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95551学时:48开课学期:第2学期一、教学目的与任务:《文学概论》课程是对文学理论的概略性的介绍和研究,主要讲授文学理论基本原理及其基础知识。文学理论以一切文学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来源于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的实践,并反过来作用于文学创作与欣赏实践。《文学概论》将为其他文学课程如文学史、文学作品选、写作等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具体目的与任务:(1)通过系统地学习《文学概论》课程,使学生能准确而系统地掌握和理解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合理的多维的知识平台,以便学生更广泛地汲取古今中外文学的精粹;同时通过赏析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使学生对世界文化有一个全球化的认识,以适应世界文化日益交融的时代需要。(2)通过《文学概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深入的分析一批经典作家的作品,使学生能对古今中外文学中所蕴涵的人文思想有较深入的了解;同时,运用多种文学批评的方法去解读作品,让学生领略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风采,从而提高学生审美鉴赏水平以及从不同的文化视角解读经典文本及各种文学现象的能力。二、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编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编集中探讨的是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形态,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通过本编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文学理论课程的学科归属与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块基石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重点掌握文学理论课程的学科归属、性质与理论形态。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范围,以哲学的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有五方面: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即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由于文学理论研究的客体对象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其研究角度多样,导致文学理论形成了多样化的形态,其中包括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块基石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应该解决的问题。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有五块,第一块基石是文学活动论,认为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文学是人的活动;第二块基石是文学反映论,认为从哲学的角度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第三块基石是文学生产论,认为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第四块基石是审美意识形态论,认为从美学的社会学的角度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第五块基石是艺术交往论,认为从媒介和符号的角度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马克思主义从这五个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文学的整体面貌,这些理论成果对于我们学习文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应该从指导思想、中国特色和当代性三方面入手。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为指导;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基础,结合当代中西方文论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成果,来建设我国的当代文论。第二编文学活动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编引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是“人的活动”这一理论,试图以此为出发点来探索文学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文学的本质和特征等问题。在这一编里,学生重点掌握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所具有的特点、构成及其产生和发展;文学活动作为话语系统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具有的特征及其发展方向等。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重点掌握生命活动与文学活动的关系,文学活动的构成以及文学活动的发生理论、发展原因。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生活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一方面它是人类及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人类的特性又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形成的。生活活动对于文学而言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在生活活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它属于精神活动的层面,是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根据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有四个方面构成。第一个因素指的是世界,它是作家模仿、再现的对象,同时能够表达作者的感受,并唤起阅读者相应的感受。第二个因素是作家,古代文论中强调作品是由作家创造的思想,作者可以反映现实,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20世纪60年代之后福科宣称作者缺席的观点。第三个因素是作品,它具有超越具体内容表达的独立价值。20世纪的西方文论对作品给予了极端的重视,形成了文学本体论。第四个因素是读者,只有经过读者阅读,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对文学接受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促使文学理论向对话性的话语系统转变。总之,这四个因素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活动整体,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可以很好地理解这四个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关于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有四种。第一种是巫术发生说;;第二种是宗教发生说;第三种是游戏发生说;第四种是劳动说。文学活动的发展原因很复杂。有人认为是社会风气的变化导致了文学的发展,例如我国古代的刘勰和西方的黑格尔。还有人从文学内部来研究,认为文学的发展就像自然的更替一样,例如加拿大的批评家弗莱。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是文学固有因素的不断组合引起的,例如俄国形式主义的文论家普洛普。在我们看来,文学发展的最终动力是生产劳动。文学伴随着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二者并不是同步的。马克思总结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文学的发展不仅会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上层建筑例如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影响,这些影响更直接。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重点掌握文学的内涵和性质。第一节文学的含义广义的文学指的是一种文化,在古代的中西方这种观念居于主导地位。狭义的文学指的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这种观念在中国是魏晋时期出现,西方是16到18世纪。在当今世界通行的文学观念是狭义的文学观念,即它的审美含义。现在随着文学的发展,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我们对其进行历史地和具体地分析。