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家管理智慧道家管理智慧目录前言上篇:《老子》论道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目录前言——道家管理智慧——
老子(创始人)
老庄学派(内圣之道)
黄老学派(外王之道)
魏晋玄学(内圣外王合一)前言什么是“道家”中国古代的学术流派。以老子为创始人。道家思想关键词:自然、无为、道。有“老庄”、“黄老”与“玄学”三个流派。前言——道家管理智慧——老庄学派黄老学派前言什么是“道家”中国古代的学道家是中国古代理性主义的学术流派,其理论主要为兴邦治国的谋略和修身养性的人生哲学,流行于士人阶层中。道教属于宗教信仰,以神仙学说安置生命的终极关怀,流行于各社会阶层,对民众的影响胜过道家。道家非道教前言——道家管理智慧——道家是中国古代理性主义的学术流派,其理论主要为兴邦治国的“自然、无为”,并非道家专有,而是中国古代几乎各个学派共享的理论资源。但是这些学派只是借用这些概念丰富自家的学说或在某个理论层面上运用,如儒家、法家等。道家与中国其它学派和教派的最后分野,在于道家将自然无为原则贯彻到各个领域,并作为终极价值,安置生命的终极关怀。道家与儒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异同儒家:以道德为本的管理学说法家:以权力为本的管理学说道家:以自然为本的管理学说前言——道家管理智慧——“自然、无为”,并非道家专有,而是中国古代道家的“因循”哲学,将儒法及诸子学说融为一体,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儒家“仁义”道德与道家“以屈求伸”为表里,成为中国人的基本处世方法。道家的历史影响前言——道家管理智慧——道家的“因循”哲学,将儒法及诸子学说融为一体,构建了中华上篇:老子论道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通行本分上篇《道经》与下篇《德经》,共81章,5000余字。上篇:老子论道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师承大隐士商容(常枞)。曾任东周王朝史官,传说孔子向其问学。出函谷关,著《老子》。逝世于秦地——道家管理智慧——上篇:老子论道老子其人其书《老子》,又称《道德一、自然之道什么是“道”“道”是万物的运行规律“道”:无形,简称“无”。万物:有形,简称“有”。有形万物只有遵循无形的“道”才能完善。
上篇:老子论道一、自然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一、自然之道什么是“道”“道”是万物的运行规律“道”:无形,为何将“规律”称为“道”
规律是无形的,无法命名。称其为“道”,是取人类出行必遵循“道路”之意。夫“道”也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
王弼《老子指略》
上篇:老子论道一、自然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为何将“规律”称为“道”规律是无形的,无法命名。“道”是万物之本天地万物的生成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42章》
天地万物得以完善的动力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11章》
上篇:老子论道一、自然之道——道家管理智慧——“道”是万物之本天地万物的生成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第40章》道的运行规律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老子·第41章》
与常识相反上篇:老子论道一、自然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的运行规律大方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道法自然法自然者,在方而法,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老子·第25章》王弼注
上篇:老子论道一、自然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本性不可改变只能顺应万物的自然之性。试图改变,必然失败。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老子·第29章》————————王弼注:“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物有往来,而执之故必失矣。上篇:老子论道一、自然之道——道家管理智慧——“自然”本性不可改变只能顺应万物的自然之性。试图改变,必然失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老子·第12章》改变生理自然,导致病态。改变伦理自然,导致道德沦丧。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第18章》上篇:老子论道一、自然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五色令人目盲,改变生理自然,导致病态。改变伦理自然,珍视生命名利与生命哪个更重要?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第44章》二、修身之道上篇:老子论道二、修身之道——道家管理智慧——珍视生命名利与生命哪个更重要?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宠辱若惊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老子·第13章》上篇:老子论道二、修身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宠辱若惊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上篇:老子论道摈弃错误的知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子·第81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第56章》无知无欲上篇:老子论道二、修身之道——道家管理智慧——摈弃错误的知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回归赤子之心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老子·第20章》上篇:老子论道二、修身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回归赤子之心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上篇: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第48章》内省悟道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老子·第47章》上篇:老子论道二、修身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老子·第10章》
玄览:直觉体悟上篇:老子论道二、修身之道——道家管理智慧——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玄览:直觉体悟上篇:老子论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8章》三、胜人之道上善若水水顺应万物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老子·第78章》
以柔克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第43章》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王者气量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第66章》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王者气量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以弱胜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76章》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老子·第55章》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以弱胜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反骄破满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chuai)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第9章》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反骄破满上篇:老子论道以静制动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老子·第28章》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以静制动上篇:老子论道和光同尘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老子·第56章》
