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人墓碑记说课稿《五人墓碑记》一.教材分析《五人墓碑记》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烈士的抉择”版块第二篇文章,是讲读课文,属于明清时期的散文。《五人墓碑记》是明代张溥的代表作。本文名为“记”,实为政论。在善与恶的搏斗、正与反的对比中对下层人民的正义行为和崇高品质给予了大力的肯定和热情的赞扬。文章采用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法,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以上三方面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准确理解文言重要实词的意义,掌握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结构用法;
2、能力目标:学习夹叙夹议、正反对照的写作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三、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制定如下: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二、说教法
1、本课涉及的历史较多。因此,注重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解读课文,领会作者的观点。
2、加强课堂训练,巩固文言知识。
3、文言文教学,重在指导学生的朗读。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三、说学法
1、让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对学过的文言知识进行整理、归类。
3、注重对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
五、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起导入
二.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
三.学生自主查工具书结合注释,解决字音,字形。
四.通过朗读课文,结合碑记的特点,为文章划分段落,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对文章进行初步了解,并且找出疑难之处,教师指导点拨。
五.对课文文言知识点做系统整理。补充文章中的实词和虚词的训练。
六.学生通过对课文学习,谈谈对生死观,价值关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话题作文“发出自己的声音”,重新定位“声音”的审题。七.作业布置
课课练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1—2.背景介绍,五人墓的由来,并提出问题。叙
3—4.记叙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
碑记
5—6.高度评价五人的舍生取义的精神。议
7.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品质》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品质》是长春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这篇小说写于1911年,小说写的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鞋匠格斯拉,他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以此表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道德。”(教师教学用书)
从课文所处位置看,《品质》是外国小说版块的第一篇课文,起到开启和引领的作用;从学情角度看,学生有过学习小说的经验,知道小说的三要素,对小说需要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第一次接触本文作者,对其创作风格并不了解。
结合课文特点和小说教学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预习,流利读文,准确识记文中字词;了解作者简要生平和主要作品,初步了解作者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
2、学习作者精巧的描写艺术,通过文本解读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
3、理解标题的双重意义,从小说人物伟大的精神品质中汲取精神营养。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主人公的每一次出场,细读人物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感受主人公内心世界,提炼人物形象。
难点:
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二、教法设定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科学的知识不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自我发现,独立掌握。”针对本课教学目标,我确定如下教学方式:
1.合作探究,让学习自主。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广泛、深入、感同身受的阅读,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细节描写,展开多角度探究。
2.多样阅读,关注人文体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关于本文题目“品质”无疑有双重含义;对于格斯拉的死因,也会探究到多重含义,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钻研文本的兴趣,应引导学生通过潜心阅读,积极探寻文本意义,建立个性阅读体验。三、学法指导
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学法设定如下:
1.查阅资料法。搜集和处理信息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养。对于本文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学生鲜有耳闻,需要在预习环节用心查阅资料,扩大阅读视野,增进对作者的了解。
2.自主合作探究。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有科学正确的引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建立依托于教师的良好的问题引领,本文情节一波三折,但线索清晰,主旨虽深刻但只要用心研读“卒或有所闻”,因此,要有意识地设置能激发兴趣的问题,带领学生通过细读文本,广泛争鸣,求同存异,合作讨论取得基本共识。
3.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法:有人说:读、思、议是阅读教学的三种重要手段。我认为,读是前提,思是重要保证,议是提炼和总结。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要将自己的体会融入到文字中,与主人公感同身受,同呼吸共命运。本文可以细读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格拉斯几次出场的细节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不加刻意雕琢却非常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的描写艺术,值得品味和研读。四、教学流
(1)设计思路
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教学本文,根据小说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文章特点,我的设计思路如下:
资料精选,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复述了解——提出问题,精读细节——自主研讨,求同存异
(2)具体程序
根据设计思路,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1.资料精选,情境导入
(1)教师导入: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贤者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用生命护卫公正的良知,如文天祥;也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正义准绳,恪守着人性的底线。今天,我们要来感受来自“底层的光芒”——《品质》(请学生板书题目、作者)
(2)介绍本文作者生平及主要创作。
要求每个发言者对所拥有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提炼出最重要的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复述了解
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是小说的基本特征。
(1)请问: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提示:这是一个鞋匠,大家认为他的手艺怎么样?这么好的手艺,他的生意应该很好吧?)
明确: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2)速读归纳:文章叙述了我和格斯拉先生的几次见面?
3.提出问题,精读细(1)仔细阅读作者与格斯拉兄弟七次见面的情形,品味人物的形象特点,感受作者的描写艺术。
第一次:(3-8段)介绍人物基本情况,重点读对人物的外貌描写。
第二次:(9-12段)定做靴子的过程,重点品读格斯拉先生工作时的动作、情态。
第三次:(13-22段)“我”对格斯拉先生说散步时的靴子咯吱咯吱响,重点品读人物对话。
第四次:(23-28段)介绍鞋店生意状况。重点品读格斯拉的自述。
第五次:(29-35段)店铺发生变化,重点描写格斯拉先生的出场。
第六次:(36-43段)重点品读格斯拉的外貌。
第七次:(44-52段)重点品读格斯拉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
(2)试用一句话归纳格斯拉的形象。(完善板书)
总结:这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3)作者分七次来描述人物,有什么好处?
