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0篇_第1页
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0篇_第2页
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0篇_第3页
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0篇_第4页
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47-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预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时光。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细心为大家收拾的10篇五班级数学教案,希翼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协助。

五班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导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五班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包装的知识》。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同学把握了长方体特征及表面积计算等相关学问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几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长方体的多种计划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教材把《数学与购物》这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支配在第六单元后,主要意图是利用这样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同学综合应用所学的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教材支配了三个内容,主要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两部分学问,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分离培养了同学的估算意识、计算中的最优策略以及多个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本课教学内容是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的最后一个内容。

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常常碰到,教材创设包装的情境,使同学综合应用表面积等学问来研究如何节省包装纸的问题,它不仅培养同学的节省意识,更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有助于培养同学空间观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触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有利于同学感悟数学思想,堆积数学活动阅历。

学情分析:

1、同学已有些学问基础。

在本课学习之前,同学已娴熟把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精确     、快速地计算出单一物体的棱长、表面积、体积,能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组合成新的正方体。初步接触了由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在其次单元探究活动《露在外面的面》中,又训练了同学有序的观看能力和计算露在外面的面面积的能力。

2、同学已有些生活阅历。

同学大都接触过物品的包装,能清晰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起来的部分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

3、同学学习本课内容可能碰到的困难及学习方式的讨论。

同学在探索由四个或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计划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利用动手操作大多数同学可以得到由4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的六种拼摆计划,但思维可能会无序,对于办法的归纳和总结也存在困难。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可以说是本课的较佳路径,让伙伴之间互相配合,共同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同学思维的有序性。

五班级数学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

P81—85,例1、例2和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⒈使同学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利用观看、计算、推理和想象等活动,体味1公顷的实际大小,发觉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举行容易的单位间的换算。

⒉使同学能借助计算器,结合平面图形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学问,估量或计算相关的土地面积。

⒊使同学乐观参加学习活动,体味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⒈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⒉举行容易的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相关的土地面积

教学课时:2课时

(1)公顷的熟悉

教学内容:

p.81、82的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利用实际观看和推算,体味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举行容易的单位换算。

2、能借助计

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学问解决一些容易的实际问题。

3、利用乐观参加观看、推算、分析的过程,培养同学主动参加数学活动的意识,提升与伙伴合作沟通的能力,在学习中获得欢乐的情感体悟。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空间观念,公顷与平方米之间容易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单位:

1、板书“面积”,问:面积指的是什么?

(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图形的大小。)

面积与周长有什么不同?(面积是指的“面”的大小,周长指的是边的长短。)

分离举例:书封面的面积和黑板面的面积。

2、指出:面积有大有小,所以需要不同的面积单位。已学过的面积单位(从大到小):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问:1平方米是多大?(要求同学分离从两方面考虑: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教室地面上的大方块约是1平方米)

继续同法复习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

复习进率:100

3、估一估:教室地面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一坨一坨地量,估得长约8米,宽约6米

算一算:8×6≈50平方米

(提示:结果要合乎实际,还要便利计算。)

二、熟悉公顷:

1、利用预习,大家已经知道今日要学新的面积单位:公顷

说说你知道1公顷有多大?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10000平方米)

按照第一句话算一算:100×100=10000平方米

提示:以前学习的三个面积单位进率是100,现在新学的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是10000;公顷可以用字母“ha”表示

2、猜一猜:我们的操场面积有1公顷么?为什么?

(操场的长100米多一点,宽大约惟独50米,100×50=5000平方米,大约是半公顷。)

板书调查的操场面积:4575平方米

4575平方米=()公顷

你是怎么想的?(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

继续猜:囫囵小学的占地满1公顷么?你是怎么想的?

(只要同学说出的主意合理就行。)

满2公顷么?为什么?

板书调查好的数据:13970平方米

问:13970平方米=()公顷

你是怎么想的?

