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1内容第一节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统计测度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第四节对可持续发展测度的评述内容第一节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2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二、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目标与功能三、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不同方法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3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2.可持续发展概念解析3.可持续发展的多维视角4.可持续发展的两重关系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4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于20世纪中期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环境保护运动。可持续发展历史上的三个里程碑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于20世纪中期在52.可持续发展概念解析”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发展”涵义的演进工业革命——1950年代,强调经济增长;二战后近20年中,“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1972年之后,加入资源环境因素的限制;1980年代后期以来,“可持续的”发展。2.可持续发展概念解析”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6“可持续”的涵义“可持续”一词源于生态学,最初应用于渔业和林业等可再生资源的管理,当鱼类捕捞量低于其自然增长量时,就是生态学意义上的可持续管理。将此意推广至对多种资源的考虑,可以认为,“可持续性的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情况是保持自然资源总量存量不变或比现有水平更高”。“可持续”的涵义“可持续”一词源于生态学,最初应用于渔业和林7“可持续”的不同解释不同的目标下形成了“可持续”的不同解释可持续的经济解释,“在维持动态服务和自然质量的约束条件下,它是经济发展净收益的最大化”可持续的社会解释,“在生存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容纳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可持续的文化解释,“保持社会和文化体系的稳定,包括减少它们之间的毁灭性碰撞”“可持续”的不同解释不同的目标下形成了“可持续”的不同解释8“可持续发展”的首次提出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TheWorldConservationStrategy,简称WCS)是全球第一个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的国际文件。“可持续发展”的首次提出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9“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是最为普及的可持续发展概念。该定义偏重于发展的时间维,但对发展的空间维有所忽视。理论性强,操作性差“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定义:可持续发10“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普朗克(Pronk)和哈克(Haq)的定义:“为全世界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提供公平机会的经济增长,不进一步消耗世界自然资源的绝对量和涵容能力”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代内公平和资源环境限制。“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普朗克(Pronk)和哈克(Haq)的定1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皮尔斯(Pearce)和沃福德(Warford)的定义:“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和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皮尔斯(Pearce)和沃福德(Warf12“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世界银行1992年度《世界发展报告》的定义:“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较和审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的发展和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的提高”强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利益、环境利益以及社会福利三者间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世界银行1992年度《世界发展报告》的定13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概念;从所涉及的时空关系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代内关系和代际关系的时空概念。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等多个领域143.可持续发展的多维视角可持续发展是涉及经济增长、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的综合性概念。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持资源的持续利用,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进社会福利,改善和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质量,经济的增长、资源环境的保护都服务于促进社会进步这一最终目的。3.可持续发展的多维视角可持续发展是涉及经济增长、资源环境154.可持续发展的两重关系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公平性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即可持续发展要保证下一代至少获得与前一代相同的资源或有相同的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代内公平,即在给定时间范围内,全球各层次的人在获得资源和机会方面应具有平等性。4.可持续发展的两重关系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公平性16二、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
的目标与功能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根本目标在于架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1.描述的功能2.评价的功能二、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
的目标与功能可持续发展171.描述的功能对可持续发展的定性内容作量化描述,即以定量化的方式来反映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状况。描述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系统的全貌以及要素之间的交互影响关注代内与代际关系1.描述的功能对可持续发展的定性内容作量化描述,即以定量化182.评价的功能在描述的基础上,对发展现状和趋势所达到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是接近还是更加远离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出评价。2.评价的功能在描述的基础上,对发展现状和趋势所达到的可持19三、
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不同方法按照对信息的浓缩程度,将各种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方法分为1.单一指标的测度方法2.指标体系的测度方法主要差异在于所生成或构造的指标个数三、
