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 导学案-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 导学案-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 导学案-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 导学案-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 导学案-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冲刺高考二轮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导学案(原卷+答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明太祖废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后内阁出现,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2)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考察分为朝觐考察和京察;(3)明朝后期,乡约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主劝谕;(4)明政府修筑长城,设置军镇,西南设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领袖,建立都司,进行管辖;(5)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清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6)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7)乡约主要宣讲康熙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圣谕广训》,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经济与社会生活】(1)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2)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3)明朝时期,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现存的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4)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其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文化交流与传播】(1)意大利人利玛窦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相继被译介到中国;(2)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到中国;昆曲的发展演变。清单一明清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1.明清政治制度与统治的加强(1)中央①明朝: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宦官专权,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②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形成奏折制度,雍正年间设立的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严密控制思想文化,频繁制造文字狱。(2)地方①明朝: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权力,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②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2.张居正改革: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3.官员选拔与管理(1)选拔: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2)考核:明清两朝官员考核制度严密。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4.监察制度: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明朝御史和给事中,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5.法治与教化(1)法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重视“例”,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2)教化: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六谕”。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6.赋税制度(1)明朝: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明朝后期,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2)清朝:“摊丁入亩”,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7.户籍制度(1)明朝: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2)清朝: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8.基层治理(1)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2)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清单二明清边疆治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1.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1)明朝①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有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②明蒙关系:明朝重新修筑长城;沿长城布置军镇;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③经略西藏: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④招抚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进行管理。⑤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西南设土司。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按时进贡。(2)清朝①收复台湾: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②抗击沙俄: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③平定蒙古: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④设立伊犁将军: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⑤加强对西藏的管理:自康熙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⑥边疆统治的特点: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⑦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2.对外关系(1)明朝①郑和下西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远航海外,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②海禁和戚继光抗倭:明朝前期,朝廷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明廷派戚继光等人平倭。③欧洲殖民者入侵: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2)清朝①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试图打开中国市场,被清朝皇帝拒绝。