3、说说你对公顷的熟悉。(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

我们小学的面积惟独1公顷多一点,假如用平方米做单位,很精确,但数较大,不便利。所以在描述一些地方的时候可以用公顷为单位,这样更清晰。

4、读例1的4张图。

也可请知道有关状况的学生坐一些容易的介绍。

5、读书: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你有什么发觉?(以前的面积没专指“土地”,为什么这里要强调“土地”呢?)说明公顷是个大单位,除了土地之外,没有什么东西的面积可以用它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读题后同学列式计算。指导同学用简便办法计算。

2、练一练,(1)算出足球场的面积,指导乘11的简便算法;指导规范的答题格式。

(2)用刚才算的“50平方米”,算一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的面积是1公顷。注重“0”的个数。

3、练习十四。(1)读题后了解这两个信息,并换算。指出:在整数范围里,平方米换算成公顷就是去掉末尾的4个0,公顷换算成平方米的时候只要在末尾加上4个0;注重进率是10000。

(2)同学自立填写,指名沟通。

(3)作业:第3、4题

强调几个面积公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4、讲评预习作业。

(2)平方千米的熟悉

教学内容:

p.82、83的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5~7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利用猜测和推算,知道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会举行容易的单位换算。

2、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学问解决一些容易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味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互相合作的能力,在学习中获得欢乐的情感体悟

教学重点难点:

熟悉1平方千米;发觉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会举行容易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说已经学过的几个面积单位,注重从大到小地说。教师板书成:

公顷(红笔写)、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问:公顷很特殊,说说它有哪些特殊之处?

(其它的面积单位都有“平方”两字,它没有;公顷是其中最大的面积单位,用于土地面积;其它的面积单位进率都是100,而它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0……)

说说1公顷指的是多大的面积?(要同学娴熟地说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

二、学习新知: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板书:平方千米

知道1平方千米是多大么?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

回忆“1千米”的长度:选两个认识的相距1千米的地方,体味相距1千米是较远的距离。

算一算:1000×1000=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联系实际想一想它的实际大小:

约200个操场的面积大小……

体味:平方千米是一个最大的面积单位,它普通用于一个城市、省、国家等很大的面积。

2、学习例2:

读书上的例2,了解“平方千米”所用的地方。

3、补充:

中国的国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包括了领土、内海、领海等。

我们太仓的面积:800.906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538.466平方千米,我们城厢镇面积:185.01平方千米

指出:我们太仓是一个县级市,面积大约有近千平方千米。

4、完整的面积单位进率:

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惟独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0,其他的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同学自立列式解答,注重书写格式、进率换算。

2、练一练:

(1)算一算,注重末尾0的个数。再换算。

(2)单位换算,指名说说换算的办法,比较圆明园的面积大小。

(3)同学自立完成,并沟通换算办法。

3、练习十四的部分练习:

(1)以江苏省地图为参照,估一估其他各省的面积。如可以先从山西省地图中描画出和江苏省差不多大的部分,再估量剩余部分的面积。估量完后,教师报出确切的数据,检验同学的估算能力。

山西省15.63万平方千米,湖南省21.18万平方千米,云南省39.4万平方千米,海南省3.4万平方千米

(2)边说边比画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1公顷、1平方千米

说进率:10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米

10000平方米=1公顷,100公顷=1平方千米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计算机屏幕:问“为什么不是780平方分米?”

计算机房:普通房间的面积用“平方米”

香港面积:太仓的面积有800多平方千米,香港比太仓大,应当也是“平方千米”;一个城市、甚至更大的地方面积都要用“平方千米”。

机场跑道:20公顷

4、你知道吗?

