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新乡许昌三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_第1页
平顶山新乡许昌三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_第2页
平顶山新乡许昌三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_第3页
平顶山新乡许昌三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_第4页
平顶山新乡许昌三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1平顶山新乡许昌三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1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请将选出的单项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卷所附的爷攀卡上,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余各题按照题号答在答题卷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第I卷

阅读题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是汉字的萌芽阶段,甲骨文将“图符”改造整合而成最早的文字系统,随后商周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这些古文字,其构形基本上是“图绘式”的,大部分构形能与单字(词)所指的事物形态相了解,而构形所用的“线”,是为“图绘”而设的,故而粗细均匀。由图绘意识而形成的文字审美标准,亦以整齐、均衡、图案化为旨趣。到了秦汉之际,隶书的出现使汉字由“线条”走向“笔划”,由象形性转向符号性,“图绘意识”逐渐转变为“书写意识”。书写的感觉逐渐培养出一种新的审美习惯,人们不再在意“图绘”的完美,而留意于“笔划”带来的点、线、面的变化,体验着“书写”带来的轻重疾徐的节奏动感之美。当然,构形之美仍然是被关注的重要成分,只是从具象转向了抽象。

汉字的抽象化第一次让书写有了写“意”的可能性,可以摆脱文字交际的负担而具有了抒情、审美的功能。笔划、笔顺带来的是与书法息息相关的笔法、笔势,这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基础。由篆到隶的古、今文字转变时期,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孕育期。隶书是对篆书的简化、解散和“放纵”,篆书相对于隶书乃有构形的严谨和图案化。

汉字发展到汉末魏晋,各种字体都已形成,加上大量的书写实践,汉字能够提供给书法艺术的造型元素已经相当丰富了,动、静各体均有。然而,将书法艺术推向更深更高一步的,是出于两个因素。一是纸的大量应用。原来书契之材料,以竹、木、帛为主,帛物希价昂不易普及,竹木虽取之便宜,但因要成“册”(策),故必须成狭长之“简”,在简策上书字,必受形制局限而笔划不得伸展,帛受之影响也常常划以竖格或直接写成扁方之字,马王堆汉墓帛书可为证。此时,隶、章草之“笔划”已形成,在少数面积较大的“牍”上已可见放逸之笔,但终不自由。东汉至魏晋,制纸技术渐趋进步,当时一般官吏和民间已大量使用。没有纸,书写时“纵横驰骋”是不可想象的。及至晋人之行草书札传世,都折射了纸的运用对于“书写”的进一步解放并藉此扩展了书法抒情达意的功能。二是汉末魏晋,连年战争,世道混乱,人常有朝不保夕之感,即使门阀士族亦有生命短促之叹。汉代空前兴盛丰硕的哲学、艺术成就的继承者一一魏晋士人,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常常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事实上,当时丈人已经领略到生命就是一个时间段中对于“存在”的体验,所以,魏晋时凡文章、辞赋、诗歌,多有深沉幽旷之意,悲凉浩荡之气。

“书写”乃文人日常之行为。敏锐的、具有艺术气质的丈人,能从“书写”申领略到生命的律动与稍纵即逝,视每个字、每一笔划为生命与情感状态的记录。这种“书写”能够精微地将隐秘的心理活动忠实地记录下来,甚乎绘画与诗歌。无疑,这正是书法作为“艺术”的真正价值。

真正的书法艺术,在于以书法直抒胸臆,致力于艺术表现的观念和实践。1.下列关于“书写意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的“书写意识”并不是从文字的萌芽阶段一开始就产生的,而是在隶书出现之后由原来的“图绘意识”逐渐转变而来。

B.汉字“书写意识”产生之后,人们不再在意“图绘”的完美,而留意于点、线、面的变化和体验节奏动感之美,这是一种新的审美习惯。

C.汉字的“书写意识”最主要的内容仍是关注汉字的构形之美,只不过是由“线条”走向“笔划”,更多的是具有了抽象的意义。

D.汉字的“书写意识”是以汉字的抽象化为前提的,笔划、笔顺带来了人们对笔法、笔势的追求,进而形成了书法艺术。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早期汉字的构形大部分能与单字所指的事物形态相了解,文字的审美标准是由图绘意识形成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都有这个特点。

