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第六章_第1页
离散数学-第六章_第2页
离散数学-第六章_第3页
离散数学-第六章_第4页
离散数学-第六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关系§6.1关系及其性质§6.2关系的运算§6.3次序关系§6.4等价关系与划分2§6.1关系及其性质重点:1.关系的表示2.关系的性质3一、关系的定义定义6.1(关系):X到Y的关系:

若R是XY的子集(即RX

Y

),则称R为X到Y的二元关系,简称为关系。当X=Y时,称R为X上的二元关系。若<x,y>R,则可表示成xRy,读做“x与y有关系R”若<x,y>R,则记作xRy,读作“x与y不存在关系R”¯4例1:A={1,2,3},B={a,b}R={<1,a>,<1,b>,<2,b>}是A到B的关系。例2:实数集合上的大于关系“>”表示如下:

>={<x,y>|x,y是实数且x>y}

空关系:设X是集合,XX的子集,称为X上的空关系。X上的全域关系:UX={<xi,xj>|xi,xjX}=XXX上的恒等关系:IX={<x,x>|xX}5例3:设X={0,1,2}UX={<0,0>,<0,1>,<0,2>,<1,0>,<1,1>,<1,2>,<2,0>,<2,1>,<2,2>}IX={<0,0>,<1,1>,<2,2>}定义6.2

设RXY,dom(R)={xX|yY:<x,y>R},为R的定义域

ran(R)={yY|xX:<x,y>R},为R的值域

显然,dom(R)X,ran(R)Y6二、关系的表示关系矩阵:设X={x1,……,xm},Y={y1,……,yn},R是X到Y的二元关系。

R的关系矩阵,记作MR=(rij)mn,其中

0若xiRyjrij=1若xiRyj¯(仅讨论从有限集到有限集的二元关系)7R的关系矩阵是:100111例6.3设X={x1,x2},Y={y1,y2,y3},R是X到Y的关系。

R={<x1,y1>,<x2,y1>,<x2,y2>,<x2,y3>}82.关系图:设X是有穷集合,则X上的二元关系R的关系图可构造如下:

X集合中的元素称为顶点

,并用点或小圈表示,对于元素xi

和xj,分别标以顶点xi

和xj。如果xiRxj

,即<xi,xj>R,就用一条带箭头的弧线把xi

和xj连接起来,箭头的方向由xi

指向xj;如果

xiRxj且xjRxi,则在xi

和xj之间画上两条方向相反的弧线;

如果

xiRxi,则画一条从xi

出发又返回顶点xi的弧线,称这一条弧线为自环

.当R中所有有序偶处理完毕后,便得到关系R的图

.91234图6.4集合X上的关系图例6.4:设X={1,2,3,4},R是集合X上的关系,R={<1,2>,<2,2>,<2,4>,<3,2>,<3,4>,<4,1>,<4,3>}则R的关系图如下:10三、关系的性质(自反、反自反、对称、反对称、传递)定义6.3设R是非空集合X上的二元关系R是自反的

x(xX<x,x>R)在R的关系图中,每个顶点均有自环;在R的关系矩阵中,主对角线的元素均为1。R是反自反的

x(xX<x,x>R)在R的关系图中,每个顶点均无自环;在R的关系矩阵中,主对角线的元素均为0。11R是对称的

xy(xXyX<x,y>R<y,x>R)在R的关系图中,任意两个不同顶点之间:或者无弧或者有两条方向相反的弧;R的关系矩阵是对称矩阵.R是反对称的

xy(xXyX<x,y>R<y,x>Rx=y)xy(xXyX<x,y>Rxy<y,x>R)在R的关系图中,任意不同顶点之间至多有一条弧;在R的矩阵中,若ij且

rij=1,则rji=0。12R是传递的xyz(xXyXzX<x,y>R<y,z>R<x,z>R)在R的关系图中,若顶点x到顶点y有一条路径,则必有从x到y的一条弧(处处有捷径)。从关系矩阵中不易看出传递关系的特征。例(1)X上的恒等关系是自反、对称、反对称、传递的

