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徽州楹联课件_第1页
校本课程:徽州楹联课件_第2页
校本课程:徽州楹联课件_第3页
校本课程:徽州楹联课件_第4页
校本课程:徽州楹联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校本课程:徽州楹联课件校本课程:徽州楹联

校本课程:徽州楹联

徽州楹联,对仗工整,读来琅琅上口。而其中道理,尤为深刻,凝聚着徽州人世世代代的人生体验,饱含哲理,彰显睿智,传承不息,成为徽州文化的集中反映。

什么是楹联

楹联,又称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什么是楹联楹联,又称对联,俗楹联的分类从字数多寡来分类一字联墨(对)泉这是最经典的一字联。"墨"字上部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为"白"字。各属于颜色的一种,且词义相反。两个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又同属于“五行”之一。此联还有另一种对法:墨(对)柏同“黑”、"白"相对,自“土”、“木”依为五行,且"墨"由"柏"来,可谓"墨柏"。二字联春花(对)秋月汉赋(对)楚辞书山(对)学海红玉(对)丹瑶三字联水底月(对)镜中花孙行者(对)祖冲之水帘洞(对)花果山飞鸟尽(对)良弓藏独角兽(对)比目鱼楹联的分类从字数多寡来分类四字联

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山清水秀(对)人杰地灵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百花齐放(对)百家争鸣五字联爱君希道秦(对)忧国愿年丰翱翔一万里(对)来去几千年半浸中华岸(对)旁通异域船苞蔵成别岛(对)沿浊致清涟六字联云无心以出岫(对)鸟倦飞而知还岂能尽如人意(对)但求无愧我心竹雨松风琴韵(对)茶烟梧月书声行止无愧天地(对)褒贬自有春秋四字联七字联既闻山石无假色(对)亦知草木有真香卜邻喜近清凉宅(对)与客同参文字禅万里秋风吹锦水(对)九重春色醉仙桃千秋笔墨惊天地(对)万里云山入画图松叶竹叶叶叶翠(对)秋声雁声声声寒点灯登阁各攻书(对)移椅倚桐同玩月八字联山水有灵亦惊知己(对)性情所得未能忘言门有古松庭无乱石(对)秋宜明月春则和风金铣玉徽仙藻灵艳(对)麟宗骥旅丽木离披丝竹同清当天合曲(对)山水齐朗映日生文多字联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墨(对)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七字联按篇幅长短分类1.短联(十字以内)2.中联(百字以内)3.长联(百字以上)等。按修辞技巧分类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按篇幅长短分类按联语来源分类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按联语来源分类按用途分类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按用途分类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5.行业联: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的运用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其适用范围和内容特色看,它仍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6.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或向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象的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联等若干子类。7.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5.行业联: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8.学术联:是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对联。这种学术性质指的是在内容和用途上不属于上述几大类的某种专业性质。其内容往往比较专门,带有某种学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联、佛教联、道教联等。从对联的运用范围及发展空间而言,有必要将学术联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如《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一书,就以对联的方式将许多佛教人物与佛教义理比较系统地写成了一部学术专著。推而广之,也可将许多科学知识或其他学问道理用对联的方式加以撰写,并且在内容上突出其学术或专业性质。9.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谐趣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8.学术联:是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对联。这种学楹联的格律要求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二是词性相当。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楹联的格律要求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徽州楹联文化徽州楹联文化

楹联文化是一种艺术性与实用性并存的文化形式,而徽州楹联有其独特的文化。我们古徽州地处安徽省南部黄山、齐云山之间的东南丘陵地区,其政治区划从隋唐直至明清基本未变,基本上是一个具有稳定性和完整性的文化地理范围。徽州文化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因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整合了中原文化,使徽州地区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为了“东南邹鲁、礼仪之邦”,故而古徽州虽以“经商为第一生业”,其文化却呈现出与商贾文化截然不同的风貌。徽州文化在思想、艺术、建筑等各方面都有其光辉灿烂的历史:新安理学发源于此,这使得“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儒思想和“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理不计其功”的节义思想在徽州地区一直传承下来。理学思想在徽州盛行,最终发展出具有徽州地方特点的忠孝节义传统。