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不同方法按照对信息的浓缩程度,将各201.单一指标的测度方法综合性的统计测度方法以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来实现对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根据立足的角度分为立足于经济的测度方法立足于环境的测度方法立足于社会的测度方法1.单一指标的测度方法综合性的统计测度方法21立足于经济的测度方法继承经济核算传统,在传统的经济核算体系或相关总量的基础上通过环境或社会因素的引入作进一步的修正,以货币化为度量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同要素的综合。EDP新国家财富真实储蓄立足于经济的测度方法继承经济核算传统,在传统的经济核算体系或22立足于环境的测度方法一系列以实物度量单位为基础的立足于环境的测度方法。能值分析法生态足迹法立足于环境的测度方法一系列以实物度量单位为基础的立足于环境的23立足于社会的测度方法一系列著名指数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人文发展指数(HDI)社会进步指数(ISP)ASHA指数(即美国社会卫生组织的英文缩写)立足于社会的测度方法一系列著名指数242.指标体系的测度方法沿袭社会发展多目标综合评价的做法,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构造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指标组成一个整体,从不同角度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各个层面及其联系。指标以一定的内在联系组织成的一个有机的系统。2.指标体系的测度方法沿袭社会发展多目标综合评价的做法,按25指标体系的测度方法按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进行分类DSR型指标体系菜单型指标体系专题型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测度方法按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进行分类26DSR型指标体系DSR:驱动力(DrivingForce)——状态(State)——反应(Response)表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为代表。DSR型指标体系DSR:驱动力(DrivingForce)27菜单型指标体系以菜单的形式列示各领域中重要的描述和评价指标。如,中国一些研究机构设计的指标体系。菜单型指标体系以菜单的形式列示各领域中重要的描述和评价指标。28专题型指标体系选取对于本国或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言的关键领域和关键问题,在每个领域或问题下设计具体指标来构造指标体系。以较早时期英国政府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最有影响。专题型指标体系选取对于本国或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言的关键领域29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第一节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统计测度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第四节对可持续发展测度的评述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第一节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30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统计测度一、环境经济核算二、国家财富三、真实储蓄四、生态足迹五、人文发展指数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统计测度一、环境经济核算31一、环境经济核算1.EDP指标的提出2.EDP的计算与应用3.评价一、环境经济核算1.EDP指标的提出321.EDP指标的提出EDP:environmentallyadjustednetdomesticproduct绿色GDP弥补GDP指标的缺陷形成一个易为公众和决策者所接受的修正指标。1.EDP指标的提出EDP:environmentally332.EDP的计算与应用SEEA扩展了原有的资产核算范围,把生态环境作为“非经济资产”纳入核算框架,将经济过程造成的环境资源的“耗减”和“降级”作为这些资产的“使用”从国民经济最终生产成果中扣除,实现了对GDP的修正,形成了EDP指标。2.EDP的计算与应用SEEA扩展了原有的资产核算范围,把34EDP的计算EDP=总产出-中间投入-固定资本消耗-环境投入解释了EDP的形成过程,反映一时期经济产出扣除所有经济产品投入和环境投入后的真实成果。EDP的计算EDP=35EDP的计算EDP=最终消费+净出口+经济积累=最终消费+净出口+(资本形成-固定资本消耗引起的资产价值减少-环境消耗引起的资产价值减少)解释了EDP的使用去向,其中用于积累的部分一方面体现为当期产品积累引起的资产增加,另一方面体现为固定资产磨损和环境投入引起的资产价值减少。EDP的计算EDP36EDP的应用EDP的应用可以借鉴GDP的应用方式EDP、人均EDP及其增长率的水平和变化趋势可用于描述和评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趋势;EDP与GDP的比值可以反映环境投入对经济过程的贡献。EDP的应用EDP的应用可以借鉴GDP的应用方式373.评价优点能够提供最易为决策者所理解和接受的信息EDP指标产生于对经济过程的完整刻画问题忽略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的货币化测度在技术上很复杂和困难,不同的价值核算方法常常造成最终结果的巨大差异
EDP是一个流量概念,没有体现资产存量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要求有较全面的数据3.评价优点38二、国家财富1.国家财富的概念2.国家财富的计算3.应用4.评价二、国家财富1.国家财富的概念391.国家财富的概念1995年9月,世界银行《环境进展的监测》(MornitoringEnvironmentalProgressonWorkinProgress)《扩展衡量财富的手段——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ExpandingtheMeasureofWealth:IndicatiorsofEnvironmentallySustainableDevelopment)1.国家财富的概念1995年9月,世界银行40国家财富:生产资产、自然资产、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四组要素的总和。生产资产,即产品资产或人造资产,是人类过去生产活动所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自然资产,又称自然遗产、自然资源、天然资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财富,是天然生成的或具有明显的自然生长过程;人力资源,指一个国家的民众所具备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社会资本,是促使整个社会以有效方式运用上述资源的社会体制和文化基础,是联系生产资产、自然资产和人力资源三种要素的纽带。国家财富:生产资产、自然资产、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四组要素的总412.国家财富的计算首先分生产资产、自然资产、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四个部分各自估算其价值,之后再加总求和。生产资产和自然资产的核算直接继承了SNA和SEEA的方法;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较难量化,通常在一起测度,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未来收益现值法。2.国家财富的计算首先分生产资产、自然资产、人力资源和社会423.应用国家财富的总量变化可以作为可持续发展趋势的评价标准国家财富的构成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提高或降低的原因作出解释国家财富指标可以用于国家或地区间的对比。3.应用国家财富的总量变化可以作为可持续发展趋势的评价标准43世界不同地区的国家财富及其构成世界不同地区的国家财富及其构成444.评价优点建立了新型的财富观,体现了经济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的思想综合性强,容易进行国家间和地区间的比较问题国家财富指标反映的仅是弱可持续性四种资本间替代的可实现性也存在问题4.评价优点45三、真实储蓄1.真实储蓄的计算2.真实储蓄的应用3.评价三、真实储蓄1.真实储蓄的计算461.真实储蓄的计算1995年,世界银行《监测环境的进展》《扩展衡量国家财富的手段——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1.真实储蓄的计算1995年,世界银行47真实储蓄的计算从本质上看也是对GDP的一种修正方式以GDP为计算起点,扣除总消费,得到国家财富的传统计算标准——总储蓄(grosssaving)总储蓄加上教育投资,得到广义总储蓄;广义总储蓄减去产品资本的折旧得到净储蓄(netsaving);从净储蓄中进一步扣除自然资源的损耗和污染损失的价值后得到真实储蓄;真实储蓄占GDP的百分比即为真实储蓄率。真实储蓄的计算从本质上看也是对GDP的一种修正方式48真实储蓄的计算过程真实储蓄的计算过程492.真实储蓄的应用可以用于监测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从真实储蓄的变化趋势可以考察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走向2.真实储蓄的应用可以用于监测可持续发展的现状503.评价优点具有描述和评价两种功能具有很好的政策指导的实践意义问题对真实储蓄或真实储蓄率同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确认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对真实储蓄或真实储蓄率的变化趋势需要有长期的监测,才能对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方向有准确的把握。3.评价优点51四、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的概念2.生态足迹的计算3.应用4.评价四、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的概念521.生态足迹的概念EcologicalFootprint,EF又称生态占用、生态维持面积、生态脚印、生态支撑点等是从环境或者说自然生态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最早在1992年由加拿大生态学家WilliamERees与其学生MathisWackernagel提出,后者在1996年对其方法和模型又作了进一步的完善。