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疗卫生许可与准入管理医疗卫生许可与准入管理1医疗管理概述医疗管理的概念医疗管理通常是指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对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人员、医疗服务及其相关领域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总和。医疗管理工作的实质就是医疗卫生工作的政务管理。医疗管理的直接对象是为社会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和执业活动。现阶段医疗工作所管理的卫生资源一般占整个卫生资源的85%以上。医疗管理的主要任务和产出效果是为群众提供质量优良、价格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因此,医疗管理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直接关系到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医疗管理概述医疗管理的概念2医疗管理的基本职能
制定并监督实施医疗技术人员执业标准、医疗机构管理规定和服务标准;负责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业务技术指导工作;监督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依法监督管理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及临床用血质量;负责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许可的审批工作;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对重大人员伤亡事件实施紧急救护;负责其他相关医疗政务的综合管理。上述职能决定了医疗工作具有法制性、行政强制性、社会公益性、职业人道性和时效性等基本属性。医疗管理概述医疗管理的基本职能医疗管理概述3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概述
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应行政相对方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的形式,依法赋予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和实施某种行为的法律权利的行政行为。其内涵表现在:首先,许可是行政机关或行政主体实施的一种行政行为,实施这种行政行为的依据是法律法规,对我国卫生行业机构、人员、技术准入来说,就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实施的一种行政行为;其次,许可是被动的行政行为,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在先,行政机关许可在后;再次,许可是准许申请人从事某种活动的行为。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概述 4概述
例如,对卫生行业的执业医师准入来说,就是先要经过申请执业医师考试,或按规定条件免试发证,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再经合法批准的医疗机构聘用并提出执业注册申请,由相应的县及县以上的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统一执业注册,包括从业地点、专业、服务范围等,经过以上过程才能从事规定范围的诊疗及其他卫生服务活动。实现卫生行业准入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医疗机构、人员、技术的水平达到基本的标准和条件,提供安全有效的诊疗及其他卫生服务,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益。
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概述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5概述
1997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推进卫生法制建设,要加快卫生立法步伐,完善以公共卫生、与健康相关产品、卫生机构和专业人员的监督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卫生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配套的各类卫生标准。
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其中,特别提出了卫生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政事分开,打破医疗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积极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宏观管理,并逐步实现卫生全行业管理。有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制度。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医院药品准入制度管理。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概述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6概述
自此,我国医疗卫生行业行政许可制度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特别是随着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出台,我国卫生行业行政许可制度和准入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有力地推进了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概述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7医疗机构许可制度及管理
为了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国务院于1994年发布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自1994年9月1日起施行。卫生部于同年8月29日发布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随后,全国各省政府先后制定了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等文件。《条例》适用于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医院、卫生院、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以及急救站等医疗机构,
《条例》的核心内容主要是订好一个规划,即区域卫生规划。依据规划进行设置审批、按照基本标准进行执业登记、按照评审标准进行综合评审的三大制度。
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医疗机构许可制度及管理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8医疗机构许可制度及管理
要建立三大制度。一是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制度,即按医疗机构规划设置审批医疗机构。这一关把好了,医疗机构布局不合理、重复投资设置、资源浪费的问题有可能逐步得到纠正。二是医疗机构登记制度。医疗机构执业必须登记,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无证不得从事医疗活动。这一关把好了,有利于保证医疗服务质量,也有利于对医疗机构实行行业管理。三是医疗机构评审制度。这是对医疗机构的执业活动、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措施。这项工作做好了,可以促使医疗机构的管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医疗机构许可制度及管理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9医疗机构许可制度及管理
要制定好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卫生部于1994年9月5日颁发了《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明确了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含义,指出《规划》是以卫生区域内居民实际医疗服务需求为依据,以合理配置利用医疗资源及公平地向全体公民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为目的,将各级各类、不同隶属关系、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统一规划设置和布局。医疗机构设置应遵循:公平性原则、整体效益原则、可及性原则、分级原则、公有制主导原则、中西医并重原则等。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医疗机构许可制度及管理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10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及管理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业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包括执业(助理)医师、护士、医技人员和药学(剂)人员等。1999年5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对执业(助理)医师的考试、医师资格认定、执业注册有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未经许可批准,不得从事医师职业。我国从1999年实施医师资格考试制度,每年举行一次考试。医师资格考试是测试和评价从事医师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是一个执业资格和行业准入性质的考试,是具有执法性质的考试,是医师执业注册的先决条件之一,也是卫生行政部门依法管理医师行业的重要措施。