徽州文化见证了徽商形成、发展到逐步衰落的全过程。明清徽商凭借“锐意进取、勤勉刻苦、诚信不欺、义以天下、回报社会”的经营理念和“货真”“价实”“量足”“守信”的经营方略,活跃于四方,创下“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的佳话。而徽州的楹联文化,凭借楹联的文化凭证作用,则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徽州历史的发展和徽商的传承与风貌,以特殊的形式承载着徽州的文化和历史。一位知名的徽文化学者曾经这样说:“官方的史乘,让我们认识的是徽文化历史的骨骼,而徽州的村落,则让人了解明清历史文化血肉的丰满。”历来辑录和编纂楹联,多以名胜古迹为主,对农村乡土楹联多有忽视。而徽州楹联则具有悠久的历史,流传至今的楹联始于明代,盛于清代。清代徽州地区的方志中《古迹志》《杂闻志》等部分中都记载了大量楹联,而在《艺文志》中也记载有楹联辑录的书籍存世。徽州文化见证了徽商形成、发展到逐

“孝弟传家根本,读书经世文章”、“惜食惜衣惜财原惜福,求名求利求己胜求人”……在徽州古民居内,处处可见字体俊秀、耐人寻味、雅俗共赏的楹联。透过其中的妙语佳句,我们得以探寻徽州人重商、重仕、崇善的人生哲学。(一)徽州楹联的艺术审美作用。楹联作为一种文学载体,其首要价值就在于审美。从形式上看,楹联是由骈文和律诗派生出来的,且随着楹联技巧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具备了诗、词、曲等文学形式的某些优点和特色,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特征和实用价值。它具有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简练,但既能叙事绘景,又可写意抒情,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运用使其具有意象美。

“孝弟传家根本,读书经世文章”、“惜食

“白云深处仙境,桃花源里人家”,引用古文诗句来赞美西递风光。加之与独特的徽派建筑和精美的书法相配合,不论是文辞华丽还是朴素质拙,都有其不可忽视的艺术审美作用。徽州城镇乡村古民居的楹联有许多是出自名家之手,其内容也是来自众多名篇名句,如来自郑板桥的名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寿者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中,“仁者寿”这一论调出自《论语》。(二)表达与认识作用。作为最广泛使用也最容易创作的文学形式,楹联从出现以来就一直是作者表达志向、祝愿等的最佳方式,而其雅俗共赏的特点也最容易为感知者所认识。徽州由于其独特的文化氛围,重文崇善的传统影响了古徽州人的思想,主人的志向和愿望等就会表现在楹联上。如“云巢古木千章秀,花吐芳池一镜香”,表达了主任向往隐者生活的愿望。“白云深处仙境,桃花源里人家”,引用

(三)教化育人作用和文化凭证的作用文化通过传播和继承,对现在和后世的人产生影响。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民间文体,其雅俗共赏的特点,与受儒家思想影响形成的伦理教化内容结合,对感知者起着很强的教育作用。楹联在其传播过程中,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均有极强的效应。这种作用在古徽州楹联文化中体现尤为深刻,古徽州以“经商为第一生业”,但其与其他传统商业地域不同的地方在于,徽州地区的文化并没有表现出重商主义的特征,反而在新安理学的熏陶和影响下,儒家思想的忠孝节廉、轻利重德、三纲五常、劝学为善、克制欲望、遵守礼节等内容显得更为重要。(三)教化育人作用和文化凭证的作用1、薪火相传的宗亲意识。徽州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强宗大族历来聚族而居。康熙《徽州府志》记载:“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徽州文化的这一特点表现在楹联上,一是祠堂中保存的楹联文化相对完整,二是楹联中多有体现团结奋进、恪守族规、光宗耀祖的内容。如冯村冯氏宗祠叙伦堂联:“叙穆叙昭,祖有德,宗有功,具见诒谋远大;伦常伦纪,孙可贤,子可孝,即能继述绵长。”又如冯村冯氏宗祠六顺堂联:“六子显荣,未敢希踪卞氏;一门和顺,庶几勉效蒋家。”再有上庄胡氏宗祠中胡适所题:“俎豆馨香,跻跻跄跄。同庆此、祖宗神灵所在;水源木本,孙孙子子。莫忘了、艰难缔造之功。”又如李家凉亭的格言联:“养痈最是关心患;解唈常昭齐物功。”再有荆墈石栈道上岭亭联:“且坐为佳,到此何妨小憩;浮生若梦,劝君不用多忙。”栈岭路亭联:“亭概不辉煌,仅供一尊小佛像;茶汤倒清澈,足舒千百众人喉。”如西递敬爱堂中的一幅“志在圣贤才为豪杰,先从立训,推求谨言慎行;隐符象纬达济黎民,细取贻谋,体认敷政宣猷”、“天经地义惟伦叙,伦明肫肫,慈孝友恭,纯心安止;帝典王谟以钦终,钦始秩秩,修齐平治,大道率由”。这些楹联中蕴含了对后人道德修养、为人处世之法的教导和期望,可以说是祖辈对后辈子孙的训导之言。