②朝贡贸易: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③对外贸易: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十三行”行商代理。清单三明清经济的新发展与社会生活1.农业的发展(1)明朝后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2.手工业的进步(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3.商品经济繁荣(1)自明朝后期起,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2)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3)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4)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5)货币: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6)信贷: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清朝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7)集镇: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8)民居: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4.经济局限表现(1)就全社会来说,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清单四明清思想文化的变化与传承1.思想(1)陆王心学:王守仁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2)李贽的反传统思想。(3)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2.文学艺术(1)小说:《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神话小说《西游记》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及长篇小说《红楼梦》。(2)戏曲: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的传奇;昆曲长期流行;清朝道光年间,形成京剧。3.科技(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人痘接种法在明朝中期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2)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等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技进行了总结;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4.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1)西学东渐①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②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③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2)中国文化的传播①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在琉球传播。②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③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④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5.藏书:明清两代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深化5大核心要点——激活思维潜能要点一明清时期加强对地方和边疆治理的制度创新1.加强对地方权力的分割,使其各有其主,相互制约,是明清地方治理的指导思想。明代改行中书省为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了中书省的权力,三者相互牵制,互不统属。2.进一步完善地方长官的任期年限和各种回避制度。明朝规定地方官任满三年必须离开。在回避制度上,形成亲属回避、籍贯回避、职务回避和科举回避等多种回避制度,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形成。3.进一步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制度创新。如明代的土司制度、清代的改土归流、清朝在台湾设府等。4.加大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力度。清朝平定三藩叛乱就是最有力的例证。5.明清制度创新,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的历史趋势。客观上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要点二清朝治边方略呈现出的历史特征1.大权集中、小权分散,正确处理中央与边疆政府的关系,使之各得其所。2.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根据边疆蛮夷的特点分别施治,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3.对边疆蛮夷的上层人物加强控制,“众建而分其势”,厚待边疆上层人物。4.大胆进行改革,积极完善边疆治理制度,如通过改土归流,将土司纳入法治管理的范围。5.在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发挥宗教聚集人心以及教化风俗、绥服边地的作用。6.在边疆地区实行朝觐制度。通过定期朝觐,达到拉拢蛮夷上层及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7.积极兴办学校,推广儒学教育,增进国家观念。8.重视边疆各民族的统治立法,尽量将其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要点三明清时期经济领域的新现象1.货币经济活跃: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得到普遍种植。3.工商业市镇兴起: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经济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4.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地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5.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要点四明清时市民阶层的壮大及其影响1.商品经济影响下市民阶层的概况(1)市民阶层壮大: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分工加强,使得城市功能区分更加明显,市民阶层壮大。(2)市民消费意识较强:茶坊、酒肆、娱乐业等产业繁荣发展。“瓦子”“勾栏”等娱乐场所涌现,百戏伎艺竞演,市民集中观看。(3)市民教育观:家庭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儒家的四书五经,而是引导子弟相机择业,尤其是鼓励子弟从事见效显著、利润可观的商业活动。(4)市民内部分化:从经济基础的角度而言,可以分为有一定财力,有望因此而提升自己的政治、社会地位的富有市民,以及经济实力有限,只能停留在市民阶层,很难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城市贫民。2.市民阶层壮大的影响构筑新的价值体系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逐渐构建起自己的价值体系。推动世俗文学发展推动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兴起。市民意识觉醒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要点五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明末清初出现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明末清初的民主启蒙思想。1.对孔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继承发展政治批天理——理性存人欲——民本批君主和三纲——平等限制君主专制——民主人欲天然合理——个性解放经济工商皆本文化经世致用——务实否定权威,独立思想2.