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本位文化下代际关系研究导言,家庭社会学论文_第1页
家本位文化下代际关系研究导言,家庭社会学论文_第2页
家本位文化下代际关系研究导言,家庭社会学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本位文化下代际关系研究导言,家庭社会学论文题目第一章家本位文化下代际关系研究导言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以下为参考文献第一章导言1.1选题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当下,中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的时期,社会构造、社会文化都在经历着重大的变迁,这种变迁也直接影响到了家庭内部成员关系的变化,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加上多年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导致了我们国家的家庭构造、家庭规模都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家庭代际关系问题也逐步地引起了学者的重视。有学者以为,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千年的原因跟中国社会一直以来存在的超稳定构造有关,而这种超稳定构造之所以构成,家庭或家族的存在起到了重要的影响,立业兴家、家国一体的传统家本位思想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流淌了上千年。由此我们能够看出,家庭构造与家庭关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构造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所以要想研究整个社会代际关系变迁,就应该从微观的家庭代际关系入手。当前来看,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国家一直处于传统农业社会,文化的变迁不明显,社会构造相对稳定,所以家庭本身的代际关系也缺少明显的变化,因而,关于我们国家家庭代际关系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本文以中国家庭中的代际关系为研究主体,以家本位文化为研究视域,对代际支持失衡问题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找出问题原因背后的文化逻辑,最后加以归纳总结并提出现实反思。本研究的困难之处在于如何从研究中发现家本位文化在对代际支持的导向作用上有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哪些地方又保持了不变。试图摸清家本位文化在保持不变性的同时能否也发生了某种变化,而发生改变的部分又具有哪些特征,又是怎样演化来的。1.2文献综述1.1.1国外研究综述在国外,有关家庭代际支持的理论有很多,但是在西方社会学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三种,即互助论、权利和协商论和合作群体论,这几种理论都对代际之间的支持行为做出了自个的理论解释。互助论以家庭成员之间互助互惠的交换行为为视角研究代际之间的关系,该理论以为,在家庭的内部有着内容特别丰富的互助行为与交换行为,这种互助行为和交换行为有时是自愿的,有时候是非自愿的。老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相支持与互相帮助存在着多种形式,例如经济方面的支持、情感方面的支持以及家事方面的支持。而父母在年轻时对其子女提供的教育、抚养、精神关爱等支持,是其在年老之后能够从子女处得到多方面支持的重要原因。权利与协商论以为,家庭权利关系决定了家庭的资源分配,这种权利关系在代际支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即父母对家庭财产等相关资源的掌控直接影响了他们从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员获得支持与帮助的程度。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个人主义价值观已逐步占据了主流地位,父辈一代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控制正在逐步减弱。种种因素导致父辈对子代的资源控制也随之削弱,父母权威地位也不断下降。所以这导致了过去财富是集中在父辈一代,而如今却集中在子女手中,财富流动发生了宏大的变化。随着这样的情形越来越多的出现,代际支持出现了变化,父辈从子女身上获得的支持正在逐步减少,导致了代际支持失衡的出现。合作群体论将家庭看做一个合作群体,在家庭内部的成员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利益关系,无论是夫妻之间还是代际之间,都有共同的利益存在。在家庭内部,父母之所以给予子女大量的物质投入和情感投入,也是希望子女在自个年老的时候能够给予回报,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这种利益的共同性贯穿家庭生命周期的始终,代际之间的契约关系是始终有效的,更是无法解除的。同时,为了使家庭内部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最终到达帕累托最优的状态,通常在家庭内部会有一名年长的男性〔绝大多数情况下〕掌控家庭资源并合理地去分配这些家庭资源。最终实现家庭成员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国外学者对于家庭支持的理论以及相关的假设都能够为研究中国家庭的情况做以参考借鉴,但是我们也发现,这些理论对于中国的家庭研究在实际上并没有完全的解释力,即便是很多人以为的合作社群体理论也是如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与社会变迁有关,社会的急剧转型使中国的家庭支持形式也发生着变化,另一方面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支持。1.1.2国内研究综述在国内,研究家庭代际支持的理论有很多,总体来讲包括四个方面,即功能论、交换论、生产方式论以及文化论。首先,是功能论的视角。