运用人物外貌揭示人物的个性和命运,有助于读者全面立体构建人物形象。
七次见面,各有侧重,丰富了情节和人物内涵。增强可读性。
4.自主研讨,求同存异
(1)格斯拉有着最好的手艺,却遭受最悲惨的命运。请同学们从文中探索一下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格斯拉虽然贫穷,但宁可饿死也恪守职业道德的个性是他不幸的根源。
具体表现: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做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不预收工资……
资本垄断,机器作坊,社会风化变坏的社会背景也是他不幸的原因。
具体表现:机器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民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必然。
教师归纳:格斯拉的悲剧真是由自身和社会两个原因造成的。
(2)其实这样的结局,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前文的铺垫中看出来。请找找看。
第10段:我订做一双靴子要半个月;第28段,他的店铺外边两个橱窗的一个漆上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了;第40段,他变得更加苍老、消瘦;第43段,仅一年时间,60岁的格斯拉仿佛已经75岁了;第48段,很快做好,生意清淡;第53段,最后一次收到学习时候,意外收到了账单;第54段,当他的店铺没有他的姓氏,他的靴子也下架时,我们就有理由猜想到格斯拉不在人世了!
(3)文题“品质”有什么双重含义?(完善板书)
(4)对于格斯拉的坚守,你赞同么?作者持什么态度?有什么现实意义?
5.小结:
就像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所指出的物质的进步和文明的倒退呈二律背反,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却在消失,高尔斯华绥用批判反思的精神,带着无限的伤感塑造了坚守传统美德的鞋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用这个执着而本分的手艺人在无奈的现实社会被淘汰、被毁灭的悲剧惊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唤品质。这部短篇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令人回味深远。
6.板书设计:诚实敬业
热爱手艺
恪守职业道德鞋品一流
品质
诚实的底层劳动者
人品一流
《老王》说课稿
一、说教材《老王》这篇课文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这一个单元的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其中,老王这个人物又处于社会最底层。作者杨绛刻画出了一个生活凄苦,身份卑微,处境艰难,却又为人善良,老实厚道,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了读者的内心世界。作者赞美老王的同时,提出了关注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现实问题。新课标向我们阐释,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老王》这篇文章能够入选教材,正是注重了它的人文性,因此,我为本文确立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读写理解“惶恐、荒僻、滞笨、愧怍”等词语。(2)、了解杨绛及其写作背景。(3)、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2、能力目标:(1)、把握课文,理解老王的“苦”和“善”。(2)、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3)、梳理贯穿全文的线索。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爱,懂得爱。4、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唤醒大家的爱心意识;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蕴。二、说教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针对文章的特点以及教师本人和学生的特点,拟定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一)教法:1、品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反复走进文本,掌握课文内容。2、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在碰撞中产生知识的火花。3、拓展法:由人及己,指导学生领悟平等的观念及人道主义精神。4、多媒体教学:体现其实效性。(二)学法:根据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我采用的学法如下:1、预习。通过提前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顺畅读完全文,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等环节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能力。2、自主阅读。在个性阅读的过程中,促进自主学习,熟悉作者语言,体悟文中情感。3、合作交流。在合作中质疑,在合作中答疑,分享阅读感受,互换对生活的体悟,从而促成共同的进步。课时安排一课时三、说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展示大屏幕,大屏幕上的明星画面,伟人画面,学生会七嘴八舌,津津乐道。然后画面一转,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一幅幅社会基层人民的生活照,由次引起巨大反差的思索。接下来把学生引入今天的课题《老王》,大屏幕上显示《老王》插图及课题。在平时我们往往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的关注,可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普通人,你是否关注过这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呢?今天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车夫的故事——老王。(这段导入的设置,我从明星伟人入手,让学生置身其中,而后提出文章的主人公,突出本文中心人物。)(二)检查预习1、检查字词出示幻灯片,请同学明确字音和解词。也可以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由学生自己补充一些字词。2、作者及背景介绍先让学生来介绍查阅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形式,图片形式,也可以介绍钱钟书的一些情况,教师就学生没介绍到的内容进行补充。(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明确概括课文的方法: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借由这一环节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及概括内容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第一遍听读完课文后,不能找准、找全关于老王的描写,归纳的也未必准确,这时可以在提问一两个学生后,教师加以点拨、并进行归纳。)2、请学生齐声朗读14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这些信息让我们可以看出老王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并试着填写表中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表
老王
职业拉车车夫
家庭成员
有两个哥哥去世了,又两个没出息的侄儿。
外貌特征
一个眼睛是瞎的,另外一个眼睛有夜盲症
家庭住址
破败的庭院中,塌败的小屋明确:老王生活艰苦(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精神凄苦(孤苦伶仃)3.快速跳读课文第5段到第16段,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互相补充,找到作者主要选取了老王的哪些事情来表现他的善良?(1)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2)送医。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3)送货。将三轮车改装成平板三轮,并在三轮平板装上半寸高的边缘,拉货。(4)送油、送蛋。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总结:老王是一个不幸而善良的人。(放映幻灯片)小结:穷苦的人让人同情,穷苦而心地善良的人值得人尊敬、值得我们一辈子铭记。老王在贫穷中保存着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就是这颗善心,感动了你、感动了我、感动了我们大家!(四)深入探究,品味老王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老王和作者一家,在他们日常的交往中,我们被深深地感动着,下面我们就深入探究他们的世界。1、请学生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朗读课文,走进文本,并把最感动自己的情节、有感情地朗读给小组内的其他组员听。请采用下列句式:文中最让我感动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回答问题。提示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法了解课文内容。(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老王,理解作者对老王的关爱,领悟作者与人物间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训练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及表达能力。)之后进行小结:这两个人物交往的过程中,有许多感人的情节,其中写得最详细、最感人又最能引起我们思考的是老王临死前一天给我送鸡蛋和香油,还有我对老王的怀念。大家可以看到,作者对老王这一人物形象的呈现是由粗线条的叙述到细腻的描摹,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深到浅的过程。作者能够这样逐渐深入地表现人物,是因为她与老王的交往日益加深,由此可知,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人物之间的交往。2老王之所以会这样善待“我”,是因为“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由此让学生思考下一个问题:“我”的善良体现在哪些事上?(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2)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3)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4)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5)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小结:老王是一个不幸而善良的人。