同学读一读,了解基本状况。

估一估哪个洲面积最大?然后教师从大到小依次报出各面积,同学记录。

四、布置作业

五班级数学教案篇三

一、教学目标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通过分割的办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容易的图形,并用较容易的办法计算面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味策略、办法的多样性。

二、重点难点

整点:指导同学如何将图形举行分割,从而让同学体味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

难点:同学能灵便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1、今日我们来学习《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请学生们把书P18页,请学生们仔细观看这幅地毯图,看看它有什么特征。

2、小组研究。

3、汇报:对称图形、边长为14米的正方形、图案由蓝色组成。

4、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一些数知识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假如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2、同学自立解决问题。要求同学自立思量,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录下来。

3、小组内沟通、研究。

4、全班汇报。

a)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b)由于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c)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d)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面兰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5、师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办法。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

(1)同学自立思量,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办法。引领同学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其次题。自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三题。

(1)同学自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同学完成后班内沟通反馈答案。

(2)同学观看结果,说发觉。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离为1、2、3、4的平方数。

第(2)题与第(1)题举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离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四)总结

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章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

四、板书设计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一个一个地数(数方格法)

平均分成4份,再乘4。(化整为零法)

总面积减去白色面积。(大减小法)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设计上讲,我充分考虑到同学是主体的新理念,采纳小组合作、探究沟通的教学形式,在大胆猜想、乐观试试中寻觅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不怜悯况优化挑选。

五班级数学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把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具:

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二、预备:

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平),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

三、新授:

熟悉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利用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普通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L)=1000毫升(mL)

将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

②1升=1立方分米

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cm3)

练一练:

1、8L=()mL3500mL=()L15000cm3=()mL=()L

2、5dm3=()L

(4)小组活动:

a、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b、估量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办法,跟体积的计算办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例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40(立方分米)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纠正)

小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3、我们知道了计算规章物体的体积的办法,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乘宽乘高,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3次方。那有的不规章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展示一个西红柿,谁有方法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设计计划:

四、巩固练习:

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个长方体油箱的容积是20升。这个油箱的底长25厘米,宽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3、有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水箱,装满水后,倒入一个长方体水箱内,量得水深3分米,这个长方体水箱得底面积是多少?

4、提升题:p55、16

五班级数学教案篇五

平均数的初步熟悉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讨“求平均数”问题的分析办法。

2、能正确列式解答“求平均数”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讨“求平均数”问题的分析办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三个数学小同伴都想和教师竞赛投篮,1分钟内看谁投中的个数多。小胖1分钟投中了5个,他认为这不能彻低代表他的水平,于是要求再给他两次机会,让他能充分发挥出水平。其次次,他投中了5个,第三次,还是5个。看来他的水平很稳定,用5来代表他1分钟投篮的水平合适吗?

二、新授

1、师:小调皮1分钟投了3个,他也要求再给两次机会。其次次投中5个,第三次投中4个。

刚刚小胖三次都投中5个,那明显就用5来代表小胖的水平。现在用几来代表小调皮1分钟的水平呢,说说理由。

生:用4来表示……;用5来表示……。

师:用超常发挥的补救发挥失常的,这时候,用4来代表他的水平比较合适。这个办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还有其它主意吗?

生:由于4在3和5的中间;把超常发挥和发挥失常的去掉,他们不具备代表性;由于4是3、4、5的平均数……

师:不管超常发挥还是发挥失常,都是他自己投的,就先求和再均分,(板书)能使每一次的个数一样多。移多补少的目的也是将每一次的个数变成一样多(板书)。用一样多的这个数来代表他的水平合适吗?

碰到这样数据多多少少的,就可以利用先求和再均分,找到能代表他水平的数。

2、师:小丁丁直接要求有3次机会,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第一次投了3个,其次次投了7个,第三次2个,看来水平很不稳定,一起用手势凹凸来表示他的三次投篮结果。

师:你觉得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的水平呢?

生:计算,是4。

师:4是从哪里来的?前面的小调皮是3个、4个、5个,好歹还有个4浮现,这里一个4都没有,怎么会用4来代表呢?和同桌说说道理。

生:3+7+2=12个12÷3=4个(板书算式)

生:还可以用移多补少的办法,把7拿出1给3,再拿出2给2。(媒体)

师:现在用4来代表小丁丁的水平合适吗?不管是求和均分还是移多补少,这两个办法的目的都是使得数据变得同样多,像这样利用求和均分或者移多补少,使得数据变得同样多,就是在求本来这些数据的平均数。(板书)

我们说,4是3、7、2这3个三个数的平均数。

那么小调皮的投篮水平也是4,这个4又是哪些数的平均数呢?