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及管理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11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及管理
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分为二级四个类别,即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二个级别,每级考试为临床医师、口腔医师、公卫医师、中医师四个类别。医师行业准入制度的实施可分为五个环节,即报名资格审定、实践技能考试、综合笔试、医师资格认定和执业注册五个环节,其中前三个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当持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者被合法的医疗机构拟聘用,并按分级管理原则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经批准后方可执业开展规定范围的诊疗活动或其他卫生服务。1993年卫生部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实行护士执业考试注册制度,1994年1月1日起施行。护士执业考试每年一次,实行一次性考试注册,通过考试并注册后两年有效,两年期满继续从事护士工作,须在期满前60日内进行校验注册(连续注册)。未通过护士执业考试注册者一律不得从事护士工作。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及管理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12医疗卫生技术应用准入制度及管理卫生技术准入管理制度是指国家为保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制定有一定强制性、规范性的卫生技术评估、卫生技术准入和卫生技术应用的规章制度。它主要包括应用循证医学原理和方法,对卫生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社会伦理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估,提出卫生技术应用、推广或淘汰的建议。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卫生技术评估的结果,对卫生技术做出采用、推广或淘汰的决定。我国《卫生技术准入管理办法》目前正在积极制定过程中,但各省都不同程度开展了医疗技术准入管理,逐步实行医疗技术准入制度。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医疗卫生技术应用准入制度及管理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13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准入制度及管理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准入制度是加强卫生资源配置宏观管理,加快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和控制卫生资源的存量和增量的重要措施。“现代大型医疗设备是开展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手段和昂贵卫生资源,作用大,但价格高,技术要求严格,因此需要慎重合理地开发和配置。”这是由科技部生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牵头完成的《我国发展大型医疗设备对策研究》提出的基本观点。大型医疗设备如CT、伽马刀、医用加速器等,集中了高能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微电子等高新科技,其研制费用大、价格昂贵。因此,大型医用设备的研制、生产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准入制度及管理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14医院药品的准入制度及管理药品监督管理行政部门是药品准入控制的行政执法部门。但卫生行政部门也要行使对医院药品准入控制监督管理职能,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方面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主要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有:《药品管理法》(2001年)、《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范》、《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1999年)、《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00年)、《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监督管理办法》(试行,1999年)等,国务院和国家药监局并分别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血液制品、生物制品、戒毒药品等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条例。
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医院药品的准入制度及管理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15医疗质量的含义
医疗质量是医疗管理的重要职能和工作主线;是医院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和工作效果的最终体现;是医疗卫生工作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医疗实践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群众利益与医疗机构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医疗质量主要包括以下内涵:诊断是否正确、及时、全面;治疗是否有效、及时、彻底;疗程的长短;诊疗过程中是否造成病人超限度的损害,有无合并症和院内感染发生;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与医疗费用的合理性;服务态度与病人满意度。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医疗质量的含义医疗质量是医疗管理的重要职能和工作主线;是16
一是强调病人受益——病人满意不等于病人受益;二是重视前瞻措施——预防为主的思想;三是关注实际效果——病种分类和结合成本的质量控制;四是技术力量整合与群众参与——强调集体精神与协作,人人参与(包括病人、家属、社会);五是运用内力和借助外力共同促进——院内建立质控体系;外部接受社会监督和同行评审。
医院质量管理工作的特点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
医院质量管理工作的特点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17标准与目标标准与目标的设定就是控制什么,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诊疗规范、技术常规、管理制度(监督评价标准及依据);重点环节的质控(如麻醉、院感、药品等);
单病种质量控制(疗效、住院日、费用为监测指系统与机构系系统与机构的设定就是由谁来控制。质量管理组织可采用常设机构与非常设机构相结合,专兼职人员相结合,并做到职责明确、运转协调,以保证实现所有质量控制活动的需要。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关于医疗事故预防处置章节中对医疗机构质量管理组织的设置做出了规定和要求。
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18过程与措施过程与措施就是如何控制。质量控制活动的过程包括标定、监控、考评、反馈、奖惩、改进等环节与步骤。质量控制过程即防止和纠正缺陷的过程,质量管理正是通过控制活动的循环往复实现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医疗质量的全过程控制和动态管理应注意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综合控制。
1.基础质量的前馈控制以人为单元,以素质教育、管理制度、岗位职责的落实为重点。
2.环节质量的实时控制以病例为单元,以诊疗规范、技术常规的执行为重点。
3.终末质量的反馈控制以病种或科室为单元,以质量控制指标的统计分析及质量缺陷整改为重点。
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过程与措施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19
建立医疗机构内部质控机构和质控网络设立与医务管理机构并行的质控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并赋予必要的管理职权;在此基础上组建和完善院科两级医疗质量控制网络。建立医疗质量考评制度和奖惩制度医疗机构应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内部质量考评活动。定期综合质量考评一般每个季度一次,不定期的专项抽查一般每月一次。考评结果与奖金劳务分配直接挂钩。
建立医疗质量行政督查制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列入常规性工作计划,并按照医疗机构分级管理权限组织实施。
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措施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措施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20
建立单病种质量与费用控制制度确立控制病种;统一控制指标;建立考评制度。建立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包括对机构的行政处罚、对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和对当事医务人员的责任追究。建立医疗质量与费用公示制度形式有医疗机构内部公示、卫生系统内部公示和社会公示。
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措施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措施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21
