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页/共20页辽宁省辽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三单元。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古典诗词是美的艺术创造,是活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存在于历史文化之中,存在于现实文化之中,也存在于国人的思维观念之中。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佳作之所以能被人们口头吟诵和书面引用,固然是因其简洁凝练、古朴高雅,更是因其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蕴含着中华民族不死的精魂,并积淀成中华民族的传统,作用于中华儿女个人,作用于中华民族整体,作用于中华民族发展前进的始终。吟咏古典诗词,能激发情感共鸣,促进文化认同。蕴含于中华古典诗词中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出来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的综合反映,它对于中华儿女感情的濡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培养、环境的营造以及力量的凝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传统精神的认同范围和程度,认同的范围越广、程度越高,其民族凝聚力就越强。任何一个中国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一首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往往会使之想起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祖国,并因此而神思飞跃,热血沸腾。古典诗词传承文化传统,高扬民族精神。中华古典诗词乃中华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中国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令中国人自信的三个层面。有了文化自信,便有了民族自信,国家自信。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生成的必要条件。弘扬国学经典,能增强文化自信。(摘编自陈载舸《刍议中华古典诗词的民族凝聚功用》)材料二:诗歌之所以为诗歌,在本质方面是一直有着某些永恒不变之质素的缘故,那就是诗歌中“兴发感动”之作用。所谓“兴”,就作者而言,是见物起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就读者而言,则是指读者在阅读时由“诗可以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发”,则是作者要将涌动于心间的情愫表达出来,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当作者心中的某种触动转化为情感的升华之时,作者便通过文字的载体将其抒发出;“感动”,则是作品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引发的感受,是对作者所诉说的情感的一种共鸣。“兴发感动”之力的形成,应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感性的直接的自然的方式。一般来说,“兴发感动”之力的产生,原当得之于内心与外在事物相接触时的一种敏锐直接的感动。因此,触物兴感或即事抒情,应该才是表达内心感动的一种自然流程。大自然风霜雪雨,草长莺飞,尘世中周遭变故、世态炎凉都能引起诗人情感的波动,灵魂的震撼,于是在心里酝酿成一种兴发感动的情感,这是诗人写诗、词人作词的缘起。第二种是理性的间接的不自然的方式。诗词“兴发感动”的这种形成方式很容易被人忽视或排斥,因为此方式是经过了作者理性的思索安排,尤其在咏物之作中表现得最明显。所以,要把咏物寄托之词写得好,便不仅要求作者自己心中先须有一份极为感动的情意,而且更要求作者对所咏之物也要有一份感动的情意,更需要能把内心之情意与所咏之物的情意融为一体,而且要使这种情谊的感动和用以铺陈叙写的事典相结合,如此则藉咏物来寄托的安排思索,便不仅不会蒙蔽和伤损原有的情意的感动,反而会使原有的情意经过这一番安排思索,而更显得有盘旋沉郁的姿态和力量。也就是说,如果作者把内心那份感动的情意与外界事物及手段天衣无缝地有机结合,那么定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更能让人富于联想和启发的兴发感动的情感来。第三种是意象与音声的巧妙结合。“兴”的作品一般本是指由物象所引起的一种感发,不过这种感发却实在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之处,那就是引起这种感发的“物象”有时与后面所叙写的诗意却似乎并无意义上的关联。而如果就“兴”之直接感发的特色而言,则音声之相应实在应该乃是较之情意之相通还更为基本的一种引起感发之动力。也就是说音声相应是引起感发的一种最原始的动力。对于诗歌的评赏,自然应当以其能否传达出生命,以及所传达之质量的纯驳、多少为主要之标准,而造成这种质和量上精微之差别的主要因素,则与酝酿和孕育出这种感发之生命的作者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如果不从理性作客观的评判,而只就感发性的特质而言,诗歌中这种感发之生命,原来也可以具有一种超乎于外表的是非善恶之局限以外而纯属于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存在,这种本质方面的价值,第一在其真诚纯挚的程度,第二在其品质的厚薄高下,而并不在于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事。至于作者品格之高下、性情之纯驳、胸襟之广狭,这种种现实生活之伦理价值,既原属于作者“能感”与“能写”的因素之一部分,自然也会对其作品中感发之本质中的伦理价值产生重要的影响。(摘编自叶嘉莹《清词选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所承载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B.有了文化自信,便有了民族自信、国家自信,中华古典诗词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发展壮大,凝聚力生成意义巨大。C.如果作者自己内心先有一番感动的情意,然后进行一番“铺陈叙写”方面的安排思索,咏物寄托之词自然就会写得很好。D.