生:他投了3次,所以4是3、4、5的平均数。

师:这个4能代表小丁丁第一次的投篮水平吗?能代表他其次次的投篮水平吗?能代表他第三次的投篮水平吗?我们辛劳了那么久,结果这个4既不能代表第一次的水平,又不能代表其次次的水平,也不能代表第三次的水平,那它到底代表的什么呢?

师:平均数不代表某一次的水平,而是代表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整体水平。(板书)

3、师:最终轮到教师投篮了,教师想要4次投篮机会,小伴侣会同意吗?为什么?

师:小丁丁笑了,教师,我们比的是平均水平,又不是比总数,你投好了,还要除以4,投得差了,仍然要除以4,更差了。我们就同意你投4次。

教师第一次1分钟投进了4个,其次次6个,第三次5个。到这里教师心里非常懊悔,假如只投三次就好了。教师想就此收手,你们猜3个小伴侣会同意吗?为什么?教师假如投第四次,可能赢吗?也可能输。

教师第四次投中了1个。我赢了还是输了?算一算。

假如我第四次投中了5个,我的水平是多少?假如第四次投中了9个呢?

三、练习

1、姚明比平均身高高,既然有人比平均身高高一点,就有人的身高……

不然移多补少补给谁去呢?

2、平均身高160,但不是人人都160,排在中间的人一定是160吗?

3、平均水深才110,所以以他140的身高绝对淹不死,是吗?

生:这是平均水深,是移多补少的结果,是求和均分的结果,大概有些地方比140深得多。

展示水下图片。

师:把握了平均数以后,回到生活中再来看在这些数据还会上当吗?

4、有一则调查新闻,说先在的男性平均寿命是71岁。30年过去了,男性平均寿命从68升高到了71,该兴奋还是伤心?可是一个老爷爷看到新闻都伤心得哭出来了,他今日刚过了70岁生日,你觉得他为什么会伤心?他有须要去伤心吗?说明他不懂平均数。你懂不懂平均数?你能用今日学的本事来劝劝他,让他喜笑颜开吗?

5、想不想猜一猜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还是短?展示。《20xx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4岁。

五班级数学教案篇六

一、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使同学在详细情境中理解与把握方程的意义,熟悉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同学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力目标:使同学在观看、思量、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受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体味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进展同学思维的灵便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同学在乐观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加强数学学问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同学仔细观看、擅长思量的学习习惯与数学应用意识,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学情分析

同学对于通过天平解决实际问题较感爱好,对于从各种详细情境中寻觅发觉等量关系并用数学的语言表述则表现出需要教师引领和伙伴互助,需要将自立思量与合作沟通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同学理解并把握等式与方程的意义,体味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体味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谈话导入展示,研究天平的作用及用途,平衡状态和倾斜状态各说明什么状况。平衡状态说明托盘两边质量相等,倾斜状态说明托盘两边质量不相等。

活动2【讲授】探索授新

一、熟悉等式与方程。

1、展示(一),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左边20克和30克,右边50克。提问:你看到天平怎样?天平平衡,说明什么?(生:说明两边质量相等。)你能用式子表示两边物体之间的质量关系吗?(20+30=50)为什么中间用等号?指出:像这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就是等式。

2、展示(二),把左边的其中一个20克砝码换成x克,观看天平,出于什么状态,说明什么问题?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x+30=50)

3、展示(三),把左边托盘中的一个x克的砝码拿走,右边的50克砝码换成30克,观看天平,出于什么状态,说明什么问题?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x>30,30<x)

4、展示(四)天平图你能用式子表示两边物体之间的质量关系吗?(X+X=100或2X=100)

5、展示(五)天平图你能用式子表示两边物体之间的质量关系吗?(10+X<80或80>10+X)