医疗质量的评价方式1.同行评价系统内同行专家的相互评价。2.质量认证
ISO族质量管理——管理者推动方式。3.医院评审自我评价和评审机构评价。4.绩效评估针对医院“产出”的院外评价。
医疗质量公示与医院排名1.公示目的转变职能;促进管理;满足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2.公示指标疗效指标;住院日指标;医药费用指标等3.公示范围以社会公示为主4.排名依据年度综合性质量督查与评价医疗质量评价与社会公示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医疗质量评价与社会公示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22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护理管理做了如下定义: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地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有关其他人员或设备、环境和社会活动的过程。护理管理的任务是研究护理工作的特点,找出其规律性,对护理工作的诸要素(人员、技术、设备、信息等)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因而,护理管理的任务是:向病人提供最良好的护理,应用科学化的管理过程。
护理管理的内容与任务护理管理世界卫生组织(WHO)给护理管理做了如下定义:护理23护理管理的内容可分为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和教育管理三部分。
护理行政管理指的是护理的组织机构为达到其既定的目的,制定完备而周密的工作计划与方案,配合适当的人、财、物所建立的合理化组织,用有效的领导方式,正确的激励方法推行工作,不断评估和改善管理手段与方法,圆满地实现护理组织的总目标,给予病人高品质的护理。
业务管理是指为保持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而进行的业务技术管理活动,包括护理规章制度、技术规范、质量标准的制定、执行和控制,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和推广,护理科研的组织领导等。护理管理的内容与任务护理管理护理管理的内容可分为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和教育管理三部24
教育管理是指为提高各级护理人员的素质与业务水平而采取的培训活动的管理过程,包括护校学生的教学安排,新护士的岗前培训以及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总之,护理管理必须适应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护理更强的科学性、服务性要求,培养良好品格和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建立起适应新形式下学科发展和工作模式转变的护理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护理管理的内容与任务护理管理教育管理是指为提高各级护理人员的素质与业务水平而采取的培25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护理管理体系卫生部是国务院主管全国卫生工作的领导机关,医疗司护理处是卫生部内主管护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全国城乡医疗机构有关护理工作的管理,配合教育、人事部门对护理教育、人事进行管理,通过“卫生部护理中心”及指定的高等医学院校进行专业骨干培训、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和国际交流合作。护理教育由卫生部科教司负责。各省(市、区)卫生厅(局)均有一名厅(局)长分管医疗护理工作。地(市)以上卫生局在医疗处(科)配备一名专职护理人员全面负责本地区的护理管理工作,并根据需要和条件,适当配备助手。护理管理的组织体系护理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护理管理体系护理管理的组织体系护理26医院护理管理组织1.医院护理指挥系统医院护理指挥系统是医院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实施护理组织管理的核心。根据卫生部《关于加强护理工作领导,理顺管理体制的意见》规定,医院护理指挥系统应是一个由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组成的三级负责制,或总护士长(护理主任)、护士长二级负责制的组织机构。县及县以上医院都要设立护理部,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负责制。护理部主任直接领导各科室护理工作,各科主任对护士长是业务指导关系。
护理管理的的组织体系护理管理护理管理的的组织体系护理管理27
3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可配备专职护理副院长(可兼护理部主任),另设副主任两名;床位不足300张,但医教研任务繁重的专科医院,设护理部主任1名,副主任1~2名;其他300张床位以下的医院设总护士长1名。护理部根据需要配备护理干事。护理部主任或总护士长,应参加院长办公会议和科主任会议,负责全院护理人员培训、院内调配、考核、奖惩等,其调入调出、晋升、提级、任免由护理部提出意见,会同人事部门决定。
100张床位以上或3个护理单元以上的科室,以及工作任务繁重的手术室、急诊科、门诊部等,设科护士长1名。科护士长由护理部主任聘任,在护理部主任领导和科主任业务指导下全面负责本科的护理管理。
护理管理的组织体系护理管理护理管理的组织体系护理管理282、基层护理组织——护理单元医院具体实施护理工作的基本单位是病房,其由一定数量的床位、护理组和医师诊疗组组成,病房通常也称护理单元,护理单元的组织形式体现了以护理为主的病房管理体系。病房护理管理实行护士长负责制。病房护士长由护理部聘任,在科护士长领导下,与病房科主任、医师共同配合做好病房管理工作。在完成病房管理、贯彻各项规章制度的过程中,护士长对全病房工作人员负有指导责任。护理员由护士长领导,配膳员、卫生员分别由营养部门和后勤部门领导,其在病房的业务工作接受护士长的管理和指导。
护理管理的组织体系护理管理2、基层护理组织——护理单元护理管理的组织体系护理管理29护理质量形成的关键要素
1.护士人是最重要的。包括护士的数量、队伍的结构、资质、能力、事业心和积极性。为充分利用我国有限的护士人力,一些地区和医疗机构组织开展了对护士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临床护理时数的研究,加强了临床护理管理。
2.组织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负责或护理部—护士长二级负责管理体制。原则:精简、统一、高效能的组织机构;匹配合理,联系紧密,职责明确,关系清楚;工作有标准,活动有制度,行为有准则,操作有规程。
3.反馈、检查、监督机制
开展年、季度、月例行检查;随机检查;建立及时、灵通的信息反馈系统和制度如会议制度,发送通报、书面通知等。建立护理工作中患者的知情权、社会监督制度等,开展专业或专项督查。
护理质量管理与控制护理管理护理质量形成的关键要素护理质量管理与控制护理管理30
护理质量管理
1、原则病人第一的原则;预防为主的原则;事实和数据化的原则;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原则;持续改进的原则。
2、建立并实施护理质量体系护理质量体系由管理者职责、人员和物质资源、质量体系结构及与护理对象沟通四个要素组成。管理者须制定质量方针、明确质量目标、职责、职权等。配备人员资源和物质资源,使质量改进与学科进步、发展联系起来。质量体系结构包括护理服务质量环、文件记录及质量审核等。护理质量管理与控制护理管理护理质量管理与控制护理管理31
医院感染随着医院的形成而产生,随着医学的发展而变化,是当前医学界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国家卫生部制定了《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一系列规定,要求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开展必要的医院感染监测和医务人员知识培训,以及严格的控制措施,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是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同时还包括医院职工、门诊病人、陪护与探视者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概念医院感染管理概念医院感染管理32(二)医院感染的分类医院感染按其病原体来源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两类。外源性感染亦即交叉感染,即病原体通过一定的媒介传到病人而引起病人发生感染。如通过消毒不彻底的医疗器械、医务人员的手、物表、空气、水和病人间的接触等,亦即病原体来自于病人身体以外的地方。内源性感染亦称自身感染,即病原体存在于病人自身体内,由于易位或菌群失调而导致病人自身发生感染,如肠道菌群定植于口咽部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烧伤病人由于肺粘膜通透性增加,肠道菌群进入血液和定植于焦痂下而引起菌血症和烧伤部位的感染;由于高效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引起菌群失调症而发生腹泻和真菌感染等。概念医院感染管理(二)医院感染的分类概念医院感染管理33
(三)医院感染的诊断
医院感染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资料、各种阳性检查结果和临床医生的判断。临床资料包括直接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或通过查阅病历而获得。各种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如病原学的直接镜检、分离培养和血清学检查,各种影像学检查、各种内窥镜检查、组织活检和各种穿刺液的检查等。常见的医院感染主要有:下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为统一规范医院感染诊断,卫生部于2001年1月颁发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供医疗机构遵照执行。概念医院感染管理(三)医院感染的诊断概念医院感染管理34
(一)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组织与职责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规定: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辖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并落实专人兼管医院感染的监督管理工作。卫生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成立医院感染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其成员包括医院管理、医院感染管理、医疗、护理、临床微生物、临床药学、疾病控制、妇幼等方面的专家。
