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5页/共25页盐城市2023届高三生物期中考试模拟卷一、单项选择题:1.蛋白质和DNA是两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下列对二者共性的概括,错误的是()A.均可参与染色体和染色质的组成 B.均是由相应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C.组成元素均含有C、H、O、N、S D.体内合成时需要模板、能量和酶【答案】C【解析】【分析】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等,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一条或几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的蛋白质。D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NA分子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详解】A、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个存在状态,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A正确;B、蛋白质和DNA均是大分子物质,其单体依次为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即蛋白质由氨基酸构成,DNA由脱氧核糖核苷酸构成,B正确;C、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C、H、O、N,还含少量S,DNA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P,C错误;D、DNA的合成需要模板、能量、原料和酶,蛋白质的合成需要通过翻译过程,在核糖体上完成,其合成过程也需要模板、能量、原料和酶,D正确。故选C。2.下图表示某些植物细胞利用质子泵把细胞内的H+运出细胞,使细胞外H+浓度升高,导致细胞膜内外形成H+浓度差,产生化学势能。相关的转运蛋白能够依靠H+浓度差把H+和蔗糖分子运入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H+运出细胞是主动运输,蔗糖进入细胞是协助扩散B.质子泵具有专一性,H+-蔗糖载体不具有专一性C.质子泵、H+-蔗糖载体和蔗糖等的合成依赖于核糖体D.利用药物抑制质子泵的活性会导致细胞内pH减小【答案】D【解析】【分析】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主动运输。据图可知,植物细胞利用质子泵把细胞内的H+运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且需要载体蛋白,故图中H+运出细胞是主动运输。【详解】A、由图中可知,H+运出细胞消耗ATP,故H+运出细胞是主动运输。蔗糖进入细胞是主动运输,能量来源于H+浓度差所产生的化学势能,载体蛋白为H+-蔗糖载体,A错误;B、质子泵运输H+具有专一性,H+—蔗糖载体运输H+和蔗糖分子,也具有专一性,B错误;C、质子泵和H+—蔗糖载体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其合成依赖于核糖体,但蔗糖不在细胞核合成,C错误;D、利用药物抑制质子泵的活性,阻碍了H+运出细胞,使细胞内H+浓度增大,pH减小,D正确。故选D。3.下列关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A.鲁宾和卡门运用同位素示踪法,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H2OB.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C.沃森和克里克利用DNA分子衍射图谱,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艾弗里利用“加法原理”控制自变量,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因子【答案】D【解析】【分析】1、加法原理是给研究对象施加自变量进行干预。也就是说,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求某一变量会产生什么结果,即知道自变量,不知道因变量;2、减法原理是排除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干扰,同时尽量保持被研究对象的稳定。具体而言,结果已知,但不知道此结果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求确切的原因变量。【详解】A、鲁宾和卡门利用18O分别对H2O和CO2进行标记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H2O,而不是来自CO2,A正确;B、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B正确;C、沃森和克里克依据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图谱及有关数据,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C正确;D、艾弗里利用“减法原理”控制自变量,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因子,D错误。故选D。4.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凋亡过程中凋亡小体的内容物不断释放到细胞外B.小鼠造血干细胞形成多种血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C.细胞衰老时产生的自由基会攻击磷脂分子不会攻击蛋白质D.营养缺乏时,细胞通过自噬可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1、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详解】A、在细胞凋亡整个过程中,质膜保持完整,细胞无内容物外溢,A错误;B、细胞全能性是指细胞形成完整个体或分化为各种细胞的潜能,小鼠造血干细胞形成多种血细胞不能体现细胞全能性,B错误;C、自由基会攻击磷脂分子,也会攻击DNA和蛋白质分子,C错误;D、细胞自噬会将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细胞结构通过溶酶体降解后再利用,所以处于营养缺乏条件下的细胞自噬会加强,为其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D正确。