B.当汉字有了写意的可能性,就可以超越汉字承担的交际功能,拥有了抒情、审美功能,为书法艺术的形成打下基础。

C.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造型元素已经相当丰富,人们已经有了大量的书写实践,各种动、静风格的字体都已经出现。

D.书写是文人日常的行为,他们把每个字、每一笔的书写都看成是对生命与情感状态的记录,同时也能忠实地记录自己隐秘的心理活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隶书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开始了今文字时期,是对篆书的简化,而篆书书写更加自由。

B.竹、木、帛作为书契材料,限制了文字书写的自由。纸的大量应用,为书法艺术推向更深更高提供了可能。

C.因为纸的运用扩展了书法抒情达意的功能,书写时可以“纵横驰骋”,所以晋人行草书札才能够传世。

D.在书写中领略生命的律动,就是在用书法抒发思想情感,是在追求艺术表现的观念和实践,这就是真正的书法艺术的内涵所在。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贺铸,字方回,卫州人,孝惠皇后之族孙。长七尺,面铁色,眉目耸拔。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博学强记,工语言,深婉丽密,如次组绣。尤长于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隐括,皆为新奇。尝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诸公贵人多客致之,铸或从或不从,其所不沃见,终不贬也。

初,娶宗女,隶籍右选,监太原工作,有贵人子同事,骄倨不相下,铸廉得盗工作物,屏侍吏,闭之密室,以杖数日:

“来,若某时盗某物为某用,某时盗某物入于家,然乎?”贵人子惶骇谢“有之”。铸日:

“能从吾治,免白发。”即起自袒其肤,杖之数下,贵人子叩头祈哀,即大笑释去。自是诸挟气力颉颃者,皆侧目不敢仰视。是时,江、淮间有米芾以魁岸奇谲知名,铸以气侠雄爽适相先后,二人每相遇,嗔目抵掌,论辩锋起,终日各不能屈,谈者争传为口实。

元祜中,李清臣执政,奏换通直郎,通判泗州,又停太平州。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食宫祠禄,退居吴下,稍务引远世故,亦无复轩轾如平日。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无一字误,以是杜门将遂其老。家贫,贷子钱O自给,有负者,辄折券与之,秋毫不以丐人。

铸所为词章,往往传播在人口。建中靖国时,黄庭坚自黔中还,得其“江南梅子”之句,以为似谢玄晖。其所与交,终始厚者,惟信安程俱。铸自裒歌词,名《(东山乐府》,俱为序之。尝自言唐谏议大夫知章之后,且推本其初,以庆为姓,居越之湖泽所谓镜湖者,本庆湖也,避汉安帝父清河王讳,改为贺氏,庆湖亦转为镜。当时不知何所据。故铸自号庆湖遗老,有<庆湖遗老集》二十卷。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传第二百二文苑五》)【注】①子钱:贷给他人取息之钱。犹高利贷。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铸廉得盗工作物

廉:查访,考查。B.能从吾治,免白发

发:揭露,暴露。C.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

竟:自始至终。D.以是杜门将遂其老

杜:断绝,阻止。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贺铸“气侠雄爽”的一组是

(3分)

①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

②小不中意,极口祗之无遗辞

③自是诸挟气力颉颃者,皆侧目不敢仰视

④嗔目抵掌,论辩锋起,终日各不能屈

⑤手自校雠,无一字误

⑥故铸自号庆湖遗老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③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贺铸博学强记。贺铸善于作词谱曲,作词语言精深、婉丽、细致、严密,作曲常能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B.贺铸抑郁不得志。贺铸因喜欢喝酒和意气用事,没有得到理想的官职,后来退隐到吴下,从此打算闭门思过。C.贺铸交友慎重。在贺铸交往的朋友里面,有一个信安的程俱,跟他维持了终生的友谊,且始终交情深厚、密切。D.贺铸性格多重。贺铸既是才华出众的文人又是失意的贵族,带一丝侠气又细密深静,其性格有着多侧面的复杂性。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诸公贵人多客致之,铸或从或不从,其所不欲见,终不贬也。