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作为一般的意识形态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它虽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但是需要通过政治等中间环节才能其支配作用。由于文学主要的表现领域包含在审美领域当中,而且这些审美因素又与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所以使得文学具有了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这一属性表现为:无功利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第三节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文学以话语的方式存在。文学话语作为一种具体的言语行为包括了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文学的话语具有明显的“蕴藉”的特点。这一点在我国古代文论中多有论述。文学作为话语蕴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整个文学活动具有话语蕴藉性,二是具体的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而这一特点典型地存在于含蓄和含混这两种文本修辞形态中。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重点掌握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价值取向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第一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有两个,首先是具有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其次是具有主导性、层次性和多样性。第二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是满足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提高人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这是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在实现这一价值追求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雅与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求作家、艺术家与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相结合,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艺术珍品。第三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需要遵循以下规律,第一是继承与革新,在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新文艺。第二是借鉴与创造,实现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沟通。第三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文学。第三编文学创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编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来分析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的生产方式的特点,以此来揭示文学的本质特征和文学创造的本质规律。在这一编里,学生重点掌握文学创造的性质特征、文学创造的原则和过程,揭示文学创造的基本规律。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重点掌握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创造的性质特征,希望学生清晰地认识文学生产的特点,能够阐述文学生产中主客体的内涵及关系等问题。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的基础和前提,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之后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精神生产的特殊性表现在:(1)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现象世界;(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等其他精神生产相比具有独特性,它以语言为材料,旨在创造新的言语系统来塑造人物形象。第二节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的有两种说法,即自然说、情感说。在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理论家对这两种观点进行了阐述。在我们看来文学创造的客体应该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它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具有特殊性,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艺术转化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有关解释主要指:摹仿者与创造者、旁观者与移情者,在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理论家对这两种观点进行了阐述。在我们看来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他们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第三节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审美活动属于价值评判活动,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其主客体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审美价值关系,其特征表现在:(1)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2)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主体的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体现了二者关系的特殊性。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建立的过程就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双向运动的过程。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反映客体,并通过情感体验将客体“主体化”,从而创造出源于客体又高于客体的审美形象。其次是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必须从具体的客体对象出发,会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从而表现为“主体的客体化”。这两个方面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其结果就是文学作品的出现。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重点掌握文学创作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的内在机制,以及常见的艺术构思方式,分析并阐释作家如何借用文字符号,运用不同的操作方式和手段把构思成果变成物态化作品。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以分为富有主体性的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1)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材料来源于社会生活,作家通过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获得,其中人的记忆机制其主要作用。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2)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发生的契机。艺术发现的心理机制是作家心灵的神会和顿悟,是作家独特眼光和超凡观察力的凝合,是外在事物与作家内心体验契合的一种机缘,是内心经验灌注其中的创造。(3)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的一股内驱力。文学创作动机的产生是和作家某种强烈的内在需要分不开的。创作动机具有很多类型。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艺术构思阶段上承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下接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艺术构思指的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的方式,孕育出各种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含有多种心理机制,主要有:回忆与深思,想象和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和无意识。