1、薪火相传的宗亲意识。徽州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保

2、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和气生财的理念。徽商辉煌数百年,凭借的既是审时度势,把握商机的经商素养,更有自力更生、乐观向上、儒商结合的“徽骆驼、绩溪牛”的巨大精神力量支持。直至今日,还有许多楹联表达着这方面的内容。著名徽商产业胡庆余堂中就有一联反映了徽州人对读书与经商关系的看法,同时也体现着绩溪人知难而进、乐观开明的品质。如“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收成难,知难不难”,体现了他们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艰苦创业。“言传身教育美德,吃苦耐劳牛精神”“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誉群言”,体现了徽州人与人和气相处的处事观。又如旺川财神庙联“福应自求,拜神何益;财源己有,积德而生”,更体现了“徽骆驼、绩溪牛”自力更生的决心和有德行四方的淡定。

2、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和气生财的理念

3、见贤思齐的立身处世态度。人生在世,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对待别人,如何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品位,是一门大学问。徽州楹联,特让人长学问。如徽州楹联“气忌燥,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胆欲大,心欲细,智欲圆,行欲方。”这里把做人的诸多方面都一一涉及到了。人的精神状态要沉稳,语言要慎重,对自己的才华不要炫耀,对学识的追求要孜孜不倦,遇事敢于决断,思考问题应缜密,处理事物要懂得变通的智慧,行文举止应落落大方。一连八个排比句,其语气仿佛是一位长者、智者的谆谆告诫。再如“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此联奉劝家长要相信儿孙自有儿孙的生活道路,不要一味地为儿孙操心出力。又如“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做人。”要排除烦恼,就要做到无我,历尽了各种艰难,在人生中便没有什么可怕了。还有“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非。”要经常检点自己的不足,不要议论别人的短处。有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之意。

3、见贤思齐的立身处世态度。人生在世,如何认识

在处世方面,徽州楹联中所蕴涵的“和谐”精神特别值得称道。“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将邻里之间比喻鱼水关系,即生动又贴切。“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令人想起安徽历史上“六尺巷”的故事。对别人的谦让、宽容,实际上也使自己获得了开阔天地。同样内容的楹联还有:“善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学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无限生机。”“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这是明代杨继盛(号椒山)的两句诗。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从青年时就喜欢这两句,并照此去做。前一句难就难在“遇事”这两个字上,即有时能虚怀,有时并不能怎么虚怀。第二句难在“察”字上。察,不是一般的察言观色,而是虚心体察,这样才能从群言中吸取智慧力量。”徽州人将这两句诗作为楹联,是告诫自己遇事或与人交往时应有的气度和品格。“藏精明于浑厚,养刚大以和平。”充满人生辩证法,精明与浑厚,刚大与和平是可以兼容统一的。“好书不厌看还读,良友何妨去复来。”提倡读好书,交益友,良友与好书都重要。有时“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处世方面,徽州楹联中所蕴涵的

在古徽州地区盛行佛、道教,崇尚因果轮回,因此,在发家致富的同时,古徽州人依然与人为善为子孙后代积阴德,在家乡修祠堂、建学堂、铺路修桥。这种思想在楹联中就有体现,“善为玉宝一生用,心做良田百世耕”;而三教结合的文化熏陶,使古徽州人十分重视品德的修养和知识的学习,如“万石家风惟孝悌,百年事业在诗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在古徽州地区盛行佛、道教,崇尚因果4、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古徽州以“经商为第一生业”,但其与其他传统商业地域不同之处,在于徽州地区的文化并没有表现出重商主义的特征,反而在新安理学的熏陶和影响下,耕读文化显得尤为厚重。儒家思想的忠孝节廉、轻利重德、尊老爱幼、三纲五常、劝学为善、克制欲望、遵守礼节等内容和农耕文化注重土地、重视农业的特征在民居楹联中都有潜移默化的体现。这种类型的楹联常常与牌楼联系密切。如为一孩童考中秀才而建的巧川木牌楼联,以此劝学:“明清两代无双事;上下三村第一人。”又如徽州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唯俭与勤”,“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勤俭持家,孝悌为本。”“勤俭温恭寿者天相,和平忠厚载福之基。”“一生得力知勤俭,千古存心致礼仁。”即是教导子孙以耕种或读书出仕传家,以勤俭持家,形象地体现了古徽州耕读并重和勤俭持家的文化传统。4、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古徽州以“经商为第一生业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世间所做的事情很多很多,只把读书作为第一等好事,可见对读书的重视,对知识的尊崇。这幅楹联在膺福堂见过,在别处也多次见过,足见它受人喜爱的程度。“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意思是说要出人头地必须积善,要儿孙有出息必须读书。把读书作为培养子孙的必由之路,与为善放在同等地位。“读圣贤书明体达用,行仁义事致远经方。”意思是只有读圣贤书才能明察事理,只有做事仁义才能有大的作为。“敦伦在读书,大业惟修德。”“振家声还是读书,绵世泽莫如积德。”这两幅楹联强调的是无论是做人、立业、还是提高家族的声望都离不开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世间