功能论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理解代际支持,该理论以为社会必须知足其成员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以及尊重需求等。而家庭则是知足需求最重要的实现方式之一。功能论以为,家庭内部是一个有机的功能体,代际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靠并且互相制约,无论是亲代也好子代也好,代与代之间不可能互相脱离、孤立存在,一个人在整个家庭生命周期中总要扮演三种角色:被抚养者、抚养和奉养者、被奉养者.代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严密相连的,子女幼时有权利得到父母关爱和抚养,而父母也有义务对子女提供家庭支持;父母年老时需要子女照料和奉养,而子女同样有义务为父母提供家庭支持。两代人互相承当义务,互相享授权利,父母抚养子女是将来获得子女奉养的必要前提,而子女奉养父母则是一种重要责任。这种权利和义务关系将两代人严密相连。其次,是交换理论的视角。根据交换理论的看法,代际间存在着频繁的互动与互惠,通过分析这些代际交换的行为能够准确理解代际支持。华而不实,交换理论包括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两种视角。在经济交换理论的视角下,人被事先做了假设,即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子女年幼的时候,父母需要抚养其子女,而当父母年老的时候,子女则需要奉养其父母。这种代际支持的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交换的关系。在经济交换理论看来,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占有的资源、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地位都有所不同,因此无论是其所提供的社会产品和劳务服务,还是其所需求的社会产品和劳务服务都有所不同。所以讲,代际支持行为实际上就是,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就在家庭内部以社会产品和劳务服务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特别必要的经济交换,这就是代际支持的本质。在这种将人看做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下,家庭内部的支持行为就成了一种经济交换,能够将父母一代对子女一代的养育看成是一种投资,包括提供生活资料、生活服务、以及教育和医疗的投资。由于父母一代往往是家庭中的主要生产者,他们通过家庭财产的纵向流动抚养了子女一代,将子女养大成人。当父母一代年老后,子女一代已经成年,他们需要开场为父母一代提供经济援助、情感慰藉以及日间照料,这是父母一代通过之前的投资行为获得的回报。这种家庭内部的经济交换行为,使代际之间构成了一种稳定的支持系统,促进了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下,代际支持被理解成为一种互惠行为。这种互惠是指家庭内部交换的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这种资源交换形式的特征是,代际之间即是给予者同时也是接受者。由于社会交换相对于经济交换来讲,更注重责任、道德以及情感等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所以,年老的父母一代和青壮年的子女一代在金钱、家务、生活用品、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存在着双向的支持。这种互惠关系就是建立在社会交换的基础上。因而,有研究以为,养儿防老是父母一代的一种策略,目的在于保障本身的老年安全。而子女一代发生回报行为的概率与父母一代的投资行为之间的正比关系也得到了相关数据的证实。再次,是生产方式理论的视角。生产方式论以为,社会成员的行为以及社会关系的构成都是和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形态有关,代际关系以及代际支持的行为也不例外,这是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在生产方式论的观点下,代际支持的行为因经济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生产方式论以为父母一代和子女一代的反哺关系只要在农业时代才会存在,由于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以家庭为单位,其经济形态呈现出一种非货币经济的特征。在农业经济时期,家庭成员一起介入劳动,一同共享劳动成果,这些劳动成果一部分要让家庭成员得到本身的发展需求,另一部分则会留在家庭内部,这就产生了生产资料家庭共有制。所以将老年父母放在家中奉养是能够做到的,也是一种必要的责任。当经济形态发生变化进入工业社会后,生产方式不再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而是变成了分工明确的社会化大生产。在这样的经济形态下,产生了货币经济,代际支持的方式也具有了一定的复杂性。最后,是文化论的视角。中国的两位早期的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和费孝通先生就是通过文化的视角或者文化比拟视角研究家庭代际支持的。潘光旦先生从家庭伦理观的角度比拟了中西家庭代际关系的异同。潘光旦指出,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西方的家庭伦理观念特别看重权利与义务,这种情形无论在夫妻关系上还是代际关系上都有所具体表现出。而中国的家庭伦理观中则缺少了权利义务观念的土壤,在中国传统社会,父母一代抚养子女一方面是为了为祖宗延续香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现本身未尽的理想。而子女一代成年之后奉养父母也是为了回报父母养育的恩情,遵循孝道.因而,我们能够发现,中国家庭的代际关系更多的是亲情的联络,家庭成员之间的代际支持也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费孝通先生在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问题上提出了反应形式这一概念,以为中国家庭的代际支持反响在两方面,一个是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一个是子女对父母的奉养。