1.生态足迹的概念EcologicalFootprint53生态足迹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吸纳废弃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针对不同的研究层次,可以计算个人的、区域的、国家甚至全球的生态足迹,相应地,其含义指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弃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吸纳废弃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54WilliamERees的描述“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WilliamERees的描述“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55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本身还不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直接测度,有测度意义的是它与地球所能够提供的空间的比较。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本身还不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直接测度,有测度意56DEF与SEF生态足迹测度的是人类对生态维持面积的客观需求,可称之为生态足迹需求(DemandofEF,DEF);而自然生态系统所能够实际提供的生态维持面积,可称之为生态足迹供给(SupplyofEF,SEF),用生态承载力概念来反映。DEF与SEF生态足迹测度的是人类对生态维持面积的客观需求,57生态盈余与生态赤字若SEF>DEF,则为生态盈余(EcologicalSurplus),表明该区域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在区域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之内,区域发展模式是可持续的;若SEF<DEF,则为生态赤字(EcologicalDeficit),表明该区域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区域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说明其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盈余与生态赤字若SEF>DEF,则为生态盈余(Ecolo582.生态足迹的计算三个步骤:第一步,追踪资源消耗和废弃物吸纳;第二步,产量调整;第三步,均衡处理。2.生态足迹的计算三个步骤:59追踪资源消耗和废弃物吸纳将消费分门别类折算成资源消耗量将资源消耗量和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废弃物按照区域的生态生产能力和废弃物吸纳能力分别折算成具有生态生产力的耕地草地化石能源用地森林建筑用地海洋等六类主要的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面积追踪资源消耗和废弃物吸纳将消费分门别类折算成资源消耗量60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课件61产量调整为进行区域间的比较,需要通过产量调整因子作适当调整。产量调整因子,即所核算区域单位面积生物生产力与全球平均生物生产力的比值。产量调整因子大于1,说明该地区单位面积的生态生产力或者废物吸收能力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反之,则说明该地区的生态生产力或者废物吸收能力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经产量调整的面积称之为“产量调整面积”。产量调整为进行区域间的比较,需要通过产量调整因子作适当调整。62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课件63均衡处理六类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也有差异,因此,需通过均衡因子把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空间调整为具有全球生态系统平均生产力的、可以直接相加的生态系统面积,之后加总为区域的生态足迹。均衡因子是在比较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单位空间面积的生物生产量的基础上得到的,是对各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标准化处理的结果,以各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与全球生态系统平均生产力的比值表示。均衡处理六类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也有差异,因此,需通过均衡因子把64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课件653.应用1997年,Wackernagel在题为《国家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ofNations)的论文中对52个国家和地区199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杨开忠等人根据Wackernagel的数据把各国所处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划分为4种类型。3.应用1997年,Wackernagel在题为《国家生态66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不同类型第一种类型:地方—全球可持续性的国家,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地方和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因而其发展既在本国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之内,也不危害全球的生态安全。第二种类型:地方可持续—全球不可持续性的国家,人均生态足迹未超出本地区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但超过了全球平均生态承载力,因而其发展虽然保持在本国生态容量之内但却危及了全球的可持续性。第三种类型:地方不可持续性—全球可持续性的国家,即人均生态足迹超出了本地区人均生态承载力但低于全球平均生态承载力,因而虽然从本地看是不可持续的,但从全球来看却可以通过利用他国的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四种类型:地方—全球均不可持续性的国家,人均生态足迹既超出本地区人均生态承载力也超出全球平均生态承载力,因而无论从地区角度还是全球角度看都处于不可持续性状态的国家。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不同类型第一种类型:地方—全球可持续性的国67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不同类型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不同类型684.评价优点逆向的全新的思维方式可操作性强:资料取得相对容易,计算简单,结果直观,易于模型化,应用范围广阔,可作国际比较问题只衡量了环境或生态的可持续程度,对经济、技术、社会的考虑还不够未考虑一些重要资源的功能以及污染的生态影响,这样的简化处理可能会导致过于乐观的估计4.评价优点69五、人文发展指数1.概念2.应用3.评价五、人文发展指数1.概念701.概念HumanDevelopmentIndex,HDI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于1990年5月发表的第一份《人类发展报告》中首次公布1.概念HumanDevelopmentIndex,H71基本思想“人的发展是扩大人民各种选择的一个过程。这些选择原则上可以是无限的,并随时间而变化,但在所有发展水平上,对人们来说都有三个基本的选择,这就是长寿与健康,获得知识以及为提高生活水准而需要的资源”基本思想“人的发展是扩大人民各种选择的一个过程。这些选择原则72HDI的构成出生时的预期寿命——衡量居民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衡量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经修正的实际人均收入——衡量居民掌握财富的程度HDI的构成出生时的预期寿命73HDI的计算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由成人识字能力(占2/3权数)和小学、中学、大学三者的综合入学注册率(占1/3权数)加权求得经修正的实际人均收入——以GDP为基础修正三个指标均以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数形式表示,算术平均值即HDI。HDI的计算出生时的预期寿命742.应用HDI是一个具有标准化数据特征的指标其值在0-1之间,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自1990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一直公布HDI。HDI的数值、世界排名和结构变化可以反映发展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的原因。2.应用HDI是一个具有标准化数据特征的指标751999年人文发展指数世界前十位国家