6、展示刚才5道不同的式子。让同学分组研究对5道式子举行分类。(提醒:要按一定的标准举行分类。)指名分类,要求说出分类标准。

7、对“是等式的”与“含有字母的”式子举行再次分类。“是等式的”分为“不含有字母的等式”、“含有字母的等式”。“含有字母的”分为“含有字母的等式”、“含有字母的不等式”观看“是等式的”中“含有字母的等式”与“含有字母的”中“含有字母的等式”发觉了什么?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8、师小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你能举出一些方程吗?(先指名说,后同桌互说。)

9、揭示课题:熟悉方程。

二、熟悉等式与方程关系

1、仔细观看刚才的

(1)20+30=50

(2)x+30=50(5)2X=100

问:

(1)是等式吗?是方程吗啊?

(2)是方程吗?是等式吗?

2、小结:是方程一定是等式,是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你能不能用图形表示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吗?

引入集合圈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新知

1、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为什么?

①35-=12()

②+24()

③5+32=47()

④28<16+14()

⑤6(a+2)=42()

2、请学生们自己写出方程与等式各3个。

3、张强也列了两了式子,不当心被墨水弄脏了。猜猜他本来列的是不是方程?

4、推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方程()

(3)方程是等式,等式也是方程()

(4)3=0是方程()

(5)4+20含有未知数,所以它是方程()

5、列出方程

(1)x加上42等于56。

(2)9.6除以x等于8。

(3)x的5倍减去21,差是14。

(4)x的6倍加上10,和是20.8。

6、看图列出方程。

列方程时,普通不把未知数单独写在等号的一边

7、先读一读,再列出方程

(1)一辆汽车的载重是5吨,用这辆汽车运x次,可以运40吨货物?

(2)一瓶矿泉水的价格是2.5元,一个面包的价格是x元,买2个面包和1瓶矿泉水一共花了11.9元。

四、课外小学问,介绍方程的历史,让孩子们体味学习方程的用途。小结,利用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心得?你还想学习方程的那些学问?

板书设计:

熟悉方程

20+30=50

x+30=5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x>30方程一定是等式;

2X=100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10+X<80

五班级数学教案篇七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五班级下册103-105页及练一练和练习十九1-3题。

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是在同学已把握了圆的基本特征和圆的周长公式的基础上,引领同学探究并把握圆的面积公式。利用3个例题教学,采纳两种不同的的策略,推导出圆的面积,让同学充分感触到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时,一要重点引领同学用数方格的办法计算圆面积及对相关数据举行分析和比较的过程中,发觉圆的面积和以它的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之间的近似关系;二要掌握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圆可以转化成过去所学过的什么图形;二是转化成的这个图形与本来的圆有什么联系。最后利用应用实践让同学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胜利体悟,增加同学学习数学的信念。

学情分析:

1、同学已有学问基础

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同学已经熟悉了圆,会求圆的周长,在学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已经学会了用割、补、移等方式,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问题。因此教学本课时,可以引领同学用转化的办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2、对后继学习的作用

圆面积的计算是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等内容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

(2)经受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把握圆的面积公式。

(3)培养同学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容易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办法:

经受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悟试验操作、规律推理的学习办法。

3、情感与态度:

感悟数学学问内在联系的规律之美,体悟发觉新学问的欢乐,增加同学的合作沟通意识,培养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正确把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预备:

1.CAI课件;

2.把圆16等分、32等分和64等分的硬纸板若干个;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投影展示草坪喷水插图

师:请大家观看这幅插图,说说从图中你能发觉数学学问吗?

同学观看、研究并沟通:

生1:我能发觉喷水头转动一周所走过的地方刚好是一个圆形。

生2:这个圆形的半径就是喷头喷水的距离,也就是5米;周长就是喷水所走过的路线;

生3:这个圆形的中心就是喷头所在的地方。

师:请大家说说这个圆形的面积指的是哪部分呢?