(2)X上的“<”是反自反、反对称、传递的思考题(1)非空集X上的空关系???(2)空集上的空关系???13指出下列二元关系所具有的性质:例:设X={1,2,3},集合X上的二元关系R1={<1,2>,<2,3>,<3,1>}R2={<1,2>,<1,3>}R3={<1,2>,<1,3>,<2,3>,<3,2>}R4={<1,2>,<2,1>,<1,3>,<3,1>,<1,1>,<2,2>,<3,3>}14关系图和关系矩阵中五种性质的表述R自反反自反对称反对称传递MR对角线元素全1对角线元素全0对称矩阵aij.aji=0(ij)若有k使aik.akj=1,则aij=1GR所有结点都有自圈所有结点都无自圈

结点间有向边都成对出现结点间无成对出现的有向边处处有捷径15图6.5给出了一些关系图,指出由这些图给定的关系所具有的性质,并写出对应的关系矩阵。x5x1x2x3x1x2x3x4(a)(b)x1x2x3x4(c)图6.5关系图(d)x2x1x3x416解图6.5(a)的关系是反对称的,反自反的.

图6.5(b)的关系是自反的、对称的、反对称的、和可传递的。图6.5(c)的关系是自反的,对称的。图6.5(d)的关系是反自反的、反对称的、传递的。关系图:直观、形象关系矩阵:便于计算机处理17思考题:设A为恰有n个元素的有限集,1)A上共有多少个不同的自反关系?2)A上共有多少个不同的反自反关系?3)A上共有多少个不同的对称关系?4)A上共有多少个不同的反对称关系?5)A上共有多少个不同的既是对称又反对称的关系?18§6.2关系的运算重点掌握关系的复合、逆、自反闭包、对称闭包、传递闭包等定义及运算定义6.4设R和S是从集合A到B的关系,取全集为A×B,则R∩S,R∪S,R-S,~R仍是A到B的关系,并且对于任意x∈A,y∈B:x(R∩S)yxRy∧xSyx(R∪S)yxRy∨xSyx(R-S)yxRy∧xSyx(~R)yxRy¯¯19例4.12设R和S是集合A={1,2,3,4}上的关系,

R={〈x,y〉|x-y是2的非零整倍数}

S={〈x,y〉|x-y是3的非零整倍数}求:R∩S,R∪S,R-S和~R。解R={〈1,3〉,〈3,1〉,〈2,4〉,〈4,2〉}

S={〈1,4〉,〈4,1〉}则R∩S=R∪S={〈1,3〉,〈3,1〉,〈2,4〉,〈4,2〉,〈1,4〉,〈4,1〉}R-S={〈1,3〉,〈3,1〉,〈2,4〉,〈4,2〉}

~R={〈1,1〉,〈1,2〉,〈1,4〉,〈2,1〉,〈2,2〉,〈2,3〉,〈3,2〉,〈3,3〉,〈3,4〉,〈4,1〉,〈4,3〉,〈4,4〉}20定义6.5设R是X到Y的关系,S是Y到Z的关系,则R·S={〈x,z〉|y

Y使得:xRy∧ySz)}为X到Z的关系,称为R和S的复合关系。R·SRS21例4.13设R={〈1,2〉,〈2,2〉,〈3,4〉},S={〈1,3〉,〈2,5〉,〈3,1〉,〈4,2〉}求:R·S,S·R,(R·S)·R,R·(S·R),R·R。解:R·S={<1,5>,<2,5>,<3,2>}S·R={<1,4>,<3,2>,<4,2>}R·R={<1,2>,<2,2>}显然,dom(R·S)dom(R),ran(R·S)ran(S)。

R·S≠S·R,故关系的复合运算不满足交换律。

(R·S)·R={<3,2>}R·(S·R)={<3,2>}可证:关系的复合运算满足结合律。22定理6.1设R,S,P分别是X到Y、Y到Z、Z到W的关系,则(R·S)·P=R·(S·P)。证明:对任意〈x,w〉:

〈x,w〉∈(R·S)·P

z∈Z(〈x,z〉∈R·S∧〈z,w〉∈P)

z∈Z(y∈Y(〈x,y〉∈R∧〈y,z〉∈S)∧〈z,w〉∈P)

y∈Y(〈x,y〉∈R∧z∈Z(〈y,z〉∈S∧〈z,w〉∈P))

y∈Y(〈x,y〉∈R∧〈y,w〉∈S·P)〈x,w〉∈R·(S·P)故(R·S)·P=R·(S·P)。23例6.8设R和S是整数集合Z上的两个关系,R={〈x,2x〉|x∈Z},S={〈x,7x〉|x∈Z}求:R·S,R·R,R·R·R和R·S·R。解 R·S={〈x,14x〉|x∈Z}

R·R={〈x,4x〉|x∈Z}

R·R·R={〈x,8x〉|x∈Z}

R·S·R={〈x,28x〉|x∈Z}定义4.16设R是集合A上的关系,n是自然数,R的n次幂Rn定义如下:(1)R0

是集合A上的恒等关系IA,即R0=IA;(2)Rn+1=Rn·

R。显然,R1=R0·

R=IA·

R=R

24对n归纳易证,对于任意m,n∈N,(1)Rm·

Rn=Rm+n(2)(Rm)n=Rmn两个关系的复合,也可用矩阵运算来表示。用矩阵运算求两个关系的复合多用于一个集合上的关系的复合。为了不失一般性,下面介绍A到B的关系和B到C的关系的复合。关系复合的矩阵表示:25设A={a1,a2,…,am},B={b1,b2,…,bp},C={c1,c2,…,cn},R是A到B的关系,S是B到C的关系,关系矩阵MR=(rij)m×p

,MS=(sij)p×n,则

R·S的关系矩阵MR·S

=(tij)m×n

,其中

tij=(ri1∧s1j)

∨(ri2∧s2j)

∨…∨(rip∧spj)

=(rik∧skj)

因为由复合关系的定义,〈ai,cj〉∈R·S当且仅当,存在bk使得〈ai,bk〉∈R且〈bk,cj〉∈S。即rik=skj=1。故rik∧skj=1。也就是说,ri1∧s1j,ri2∧s2j,…,rip∧spj中至少有一个是1,即(ri1∧s1j)

∨(ri2∧s2j)

∨…∨(rip∧spj)=1。∨pK=126例:设A={a,b,c,d}上的关系R={〈a,b〉,〈b,a〉,〈b,c〉,〈c,d〉},求R2的关系矩阵。解:

MR=MR2=*=27显然,dom(R-1)=ran(R),ran(R-1)=dom(R),

R-1

的逆关系是R,即(R-1)-1

=R。若R和S都是关系,则(R∪S)-1

=R-1∪S-1

。R-1

的关系矩阵是:R的关系矩阵MR的转置矩阵。将R的关系图中的每条有向边的方向反向,就得到R-1

的关系图。定义6.7将关系R中每个有序偶的第一元和第二元对换所得到的关系,称为R的逆关系,记作R-1,

R-1={〈x,y〉|〈y,x〉∈R}。例如R={〈a,1〉,〈a,3〉,〈b,1〉,〈b,2〉,〈c,1〉}

R-1={〈1,a〉,〈3,a〉,〈1,b〉,〈2,b〉,〈1,c〉}28关系复合的性质

设二元关系R1

AB,R2,R3

BC,R4

CD:若R2

R3,则R1oR2

R1oR3

且R2oR4

R3oR4;

R1o(R2∪R3)=(R1oR2)∪(R1oR3);

(R2∪R3)oR4=(R2oR4)∪(R3oR4);

R1o(R2∩R3)(R1oR2)∩(R1oR3);

(R2∩R3)oR4

(R2oR4)∩(R3oR4);

(R1oR2)–1=R2–1

oR1–1;

(R1oR2)oR4=R1o(R2oR4)。29思考题

设R1

和R2

都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证明或用反例推翻以下的论断:a)若R1和R2都是自反的,则R1

oR2(R12)也是自反的;b)若R1和R2都是反自反的,则R1

oR2(R12)也是反自反的;c)若R1和R2都是对称的,则R1

oR2(R12)也是对称的;d)若R1和R2都是传递的,则R1

oR2(R12)也是传递的。30定理6.2设R和S是关系,则(R·S)-1=S-1

·R-1。证明对于任意〈z,x〉,

〈z,x〉∈(R·S)-1

〈x,z〉∈R·S

y(〈x,y〉∈R∧〈y,z〉∈S)

y(〈y,x〉∈R-1∧〈z,y〉∈S-1)