医院感染的组织管理体系医院感染管理医院感染的组织管理体系医院感染管理35
(一)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组织与职责医院感染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一是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的策略研究,提供咨询意见。二是协助卫生部门拟定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标准和规范。三是协助卫生部门对重大医院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处理建议。四是进行医院感染控制的技术指导与研究。五是完成卫生部门交办的其他相关任务。各计划单列市、地(市)、县卫生行政部门也可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咨询组织,履行相应的职责。
医院感染的组织管理体系医院感染管理医院感染的组织管理体系医院感染管理36
(二)各级各类医院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根据医院规模、性质设置医院感染管理机构或专职人员,由兼任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的院长或副院长直接领导
3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设医院感染管理科,300张床位以下的医院应配备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配备:1000张床位以上的大型医院不得少于5人;5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不得少于3人;300~500张床位的医院不得少于2人;300张床位以下的医院不少于1人。基层医疗机构必须指定专人兼职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医院感染的组织管理体系医院感染管理医院感染的组织管理体系医院感染管理37(二)各级各类医院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根据医院规模、性质设置医院感染管理机构或专职人员,由兼任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的院长或副院长直接领导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
1)依据有关政策规定,制定全院控制医院感染规划、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根据《综合医院建筑标准》有关卫生学标准及预防医院感染的要求,对医院的改建、扩建和新建,提出建设性意见。
3)对医院感染管理科拟定的全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对其工作进行考评。
4)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遇有紧急问题随时召开。
医院感染的组织管理体系医院感染管理(二)各级各类医院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根据医院规38(二)各级各类医院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根据医院规模、性质设置医院感染管理机构或专职人员,由兼任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的院长或副院长直接领导2.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的主要职责1)根据国家和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规、标准,拟定全院医院感染控制规划、工作计划,组织制定医院及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经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价。2)负责全院各级各类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考核。3)负责进行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的监测,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问题,制定控制措施,并督导实施。
医院感染的组织管理体系医院感染管理(二)各级各类医院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根据医院规39(二)各级各类医院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根据医院规模、性质设置医院感染管理机构或专职人员,由兼任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的院长或副院长直接领导4)对医院发生的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5)参与药事管理委员会关于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协助拟定合理用药的规章制度,并参与监督实施。6)对购入消毒器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进行审核,对其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7)开展医院感染的专题研究;有条件的省市级医院、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可建立实验室或研究室。8)及时向主管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的动态,并向全院通报。
医院感染的组织管理体系医院感染管理(二)各级各类医院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根据医院规40
(一)建立三级监控体系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建立医院三级监控网:一级网为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医院感染管理专设机构或专职人员;二级网为临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科主任、护士长、兼职监控医师和护士);三级网为全院医护人员及全体职工。
医院感染的控制医院感染管理(一)建立三级监控体系医院感染的控制医院感染管理41(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1.管理制度
1)选择和应用适合的清洁、消毒、灭菌措施,清除感染源。保持病房环境整齐、清洁、干燥,室内空气新鲜、医疗器械及物体表面生物学监测应达标。
2)坚持洗手和手消毒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医源性感染。
3)根据病人所患感染的部位、类型及其病原体传播的方式,采取适当的病原体隔离。
2.监测制度对灭菌效果,消毒剂使用效果,一次性医疗器械监测,对感染高发科室如手术室、供应室、产房、ICU、血透室等消毒卫生标准的监测。
。
医院感染的控制医院感染管理(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医院感染的控制医院感染管理42(三)医院布局、设施
医院建筑布局合理,各项设施应有利于消毒隔离。重点易感区域如手术室、产房、ICU、血透室、供应室、内窥镜室等布局合理,划区明确,各项消毒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四)人员控制主要是控制感染源和易感人群,特别是易感病人。医务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五)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在应用过程中严格掌握使用指征,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并注意药液宜新鲜配置,给药间隔时间应与药物半衰期相符,密切观察疗效和毒副作用。(六)健康教育
教会病人和家属掌握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做到主动自我防护。
。
医院感染的控制医院感染管理(三)医院布局、设施医院建筑布局合理,各项设施应有利于43急救(emergencymedicine)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急救是指对日常生活中人群发生的危急重症伤病以及意外事故与灾害中的受难者快速实施必要的救护,制止和降低可能发生的死亡及危害,以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和减轻痛苦,为继续救治创造条件的活动。它的实施参与者可以是医疗单位及其医务人员,也可以是经过普及培训的救护卫生员、警察、消防队员以及其他社会公民。狭义的急救则指有通讯、转运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对伤病员实施的现场救治、转运途中监护和医疗救治的活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社会参与。
概述医疗急救管理概述医疗急救管理44(一)医疗急救的特点:
1.社会性、协同性强医疗急救活动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急救病人疾病谱广泛,病情复杂,涉及院前急救、复苏、危重病和创伤处理等多个专业学科,救治工作往往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协同配合,这就是医疗急救的社会性和协同性。
2.随机性、应急性强危急重症病人的呼救以及重大灾害或事故的发生难以预料,很难掌握其发生时间、地点、病情、病种以及人数等;医疗急救的机构要随时保持人员、车辆、设备和药品的准备状态,一旦接到呼救和命令,立即迅速赶赴现场救治。因而其具有随机性和应急性。
3.条件制约性现场救治地点的环境大多较差,现场急救没有充裕的时间和良好的诊断条件,做出明确诊断较为困难,这也决定了现场救治以对症治疗为主。
概述医疗急救管理(一)医疗急救的特点:概述医疗急救管理45(二)医疗急救的基本程序:医疗急救程序包括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院前急救有时也称初步急救(firstaid),包括现场急救和途中急救;院内急救指医院的急救治疗。医疗急救的完整程序包括现场急救、途中救护和院内急救三个阶段的功能。