生4:被喷到水的草坪大小就是这个圆形的面积。

师: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求喷水头转动一周灌溉的面积有多大。(板书:圆的面积)

二、自主探索,合作沟通:

1、课件先展示一个正方形,再以正方形的一个顶点为圆心,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请同学观看: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什么有关系?假如半径是r,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板书:正方形的边长=圆的半径r

正方形的面积=r2

2、猜测: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多少倍?你是怎样想的?

3、教学例7

⑴谈话:刚才我们猜测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下面我们用数方格的办法来讨论。

⑵课件展示例7第一幅图表,请学生们根据图表的要求数一数,算一算,把表格填完整,再在小组里沟通。

⑶小组汇报(实物投影出示同学填写的表格)

⑷刚才我们利用一个圆验证了我们的猜测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一些,而一个圆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再找两个圆用同样的办法验证。课件展示例7的其次幅图表,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⑸小组汇报沟通

⑹谈话:利用猜测、验证,我们都认为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一些,我们知道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半径r,正方形的面积等于r2,那么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S=r2×3倍多

[设计意图]

让同学认真观看正方形和圆的关系后大胆猜测圆的面积是正方形的多少倍,接着从同学认识的“数方格”初步验证猜测,为进一步探究圆的面积公式作预备,获得的结论与例8推导出来的公式相互印证,能使同学充分感触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加深对有关圆形转化办法的体味。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1)以前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学生们回想一下,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利用回忆这三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你发觉了什么?

(3)能不能把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2、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1)拿出已预备好的学具,说说你把圆剪拼成了什么图形?

(2)同学小组研究。

看拼成的长方形与圆有什么联系?

同学汇报研究结果。

(3)课件演示:请看大屏幕,把圆分成16等份,拼成了近似平行四边形,再分成32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分成64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你发觉什么?(假如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临近于长方形。)

(4)你能按照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生边答师边演示课件。

生答:由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半径。

由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r

S=πr2师小结公式S=πr2,让同学小组内说说圆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5)读公式并理解记忆。

(6)要求圆的面积必需知道什么?(半径)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教学例9

(1)课件展示例9;

(2)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3)同学自己试做;

(4)讲评,注重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2师:“教师的家中新买了一张圆桌,你们想看吗?(老师用电脑显示图片)为了庇护好桌面,我想为桌面配一块和桌面一样大的玻璃,但不知该画一块多大的玻璃?(电脑中标示出桌面直径)。

五、全课总结,课后延长:

1、今日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圆面积的计算办法,我们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3、小结:这节课我们利用猜测、动手操作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来验证猜测,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办法,希翼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大胆猜测,勇于探究,解决生活中的数知识题。

六、布置作业

1、第107页的第1-3题。

2、找出身边的圆,同桌合作量一量半径,算一算面积(完成试验报告单)

测量物直径(厘米)半径(厘米)面积(平方厘米)

七、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S=r2×3倍多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r

S=πr2

教学反思

本课时从生活中喷水头灌溉农田这一生活场景引入,使同学理解了推导圆面积公式的须要性,激活了同学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同学的乐观性,使全体同学乐观参加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在剧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下,同学凭借已有些生活阅历和学问阅历,发挥自己的想象,从估量到公式的推导;从数方格到剪拼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在同学把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办法,熟悉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举行教学的,教学时遵从同学的熟悉逻辑,从同学的生活阅历和已有些学问动身,重视同学猎取学问的思维过程,。重点引领同学将圆割拼成已学过的图形,组织同学动手操作,让同学主动参加学问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从而正确把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五班级数学教案篇八

一、共享目标:

1、利用与同学沟通《课程纲要》,了解本学期数学学习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评价。

2、利用了解老师对同学的评价办法,激活同学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二、共享重点:

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和评价办法。

三、共享难点:

利用共享《课程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四、共享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学生们,今日是开学的第一课,大家都拿到了新课本,教师看到有些学生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头翻阅新书,那么今日这节课,教师将和学生们一起沟通和认识本学期我们将学到哪些新学问。

(二)、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一册书有七个单元,及每单元内容的主题。

师:这学期的数学课,将由学校数学五班级下册这本书陪伴我们共同度过。这本书有七个单元内容。我们也许要用三、四个月的时光学习完这些内容,下面就是让我们走进书中看看吧!