〈z,x〉∈S-1·R-1因此,(R·S)-1=S-1·R-1

。31二元关系性质的判断条件

引理6.1设R为A上的二元关系,则有条件成立:

R为自反的

iffIA

R;

R为反自反的

iff

IAR=;

R为对称的

iffR=R–1

R为反对称的

iffR

R–1

IA;

R为传递的

iff

RoRR

。32定义6.8设R是集合A上的关系。关系R´

称为R的自反(对称、传递)闭包,当且仅当R´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R´是自反的(对称的、传递的);(2)R

;(3)对于A上的任何自反(对称、传递)关系R,如果RR

,则R´

R。将R的自反(对称、传递)闭包分别记作r(R),s(R),t(R)

可以证明:

R的自反、对称、传递闭包r(R),s(R),t(R)的存在性与唯一性。33由定义6.8可知:1)R是自反的当且仅当r(R)=R;2)R是对称的当且仅当s(R)=R;3)R是传递的当且仅当t(R)=R。定理6.3设R是集合A上的关系,则r(R)=R∪IA

。证明:显然R∪IA是自反的,且R

R∪IA

,由自反闭包r(R)的定义可知,r(R)

R∪IA。另外,r(R)

是A上的自反关系且Rr(R)

,因此

IA

r(R),故R∪IAr(R)。所以,r(R)=R∪IA

。34定理6.4设R是集合A上的关系,则s(R)=R∪R–1

。证明:因(R∪R–1)–1=R–1∪(R–1)–1=R–1∪R=R∪R–1,由引理6.1可知,R∪R–1

是对称的。显然R’R∪R–1。设R´是A上任意对称关系且RR´

,则R–1(R')–1。因为R´是对称的,由引理6.1,(R´)–1=R´

,故R-1R´,所以R∪R-1

。由对称闭包定义知,s(R)=R∪R-1

定理6.5设R是集合A上的关系,则

t(R)=R∪R2∪R3∪…=证明:只要证明t(R)与互相包含即可。首先用归纳法证:对于任意n1,

Rn

t(R)。由传递闭包的定义可知,Rt(R)。35设对于任意n1,

Rnt(R),

下面证明:Rn+1t(R)。设<x,y>Rn+1,由于Rn+1=Rn·

R,则存在zA,使得<x,z>Rn,<z,y>R。根据归纳假设和归纳基础,有<x,z>t(R)和

<z,y>t(R),由此可得<x,y>t(R),则Rn+1t(R)。由于对于所有的n1,均有Rnt(R)。因此

t(R)

再证t(R)

显然R。只要再证是传递的即可。设任意<x,y>,<y,z>,则存在正整数s和k,使得<x,y>Rs,<y,z>Rk,这样<x,z>Rs+k,因此有<x,z>,所以是传递的。由t(R)的最小性,得t(R)。36定理6.6

设R是集合A上的关系,A有n个元素,则

t(R)=证明:只需证:对于任意k0,

Rn+k

例:设集合A={a,b,c}上的关系R={〈a,b〉,〈b,c〉,〈c,c〉},求:r(R),s(R),t(R)。解r(R)=R∪IA={〈a,b〉,〈b,c〉,〈c,c〉,〈a,a〉,〈b,b〉}S(R)=R∪R-1={〈a,b〉,〈b,c〉,〈c,c〉,〈b,a〉,〈c,b〉}

R2={〈a,c〉,〈b,c〉,〈c,c〉}

R3={〈a,c〉,〈b,c〉,〈c,c〉}=R2t(R)=R∪R2={〈a,b〉,〈b,c〉,〈c,c〉,〈a,c〉}37例6.10设集合A={a,b,c,d},A上的关系R={〈a,b〉,〈b,a〉,〈b,c〉,〈c,d〉},试画出t(R)关系图。R关系图abcdt(R)关系图bacd38闭包的性质性质1设二元关系R1,R2

