与路易斯安那两州南部交界处。德国:汽车业集聚在慕尼黑等南部地带;化工业集聚在法兰克福一带。意大利:毛纺厂商集聚在南部的两个镇上,皮类服装与皮鞋业集聚在北部城镇。全世界部分知名产业集群:40立足于产业集群的扩张,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企业之间在地缘上的邻近;二是产业集群内部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三是区域内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经营环境,资源共享;四是知识和技术的快速扩散,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具备这些特征的产业区域集中,才能支持产业持续的扩张。立足于产业集群的扩张,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41我国部分成功的产业集群典范举例:浙江诸暨大唐镇的袜子产业集群,有8000多个家庭企业,其中有1000家原料厂,300家缝头厂,100家定型厂,5家印染厂,300家包装厂,200家机械配件厂,400余家原料经销商,600余家袜子营销商,100余家联运商,拥有1600多间商铺的大唐轻纺袜业城等等。这个袜子产业集群年产袜子48亿双,产值达到90亿元人民币。北京中关村集聚了一大批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科技企业。目前,我国IT界的大型企业联想、方正、四通、长城、紫光、同方、曙光、华胜等都集聚在这里;通信领域的四大巨头企业华为、巨龙、中兴、大唐,家电业的知名企业海尔、海信、TCL、澳柯玛等,都在那里建立了产品开发中心;吸引了微软、摩托罗拉、英特尔、西门子等众多国际知名企业,有外商投资的高薪技术企业1400多家。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中关村产值的60%以上,其中软件出口量的达到全国的1/3。到2001年,中关村实现销售收入2151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25·5亿美元。广东东莞集中发展外向型IT硬件制造业的配套加工,形成了大、中、小型企业分工协作,上下游联动、配套完善、以台式电脑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从电子浆料、敷铜板等基础材料生产到彩色显像管、线路板、电脑磁头等零部件加工再到计算机整机制造,已经囊括除CPU、内存和硬盘外的电脑整机所需的零部件,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资讯制造业基地之一。到2000年,拥有台资IT企业就达800家。我国部分成功的产业集群典范举例:42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方面的作用: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使资金、人才、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在一定区域内集结。但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积极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政府要着力构建完善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第二,政府要建设好的基础环境。第三,要把培育产业集群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第四,对现有的开发区进行整合,把原先开发区立足于解决工业的园区化,转化为解决产业的集群化。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方面的作用:43三、基于产业链的产业扩张所谓产业链,是指由构成一个产业相互关联的所有环节形成的、带有该产业普遍特征的多层次结构。特征:1、产业链是以生产某一种最终产品或服务为目的,而其中的各个中间产品生产和服务都是该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2、相互依赖性。3、网络状结构。4、合作与竞争并存。三、基于产业链的产业扩张44产业链对产业扩张的影响:首先,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区域、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拥有产业链商每一个环节的优势,也不可能在所有环节上都处于劣势。要实现一个产业价值最大化,必须认真权衡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保留和控制自己处于优势的环节,放弃处于劣势的环节。其次,产业链是通过一定的纽带连接在一起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不仅在技术上互相依赖,在投入数量或产出数量上也要求保持合理的比例,避免产生“产业链瓶颈”。再次,产业链的长短不同,对产业扩张的规模具有不同影响。一般而言,产业链越长,产业扩张的规模越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越大;产业链越短则相反。产业链对产业扩张的影响:45第三章产业扩张产业扩张主要出现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它对一个特定产业的最终发展规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研究产业扩张,对制定产业政策和企业经营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章产业扩张产业扩张主要出现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46第一节产业扩张概述一、产业扩张概念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向其他产业的扩展。如,企业的产业扩张,指的是一个企业的投资领域扩展到它原来所没有涉及的产业,从而实现多元化经营。区域的产业扩展,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发展新的产业。第二种含义是指一个特定产业形成后,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而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或提高产业素质的过程。本章所阐述的是第二种含义的产业扩张。第一节产业扩张概述一、产业扩张概念47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发展一般要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个阶段。产业扩张是发生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阶段。在产业成长期,由于生产规模扩大,需求增长迅速,生产技术日渐成熟和稳定,产品呈现多样化。差别化,产业利润率比较高,大量厂商进入,促进了产业的迅速扩张。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发展一般要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48案例:中国的轿车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处于初创期,国家汽车工业发展的重点是建立载货汽车生产体系,对轿车的发展进行了控制,轿车产业发展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技术条件和经验的积累过程,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也限制了对轿车的需求。