(2)家贫,贷子钱自给,有负者,辄折券与之,秋毫不以丐人。(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官舍竹①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天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o去,犹得今冬雪里看!【注】①此诗为整理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②量移:唐、宋公文用语。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8.该诗之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对其表现手法进行简要分析。(5分)9.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形象?表现了整理怎样的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__,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3)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活着的手艺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

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女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丧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斗不多不少。他的眼力就这样厉害。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艮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他雕的蝴丧、鲤鱼,让那要出嫁的女孩看得目不转睛,真害怕那蝴蝶飞了,那鲤鱼游走了。树,死,,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未了,他未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夕卜,请他做一些小活儿,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他都回答:没空儿。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我从郑州回去,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我有些生气。

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

“你请他?请不动的。没听人说,他是懒木匠?我来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说走了的木匠:

“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木匠做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我说:

“这人,怪啊。”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一一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一一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一一你给我写本书,就讲讲大学生如何实现在网上做生意赚钱的致富经历。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他只是孤独。

春节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我问他:“你在哪儿打工?”他说:

“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8000元呢。”我说:

“好啊,这个适合你!”他笑笑说:

“别的不想做。”

(摘编自《百花园>,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懒木匠“他”从小就对木工有兴趣和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凭借他无师自通的雕刻技艺,很善于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B.木匠的高超技艺给了“我”写作上的启示,

“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写作能像他的手艺那样达到高超的境界,但终因懒惰而没实现。C.文章主要借其他人之口,从侧面介绍了文中懒木匠“他”这些年的打工经历,既节约了文章篇幅,又巧妙地展示了懒木匠的性格特征。D.在广州,

“我”拒绝了一些人让“我”写胡编乱造的东西的要求,这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更让“我”感受到精神上的孤独无助。E.本篇小说中“我”对木匠“他”由不理解到理解,最后到敬重的转变过程,可以使读者看出现代人在迷茫中寻求自我的心理路程。(2)文章前四段是怎样突出他的高超技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3)请概括小说中木匠“他”的形象特征并简要分析。

(6分)(4)对于这篇小说,有人认为木匠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还有人认为木匠与我都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钱穆: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激情,一种民族情怀。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曾说:

“他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个子不高,但神定气足,尤其是双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认为史学就是史料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这种思想在历史学界有很大影响,并得到政府支持。但是钱穆却坚持自己的理想,做贯通的历史。他在北京大学争取到一人把一门通史课讲完,其目的就是要说明历史应该是能融会贯通的,而不仅仅是考证史料,更重要的是他要说明中国历史是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模式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它并对它保持信念。通过多次备课和讲授,钱穆终于将上自太古,下至清末贯通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钱穆的民族情怀也贯穿在平时的生活中,在他初入北平,进燕京大学讲课时,就对校方用英文字母给教学楼命名表示不满,在他的提议下,燕京大学把外国名字均改为中国名字,也有了以钱穆名字命名的穆楼。据说,今天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未名湖,也是钱穆命名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钱穆随学校南迁。学校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生活一度非常艰苦,钱穆曾和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一屋。在西南联合大拳,钱穆继续讲授中国通史课程,局面更胜以前。著名历史学家、后来曾师从钱穆的严耕望讲述当时盛况:

“校外旁听者争坐满室,先生上讲坛,须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也是在这里,钱穆开始手不停挥地编写《国史大纲》,因为正值抗战期间,钱穆笔间感情更加充沛。《国史大纲))跨越了几千年的风雨,不断重演着外族人入侵与被同化的历史、中国人在面对外来挑战时所表现出的气节与智能……在一个西方世界占据优势,中国正在跌落自信的谷底时,钱穆希望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历史保持着“温情与敬意”,该书一经出版发行,就成为全国大学的教科书,风行至今。抗战胜利,北大复校,傅斯年主持校务,钱穆没有得到聘书,莲闭门著书立说。