A2

且R1

R2,则i)r(R1)r(R2);

s(R1)s(R2);

t(R1)t(R2)。性质2设二元关系RA2,i)若R是自反的,则s(R)和t(R)也是自反的;ii)若R是对称的,则r(R)和t(R)也是对称的;iii)若R是传递的,则r(R)也是传递的。性质3设二元关系RA2,则

rs(R)=sr(R);

rt(R)=tr(R);

st(R)ts(R)。39§6.3

次序关系重点:偏序关系画哈斯图求偏序集合中的特殊元素次序关系包括:偏序关系,全序关系,严格偏序关系,良序关系。40定义6.9(偏序关系)集合P上的关系R称为P上的偏序关系,当且仅当R是自反的、反对称的和传递的。例:〈N,≤〉,〈N,≥〉,〈P(A),〉,〈I+,|〉都是偏序结构定义6.10(全序关系)设〈P,≤〉是一个偏序结构,如果对于任意x,y∈P,或者x≤y,或者y≤x,则称≤为P上的全序或线序,并称〈P,≤〉为全序结构

或链。即

(x)(y)(x∈P∧y∈Px≤y∨y≤x)

用“≤”表示偏序关系,并用〈P,≤〉表示偏序结构。

如果x,y∈P且x≤y,则称“x小于或等于y”或“x在y之前”。41对于偏序集合〈P,≤〉,x,y∈P,如果有x≤y或者y≤x,就说P的元素x和y是可比的。例:〈N,≤〉,〈N,≥〉都是全序结构。它们中的任意元素x和y都是可比的而〈P(A),〉,〈I+,|〉都不是全序结构定义6.11(严格偏序关系,又称拟序关系)R是集合P上的严格偏序关系,当且仅当R是反自反的和传递的。

用“<”表示严格偏序关系,并称“x小于y”,称〈P,<〉为严格偏序(拟序)结构。42例〈N,<〉,〈N,>〉,〈P(A),〉都是严格偏序结构证明若R是P上严格偏序关系,则R是反对称的。证明:假设R不是反对称的,则存在x,y∈P且x≠y,使得〈x,y〉∈R且〈y,x〉∈R因为R是传递的,所以〈x,x〉∈R,这与R反自反矛盾。由上述证明可知,P上的严格偏序关系和偏序关系有如下关系:<=≤-IP

例如:x<yx≤y∧x≠y

43

y遮盖

xx<y∧

z(z∈P∧x<z∧z<y)例:P={1,2,3,4},≤是P上的小于或等于关系,则4遮盖3,3遮盖2,2遮盖了1。若≤是P上的大于或等于关系,则上述遮盖关系恰好相反哈斯图:在偏序结构〈P,≤〉中,对于任何两个元素x,y∈P,如果x<y且不存在任何其它元素z∈P,使得x<z和z<y,则称y遮盖(覆盖)x。偏序结构通常用简化的关系图来表示,这种关系图称为偏序结构图或哈斯图。44哈斯图画法如下:集合的每一个元素用一个点表示,对于x,y∈P,如果x<y,则点x画在点y之下,如果y遮盖x,就在x和y之间画一条直线,在哈斯图中省略了自环,并约定弧的指向向上,不画箭头。例:画出满足下列条件的哈斯图.⑴Pa={1,2,3,4},并设≤是Pa上的小于或等于关系。1234{a,b,c}{a,b}{a}⑵Pb={

,{a},{a,b},{a,b,c}},并设是Pb上的包含关系。解:见右图解:见右图45例:设X={2,3,6,12,24,36},≤为整除关系,如果x整除y,便有x≤y.画出〈X,≤〉的哈斯图.336261224解:见右图解:见右图例设A={a,b,c},

是幂集(A)上的包含关系,画出〈(A),〉的哈斯图{a,b,c}{a,b}{a,c}{b,c}{a}{b}{c}46⑴b是B的最大元b∈B∧x(x∈Bx≤b)⑷b是B的最大下界b是B的下界,且对B的任意下界x,都有x≤b。

偏序结构中的特殊元素:定义6.12设〈A,≤〉是偏序结构,并且BA,则⑵b是B的最小元b∈B∧x(x∈Bb≤x)⑶b是B的极大元b∈B∧x(x∈Bb<x)⑷b是B的极小元b∈B∧x(x∈Bx<b)