概述医疗急救管理现场急救(自救、互救)
途中救护院内救治院前急救
(二)医疗急救的基本程序:概述医疗急救管理现场急救途中救护院46(一)医疗急救网络的基本构成医疗急救的范围包括从现场急救、途中运送到医院救治的全过程。部分城市和地区建立了急救中心、急救站,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城乡医疗急救组织和网络。
1.城市医疗急救服务组织省市综合性中心医院、专科医院的急诊科和中心急救站为三级,区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急诊室和急救分站为二级,街道医疗卫生机构为一级。
2.农村医疗急救服务组织县级综合医院为二级急救机构,是县域内的医疗急救中心,承担全县城乡的现场急救和院内急救任务,乡镇卫生院为一级急救机构,村卫生室为群众互救组织。
医疗急救的组织体系医疗急救管理医疗急救的组织体系医疗急救管理47(二)我国城市医疗急救的组织模式目前,我国医疗急救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指挥调度型是指由急救中心负责指挥调度,以若干医院(急救医院)急诊科为区域中心,分片分科负责急救的模式。其流程为:急救中心接到呼救后,立即通知区域内承担急救任务的医院,医院立即派出医务人员和急救车辆赶赴现场抢救,然后监护运送病人到医院继续治疗。
2.依托型是指急救中心依托城市一个较大医院为主的急救模式,急救中心实质上是同时担负急救任务的医院。其流程为:急救中心接到呼救后,由急救中心院前急救部门派人派车赶赴现场救治,然后监护运送病人回急救中心,由院内急诊科继续救治。
医疗急救的组织体系医疗急救管理医疗急救的组织体系医疗急救管理48(二)我国城市医疗急救的组织模式
3.院前急救型是指城市医疗急救中心及其所属县区急救分站与市内若干医院紧密协作的急救模式。其急救流程为:急救中心接到呼救后,指挥调度就近分站派人派车到现场急救,然后监护运送病人至协作医院和定点医院继续救治。
4.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型急救中心独立设置,以院前急救为重点,兼有院内急救、重症监护及宣传培训等功能,拥有较为完备的建筑设施(门诊、病房)、通讯设施、急救车辆、设备和专门的医护人员,独立完成急救三个阶段的任务,其优点是对急救呼叫反应灵敏、调度迅速、专科性较强,但在多学科支援、设备等资源共享上不足,其流程是:患者直接向急救中心呼救,调度人员根据病情派出相应人员、车辆等赶赴现场救治,途中监护到急救中心和转送有关医院继续救治。
医疗急救的组织体系医疗急救管理(二)我国城市医疗急救的组织模式医疗急救的组织体系医疗急救管49(三)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对发生危急重症伤病的患者或灾害中的受难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救治,往往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医疗急救服务体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rm,EMSS)就是在上述前提和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以急救服务人员为主体,包括通过社会多部门、多系统的协作参与,将现场急救、途中救护和院内救治有机联系起来,为危急重伤病员提供迅捷、有效急救服务的系统.
医疗急救的组织体系医疗急救管理医疗急救的组织体系医疗急救管理50(三)医疗急救服务体系1.自救互救系统由伤病员及其家庭成员及邻近社会公民参与实施的现场急救。这需要相关单位或组织对全社会进行急救知识与一般急救技能的普及培训,使尽可能多的社会公民都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在工矿企业、学校、民航、车站、旅游景区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针对单位员工、警察等人群培训义务急救员。
2.通讯联络系统高效的医疗急救必须依靠专用的、先进的、灵敏的通讯设施和设备来实现指挥、协调、联络功能,使医疗急救中的各个节点连成一体。它包括有线通讯系统、无线通讯系统和卫星通讯系统。
医疗急救的组织体系医疗急救管理医疗急救的组织体系医疗急救管理51(三)医疗急救服务体系3.医疗监护运输系统现代急救系统不但包括现场急救,而且还包括伤病员后送运输问题,运输工具由各种救护车辆、舰船和飞机等构成,他们不单纯做运输之用,还必须成为途中医疗监护急救的场所。较为完善的医疗监护运输系统应备有不同的处于待命状态的医疗监护运输车辆,如转运型急救车、监护型急救车以及各种专科监护急救车。
4.医疗救治系统危重伤病员在现场救治、途中监护、院内救治等过程中随时需要具备专业技术的医护人员救治,利用各种专门急救设备、药品等抢救生命。这是一种不间断的医疗救治系统。
5.信息处理系统收集、处理和传递有关急救信息。
医疗急救的组织体系医疗急救管理(三)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医疗急救的组织体系医疗急救管理52医疗急救管理则是通过对医疗急救资源的科学规划配置,建立医疗急救组织网络体系,有效地组织、指挥和调度医疗急救力量,对危急重病人进行医疗救治,最大程度降低伤亡残废率,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医疗急救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配置医疗急救资源;制定医疗急救工作规划、规程、标准等;建立医疗急救组织网络;组织指挥重大医疗急救工作;调度医疗急救力量;收集、评价医疗急救情报信息,控制管理医疗急救质量;组织开展医疗急救科研、教学工作;研究分析医疗急救运行状态及未来发展。具体包括医疗急救的行政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继续教育管理、经济管理等。
医疗急救管理医疗急救管理医疗急救管理医疗急救管理53根据2002年2月20日国务院公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一)主体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医疗机构是指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实体机构,医务人员是指在医疗机构中从事医疗技术、管理、后勤等工作人员。由于诊疗护理工作需要这些人员的积极协同来完成,所以这些人员必须实施职务行为,有一定的特定义务,他们也应成为构成事故责任的主体。医务人员是指依法取得执业资格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包括:(1)医疗技术人员;(2)药剂人员;(3)护理人员;(4)医技人员及其他为临床提供服务的相关工作人员。
概念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概念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54(二)行为的违法性行为的违法性是构成医疗事故的必备要素。由于医疗活动的广泛性、复杂性和医疗行为的特殊性决定了医疗法所涉及的法律责任广泛,医疗行为的主观条件(行为人的各方面素质)和客观条件(医疗环境、医疗设备)千差万别,要求在临床实践中了解和掌握医疗法学知识及硬性医疗法规、规范,以确保执业行为的合法。
(三)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主指医疗违法行为的后果。后果的造成是过失而不是主观故意。医疗行为的后果所涉及的法律责任不同:前者在司法实践中属民法处理,后者属于刑法处理的范围,另外,过失程度也是对后果责任承担的评定标准。
概念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二)行为的违法性概念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55(四)过失行为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是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因果关系的判定涉及到追究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责任,确定对患者是否赔偿或赔偿数额。有过失,但没有造成后果,或有后果,但医务人员没有过失行为都不构成事故。
概念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四)过失行为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概念医疗事故的预56
(一)自觉依法执业由于医疗活动的复杂性和医疗行为的特殊性,决定了医疗法所涉及的法律责任非常广泛,但总体包括刑法、民法、行政法三种。《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在医疗卫生法律中有《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药品管理法》、《献血法》、《职业病防治法》、《母婴保健法》等,在卫生行政法规中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全国医院工作条例》、《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在卫生部门规章中有《医院工作人员职责》、《医院工作制度》、《医务人员道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等,都明确规范了医务人员在自己有关医疗活动中应当掌握的规定,并遵守规定,以确保医疗行为的合法。
医疗事故的预防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医疗事故的预防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57
(二)加强教育和监管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是医疗法制建设基础工程。对医务人员的法制教育要结合实际医疗工作的特点进行。医疗质量事关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是医疗机构各项工作的立足点,是医院生存、发展的根本。医疗机构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要有专兼职人员监控工作的主要职责,要有监控工作计划、工作制度;建立科学的监控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考核、评价,判定指标完成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医疗事故的预防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医疗事故的预防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58