1999年人文发展指数世界前十位国家763.评价优点数据可得性强,计算简单,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发展较为成熟。问题没有反映环境方面的情况,对经济的考虑也不够;指标构成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指标间缺乏固有的联系。3.评价优点77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第一节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统计测度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第四节对可持续发展测度的评述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第一节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78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一、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二、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四、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一、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79一、
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DSR概念模型2.构成3.评价一、
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DSR概念模型801.DSR概念模型加拿大统计学家最先提出了DSR的概念模型,其后,欧洲统计局和经合组织又作了进一步的开发使用。该模型认为,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用驱动力-状态-反应的逻辑关系来描述。1.DSR概念模型加拿大统计学家最先提出了DSR的概念模型81基本思想环境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经济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环境指标的设计不应只停留在描述环境质量的现状,还应能够反映其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即综合测度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交互作用。基本思想环境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经济活动有着极为密822.构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指标分类原则按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主题进行分类,将各种指标分为经济、环境、社会和制度四类,每一类下又区分具体的主题,并分别与《21世纪议程》有关章节相对应;按各指标的性质和指标间的因果关系分为驱动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反应指标。2.构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83整个指标体系共包括144个指标社会指标42个经济指标26个环境指标61个制度指标15个整个指标体系共包括144个指标84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统计指标体系框架结构及指标摘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统计指标体系框架结构及指标摘录853.评价优点较强的描述功能较大的灵活性较强的因果联系问题指标过多,妨碍了其评价功能常常发生指标性质难以确定,或难以找到对应指标的情况3.评价优点86二、
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995年正式提出大框架以《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基础进一步将其分解为四大目标每一个大目标之下,按关键问题分组归纳,形成21个专题在每个专题之下,又设置了若干关键目标和关键问题,并设计了具体的指标最后形成了一个包含有120多个指标的专题型指标体系。二、
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995年正式提出87评价优点描述功能强有助于将公众和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于国家的关键问题上问题对现实问题过于关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指标间内在联系的建立。评价优点88三、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菜单式的指标体系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和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课题组三、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菜单式的指标体系89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1996年年底成立联合课题组,建立了一套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包括经济、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科技和教育6大领域,29个子领域,共计196个描述性指标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19990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资源、环境4个领域分别列举重点指标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资源91中科院“可持续发展”课题组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出包括生存支持、发展支持、环境支持、社会支持、智力支持五大支持系统在内的指标体系包括16个状态层,48个变量,共计208个指标中科院“可持续发展”课题组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出包括生存92评价比较追求对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描述和评价,因此往往规模比较庞大。评价比较追求对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描述和评价,因此往往规模比较庞93四、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描述功能较强,但评价功能一般较差,因此常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来实现对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和综合的评价。四、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描述功能较强,但94综合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方法因子分析法FactorAnalysis用于多指标的降维和信息的浓缩综合评价方法只是数据的综合处理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所得到的综合性指标是否有意义或有效,最终还是取决于指标体系本身的设计得当与否。综合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95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第一节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统计测度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第四节对可持续发展测度的评述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第一节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96第四节
对可持续发展测度的评述一、两类测度方法的比较与综合评述二、可持续发展测度的一致性三、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展望第四节
对可持续发展测度的评述一、两类测度方法的比较与综合97一、
两类测度方法的比较与综合评述1.对单一指标测度方法的评述2.对指标体系测度方法的评述3.比较一、
两类测度方法的比较与综合评述1.对单一指标测度方法的981.对单一指标测度方法的评述简约具有较强的评价功能比较受决策者青睐但描述功能相对薄弱综合性的数据都存在度量衡统一的问题1.对单一指标测度方法的评述简约992.对指标体系测度方法的评述覆盖面广描述功能强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通用性综合程度差,评价功能相对薄弱信息量庞大,易产生重复,且资料来源受限2.对指标体系测度方法的评述覆盖面广1003.比较单一指标法系统性强、逻辑连贯,指标体系法则覆盖面广、灵活性强;单一指标法易于作国家间的国际比较,指标体系法则适于不同地域层次的实践开展。3.比较单一指标法系统性强、逻辑连贯,指标体系法则覆盖面广、101二、可持续发展测度的一致性对同一统计对象的测度结果应具有一致性。尝试性检验二、可持续发展测度的一致性对同一统计对象的测度结果应具有一致102部分国家的发展指标部分国家的发展指标103过程1.利用统计图进行判断2.相关系数的判断3.结果与结论过程1.利用统计图进行判断1041.利用统计图进行判断直观的判断方式作各指标的变化图,观察是否具有相类似的趋势作两两指标间的散点图,观察是否具有较明显的同升同降(正指标之间或逆指标之间)或此消彼涨(正、逆指标之间)的趋势以其他指标为横轴作散点图,观察其他指标间变化的相似程度1.利用统计图进行判断直观的判断方式105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课件106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课件107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课件108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课件1092.相关系数的判断指标绝对值的相关分析排序值的相关分析2.相关系数的判断指标绝对值的相关分析1105个发展指标绝对值的相关系数5个发展指标绝对值的相关系数111