定义6.13设〈A,≤〉是偏序结构,并且BA,则⑴b是B的上界b∈A∧x(x∈Bx≤b)⑵b是B的下界b∈A∧x(x∈Bb≤x)⑶b是B的最小上界b是B的上界,且对B的任意上界x,都有b≤x。47⑶若B是有穷集,则B的极大元、极小元必存在,但B的最大元、最小元不一定存在。例:设集合A={1,2,3,4,5,6},≤关系是整除关系,画出哈斯图,并指出A的极大元、极小元、最大元、最小元、上界、下界、最小上界、最大下界.由上述定义可知:⑴B的最大元、最小元若存在,则唯一;⑵B的极大元、极小元若存在,不一定唯一;A的极大元:4,5,6极小元:1

最大元:无最小元:1

上界:无下界:1

最小上界:无最大下界:1

12364548定义6.14(良序结构):一个偏序结构〈P,≤〉,如果P的每一个非空子集都有一个最小元,则称≤为良序关系,〈P,≤〉为良序结构。例〈N,≤〉是全序结构,也是良序结构;

〈I,≤〉是全序结构,但不是良序结构。(why?)

〈Q+,≤〉,〈R+

,≤〉是全序结构,但都不是良序结构。

(why?)由定义可知,每个良序结构都是全序结构(why?)但并非每个全序结构都是良序的,当然有穷的全序结构一定是良序的。49良序的充要条件定理A若≤为集合P上的偏序关系,则≤为P上良序关系,当且仅当1)≤为P上的全序关系;2)P的每个非空子集都有极小元。定理B设〈A,≤〉为全序结构,则〈A,≤〉是良序结构的充要条件是:不存在A中元素的无穷序列a0,a1,a2,…,使得对每个iN,皆有ai+1<ai

。简而言之,就是:不存在A中元素的无穷递降序列。

50§6.4等价关系与划分例6.18设R是集合A={1,2,3,4,5,6,7}上的关系,

R={〈x,y〉|x∈A∧y∈A∧3|(x-y)}(模3同余关系)证明R是一个等价关系,并画出其关系图。

证明:略其关系图如右图所示,可见R的确是A上自反、对称、传递的关系,故R是A上的等价关系。定义(等价关系)

如果集合A上的关系R是自反、对称、传递的,则称R为A上的等价关系。51例:设集合X是整数集合I的任意子集,证明:

X上的模m同余关系是等价关系。证明:自反性:对于任意xX,显然xx(modm)。对称性:对于任意x,yX,若xy(modm),则存在kI,使得x-y=k*m,故y-x=(-k)*m,因此yx(modm)。传递性:对于任意x,y,zX,若xy(modm),yz(modm),则存在k,nI使得x–y=k*m,y–z=n*m,于是有x–z=(k+n)*m,因此xz(modm)综上所述,模m同余关系是等价关系。可以证明:对于任意正整数m,模m同余关系是等价关系。若x和y有模m同余关系,一般记作xy(modm)52定义(等价类)设R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对于每个x∈A,A中与x有关系R的元素的集合称为x关于R的等价类,简称为x的等价类,记作[x]R,即:[x]R={y|y∈A∧x

Ry},显然[x]R

A对上例给出的集合A={1,2,3,4,5,6,7}上的关系R,A中各元素的等价类如下:[1]R=[4]R=[7]R={1,4,7}[2]R=[5]R={2,5}[3]R=[6]R={3,6}53定理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则有:(1)对于每个x∈A,x[x]R