构思方式指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整体的具体方式。构思方式既复杂又多样,常见的有: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和陌生化。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物化即通过语言、文字、纸张等媒介,把精神性的艺术构思“转化”为物质性的文本。它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这儿对常见的问题作一下分析。(1)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是文学创造的最后阶段。在这一个阶段,作品的内在逻辑与意图之间有时发生矛盾的情形,其表现主要是: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或创作动机中途改变产生另一种新的动机。(2)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语词提炼的任务是寻找最适当的文字符号和表达方式把艺术构思的意象呈现出来。技巧主要指具体的写作手法,通过艺术技巧以达到艺术的最佳表现目的。(3)即兴和推敲。即兴和推敲是物化阶段语言、文字的操作方式,是作品定型的必要手段,这二者相辅相成。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通过对“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的阐述,揭示出文学创造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要求学生从这三方面来认识文学的价值追求。第一节艺术真实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其价值取向是以“历史理性”求“真”的。优秀的艺术家把“真实”视为艺术的生命,文论家把“真实性”作为衡量艺术成就的首要标准。艺术真实的特征:(1)与生活真实相比体现为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2)与科学真实比较,艺术真实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文学创造想要实现“真实性”的价值,需要通过艺术概括的途径来加以实现。艺术概括具体来讲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实现这一统一需要经过一个艺术提炼的过程。第二节情感评价文学创造不仅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还要以情感评价的方式对生活作出裁判。认识和情感水乳交融,所以情感评价也是文学创作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要求。关于这一点中西方的文论家等曾作过不同程度的论说。情感评价作为一种“诗意的裁判”,具有特定的内涵,即:(1)情感评价作为“善”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尚品格和功利取向;(2)作为实现方式,情感评价具有诚挚的内在情态和外在的艺术呈示的立体结构。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人文关怀是“善”的集中表现,它与历史理性一起共同筑起文学的真善美功能的价值体系。第三节形式创造形式创造是文学的真善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它对于文学的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文论史上关于形式的问题曾经出现在两种相反的观点,即重内容而轻形式和形式主义两种。在我们看来这两种观点都有缺陷,形式和内容应该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形式创造的过程就体现为内容的形式化和形式的内容化的互动过程。形式除了对内容具有表现和塑造的意义外,其自身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可以用“有意味的形式”来加以表述。第四编文学作品教学目的与要求:文学文本是文学创造成果的标志,它一方面表明文学创造过程的完成,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文学欣赏活动的开始,所以说文学作品是文学活动的焦点。通过对本编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类型和体裁)、内在形态(文本层次和审美呈现方式)、外在形态和内在形态融合而成的经典形式(叙事和抒情)以及文学作品的风格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重点掌握文学作品的类型与体裁,并掌握各种类型和体裁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特点。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关于文学类型的划分历史上不同的文论家有不同的认识,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应方式,将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表现为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表现为暗示性和朦胧性。文学作品的不同类型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种文学类型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形态。第二节文学作品的体裁根据文学作品中话语系统的不同结构形式,可以将文学作品划分为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等基本体裁。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并把握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和文学形态的理想形态问题,使学生基本上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和方法分析作品。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本指的是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在中外文论史上,都曾有人把文本看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如我国的王弼,西方的黑格尔和英加登。综合前人的观点,我们把文本分为文学言语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文学言语具有内指性、心理蕴含性和阻拒性。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和一般的统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文学意蕴层可以分为三方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审美意蕴层。第二节文学典型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强调普遍性和类型性,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再到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从审美的角度看,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表现为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由恩格斯提出的,他所谓的典型环境指的是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间具有辩证关系。一方面典型人物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又可以对典型环境发生反作用。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第三节文学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美学概念。它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盛唐之后文学意境论全面形成,晚唐之后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清末王国维使得意境理论走向顶峰。意境作为一种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的特征。意境的分类有两种,分别由刘熙载和王国维提出。第四节文学意象意象一词有着广泛的用途,主要包括心理意象、内心意象、泛化意象、审美意象四种。文学意象是一种审美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曾对这一范畴作过不同程度的论述。经过辨析我们发现,审美意象指的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它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审美意象可以分为寓言式和符号式意象两种。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叙事理论,运用所学理论会分析叙事性作品。