5个发展指标排序的相关系数
5个发展指标排序的相关系数1123.结果与结论经济视角和社会视角的测度指标之间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而环境视角的测度与经济和社会视角的测度的结果却刚好相反。可持续发展的测度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3.结果与结论经济视角和社会视角的测度指标之间表现出一定的113三、
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展望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方法的进一步开发,特别是着眼于环境视角的测度方法的开发;处理好新方法开发与原有经济核算指标之间的关系;注重不同测度方法和不同测度指标之间关系的研究,以促进指标间的相互验证;指标体系的研究应注重增强指标间的逻辑关联,关注每个指标的政策涵义。三、
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展望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方法的进一步114主要参考文献1.石小玉主编,世界经济统计研究新进展,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2.黄思铭等编著,可持续发展的评判,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海德堡: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3.世界银行环境局,J.迪克逊等著,扩展衡量财富的手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5.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主要参考文献1.石小玉主编,世界经济统计研究新进展,北京:中115主要参考文献6.张坤民等,可持续发展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7.胡涛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从概念到行动,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8.皮尔斯,沃福德著,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9.高敏雪、李静萍,经济社会统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UN:IndicatorsofSustainableDevelopmentFrameworkandMethodologies,1996。主要参考文献6.张坤民等,可持续发展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116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117内容第一节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统计测度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第四节对可持续发展测度的评述内容第一节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118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二、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目标与功能三、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不同方法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119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2.可持续发展概念解析3.可持续发展的多维视角4.可持续发展的两重关系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120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于20世纪中期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环境保护运动。可持续发展历史上的三个里程碑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于20世纪中期在1212.可持续发展概念解析”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发展”涵义的演进工业革命——1950年代,强调经济增长;二战后近20年中,“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1972年之后,加入资源环境因素的限制;1980年代后期以来,“可持续的”发展。2.可持续发展概念解析”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122“可持续”的涵义“可持续”一词源于生态学,最初应用于渔业和林业等可再生资源的管理,当鱼类捕捞量低于其自然增长量时,就是生态学意义上的可持续管理。将此意推广至对多种资源的考虑,可以认为,“可持续性的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情况是保持自然资源总量存量不变或比现有水平更高”。“可持续”的涵义“可持续”一词源于生态学,最初应用于渔业和林123“可持续”的不同解释不同的目标下形成了“可持续”的不同解释可持续的经济解释,“在维持动态服务和自然质量的约束条件下,它是经济发展净收益的最大化”可持续的社会解释,“在生存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容纳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可持续的文化解释,“保持社会和文化体系的稳定,包括减少它们之间的毁灭性碰撞”“可持续”的不同解释不同的目标下形成了“可持续”的不同解释124“可持续发展”的首次提出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TheWorldConservationStrategy,简称WCS)是全球第一个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的国际文件。“可持续发展”的首次提出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125“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是最为普及的可持续发展概念。该定义偏重于发展的时间维,但对发展的空间维有所忽视。理论性强,操作性差“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定义:可持续发126“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普朗克(Pronk)和哈克(Haq)的定义:“为全世界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提供公平机会的经济增长,不进一步消耗世界自然资源的绝对量和涵容能力”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代内公平和资源环境限制。“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普朗克(Pronk)和哈克(Haq)的定127“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皮尔斯(Pearce)和沃福德(Warford)的定义:“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和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皮尔斯(Pearce)和沃福德(Warf128“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世界银行1992年度《世界发展报告》的定义:“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较和审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的发展和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的提高”强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利益、环境利益以及社会福利三者间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世界银行1992年度《世界发展报告》的定129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概念;从所涉及的时空关系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代内关系和代际关系的时空概念。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等多个领域1303.可持续发展的多维视角可持续发展是涉及经济增长、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的综合性概念。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持资源的持续利用,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进社会福利,改善和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质量,经济的增长、资源环境的保护都服务于促进社会进步这一最终目的。3.可持续发展的多维视角可持续发展是涉及经济增长、资源环境1314.可持续发展的两重关系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公平性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即可持续发展要保证下一代至少获得与前一代相同的资源或有相同的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代内公平,即在给定时间范围内,全球各层次的人在获得资源和机会方面应具有平等性。4.可持续发展的两重关系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公平性132二、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