到了80年代初期,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汽车工业及时调整了产品结构,注重了微型车、轻型车的产品开发,先后建立了一批微型车、轻型车生产基地,并集中投资建成了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东风神龙,天津夏利等具有15万辆或15万辆以上规模的轿车生产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品系列和生产布局。进入80年代中期,轿车生产开始进入扩张阶段,1985~1990年轿车产量年均增长52.1%,1990~1995年年均增长50·3%。1995~2000年受国内经济紧缩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速度下降,年均增长13·2%,2002年轿车产量比2001年增长55%,2003年产量达到206·9万辆,比上年增长80·7%。可见,中国轿车产量正处于产业扩张的高涨时期。案例:中国的轿车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处于初创期,国49如何判断一个产业处于产业扩张阶段?除了可以用划分产业生命周期的各阶段的办法外,还可以参照以下两个指标:1、产业的产出增长率。一般地说,一个产业正处于扩张阶段,它的产出增长率就会大大高于国民经济平均产出增长率。如,1995~2001年,世界制造业地年均增长率仅为2·9%,而电子信息制造业地年均增长率为10·3%,发展中国家的年均增长率为12·6%。2、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变化,如一个产业的产值和销售收入在国民经济总体中的相对比重变化,该产业的主要产品在国民消费总支出重的比重变化,该产业在社会就业结构重的比重变化。如汽车,在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还只能算是一个小行业,作为一个产业还是萌芽,其在国民经济总体重的地位无足轻重,但经过50多年的扶持,汽车已成为日本国民经济中最大的创汇产业,达500亿美元。这反映出汽车产业在日本的扩张已由形成、壮大趋尽极限。如何判断一个产业处于产业扩张阶段?50二、产业扩张方式内涵式产业扩张——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实现的,如管理水平的提高,技术的发展,工艺水平的进步,产品的升级换代,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等等。外延式产业扩张——主要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来实现的,如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资产规模的扩大,劳动就业的增长,产业分布在区域上的扩大。无论内涵式产业扩张还是外延式产业扩张,最终都表现在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扩大、产业地域空间的扩展、产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同步扩张和产业组织的扩充等方面。二、产业扩张方式51三、产业扩张的限度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可能处于无限扩张状态,当扩张到一定限度后就会停止,转入成熟期和衰退期。这是因为,从总体上看,一个产业的扩张规模受技术水平、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的限制。在一定阶段,资源是有限的,而市场需求量由人口总数和收入水平等因素决定的。从一个局部区域上看,产业扩张规模还受要素禀赋的影响。一个产业往往从少数地区开始发展,当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开始上涨,从而影响到该产业的生产成本。这时,最先受到影响的产业就会向要素价格低的其他地区转移。从这个角度上说,一个地区的产业扩张也不是无止境的,受到一定阶段的要素禀赋的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个产业的扩张限度到底有多大,虽然受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但主要由市场机制来调节。三、产业扩张的限度52在特定条件下,产业扩张限度也会出现不正常,表现为产业扩张不足和产业扩张过度。产业扩张不足经常出现在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这是因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周期一般比较长、投资额大,在发展中国家经常发展不足;有的基础设施还具有不同程度的公共产品属性,不适宜由私人投资或私人不愿投资,也是造成扩张不足的原因。因此,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扩张往往需要政府通过产业发展政策进行引导或适度干预。在特定条件下,产业扩张限度也会出现不正常,表现为产业扩张不足53产业扩张过度是指某个产业发展的规模过大,超过市场需求。产业扩张过度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一个产业中存在数量过多的企业,产出的生产规模过大。二是一个产业中出现了持续性和普遍性的低效益或负效益。我国产业扩张过度首先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重复建设上。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和利益机制的驱使,地方经济自成体系,重复生产、重复引进、重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产业扩张过度的结果是产业运行效率低,表现在产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低。根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我国900多种工业品中,半数以上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其中,生产能力利用率在80%以上的只占29·5%,利用率在60~80%的占36·2%,利用率在60%以下的占34·2%;机床制造、印染布、货车、彩卷等行业的过剩状态更为突出。产业运行效率低还表现在产业整体效益状况差。即使在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过热时期,根据1993年工业各行业平均的净资产利润率,全行业亏损的有4个,净资产利润率为3%~8%的有11个行业,净资产利润率为9%~10%有4个行业。如果已企业1年期的银行存款利率作为资本成本,1993年企业1年期加权平均定期存款利率为9·54%,那么,净资产利润率低于10%的19个行业,其投资报酬率低于资本成本。产业扩张过度是指某个产业发展的规模过大,超过市场需求。产业扩54产业扩张过度的原因是进入壁垒低而退出成本高,而退出壁垒高是主要原因。我国产业退出壁垒高具体表现在:1、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和职能转变不到位。由于沉淀成本、职工安置费用、离退休个人的医疗、养老补贴等方面的考虑,政府部门总是尽量维持低利甚至亏损的企业,尽量阻止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破产。而且,行政层次越高,政府受到的预算约束越弱,就越有能力“补贴”亏损企业,企业就越容易得到贷款。同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地方保护主义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很难打破,有些频临破产或技术落后的“五小”企业很难从市场退出,一些高利润的垄断行业也很难进入,从而无法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资源获得合理配置。2、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亏损企业从过度扩张的产业退出时,无法将原企业退休职工和现有职工转交给社会,而必须自行承担这部分职工的医疗、养老和失业补贴,也使企业难以退出。