5.寺庙道观中超越宗教界限的超然之风与祈福祝愿之心。徽州文化中有一个特点在于佛、道、三教相互融合和相互影响,表现在楹联文化上,就出现了一批具有哲学意味而宗教界限并不明显的寺观楹联。如梧川村芦山寺联,品来意蕴悠长,回味再三:“洗砵有时逢上客;无缘定不到寒山。”同时,在古村落中,对于神灵的供奉远胜于宗教的信仰,或者说,由于神灵的供奉多带有家神、族神的意味,使得古徽州村民看待土地、城隍等神灵比佛道寺庙的供奉更为亲近,又或者说,寺庙道观在农村地区,都不可避免的家神化,这是人民在面对信仰时的自我创造,也是宗教在向农村扩展时的必然趋向。如银屏寺偏殿联,就将佛教中“诸相皆空”的教义同乡民寻求庇护的祈愿相结合:“花花世界,须知富也空,贵也空;百岁无多,笑尔辈,自寻烦恼;茫茫众生,哪个苦不怕,死不怕;九华虽小,到此地、能发慈悲。”又如药师庙大殿联“说法度人,指点迷津开觉路;垂方救世,驱除奇病尽回春”,则代表了徽州地区由土地庙、关帝庙、药师庙、观音庙、龙神庙、五猖庙共同构成的地方神系统的祈愿方向。

5.寺庙道观中超越宗教界限的超然

6.近现代具有时代特色的楹联。进入民国以后,战争打破了徽州的安宁。楹联上也可反映出智慧勇敢的先民们斗争情况。国运多舛,邑人亦共赴国难。烈士张银祥在下扜山口英勇就义,邑人冒险为之安葬,题联于墓前,联虽不工,其情切切:“壮士烈血,染红山川;九华星火,燎原皖浙。”抗日战争时期绩溪县长王贻锷曾为十里岩关帝庙题写一联:“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单刀会鲁肃,江东将相尽寒心。”同样是十里岩关帝庙,还有一联题于文革时期,当时庙中有“江南第一像”之誉的塑像在运动中被捣毁,看庙的老妪心甚痛惜,请人题写此联:“周仓掉刀,剩下赤手空拳,如何用武;少帅失印,光凭白纸黑字,怎么行文。”