(三)做好投诉受理和咨询工作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并及时受理投诉是医疗机构接受监督的有效方法。首先,为患者提供投诉条件,要耐心听取患者的意见、细心解释、热心解决问题,并及时反馈所提出的问题,尽快得到纠正,取得患者的谅解。在接受投诉的同时要提供咨询服务,解答患者关于医疗、收费等方面的咨询。发生医疗事故时告知患者的权利和处理程序、解决问题的途径。要求各科室协同接待齐抓共管,保证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工作的层层监控,使患者能满意。
医疗事故的预防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医疗事故的预防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59
(四)制定预案、完善制度医疗风险决定医务人员时时可能有风险的危机出现,所以要有应急预案,应包括防范医疗事故预案和处理医疗事故预案。将事故损害、病人痛苦降到最低限度,使矛盾不要激化,预案措施应有报告制度、各司其职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医患共同封存和启封制度等。在实际防范工作中各医疗机构都有自己的经验和做法可以互相借鉴。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疗作风是防范医疗事故争议的根本,许多医疗事故争议均涉及到医德医风问题。医疗事故的预防重在坚持依法治院,依法行医,严格自律,坚持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医疗事故的预防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医疗事故的预防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60
处理医疗事故争议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公平,首先要体现医患双方在处理事故过程中的地位平等。公正,是公平适用法律的必然结果;首先在处理程序上的公正,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的组成以及鉴定专家应平等随机抽取产生。另外,实体上的公正,也就是证据运用和法律适用的公正。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当即组织专人调查,在核实的基础上,对于事实清楚、因果关系明确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可以直接判定为医疗事故,不能及时判定的应交由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疗事故争议处理有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和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等三种途径和形式。
医疗事故争议的处理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处理医疗事故争议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医疗61为了客观划分医疗事故等级,卫生部于2002年7月31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32号令的形式颁发了《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如何对医疗事故分级是关键。首先,医疗事故的分级直接涉及对患者的赔偿,赔偿数额的确定采取具体项目、标准、计算方法与相关因素综合考虑。其次,医疗事故分级涉及到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和监督,也涉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之间的事故权限的划分。
医疗事故的类别与等级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医疗事故的类别与等级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62第三,医疗事故的分级涉及到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有关医务人员的行政处罚。医疗事故等级的判定依据是医疗过失行为对患者人身损害程度,一般说损害程度是通过损害后果来体现的,这种损害是客观的,是可以检查、检测到的。另外,《条例》取消了原有的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的分类,主要是基于:事故的后果是赔偿,而赔偿是以后果来评定的;在医疗鉴定中难以界定责任和技术的标准;医疗事故中往往是多因一果,而产生定性困难。而是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将医疗事从一级乙等到三级戊等对应伤残等级一至十级(详见《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
医疗事故的类别与等级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医疗事故的类别与等级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63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医学会主持。由设区级市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医学会承担首次鉴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承担再次鉴定工作,中华医学会负责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疑难复杂案例的鉴定工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鉴定结论直接关系到医疗事故能否得到正确、公正处理。为了增加鉴定工作的权威性和透明度,条例规定由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建专家库。入库专家必须是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必须有良好的执业道德,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资历和工作经验。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64专家库中还吸收部分法医加盟,专家库组成人员不受行政区域限制。鉴定实行合议制和专家回避制度,鉴定专业组成员由医患双方在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方式组成,在对医患双方的争议事项、医疗行为有无过失以及过失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问题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通过书面表决,以专家鉴定组过半数成员的意见为鉴定结论。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65(一)安全的血液安全的血液是指不含有任何病毒、寄生虫、药物、酒精、化学物质或其他能给受血者带来损害、危险或疾病的外来物质。献血者必须身体健康,没有也未曾患过任何严重的疾病。受血者不应因受血而受到损害,献血者也不应因献血而招致风险。
(二)安全输血安全输血不仅要求血液产品本身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同时还包括血液的采集、加工、保存和临床使用全过程都是安全的;不仅对受血者是安全的,对献血者也是安全的。1975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WHA28.72),敦促各个成员国:一是促进建立以志愿无偿献血为基础的国家血液服务机构;二是通过管理血液服务的立法,并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以保护和促进献血者和血液及血液制品接受者的健康。
安全血液与安全输血血液管理(一)安全的血液安全血液与安全输血血液管理66我国的采供血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血站,其功能是负责临床用血以及血液成分的采集、制备和供应。另一类是单采血浆站,其功能是负责采集并向血液制品生产单位提供生产用原料血浆。(一)血站血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采集、制备、储存血液,并向临床提供血液的采供血机构的总称。血站的管理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区域,实行统一规划设置血站、统一管理采供血和统一管理临床用血的原则。
采供血服务体系血液管理采供血服务体系血液管理67
1.血站的分类按照血站设置的行政区划和规模分为四类。
1)血液中心:是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采供血工作的业务、教学和科研中心,负责直辖市、省会所在市和自治区首府所地的采供血工作。一般设在省会城市。
2)中心血站:是设区的市设置的采供血机构,负责所在市及所辖县(市)的采供血。
3)基层血站:是县或县级市设置的独立采供血机构,负责所在县、市的采供血工作。
4)中心血库:是县或县级市设置在当地的政府办医疗机构内的采供血机构,负责所在县、市的采供血工作。
采供血服务体系血液管理采供血服务体系血液管理68
2.血站的设置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人口、医疗资源、临床用血需要等实际情况和当地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血站设置规划。血液中心的设置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其他血站的设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3.血站的性质
血站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公益性卫生机构。
采供血服务体系血液管理采供血服务体系血液管理69
(二)单采血浆站单采血浆站是专门从事单采血浆活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采供血机构。
1.单采血浆站设置国务院卫行政部门根据核准的全国生产用原料血浆的需求,对单采血浆站的布局、数量和规模制定总体规划。单采血浆站由血液制品生产单位设置或者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2.单采血浆站的性质关于单采血浆站的性质我国的法律和法规没有明确的界定。实际中,大部分单采血浆站仍保留着非营利事业单位的性质。也有部分被核定为独立法人、企业性质的机构。
采供血服务体系血液管理采供血服务体系血液管理70
