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滴滴打车”的前世今生看打车行业的兼并重组_第1页
从“滴滴打车”的前世今生看打车行业的兼并重组_第2页
从“滴滴打车”的前世今生看打车行业的兼并重组_第3页
从“滴滴打车”的前世今生看打车行业的兼并重组_第4页
从“滴滴打车”的前世今生看打车行业的兼并重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滴滴打车”的前世今生看打车行业的兼并重组

课程:企业购并理论与实践

指导老师:伍江

学生:颜伟

学号:201330106032

2016年6月20日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上帝的救赎------来自美国新兴打车模式在中国的兴起

祸起萧墙----------中国打车市场滴滴快的的竞争风暴

秦晋之好-------------------------滴滴快的合并

路在何方--------------------“滴滴”的发展限制

总结

注释

摘要

生活不过衣食住行和学习,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所以,我一直以来都很关注“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人的出行方式摆脱了出门“基本靠走”而呈现途径和选择多元化的局面,再加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我国“互联网+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美国Uber打车软件兴起,中国本土的打车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以滴滴和快的为代表。我将从滴滴的角度,来梳理互联网打车行业竞争中的兼并重组以及它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滴滴打车互联网打车平台

上帝的救赎---来自美国新兴打车模式在中国的兴起

无论是本土化还是模仿,互联网打车的发源地还是在美国,他的原名叫做“Uber”中文有音译“优步”。“优步”最早是在2009年由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UBER

Kalanick)和格瑞特·坎普(GarrettCamp)成立,起初名为“UberCab”。优步在2010年6月正式于旧金山推出服务,同年8月莱恩·格雷夫斯(RyanGraves)就任首席执行官。格雷夫斯不久后离开首席执行官一职,并由卡兰尼克接任。格雷夫斯为营运副总裁和董事会成员。

优步的移动应用程序在2010年于旧金山地区推出,支持iOS和Android系统的智能型手机。2010年下半,优步获得加州硅谷一群超级天使投资者的创业投资资金挹注。2011年初,优步获得了来自创投公司Benchmark的3,200万美元资金。2011年下半,优步再次从多位投资者处获得了3,200万美元的资金,投资者包括高盛、MenloVentures和杰佛瑞·贝佐斯等,这让优步获得的总创投资金达到4,950万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上的打车软件也相继崛起,滴滴脱颖而出。

2012年6月6日,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经过3个月的准备与

滴滴打车

司机端的推广,9月9日在北京上线。

2012年12月,完成A轮融资:金沙江创投300万美金。

2012年6月6日,小桔科技

成立

,经过3个月的准备与司机端的推广,在2012年9月9日正式上线。2012年10月28日,版本1.1,跟随

IOS

推出新版本,更完美的支持苹果新系统,增加了出租车到达的即时信息推送,增加了一键重复发送功能,简化了注册流程。

2012年12月,滴滴打车获得了A轮金沙江创投300万美元的融资。

2012年12月2日,版本1.2,开通了预约功能,可以即时预约明天乃至后天的出租车。增加了加价功能,在高峰期或者不好打车时,提供了加价方式来提供叫车的成功率;省掉了注册和登陆流程,让用车能够更加便捷。

2012年12月18日,版本1.3,增加了呼叫等待功能,高峰期可以延长等待时间,预计提升40%的叫车成功率;优化了软件的启动速度。

2013年4月,完成B轮融资:腾讯集团投资1500万美金。

2013年10月,艾瑞集团发布打车软件唯一一份行业报告:滴滴打车市场份额59.4%,超过其他打车软件市场份额之和。

2013年12月,入选中国区“AppStore

2013年度精选”。

二.祸起萧墙---中国打车市场滴滴快的的竞争风暴

快的和滴滴都诞生于2012年,自成立之日开始,两者在市场中布局的步调就极为相似,竞争也格外激烈。资料显示,滴滴获4轮投资,公布的总金额超8亿美元。快的打车公布的融资金额与滴滴打车相似。腾讯和阿里两家巨头分别入股后,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也成为微信支付和

支付宝

获取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先锋,二者在移动支付方面的角力开始显现,围绕市场份额争夺的“烧钱大战”也愈演愈烈。

2014年,打车APP市场大战烽烟四起。“嘀嘀打车”启动促销,2014年1月10日至2014年2月10日,乘客结账时如果使用微信支付,可在原车价基础上减免10元,司机则获奖励10元,计入司机的微信银行账户。另一打车软件“快的打车”早于2013年12月发力,乘客注册并使用获赠话费,如果结账时使用支付宝,则有机会获5元现金返还和200元额度内的免单。

嘀嘀和快的“烧钱”大战尚在进行时,其背后的金主自然引发关注。嘀嘀背后的腾讯和快的背后的阿里巴巴,是互联网领域的两大巨头,近年来,二者进军互联网金融的步伐也在加快。市场有关机构测算,嘀嘀目前用户数超过2000万,覆盖司机超过35万,日服务人次30余万。按此计算,嘀嘀每天要“烧”掉减免补贴300多万元。快的也将资金“烧”得红火。据悉,为支持全国范围内的优惠活动,快的投入了约5000万元。

营销大战背后的资金支撑引发市场关注。2014年1月6日,也就是接入微信支付的同一天,“嘀嘀打车”宣布完成1亿美元C轮融资,由中信产业基金领投、腾讯产业基金以及其他一些机构跟投,其中腾讯投资3000万美元。