评赏诗歌的主要标准,是诗歌能否传达出生命以及所传达之质量的纯驳、多少等,这些因素与作者的心理、意识等相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论述内容有所不同,材料一是论述中华古典诗词的民族凝聚功用;材料二则是介绍“兴发感动”诗学理论内涵。B.“兴”主要指向创作者;“发”包括作者与读者;“感动”以读者的审美接受为主读者产生了感发的作用,作品才算完成。C.“感性的直接的自然的方式”“理性的间接的不自然的方式”都有心对物的感动;音声相应是引起感发的一种最原始的动力。D.诗歌重在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可以忽略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事,比如《登高》,其价值在于能唤起读者多种美好意念。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余秋雨说:“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B.意象派主将庞德说:“正是因为有些中国诗人,满足于把事物表现出来,而不加说教或评论,所以人们不辞繁难加以追译。”C.中华诗词“双料冠军”彭敏说:“喜欢古典诗词跟喜欢打游戏一样,彼此之间没有高下之分,都是人类自我陪伴、自我愉悦的方式之一。”D.诗人于坚说:“在以最大的榨取利益为目的的时代,诗歌是无用的,毫无利润可言。在这点上,它恰恰保证了诗歌写作的古典意义上的纯粹性。”4.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在讲话中引用中华古典诗词,充分体现了中华古典诗词对于中华民族的作用。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这种作用。5.老师让你下周在课堂上向同学们介绍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诗学理论,请你结合材料二简要列出你的发言提要。【答案】1.C2.C3.A4.①能激发中华民族的情感共鸣,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②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发展壮大,凝聚力的生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③能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④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5.①介绍诗歌中“兴发感动”之含义;②介绍“兴发感动”之力形成的三种方式;③介绍评赏诗歌的标准。【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如果作者自己内心先有一番感动的情意”错误。结合材料“所以,要把咏物寄托之词写得好,便不仅要求作者自己心中先须有一份极为感动的情意,而且更要求作者对所咏之物也要有一份感动的情意,更需要能把内心之情意与所咏之物的情意融为一体”可知,除了“作者自己心中先须有一份极为感动的情意”外,而且“更要求作者对所咏之物也要有一份感动的情意,更需要能把内心之情意与所咏之物的情意融为一体”。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材料一是论述中华古典诗词的民族凝聚功用”错误。材料一论述的是中华古典诗词对中华民族的作用,从文化认同、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三个方面具体论述的。B.“‘兴’主要指向创作者”错误。结合材料二第一段“所谓‘兴’,就作者而言,是见物起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就读者而言,则是指读者在阅读时由‘诗可以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可知,“兴”不仅指向“创作者”,还指向“读者”。D.“诗歌重在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可以忽略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错误。结合材料“如果不从理性作客观的评判,而只就感发性的特质而言,诗歌中这种感发之生命,原来也可以具有一种超乎于外表的是非善恶之局限以外而纯属于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存在,这种本质方面的价值,第一在其真诚纯挚的程度,第二在其品质的厚薄高下,而并不在于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事”可知,原文说的是“并不在于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事”,而不是“可以忽略”。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中华古典诗词能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A.唐诗能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体现了“中华古典诗词能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的观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B.中国诗人满足于把事物表现出来,而不加说教或评论,所以不能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C.认为古典诗词都是人类自我陪伴、自我愉悦的方式之一,所以不能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D.认为诗歌是无用的,毫无利润可言,所以不能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材料“吟咏古典诗词,能激发情感共鸣,促进文化认同”可知,能激发中华民族的情感共鸣,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结合材料“蕴含于中华古典诗词中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出来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的综合反映,它对于中华儿女感情的濡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培养、环境的营造以及力量的凝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传统精神的认同范围和程度,认同的范围越广、程度越高,其民族凝聚力就越强”可知,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发展壮大,凝聚力的生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结合材料“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中国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令中国人自信的三个层面。