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和光同尘上篇:老子论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老子·第68章》善战者不怒不争之争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东坡《留侯论》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不争之争古之所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老子·第36章》欲擒故纵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欲擒故纵上篇:老子论道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老子·第24章》
以曲求伸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2章》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32章》自知与自胜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与自胜上篇:老子论道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第22章》天下莫能与之争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天下莫能与之争上篇:老子论道四、治国之道实施“无为”管理圣人无心——没有先入之见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老子·第49章》上篇:老子论道四、治国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四、治国之道实施“无为”管理圣人无心——没有先入之见顺应人民自然本性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64章》上篇:老子论道四、治国之道——道家管理智慧——顺应人民自然本性上篇:老子论道圣人“不仁”——顺应社会规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o)籥(yue)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第5章》上篇:老子论道四、治国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圣人“不仁”——顺应社会规律上篇:老子论道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老子·第60章》谨慎治大国上篇:老子论道四、治国之道——道家管理智慧——谨慎治大国上篇:老子论道不搞“察察之政”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老子·第58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老子·第75章》反对“有为”管理上篇:老子论道四、治国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不搞“察察之政”其政闷闷,其民淳淳;民之饥,拒绝智谋与巧利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老子·第19章》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第57章》上篇:老子论道四、治国之道——道家管理智慧——拒绝智谋与巧利绝智弃辩,民利百倍;天下多忌讳使民无知无欲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第3章》上篇:老子论道四、治国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使民无知无欲不尚贤,使民不争;上篇:老子论道社会自治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第17章》管理的最高境界上篇:老子论道四、治国之道——道家管理智慧——社会自治管理的最高境界上篇:老子论道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老子·第三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则民自富,我无欲则民自朴。
《老子·第五十七章》无为而无不为上篇:老子论道四、治国之道——道家管理智慧——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道家的诞生《老子》的历史地位哲学突破时代的开始对民族精神发展的深远影响上篇:老子论道——道家管理智慧——道家的诞生《老子》的历史地位哲学突破时代的开始对民族精神发展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战国秦汉之际百家合流中产生的新道家学派。“黄”是古代帝王黄帝,“老”是道家创始人老子。代表作:《吕氏春秋》、《淮南子》《人物志》。什么是黄老之学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黄老之学运用于政治实践形成于战国中后期汉初为官方统治思想三国之际复兴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道家管理智慧——黄老之学运用于政治实践形成于战国中后期汉初为官方统治思想三国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以道家的“因循”哲学是指导原则,融合法家、儒家、阴阳家、名家等诸子百家,以经邦治国为目的。“黄老”道家与诸子学说的融合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道家管理智慧——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古之王者,其所为少,其所因多。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为则扰矣,因则静矣。
·············故曰君道无知无为,而贤于有知有为。
《吕氏春秋·任数》以道家“因循”为治国原则将《老子》的“无为”改造为“因循”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古之王者,其所为少,其所因多。以道家“因循”为“因循”社会形势,灵活对策。禹之裸国,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弥子瑕见釐夫人,因也。汤、武遭乱世,临苦民,扬其义,成其功,因也。故因则功,专则拙。因者无敌。
《吕氏春秋·贵因》
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因循”社会形势,灵活对策。禹之裸国,裸入衣出,因也。下
荆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遺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矣。
《吕氏春秋·贵公》以道家思想为最高境界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荆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遺之,荆人得之,黄老道家对“阴阳”学说的吸收
五行之气阴阳二气宇宙万物与人类道(太一元气)宇宙生成图示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道家管理智慧——黄老道家对“阴阳”学说的吸收五行之气阴阳二气宇宙万物与人类阴阳五行决定事物的属性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色青赤黄白玄五音角徵宫商羽五味酸苦甘辛甜五情怒喜思悲孔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常仁礼信义智自然社会性格行为管理阳阴日月男女刚柔进退宽猛阳阴昼夜君臣善恶伸屈德刑阳阴暑寒君子小人外向内向动静弛张阴阳分类五行分类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道家管理智慧——阴阳五行决定事物的属性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色青赤黄阴阳平衡与管理之道宽猛相济、一张一弛,中和平衡。德主刑辅、外儒内法,顺时应变。君静臣动、君逸臣劳,无为无不为。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道家管理智慧——阴阳平衡与管理之道宽猛相济、一张一弛,中和平衡。德主刑辅、外若夫教者,摽然若秋云之远,动人心之悲;蔼然若夏之静云,乃及人之体;窎(diao)然若皓月之静,动人意以怨;荡荡若流水,使人思之。
《管子·侈靡》
以道为竿,以德为纶,礼乐为钩,仁义为饵,投之于江,浮之于海,万物纷纷,孰非其有?