与腾讯相比,阿里巴巴的动作显然更快些。2013年11月,快的在北京市场接入了支付宝支付。而在此前的6月,快的完成了由阿里巴巴领头的800万美元A轮融资。当时,阿里巴巴相关负责人表示,会再投资近亿美元支持快的发展。

对于打车软件公司来说,获取资金是起步期的基础。对于“烧钱”,嘀嘀创始人程维认为,所谓“烧钱”是一种初期营销策略。“补贴是短期锦上添花的行为,应该算作营销,短期的‘烧钱’是必要的,但资金不是胜负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决策和运营。”

三.秦晋之好----滴滴快的合并

经过半个月的各种小道消息之后,传言再次成为事实,这在互联网圈内基本成为铁律,昨天的传言往往都是明天的事实,今天我们且看且等且吐槽。

在2015年的情人节,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联合发布声明,宣布两家实现战略合并。双方确定,在春节后的适当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

新公司将实施Co-CEO制度,快的打车CEO吕传伟和滴滴打车CEO程维同时担任联合CEO。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业务继续平行发展,并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性。至于外界一直猜测和最关心的持股比例和公司估值问题,并没有透露,据华尔街日报此前报道合并后新公司估值或将达到60亿美元。

尽管在出租车和专车领域,快的和滴滴已经处于领导者角色,但在未来包括代驾、拼车、公交、地铁等更广泛的移动出行领域,双方均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风险,这,才是双方合并的初衷。

滴滴CEO程维发内部邮件称:我们用了22天完成合并谈判创造了三个记录:1.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2.最快创造了一家中国前十的互联网公司;3.整合了两家巨头的支持,拉着

腾讯

和阿里走到一起。

四.路在何方----“滴滴”的发展限制

一.自身发展的局限

(一)盈利模式的构建难题

尽管互联网打车已是必然趋势,也是利国利民的创举,“坚持就是胜利”用在此时也是恰如其分,再加上一轮又一轮的巨额融资时刻照耀着它的光辉前景,但是毋庸置疑,金融泡沫已经不可避免。想想美团和饿了吗以及淘点点后期的百度外卖的金融浪潮,失败者固然不用提及,胜利者也是元气大伤,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这就是市场竞争的常态还是大多数人的不理性?

谁会是下一个最大笨蛋,没有答案。

但我们从它未来的盈利模式来分析,就发现问题不是一般的大。首先,模式还处于发展阶段传统势力依然是主流,顾客群体还未稳固,目前仍沿用补贴优惠黏住客户,顾客群体难以带来及时的运营资金。其次从它“资金停留”手段上讲,即使每天有上亿的现金流和一周的结算现金方式,想要达到保值和增值仍然很困难。再者,即使处于垄断地位,仍然有大量的潜在竞争者在虎视眈眈盯着(这和qq微信不一样,顾客对他的依赖性远不如前者强)。最后从后期正常运营,广告和其他增值服务是否能够弥补前期的投入还难下定论,但如果拿顾客开刀提高使用费用,那么必然会使部分顾客流失,也就是说,它后期盈利的基础将被削弱或者说它盈利的代价是牺牲自身的利益为前提的。

(二)企业规模壮大与管理困境

在美国Uber有桩控告案,是关于“Uber司机是否属于旗下正式员工”,结果是并不属于它的员工,所以Uber败诉。这就是一个前车之鉴:我们如何来管理规范如此庞大的劳务群体,仅仅靠顾客评价和内部优惠奖惩是否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或者,平台只需要做好“守夜人”,根本就不需要管理?

(三)责任理赔制度不完善

目前打车业务的兴起带来了许多衍生问题,其中顾客最为关注的是“在使用该软件是如何保证自身安全以及后续的救济途径”。这并非空穴来风,目前已有超过6000余起打车安全事件,大都是司机与顾客发生冲突,顾客遭受性侵以及中途遇车祸等。所以,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责任划分规则和理赔制度已是刻不容缓。

二.外在环境的制约

(一)缺乏法律支撑

私家车载人属于公益?但又有盈利成分。你说它是运营,它自身又没有运营资格。目前法律还未界定其性质或给出明确的规定来规范管理。但从目前来看,它的非法定运营仍受政府压制。如何取得其合法地位,还需要相关部门与社会协作。

(二)传统出租车行业强烈反击

以利而和者必以利而分!滴滴起初是为出租车提供便捷的服务二者,处于合作阶段,到了后期私家车的涌入分利,致使传统出租车群体反目成仇。前段时间发生的出租行业集体抗议,以及“重庆出租司机围攻滴滴”的冲突,使新生的产业岌岌可危。

(三)潜在竞争者层出不穷

正如前面提到美团饿了吗大战,百度外卖坐收渔翁之利一样。优步、神州专车、易到、

一嗨租车

、AA租车、一号专车等打车平台都在虎视眈眈,甚至直接分庭抗礼,呈现出“诸侯混战”的局面。没有谁会想自己成为战斗的牺牲品,按照这个逻辑,再加上行业本身的扩展性,最后必然是站对抱团。那么未来的兼并收购已是必然趋势。

五.总结

即使是金钱永不眠的资本逻辑思维支配着市场运作,但在这个利国利民创举之中,所涌现出大批的仁人志士依然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不过市场就是市场,真正只有潮水退了之后,才能看到谁在裸泳。在这次滴滴的兼并重组,以及后期发展壮大中遇到的问题,都引导我们去反思:一个完善的市场机制中竞争与合作是多么的重要。

六.注释

“滴滴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