有了文化自信,便有了民族自信,国家自信”可知,能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结合材料“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生成的必要条件”可知,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关键句“所谓‘兴’,就作者而言,是见物起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就读者而言,则是指读者在阅读时由‘诗可以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发’,则是作者要将涌动于心间的情愫表达出来,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当作者心中的某种触动转化为情感的升华之时,作者便通过文字的载体将其抒发出;‘感动’,则是作品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引发的感受,是对作者所诉说的情感的一种共鸣”可知,介绍诗歌中“兴发感动”之含义。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关键句“‘兴发感动’之力的形成,应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感性的直接的自然的方式”“第二种是理性的间接的不自然的方式”“第三种是意象与音声的巧妙结合”可知,介绍“兴发感动”之力形成的三种方式。结合材料二第三段关键句“对于诗歌的评赏,自然应当以其能否传达出生命,以及所传达之质量的纯驳、多少为主要之标准”和第四段关键句“如果不从理性作客观的评判,而只就感发性的特质而言,诗歌中这种感发之生命,原来也可以具有一种超乎于外表的是非善恶之局限以外而纯属于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存在,这种本质方面的价值,第一在其真诚纯挚的程度,第二在其品质的厚薄高下,而并不在于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事”可知,介绍评赏诗歌的标准。(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关大妈茹志鹃一个黑黑瘦瘦的解放军,胸前挂满了勋章,急急地跑上小土坡,就见一座朝南的新瓦房。这军人煞住了脚,慢慢推开院门。院里寂静无人,堂屋的门敞着,一眼就望见上首的大牌匾,上面矫健的五个大字“游击队之母”。这里就是关大妈的家,就是他日夜思念的地方。七年前,新四军北撒后的第三年,十月尾的一个阴天。在镇东五里多远的地方,大路边有一大片乱坟场,大家都叫它“穷鬼滩”。天色阴沉,黯淡。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没有唉声叹气,也没嚎哭,只是发愣。关大妈在这一带,真是个出名心软命硬的人。她二十三岁那年,刚怀了孕,丈夫就死了。从此,她一个人上山砍柴,挑水煮饭,挺了个大肚子,有天大的苦楚,都搁在自己心里。那年腊月初四,邻居发现她两天没出门,第三天她出来了,脸肿了,嘴唇破了,微笑着告诉大家,她生了个儿子。关大妈就是这样一个人。关大妈在儿子桂平的坟前,老觉得桂平还穿了那件白粗布单褂,五花大绑地给人押着站在自己面前,响亮地说着:“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别想我,可要记住这个仇。”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地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关大妈不由自主地退后几步,只见一个人,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蓝布褂子都渗透了。关大妈怔住了,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吗?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道从哪来的力气,拉住他就朝桂平坟前跑。清剿队的两个家伙,满身臭汗地跑进坟场,只见两个“老太婆”,一个趴在坟上,一个正在一边哭嚷:“好了,哭两声就算了,你总算也对得起他了。”“喂!老太婆,看见有人朝这里跑没有?”“人?”关大妈恐怖地叫了一声,说道:“老总啊!这里是多年的乱坟场,到了月初月半,碰到天阴下雨,连大白天都会出游魂的,老总,你可不能吓我这老太婆呀!”天色更黯淡,更阴沉了,枯草瑟瑟地摇摆着。两个贼兵向四周瞅了两眼,慌慌张张地跑起来,活像后面有人追似的,一直跑出了坟场。“孩子,我们快回去吧。”她话还没说完,自己就坐在地上,腿软得怎么也站不起来了。一路上,两个人也不知谁扶着谁,跌跌撞撞地走着,走进那所孤单单的草房。关大妈活了五十多岁,很少这样欢喜,原来自己救的小伙子,就是敌人悬赏十两黄金的新四军游击队员倪老虎,老百姓都叫他猫子。在游击队活动的边缘区里,新增加了一个红色的“点”。这就是土坡坡上关大妈的那所茅屋。她还是吃素,也常到儿子坟上去,不过除此之外,她常常会莫名其妙地背上个粪筐,到陌生的村里捡牛类,也会突然地到敌人据点里去买一篮子豆腐回来。冻结了的大地,给太阳融化了。剩下最后一点凉意,也叫春风吹跑了。一九四九年的春天,伴随着长江两岸的炮声。来到了江南人民的心里。黎明前的夜。更黑更深。清剿队不分日夜,不管大小道路,到处闻着,嗅着,埋伏着。猫子已有两个月没到关大妈家来了。这一天早上,乡长金克已,脸色刷白,气喘喘地站在门外,门一开。就拉着关大妈往里跑。一边跑,一边摸出一个折得四方的、像豆腐块的硬纸,塞给关大妈,一边急急地说道:“妈妈,不要怕,今晚猫子会到你这里来,把这东西交给他,告诉他,这东西是用命换来的!”关大妈回到屋里,慢慢地把纸摊开,上面划满了歪歪扭扭的点点线线。关大妈猛然想起:“这大概就是人常说的地理图吧。”这一天的日子,似乎过得特别慢,特别安静。直到天黑透了,才见猫子急匆匆地进来。他接过纸去,慎重地和关大妈说:“妈妈,我去了,不定什么时候回来,再过些时候。这里天亮了,日子就好过了。”不知哪里惊起一群宿鸟,呱呱地掠过屋顶,朝后山飞去。“孩子,快走吧!”话音还没落地,就听外面的狗,远远近近一齐狂叫起来。猫子从门缝张望了一下,就见几十个清剿队的家伙正包抄村子。江边的炮声,隐隐地响着。微微的星光下,薄薄的茅屋顶变得灰白。