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目的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主权力,君主应遵从人民的意愿,如黄宗羲提出君民平等,倡导“学校议政”,在君主制度下进行“补天”,而不是“变天”主张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是由古代民本思想向近代民权思想的过渡形式,蕴含了强烈的民主意识治国方式提出以“众治”取代“独治”,以“法治”取代“人治”。批判专制,否定君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命题探究·多维讲练一、高考选择题满分导练1新高考研析[示例]命题点:明代社会生活特色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答案]________[演练1]命题点:清朝中央集权的强化嘉庆七年(1802年),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A.君主的高度集权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演练2]命题点:明代的监察制度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演练3]命题点: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的社会现象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演练4]命题点:明清时期的工商业与中外交流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演练5]命题点:明代的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演练6]命题点:中国古代的蠲免政策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演练7]命题点:清代农业的发展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间人种红薯”:江西大廣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A.富民思想的践行B.新农作物的传播C.饮食结构的改变D.人地矛盾的加剧[演练8]命题点:清代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国历来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自东晋起,今湖北沿江各地堤防不断创筑和延展,相应的规章制度渐趋完善。下图呈现了清代中期湖北分段派工修筑江堤的情形。这表明()A.长江水患已被根治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测绘技术世界领先D.水利修防管理优化[演练9]命题点:明中叶以后,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出现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演练10]命题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黄宗羲曾言:“明初以来,宗风(指佛教禅宗各派)寥落。万历间,儒者讲席遍天下,释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禅宗高僧),因缘而起……而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这反映了明朝()A.灭亡原因在于学风空疏B.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C.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D.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2仿真题模拟1.命题点:明朝的国家治理明朝实行巡按御史和按察司双重监察体制。巡按御史由中央派遣,巡查地方行政、财务、教育、农田、水利、治安乃至风土民情,视问题轻重随即处理,或回京交有司处置,或交皇帝裁决;按察司为地方常驻检察官,以监察吏治和审理冤狱为主要职责。这一体制()A.标志着监察体制的专业化B.有利于监察的全面和深入C.完善了地方权力制约机制D.实现了监察权的集中统一2.命题点: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隆庆五年(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封贡互市。互市时,明朝必派遣僧人赐以经像,并讲解经义,蒙古各部贵族“倾听赞叹,临行哀恋不忍别,厚加馈赠而返”。这反映了()A.蒙汉之间交流方式多元B.佛教成为蒙汉文化纽带C.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D.明朝实现边境长治久安3.命题点:明代对外贸易体制16世纪中后期,明朝隆庆皇帝宣布废除海禁,允许泉州、漳州的民间商人出海,参与东西二洋的海上贸易,史称“隆庆开关”。这一事件的影响是()A.对外开放局面逐渐形成B.民间贸易超过官方贸易C.突破了朝贡贸易的局限D.消除了沿海倭寇的隐患4.命题点:清代政治制度近代有学者在评价清朝政治时说:“用人行政,事事悉仰君主一人之独断,务求柄不下称,实中国有史以来之创局也。”这一评价()A.揭示了清朝皇权专制的强化B.肯定了皇帝勤勉从政的品质C.受到了先秦民本思想的影响D.诠释了清廷腐败加剧的缘由5.命题点:明清时的法治与教化明朝时,朝廷规定了由地方府、州、县举行“乡饮酒礼”的内容和程序,既要宣讲“为臣竭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等内容,也包含“为民读律”的环节。由此可见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A.辩论德治与法治的优劣B.总结礼仪制度并编制法典C.鼓励宗族内的扶贫济困D.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6.命题点: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有学者对明清小说中徽商“贪财吝啬”和“乐施助人”的典型形象进行研究,发现凡是塑造“贪财吝啬”的形象时,小说往往将徽商作为故事主角,但塑造“乐施助人”形象时,大部分徽商不是顺笔带过的小人物就是无名无姓的铺垫人物。这反映了()A.明清商人的经济地位下降B.明清徽商集团走向鼎盛C.徽商形象取决于文学塑造D.传统观念影响小说创作二、高考非选择题高分导练eq\a\vs4\al\co1([开放探究题])真题研析——在品悟中探寻规律[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开皇之治”大事简表(部分)“康乾盛世”大事简表(部分)开皇元年,行三省六部制。开皇三年,罢天下诸郡,定州县二级制。开皇五年,诏令全国检括户口。开皇七年,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漕运。开皇九年,平陈,免陈朝旧境十年赋税。开皇十二年,遣使均田。——据《隋书》等康熙十五至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乱。康熙二十三年,巡视黄河。雍正二年,行摊丁入亩,整顿保甲制。雍正十年,设军机处。乾隆元年,设特科取士。乾隆三十八年,始修《四库全书》。——据《清史稿》等综合材料中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12分)微点拨:“开皇之治”和“康乾盛世”都是历史上的治世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中的历史信息:政治上,隋朝“行三省六部制……定州县二级制”,清朝“设军机处”;经济上,隋朝“开山阳渎,以通漕运……遣使均田”,清朝“巡视黄河……行摊丁入亩”;选官制度上,隋朝分科考试,清朝“设特科取士”;思想文化上,清朝“始修《四库全书》”。综合上述信息,可拟论题:中国古代盛世之下统治者的制度革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阐述隋朝和清朝的革新措施及带来的影响即可。[试答][题后反思·技法指导](1)逻辑性:论述部分的同一段内部要先后有序,或先因后果、或先总后分、或并列关系。(2)层次性:论述要层次分明。答案做到要点化、段落化。每一段重点论述一层意思。如果要论述第二层意思,分段进行。(3)学术性:语言要有历史学科特点,忌口语化,要使用历史术语表达。(历史术语是指教材语言、时政语言,大型正规考试主观试题的答案等)。(4)概括性:内容全面,语言精练,表述准确,言简意赅,要突出关键词。模拟演练——在训练中洞悉导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对《天工开物》的各种解读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非常重要的题目。那些奉19世纪欧洲科学革命为圭臬(事物的准则和法度)的学者,力图在中国历史中找到可堪与欧洲对等的个案,找到欧洲的镜像。因此,在一些学者眼里,这本著作之存在,是中国人有志于工艺知识、技术和实用手段的一个有力证明。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宋应星之后没有学者沿着他的路数、用他开创的包罗万象的方法来了解工艺知识,这恰好足以说明中国人在思想层面上对实用事物和技术缺少兴趣;或者,他们将这本书看作一个文明的标志,而这文明中的发明和创造能力都正在趋于衰落。