(三)献血办公室是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的献血办事机构,其主要任务是草拟献血工作规划和计划、进行无偿献血宣传动员和组织协调、落实政府献血工作的各项具体措施等。(四)输血协会是输血行业社团,其主要任务是开展输血技术交流与推广、培训输血业务技术人员、开展采供血机构执业验收、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和监督实施血液管理技术规范和标准等。
采供血服务体系血液管理(三)献血办公室采供血服务体系血液管理71
(一)打击非法采供血(浆)活动我国血液管理的法律法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从事采供血(浆)活动。血液管理就是要通过建立监测和举报系统,会同公安司法等部门,及时发现和严厉打击不法采供血(浆)活动。(二)采供血机构准入管理依法制定辖区内血站设置规划、单采血浆站设置规划;受理、审核、登记和批准设置血站、单采血浆站;定期对血站、单采血浆站执业条件进行审查。
血液管理的主要任务血液管理(一)打击非法采供血(浆)活动血液管理的主要任务血液管理72
(三)依法推动无偿献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献血法》实施后,我国无偿献血进展很快,但仍然不能满足临床用血的需要,部分地区临床用血甚至仍然依靠职业供血者提供。由于职业供血者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隐瞒自己的真实健康状况,给血液安全带来隐患。因此,血液管理必须致力与社会一起共同推进无偿献血。(四)血站的执业活动和血液质量监督检查(五)临床用血的监督和管理(六)单采原料血浆的管理
血液管理的主要任务血液管理血液管理的主要任务血液管理73Thankyou!Thankyou!74医疗卫生许可与准入管理医疗卫生许可与准入管理75医疗管理概述医疗管理的概念医疗管理通常是指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对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人员、医疗服务及其相关领域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总和。医疗管理工作的实质就是医疗卫生工作的政务管理。医疗管理的直接对象是为社会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和执业活动。现阶段医疗工作所管理的卫生资源一般占整个卫生资源的85%以上。医疗管理的主要任务和产出效果是为群众提供质量优良、价格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因此,医疗管理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直接关系到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医疗管理概述医疗管理的概念76医疗管理的基本职能
制定并监督实施医疗技术人员执业标准、医疗机构管理规定和服务标准;负责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业务技术指导工作;监督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依法监督管理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及临床用血质量;负责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许可的审批工作;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对重大人员伤亡事件实施紧急救护;负责其他相关医疗政务的综合管理。上述职能决定了医疗工作具有法制性、行政强制性、社会公益性、职业人道性和时效性等基本属性。医疗管理概述医疗管理的基本职能医疗管理概述77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概述
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应行政相对方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的形式,依法赋予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和实施某种行为的法律权利的行政行为。其内涵表现在:首先,许可是行政机关或行政主体实施的一种行政行为,实施这种行政行为的依据是法律法规,对我国卫生行业机构、人员、技术准入来说,就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实施的一种行政行为;其次,许可是被动的行政行为,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在先,行政机关许可在后;再次,许可是准许申请人从事某种活动的行为。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概述 78概述
例如,对卫生行业的执业医师准入来说,就是先要经过申请执业医师考试,或按规定条件免试发证,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再经合法批准的医疗机构聘用并提出执业注册申请,由相应的县及县以上的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统一执业注册,包括从业地点、专业、服务范围等,经过以上过程才能从事规定范围的诊疗及其他卫生服务活动。实现卫生行业准入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医疗机构、人员、技术的水平达到基本的标准和条件,提供安全有效的诊疗及其他卫生服务,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益。
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概述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79概述
1997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推进卫生法制建设,要加快卫生立法步伐,完善以公共卫生、与健康相关产品、卫生机构和专业人员的监督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卫生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配套的各类卫生标准。
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其中,特别提出了卫生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政事分开,打破医疗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积极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宏观管理,并逐步实现卫生全行业管理。有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制度。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医院药品准入制度管理。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概述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80概述
自此,我国医疗卫生行业行政许可制度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特别是随着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出台,我国卫生行业行政许可制度和准入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有力地推进了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概述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81医疗机构许可制度及管理
为了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国务院于1994年发布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自1994年9月1日起施行。卫生部于同年8月29日发布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随后,全国各省政府先后制定了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等文件。《条例》适用于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医院、卫生院、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以及急救站等医疗机构,
《条例》的核心内容主要是订好一个规划,即区域卫生规划。依据规划进行设置审批、按照基本标准进行执业登记、按照评审标准进行综合评审的三大制度。
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医疗机构许可制度及管理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82医疗机构许可制度及管理
要建立三大制度。一是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制度,即按医疗机构规划设置审批医疗机构。这一关把好了,医疗机构布局不合理、重复投资设置、资源浪费的问题有可能逐步得到纠正。二是医疗机构登记制度。医疗机构执业必须登记,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无证不得从事医疗活动。这一关把好了,有利于保证医疗服务质量,也有利于对医疗机构实行行业管理。三是医疗机构评审制度。这是对医疗机构的执业活动、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措施。这项工作做好了,可以促使医疗机构的管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医疗机构许可制度及管理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83医疗机构许可制度及管理