残缺的茅屋屋檐的影子,投在屋子当腰的泥墙上,就像一道奇妙的花边。关大妈定了定神,看住屋边那堆草,心里镇静下来,慢慢从身上摸出了一盒火柴……黑烟冲上天,火光照亮了院子,村子,烧红了半个天,火,在跳着,火舌舐到了屋檐。“救火啊!着火啦!”从院子到河边,都是人,都是水,喊的叫的,火光冲天。猫子早挤到河边,有些在家过夜的年轻人,也趁乱悄悄地跑了。江边的炮声,隆隆滚来,正像久旱后的雷声。阳光从天窗上,斜斜地透进来,匾上“游击队之母”五个大黑字,显得更加光辉灿烂。那军人肃然地站在横匾下,把自己胸前的勋章,一个一个摘下来,放在长条桌上。背后的院门推开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稳步走了进来,她眯缝着眼,盯住这军人看了半晌,才轻声说道:“猫子,可把你盼来了。”那里,五个黄灿灿的勋章,静静地摆在母亲的桌上。(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两处“黑黑瘦瘦”写出了两个不同的人的共同的外貌特征,意在突出游击队生活的艰苦。B.小说使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关大妈的身世经历。“心软命硬”表现了关大妈坎坷而悲苦的命运。C.桂平牺牲前的话,显示了桂平对敌人的仇恨,为下文关大妈救助受伤遭追捕的猫子埋下了伏笔。D.唬走贼兵,瘫软在地的描写,丰富了关大妈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可信,符合人物的身份。7.关于文中环境描写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乌云”“满天灰沉沉”。烘托了关大妈内心的沉痛与悲伤。“老鹰在低空盘旋”烘托了关大妈内心的仇恨与愤怒。B.阴沉的天色,瑟瑟地摇摆着的枯草,写出了坟场的压抑、荒凉恐怖的氛围,烘托了贼兵内心的胆怯与他们的愚蠢。C.“冻结了的大地,给太阳融化了”“黎明前的夜”既是对当时自然环境的描写,也象征了人民即将胜利的时代背景。D.江边的炮声由“隐隐地响着”到“隆隆滚来”,暗示以关大妈为代表的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8.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9.随着革命进程的发展,关大妈内心情绪也在逐步发生变化。请简要分析关大妈内心情绪的变化。【答案】6.A7.D8.①七年前,关大妈在给儿子上坟时,救下新四军游击队员倪老虎。②一九四九年的春天,关大妈担负起传递情报的职责。③关大妈为帮助猫子顺利离开而烧了自己的房子。9.①儿子牺牲后的万念俱灰;②关大妈救下倪老虎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③最后帮助倪老虎顺利离开而烧了自己的房子,这表明关大妈从容镇定、无畏牺牲。【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写出了两个不同的人的共同的外貌特征”错误。开头结尾处都为同一人新四军游击队员倪老虎。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D.“暗示以关大妈为代表的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错误。江边的炮声由“隐隐地响着”到“隆隆滚来”体现了战争状况越来越激烈。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的能力。原文“七年前,新四军北撒后的第三年”“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没有唉声叹气,也没嚎哭,只是发愣”“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关大妈不由自主地退后几步,只见一个人,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蓝布褂子都渗透了。关大妈怔住了,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吗?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道从哪来的力气,拉住他就朝桂平坟前跑”可知,关大妈在给儿子上坟时,救下新四军游击队员倪老虎。原文“一九四九年的春天,伴随着长江两岸的炮声。来到了江南人民的心里”“这一天早上,乡长金克已,脸色刷白,气喘喘地站在门外,门一开。就拉着关大妈往里跑。一边跑,一边摸出一个折得四方的、像豆腐块的硬纸,塞给关大妈一边急急地说道:‘妈妈,不要怕,今晚猫子会到你这里来,把这东西交给他,告诉他,这东西是用命换来的!’”可知,关大妈担负起传递情报的职责。原文“这一天的日子,似乎过得特别慢,特别安静。直到天黑透了,才见猫子急匆匆地进来”“关大妈定了定神,看住屋边那堆草,心里镇静下来,慢慢从身上摸出了一盒火柴”可知,关大妈为帮助猫子顺利离开而烧了自己的房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原文“那年腊月初四,邻居发现她两天没出门,第三天她出来了,脸肿了,嘴唇破了,微笑着告诉大家,她生了个儿子”可知,生儿子的不易;原文“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没有唉声叹气,也没嚎哭,只是发愣”可知,儿子牺牲后的万念俱灰;原文面对清剿队清剿大队盘问时,关大妈从容镇定的回答,这让关大妈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原文中随着情节的发展关大妈由一个普通农妇向革命者靠拢,最后帮助倪老虎顺利离开而烧了自己的房子,这表明关大妈从容镇定、无畏牺牲。二、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①,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犹不改。宣子②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武宫。(选自(左传》,有删改)【注】①溜,房顶瓦垅滴水处,指屋檐下。②宣子,赵盾。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B.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C.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谷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用社稷来代指国家或朝廷。B.“斗且出”的“且”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的“且”意义相同。C.“遂自亡也”的“遂”与《琵琶行并序》中“遂命酒”的“遂”意义相同。D.