我在这里所做的,便是将《天工开物》重新归置到它原本所处的各种关联之中。(在我看来)宋应星对于“天工”和“开物”这两个语汇的使用,意在将自己的文字纳入更大的关联当中,而非简单地记录工艺过程。他相信,通过描写这十八个遴选出来的工艺领域,人们可以从中学到重要的宇宙规制(“天理”),了解这些规制能让世界进入“治”的状态中。——摘编自[德]薛凤《工开万物: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根据材料,围绕学者对《天工开物》的认识提取其中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参考答案一、高考选择题满分导练1新高考研析[示例]答案:A[演练1]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书房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和象征,地方官员敬畏皇权从而敬畏在南书房行走的周兴岱,他才以此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A项正确;材料没有官员俸禄入不敷出的信息,排除B项;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南书房地位下降,“嘉庆七年”与此不符,排除C项;“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是地方不是中央吏治混乱,排除D项。答案:A[演练2]解析:材料中强调对御史进行考核和监督,是要保证御史规范行使权力并对地方进行有效监察,所以A项正确。通过对御史的考核监督是为防止御史滥用权力,而非限制其行使监察权,故排除B项;材料中御史制度设计意在加强对地方监察,而不是强调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故排除C项;材料只是叙述对御史的考核监督,没有列举其他地方监察方式措施,故排除D项。答案:A[演练3]解析:据材料“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士子假此以侥幸”可知,该奏疏主要针对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投机取巧,故选A项;“书肆资之以贾利”是“士子记诵时文范文应试”的结果,不是主要针对对象,排除B项;明代儒学仍居于正统地位,“动摇”说法错误,排除C项;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位,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答案:A[演练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的瓷器从广州出口,“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明朝中叶以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私营手工业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是为官府、皇室及军队服务的,排除B项;“颇受欢迎”的说法夸张,排除C项;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明显削弱”,排除D项。答案:A[演练5]解析:明代大量增补各类“例”辅佐、补充律,有利于司法官吏处理新出现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故选A项;“杜绝”说法绝对,排除B项;司法官吏按增加的“例”处理新问题,不能确保结果公正与否,排除C项;司法官吏按“例”处理新问题,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排除D项。答案:A[演练6]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维护清王朝统治,B项正确;减轻地方财政负担与蠲免政策的宗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官员贪腐信息,而是强调蠲免政策旨在稳定地方社会秩序,排除C项;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不等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排除D项。答案:B[演练7]解析:据材料“‘募间人种红薯’……大力推广种植”可知红薯种植传播,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红薯种植的效果,不能体现富民思想,排除A项;饮食结构仍然是南稻北麦,没有改变,排除C项;新农作物的传播缓解人地矛盾,排除D项。答案:B[演练8]解析:据材料“江夏县金口堤:自金口镇小河口起,至居字号止,编十字号,计长三千六百七十三丈”及图片可知,在重要堤工地段,绘制者填写了大段文字注记,以记载堤工的分段、长度和管理机构名称,这表明水利修防管理的优化,故选D项;“根治”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早在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就已完成,排除B项;没有对比,不能得出“世界领先”的结论,排除C项。答案:D[演练9]解析:明中叶以后,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画本和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是服务于市民阶层的需要,所以这是书籍出版业商品化的程度加深的体现,故选D项;题干只提到了画本这一知识传播的载体,并没有与其他载体的比较,没法得出画本是主要载体的结论,排除A项;明中叶之后,以理学和心学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而不是市民文化,排除B项;题干仅提到了画本的流行,这是市民阶层的需要,没有提到阶层的分化,排除C项。答案:D[演练10]解析:根据材料“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可知,明朝中后期,佛教和儒学的思想有趋同,说明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D项正确;明朝灭亡是因为社会矛盾激化导致,排除A项;儒学的地位并未受到冲击,排除B项;当时程朱理学是主流,排除C项。答案:D2仿真题模拟1.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明朝时期,实行“双重监察体制”,在中央层面,巡按御史由中央派遣,负责巡查地方上的“行政、财务、教育、农田、水利、治安乃至风土民情”,在地方层面,按察使司为地方常驻检察官,负责地方上的“吏治和审理冤狱”,这一做法就使得其监察体制更为完善,有利于监察的全面和深入,故选B项;根据题干内容中巡按御史和按察使司的职责来看,能够体现出明朝监察体系的系统化,没有体现出“专业化”的特点,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地方上的监察制度,并没有涉及其他权力,也就不能得出地方权力的“相互制约”的结论,排除C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明朝的监察系统既包括中央,也包括地方,并没有实现“集中统一”,排除D项。答案:B2.解析:题干提到了和议、封贡、互市、赐以经像、讲解经义、馈赠等,由此可以看出蒙汉之间的交流存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种方式,所以说交流方式多元,故选A项;佛教只是题干中提到的多种交流方式中的一种,而并没有提到其纽带作用,排除B项;城市中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是在宋代,且与蒙汉之间的交流无关,排除C项;明朝时,蒙古族的瓦剌经常威胁边境安全,所以明朝实现边境长治久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答案:A3.解析:据材料“16世纪中后期,明朝隆庆皇帝宣布废除海禁,允许泉州、漳州的民间商人出海,参与东西二洋的海上贸易”,可知“隆庆开关”打破了原来的海禁政策,允许百姓参与国际商业贸易,突破了朝贡贸易的非商业性,故选C项。答案:C4.解析:由材料“事事悉仰君主一人之独断”可知军国大事均由君主一人决策,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A项;由材料“事事悉仰君主一人之独断”可知该学者认为清朝政治独断专行,这是对清朝政治的批判而非肯定,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诠释了”夸大其词,排除D项。答案:A5.解析:乡饮酒礼的内容要宣讲“为臣竭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为民读律”,说明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和使民众遵守法令,即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故选D项;材料是宣讲而不是辩论,是礼法结合而不是探讨孰优孰劣,排除A项;宣讲不等于总结;“为民读律”不等于编制法典,排除B项;扶贫济困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