3、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高负债率,也使企业难以退出。由于主要的债权人是银行,为避免发生支付危机和银行破产,银行也会阻绕亏损企业通过破产方式退出。4、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商品市场不完善,存在地区分割和保护,企业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优胜劣汰;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退出原有产业后,难以找到融资渠道,筹措足够的资本投资新产业;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企业退出时,职工难以找到新的就业机会;产权市场不完善,企业难以进行产权转让或重组;证券市场不完善,还没有形成健全的退出机制,等等。产业扩张过度的原因是进入壁垒低而退出成本高,而退出壁垒高是主55第二节产业扩张机制产业扩张机制是指产业扩张过程各要素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运动过程。产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任何一个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供给,也需要市场的拉动。本节主要分析在产业扩张阶段要素配置、市场需求的特征。第二节产业扩张机制产业扩张机制是指产业扩张过程各要素相互56一、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优势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至市场推广应用整个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衡量和表征不同:产品创新侧重于活动的结果,而工艺创新侧重于活动的过程;产品创新侧重于增加产品的品种和数量,而工艺创新侧重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产品创新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物质形态的产品上,而工艺创新的成果既可以渗透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还可以体现在各种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方法上。一、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57在产业扩张过程中,工艺创新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产业扩张阶段,工艺创新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等级品率,减少质量损失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成本,提高利润率;另一方面激发市场需求,提高产品销售率。没有工艺创新,一个产业就难以从产业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发展到成长阶段。在产业扩张过程中,工艺创新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58二、市场扩张与产业扩张要实现产业扩张,归根到底要依靠市场扩张的拉动。因此,影响市场扩张的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业扩张地规模和持续时间。1、国民收入总水平及其分配国民收入的增加,就为产业扩张提供更大的需求空间。反之,国民收入的减少,就会减少;国民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增加,对提供消费品的某些产业扩张有利,反之,国民收入用于投资的比例增加,对提供投资品的某些产业就会有利。二、市场扩张与产业扩张592、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扩张在社会总产出一定的前提下,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之间是此消彼长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将影响到某一具体产业的发展。如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由于长期以来实行低工资和低消费的政策,因此重工业一直超期发展而轻工业发展不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20世纪80年代前期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和80年代后期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比较快,促进了轻工业的发展。虽然不能排除短期内投资对某些产业增长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从长期看,不断更新、不断追加的消费需求才是带动投资需求增长的根本动力。如果提供消费品的产业不增长,不管是提供原材料的产业还是提供设备的产业,都难以保持长期的增长。相反,如果消费需求增长比较快,必然会带动消费品产业的投资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拉动提供投资品产业的增长。2、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扩张603、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扩张中间需求是生产性需求,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其价值全部转移到产出中去的那部份生产要素的需求。如原材料的工业。最终需求是指对不再进入新一轮生产活动的产出的需求,如食品工业、饮料工业、设备制造业等。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比例变化对某些具体产业的扩张必然会产生影响。如果中间需求的比例提高,更有利于某些提供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生产的扩张;如果最终需求的比例提高,更有利于提供最终产品的产业的扩张。3、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扩张614、进出口规模和结构进口增加了国内生产的供给总量,出口增加了国内产业的需求总量。一般地说,某一具体产品的进口增加了,无疑是挤压了国内相应产品的市场需求,不利于该产业的扩张;相反,某一具体产品的出口增加了,则有利于该产业的扩张。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业内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加工贸易是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之一。从1985~1996年我国产业内贸易比例由31·1%上升到51·21%。通过加工贸易,可以在与跨国公司的产业配套中参与国际分工,通过边干边学在做配套中逐步培育自己技术优势,逐步由配套发展到能够完全生产终端产品。从而替代跨国公司生产的终端产品。因此,加工贸易的发展,虽然有负面影响,但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幼稚产业的成长和规模扩张。同时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之后,由于许多零部件和中间产品会逐步由东道国提供,因而增加了对东道国相关产品的需求,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扩张。4、进出口规模和结构62三、要素供给与产业扩张1、资源性产业和加工工业一国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状况,直接影响了产业扩张的规模和速度。