乙丑,中国传统的以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文中是用来纪日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灵公杀了没有把熊掌炖熟的厨师,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忍不住要去劝谏。B.吸取了以往劝谏的教训,士季建议由自己先去,劝谏不成,赵盾再去。结果士季一去,晋灵公就承认错误并表示会改正。C.晋灵公没有改正,赵盾不停地劝谏,让晋灵公很厌烦,两次想杀掉赵盾。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杀死赵盾。D.赵盾曾经有恩于晋灵公的武士灵辄,在晋灵公追杀赵盾时,灵辄为了报恩就倒过武器来帮助赵盾并带着赵盾逃亡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2)“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14.对于“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这一事件,孔子是怎样评论的?请简要说明。【答案】10.C11.B12.D13.(1)杀害百姓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违背了,还不如去死!(2)“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14.(1)孔子认为太史官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2)孔子认为赵宣子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很可惜。【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依据语法结构,“箪食与肉”做“为”的宾语,与“之”一起构成双宾语,动宾短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B;“公徒”的意思是“诸侯的步兵”,名词,做“御”的宾语,独立成句,中间不宜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社稷”的“稷”指的是一种粮食作物,又名粟或黍属,是五谷之一。“社”指土地神,合起来代指祭祀,古时祭祀是国家的大事,所以渐渐成为国家的代名词。选项正确。B.“且”,第一个,一面……,一面……;第二个,暂且。句意:一面打,一面退/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意义不同。选项错误。C.“遂”,于是,就,副词。句意:赵盾自己也就逃亡了/于是命令手下人摆酒。意义相同。选项正确。D.“乙丑”是干支纪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在本文中是“九月二十六日”这一天,所以是记日。选项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灵辄为了报恩就倒过武器来帮助赵盾并带着赵盾逃亡了”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不告而退。遂自亡也”可知,灵辄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逃亡了。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贼”,名词作动词,杀害;“贼民之主,不忠”,判断句;“信”,信用。(2)“怀”,怀念;“诒”,带给;“戚”,忧患;“其”,表揣测,大概;“其我之谓矣”,宾语前置。【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1)依据原文“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可知,孔子认为太史官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2)依据原文“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可知,孔子认为赵宣子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很可惜,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参考译文:晋灵公不行君道,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车载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他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准备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谏。”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晋灵公假装没有看见他),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诗·大雅·荡》说:‘没有人做事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可以善终。’如果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靠。”可是晋灵公仍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厌烦,晋灵公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时刻不忘记恭敬国君(指按时上朝),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违背了,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车夫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出了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晕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多日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询问原因,灵辄说:“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也逃亡了。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太史书载道:“赵盾弑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哎!