故选D。5.与野生型拟南芥WT相比,突变体t1和t2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在叶肉细胞中的分布及位置不同(图a,示意图),造成叶绿体相对受光面积的不同(图b),进而引起光合速率差异,但叶绿素含量及其它性状基本一致。在不考虑叶绿体运动的前提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1比t2具有更高的光饱和点B.t1比t2具有更低的光补偿点C.三者光合速率的高低与叶绿素的含量有关D.三者光合速率的差异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变大【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在正常光照下,t2中叶绿体相对受光面积低于t1,则二者光合作用速率相同时,t2所需的光照强度高于t1;当呼吸作用释放CO2速率等于光合作用吸收CO2速率时,t1所需光照强度低于t2。【详解】A、在正常光照下,t2中叶绿体的相对受光面积低于t1,则二者光合作用速率相同时,t2所需的光照强度高于t1,因此当二者光合速率分别达到最大时,t2所需光照强度高于t1,即t2具有比t1更高的光饱和点,A错误;B、在正常光照下,t2中叶绿体的相对受光面积低于t1,当呼吸作用释放CO2速率等于光合作用吸收CO2速率时,t1所需光照强度低于t2,即t1比t2具有更低的光补偿点,B正确;C、由题干信息可知,三者的叶绿素含量及其他性状基本一致,因此三者光合速率的高低与叶绿素含量无关,C错误;D、正常光照条件下,三者的叶绿体在叶肉细胞中的分布及位置不同,造成叶绿体相对受光面积的不同,从而影响光合速率,在一定的光照强度后,例如都达到光饱和后,三者光合速率的差异不会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变大,D错误。故选B。6.杂色云芝菌(一种真菌)盛产漆酶(能分解纤维素等)。科研人员将杂色云芝菌的菌丝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适宜条件下培养不同的时间,提取酶并研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漆酶在活细胞中产生,在细胞外发挥作用B.杂色云芝菌合成的漆酶需要经高尔基体才能转运到细胞外C.不同培养时间提取的漆酶最适pH都为3左右D.不同培养时间提取的漆酶空间结构可能不同【答案】C【解析】【分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2、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详解】A、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因此漆酶在活细胞中产生;由题可知,漆酶能分解纤维素,因此漆酶在细胞外发挥作用,A正确;B、因为该酶在胞外发挥作用,即漆酶属于分泌蛋白,因此杂色云芝菌合成的漆酶需要经高尔基体才能转运到细胞外,B正确;C、根据此图无法确定不同培养时间提取的漆酶的最适pH,C错误;D、由图可知,在同一pH下,不同培养时间提取的漆酶的酶活性不同,故推测不同培养时间提取的漆酶空间结构可能不同,D正确。故选C。7.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增殖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丝分裂进行1次染色质DNA的复制,减数分裂进行2次染色质DNA的复制B.细胞周期的间期已经形成了1对中心体,在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纺锤体C.染色体数为2n=4的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和染色体DNA分子数分别为8和8D.若在前期某染色体的1个DNA分子发生片段缺失,则该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2个子细胞均含有该异常DNA【答案】B【解析】【分析】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分裂前期,DNA都只复制一次,A错误;B、动物细胞在G2期已经形成了1对中心体,有丝分裂前期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B正确;C、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n=4,则进行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染色体数为4,DNA分子数为4×2=8,C错误;D、G2期DNA已经复制完成,一条染色质上有2个DNA分子,如果其上1个DNA分子发生片段缺失,则该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的2个子细胞只有一个细胞含有异常DNA,D错误。故选B。8.细胞内有些tRNA分子的反密码子中含有稀有碱基次黄嘌呤(I),含有I的反密码子在与mRNA中的密码子互补配对时,存在如图所示的配对方式(Gly表示甘氨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一种反密码子可以识别不同的密码子B.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结合C.tR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mRNA分子由单链组成D.mRNA中的碱基改变不一定造成所编码氨基酸的改变【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含有CCI反密码子的tRNA转运甘氨酸,而反密码子CCI能与mRNA上的三种密码子(GGU、GGC、GGA)互补配对,即I与U、C、A均能配对。【详解】A、由图示分析可知,I与U、C、A均能配对,因此含I的反密码子可以识别多种不同的密码子,A正确;B、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对之间通过氢键结合,B正确;C、由图示可知,tRNA分子由单链RNA经过折叠后形成三叶草的叶形,C错误;D、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mRNA中碱基的改变不一定造成所编码氨基酸的改变,从图示三种密码子均编码甘氨酸也可以看出,D正确。故选C。9.