《淮南子·俶真训》黄老道家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利用仁义教化增强社会凝聚力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若夫教者,摽然若秋云之远,动人心之悲;以道为竿自私是人类本性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是故先王见不受禄者不臣,禄不厚者不与入难。人不得其所以自为也,则上不取用焉。故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谓因。
《慎子·因循》黄老道家对法家思想的吸收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自私是人类本性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民之有威力,性也……未有蚩尤之時,民固剥木为战矣,胜者谓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长之立也出于争。
《吕氏春秋·荡兵》
国家产生于人类恶性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民之有威力,性也……未有蚩尤之時,民固剥木为战矣
为保护各自私利不受侵犯,人们自然尊重私有权,将国家法定的名分,视为神圣不可侵犯而遵守。雉兔在野,众人逐之,分未定也。鸡豕满市,莫有志者,分定故也。物奢则仁智相屈,分定则贪鄙不争。
《尹文子·大道上》“因循”民情立法——“道生法”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
《经法·道法》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为保护各自私利不受侵犯,人们自然尊重私有权,将国家法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吕氏春秋·察今》“因循”民情变法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黄老道家管理哲学示意图面对不同社会环境,灵活应对,与时俱进,随机应变。道:“因循”阴:法家权术阳:儒家伦理五行:综合运用诸子学说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道家管理智慧——黄老道家管理哲学示意图面对不同社会环境,灵活应对,与时俱进,
使道家从哲学家的书本上走出来,变成了政治家手中可操作的治国武器。以道家“因循”融合诸子百家学说,奠定了中管理哲学的基础。
深远影响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一、黄老“因循”管理哲学——道家管理智慧——使道家从哲学家的书本上走出来,变成了政治家手中可操作的
刘卲,曹魏散骑常侍,作《魏法》和《都官考课》。《人物志》作者刘卲事迹1、其人其书《人物志》学术价值中国古代唯一流传至今的人才理论著作,也是最高水平的著作。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刘卲,曹魏散骑常侍,作《魏法》和《都官考课》。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庄子·列御寇》《庄子》中的“九征”观人法2、思想来源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庄子》中的“九征”观人法2、思
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温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諟(shi)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立,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中的“性格”分类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吕氏春秋·论人》《吕氏春秋》的“八观六验”法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
《吕氏春秋·论人》八观六验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通则观其所礼,《吕氏春秋》的“八观六验”法喜之以验其守,八观今使人君视如离娄,聦如师旷,御如王良,射如夷羿,书如史籕,计如隶首,走追驷马,力折门键。有此六者,可谓善于有司之职矣,何益于治乎!