2、了解每单元的内容(同学们先看,利用翻阅找出每一单元的重点,教师总结适当按照同学的发言总结如下)

(1)、数与代数(按领域划分):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同学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详细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究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究并把握分数乘法的计算办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容易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味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同学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详细情境,借助操作活动,探究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借助图形语言,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办法,并能正确计算;了解倒数的含义,能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应用方程解决有关的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体味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分数混合运算”。同学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并能够正确举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容易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味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结合详细情境,能运用方程解决有关的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第六单元“百分数”。同学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受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味引入百分数的须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运用百分数表示事物;探究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能举行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之间的互化;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容易实际问题(包括运用方程解决有关的问题),感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味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2)、空间与图形:

其次单元“长方体(一)”。同学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利用观看、操作等,熟悉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绽开图;结合详细情境,探究并把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办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容易的问题;经受绽开与折叠、寻觅逻辑等活动,进展空间观念和探究逻辑的能力。

第四单元“长方体(二)”。同学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利用操作活动,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熟悉体积(包括容积)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会举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触1米3、1分米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探究并把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办法,并能解决容易的实际问题;探究某些不规章物体体积的测量办法;在观看、操作等活动中,进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统计”。同学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受收集数据、收拾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体味统计的作用,进展统计观念;利用实例,熟悉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能按照需要,挑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利用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按照详细问题,能挑选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能从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故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容易的统计图表。

(4)、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支配了两个大的专题性的综合应用,即“数学与生活”、“数学与购物”,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学问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在其他详细内容的学习中,支配了某些综合运用学问解决容易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同学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学问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感触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阅历和办法,进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举行思量的能力;感触数学学问间的互相联系,体味数学的作用;在与伙伴合作和沟通的过程中,进展数学学习的爱好和自信念。

(5)、收拾与复习:

教材支配了两个收拾与复习。收拾与复习转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意进展同学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收拾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收拾,提出数知识题并试试解答和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舞同学对学过的学问举行回顾与反思,能运用列表或采纳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举行容易的梳理。

“运用所学的学问提出相关的数知识题,并试试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同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学问的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味与长进。

3、了解课程目标(由于同学对囫囵了解不够,需要教师多加说明和解释)

(1)结合详细情境,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把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娴熟地计算。

(2)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熟悉它们绽开图的外形,理解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

(3)理解倒数的意义,把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娴熟地计算。

(4)熟悉理解物体体积概念,熟悉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把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办法。

(5)把握分数乘法、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学问和技能解决容易的数知识题。

(6)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娴熟地举行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并能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7)熟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并能针对详细问题挑选使用。

(8)利用实践活动,体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4、沟通办法,轻松学习

师:为了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大家共同来想想方法,我们应当实行哪些办法来协助我们有效的达成目标呢?

提出学习建议:

(1)、课前预习。

预习的办法:看一看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日学习的学问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试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

(2)、课后收拾。

要养成先复习当天学习的学问,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收拾的习惯。

(3)、课堂听讲。

一要认真看老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要全神贯注地听教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学生的发言;三要乐观思量、联想;四要踊跃发表自己的主意,有困窘应发问,敢于质疑。

(4)、检查验算。

要养成做完每道题都能准时仔细检查验算的好习惯。

5、沟通评价办法,增进学习信念

为了让大家在日常学习中即使发觉自己的长进,教师特地制定了一套评价计划来评价学生们的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作业评价。

对于作业彻低正确的同学本子上打优,稍差的打良,再差点就打合格。

字写得端正的,会再得到一个A,稍差的得B。

(2)、考试评价。

满分的盖3个“数学之星”;90分以上的盖2个“数学之星”,对于成果有长进的,同样可以盖1个“数学之星”。

另外,书写也是评价的内容之一,每次卷面干净的,可附加2分。

(3)、帮带评价。

一个后进生都配备一个小教师,负责教他,对于学习任务完成好的也举行嘉奖制度,如小教师能让自己的学校生准时纠正作业的,同学和小教师都盖一个“数学之星”。

5、加油鼓舞、树立信念

请学生们对自己说一句鼓舞的话来为自己打打气吧!