6.近现代具有时代特色的楹联。进入民

徽州的楹联中丰富的人文内蕴,不仅是古徽州人自我抒发或对后代的期盼,还从一个侧面真实的反映出徽州历史的发展和徽商的传承与风貌,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承载着徽州的文化和历史,这就是楹联的文化凭证作用。不论从楹联的内容、发展历史还是楹联的艺术价值看,徽州楹联文化都十分兴盛。究其原因有三:第一,徽州文化的土壤厚重,为徽州楹联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历史基础与文化基础,使得徽州楹联文化极为丰富多彩;第二,徽州耕读传家的传统,使得读书习字成为徽州家庭培养子女的必修课,不论进境如何,总有书香熏陶,因而为徽州的楹联文化提供了创作与欣赏基础。第三,徽州的特色建筑为徽州楹联文化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除了前文述及的中堂之外,“三厅两过厢”的建筑风格使得民居建筑中廊柱极多,即使是最简单的“一进式”三厅两过厢也有将近二十根廊柱,这廊柱即为楹联文化的优良载体。徽州的楹联中丰富的人文内蕴,不仅徽州楹联赏析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更是其中的道理,颇为深刻,把徽州人读书营商的艰难生活道路,大白于广众;创业与守成的谆谆教导,晓喻以天下。“一个效好便好”和一个“知难不难”,明了轻松,极普通的辩证法道理,用得恰到好处。读罢,一个被浓缩了的徽州人的形象便很快跃然纸上:认真读书,悉心经营,艰苦创业,谨慎守成。把“劝世文”贴在墙上,这也是西递村人的一大特色。徽州楹联赏析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里存一点子种孙耕。这副对联大概是功成业就人家的自勉。一般当了官,有了钱的人家,很容易扬跋扈,财大气粗。古代官僚、豪绅有之,当今社会也有这种现象,这是有阶级社会的一种通病。共结果是“一害人民,二害自己”。试看有多少“一阔脸就变”的势利小人,其结果都落得个“忽喇喇将大厦倾”的不得善终的下场。在古代社会,便以儒家的正统思想来进行说教和约束。西递村出过不少大官和商人,如声名显赫的剌史公胡文光,江南六大豪富之一的胡贯三,如不加检点,很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这副对联虽然有不少世俗之气,倒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凡事都要谦让,生活的天地才会宽阔。不能把事做绝,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子孙才不会吃苦头。妙就妙在这副对联一看就知道出自商人的手笔,而且是一个很有头脑的商人,小心翼翼,谦卑随和。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等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徽州人尝到了读书的甜头,无论经商,做官,都需要有知识,把读书列为“第一等好事”,实在不为过份。而行好积善,便是徽州人的处世之道。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好象是中国传统封建儒教的核心。姑且不论其“人上人”的动机如何,不怕吃苦,敢于拼搏,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莫不受一番艰苦磨练。而那种贪图享受或是靠吃“世袭饭”过日子的人,注定是要失败的。作为依靠自身奋斗起家的古徽州人,很懂得成才之路,充满艰辛,一定要有肯吃苦受累的“徽骆驼”精神。而“吃亏”,又是西递村人的一个创见了。回过头来说,古徽州的发达,靠的是徽商,类似商业性字眼多处出现,已超出一般人的概念。徽商,也是一种文化。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之九万里而南,以八千岁为春。这副对联在西递村的“大夫第”,署名:郑板桥。读了那么多的楹联,都未见到作者是谁,唯有这副对联板桥先生直书其名,可以见得当年大画家、大书法家、大散文家郑板桥的雉健雄风。不愧是大家手笔,字写得好,文章也做得好,出新脱俗,身手不凡。上联写的是身在小西递,看到全世界,要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豪迈气概。走出西递村,去追求生活的真谛。下联写的是不要满足于眼前既得利益,要有更高的奋斗目标。“八千岁”,可当作官居高位解释,也可当作千秋大业理解。把“九万里”与“八千岁”对仗,含蓄、隐谕,十分巧妙。一“南”一“春”,语不露,意不直,意义深远,美不胜收。之九万里而南,

徽州楹联所反映的明清几百年间人们思想、道德、伦理、教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是极其丰富且弥足珍贵的。2006年,作为古徽州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徽州楹联,被列入安徽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州楹联所反映的明清几百年间人们思想、道德、伦理、徽州楹联集锦徽州楹联集锦校本课程:徽州楹联课件校本课程:徽州楹联课件校本课程:徽州楹联课件校本课程:徽州楹联课件校本课程:徽州楹联课件校本课程:徽州楹联课件校本课程:徽州楹联课件校本课程:徽州楹联

校本课程:徽州楹联

徽州楹联,对仗工整,读来琅琅上口。而其中道理,尤为深刻,凝聚着徽州人世世代代的人生体验,饱含哲理,彰显睿智,传承不息,成为徽州文化的集中反映。

什么是楹联

楹联,又称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什么是楹联楹联,又称对联,俗楹联的分类从字数多寡来分类一字联墨(对)泉这是最经典的一字联。"墨"字上部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为"白"字。各属于颜色的一种,且词义相反。两个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又同属于“五行”之一。此联还有另一种对法:墨(对)柏同“黑”、"白"相对,自“土”、“木”依为五行,且"墨"由"柏"来,可谓"墨柏"。二字联春花(对)秋月汉赋(对)楚辞书山(对)学海红玉(对)丹瑶三字联水底月(对)镜中花孙行者(对)祖冲之水帘洞(对)花果山飞鸟尽(对)良弓藏独角兽(对)比目鱼楹联的分类从字数多寡来分类四字联