第一节叙事界定在传统的中西方文论中有丰富的叙事理论,这些理论的普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所以形成了以人物、情节、环境为中心的叙事理论。20世纪之后俄国形式主义和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对叙事文学的研究形成了新的理论观念,被称为叙事学。文学的叙事简单来讲指的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过程。基本特征包括: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又制约着叙事的形式。我们可以从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三方面来分析叙述的构成。第二节叙述内容叙述内容的基本成份是故事。我们可以通过对事件、情节、人物、场景等方面的分析来对叙事内容的一般特征有所了解。事件有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结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它与故事不同,中西方的文论对情节的研究有很多成果。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叙事作品中的人物自身具有二重性的特点:行动元与角色,二者的作用不同。场景是由叙事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而成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产生艺术感染力。叙事内容的存在形态是结构。叙事作品的结构可以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行动是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一般的行动逻辑是一个三段式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故事行动的典型形式有:首尾连接式、中间包含式和左右并列式。第三节叙述话语文本时间指的是叙述故事的过程,故事时间指的是故事发生的自然事件状态,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异。二者间的关系可以从时序、时距和频率三方面表现出来。视角指的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一般来讲有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二人称叙述三种,不同的视角具有的作用不同。第四节叙述动作叙述动作指的就是“讲故事”,它由两部分构成,即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叙述者不等于作者。叙述者的声音在文学作品中有多种多言的表现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创作的过程中,作家会会在心目中预设一个潜在的叙述接受者,这一潜在的叙述接受者在文本当中也有体现。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重点掌握抒情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抒情作品的结构,抒情性话语的修辞方式以及不同的抒情角色等问题。第一节抒情界定抒情指一种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文学类型。它是与叙事相对的概念,二者具有很明显的区别。抒情性作品主要指的是抒情诗。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同时体现出作家对现实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对象是现实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作家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抒情不等于情感的渲泄,因为抒情是一种审美表现,它是把作家自己内心的体验作为对象来表现的,所以是一个情感构造的过程,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与思维的参与。文学抒情还是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创造活动,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来加以表现。第二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抒情性作品是通过特殊的话语组织形式来表现情感的。它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抒情内容和相应的抒情话语。抒情内容指的是文本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它与普通言语不同,更加强调语言的表现功能,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作家常常会对语言实行复杂化和陌生化的加工。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因素包括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由于作品的情感经验总要投射到声音或者画面上,形成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象征表现,所以这三要素方面的关系可以从声与情的关系和景与情的关系两方面来加以研究。第三节抒情方式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是指抒情作者在抒情写意时的用语方法。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很多,主要有比喻和象征、倒装和歧义、夸张和对比、借代和用典。不同的修辞方式作用不同。抒情角色指的是抒情作家在抒情性作品中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常见的抒情角色有三种类型: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代言的抒情方式和在讲述事件的过程中抒情。不同的抒情角色具有不同的优点。第十三章文学风格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重点掌握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并识记风格的定义和内涵,了解它的分类和价值,理解风格和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一节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古今中外出现了许多关于风格的理论和观点,主要有:认为风格是独特的语言形式;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和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重点介绍这四种不同的观点当中的一些重要观点。第二节风格的定义和内涵综合以上的这些观点,我们认为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够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其中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主体与对象、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文体和语言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其中,文学风格、创作个性和日常个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需要加以细致的分析。第三节文学风格的类型和价值不同的理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对风格进行了划分。整体上来看,西方人多采用三分法。我国古代有两种划分方式,即简分法和繁分法,代表人物分别是姚鼐和刘勰。刘勰提出“八体”: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陈望道提出的四组八种。由于文学风格多样,所以我们的划分只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文学风格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我们不能根据个人的爱好来加以评判。第四节文学风格与文化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文学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学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形成文学的民族风格。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处于一定地域的作家,不能不感受地域文化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会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形成文学的地域风格。由于受到相似的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作家的风格会呈现出相似性,进而形成流派风格。统一流派中的作家的风格是同中有异的。