下图为某植物(2n=24)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应取该植物的花药制成临时装片,才更容易观察到上面的图像B.图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具有24条染色体C.图丁的每个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数目均为甲细胞的一半D.不考虑突变,图戊中4个细胞的基因型可能是一种、二种或四种【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染色体的数目、形态以及细胞的数目分析。图中甲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中期,乙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丙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丁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戊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末期。【详解】A、通过戊含有四个相同的细胞,可知这是一个减数分裂的过程,由于花药中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数量多,且细胞质分裂为均等分裂,因此应取该植物的花药制成临时装片,才更容易观察到上面的图像,A正确;B、乙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含有同源染色体,含有和体细胞一样多的染色体,B正确;C、图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核DNA数目为甲细胞的一半,但染色体数与甲细胞相同,C错误;D、不考虑突变,若细胞为纯合子,戊中4个细胞的基因型是一种;若为杂合子且不考虑交叉互换基因型二种,若为两对以上基因的杂合子且发生了交叉互换,基因型为四种,D正确。故选C。10.Tay-Sachs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患者的一种溶酶体酶完全没有活性,导致神经系统损坏,患者通常在4岁前死亡。在中欧某地区的人群中,该病发病率高达1/3600。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Tay-Sachs病的致病基因通过杂合子在亲子代间传递B.禁止近亲结婚能显著降低Tay-Sachs病的发病率C.该病杂合子不发病是因为显性基因抑制了隐性基因的表达D.在中欧该地区约30人中就有一个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答案】C【解析】【详解】A、Tay-Sachs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该病的致病基因通过杂合子在亲子代之间传递,A正确;B、禁止近亲结婚能显著降低Tay-Sachs病的发病率,B正确;C、Tay-Sachs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该病杂合子不发病是因为显性基因表达,而隐性基因不表达,并不是因为显性基因抑制了隐性基因的表达,C错误;D、Tay-Sachs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在中欧某地区的人群中,该病发病率高达1/3600,即aa=1/3600,则a=1/60,A=59/6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该地区携带者(Aa)的概率为2×1/60×59/60≈1/30,即在中欧该地区约30人中就有一个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D正确【考点定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名师点睛】分析题文:Tay-Sachs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在中欧某地区的人群中,该病发病率高达1/3600,即aa=1/3600,则a=1/60,A=59/60.11.目前我国果蔬主产区普遍使用大型封闭式气调冷藏库(充入氮气替换部分空气),延长了果蔬保鲜时间、增加了农民收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幼嫩细胞的呼吸速率通常比衰老细胞的大B.库中充入氮气的目的是让果蔬只进行无氧呼吸C.无氧呼吸时,葡萄糖中能量主要以热能形式散失D.库中的环境促进了果蔬中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的分解【答案】A【解析】【分析】粮食储藏需要低温、干燥、低氧的环境,而水果、蔬菜储藏需要(零上)低温、低氧、湿度适中,这样可以降低细胞呼吸速率,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达到长时间储藏、保鲜的效果。【详解】A、幼嫩细胞代谢旺盛,消耗能量多细胞呼吸速率高于衰老细胞,A正确;B、大型封闭式气调冷藏库中充入部分氮气可降低果蔬的有氧呼吸强度,但增强了果蔬的无氧呼吸强度,B错误;C、无氧呼吸时,葡萄糖中的能量主要储存在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中,释放能量的主要去向是以热能形式散失,C错误;D、封闭式气调冷藏库、缺氧气,减少了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原料,第三阶段受到抑制,故第一、二阶段也会受到抑制,因此,库中环境减缓了果蔬中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的分解速率,D错误。故选A。12.果蝇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存在隐性致死基因l,l与控制棒状眼(突变型)的显性基因B紧密连锁(不发生交叉互换)。带有l的杂合体棒状眼果蝇(如图所示)有重要的遗传学研究价值,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该类型果蝇在杂交实验中可作为父本或母本B.该果蝇与正常眼果蝇杂交后代中棒眼占1/3C.突变基因B的形成发生于减数分裂前的间期D.可通过杂交实验,获得棒眼基因纯合的雌蝇【答案】B【解析】【分析】通过“果蝇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存在隐性致死基因l,l与控制棒状眼(突变型)的显性基因B紧密连锁(不发生交叉互换)。