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山清水秀(对)人杰地灵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百花齐放(对)百家争鸣五字联爱君希道秦(对)忧国愿年丰翱翔一万里(对)来去几千年半浸中华岸(对)旁通异域船苞蔵成别岛(对)沿浊致清涟六字联云无心以出岫(对)鸟倦飞而知还岂能尽如人意(对)但求无愧我心竹雨松风琴韵(对)茶烟梧月书声行止无愧天地(对)褒贬自有春秋四字联七字联既闻山石无假色(对)亦知草木有真香卜邻喜近清凉宅(对)与客同参文字禅万里秋风吹锦水(对)九重春色醉仙桃千秋笔墨惊天地(对)万里云山入画图松叶竹叶叶叶翠(对)秋声雁声声声寒点灯登阁各攻书(对)移椅倚桐同玩月八字联山水有灵亦惊知己(对)性情所得未能忘言门有古松庭无乱石(对)秋宜明月春则和风金铣玉徽仙藻灵艳(对)麟宗骥旅丽木离披丝竹同清当天合曲(对)山水齐朗映日生文多字联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墨(对)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七字联按篇幅长短分类1.短联(十字以内)2.中联(百字以内)3.长联(百字以上)等。按修辞技巧分类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按篇幅长短分类按联语来源分类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按联语来源分类按用途分类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按用途分类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5.行业联: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的运用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其适用范围和内容特色看,它仍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6.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或向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象的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联等若干子类。7.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5.行业联: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8.学术联:是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对联。这种学术性质指的是在内容和用途上不属于上述几大类的某种专业性质。其内容往往比较专门,带有某种学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联、佛教联、道教联等。从对联的运用范围及发展空间而言,有必要将学术联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如《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一书,就以对联的方式将许多佛教人物与佛教义理比较系统地写成了一部学术专著。推而广之,也可将许多科学知识或其他学问道理用对联的方式加以撰写,并且在内容上突出其学术或专业性质。9.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谐趣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8.学术联:是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对联。这种学楹联的格律要求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二是词性相当。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楹联的格律要求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徽州楹联文化徽州楹联文化

楹联文化是一种艺术性与实用性并存的文化形式,而徽州楹联有其独特的文化。我们古徽州地处安徽省南部黄山、齐云山之间的东南丘陵地区,其政治区划从隋唐直至明清基本未变,基本上是一个具有稳定性和完整性的文化地理范围。徽州文化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因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整合了中原文化,使徽州地区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为了“东南邹鲁、礼仪之邦”,故而古徽州虽以“经商为第一生业”,其文化却呈现出与商贾文化截然不同的风貌。徽州文化在思想、艺术、建筑等各方面都有其光辉灿烂的历史:新安理学发源于此,这使得“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儒思想和“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理不计其功”的节义思想在徽州地区一直传承下来。理学思想在徽州盛行,最终发展出具有徽州地方特点的忠孝节义传统。

徽州文化见证了徽商形成、发展到逐步衰落的全过程。明清徽商凭借“锐意进取、勤勉刻苦、诚信不欺、义以天下、回报社会”的经营理念和“货真”“价实”“量足”“守信”的经营方略,活跃于四方,创下“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的佳话。而徽州的楹联文化,凭借楹联的文化凭证作用,则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徽州历史的发展和徽商的传承与风貌,以特殊的形式承载着徽州的文化和历史。一位知名的徽文化学者曾经这样说:“官方的史乘,让我们认识的是徽文化历史的骨骼,而徽州的村落,则让人了解明清历史文化血肉的丰满。”历来辑录和编纂楹联,多以名胜古迹为主,对农村乡土楹联多有忽视。而徽州楹联则具有悠久的历史,流传至今的楹联始于明代,盛于清代。清代徽州地区的方志中《古迹志》《杂闻志》等部分中都记载了大量楹联,而在《艺文志》中也记载有楹联辑录的书籍存世。徽州文化见证了徽商形成、发展到逐

“孝弟传家根本,读书经世文章”、“惜食惜衣惜财原惜福,求名求利求己胜求人”……在徽州古民居内,处处可见字体俊秀、耐人寻味、雅俗共赏的楹联。透过其中的妙语佳句,我们得以探寻徽州人重商、重仕、崇善的人生哲学。(一)徽州楹联的艺术审美作用。楹联作为一种文学载体,其首要价值就在于审美。从形式上看,楹联是由骈文和律诗派生出来的,且随着楹联技巧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具备了诗、词、曲等文学形式的某些优点和特色,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特征和实用价值。它具有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简练,但既能叙事绘景,又可写意抒情,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运用使其具有意象美。

“孝弟传家根本,读书经世文章”、“惜食

“白云深处仙境,桃花源里人家”,引用古文诗句来赞美西递风光。加之与独特的徽派建筑和精美的书法相配合,不论是文辞华丽还是朴素质拙,都有其不可忽视的艺术审美作用。徽州城镇乡村古民居的楹联有许多是出自名家之手,其内容也是来自众多名篇名句,如来自郑板桥的名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寿者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中,“仁者寿”这一论调出自《论语》。(二)表达与认识作用。作为最广泛使用也最容易创作的文学形式,楹联从出现以来就一直是作者表达志向、祝愿等的最佳方式,而其雅俗共赏的特点也最容易为感知者所认识。徽州由于其独特的文化氛围,重文崇善的传统影响了古徽州人的思想,主人的志向和愿望等就会表现在楹联上。如“云巢古木千章秀,花吐芳池一镜香”,表达了主任向往隐者生活的愿望。“白云深处仙境,桃花源里人家”,引用