徐干《中论·务本》
徐干论君德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今使人君视如离娄,聦如师旷,御如王良,射如夷羿,书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为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为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为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为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为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于剑戟,此之为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为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为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为大将。
诸葛亮《将苑•将材》诸葛亮论将材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为仁将。诸葛亮全材是理想的君主(领导者)之材“英雄”型(创业型)人才结构“中和型”(守成型)人才结构理论核心是“全材与偏材”的关系3、
“才性”理论全材是理想的臣民(执行者)之材“全材与偏材”的两种结构形式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全材是理想的君主(领导者)之材“英雄”型(创业型)人才结构“偏材的性格与政治才能有突出特长。偏材为臣民之材,适合担任各种官职。偏材无所谓优劣,关键是能否安置在与其才能一致的岗位上。“中和”型人才系统——偏材与全材凡偏材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长于办一官,而短于为一国。何者?夫一官之任,以一
味协五味;一国之政,以无味和五味。
《人物志·材能》
偏材之人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偏材的性格与政治才能有突出特长。“中和”型人才系统——人物类别特征对待自身特点的态度得失阳强毅之人狠刚不和不戒其强之唐突,而以顺为挠,厉其抗可以立法,难与入微阴柔顺之人缓心宽断不戒其事之不摄,而以抗为刿,安其舒可与循常,难与权疑阳雄捍之人气奋勇决不戒其勇之毁跌,而以顺为刿,竭其势可与涉难,难与居约阴惧慎之人畏患多忌不戒其懦于为我,而以勇为狎,增其疑可与保全,难与立节阳凌楷之人秉意劲特不戒其情之固护,而以辨为伪,强其专可与持正,难与附众阴辨博之人论理赡给不戒其辞之泛滥,而以楷为系,遂其流可与泛序,难与立约阳弘普之人意爱周洽不戒其交之混杂,而以介为狷,广其浊可与抚众,难与厉俗阴狷介之人砭清激浊不戒其道之隘狭,而以普为秽,益其拘可与守节,难以变通阳休动之人志慕超越不戒其意之大猥,而以静为滞,果其锐可以进趋,难与持后阴沉静之人道思回复不戒其静之迟后,而以动为疏,美其懦可与深虑,难与捷速阳朴露之人中疑实不戒其实之野直,而以谲为诞,露其诚可与立信,难与消息阴韬谲之人原度取容不戒其术之离正,而以尽为愚,贵其虚可与赞美,难与矫违十二种偏材性格分类与特点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人物类别特征对待自身特点的态度得失阳强毅之人狠刚不和不戒其十二种政治人才表(略)十二材与三材关系人材特点宜任官职代表人物类型清节家德德行高妙,容止可法。师氏之任延陵、晏婴三材政务官,经世之材。法家法建法立制,强国富人。司寇之任管仲、商鞅术家术思通道化,策谋奇妙。三孤之任范蠡、张良国体三材皆备德足以厉风俗,法足以正天下,术足以谋庙胜。三公之任伊尹、吕望均为兼材器能三材皆微德足以率一国,法足以正乡邑,术足以权事宜。冢宰之任子产、西门豹臧否清节之流不能弘恕,好尚讥诃,分别是非。师氏之佐子夏之徒三材之流伎俩法家之流不能创思远图,而能受一官之任,错意施巧。司空之任张敞、赵子汉智意术家之流不能创制垂则,而能遭变用权,权智有余,公正不足。冢宰之佐陈平、韩安国文章能属文著述。国史之任司马迁、班固非政务官儒学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安民之任毛公、贯公口辩辩不入道而应对资给。行人之任乐毅、曹丘生雄杰胆略绝众,材略过人。将帅之任白起、韩信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十二种政治人才表(略)十二材与三材关系人材特点宜任官职代表人偏才施政特点与得失表偏
材施政特点宜理郡国不宜理郡国清节之材矫直之政宜于统大以之治小则迂法家之材公正之政宜于治烦以之治易则无易术家之材变化之政宜于治难以之治平则无奇智意之材谐合之政宜于治新以之治旧则虚谴让之材督责之政宜于治侈以之治弊则残伎俩之材艺事之政宜于治富以之治民则民劳而下困臧否之材削刻之政宜于纠奸以之治边则失众豪杰之材宜于讨乱宜于讨乱以之治善则暴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偏才施政特点与得失表偏材施政特点宜理郡国不宜理郡国清节之材全材之人性格全面均衡而表现为中性无性格才能全面均衡而表现为中性无才能全材指理想的君主之材。君主的职能是选拔和使用人材。主德者,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是故主道立,则十二材各得其任也。……是谓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若道不平淡,与一材同好,则一材处权而众材失任矣。
《人物志·流业》
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全材之人性格全面均衡而表现为中性无性格主德者强毅之人凌楷之人休动之人弘普之人韬谲之人柔顺之人惧慎之人辩博之人狷介之人沉静之人雄悍之人朴露之人阳性人(外向型)阴性人(内向型)阴阳平和之人(“无性格”的理想君主)十二种偏才性格全材与偏材性格关系示意图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强毅之人凌楷之人休动之人弘普之人韬谲之人柔顺之人惧慎之人辩博清节家术家器能国体雄杰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法家臧否全材(“无才”的理想君主)三材三材综合三材之流非政务官与三材无关阳:儒家(清节家)阴:法家(法、术家)三材偏材之本十二种政治偏材全材与偏材政治才能关系示意图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清节家术家器能国体雄杰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法家臧否全材(“无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