直接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或直接依赖于自然条件的资源性产业,如煤炭业、石油业、矿业、森林业等,则直接受自然资源禀赋和分布的制约。资源性产业的扩张,首先取决于资源存量和分布特性。其次,资源的开采技术和能力影响资源性产业的扩张;再次,资源性产业的扩张,还与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关。三、要素供给与产业扩张63第一级资源性产业:矿物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竹木采运业等。第二级资源性产业:冶金工业、竹木制品业、石油加工业、炼焦业等。资源存量和分布特性对第一级资源性产业的扩张具有决定性影响。但对第二级资源性产业的扩张的约束程度现代已经降低。如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小国,主要原料、燃料对外国进口的依赖率都在90%以上。但其钢铁总量和人均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石油自给率只有0·2%~0·3%,但炼油业十分发达,其炼油能力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第一级资源性产业:矿物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竹木采运业64我国镁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但开采能力和技术跟不上,则这种资源的优势就转换不成产业优势,我国现在镁的进口平均每年约3000吨。我国镓的储量居世界第七位,但冶炼技术食品低,产量仅居世界第13位。我国镁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但开采能力和技术跟不上,则这种资源的65加工工业的扩张,同样受相应的生产资料供给的制约。但是现代交通体系的发展,使加工工业的扩张受相应生产资料限制的制约程度大大降低。2、土地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对产业扩张也具有重要影响。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的地区,土地的相对价格不同,促进产业从土地价格相对较高的地区向土地相对低的地区转移。加工工业的扩张,同样受相应的生产资料供给的制约。但是现代交通663、劳动力是产业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劳动力的价格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对产业扩张产生很大影响:在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劳动力价格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很难在本国扩张,逐步向劳动力价格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是最有竞争力的产业,容易扩张。劳动力供给结构对产业扩张的影响: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通常,大量低素质劳动力的存在,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粗加工产业的扩张;高素质劳动力的充沛供给,则有利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深加工产业的扩张。3、劳动力是产业经济活动的主体。67四、投资机制与产业扩张产业扩张最终要通过资本运行机制来实现。在计划经济时期,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实现储蓄——投资过程的转换,表现为财政主导型的资本运行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联结储蓄和投资过程的纽带便是复杂的资金融通过程和资金融通机制。从融通资金的来源看,企业融资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之分。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外源融资是主要的。外源融资又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分。在市场机制不发达的国家,以银行为中介的简接融资是主要的。在产业扩张过程中,资本运行的实际主体是企业。在我国,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产业扩张的主体,同时也是我国现阶段融资比较困难的企业群体。四、投资机制与产业扩张68有关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小资料:到2001年,在全国所有企业法人中占81·8%,在工业增加值中占63·78%,在GDP中占62·3%,在全国固定资产中占52·69%,在全社会税收中占64·42%,占进出口总额的55·04%,占城镇就业人口的68·09%。有关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小资料:69案例:青岛啤酒案例1997~2001年,青岛啤酒(简称青啤)实施“外延性扩张战略”,以低成本迅速扩张企业规模。其中1999~2001年青啤的全国扩张势头尤其迅猛,3年内共发动收购36起。最为典型的是2000年8月,青啤在10天里一口气收购了3家外资啤酒企业——上海嘉事伯、北京的五星和三环。东征西伐,跑马圈地的结果是青啤在全国控有43家子公司,率先完成了全国战略布局,并引领了国内啤酒行业的大整合。青啤也从山东的一家地方企业成长为全国性企业集团。案例:青岛啤酒案例1997~2001年,青岛啤酒(简称青啤)70然而,2001年前“良莠不齐、大小通吃”的粗放型扩张虽然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但并不意味着企业效益的提高。过快过频的并购活动,大大增加了青啤的财务压力。啤酒厂的数目于短短数年间增加约10倍,公司利息支出(高达1亿多元人民币)及折旧(2001年达6·3亿元人民币)显著上升。加之青啤无法像其竞争对手燕京、雪花等,有母公司如北京控股、华润创业的强大后盾拨款支持并购,而是独力承担,导致银根日紧。收购后付出的巨额整合成本未能使利润同步增长。青啤的收购目标一般是频临破产、基本丧失生存能力的中小企业,虽然收购成本低但改造费用高,公司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因此急剧上升。而被收购企业对产销量贡献大,对利润帮助小。由于子公司一度“1/3盈利、1/3持平、1/3亏损”,青啤净利润呈下降趋势。此外青啤一味增加市场渗透率,缺乏扩展市场的策略,被收购企业零散于全国各地,整合度差,整体效益低,无法提供实际利益。甚至2001年A股增发后,年底公司发出预测业绩无法完成的公告。然而,2001年前“良莠不齐、大小通吃”的粗放型扩张虽然提高71备受市场质疑的青啤面临战略调整。2001年青啤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型,从单纯收购向收购整合转型,从做大做强向做强做大转型。从单纯依靠资源、追求数量、做大规模,转为依靠品牌和技术,加强企业的系统整合,追求质量,培育核心竞争力来做强企业。投资重心从规模转移到人才、管理、技术、网络、品牌、文化等方面,如建立事业部、在子公司推行青啤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抓质量、强调财务控制等。备受市场质疑的青啤面临战略调整。2001年青啤实施“内涵式发722001年底,青啤出手9600万元收购南宁万泰啤酒。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青啤以参股30%控制了万泰近8亿元人民币资产的经营权,实现了“以最少的资金控制最大的资本”。同时,青啤首次以下属区域子公司——华南投资有限公司而非惯用的总公司名义出面收购,此举显示出青啤已悄然推进内部组织架构的改革。2002年青啤又陆续收购4家企业,其中对厦门银城啤酒以颇具技巧的第三方举牌收购。