(三)教化育人作用和文化凭证的作用文化通过传播和继承,对现在和后世的人产生影响。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民间文体,其雅俗共赏的特点,与受儒家思想影响形成的伦理教化内容结合,对感知者起着很强的教育作用。楹联在其传播过程中,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均有极强的效应。这种作用在古徽州楹联文化中体现尤为深刻,古徽州以“经商为第一生业”,但其与其他传统商业地域不同的地方在于,徽州地区的文化并没有表现出重商主义的特征,反而在新安理学的熏陶和影响下,儒家思想的忠孝节廉、轻利重德、三纲五常、劝学为善、克制欲望、遵守礼节等内容显得更为重要。(三)教化育人作用和文化凭证的作用1、薪火相传的宗亲意识。徽州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强宗大族历来聚族而居。康熙《徽州府志》记载:“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徽州文化的这一特点表现在楹联上,一是祠堂中保存的楹联文化相对完整,二是楹联中多有体现团结奋进、恪守族规、光宗耀祖的内容。如冯村冯氏宗祠叙伦堂联:“叙穆叙昭,祖有德,宗有功,具见诒谋远大;伦常伦纪,孙可贤,子可孝,即能继述绵长。”又如冯村冯氏宗祠六顺堂联:“六子显荣,未敢希踪卞氏;一门和顺,庶几勉效蒋家。”再有上庄胡氏宗祠中胡适所题:“俎豆馨香,跻跻跄跄。同庆此、祖宗神灵所在;水源木本,孙孙子子。莫忘了、艰难缔造之功。”又如李家凉亭的格言联:“养痈最是关心患;解唈常昭齐物功。”再有荆墈石栈道上岭亭联:“且坐为佳,到此何妨小憩;浮生若梦,劝君不用多忙。”栈岭路亭联:“亭概不辉煌,仅供一尊小佛像;茶汤倒清澈,足舒千百众人喉。”如西递敬爱堂中的一幅“志在圣贤才为豪杰,先从立训,推求谨言慎行;隐符象纬达济黎民,细取贻谋,体认敷政宣猷”、“天经地义惟伦叙,伦明肫肫,慈孝友恭,纯心安止;帝典王谟以钦终,钦始秩秩,修齐平治,大道率由”。这些楹联中蕴含了对后人道德修养、为人处世之法的教导和期望,可以说是祖辈对后辈子孙的训导之言。

1、薪火相传的宗亲意识。徽州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保

2、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和气生财的理念。徽商辉煌数百年,凭借的既是审时度势,把握商机的经商素养,更有自力更生、乐观向上、儒商结合的“徽骆驼、绩溪牛”的巨大精神力量支持。直至今日,还有许多楹联表达着这方面的内容。著名徽商产业胡庆余堂中就有一联反映了徽州人对读书与经商关系的看法,同时也体现着绩溪人知难而进、乐观开明的品质。如“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收成难,知难不难”,体现了他们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艰苦创业。“言传身教育美德,吃苦耐劳牛精神”“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誉群言”,体现了徽州人与人和气相处的处事观。又如旺川财神庙联“福应自求,拜神何益;财源己有,积德而生”,更体现了“徽骆驼、绩溪牛”自力更生的决心和有德行四方的淡定。

2、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和气生财的理念

3、见贤思齐的立身处世态度。人生在世,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对待别人,如何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品位,是一门大学问。徽州楹联,特让人长学问。如徽州楹联“气忌燥,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胆欲大,心欲细,智欲圆,行欲方。”这里把做人的诸多方面都一一涉及到了。人的精神状态要沉稳,语言要慎重,对自己的才华不要炫耀,对学识的追求要孜孜不倦,遇事敢于决断,思考问题应缜密,处理事物要懂得变通的智慧,行文举止应落落大方。一连八个排比句,其语气仿佛是一位长者、智者的谆谆告诫。再如“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此联奉劝家长要相信儿孙自有儿孙的生活道路,不要一味地为儿孙操心出力。又如“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做人。”要排除烦恼,就要做到无我,历尽了各种艰难,在人生中便没有什么可怕了。还有“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非。”要经常检点自己的不足,不要议论别人的短处。有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之意。