的目标与功能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根本目标在于架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1.描述的功能2.评价的功能二、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
的目标与功能可持续发展1331.描述的功能对可持续发展的定性内容作量化描述,即以定量化的方式来反映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状况。描述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系统的全貌以及要素之间的交互影响关注代内与代际关系1.描述的功能对可持续发展的定性内容作量化描述,即以定量化1342.评价的功能在描述的基础上,对发展现状和趋势所达到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是接近还是更加远离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出评价。2.评价的功能在描述的基础上,对发展现状和趋势所达到的可持135三、
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不同方法按照对信息的浓缩程度,将各种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方法分为1.单一指标的测度方法2.指标体系的测度方法主要差异在于所生成或构造的指标个数三、
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不同方法按照对信息的浓缩程度,将各1361.单一指标的测度方法综合性的统计测度方法以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来实现对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根据立足的角度分为立足于经济的测度方法立足于环境的测度方法立足于社会的测度方法1.单一指标的测度方法综合性的统计测度方法137立足于经济的测度方法继承经济核算传统,在传统的经济核算体系或相关总量的基础上通过环境或社会因素的引入作进一步的修正,以货币化为度量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同要素的综合。EDP新国家财富真实储蓄立足于经济的测度方法继承经济核算传统,在传统的经济核算体系或138立足于环境的测度方法一系列以实物度量单位为基础的立足于环境的测度方法。能值分析法生态足迹法立足于环境的测度方法一系列以实物度量单位为基础的立足于环境的139立足于社会的测度方法一系列著名指数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人文发展指数(HDI)社会进步指数(ISP)ASHA指数(即美国社会卫生组织的英文缩写)立足于社会的测度方法一系列著名指数1402.指标体系的测度方法沿袭社会发展多目标综合评价的做法,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构造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指标组成一个整体,从不同角度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各个层面及其联系。指标以一定的内在联系组织成的一个有机的系统。2.指标体系的测度方法沿袭社会发展多目标综合评价的做法,按141指标体系的测度方法按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进行分类DSR型指标体系菜单型指标体系专题型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测度方法按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进行分类142DSR型指标体系DSR:驱动力(DrivingForce)——状态(State)——反应(Response)表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为代表。DSR型指标体系DSR:驱动力(DrivingForce)143菜单型指标体系以菜单的形式列示各领域中重要的描述和评价指标。如,中国一些研究机构设计的指标体系。菜单型指标体系以菜单的形式列示各领域中重要的描述和评价指标。144专题型指标体系选取对于本国或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言的关键领域和关键问题,在每个领域或问题下设计具体指标来构造指标体系。以较早时期英国政府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最有影响。专题型指标体系选取对于本国或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言的关键领域145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第一节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统计测度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第四节对可持续发展测度的评述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第一节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146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统计测度一、环境经济核算二、国家财富三、真实储蓄四、生态足迹五、人文发展指数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统计测度一、环境经济核算147一、环境经济核算1.EDP指标的提出2.EDP的计算与应用3.评价一、环境经济核算1.EDP指标的提出1481.EDP指标的提出EDP:environmentallyadjustednetdomesticproduct绿色GDP弥补GDP指标的缺陷形成一个易为公众和决策者所接受的修正指标。1.EDP指标的提出EDP:environmentally1492.EDP的计算与应用SEEA扩展了原有的资产核算范围,把生态环境作为“非经济资产”纳入核算框架,将经济过程造成的环境资源的“耗减”和“降级”作为这些资产的“使用”从国民经济最终生产成果中扣除,实现了对GDP的修正,形成了EDP指标。2.EDP的计算与应用SEEA扩展了原有的资产核算范围,把150EDP的计算EDP=总产出-中间投入-固定资本消耗-环境投入解释了EDP的形成过程,反映一时期经济产出扣除所有经济产品投入和环境投入后的真实成果。EDP的计算EDP=151EDP的计算EDP=最终消费+净出口+经济积累=最终消费+净出口+(资本形成-固定资本消耗引起的资产价值减少-环境消耗引起的资产价值减少)解释了EDP的使用去向,其中用于积累的部分一方面体现为当期产品积累引起的资产增加,另一方面体现为固定资产磨损和环境投入引起的资产价值减少。EDP的计算EDP152EDP的应用EDP的应用可以借鉴GDP的应用方式EDP、人均EDP及其增长率的水平和变化趋势可用于描述和评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趋势;EDP与GDP的比值可以反映环境投入对经济过程的贡献。EDP的应用EDP的应用可以借鉴GDP的应用方式1533.评价优点能够提供最易为决策者所理解和接受的信息EDP指标产生于对经济过程的完整刻画问题忽略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的货币化测度在技术上很复杂和困难,不同的价值核算方法常常造成最终结果的巨大差异
EDP是一个流量概念,没有体现资产存量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要求有较全面的数据3.评价优点154二、国家财富1.国家财富的概念2.国家财富的计算3.应用4.评价二、国家财富1.国家财富的概念1551.国家财富的概念1995年9月,世界银行《环境进展的监测》(MornitoringEnvironmentalProgressonWorkinProgress)《扩展衡量财富的手段——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ExpandingtheMeasureofWealth:IndicatiorsofEnvironmentallySustainableDevelopment)1.国家财富的概念1995年9月,世界银行156国家财富:生产资产、自然资产、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四组要素的总和。生产资产,即产品资产或人造资产,是人类过去生产活动所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自然资产,又称自然遗产、自然资源、天然资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财富,是天然生成的或具有明显的自然生长过程;人力资源,指一个国家的民众所具备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社会资本,是促使整个社会以有效方式运用上述资源的社会体制和文化基础,是联系生产资产、自然资产和人力资源三种要素的纽带。