同时他又是幸运的,因为是他遇到了能够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回报爱心的作者这样一家人。(五)、体味情感:怀念老王1、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她的感受的?(通过学生的再度分析,了解作者的善良,理解结尾一句话的含义,从而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更上一个层次。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文中,体现的是作者那种平等观念、人道主义和爱心。(六)走进生活,拓展迁移其实像老王这样的需要我们关注和爱护的人,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一起回想一下,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呢?如果有,请你讲述一下他(她)的故事,如果没有,请你就对如何善待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播放图片:基层人民的生活场景)(之所以在最后设置这样的拓展迁移题,是因为我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再结合我们学校生源的特点,大多数学生是农民子女,他们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家人也是我们关注的农民工,所以他们就可以从善待自己,善待家人谈起,再谈谈对社会的责任,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情感体验。)(七)、布置作业播放《爱的奉献》这首歌,让学生在乐曲中边听边想幻灯片中需要关注的像老王一样的基层人民的生活场景,课后写一篇题为《老王,你在他乡还好吗》的作文。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学目标1、认识和了解本文所讲的事理。
2、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品味本文极富逻辑性和严密性的语言特色。
3、认识科技共享对世界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和了解本文所讲的事理。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极富逻辑性和严密性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备课札记
一导入
你听过美国西部牛仔的故事吧,一天他突然来到了科多拉大峡谷的边缘,感叹道:“上帝,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你知道,如果这位牛仔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完成的事情,那么他错了。在这个意义上,这里什么也没发生。同样,科学的发展虽然比大峡谷的断裂快得多,但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它看上去是革命的,因为我们没有看到这个过程,只看到巨大的成果。“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以一个科学史家的眼光宣示了东方在科学史上具有的重要地位。那么就让我们跟随他的笔,来看一看“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吧。
二作者介绍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
他为科学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一生著述甚丰,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三总体把握
1学生默读课文
2具体说明题目的内涵
3用简要的语言说明本文的思路结构
东方科学对立—从实验科学的角度
西方科学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
统一--
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四文本研习
1怎样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这句话?(第2节)
明确:实验科学是指流行于20至50年代的操作主义学说。这种学说主张将所有科学要领与实验操作联系起来,以消除操作上不可确定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术语。它所说的操作,主要是指实验室操作。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来自东方,其在西方经历了较大的发展。
2“我完全确信正如东方需要西方一样,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第3节)
明确: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来自东方,但科学在西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例如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西方人却将其发展用在军事上;东方人发明的用于占卜的罗盘被西方人发展成为广泛用于航海事业的指南针,诸如此类,充分说明东西方科学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更需要各国相互合作,优势互补。
3“不要忘记东西方之间曾经有过协调,不要忘记我们的灵感多次来自东方。这种情况为什么不会再次发生?”画线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第3节)
明确: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我们的灵感多次来自东方,将来也肯定会有这种情况,对东方科学采取粗暴的拒绝态度的做法是错误的。
4“因此,我们必须谦虚。”请根据文意在“谦虚”后补出相应的动宾短语,使句子意思更加明确。并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和原因。
明确:因此,我们必须谦虚地对待东方科学。
这样做的目的是:净化美国的文明。
这样做的原因是:美国的文明历史还很短,美国文明的发展还很难确定,美国的文明中还有许多不健康的因素。
5为什么“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
明确:首先,科学的应用常常握在那些没有科学知识的人手中;其次,科学家在强烈的感情影响下也会滥用他们的知识。
6“他将更富有个性,能更好地为真理服务,能更完满地实现人类使命,也将是一个更高尚的人。”句中的“也”字能否删去?
明确:不能删去。“也”字强调了对东方科学采取谦虚态度做一个高尚的人的终极目的,也反映了前后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
五创新探讨
1“但是,不能不承认这种利用也会产生两种局限。第一,这种方法不能永远使用。有许多思想领域(艺术、宗教、道德)不能使用它,他永远不能应用于这些领域。第二,这种方法容易被错误地应用,而滥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可能性是骇人听闻的。”试联系历史或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参考:西方的实验主义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不能应用于思想领域。思想、道德往往是不能遗传的,不能用这样的方法去研究。
西特勒利用当时青年的狂热心态,大肆宣传种族优化论,结果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2看下面消息,结合本文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澳大利亚立法允许治疗性克隆研究
澳大利亚众议院近日力排众议通过一项新法案,取消了已经实行4年的禁止克隆人体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法令,从而使治疗性克隆研究合法化。
不过,这项法令也遭到了包括澳大利亚总理、两名副总理和在野党领导人在内的很多政要的强烈反对。在他们看来,人类生命的纯洁性比克隆性研究更重要。
明确要点:科学要服务于人类,科学要以各方面的力量,如宗教和道德的力量来帮助自己的发展。
六赏析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1逻辑性
第5节语言关系图解
任务:历史短—趋势不明—有不健康的因素—要净化它
办法:发展科学—热爱真理—憎恨迷信
态度:我们必须谦虚
2严密性
①从实验科学的角度(特别是在其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②对于东方科学采取粗暴态度的人,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他们大多数既无知识又不懂科学。
③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如果我们觉察到了这一点,我们会聪明一些。
④科学的应用常常掌握在那些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人手中,犹如不经过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说课稿
本课的地位、学生的既有基础和本课的教学重点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明的对话》模块包含“审视传统”、“碰撞与融合”、“拿来与拒绝”三个板块。《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属于“碰撞与融合”板块。
《文明的对话》这一模块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与文明的对话,沟通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融合,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世界,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实现他们的文化人格构建,从而增强对世界各民族文明不断对话的认识,并且逐渐上升到对社会的一种使命认识和自我责任意识。
学生通过第一板块的学习,从理论上审视了“传统”之后,掌握了“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文化概念。我们要通过《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的学习使学生完成对各种文明碰撞与融合的理解和体会,从对这一具体问题的分析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深刻认识。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通过本课这个例子折射各种文明和文化融合和碰撞的必然社会原因,他们冲撞的多向性,通过本课的例子,我们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能力,挖掘出文本的人文底蕴,使学生获得认知、过程、和价值观上的体验,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实现应该具有的一种文化和文明的人格构建。这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课是议论文,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沉闷,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让学生生动形象的去感觉、体会、理解。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如何配置恰当的教学资源,用教学资源和文本的例子互动交叉地打通学生的心灵世界。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用活动型情景导入为课堂教学描绘愿景