带有l的杂合体棒状眼果蝇(如图所示)有重要的遗传学研究价值”,可知该果蝇的基因型为XBlXb。【详解】A、该类型果蝇在杂交实验中可作为母本,该有l基因的雄性果蝇不能存活,A错误;B、该果蝇(XBlXb)与正常眼果蝇(XbY)杂交后代中,有1/4致死、1/4为雄性野生型、1/4为雌性棒眼、1/4为雌性野生型,所以棒眼占1/3,B正确;C、突变基因B是基因突变产生的,基因突变也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前的间期,C错误;D、l基因与控制棒状眼(突变型)的显性基因B紧密连锁,所以棒眼基因纯合的雌蝇致死,D错误。故选B。13.复制泡是DNA进行同一起点双向复制时形成的。在复制启动时,尚未解开螺旋的亲代双链DNA同新合成的两条子代双链DNA的交界处形成的Y型结构,就称为复制叉。图1为真核细胞核DNA复制的电镜照片,其中泡状结构为复制泡,图2为DNA复制时,形成的复制泡和复制叉的示意图,其中a-h代表相应位置。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1过程发生在分裂间期,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B.图1显示真核生物有多个复制原点,可加快复制速率C.根据子链延伸方向,可以判断图2中a处是模板链的3端D.若某DNA复制时形成了n个复制泡,则该DNA上应有2n个复制叉【答案】C【解析】【分析】1、DNA分子复制的过程:①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②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③形成子代DNA: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2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2、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详解】A、DNA的复制就是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A正确;B、图1为真核细胞核DNA复制,其中一个DNA分子有多个复制泡,可加快复制速率,B正确;C、子链的延伸方向是从5’-3’端延伸,且与模板链的关系是反向平行,因此,根据子链的延伸方向,可以判断图中A处是模板链的5’端,C错误;D、一个复制泡有两个复制叉(复制泡的两端各一个),则若某DNA复制时形成n个复制泡,则应有2n个复制叉,D正确。故选C。14.下图表示培育新品种(或新物种)的不同育种方法,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②③过程自交的目的不同,后者是筛选符合生产要求的纯合子B.④⑤过程的育种和⑦过程的育种原理相同,均利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C.①②③过程的育种方法能产生新的基因型,⑥过程的育种方法能产生新的基因D.图中A、B、C、D、E、F中的染色体数相等,通过⑦过程产生的新物种的染色体数是B的两倍【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①②③过程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①④⑤为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⑥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⑦是多倍体育种,原理为染色体变异。【详解】②③过程自交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产生符合要求的性状,后者是筛选符合生产要求的性状的纯合子,A正确;④⑤过程为单倍体育种,⑦过程是多倍体育种,它们育种原理相同,均利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B正确;①②③过程的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能产生新的基因型,⑥过程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C正确;图中E幼苗是由花药发育而来,为单倍体植株,染色体数目减半,即E中染色体数目是A、B、C、D、F中的染色体数目的一半,D错误。二、多项选择题:15.呼吸电子传递链是指在线粒体内膜上由一系列呼吸电子传适体组成的将电子传递到分子氧的“轨道”,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有氧呼吸过程中产能最多的阶段B.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产生的NADH所携带的电子最终传递给了氧气C.高能电子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释放能量推动H+跨过内膜到达线粒体基质D.呼吸链的电子传递所产生的膜两侧H+浓度差为ATP的合成提供了驱动力【答案】AB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过程表示在线粒体内膜上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在线粒体内膜中存在一群电子传递链,在电子传递链中,特殊的分子所携带的氢和电子分别经过复杂的步骤传递给氧,最后形成水,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大量的ATP。【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图示为线粒体内膜的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该阶段是有氧呼吸过程中产能最多的阶段,A正确;B、在电子传递链中,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产生的NADH所携带的电子最终传递给了氧气,生成水,B正确;C、据图可知,H+从线粒体内膜到达线粒体基质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该过程需要的能量是由H+的化学势能提供的,C错误;D、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用于建立膜两侧H+浓度差,使能量转换成H+电化学势能,D正确。故选ABD。16.