,即[x]R是A的非空子集。(2)[x]R

=[y]R当且仅当xRy。(3)若x,y∈A且xy,则[x]R

[y]R=

。(4)[x]R

=A,其中[x]R表示所有等价类的并集。证明:(1)因R自反,任取

x∈A均有xRx,故

x∈[x]R

,因此,[x]R。(2)设[x]R

=[y]R,因为y∈[y]R,所以y∈[x]R,由[x]R的定义,可得:xRy

。设xRy,任取

z∈[y]R,则有

yRz,因R传递,故xRz,因此z∈[x]R,故[y]R

[x]R

。因R对称,所以有yRx,同理可证:[x]R

[y]R

。因此,[x]R=[y]R54(3)假设[x]R

[y]R

,则z使z∈[x]R

且z∈[y]R,即xRz,yRz,因R是对称的,故zRy,因R是传递的,所以有xRy,这与xy的题设相矛盾!因此,[x]R

[y]R

。(4)任取

x∈A,则[x]R

A。所以有[x]R

A。任取

z∈A,有z∈[z]R,[z]R[x]R

,故有z∈[x]R

。因此,A

[x]R

,所以[x]R

=A。55定义设A是非空集合,πρ(A)(即π包含

A的若干子集)。若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则称π为A上的一个划分:(1)对于每个S∈π,S≠;(2)对于任意B,C∈π,若B≠C,则BC=;(若BC≠,则B=C)(3)=A。定义设R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所有等价类组成的集合称为A关于R的商集,记作A/R,即:

A/R={[x]R|x∈A}例:上例中集合A={1,2,3,4,5,6,7}关于其等价关系R的商集A/R={{1,4,7},{2,5},{3,6}}56例:设A={a,b,c},给定下列A的子集的集合:B={{a},{b,c}}C={{a,b,c}}D={{a},{b},{c}}E={{a,b},{b,c}}F={{a},{c}}G={,{a},{b},{c}}问:这些集合中哪些是A上的划分?把π中的元素称为划分块,π中划分块的个数称为秩,有有穷个划分块的划分称为有穷划分,否则称为确无穷划分.57定理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R,决定了A上的一个划分,这个划分就是商集A/R。证明:根据商集定义A/R={[x]R|∈A}、等价类的性质定理和划分的定义,商集A/R确是A上的一个划分。定理设π是非空集合A上的一个划分,若令:

={〈x,y〉|存在S∈π使得x,y∈S}即:xRπy当且仅当x和y在π的同一个划分块中,则Rπ必是A上的等价关系且

A/Rπ=π。称Rπ

为由π确定的等价关系。证明:首先证明:

具有自反性、对称性、传递性。1)自反性:任取x∈A,由划分的定义可知:存在S∈π使得x∈S。所以,x,x∈S,故有xRπx

。582)对称性:设xRπy,于是存在S∈π使得x,y∈S,故有yRπx。3)传递性:设xRπy,yRπz,于是存在S∈π,T∈π使得x,y∈S且y,z∈T。由于π是划分,则由S与T有公共元y

可知:ST≠,故必有S=T,因此z∈S,所以xRπz。因此,Rπ

是A上的等价关系。

然后证明:

A/Rπ=π:先证明πA/Rπ:

任取S∈π,存在x∈S,则必有S=[x]R(why?)由[x]R∈A/Rπ,因此

S∈A/Rπ。后证明

A/Rπ

π:

59任取[x]R

∈A/Rπ

,其中x∈A。因π为A上的一个划分,则必有S∈π,使得x∈S,故必有S=[x]R

(why?)

因此,[x]R

∈π。由上述定理,可得如下结论:若A上的一个划分为π={C1,C2,…,Cn},则π确定的等价关系就是:Rπ=(C1

C1)(

C2

C2)

(Cn

Cn)60上述定理表明,由等价关系能够产生一个划分。同样,由一个划分也可以产生一个等价关系。例:UX,IX分别是X上的全域关系和恒等关系,则

X/UX={X},X/IX={{x}xX}例:设R是N上的“模6同余”关系,即:R={<x,y>|xNyN

6|(x-y)

},求各元素的等价类和商集解:等价类是:[0]R={0,6,12,18,…,}={xx=6nnN}[1]R={1,7,13,19,…,}={xx=6n+1nN}…[5]R={5,11,17,23,…,}={xx=6n+5nN}61下接第七章例:X={a,b,c,d,e},划分π={{a,b},{c},{d,e}},求划分π确定的X上的等价关系R。解:R={<a,b>,<b,a>,<d,e>,<e,d>}IXN/R={[0]R,[1]R

,[2]R

,[3]R

,[4]R

,[5]R

}62思考题1)有人说:“如果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R是对称的和传递的,则R必是自反的”。并给出了如下的证明:如果<x,y>R,则由R是对称的可知<y,x>R,从而由R是传递的得到<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