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教学目的与要求:文学接受和消费是文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只有当文学作品经过传播、消费和接受活动之后,文学活动才能够算是真正完成。本编将讨论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性质和特征,文学接受过程的具体阶段和规律,以及文学接受的高级形态——文学批评的性质、形态和标准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和“艺术交往论”的理解。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之间的关系,掌握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文学消费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间的作用、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关系以及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第一节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文学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学消费是相对于文学生产而言的,二者之间具有辩证的关系。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文学消费同时也制约着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是文学接受和文学消费的前提。文学消费的二重性,它既有一般的商品消费的性质,同时它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消费,有着自己的特点。文学消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消费对特定的社会结构起着或肯定或批评的作用,其表现比较复杂。同时,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消费具有特殊性。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而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文学接受则纯属于一种精神消费。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它们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文学消费是多视角的,文学接受则偏重于审美这一视角。第二节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文学作品的最大价值属性是它的审美属性,所以文学接受活动首先是一种审美活动,它能够使读者在精神上得到强烈的震撼与审美愉悦,从而具有审美价值属性。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值属性包含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和悦神悦志这样三个层次。文学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它同时还表现为一种认识活动,具有认识价值。读者通过文学接受一方面可以了解现实世界,同时可以加深对人的内在世界的认识。文学作为一种文化蕴涵丰富、文化信息密集的文化价值产品,具有文化价值属性。这一属性来自于文学作品深刻的人文关怀。文学的文化价值表现在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哲学价值等方面。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重点掌握文学接受发生的心理机制,读者进行文学接受的具体过程和作为文学接受高潮的标志。第一节文学接受的发生文学接受的发生,是读者在特定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接受动机的支配下,在特定接受心境的影响下展开的。期待视野指的是读者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接受动机主要有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和借鉴动机。接受心境指的是读者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它具有欣悦、抑郁、虚静三种情况,其形成会受到个人境遇、生活状况、身体状况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接受心境会对接受效果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发展文学接受的发展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阅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阅读视野为基础,对作品中的文本符号进行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和填空、交流与对话。由于这一过程当中,读者的接受活动不可能彻底还原作家的原意,从而产生了异变,主要体现在形象、情感和思想三方面。异变的产生一方面与文学语言本身的不确定性有关,还与读者个性化的期待视野有关。在接受的过程中,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会出现正解和误解两种,误解又可以分为正误和反误,其中正误是值得肯定的阅读方式,反误是对艺术的损伤,应该避免。第三节文学接受的高潮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和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之间,会产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读者会借助于文本符号的导引,进入一个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情感得以净化;会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进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妙;之后这种情感和思想还会在读者的头脑中延留。这就是文学接受活动的高潮。第十六章文学批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重点掌握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及标准,认识不同的文学批评模式,并且在懂得理论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去。第一节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由文学作品的性质和批评本身的效能决定了文学批评是一种意识形态批评,具有普遍的社会属性。文学批评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意识形态评价方式,它通过批评话语对意识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提出的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文学批评中具有宏观视野的一种原则和方法论,恩格斯称之为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这两个观点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是一个统一体。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包括了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其中思想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思想性的,艺术标准是用来批评艺术性的。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模式文学批评的模式从时间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传统批评模式和现代批评模式两种。其中传统批评模式包括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三种。现代批评模式包括心理学批评、语言学批评、文化批评三种。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钢铁行业物流公司聘用合同范本
- 2024年室内设计墙纸供应合同
- 服装设计兼职师合同
- 建筑工程供电合同范本
- 农业机械操作员聘用协议
- 展览馆单元门施工协议
- 铁路工程监理服务承诺书
- 社区公园篮球场施工合同
- 城市污水处理临建合同
- 物流企业合作协议模板
- 会计生涯发展
- 2024年中考一轮道德与法治复习: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专题+课件
- 银行物业服务设施设备养护、管理方案
- 班组长培训-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
- 中国感染性休克指南
- 人教版劳动教育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 家长会主题班会课件
- 无人机研学旅行方案
- 感染性休克指南解读课件
- 建筑工程《拟投入本项目的主要施工设备表及试验检测仪器设备表》
- 月饼制作工坊传统风味美食手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