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强化检测(五)教材_第1页
滚动强化检测(五)教材_第2页
滚动强化检测(五)教材_第3页
滚动强化检测(五)教材_第4页
滚动强化检测(五)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圆学子梦想铸金字品牌PAGE20-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滚动强化检测(五)专题八至十(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作三石人以镇湔江,五石犀以厌水怪。凿离堆山以避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灌溉川西南数十州县稻田,自禹治水之后,因其旧迹而疏广之。”这个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 B.都江堰 C.坎儿井 D.灵渠2.(2013·镇江模拟)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学者在我国西北居延等地区发现大量汉代简牍,保存有汉代居延地区戍边吏卒的名籍(户口簿),其中除了记载户主及其家属外,还记有土地、奴隶、耕牛、住宅等资产,并都标有价格。由此说明汉代()A.承认边疆土地私有 B.普遍实行奴隶制度C.开始采用牛耕技术 D.明码标价买卖私产3.英国人赫德在《中国见闻录》中称:“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米;最好的饮料,茶;以及最好的衣着,棉、丝、皮毛。既有这些大宗物产以及无数的土制副产品,所以他们不需要从别的地方购买一文钱的东西。”据此判断作者意在说明当时的中国()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C.物产丰富 D.生活富足4.(2013·广州模拟)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井田制的瓦解C.冶铁技术的进步 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5.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诏罢各处铁冶,令民得自采炼,而岁输课程,每三十分取其二”。这一规定()A.推动了家庭手工业的产生 B.使官营手工业被废止C.有利于民营矿冶业的发展 D.减少了政府赋税收入6.(2014·江西模拟)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的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其中“明清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包括()①江南市镇商业特别发达②出现了早市和夜市③出现地域性商人团体④产生了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7.(2014·保定模拟)明人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而窥其处心积虑,不过利我财耳,遂使此辈忘其本来,足高气扬,傲然自得。”材料信息表明当时()A.商人地位有所提高B.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C.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士大夫逐利成风,道德败坏8.(2013·唐山模拟)清政府在1684年统一台湾后发布展海令,解除“海禁”;次年又允许各国朝贡船进港,认可民间商船来航通商。材料说明()A.清代闭关锁国的传统观点没有依据B.外贸政策调整与清朝政局变化密切相关C.清朝解除“海禁”,但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清政府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9.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并不是在封建社会母体中逐渐孕育而启动的,而是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和侵略下,被迫中断自身历史的发展进程,移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而开始由传统向近代化转变。“不是在封建社会母体中逐渐孕育而启动的”说明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特点是()A.外源性B.地区差异性C.艰巨性和不彻底性D.殖民化与社会转型同步性10.(2014·安徽皖南八校联考)张之洞说:“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这表明张之洞主张()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军用、民用工业并重C.优先发展基础工业 D.推动国民经济军事化11.有学者列表对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进行成本分析。通过表格分析可知()面临的问题解决办法成本缺少铁矿砂从120千米60两白银(每吨)缺少焦煤从河北开平运输或从国外进口16两白银(每吨)厂址位于大别山麓的低洼潮湿地带填土、垫高地基建厂30万两白银A.近代工业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B.近代工业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扩张C.近代工业创办克服了诸多困难D.洋务派官僚草率决策影响企业效益12.甲午战争后“中国新式产业发展进入民营化为主阶段”,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洋务运动的诱导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D.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3.1912年10月,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正式通过了《服制法》,规定礼服礼帽“料用本国纺织品”。该规定实质上反映了()A.中国民族工业生产水平的落后B.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C.政府重视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D.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14.(2013·滨州模拟)下表为1894—1936年中国和外国产业资本的比重变化表,该表不能反映出中外产业资本比重()年代合计(万元)本国资本外国资本万元%万元%18948952.63519.139.35433.560.71913154095.630386.219.7123709.480.31920236825.070079.229.6166745.870.41936821000.0177600.021.6643400.078.4A.外国资本的增速约为本国资本增速的××倍B.中国经济现代化主要是由外国资本促成的C.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依附外资的性质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工业增长速度15.(2013·九江模拟)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调查全国的资源和工业情况,在此基础上,1934年9月到1935年4月制定了《重工业建设计划》《战时燃料及石油统制计划》《四川水力建设计划》《运输动员与统制初步计划》《粮食存储与统制计划》等。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A.加紧动员全国物力围剿工农红军B.自主强力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着手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来袭D.积极应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16.在1948年8月到1949年4月之间,(全国)纸币增加了4524倍,上海的物价指数则上扬了天文数字般的135742倍。下列对这一历史现象的评说,不正确的是()A.是国民政府垮台的重要因素之一B.极大地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C.根源在于国家实施干预经济政策D.助长了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17.右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幅政治宣传画,图中“听毛主席的话,我自愿入社”的“社”是指()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18.(2014·安徽江南十校联考)1927-1936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如最大的民族工业荣氏申新厂纱锭数和布机台数,在这十年间增长300%和281%,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等都有较大的发展。促进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①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政局相对稳定②国民政府的推动、支持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 ④爱国实业家的努力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19.下面是从“一五”(1953-1957年)到“二五”(1958-1962年)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变化示意图。对这种变化表述不正确的是()A.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大幅度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基本不变B.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严重的自然灾害破坏了农业生产C.第二产业比重大幅增加主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所致D.