活动情景是:由《大话西游》周星驰对朱茵爱情表白“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和张小娴“世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到雨果,拿破仑对情人的爱情表白,再到歌曲《老鼠爱大米》,体会中外爱情表白的碰撞和融合。体会中国人的内敛,外国人的奔放,以及中国人改革开放后由内敛到奔放的转变,以及转变后的中国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就是道德信念,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这一活动情景贴近了学生的生活理解范围,创设了学生情感体验的氛围,激发了学生情感体验的内在动机,连通了对文本的探究,引导学生去体验文化,理解文明,建构人格。
优化、创新、科学整合教材。
本文有事及理,推导过程一目了然,此时要创设问题由浅入深地挖掘作品的深层底蕴,使学生能够恰当地筛选信息,体会作家的评判和深思从而烛亮学生的心灵,用人文精神的雨露滋润学生的灵魂。促进学生对文明的碰撞和融合形成一种人文观念,人文情怀,人文品质。
重点设置两个问题:
(阅读1到8节)麦当劳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阅读9到12节)这种碰撞和融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注意:(1)这一部分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留下充足的交流体会时间。注意课堂节奏的调控。
(2)9到12节可以让学生集体朗读
配置资源,打通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文本、学生、和知识的交叉互动,交叉生成。
(1)配置资源:中外古现代建筑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展示中国故宫、地坛和古希腊雅典卫城及古罗马圆形竞技场
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
外国:对世界的探索和与自然的斗争
中国现代建筑与外国建筑的碰撞和融合
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和深圳的摩天大楼
(2)配置资源:中外服装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动态生成,可以当堂练习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4、结束语:各种文明是不断碰撞和融合的,我们要和各种文明进行对话,就像哈姆雷特在午夜的城头与父亲完成对话以后一样,我们也便明白了自己的使命。
作业设置:(任选一题)
课后探讨第四题,阅读《欧洲人的一张菜单》,说说它和文本在论说文化的交流意义和作用方面,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浅论中外服装文化的碰撞的和融合
阅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片段和王蒙《组织部里来了个年青人》,谈谈中国现当代小说在外国小说影响下心理描写上产生的变化。
作业设置进一步紧扣和深化文本,为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服务,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实现语文教学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作业设置考虑到同学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的发展水平,使作业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本设计的思考:
课堂教学手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媒体教学和普通教学模式
教学注意课堂的节奏调控,波浪式推进教学,有波峰,也有浪谷,使沉闷的议论文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留出了充分的空白,让学生去阅读、体会、联想沉入意境。
注意了课堂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配置。
要使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写好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
说教材:本课被编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性散文。单元提示强调:“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文言叙事有一种简洁的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弦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段表述与《普通高中课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第八、九两条的精神完全一致。
同时,本篇也是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它在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说学生:秋林高中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文言文基础不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好,学习过程比较被动,欠缺自主性。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能基本读懂文章的字面意思,作一些必要的知识积累,巩固提高基础;其次,在文本的深入解读和鉴赏层面上,以期提高兴趣,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能力上切实有所提高,进一步为学生文言文智能的生成及发展作一点准备。
说目标: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教育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德育三个层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三个层面的目标分别设置为——知识目标:①疏通文句、文意,熟读成诵。②积累文言词汇,包括常见的实词和虚词。能力目标:①理清叙事脉胳,掌握情节特点,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主要内容。②初步了解《左传》的叙事特色,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以国事为重,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说重难点:根据目标设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重点设置为:①疏通文句、文意,熟读成诵。②积累文言词汇,包括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设置为:①理清叙事脉胳,掌握情节特点,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主要内容。②初步了解《左传》的叙事特色,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说教法:高中新课改要求变换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文言文教学尤其重视对传统方法的继承,重视积累、感悟。鉴如此,确定如下教法:①诵读法,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揣摩和体会人特的心态;②问答法,在积累疏通文句的过程中,学生不懂的地方,课堂上向老师提问,老师当众作答;③故事导入法,在讲解文章思想内容之前用朱镕基答记者的故事来导入新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④探究拓展法,文本特点及叙事特色、写作技巧,由师生共同探究归纳。
说学法:根据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法,学生应该有相应该的学法。①诵读法,摩仿老师的阅读有感情的多次诵读;②勾画法,在读的过程中疏通文句不懂的地方用笔勾画出来,作好标记;③提问法,向老师提问,不会疏通的地方;④探究拓展法,师生共同探究文章的文本特点、叙事特色、写作技巧。
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设置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听教师范读后自由诵读,勾画出不懂的字句,(大约要20分钟)教师答疑,课堂上回答学生不懂的文句,落实“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约25分钟);第二课时,学生梳理文章思路,师生共同探究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的写作技巧;(约30分钟)归纳烛之武的人物形象,落实德育目标。(13分钟)最后二分钟老师作结,布置作业。
说板书设计:第一课时
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
第二课时
(左边)
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怨辞郑伯平怨———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利:东道主害:越国以鄙远亡郑而陪邻)晋公再晓之以理
详略得当首尾呼应
(右边)
烛之武形象:正义爱国勇敢机智能言善辩以国事为重谏太宗十思疏说教材
《谏太宗十思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关于文言文阅读,《普通语文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我对“新课标”的理解
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三位一体”的理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b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C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过程与方法
a采取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取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三、针对高一学生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一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应以抓基础为本。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辨析多义词,理解掌握“以、而、之”等虚词以及相应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3、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文章第三段内容的理解。
四、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2诵读法3问答法4讨论法5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时数:两课时