1949年,钱穆经由广州去了香港,离开大陆,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归故土。

当时的香港成了一个大的流亡场,各色人物从大陆逃亡香港,其中也有无数流亡学生。这些流亡学生,就像在大海上四处飘泊,前途渺茫,失去了精神依托。在这种情况下,钱穆放弃了较为闲适的教书生活,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创建新亚书院,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严耕望后来感叹,钱穆此时正是学养成熟而精力未衰的阶段,正当更有高度发挥,却因时局动荡,被迫到香港办学,十余年间耗尽心力,对于学术界是一项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是,对于当时的学生,却有了精神的依归,更是为中华传统的存亡续绝,钱穆回忆新亚书院初创办时,

“彼辈皆不能交学费,更有在学校天台上露宿,及蜷卧三、四楼之楼梯上者。予于晚间八九点返校,楼梯上早已不通行,需多次脚踏铺被而过”。在这时代巨变的无可奈何中,钱穆是要努力去培养传递文化的薪火。新亚书院是当时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学校,许多老师来此授课,纯粹都是尽义务。学校还在每周末设公开学术讲座,吸引校外人士来听讲。

新亚书院位于香港著名的贫民区,条件十分艰苦。钱穆只有两间小屋,一间居住,一间办公。办公室给余英时的印象是“一张长桌子已占满了全部空间”。支撑着他的,是中国传统精神。余英时回忆,在一个炎热、潮湿的夏天,他发现钱穆正躺在地板上,病了。

钱穆叫余英时去买二十四史给他读,仿佛这足以驱逐其所有的痛苦。钱穆亲自给新亚书院写了校歌:

“……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新亚书院最终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教育的奇迹之一。而钱穆从香港到了台北,他再未回到大陆。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寓所辞世,享年96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1992年,家人将钱穆骨灰散入茫茫太湖,以示其魂兮归来。

2009年8月8日,国学大师钱穆、傅斯年墨宝在香港拍卖。其中钱穆的信札,用行书写就,字体飘选、秀服信中钱穆写道,

“今日之国运,吾侪从事学术教育工整理皆不得辞其咎”。短短一句话,可见一代国学大师“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20世纪三十年代,钱穆著书立说,主张国人要对国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就是希望国人能够对自己祖先的历史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尊重自己的传统。

B.文章引用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的话“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说明钱穆先生是一位善于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的好老师。

C.北大复校后,在傅斯年主持校务的情况下,钱穆没有得到聘书,所以他在1949年离开大陆由广州去香港,这也是钱、傅二人观点不同所致。

D.在严耕望看来,钱穆创建新亚书院时正是学养成熟阶段,如果把精力用在学术上,会收效更大,但终因创业耗尽心力而十余年无学术成果。

E.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有着非比寻常的治学精神和民族情怀,他秉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经世救国的抱负,一生为国学复兴鞠躬尽瘁。(2)第二段中,整理引用严耕望对钱穆在西南联大讲课盛况的描述,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3)钱穆在香港创建新亚书院,新亚书院的创立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简要分析。

(6分)

(4)文章题目为“一生为故国招魂”,老一代知识分子钱穆先生的故国情怀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第II卷

表达题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南电视台《汉字英雄》节目热情而又认真地引领着广大观众,特别是带动暑假里的中小学生,一起识文断字,实在是一件劳苦功高的事情。B.北京最牛违章建筑主人自2007年起,就不断在天台上私自施工,建造“小别墅”,其他业主因不堪其扰,纷纷搬离,如今该楼已十室九空。C.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国务院派出了八个调查组,分赴全国各地,对新“国八条”的楼市调控政策产生的效果顺藤摸瓜,以便了解新情况。D.谈到解析音乐的人文情怀,

《百佳专辑》主编说:“老实说当初真的是想抛砖引玉。结果我们1994年抛的砖,都成了秦砖汉瓦,还是没人接着做。”1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与以往的淡化处理方式不同,近来被曝光的腐败案件,都引起了纪检部门的及时介入或严厉查处,让人们看到了新时期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

B.耍建立一个完整的中国吉籍数据库,就要重视统一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加强标准化建设要求,以保证数据库的质量和查询服务效果。