《人物志·英雄》英(分)聪:独到创意、谋略规划。明:发现机会、准确判断。勇:果断决策,付诸实施。力:力气巨大,武功超群。雄(分)“英雄型”人才系统——“英雄”与英材、雄材英分与雄分英材与雄材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英聪:独到创意、谋《人物志·英雄》图解英雄英分雄分聪明胆力雄才英才英雄素质英雄人才聪明胆胆力明英雄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道家管理智慧——《人物志·英雄》图解英雄英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若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未可以为先登。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乃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然后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人物志·英雄》
刘邵的“英雄”学说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刘邵“英雄”与“中和”型作用不同“英雄”型人才结构适用于创业时期“中和型”人才结构适用于守成时期英才:从事战略谋划,出奇制胜。雄才:实施战略意图,开拓局面。各种人才处于合适的岗位,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活动,使国家机器协调运作,提高综合竞争力。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英雄”与“中和”型作用不同“英雄”型人才结构适用于创业时见可怜则流涕,将分与则吝啬,是慈而不仁者。睹危急则恻隐,将赴救则畏患,是仁而不恤者。处虚义则色厉,顾利欲则内荏,是厉而不刚者。
《人物志·八观》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识别善恶品质混杂之人“八观”法4、人才鉴识方法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见可怜则流涕,将分与则吝啬,是慈而不仁者。一曰观其夺救,以明
论显扬正,白也;不善言应,玄也;经纬玄白,通也;移易无正,杂也…………其言甚怿,而精色不从者,中有违也;其言有违,而精色可信者,辞不敏也。言未发而怒色先见者,意愤溢也;言将发而怒气送之者,强所不然也。
《人物志·八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察言谈与神色,窥见真实心态。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论显扬正,白也;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劲智精理,则能名生焉;智直强悫,则任名生焉。
《人物志·八观》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观察生理素质确定人材性质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
直者亦讦,讦者亦讦,其讦则同,其所以为讦则异;通者亦宕,宕者亦宕,其宕则同,其所以为宕则异。然则,何以别之?直而能温者,德也;直而好讦者,偏也;讦而不直者,依也;道而能节者,通也;通而时过者,偏也;宕而不节者,依也。
《人物志·八观》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观察动机,辨别伪偏才。偏:偏才依:伪偏才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直者亦讦,讦者亦讦,其讦则同,其所以为讦则异;四曰
盖人道之极,莫过爱敬。……然爱不可少于敬,少于敬,则廉节者归之,而众人不与。爱多于敬,则虽廉节者不悦,而爱接者死之。
《人物志·八观》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察爱、敬多寡,知其处世境况。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盖人道之极,莫过爱敬。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是以君子接物,犯而不校,不校则无不敬下,所以避其害也。小人则不然,既不见机,而欲人之顺己。
《人物志·八观》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观察是否谦逊,快速识别君子小人。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是以君子接物,犯而不校,不校则无不敬下,所以
夫直者不讦,无以成其直;既悦其直,不可非其讦;讦也者,直之征也。刚者不厉,无以济其刚;既悦其刚,不可非其厉;厉也者,刚之征也。
《人物志·八观》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观察相应缺点,遴选所需偏材。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夫直者不讦,无以成其直;既悦其直,不可非其讦;讦也者,直夫夫智出于明,明之于人,犹昼之待白日,夜之待烛火。
《人物志·八观》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观察聪明程度,确定人才等级。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夫夫智出于明,明之于人,犹昼之待白日,夜之失误原因:鉴识者性格才能偏颇5、鉴识失误人才类型识人标准能鉴别的才能不能鉴别的才能清节之人以正直为度能识性行之常或疑法术之诡法制之人以分数为度能识方直之量不贵变化之术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能识策略之奇不识遵法之良器能之人以辨护为度能识方略之规不知制度之原智意之人以原意为度能识韬谞之权不贵法教之常伎俩之人以邀功为度能识进趣之功不通道德之化臧否之人以伺察为度能识诃砭之明不畅倜傥之异言语之人以辨析为度能识捷给之惠不知含章之美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失误原因:鉴识者性格才能偏颇5、鉴识失误人才类型识人标准能鉴失误表现:七缪古文译文一曰察誉有偏颇之缪对待社会舆论,偏听偏信。二曰接物有爱恶之惑接人待物,受主观好恶影响。三曰度心有大小之误考查人才,不辨“心”与“志”的差别。四曰品质有早晚之疑品评材质,不知成熟有早晚的差异。五曰变类有同体之嫌考查同类人物,惑于相誉相毁。六曰论材有申压之诡考察人才,不辨社会背景。七曰观奇有二尤之失鉴定奇人,难辨虚实。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二、黄老用人经典——《人物志》失误表现:七缪古文“黄老”管理思想的意义结束语初步融合诸子学说,运用于治国实践,对汉唐盛世的形成作出了贡献没有将道德教化置于主导地位,不利于长治久安。合理内核为儒家吸收,通过与《周易》的融合,建立了完整的中华管理思想体系影响局限成就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结束语——道家管理智慧——“黄老”管理思想的意义结束语初步融合诸子学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演讲完毕,谢谢观看!道家管理智慧道家管理智慧目录前言上篇:《老子》论道下篇:“黄老”之学与用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目录前言——道家管理智慧——