《诗经》中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赵宣子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赵盾派赵穿到成周去迎接晋国公子黑臀,把他立为国君。十月初三,公子黑臀去朝拜了武公庙。(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落第长安常建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归燕词辞工部侍郎章孝标旧垒危巢泥已落,今年故向社前归。连云大厦无栖处,更望谁家门户飞。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首都是叙写读书人考场失意的七言绝句,充分抒发了金榜无名的失望和痛苦,表现了无数士人在仕进之旅中的辛酸苦楚。B.常诗二、三两句写落第后的心理活动。“耻”字表现了诗人承认失败、不甘心失败的巨大勇气;“笑”字体现诗人面对失败的乐观洒脱。C.章诗借物抒情,借归燕“无栖处”自喻落第后仕途渺茫、无处安顿的凄凉彷徨的心境。D.“且向长安度一春”,可想而知,这一春是客居求静,闭门苦读的一春。16.两首诗都写到了举子落第,但二者抒发的情感基调不一样,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A16.常诗诗情高亢,表达了诗人发愤雪耻的决心,反映了开元盛世那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章诗作者自比一只无处可归的燕子,诗中充满了诗人落第后的落寞和悲苦,反映了落第举子凄凉彷徨的心态。【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的能力。A.“充分抒发了金榜无名的失望和痛苦,表现了无数士人在仕进之旅中的辛酸苦楚”错误,二者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落第长安》借“且向长安度一春”表达了诗人发愤雪耻的决心。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落第长安》首句回答了旁人提出的关于为何不回家的疑问;二、三两句写诗人落第后的心理活动,诗人唯恐碰上故里莺花烂漫的春光,造成再试不第的尴尬局面,故尔主动回避;结句写诗人决心客居求静、闭门苦读。全诗形象地记述了一个落第举子羁留帝京的心情,立意独特,诗情高亢。尤其结句说“且向长安度一春”,这一春是客居求静、闭门苦读的一春。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表达了诗人发愤雪耻的决心,从而反映了开元盛世那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归燕词辞工部侍郎》中诗人借燕子自比,描写昔日搭建燕巢的故垒早已危在旦夕,只好暂居在社庙,暗示了自己的处境。然后写纵然眼前有高耸入云的大厦,也无缘栖息,更不知道该飞向哪家屋檐,表现作者看到自己榜上无名,一时间不知何去何从的心理。诗歌希望有人能赏识自己,提携自己,内心充满了落第后的落寞和悲苦,反映了落第举子凄凉彷徨的心态。(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典故表现诗人借酒消愁的忧伤。(2)前庭后院,栽花种树,是古人追求的理想居住环境,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也有对这一美好居住环境的勾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登高》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表现杜甫深秋客居异乡,年老孤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何以解忧②.唯有杜康③.榆柳荫后檐④.桃李罗堂前⑤.万里悲秋常作客⑥.百年多病独登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唯、荫、檐、作客。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①,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②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要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就能更深刻地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也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③,诸如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其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贯穿生活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刺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答案】18.①浩如烟海②孜孜矻矻③表面文章19.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20.比喻。本体“中国文化”“世界文化”,喻体“奇葩”“大花园”。生动形象地说明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独特贡献。【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文中修饰“中国文化”,结合“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清理和阐释工作”,可知形容其多,所以填“浩如烟海”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书籍等多得无法计算。第②空,文后有“专心致志”一词,所以填“孜孜矻矻”。孜孜矻矻:形容勤勉不懈样子。第③空,文中有“徒具形式”的提示,可选“表面文章”。表面文章:指只追求外表形式而不注重实际效果的行为。【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先“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后“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二是不合逻辑。“只要……就……”太过绝对,改为:“只有……才……”。