C.当今的中原,各个地市、各个县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覆盖河南全省,并初步形成了“一极两圈三层”的城市群框架,是一次大手笔的规划。

D.华中科大有关专家表示,立体打印技术的出现为航空航天、武器装备、汽车等高端领域结构复杂零部件的快速研制带来了有益于社会的好消息。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国粹,

▲一,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说:任何外国人,无论他对于中国的国粹熟悉到什么程度,都不可能将其移植为他国的文化样式,

▲一

①一旦脱离或者抛弃纯粹的中国方式

②可以通过不断的熏陶由陌生、隔膜到接受、欣赏

③但这种模仿和学习也必须是以纯粹的中国方式来进行

④更不能使之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融为一体

⑤甚至可以通过不断的欣赏和把玩之后模仿和学习

⑨则无法进入这类文化符号,更惶论运用之了A.②③①⑨④⑤

B.②⑤⑧①⑥④

C.①⑥②⑤③④

D.⑥①④⑤②③16.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给“社会原子化”下一个定义,不超过70字。(5分)

①社会原子化是一种社会危机。

②这种社会危机主要表现为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道德解组、人际疏离、社会失范等方面。

③这些现象的产生缘自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联结机制组织的解体或缺失。17.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与前句构成排比。要求:句式一致,使用相同的修辞手法。(6分)

林清玄曾说:

“能够一鸣惊人的,必定在不呜则已的时候养精蓄锐;能够动若脱兔的,必定在他静如处子时洞察入微。”这句话告诉我们:理想不是现成的果实,而是一粒种子,需买你去播种,培育:

▲一;▲一。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正确的人生态度是以广博的智慧洞察宇宙间的复杂关系,以深挚的同情了解人生内部的矛盾冲突。在伟大处发现它的狭小,在渺小里却也看到它的深厚;在圆满里发现它的缺憾,在缺憾里也找出它的意义-由此心领神会,包容通达,超越升华。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平顶山许昌新乡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Ⅰ卷阅读题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C(原文是“重要成分”而非“最主要的内容”。)2.D(应该特指“敏锐的、具有艺术气质的文人”。)3.C(纸的运用可以使晋人爱用行草字体写书札,但却与其“传世”没有因果关系。)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D(杜:关闭,堵塞。)5.B(⑤⑥是晚年的退隐,不能表现“气侠雄爽”。)6.B(“从此打算闭门思过”有误,应为“亲手校雠后,打算闭门读书,度过自己的晚年”。)7.⑴许多达官贵人邀请他到家中作客,贺铸或者去或者不去,(遇到)他所不愿意见的人,也始终不说他们的坏话。(“客致”“所”“贬”各1分,句意2分,共5分)⑵贺铸家境贫困,经常靠借高利贷维持生活,有亏欠人家的,便拿地契房券等给人家抵押,丝毫不向别人乞讨。(“贷”“负”“丐”各1分,省略句式1分,句意1分,共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5分)这两句对仗工稳,都以拟人手法,动静结合,用“拂”和“侵”两字将句子写得富有动感,有声有色,饶有雅趣。(3分)竹声“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竹影“侵棋”写出竹的影子映在棋盘上,使人感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2分)(若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9.(6分)诗歌描写了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的“官舍竹”形象(2分),诗人托物言志,借咏竹子既表现了自己被贬后淡泊无争、贞洁不渝的孤傲清高,(2分)也流露出了不受重用的孤愤不平与自我宽解。(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6分)⑴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⑵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⑶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添字、漏字现象,则该空不给分。)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25分)⑴(5分)选E给3分,选C给2分,选D给1分,选A、B不给分。(A.“无师自通”缺少文本依据。B.“因我的懒惰”与文中“多年努力”不符。D.“更让‘我’感受到了精神上的孤独无助”说法不准确。)⑵(6分)①篇首用一句话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突出了他的职业和优秀。②用木匠对木材独具慧眼的敏锐和雕工的神奇来对其手艺的高超进行正面描写。作为“天才木匠”,他有着超常的天赋和眼光,善于弥补木材本身的不足,常常化腐朽为神奇。③用人们对木匠作品的喜爱及对木匠到来的盼望来对其高超技艺进行侧面描写。出嫁女看到他的雕刻作品时目不转睛,做家具人家的主人对他的到来充满了热切期盼。(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⑶(6分)①技艺高超。其木工手艺有着独到、非同寻常的眼光、灵感和技巧。②不惧世俗。自信而不随波逐流。③有坚定的人生追求,即便生活贫困,也对自己的传统手艺一如既往地热爱和敬重。(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⑷(8分)(观点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观点一】木匠是小说的主要人物。①从结构上看,“我”是线索,只是故事的见证者和叙述者。②从内容上看,文章主要是写木匠的生活,对木匠的描写占了主要的篇幅,小说的开头部分全部描写木匠的高超技艺和人们对木匠的看法,而“我”的经历只是来衬托木匠的思想和行为。③从主旨上看,文章题为“活着的手艺”,就是要借写木匠的经历来表现人们在困境中的坚守。(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理6分。言之成理即可。)【观点二】木匠与我都是小说的主要人物。①从内容上看,对木匠的描写虽然占了大量的篇幅。但是“我”的行为和木匠相互补充,来表明主旨。②从结构上看,文中是通过我的经历来写出对木匠认识的变化的。③从主旨上看,木匠和我都遇到了相似的困境,都用相近的行为来表达着自己对职业的理解和人格的不屈。(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理6分。言之成理即可。)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25分)⑴(5分)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C和D不给分。(B项,“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理解的角度过窄,余英时是从赞赏钱穆先生的学识人品的角度说的,紧接着的一段话,可以作为注脚。C项,因果关系不当,把钱穆离开大陆的直接原因归为“没有得到聘书”,文章没有说明;把它进一步分析为“钱傅二人观点不同所致”也于文无据。D项,说钱穆“十余年无学术成果”,错误,只是这时精力在办学上,使学术界受到了“不可弥补的损失”。)⑵(6分)①学生中有“校外旁听者”,说明钱穆学识渊博,所讲课程在校内外有较大影响力,他的课堂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②学生们“争坐满室”,说明钱穆的讲座激起了抗战期间学子们的求学热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③“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一句极写听众之多,引用名家的原话,使文章的叙述具有可靠性和感染力,更具体形象地使当日的盛况再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6分)①能够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使他们有一个存身之处和精神归依。②能够培养在民族存亡之际,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递文化薪火之人;③更有助于唤起青年人在艰苦时期经世救国的远大人生抱负,即“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的不屈精神。(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4)(8分)【观点一】心怀祖国,就要把民族精神传扬下去,使之发扬光大。①要传扬民族精神就要做有益于民族精神传扬的工作。②发扬民族精神,保有民族情怀也表现在平时的生活中,使民族情怀落在实处。③当外族入侵,民族危机的时候,更要多做一些对传扬民族精神有用的实事。(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理6分。言之成理即可。)【观点二】在民族危机的时候,更需要有人担当,把民族精神传扬下去。①在民族危难时,民族精神的传扬尤为重要。②要传扬民族精神,就要做一些有利于发扬民族精神的具体之事,要有所担当。③传扬民族精神,尤其要有一种不慕名利的奉献精神。(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理6分。言之成理即可。)第Ⅱ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3分)D(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A.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用来赞扬人的功绩,用在这里不合语境。B.十室九空: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用作贬义。C.顺藤摸瓜:顺着瓜藤去摸瓜。比喻按照发现的点滴线索进一步追查事情。)14.(3分)C(主宾搭配不当)15.(3分)B(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国粹,②可以通过不断的熏陶由陌生、隔膜到接受、欣赏,⑤甚至可以通过不断的欣赏和把玩之后模仿和学习。③但这种模仿和学习也必须是以纯粹的中国方式来进行,①一旦脱离或者抛弃纯粹的中国方式,⑥则无法进入这类文化符号,更惶论运用之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说:任何外国人,无论他对于中国的国粹熟悉到什么程度,④都不可能将其移植为他国的文化样式,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