利用早读熟读课文,重点解决字音字型断句轻重音等问题,教师范读。
第一课时:作者写作目的,1—2段内容梳理,文言知识点。
第二课时:第三段内容梳理,文言知识点,理解十思内容及意义;积累成语。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太宗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会为魏征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体味它流畅的艺术的文气,敢于直谏的火热报国心。
2、解题: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3、疏通文意:(1)找学生朗读第一二段并纠正发生的错误。
(2)齐读一二段,把握文言知识点。
(3)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理清思路。
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4、积累成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载舟覆舟
课文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一二段,在夯实文言知识点的同时,更要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
5、作业:课后多义词识记
第二课时
1检查巩固文言知识点。
2学生诵读第三段内容
3把握本段文言知识点,理解十思内容及意义
4积累成语:谦谦君子卑以自牧长治久安垂拱而治
课文小结:“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七、课堂机智处理
1、抓好早读
2、导语读出感情是引学生入境的关键
3、朗读时,找水平较好的同学读(以免耽搁太长时间)
我今天所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庄子》的《秋水》,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秋水》选自《庄子》一书,这篇文章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寓言式的文言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从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深刻的哲理。该文被安排在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重视诵读和背诵。这是第四篇课文,则要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文言字词、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的能力。
2、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是继第一个文言单元的“掌握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所教班级的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缺少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立思考,因而对课文的理解会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是该课应该注意的。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⑴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⑵学习文章中对比的方法。⑶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文章中隐含的道理,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提问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河伯前后感情的变化。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指引、讨论、质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六、教学过程: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掌握文章中的特殊文言字词、句式;通过质疑、解疑,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中所蕴涵的哲理。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采用请全体同学一起填诗句作为导入,比如说:“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接下来就是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向同学展示有关作者的一些基本资料,包括庄子和他的著作《庄子》一书。
下面我先谈一下如何解决文言文中的字、词、句这一重点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的预习,以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上路,经过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得出练习的答案,最后由教师作总结。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所以我决定从以下两步着手:
1、学生结合注释,再一次的自读课文思考屏幕上的练习。
从文章中选出含有特殊文言字词、句式的句式,顺序打乱,让学生给这些句子进行分类。这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让学生有了一个思维的方向。
2、通过学生自己回答,发现其中问题,由教师归纳答案。
通过屏幕,给出归纳后的分类,比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样,学生自己回答,自己找错,教师总结,应该能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这些文言知识。
接下来要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就是理解课文,掌握文章中蕴涵的哲理。在这里,我总的思路是:通过教师质疑,学生解疑来完成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来完成对于文中寓意的掌握。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1、河伯一开始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2、河伯后来的感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3、河伯在见到大海前是怎样一个人?在见到大海后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里前面两个问题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最后一个问题在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稍作分析概括,也能得出答案。这些问题由浅入深,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最后,在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课堂讨论的问题:
“你从《秋水》这篇文章中能读懂哪些道理?”
由学生讨论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再一次的发挥同学们的协作能力,共同找到丰富的答案。教师作简单归纳。在本节课结束前,布置学生的课后练习。
我想,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对一些特殊的文言字词句能有一定的掌握,也应该能从课文中领悟到一些生活中的深刻的哲理。
《语言的演变》说课教案
《语言的演变》选自中专语文教材、中二年级上册、说明文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如何运用说明文把深奥的、抽象的理论讲得浅显易懂.
中专教学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教学原则,它不同于以掌握理论为主的高中教学和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大学教学,它主要是针对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语文学习的核心在于更好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自身文化修养.
《语言的演变》是一篇介绍古今汉语变化发展规律的事理型说明文.因为本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所以就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要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文章中的重难点.讲课时,教师既要考虑到课文“深”的一面,把握住文章的理论框架,让学生懂得一点语言常识;又要考虑到课文“浅”的一面,学习作者是如何把深奥的、抽象的理论讲得浅显易懂。
二、教学法
1,启发式:教学时,采用任务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动中学”的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语言教学的互动性。
2、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入手,先着眼把握整体框架,再逐层逐节消化,最后用适量练习扩展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如何运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与论证方式.
2、能力目标: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运用本文所学的知识解释相关的语言现象,促进文言文的学习.
3、德育目标: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四、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说明方法与论证思路,并讲解说明文的知识要点.
五、教学难点
古今汉语在语汇、语音、语法上的变化,以及作者在论证时所采用的贴近人们生活的比方与例子。
一一作者吕叔湘
一、教材分析
六、导入新课
1)用人们寒暄的变化来组织学生讨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也受到冲击的现象,分析如何应对其中的利弊,让他们先对本篇文章进行思考
并学会用辫证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的发展.
2)引导学生猜想一下:“我漂亮极了”,古人是怎么说的?并开始硫导学生进入本文正文学习.
七、解题
1)作者的生平简介.
2)语言演变体现在哪些方面?
补充:一《语言的演变》原题为《古今言殊》,包括“语言在变”、
“词汇的变化”、“语法和语音的变化”和“从文言到白话”四个部分.选入本文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一并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改为序数词.原题也改成现在的题目.