如下图是科学家对果蝇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测定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图体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果蝇由正常的“椭圆形眼”变为“棒眼”,一定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图中所有关于眼睛颜色的基因彼此之间均不属于等位基因D.遗传时,朱红眼、深红眼基因之间遵循孟德尔定律【答案】AC【解析】【分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详解】A、据图可知,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呈线性排列,A正确;B、果蝇由正常的“椭圆形眼”变为“棒眼”,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片段增加造成的,B错误;C、图中所有关于眼睛颜色的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属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C正确;D、控制朱红眼和深红眼的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因此它们遗传时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错误。故选AC。【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与DNA、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7.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自由交配是保持种群基因频率不变的充分条件B.自然选择直接对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进行选择C.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都要经过地理隔离D.“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答案】BCD【解析】【分析】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详解】A.、无论自交还是自由交配,只有没有变异和选择,基因频率均不变,A错误;B.、自然选择直接对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进行选择,B正确;C.、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都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C正确;D.“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D正确。故选BCD。18.某实验小组从成熟的叶肉细胞中提取出多种细胞器,并分析了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某细胞器含有DNA分子,则该细胞器能合成RNA分子B.若某细胞器含有色素,则该细胞器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C.若某细胞器含有P元素,则该细胞器能参与细胞内囊泡的形成D.若某细胞器含有ATP合成酶,则该细胞器能分解葡萄糖【答案】BCD【解析】【分析】含有DNA的细胞器为叶绿体和线粒体,可合成RNA。含有色素可能是液泡和叶绿体。细胞器含有P元素可是指含有膜结构。含有ATP合成酶是线粒体和叶绿体。【详解】A、若某细胞器含有DNA分子,该细胞器为线粒体和叶绿体,则该细胞器能转录和翻译合成RNA分子,A正确;B、若某细胞器含有色素,该细胞器为液泡和叶绿体,叶绿体能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但是液泡中的色素为花青素,不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B错误;C、参与细胞内囊泡的形成的细胞器为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无膜的核糖体中含有RNA,含有P元素,不参与细胞内囊泡的形成,C错误;D、若某细胞器含有ATP合成酶,则该细胞器可以合成ATP,那么该细胞器为线粒体和叶绿体,但是线粒体能分解丙酮酸,不能合成葡萄糖,叶绿体可以合成葡萄糖,D错误。故选BCD。19.某科研小组在格里菲思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关实验,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从鼠2血液中分离出来的活菌都能使小鼠死亡C.活菌甲与死菌乙混合后能转化产生活菌乙的原理是基因重组D.从鼠5体内分离出活菌在培养基上培养,都会产生光滑菌落【答案】AB【解析】【分析】R型菌和S型菌的区别是R型菌菌落表面粗糙,无毒性;S型菌菌落表面光滑,有毒性。由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详解】A、由图可知,活菌乙能导致小鼠死亡,为S型菌,活菌甲不能使小鼠死亡,为R型菌。该实验能体现S型死菌的某种物质能让R型菌转化为S型活菌,但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A错误;B、实验②过程中R型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少数R型菌能转化为S型活菌,小鼠体内仍存在R型菌,所以从小鼠血液中能分离出两种菌,其中R型菌不能使小鼠死亡,B错误;C、活菌甲与死菌乙混合后能转化产生活菌乙的原理是基因重组,C正确;D、实验⑤过程中,R型死菌与S型活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鼠5体内只能分离出S型活菌,S型菌的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D正确。故选AB。三、非选择题:20.下图是苹果叶肉细胞中淀粉、蔗糖合成及转运示意图,A、B代表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卡尔文循环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需要光反应为其提供_________。