国家财富:生产资产、自然资产、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四组要素的总1572.国家财富的计算首先分生产资产、自然资产、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四个部分各自估算其价值,之后再加总求和。生产资产和自然资产的核算直接继承了SNA和SEEA的方法;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较难量化,通常在一起测度,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未来收益现值法。2.国家财富的计算首先分生产资产、自然资产、人力资源和社会1583.应用国家财富的总量变化可以作为可持续发展趋势的评价标准国家财富的构成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提高或降低的原因作出解释国家财富指标可以用于国家或地区间的对比。3.应用国家财富的总量变化可以作为可持续发展趋势的评价标准159世界不同地区的国家财富及其构成世界不同地区的国家财富及其构成1604.评价优点建立了新型的财富观,体现了经济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的思想综合性强,容易进行国家间和地区间的比较问题国家财富指标反映的仅是弱可持续性四种资本间替代的可实现性也存在问题4.评价优点161三、真实储蓄1.真实储蓄的计算2.真实储蓄的应用3.评价三、真实储蓄1.真实储蓄的计算1621.真实储蓄的计算1995年,世界银行《监测环境的进展》《扩展衡量国家财富的手段——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1.真实储蓄的计算1995年,世界银行163真实储蓄的计算从本质上看也是对GDP的一种修正方式以GDP为计算起点,扣除总消费,得到国家财富的传统计算标准——总储蓄(grosssaving)总储蓄加上教育投资,得到广义总储蓄;广义总储蓄减去产品资本的折旧得到净储蓄(netsaving);从净储蓄中进一步扣除自然资源的损耗和污染损失的价值后得到真实储蓄;真实储蓄占GDP的百分比即为真实储蓄率。真实储蓄的计算从本质上看也是对GDP的一种修正方式164真实储蓄的计算过程真实储蓄的计算过程1652.真实储蓄的应用可以用于监测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从真实储蓄的变化趋势可以考察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走向2.真实储蓄的应用可以用于监测可持续发展的现状1663.评价优点具有描述和评价两种功能具有很好的政策指导的实践意义问题对真实储蓄或真实储蓄率同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确认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对真实储蓄或真实储蓄率的变化趋势需要有长期的监测,才能对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方向有准确的把握。3.评价优点167四、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的概念2.生态足迹的计算3.应用4.评价四、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的概念1681.生态足迹的概念EcologicalFootprint,EF又称生态占用、生态维持面积、生态脚印、生态支撑点等是从环境或者说自然生态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最早在1992年由加拿大生态学家WilliamERees与其学生MathisWackernagel提出,后者在1996年对其方法和模型又作了进一步的完善。1.生态足迹的概念EcologicalFootprint169生态足迹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吸纳废弃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针对不同的研究层次,可以计算个人的、区域的、国家甚至全球的生态足迹,相应地,其含义指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弃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吸纳废弃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170WilliamERees的描述“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WilliamERees的描述“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171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本身还不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直接测度,有测度意义的是它与地球所能够提供的空间的比较。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本身还不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直接测度,有测度意172DEF与SEF生态足迹测度的是人类对生态维持面积的客观需求,可称之为生态足迹需求(DemandofEF,DEF);而自然生态系统所能够实际提供的生态维持面积,可称之为生态足迹供给(SupplyofEF,SEF),用生态承载力概念来反映。DEF与SEF生态足迹测度的是人类对生态维持面积的客观需求,173生态盈余与生态赤字若SEF>DEF,则为生态盈余(EcologicalSurplus),表明该区域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在区域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之内,区域发展模式是可持续的;若SEF<DEF,则为生态赤字(EcologicalDeficit),表明该区域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区域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说明其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盈余与生态赤字若SEF>DEF,则为生态盈余(Ecolo1742.生态足迹的计算三个步骤:第一步,追踪资源消耗和废弃物吸纳;第二步,产量调整;第三步,均衡处理。2.生态足迹的计算三个步骤:175追踪资源消耗和废弃物吸纳将消费分门别类折算成资源消耗量将资源消耗量和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废弃物按照区域的生态生产能力和废弃物吸纳能力分别折算成具有生态生产力的耕地草地化石能源用地森林建筑用地海洋等六类主要的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面积追踪资源消耗和废弃物吸纳将消费分门别类折算成资源消耗量176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课件177产量调整为进行区域间的比较,需要通过产量调整因子作适当调整。产量调整因子,即所核算区域单位面积生物生产力与全球平均生物生产力的比值。产量调整因子大于1,说明该地区单位面积的生态生产力或者废物吸收能力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反之,则说明该地区的生态生产力或者废物吸收能力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经产量调整的面积称之为“产量调整面积”。产量调整为进行区域间的比较,需要通过产量调整因子作适当调整。178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课件179均衡处理六类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也有差异,因此,需通过均衡因子把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空间调整为具有全球生态系统平均生产力的、可以直接相加的生态系统面积,之后加总为区域的生态足迹。均衡因子是在比较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单位空间面积的生物生产量的基础上得到的,是对各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标准化处理的结果,以各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与全球生态系统平均生产力的比值表示。均衡处理六类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也有差异,因此,需通过均衡因子把180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课件1813.应用1997年,Wackernagel在题为《国家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ofNations)的论文中对52个国家和地区199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杨开忠等人根据Wackernagel的数据把各国所处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划分为4种类型。3.应用1997年,Wackernagel在题为《国家生态182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不同类型第一种类型:地方—全球可持续性的国家,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地方和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因而其发展既在本国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之内,也不危害全球的生态安全。