要制定好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卫生部于1994年9月5日颁发了《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明确了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含义,指出《规划》是以卫生区域内居民实际医疗服务需求为依据,以合理配置利用医疗资源及公平地向全体公民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为目的,将各级各类、不同隶属关系、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统一规划设置和布局。医疗机构设置应遵循:公平性原则、整体效益原则、可及性原则、分级原则、公有制主导原则、中西医并重原则等。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医疗机构许可制度及管理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84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及管理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业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包括执业(助理)医师、护士、医技人员和药学(剂)人员等。1999年5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对执业(助理)医师的考试、医师资格认定、执业注册有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未经许可批准,不得从事医师职业。我国从1999年实施医师资格考试制度,每年举行一次考试。医师资格考试是测试和评价从事医师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是一个执业资格和行业准入性质的考试,是具有执法性质的考试,是医师执业注册的先决条件之一,也是卫生行政部门依法管理医师行业的重要措施。
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及管理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85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及管理
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分为二级四个类别,即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二个级别,每级考试为临床医师、口腔医师、公卫医师、中医师四个类别。医师行业准入制度的实施可分为五个环节,即报名资格审定、实践技能考试、综合笔试、医师资格认定和执业注册五个环节,其中前三个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当持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者被合法的医疗机构拟聘用,并按分级管理原则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经批准后方可执业开展规定范围的诊疗活动或其他卫生服务。1993年卫生部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实行护士执业考试注册制度,1994年1月1日起施行。护士执业考试每年一次,实行一次性考试注册,通过考试并注册后两年有效,两年期满继续从事护士工作,须在期满前60日内进行校验注册(连续注册)。未通过护士执业考试注册者一律不得从事护士工作。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及管理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86医疗卫生技术应用准入制度及管理卫生技术准入管理制度是指国家为保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制定有一定强制性、规范性的卫生技术评估、卫生技术准入和卫生技术应用的规章制度。它主要包括应用循证医学原理和方法,对卫生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社会伦理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估,提出卫生技术应用、推广或淘汰的建议。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卫生技术评估的结果,对卫生技术做出采用、推广或淘汰的决定。我国《卫生技术准入管理办法》目前正在积极制定过程中,但各省都不同程度开展了医疗技术准入管理,逐步实行医疗技术准入制度。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医疗卫生技术应用准入制度及管理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87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准入制度及管理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准入制度是加强卫生资源配置宏观管理,加快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和控制卫生资源的存量和增量的重要措施。“现代大型医疗设备是开展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手段和昂贵卫生资源,作用大,但价格高,技术要求严格,因此需要慎重合理地开发和配置。”这是由科技部生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牵头完成的《我国发展大型医疗设备对策研究》提出的基本观点。大型医疗设备如CT、伽马刀、医用加速器等,集中了高能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微电子等高新科技,其研制费用大、价格昂贵。因此,大型医用设备的研制、生产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准入制度及管理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88医院药品的准入制度及管理药品监督管理行政部门是药品准入控制的行政执法部门。但卫生行政部门也要行使对医院药品准入控制监督管理职能,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方面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主要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有:《药品管理法》(2001年)、《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范》、《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1999年)、《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00年)、《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监督管理办法》(试行,1999年)等,国务院和国家药监局并分别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血液制品、生物制品、戒毒药品等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条例。
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医院药品的准入制度及管理卫生行业许可制度与准入管理89医疗质量的含义
医疗质量是医疗管理的重要职能和工作主线;是医院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和工作效果的最终体现;是医疗卫生工作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医疗实践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群众利益与医疗机构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医疗质量主要包括以下内涵:诊断是否正确、及时、全面;治疗是否有效、及时、彻底;疗程的长短;诊疗过程中是否造成病人超限度的损害,有无合并症和院内感染发生;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与医疗费用的合理性;服务态度与病人满意度。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医疗质量的含义医疗质量是医疗管理的重要职能和工作主线;是90
一是强调病人受益——病人满意不等于病人受益;二是重视前瞻措施——预防为主的思想;三是关注实际效果——病种分类和结合成本的质量控制;四是技术力量整合与群众参与——强调集体精神与协作,人人参与(包括病人、家属、社会);五是运用内力和借助外力共同促进——院内建立质控体系;外部接受社会监督和同行评审。
医院质量管理工作的特点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
医院质量管理工作的特点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91标准与目标标准与目标的设定就是控制什么,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诊疗规范、技术常规、管理制度(监督评价标准及依据);重点环节的质控(如麻醉、院感、药品等);
单病种质量控制(疗效、住院日、费用为监测指系统与机构系系统与机构的设定就是由谁来控制。质量管理组织可采用常设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乡镇视频监控建设项目方案
- 2024年胶条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模范
- 2024年江西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c1
- 2024年文山驾驶员客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库
- 2024年伊春客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库下载
- 2024年天然气水合物项目申请报告模范
- 2024年三亚客运资格证考试内客
- 临床常见栓塞分析:肿瘤介入治疗
- 2024年装卸船机项目申请报告模范
- 科技行业财务决策支持工作总结
- 乡村旅游财务分析策划方案
-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1
- (中职)ZZ030植物病虫害防治赛项规程(7月19日更新)
- 2024年国能包神铁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非甾体类抗炎药课件
- 出入库登记管理制度
- 内科医生的职业认知和自我发展
- 抖音传媒管理制度
- 家畜繁殖学课件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连减的简便运算》的说课稿
- 儿童简历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