(2)研究表明缺磷会抑制光合作用,据图分析其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白天叶绿体中合成过渡型淀粉,一方面可以保障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_蔗糖的合成速率,另一方面可为夜间细胞生命活动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4)葡萄糖中的醛基具有还原性,能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光合产物以蔗糖的形式能较稳定的进行长距离运输,其原因是______。灌浆期缺水会明显影响产量,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光合产物由叶向果实运输过程受叶果比影响。科研人员以生长状况及叶果比一致的多年生果枝(果实数相同)为材料,通过摘叶调整叶果比,研究叶果比对苹果光合作用和单果重量的影响,结果如下表(其中光合产物输出比是指叶片输出有机物的量占光合产物总量的百分比):组别叶果比叶绿素含量/mg·g-1Rubisco酶活性/μmol(CO2)·g-1·min-1光合速率/μmol·m-2·s-1光合产物输出比/%单果重量/g对照50:12.148.3114.4625%231.6T140:12.238.7515.0330%237.4T230:12.389.6815.8140%248.7T320:12.409.7616.1217%210.4研究结果表明,当叶果比为_________时,产量明显提高,其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叶绿体基质②.NADPH和ATP(2)缺磷会影响类囊体薄膜的结构以及ATP的合成,缺磷还会影响丙糖磷酸转运出叶绿体(3)①.大于②.物质和能量(4)①.蔗糖是非还原性糖,不与蛋白质结合②.蔗糖随水运输受阻(5)①.30∶1②.叶绿素含量和Rubisco酶的活性明显上升,光合速率提高;光合产物输出比例也达到最大【解析】【分析】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NADPH,同时释放氧气,ATP和NADP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小问1详解】卡尔文循环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结合图示可知,该过程中需要的原料有水、二氧化碳(图中的A)、光反应提供的NADPH(图中的B)和ATP等。【小问2详解】研究表明缺磷会抑制光合作用,磷元素是生物膜的组成元素,是ATP等化合物的组成元素,因此缺磷会影响类囊体薄膜的结构以及ATP的合成、进而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同时缺磷还会影响丙糖磷酸转运出叶绿体,导致丙糖磷酸滞留在叶绿体中,进而影响光合速率。【小问3详解】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富含能量的多糖,结合图示可知,白天叶绿体中合成过渡型淀粉,到了晚上,过渡型淀粉会在叶绿体中被分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然后运出叶绿体后再在细胞质基质合成蔗糖,转运到果实中储存或其他部位转化或储存,可见过渡型淀粉的合成,一方面可以保障光合作用速率大于蔗糖的合成速率,另一方面可为夜间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小问4详解】葡萄糖中的醛基具有还原性,能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光合产物以蔗糖的形式能较稳定的进行长距离运输,因为蔗糖是非还原性糖,且分子结构中没有醛基,不能与蛋白质结合,从而能长距离运输到需要的位置,满足植物其他细胞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以及储存。灌浆期缺水会明显影响产量,这是因为蔗糖需要溶解到水中运输,到随着实现长距离运输,从而提高产量,缺水会导致蔗糖随水运输过程受阻,影响产量。【小问5详解】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叶果比为30∶1时,产量明显提高,因为该比例条件下表现出叶绿素含量和Rubisco酶的活性明显上升,而前者能促进光反应,后者能促进暗反应,因而光合速率提高,同时光合产物输出比例也达到最大,因此30∶1比例条件下,产量明显提高。21.蝗虫易取材,染色体较大、数目较少,易于观察。在同一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请回答:(1)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将野外捕捉的活虫逐个注入0.05%秋水仙素3~5μL,6~8小时后取出精巢,放入0.08%的NaCl溶液中处理5~10分钟。注入秋水仙素的目的是_____;精巢在0.08%的NaCl溶液中会_____,这样处理的目的是_____。将处理过的精巢移入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中固定,一段时间后取出,用解剖针挑破曲细精管,使细胞溢出,然后_____→制片后,观察分析染色体的_____。(2)为了解一天中蝗虫减数分裂是否存在最旺盛的时段,研究小组应在_____捕获同种蝗虫并采集精巢,规范制作临时装片,对每个装配选取多个视野进行观察,比较不同装片中_____。(3)图1为某研究者所拍摄的照片,依据照片中出现的V、8、X、O等形状,研究者认为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此时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已经完成_____,因_____而进行基因重组。(4)图1中的交叉处有被称为霍利迪联结体的结构,该结构可以看成是2个DNA双螺旋“头对头”地靠近,其分支可快速地在一个方向上移动,如图2所示。则图示霍利迪联结体含有_____条DNA单链。(5)雄蝗虫2n=23,雌蝗虫2n=24,为XO型性别决定方式,则雄蝗虫体内细胞中染色体数可能有____种。【答案】(1)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更多的细胞处于分裂(中)期②.吸水膨胀③.利于染色体分散,便于观察④.染色⑤.形态、位置、数目(2)①.一天的不同时间段②.处于分裂期细胞的平均数(比例)(3)①.两两配对(联会)②.