3、见贤思齐的立身处世态度。人生在世,如何认识

在处世方面,徽州楹联中所蕴涵的“和谐”精神特别值得称道。“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将邻里之间比喻鱼水关系,即生动又贴切。“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令人想起安徽历史上“六尺巷”的故事。对别人的谦让、宽容,实际上也使自己获得了开阔天地。同样内容的楹联还有:“善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学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无限生机。”“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这是明代杨继盛(号椒山)的两句诗。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从青年时就喜欢这两句,并照此去做。前一句难就难在“遇事”这两个字上,即有时能虚怀,有时并不能怎么虚怀。第二句难在“察”字上。察,不是一般的察言观色,而是虚心体察,这样才能从群言中吸取智慧力量。”徽州人将这两句诗作为楹联,是告诫自己遇事或与人交往时应有的气度和品格。“藏精明于浑厚,养刚大以和平。”充满人生辩证法,精明与浑厚,刚大与和平是可以兼容统一的。“好书不厌看还读,良友何妨去复来。”提倡读好书,交益友,良友与好书都重要。有时“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处世方面,徽州楹联中所蕴涵的

在古徽州地区盛行佛、道教,崇尚因果轮回,因此,在发家致富的同时,古徽州人依然与人为善为子孙后代积阴德,在家乡修祠堂、建学堂、铺路修桥。这种思想在楹联中就有体现,“善为玉宝一生用,心做良田百世耕”;而三教结合的文化熏陶,使古徽州人十分重视品德的修养和知识的学习,如“万石家风惟孝悌,百年事业在诗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在古徽州地区盛行佛、道教,崇尚因果4、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古徽州以“经商为第一生业”,但其与其他传统商业地域不同之处,在于徽州地区的文化并没有表现出重商主义的特征,反而在新安理学的熏陶和影响下,耕读文化显得尤为厚重。儒家思想的忠孝节廉、轻利重德、尊老爱幼、三纲五常、劝学为善、克制欲望、遵守礼节等内容和农耕文化注重土地、重视农业的特征在民居楹联中都有潜移默化的体现。这种类型的楹联常常与牌楼联系密切。如为一孩童考中秀才而建的巧川木牌楼联,以此劝学:“明清两代无双事;上下三村第一人。”又如徽州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唯俭与勤”,“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勤俭持家,孝悌为本。”“勤俭温恭寿者天相,和平忠厚载福之基。”“一生得力知勤俭,千古存心致礼仁。”即是教导子孙以耕种或读书出仕传家,以勤俭持家,形象地体现了古徽州耕读并重和勤俭持家的文化传统。4、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古徽州以“经商为第一生业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世间所做的事情很多很多,只把读书作为第一等好事,可见对读书的重视,对知识的尊崇。这幅楹联在膺福堂见过,在别处也多次见过,足见它受人喜爱的程度。“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意思是说要出人头地必须积善,要儿孙有出息必须读书。把读书作为培养子孙的必由之路,与为善放在同等地位。“读圣贤书明体达用,行仁义事致远经方。”意思是只有读圣贤书才能明察事理,只有做事仁义才能有大的作为。“敦伦在读书,大业惟修德。”“振家声还是读书,绵世泽莫如积德。”这两幅楹联强调的是无论是做人、立业、还是提高家族的声望都离不开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世间

5.寺庙道观中超越宗教界限的超然之风与祈福祝愿之心。徽州文化中有一个特点在于佛、道、三教相互融合和相互影响,表现在楹联文化上,就出现了一批具有哲学意味而宗教界限并不明显的寺观楹联。如梧川村芦山寺联,品来意蕴悠长,回味再三:“洗砵有时逢上客;无缘定不到寒山。”同时,在古村落中,对于神灵的供奉远胜于宗教的信仰,或者说,由于神灵的供奉多带有家神、族神的意味,使得古徽州村民看待土地、城隍等神灵比佛道寺庙的供奉更为亲近,又或者说,寺庙道观在农村地区,都不可避免的家神化,这是人民在面对信仰时的自我创造,也是宗教在向农村扩展时的必然趋向。如银屏寺偏殿联,就将佛教中“诸相皆空”的教义同乡民寻求庇护的祈愿相结合:“花花世界,须知富也空,贵也空;百岁无多,笑尔辈,自寻烦恼;茫茫众生,哪个苦不怕,死不怕;九华虽小,到此地、能发慈悲。”又如药师庙大殿联“说法度人,指点迷津开觉路;垂方救世,驱除奇病尽回春”,则代表了徽州地区由土地庙、关帝庙、药师庙、观音庙、龙神庙、五猖庙共同构成的地方神系统的祈愿方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