八、教学分析
1)先熟读文章,梳理文章生字、词,讲解说明文的类型并分析文章的整体框架.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介绍古今汉语的变化差异,说明语言同万字万物一样,永远在变化与发展,并生动具体的概括介绍了古今汉语言变化的一般规律.
第一部分从宏观推理到徽观举例,说明语言在演变;
第二部夯以大量事例说明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以语汇的变化最快、最显著;
第三部分说明语法也在变化.
2)表分析文章之时,重点说明语言的演变基于文字的演变,为学生讲解古文字到现在文字经历的演变过程.
I补充:汉字的形体结构
1、象形如:羊、牛、猪、日、月、祀
2、指字如:上、下、本、末
3、会意如:步、涉、牡、逐
4、形声如:江、棋、祀、裹
5、转译如:胡豆、胡箩卜(为学生播放音乐,让他们猜是什么内容,反映了什么.)
6、假借通常称“通假字”,转义与假借并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
3)授课时要抓住我校学生的地区特点,举一些他们熟知的语言变化事例,开联系课文中的知识点,以提高学习效果:如“入”声音和重庆方言。
4)分析文章中的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与段落,有学生质疑与提出是最好的,如菜众人提出’,那么教师就要自己及时发现学生在回答时所表现出来的情况,进而做出下一步的教学内容.
九、小结
本课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把深奥的概念讲的通俗易懂,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式与论证方法,并找出作者是如何运用了那些生动的比方来说明语言的演变过程并讨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语言变化,以此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和培养学生棍括能力.
十、作业布置:
让学生去查资料:1,“在历史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明一共道到过几次重大的破坏?原因又是为什么呢?”
2、让学生猜想一下,古人是怎么说:“谁欺负了我?”
3,“熊猫”这一词,有人说是错误的也有人说是正确的,你知道为什么吗?
十一、板书设计汉字王国中的人(1)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汉字起源、演变的常识。2、学习平易表达形式,体会其语言风格。过程与方法目标:1、合作学习,理清思路。2、探究与活动,通过学习汉字造字法引导学生判断常见的汉字造字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2、让学生明确生活就是学习的最大的舞台。(2)教学重点:1.感受汉字魅力,领会中国文字来源。2.平易的语言深刻的研究文章虽然是社会科技类文章,但行文通俗易懂,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没有佶屈聱牙之处。3.想象丰富,图文并茂作为一篇科普类的文章,作者利用想象力、联想力将古汉字的外在形象和人体的相应部位联系在一起,进行解说。另外汉字演变十分复杂,文章在文字解说过程中辅以图片,让读者既有了文本的理解,又有了图片的感知,本来复杂的问题变得直观化了。4.学术研究紧密的联系生活,在生活中研究,向生活求知以在北海骑车一段为例,生活给了作者灵感,给了作者研究的素材,善于发现善于捕捉,是作者研究汉字成功的一大要素。(3)教学难点:平易的语言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作者深刻的研究。(4)教学建议:作为一篇科普类的文章,作者利用想象力、联想力将古汉字的外在形象和人体的相应部位联系在一起,进行解说。用词通俗易懂,文章读来没有障碍。建议:预习布置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查阅资料,了解文章没有提及的一些常见字的造字法。注重课堂交流,在讨论交流中,体会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研究汉字的方法思路。启发学生,作为一个外国人,林西莉如何做到研究汉字的,她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备受观众追捧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的热播,引发了一股全民学习汉字,研究汉字的热潮。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起源流传也是说法不一,有仓颉造字之说,有结绳记事之说,还有八卦说、图画说、书契说等等。而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的最古老的最完备的汉字当属殷墟的甲骨文,认识汉字我们就从认识甲骨文开始。瑞典作家林西莉的《汉字王国中的人》一文,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汉字之源的小窗。2、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五个福娃图片问:认识它们吗?知道为什么取这几个名字吗?奥运吉祥物是五个拟人化的福娃:分别为鱼、熊猫、藏羚羊、火娃和燕子,寓意了中国人五行中的一种以及奥运五色环的涵义。五个吉祥物的名字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其谐音是“北京欢迎你”。这就是利用这些汉字发音相同或相似的特点,表达中国北京欢迎八方来客的热情。3、有趣的谐音(1)谐音性歇后语引言: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它浅显易懂,语言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举例: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鞋不用锥子──真(针)好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精装茅台──好久(好酒)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
老九的兄弟──老实(老十)介绍: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以上几组是谐音性歇后语,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猜一猜: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一小组猜得又对又快?A一连三座庙──妙(庙)妙(庙)妙(庙);B石头蛋腌咸菜──一言(盐)难尽(进);C隔着窗户吹喇叭──名(鸣)声在外;D关公打喷嚏──自我吹嘘(须)宣布答案:小结:歇后语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因为谐音,汉字显得特别有趣。在生活中,有时还会因为谐音而闹笑话呢。(2)讲述谐音笑话:一个外国女孩嫁到中国来。在早饭时,她不知道怎么吃油条,家人教她说:“你蘸着吃。”她马上站起来,又听到一声:“你蘸着吃!”她一头雾水,委屈地说:“让我站着吃,我已经站起来了,还要站到哪儿去?”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成为笑话。二、板书课题,解题:1、问、本文是什么体裁,你知道吗?(访谈)那么,什么是访谈呢?(访谈是一种有准备有目的的采访交谈活动。有人物访谈、事件访谈、经验访谈、问题访谈等类型)2、本文是人物访谈,采访者是主持人刘为,被访者是嘉宾林西莉和李之义。这是一份访谈记录(媒体直播),属应用文。访谈记录是写作积累素材的行事过程。好的访谈记录也可以作为文学产品供人欣赏。三、层次结构先做相关介绍———介绍访谈对象和访谈目的,引出访谈对象的自述。