把对自己鼓舞的话记录在课本的首页,让我们不断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

五班级数学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把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办法。

(二)利用题目设计,对同学举行思想品德教导。

(三)培养同学灵便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求平均数的意义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办法。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办法。

教学用具

教具:电脑软件、投影片。

学具:推断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预备

1.口算。

①小明有12本书,小有20本书,小明和小平均每人有几本书?

②五(3)班做好事28件,五(4)班做好事36件,平均每个班做好事多少件?③五班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其次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

由同学自己解答(列式计算)针对第③题提问:

①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②求平均数必需知道什么条件?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投中总个数÷组数。

(二)学习新课

1.展示例1:

五班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其次组11人,共投中33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读题后,同学分组研究思量题。(投影片)

①例1和预备题③比较,题目有什么异同?(从条件和问题两方面考虑。)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需先知道什么条件?

在同学回答基础上,板书:投中总个数÷全班总人数。

老师: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题目中给了吗?怎么办?

②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知道之后,怎样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试试自己列式,然后研究纠正。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8+33+23=84(个)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11+9=30(人)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84÷30=2。8(个)

老师:综合算式怎样列?(同学试列式,再研究纠正。)

板书:(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老师:对照例1和预备题③你能发觉解答办法有什么异同吗?为什么会浮现这种不同的状况?

2.展示例2:(投影片)

下表是五班级二班3个组投中篮球状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老师:例2和例1比较,有什么异同?

明确:例1和例2的问题一样,但已知条件不同。

老师: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要知道什么条件?(同学试做,然后说出自己的列式和思路,充分研究,假如有不同看法相互交换,最后弄清怎样是对的。)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5×12+3×11+3。2×10=95(个)

由同学完成。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________个。

老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板书:(2。5×12+3×11+3。2×10)÷(12+11+10)。

研究:对照例2和例1有什么不同?解答时应当注重什么问题?

老师:求平均数时,有时不能除尽,这时需要按照详细状况取近似值。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小亮读一本书,前4天平均天天看6。25页,后3天平均天天看8页。小亮这一星期平均天天看多少页?(先说思路,再列式计算。)

2.推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小李加工一批零件,前2时加工28个,后3时加工36个,平均每时加工多少个?

[

]

A.(28+36)÷(3+2);

B.(28×2+36×3)÷(3+2);

C.(28+36)÷2。

②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5时平均每时行60千米,后3时平均每时行56千米,这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

]

A.(60+56)÷(5+3);

B.(60+56)÷2;

C.(60×5+56×3)÷(5+3)。

(四)课堂总结(同学总结)

老师: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应注重哪些问题?

①明确问题求的是什么平均数;

②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五)布置作业课本P15:1,2,3,4,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较容易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上举行的。重点是让同学理解并巩固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办法,其中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办法是难点。利用预备题与例1的对照突出重点,同学把握求平均数的办法,同时培养同学分析、比较的能力。让同学充分研究、试试例2,培养同学自立解答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了难点。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例1,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办法的理解,共分3层。

第一层:由预备题与例1对照,找出异同点;

其次层:由问题动身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三层: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

其次部分:教学例2,强调按照题意确定算法,可分3层。

第一层:展示例2,审题找出与例1的异同点;

其次层:分组研究解题办法;

第三层:列出分步、综合算式。

第三部分:对照例1、例2,找出异同点,从而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解题办法的理解。

板书设计(略)

五班级数学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同学把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分。

2、使同学利用自主探究,把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同学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1、把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分。

2、把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