第三产业比重基本不变的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下忽视商品经济的结果20.(2014·安徽江南十校联考)下图为《2006-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其增长速度》,从该图中无法得出的信息是()A.当代中国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和增长速度稳步提高B.改革开放增强了城镇居民的经济实力C.城镇居民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D.城镇居民的人均文化消费支出高于生活消费支出21.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第二次创业高潮的主要原因是()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C.开放、开发上海浦东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2.据《华东经济管理》1991年S2期统计“从工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看,江西纺织化纤部分企业1990年工业总产值比1983年增长48.04%,年均增长6.86%……”当时江西纺织化纤部分企业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主要是()A.国民经济全面整顿思想的提出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23.《上海乡土志》中记载:“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依据这些信息可以判断,当时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出现了()①西式建筑 ②近代邮电事业③外来宗教 ④西餐、西式服装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24.1883年,两广总督张树声上奏折称:“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恃其轮船、铁路之利,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电报之枢也。中国驿递文报,羽檄交驰,人马俱敝,迟速之数,霄壤悬殊。”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近代通信技术被中国人接受B.清政府对西方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C.发展科技是近代民族复兴的一个途径D.两次工业革命浪潮惊醒了沉睡的中国人25.(2014·唐山模拟)在秦初,七夕是一个禁忌日,汉代由凶时恶日转变为良辰吉日,有七夕节之说,但它是女性节日,女性庭院乞巧是主要节日习俗,伴随着七夕节日的是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直到明清这一情形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20世纪末,有人提出七夕节为中国情人节、感情节的说法,2005年全国政协委员提议将七夕定为中国情侣节。这些变化()A.反映了民众精神情感的需要B.说明节日是可以改变的C.表明农耕文明开始向近现代化过渡D.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2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材料三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材料四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材料五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清世宗实录》卷57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2分)(2)材料二的图一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4分)(3)据材料三、四说明明清时期商品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现象。(2分)(4)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5分)27.通商口岸,从字面上讲,是指国家或地区间为贸易往来而设立的港口。但在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条约口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般论者认为,条约口岸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在那里,有完全通商的权利,在那里,可以设立领事馆,在那里,有一个海关衙门”,这一类可以称作标准条约口岸。第二类,“在那些城市里,一般是没有海关衙门的,没有领事馆,外国人是不应该在那里永久居住的”。第三类,“沿着长江和西江的某些地方,有所谓访问口岸,在这些商埠,外国公司的轮船可以为着装货和载客而在那里停泊,在另外一些这样的商埠,该轮船只能为载客而停泊”。——杜语《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材料二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单就上海一地而言,据统计,1911年上海共有工厂48家,占全国工厂总数28.1%;1930年上海共有工厂837家,占全国工厂总数42.4%。——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材料三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材料四英国驻上海副领事马安认为,以通商口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中国对外贸易,“不仅仅有利于英国,而且有利于中国这个大国的千百万居民”。——李必樟译《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通商口岸的分类依据。据近代前期通商口岸的分布,指出其演变趋势。(2分)(2)按材料一中的分类标准,上海应属于第几类口岸?并指出史实依据。据材料二,指出上海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4分)(3)材料三中费正清认为“条约口岸”有何功能?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近代中国接纳西方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2分)(4)你是否同意材料四中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理由。(4分)28.(2014·邯郸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奢则不孙(越礼),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材料二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材料三下图为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材料四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居民消费主要追求“三转一响”的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80年代中期形成了以家用电器普及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热潮,以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成为集中的消费热点。新四件基本普及后,电话、空调、家用电脑又逐渐进入城镇居民家庭,汽车、住房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城市家庭。——摘编自凤凰财经网(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消费观念有何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4分)(2)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消费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3)根据材料四,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的变化。纵观古今,你认为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哪些?(5分)2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毛泽东)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烈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材料二计划生育口号就像晴雨表,反映着人口政策的变化。当1982年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时,前面也走过了一段曲折起伏的路。因为在崇尚“多子多福”的中国,推行以控制人口为主旨的计划生育政策,阻力非常大。然而正是这项被严格执行的国策帮助中国成功地避免了人口的失控。材料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传统生育观念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城乡居民普遍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和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的号召。2001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渐形成。“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3分)(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政策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3分)(3)材料三中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试从经济、家庭关系、政策角度分析其原因。