访谈对象的陈述(在主持人的访谈提示下):研究动机、研究方法研究所得(收获)。(研究收获:认识了汉字的美,基本了解了汉字的起源--象形、会意、形声;从汉字看中国社会。)当今汉字的使用意义及其不便之处。四、要点提示主持(访谈)人对于访谈内容的组织(导向)作用——收敛旁支,引导深入。把握汉字的构成规律(主要是象形、会意、形声)这里说的汉字构成是指汉字初创时期的规律,与今天的汉字状况已经有些距离了。五、作品背景汉字,美丽且充满神秘感。瑞典人林西莉以引人入胜和活泼生动的笔调讲述了三四千年以前汉字的产生,形象地描述了反映古代人生活和环境的古老汉字。这部难得的优秀作品展现了中国人的世界,山川与河流,植物与动物,房屋与车辆,道路与船舶。作品中描述了上学生活和节庆假日,劳动生活和几千年来的风俗、习惯。林西莉以巧妙、富有个性的手法描述了今日中国的现实和生活模式。六、主题思想通过一个研究汉字的外国人对于汉字的解说,揭示汉字的意义——来源和审美意义与使用价值。七、解读课文内容并拓展延伸:1、林西莉女士,瑞典汉学家,教授、作家和摄影家。1961年至1962年在北京大学留学,在北大学习了两年中文后,林西莉又在中国音乐学院学习古琴。此后曾数十次到中国访问。从1971年起在瑞典任高中汉语教师。1978-1981年为瑞典电视二台制作多部有关中国语言和文化专题节目。现为瑞中友好协会会长。她专心研究中国文化,出版有关中国的著作多部。1969年发表《带着阿隆旅行》,与斯文・林德奎斯特合著《从内部看中国》(1963),《亚洲的经验》(1964)和《毛会说什么呢?》(1979)。1989年,林西莉以《汉字王国》一书首次获得奥古斯特文学奖(瑞典国内最高文学奖,瑞典奥古斯特文学奖创立于1989年,得名于瑞典文学史上杰出的戏剧家和小说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在瑞典,奥古斯特文学奖和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著作通常成为圣诞节采购中的热门礼品。2006年在瑞典国内出版《古琴》,以中国古琴为线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从宗教哲学到艺术文字的方方面面,是她的又一本耗费多年心血的精心之作。这本书使林西莉第二次获得奥古斯特文学奖。2、《汉字王国》内容概述:《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他们的汉字的故事。《汉字王国》是林西莉的代表作品,是她对中国汉字40余年研究的结晶。《汉字王国》目录:小引
甲骨文和金文
人和人类
水与山
野生动物
家畜
车、路和船
农耕
酒和器皿
麻与丝
竹与树
工具与武器
屋顶与房子
书籍与乐器
数字和其他抽象的字
意与声
汉字的笔顺汉字,美丽且充满神秘感:它们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汉字源远流长,时至今日人们仍然能看出它们最初的样子。林西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文字的起源和特点,主要选取200多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与人的身体、住房、器皿、丝和麻、家畜、农具、车船、道路等有关的字,作品中描述了日常生活和节庆假日,同时分析和讲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讲述了三四千年以前汉字的产生,形象地描述了反映古代人生活和环境的古老汉字。林西莉以巧妙、富有个性的手法描述了今日中国的现实和生活模式。从而使人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读,是西方人学习汉语的入门书籍。《汉字王国》初版于1989年,这本书在瑞典一问世,便引起轰动,几乎家喻户晓。随后,这本书被翻译成英、法、德、挪威、芬兰等国的文字,发行量高达85万册。中文版于1998年出版,至今已印刷9次,是名副其实的长销书。3、一本介绍中国汉字的书为什么在国际上赢得了如此众多的读者?林西莉教授说:“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除了学习语言的人感兴趣外,这本书里包含的历史、文化的内容也吸引着人们,其中包括许多学生。”她说:“我选择了使用我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而不采用学究式的论文体。它是我个人经验、经历和观点的一部分。”每一个打开这本书的人恐怕都会被那轻松、自如、优美、动听的表达方式所吸引。从考古照片到现代摄影,从甲骨文到民间艺术的插图,《汉字王国》图文并茂讲述的已经不只是语言本身,而是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化的历程,也是人类发展史的一个精彩的部分。我们由衷地佩服林西莉教授的学识与智慧。4、说到与中国的缘分,林西莉想到了自己的童年。(P22)七八岁时她从母亲那里得到了一个珍贵的礼物,一把粉红色的中国伞,上面还有奇妙的中国字。这是传教士从遥远中国带回来的。老师也常跟他们提起,世界上还有中国等其他国家。多少美好幻想和童年的好奇都寄存在那把美丽的伞中,至今她仍完好地保存着它。5、汉字表达如此接近生活每天都在使用汉字的中国人,似乎不太注意这一古老语言背后的文化渊源。当我们听瑞典人林西莉女士讲汉字的故事时,才发现自己正跟着一位外国向导一起浏览着中国的文化史。记者:你为什么要在《汉字王国》这本书中讲述汉字的故事呢?林西莉:是因为汉字的结构和它最初的形态吸引了我,而且我发现,即使一些受过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的语言的根也知之甚少。人们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机械地进行着汉字教学和学习,却很少加以解释。记者:你这种对汉字的解读方法有什么好处呢?林西莉:这样能够对这些汉字的理解会具体深入,比如,讲述这些文字的自然场景———乡野、山河、动物与植物时,效果就特别好。当我致力于对汉字的象形起源做一简明、通俗的论述时,就发现原来与汉字表达的生活是如此地接近、有趣。记者: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林西莉:我发现中国文化有惊人的连续性,直到今天人们在广告、民间艺术和日常生活中,还能看到一些画面,与三千多年以前文字创造者们经历的完全相同,令人有一种跨越时空的愉悦感。记者:你花了八年的时间从事这本书的写作,而且采用了轻松自如的表达方式,作为一个外国人和中国通,你觉得你这项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呢?林西莉:中国文化是人类共有的,每个人都有权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对它进行研究、解释和欣赏,而不管他的民族归属。只有这样才能使它更丰富多彩,更宜于传播和被人接受。6、《汉字王国》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林西莉结合考古发现,用自己的经历、图片和知识,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中国文字的创造和古人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古人在生活中所积淀下来的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周遭事物的描述、对衣食住行的记录等,都一一体现在了文字之中。(见原著第32页)比如,她在讲述“女”字时,将其和“母”字联系在一起。“今天人们无论如何看不出‘女’字与‘母’字有什么共同之处,但是起初它们几乎是相同的。两个字都表示一个人跪在地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两个小点代表乳房,这是这两个字的唯一区别。‘女’的姿势有些不清楚,伸出的双臂表示顺从,这是一部分专家的意见,或者我们干脆把这些妇女的姿势看作日常在厨房的地板上干活儿、做饭和哄孩子。”讲解并非到此为止,林西莉接着讲述了中国重男轻女的思想、中国妇女的地位……原来,简简单单的汉字中隐藏着如此众多中国市井小民的生活文化和古老中国的历史传承。7、汉字之难,在西方已经成了共识:据说形容事情之难,有“跟中国的汉字一样难”的熟语。