通过产业扩张,青啤目前在17省市拥有48家生产基地,总生产能力达380万吨,不仅巩固了国内啤酒业的龙头地位,同时确立了进入世界前10强的目标。2001年底,青啤出手9600万元收购南宁万泰啤酒。与以往不73第三节产业扩张策略一、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扩张二、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扩张三、基于产业链的产业扩张第三节产业扩张策略一、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扩张74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扩张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区别:比较优势涉及的主要是各国不同产业间的关系,而竞争优势涉及的则是各国之间同一产业的关系,或者说,是各国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间的关系;比较优势强调各国产业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而竞争优势则更多地强调各国产业发展的现实态势;比较优势取决于一国的资源禀赋,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而竞争优势则取决于多种因素。

有利的资源禀赋未必能使一国的某产业具有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具有比较优势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扩张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区别:75联系: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能够促使特定产业竞争优势的提高。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出来,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缺乏竞争优势,也无法实现其比较优势。相反,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较难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总之,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本质都是生产力的国际比较,所不同的是,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各国不同产业间的潜在生产率的比较;而竞争优势强调的是各国相同产业间现实生产率的比较。联系:76一个国家的产业扩张,首先要立足于比较优势,这是产业扩张的基本战略。当然,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比较优势会发生变化,是动态的。在工业化初、中级阶段,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逐渐转移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乃至信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来。通过制度创新、技术革新与扩散,推动比较优势从静态向动态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主导产业扩张。一个国家的产业扩张,首先要立足于比较优势,这是产业扩张的基本77总体上看,我国劳动成本还是比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从外国对外贸易上看,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净出口来源。基本上剩余劳动密集型的轻型制造业,1995年净出口额为297·96亿美元,1999年为373·2亿美元。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对外贸易中不具有比较优势,1999年净出口额比较大的商品有四类,机电产品为109·85亿美元,塑料及其制品为64·86亿美元,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为60·36亿美元,矿产品为57·24亿美元,这四类合计为292·31亿美元。这说明,我国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净出口来换取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需要的资源性产品、原材料、技术设备等。近几年,我国制造业中增长比较快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但这两个行业主要是外商投资企业带动起来的,相当部分属于“贴牌”生产,即加工组装,也主要是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而研发、产品设计和关键零部件仍然在外面。因此,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产业扩张要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但是,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又要与提高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重视信息化改造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总体上看,我国劳动成本还是比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78一个国家的产业扩张,还要立足于竞争优势,这是产业扩张的另一个基本策略。产业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的过程,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包括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科技创新能力、相关的支持性产业、有效的市场结构、增长的国内需求等。一个国家的产业扩张,还要立足于竞争优势,这是产业扩张的另一个79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机遇政府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体80第一个关键因素是生产要素,指的是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基础设施。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升级,初级生产要素(指一国先天拥有或不用太大代价就能得到的要素)的重要性正在日益下降,高级生产要素(指通过长期投资或培育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的获得和培育对于国际竞争来说更具有意义。第二个关键要素是需求条件,它指的是国内市场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其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会刺激本国企业对产品或服务的改进和创新。第三个关键因素是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它指的是与某个产业相关联的上游产业和互补性产业。支持性产业主要是指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机械设备等上游产业,能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