(6分)答案解析1.B此项水利工程在川西南应该是都江堰;A郑国渠在陕西省;C是在新疆;D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2.A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西北居延等地区发现的汉代简牍,除记载户主及其家属外,记有土地、奴隶、耕牛、住宅等资产,首先说明这些资产归私人所有,A正确。B错在“普遍”,C错在“开始”。都标有价格也不是要买卖,D错误。3.B题干核心思想的落脚点在“所以他们不需要从别的地方购买一文钱的东西”,反映了中国自给自足的生活。4.C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的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发明,说明这一时期冶铁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5.C由材料中“诏罢各处铁冶,令民得自采炼”,可以看出明朝允许民间从事冶炼业,这一规定的出台有利于民营矿冶业的发展。6.C本题须从“明清商业革命”中的“明清”的时间限定予以突破。④为唐代史实,②为宋代史实,①③符合明清时期商业特征。7.A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对商人态度的变化。以前士大夫考虑到自己的名望,不愿意与商人交往;现在羡慕商人的资产雄厚,很乐意与商人交朋友、结婚姻,认为有利于增加自己的财富。商人也是“傲然自得”,从侧面反映出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商业的政策和雇佣关系,也没有批评士大夫道德败坏,排除B、C、D,故A正确。8.B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期,对外政策表现为“闭关锁国”和“海禁”。材料中描述的是某一时段内对外政策有所调整,而不是放弃和解除“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故A、C不正确。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体现的是在清政府统一台湾这个政局变动的情况下,对外贸政策做的局部调整。故本题选B。9.A“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和侵略下……移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即外源性。B、C、D的说法在材料中无相关信息。10.C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无一不取资于铁”,铁是基础工业,说明C正确。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人物,故A不正确。B、D与材料内容不符。11.D张之洞在创办汉阳铁厂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虽然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究其原因在于,官办企业经营者的独断、草率决策最终影响到企业发展,C是表面现象,A、B材料中没有体现,故答案应为D。12.B甲午战败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暂时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使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导致“中国新式产业发展进入民营化为主阶段”。13.C南京临时政府通过《服制法》,规定礼服礼帽“料用本国纺织品”,实质上反映了政府重视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14.D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表格反映外国产业资本的比重不断增加,并远远高于本国资本,故A、B、C说法正确。中国产业资本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中,表格没有反映出农村商品经济情况,故D不正确。15.D解答本题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题干历史现象的出现。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加剧对华侵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题干反映国民政府采取的战时统制政策正是这一背景的体现,故D正确;A与题干的主题不符;自主强力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但题干反映的是国民政府对重工业以及重要战略物资的统制政策,B排除;1929—1932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中国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从时间上看,C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显然与国内背景是不符的。16.C国民政府在1948年8月到1949年4月之间滥发纸币,物价飞涨可以被称为恶性通货膨胀。其根源是四大家族掠夺财富和国民党发动内战。使国民党丧失了民心,成为其垮台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由于四大家族利用手中的特权,巧取豪夺,加上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大受阻碍。而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却不断膨胀。C说法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是为了让经济稳定发展。17.A注意图片上方的文字信息“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时间“1955.7”18.A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型组合选择题的解法是选多不选少,只要符合要求的都应该计入答案,依据这一原则,虽然③④在课文中的叙述中没有特别涉及,但也是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应该计入答案。19.BA是对图表信息的正确解读。“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提高了工业的比重,故C正确。D正确分析了原因,也是正确的。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的泛滥,故答案为B。20.D从图中可以看到2006年到2008年人均消费支出和增长速度都在提高。这体现了居民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生活的改善。但从表格当中看不到消费支出的构成情况,所以无从得出文化与生活支出各占的比例,因而无法得出D。21.B题干中的“第二次创业高潮”是1992年,这一年中共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大大推动了新一轮创业高潮的出现。A、D时间上不吻合,可以排除。C发生在1990年,不是创业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22.B本题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是1984年以后,故选B。全面整顿发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1975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都不符合题目的时间界定,故排除。23.D材料中没有外来宗教的相关信息,排除含有③的选项,而“房屋多为西式……中西邮局……电报局……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等表明①②④都可以从材料中反映出来。24.B从材料中有关中西方在交通、通讯方面的对比可知A、C、D正确。B本身观点有误。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影响着人们对科技的态度。故答案为B。25.A七夕由凶时恶日转变为良辰吉日,以及近些年人们建议把它作为中国情人节,无不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希望,真挚爱情的追求,反映了民众精神情感的需要。B与题意无关,C、D只符合其中的某一阶段,故答案为A。26.【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一信息可知是小农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农经济对应的土地制度;第(2)题,从图一信息可以判断是铁犁牛耕,从农业和商业关系说明两者的联系;第(3)题,可从商帮和工商业城镇兴起两个角度总结;第(4)题,注意审题,从“消极”方面总结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答案:(1)基本模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小农户个体经营)。(1分)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或封建土地私有制)。(1分)(2)图一耕作方式:铁犁牛耕。(2分)内在联系:农耕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2分)(3)新现象:材料三反映出现商帮;材料四反映出现一批繁荣的工商业城镇。(2分)(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2分)消极影响: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使中国与世隔绝,导致中国近代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3分)2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认识。第(1)题仔细阅读材料,即可概括出通商口岸的分类依据是外国人权利的大小,演变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并延伸到内地。第(2)题主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即可。第(3)题“条约口岸”功能不难概括出是引进西方文明的窗口。第(4)题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