老子(创始人)
老庄学派(内圣之道)
黄老学派(外王之道)
魏晋玄学(内圣外王合一)前言什么是“道家”中国古代的学术流派。以老子为创始人。道家思想关键词:自然、无为、道。有“老庄”、“黄老”与“玄学”三个流派。前言——道家管理智慧——老庄学派黄老学派前言什么是“道家”中国古代的学道家是中国古代理性主义的学术流派,其理论主要为兴邦治国的谋略和修身养性的人生哲学,流行于士人阶层中。道教属于宗教信仰,以神仙学说安置生命的终极关怀,流行于各社会阶层,对民众的影响胜过道家。道家非道教前言——道家管理智慧——道家是中国古代理性主义的学术流派,其理论主要为兴邦治国的“自然、无为”,并非道家专有,而是中国古代几乎各个学派共享的理论资源。但是这些学派只是借用这些概念丰富自家的学说或在某个理论层面上运用,如儒家、法家等。道家与中国其它学派和教派的最后分野,在于道家将自然无为原则贯彻到各个领域,并作为终极价值,安置生命的终极关怀。道家与儒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异同儒家:以道德为本的管理学说法家:以权力为本的管理学说道家:以自然为本的管理学说前言——道家管理智慧——“自然、无为”,并非道家专有,而是中国古代道家的“因循”哲学,将儒法及诸子学说融为一体,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儒家“仁义”道德与道家“以屈求伸”为表里,成为中国人的基本处世方法。道家的历史影响前言——道家管理智慧——道家的“因循”哲学,将儒法及诸子学说融为一体,构建了中华上篇:老子论道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通行本分上篇《道经》与下篇《德经》,共81章,5000余字。上篇:老子论道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师承大隐士商容(常枞)。曾任东周王朝史官,传说孔子向其问学。出函谷关,著《老子》。逝世于秦地——道家管理智慧——上篇:老子论道老子其人其书《老子》,又称《道德一、自然之道什么是“道”“道”是万物的运行规律“道”:无形,简称“无”。万物:有形,简称“有”。有形万物只有遵循无形的“道”才能完善。
上篇:老子论道一、自然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一、自然之道什么是“道”“道”是万物的运行规律“道”:无形,为何将“规律”称为“道”
规律是无形的,无法命名。称其为“道”,是取人类出行必遵循“道路”之意。夫“道”也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
王弼《老子指略》
上篇:老子论道一、自然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为何将“规律”称为“道”规律是无形的,无法命名。“道”是万物之本天地万物的生成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42章》
天地万物得以完善的动力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11章》
上篇:老子论道一、自然之道——道家管理智慧——“道”是万物之本天地万物的生成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第40章》道的运行规律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老子·第41章》
与常识相反上篇:老子论道一、自然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的运行规律大方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道法自然法自然者,在方而法,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老子·第25章》王弼注
上篇:老子论道一、自然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本性不可改变只能顺应万物的自然之性。试图改变,必然失败。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老子·第29章》————————王弼注:“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物有往来,而执之故必失矣。上篇:老子论道一、自然之道——道家管理智慧——“自然”本性不可改变只能顺应万物的自然之性。试图改变,必然失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老子·第12章》改变生理自然,导致病态。改变伦理自然,导致道德沦丧。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第18章》上篇:老子论道一、自然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五色令人目盲,改变生理自然,导致病态。改变伦理自然,珍视生命名利与生命哪个更重要?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第44章》二、修身之道上篇:老子论道二、修身之道——道家管理智慧——珍视生命名利与生命哪个更重要?