代际之间在整个家庭生命周期间的互相支持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上一代抚育下一代,下一代奉养上一代的同时抚育再下一代,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但是,这种形式在西方社会是不存在的,费孝通又提出了另一个概念用来阐述西方家庭的代际支持形式,即接力形式.由于西方代际支持形式与中国不同在于,西方家庭中父母一代又抚养子女的义务,但是子女并没有奉养父母的义务,缺少了子女向父母回馈这一环节,因而称之为接力形式.1.3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首、比拟分析等研究方式方法,先对代际失衡现象的详细特征做一个总体、宏观的梳理,找出代际失衡现象的基本特征,并对代际失衡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以往关于代际支持的研究缺少文化的视角,对于中国传统家本位文化的导向作用重视不够,也忽视了传统思想观念在经历变迁后的现实含义。而本研究恰恰从文化论的视角,对代际支持的失衡做以解读,试图找到个人行为方式背后的文化逻辑。同时本研究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研究代际支持失衡为主要目的,就是想进一步探求该社会问题产生的种种原因,找到代际支持失衡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之间的不同特点,给解决该社会问题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方向,这是文章的现实关心。1.4研究方式方法1.4.1文献资料回首法通过图书馆、档案馆、社会、学术会议、个人交往和计算机互联网等不同的渠道,查找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代际关系、亲子伦理、家庭观念等方面的研究文献以及相关的实证研究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根据文献的不同类型做内容分析、二次分析和统计资料分析。在日常研究中,为了更好地在收集到的文献中采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重点部分,采用了利用读书笔记、读书摘记、制作文摘卡片、目录卡片等方式方法,作为文献收集的主要方式方法。1.4.2比拟资料分析法在代际关系的问题上,不同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研究,在梳理文献资料的经过中,以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视角将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整理,根据中国和西方、城市和农村以及南方北方各个地区进行划分。通过对中西方代际关系形式的比照分析,找出中国代际关系的本身特点。通过城乡代际关系的比照分析,找到城乡之间代际关系的共性与差异性。1.5概念界定1.5.1家本位文化家,是中国传统社会构造的根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一直都很强烈,中国人把家做为万事万物的参照点,把一切的事同家联络起来,把家庭当做中心,任何事都要围绕着家来开展,在衡量任何事物的时候,都将家庭的利益当做标准和出发点,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家本位,传统的家本位文化是中国家庭中的互动关系或支持关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中国的家本位的构成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逐步发展起来并成型的,它的存在实体形态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家庭和家族,以父系原则为主导,逐步构成了传统社会里一种起着主导作用的思想体系,在这种思想体系下,家庭成员的身份被严格的规定,并构成一种行为规范,如长幼有序、上下尊卑、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这种家规或者族规之所以能够在之后泛化到全社会的各个层面,很大程度上也是儒家思想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家本位文化特别重视家的延续,所以讲,代际关系成为中国家庭的主轴.在这一点上,费孝通先生就曾发表过阐述: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着的差异不同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①杨善华以为,家本位文化能够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把握:一、在家庭成员与作为整体的家庭的关系方面,强调家庭高于个人,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家庭利益〔当然,反过来家庭也必须考虑知足家庭成员的个人利益,但这是后一步的事〕。二、强调每个家庭成员对家庭所负有的责任,并且以为这种责任应该伴随家庭成员生命的始终。三、家本位既包含了家庭本位,也包含了家族本位,即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对自个家庭所归属的家族负有责任与义务,光宗耀祖为此做出了一个最好的注释。1.5.2代际支持五千年的中国文明中,悠久的家庭观念一直根深蒂固,由一户户小农家庭为中心构成的社会,自然需要以家庭为单位生存和发展。在中国早期封建社会,家庭构造里面,老年人是一个家族的绝对权威,这是中国孝文化和家本位思想发展进入巅峰的表现。而围绕着绝对权威,由各种血缘和姻缘产生的交往关系,被称为代际关系。在社会不断趋前发展经过中,传统社会的代际关系已经完成了第一次重心下移,家族族长权威转向以中壮年为中心,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这一趋势也很明显。以中壮年男子为一家之主,其余成员与其成为一种依附关系。由此,构成一种新的家长权威--中年人拥有家族体系中独断专权的绝对权利,但同时要奉养和照顾老人,抚养和教育子女。在这个家族体系中,几代人互相联络起来的代际支持方式,更具有互助性和互补性。而当上一代人衰老、下一代人成长起来的时候,整个家族迎来了代际更替。着名的人类学家米德将社会发展的速度、代际关系的变迁以及家庭组织的形式相结合,通过对三者的分析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