不少学了多年汉语的西方人,看汉字,个个面目相似,犹如孪生的兄弟姐妹,很难辨认。以至于有把“银行”误认为“很行”的,并因此对我们自称是谦虚的民族表示异议:“你们中国人一点也不谦虚。你看,许多好看一点的房子,墙上都写着‘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很行’、‘中国工商很行’、‘中国农业很行’,这是谦虚吗?有些西方人知难而退,干脆学习汉语时只学听说,不学读写。结果,在学校里学习汉语多年,还是个文盲。世上无难事,再难的事情,一旦学好了,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外国人,因为他们思想解放,掌握汉语之后,就可能说出一些我们中国人永远都说不出来的话。比如,让留学生用“真不凑巧”造句,他就可以给你造出这样的句子:“有一天我和女朋友坐公共汽车,真不凑巧,我女朋友的丈夫也在车上!”8、汉字的起源指名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仓颉,称苍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三个人,虞舜、仓颉、项羽。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而仓颉是文圣人,项羽则是武圣人。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传说仓颉,四目重瞳,非常聪明,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邙之水,忽然看见一只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幺?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由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是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创造活动。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学生读P19第15-18行内容9、汉字历史、特点及“六书”猜一猜
中国最早的汉字是什么?(甲骨文)看一看
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请自己阅读P24-25的介绍:画外音问:汉字的发展历史,你知道多少?各种字体大约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统一字体;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楷书和草书、行书也一直沿用到今天。问:从这演变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以上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七种汉字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字形的总变化是由繁到简,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着前一种字形难写、难记的特点;同时,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汉字的发展是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汉字源源流长,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世界在变,汉字也在变。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汉字的三个特点:历史悠久、使用人口最多、书法是独特的艺术。汉字是世界上使用至今的、唯一的古老文字,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伟大创造。我们都知道,汉字造字上有“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中国汉字源于象形字,然后发展到会意字,最后升华为形声字。如“日、月、火、木、禾、竹”等就是最简单的象形字。这些字都具有实物的形象而且笔画简单,有的与图形非常相近,如“木”“禾”等字。形声字兼有表音和表意的特点。如:“青、请、清、晴、精、睛、静”“包、泡、炮、抱”。成串的比较会让学生在字义、字形和字音方面产生联系,快速的掌握汉字的音形义。10、对于我们这些每天都在使用汉字的中国人,对于汉字背后的故事又知道多少呢?也许是因为天天使用,我们失去了对汉字之美的感受力,也迟钝于考究其历史文化渊源。今日由一位外国人引领我们审视一笔一画的故事,感知祖先的生活经验,不能不说有一种惭愧和感动。听听这位外国人对中国汉字赋予的深情的人文情愫的解释,我们能不感到愧疚吗?问一问我们自己,对汉字、汉语是否也有那么热爱的深情?我们不能仅把汉字看作人们用以交流思想的书面符号,汉字本身还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根,对一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我们称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为母语,就表明我们的汉语言文字好象母亲的乳汁哺育着我们炎黄子孙。《汉字王国》读来既让人感动,又令人忧虑。感动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如此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小小的汉字中就蕴含着如此多的历史和文化。而且,随着今天中国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又重新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这通过本书的热销就可见一斑。然而,兴奋与感动的同时,令人忧虑的是,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兴起,国人的语言文字水平却日趋下降。今天,有几个人能精通古文?有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屋买卖合同解除的解除合同法律途径3篇
- 教育机构股东权益维护3篇
- 撤销授权委托书的法律约束力3篇
- 文物流运年度招标指南3篇
- 断桥铝门窗原材料采购招标3篇
- 插座配件采购合同3篇
- 旅游区建筑施工合同3篇
- 工业泵安装工程合同书3篇
- 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服务合作协议3篇
- 酒吧给水设施施工协议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观点及论述题总结(统编版)
- 2024年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1000题)
- 国开 2024 年秋《机电控制工程基础》形考任务1234答案+【2020形考1234答案】全析
- 【MOOC】创新思维与创业实验-东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加工装配业务合作框架协议
- 行政和解协议书样本
- 电动车自燃应急预案
- 公共体育(三)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2030年中国电子驻车制动器(EPB)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研究报告
- 期中 (试题) -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2025蛇年元旦新年晚会蛇年献岁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