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宠辱若惊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老子·第13章》上篇:老子论道二、修身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宠辱若惊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上篇:老子论道摈弃错误的知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子·第81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第56章》无知无欲上篇:老子论道二、修身之道——道家管理智慧——摈弃错误的知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回归赤子之心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老子·第20章》上篇:老子论道二、修身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回归赤子之心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上篇: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第48章》内省悟道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老子·第47章》上篇:老子论道二、修身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老子·第10章》
玄览:直觉体悟上篇:老子论道二、修身之道——道家管理智慧——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玄览:直觉体悟上篇:老子论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8章》三、胜人之道上善若水水顺应万物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老子·第78章》
以柔克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第43章》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王者气量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第66章》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王者气量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以弱胜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76章》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老子·第55章》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以弱胜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反骄破满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chuai)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第9章》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反骄破满上篇:老子论道以静制动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老子·第28章》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以静制动上篇:老子论道和光同尘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老子·第56章》
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和光同尘上篇:老子论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老子·第68章》善战者不怒不争之争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东坡《留侯论》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不争之争古之所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老子·第36章》欲擒故纵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欲擒故纵上篇:老子论道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老子·第24章》
以曲求伸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2章》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32章》自知与自胜上篇:老子论道三、胜人之道——道家管理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与自胜上篇:老子论道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企业导师制师带徒培养合同
- 2025年度人合作合伙合同:清洁能源项目投资合作框架
- 2025年度医疗护理劳务合同患者安全与权益保障合同
- 2025年度仓储物流转租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店面转让定金支付及品牌战略合作协议
- 2025年度仓储设施使用权及仓储仓储服务协议
- 2025年杭州医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完整版
- 2025年度个人短期租房合同月付与租户退租流程管理协议
- 2025年度合伙投资开中式餐厅合作协议
- 2025年度互联网企业产品经理岗位聘用合同
- 2024年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2024年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祖冲之的平生与贡献
- 2025年版护理法律法规
- DB3305T 261-2023 湖州湖羊种羊等级评定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表(2024版)
- 2024年牡丹江大学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带答案
-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末复习背诵知识点提纲
- 健康体检报告解读页课件
- (高清版)DB43∕T 1147-2015 太阳能果蔬烘干机
- 项目合作分润合同范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