三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在后句之前添上“人们”。只要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就能更深刻地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中国文化”比作“奇葩”,把“世界文化”比作“大花园”,化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生动形象,相似点“大”“璀璨”等鲜明地说明中国文化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对于世界文化做出的独一无二的贡献。(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①?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②,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③,“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科学家借用一歌手的名字,给这只绵羊取名“多利”。B.鲁迅在书桌上刻上了一个小小的字:“早”。C.“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我国的东三省。D.你看,那个有“素质”的人正在随地吐痰。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C22.①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②而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③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双引号的作用有五个,分别是:表示直接引用(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或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表示特定称谓(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表示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表示否定和讽刺;表示突出强调,引起注意。文中“乐”的引号作用是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直接引用。B.表示突出强调,引起注意。表明鲁迅时时刻刻牢记做事要早。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否定和讽刺。意思是在讽刺这个人没有素质,而不是夸赞他有素质。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空是一个问题形式出现,依据后文“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可知,是在解释幸福的在先秦诸子中的涵义,因此可填写: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②依据“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可知,前后文形成转折,由“外在”到“内心”,因此可填写:而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③依据“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可知,后文强调内心的感悟,再者,“并非”意思是“并不是”,和“并非”搭配的词语是“而是”,因此可填写: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17年夏,19岁的周恩来东渡日本留学时,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律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2017年5月在中国政法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大家:“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寄语青年,鼓励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兽用饲料购销合同
- 技术研发合作协议书模板
- 总经销协议书范本
- 工业产品买卖合同经典案例
- 天长市职业技术学校办学合作协议
- 标准应收账款质押借款合同示例
- 2024多人合伙协议范本
- 标准房屋转租合同示范文本
- 房地产中介销售合同模板
- 绿色金融担保合同范例
- 绵阳市高中2022级(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一诊)语文试卷(含答案)
-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劳动和技能竞赛
- 6.1 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 2023-2024学年天津市经开区国际学校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 DB23T 3842-2024 一般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规范
- 期中模拟押题卷(1-3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 环氧树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报告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测量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2024新信息科技三年级第四单元:创作数字作品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第一单元达标练习(单元练习)-2024-2025学年语文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4年四川省南充市从“五方面人员”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201人历年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