第二种类型:地方可持续—全球不可持续性的国家,人均生态足迹未超出本地区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但超过了全球平均生态承载力,因而其发展虽然保持在本国生态容量之内但却危及了全球的可持续性。第三种类型:地方不可持续性—全球可持续性的国家,即人均生态足迹超出了本地区人均生态承载力但低于全球平均生态承载力,因而虽然从本地看是不可持续的,但从全球来看却可以通过利用他国的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四种类型:地方—全球均不可持续性的国家,人均生态足迹既超出本地区人均生态承载力也超出全球平均生态承载力,因而无论从地区角度还是全球角度看都处于不可持续性状态的国家。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不同类型第一种类型:地方—全球可持续性的国183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不同类型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不同类型1844.评价优点逆向的全新的思维方式可操作性强:资料取得相对容易,计算简单,结果直观,易于模型化,应用范围广阔,可作国际比较问题只衡量了环境或生态的可持续程度,对经济、技术、社会的考虑还不够未考虑一些重要资源的功能以及污染的生态影响,这样的简化处理可能会导致过于乐观的估计4.评价优点185五、人文发展指数1.概念2.应用3.评价五、人文发展指数1.概念1861.概念HumanDevelopmentIndex,HDI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于1990年5月发表的第一份《人类发展报告》中首次公布1.概念HumanDevelopmentIndex,H187基本思想“人的发展是扩大人民各种选择的一个过程。这些选择原则上可以是无限的,并随时间而变化,但在所有发展水平上,对人们来说都有三个基本的选择,这就是长寿与健康,获得知识以及为提高生活水准而需要的资源”基本思想“人的发展是扩大人民各种选择的一个过程。这些选择原则188HDI的构成出生时的预期寿命——衡量居民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衡量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经修正的实际人均收入——衡量居民掌握财富的程度HDI的构成出生时的预期寿命189HDI的计算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由成人识字能力(占2/3权数)和小学、中学、大学三者的综合入学注册率(占1/3权数)加权求得经修正的实际人均收入——以GDP为基础修正三个指标均以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数形式表示,算术平均值即HDI。HDI的计算出生时的预期寿命1902.应用HDI是一个具有标准化数据特征的指标其值在0-1之间,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自1990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一直公布HDI。HDI的数值、世界排名和结构变化可以反映发展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的原因。2.应用HDI是一个具有标准化数据特征的指标1911999年人文发展指数世界前十位国家
1999年人文发展指数世界前十位国家1923.评价优点数据可得性强,计算简单,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发展较为成熟。问题没有反映环境方面的情况,对经济的考虑也不够;指标构成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指标间缺乏固有的联系。3.评价优点193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第一节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统计测度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第四节对可持续发展测度的评述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第一节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194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一、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二、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四、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一、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95一、
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DSR概念模型2.构成3.评价一、
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DSR概念模型1961.DSR概念模型加拿大统计学家最先提出了DSR的概念模型,其后,欧洲统计局和经合组织又作了进一步的开发使用。该模型认为,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用驱动力-状态-反应的逻辑关系来描述。1.DSR概念模型加拿大统计学家最先提出了DSR的概念模型197基本思想环境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经济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环境指标的设计不应只停留在描述环境质量的现状,还应能够反映其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即综合测度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交互作用。基本思想环境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经济活动有着极为密1982.构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指标分类原则按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主题进行分类,将各种指标分为经济、环境、社会和制度四类,每一类下又区分具体的主题,并分别与《21世纪议程》有关章节相对应;按各指标的性质和指标间的因果关系分为驱动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反应指标。2.构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99整个指标体系共包括144个指标社会指标42个经济指标26个环境指标61个制度指标15个整个指标体系共包括144个指标20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统计指标体系框架结构及指标摘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统计指标体系框架结构及指标摘录2013.评价优点较强的描述功能较大的灵活性较强的因果联系问题指标过多,妨碍了其评价功能常常发生指标性质难以确定,或难以找到对应指标的情况3.评价优点202二、
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995年正式提出大框架以《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基础进一步将其分解为四大目标每一个大目标之下,按关键问题分组归纳,形成21个专题在每个专题之下,又设置了若干关键目标和关键问题,并设计了具体的指标最后形成了一个包含有120多个指标的专题型指标体系。二、
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995年正式提出203评价优点描述功能强有助于将公众和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于国家的关键问题上问题对现实问题过于关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指标间内在联系的建立。评价优点204三、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菜单式的指标体系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和中国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介与商家合同范例
- ppp 监控 合同样本
- 年初制定的有效工作计划
- 出租小户厨房合同标准文本
- 企业设计顾问合同标准文本
- 二三标段合同样本
- 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确保成功计划
- 2025授权合同代理书范本
- 公司旧厂房租赁合同样本
- 俩兄弟合伙开店合同标准文本
- GB/T 12227-2005通用阀门球墨铸铁件技术条件
- GA/T 832-2014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图像取证技术规范
- 以问题为导向的健康照顾教学课件
- 2021年湖北理工学院辅导员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消防设备设施维护保养台账
- 新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讲解
- 乌灵胶囊幻灯课件
- DBT29-265-2019 天津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 DB44∕T 1188-2013 电动汽车充电站安全要求
- 环网柜出厂检验规范标准
-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单元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