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4)4(5)12种【解析】【分析】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原理: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经变形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小问1详解】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染色体不能正常分离,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将野外捕捉的活虫用秋水仙素处理的目的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更多的细胞处于分裂(中)期;蝗虫细胞液的浓度高于0.08%的NaCl溶液,因此,蝗虫精巢在0.08%的NaCl溶液中会吸水膨胀,利于染色体分散,便于观察;在制片前需要先进行染色处理,以利于观察分析染色体的形态、位置、数目。【小问2详解】为了解一天中蝗虫减数分裂是否存在最旺盛的时段,则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时间,故研究小组应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捕获同种蝗虫并采集精巢;对每个装配选取多个视野进行观察,比较不同装片中处于分裂期细胞的平均数(比例)。【小问3详解】图1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之间两两配对,此现象为联会;在此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片段的交叉互换(互换),该变异属于基因重组。【小问4详解】霍利迪联结体的结构是由2个DNA双螺旋“头对头”地靠近形成的,则图示霍利迪联结体含有4条DNA单链。【小问5详解】据题干信息可知:雄蝗虫细胞内有2n=23条染色体,性染色体只有一条,为XO型,即雄蝗虫有11对常染色体,1条性染色体,染色体种类数可能为11+1=12种。22.普通小麦有6个染色体组(AABBDD),来自三个不同的物种。小麦既能自花传粉也能异花传粉,其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仅来自同一物种的同源染色体才会发生联会。我国科学家将异源多倍体的抗叶锈病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育成了抗叶锈病小麦,育种过程如图10所示。图中A、B、C、D表示4个不同的染色体组,每组都有7条染色体,其中C染色体组中含携带抗病基因的染色体。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杂交后代①染色体组的组成为_____________(2)研究发现杂交后代③中C组的染色体数目较杂交后代②减少,这是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这些染色体无法_____________(3)为使杂交后代③的抗病基因稳定遗传,常用射线照射花粉,使含抗病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接到普通小麦染色体上,这种变异为______________(4)由于小麦花很小,人工杂交操作十分困难。科学家从太谷核不育小麦(一种普通小麦)中精准定位了雄性不育基因PG5,该基因相对于可育基因为显性,将导致含有该基因的花粉不育。现有纯合不抗叶锈病雄性不育小麦(含两个PG5基因)和纯合抗叶锈病可育小麦若干(含两个Lr19基因)。请设计实验探究抗叶锈病基因Lr19与雄性不育基因PG5是否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写出最优的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注:实验中不发生突变和互换)①实验思路:用纯合不抗叶锈病雄性不育小麦做母本与纯合抗叶锈病可育小麦做父本杂交,获得F1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验结果及结论:若F2中抗叶锈病雄性不育:不抗叶锈病雄性不育:抗叶锈病雄性可育不抗叶锈病雄性可育=_______________若F2中不育抗叶锈病:可育抗叶锈病=________【答案】(1)①.AABBCD②.42③.14(2)与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或联会)(3)①.染色体结构变异(或染色体易位)②.连续自交多代并每代都淘汰不抗叶锈病的个体(4)①.F1自交获得F2,统计F2的性状类型及所占比例。②.3:1:3:1③.1:1【解析】【分析】异源多倍体AABBCC含有六个染色体组,形成的配子为ABC,普通小麦也还有六个染色体组,形成的配子为ABD,杂交后代①为六倍体AABBCD。杂交后代①和普通小麦杂交,②含有AABBDD+几条C组的染色体。经过选择可选择出含抗病基因的杂交后代③。③经诱变处理得到诱变后的花粉授粉给普通小麦,经选择得到含抗病基因的小麦。【小问1详解】杂交后代①为六倍体,染色体组成为AABBCD,因每个染色体组含有7条染色体,故体细胞中含有42条染色体。由于C和D两个染色体组不同源,联会紊乱,两个A组染色体和两个B组染色体能形成四分体,共14个四分体。【小问2详解】C组染色体无法联会,造成随机分配,会导致③中C组染色体比②少。小问3详解】非同源染色体间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对于只含有一个抗性基因的个体,为了获得纯合子可连续自交逐代淘汰不抗病的个体。【小问4详解】探究两对基因是否位于一对染色体上可用自交和测交的方法,测交涉及去雄过程,自交为最优方案。F1自交获得F2,统计F2的性状类型及所占比例。若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由于含PG5基因的花粉不育,父本基因型为PP__,母本的基因为__LL,F1基因型为P_L_,对于P基因的不育性状,后代比例为1:1,对于L抗性性状,后代比例为3:1,比例故在两对染色体上F2中抗叶锈病雄性不育:不抗叶锈病雄性不育:抗叶锈病雄性可育不抗叶锈病雄性可育=3:1:3:1。若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子一代为PL,自交后由于含P基因的花粉不育,雌配子为P和L1:1,雄配子只有L,故F2中不育抗叶锈病:可育抗叶锈病=1:1【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诱变育种、基因位置的判断等知识。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上述知识的同时,需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23.多酚氧化酶(PPO)是存在于质体(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由膜包裹)中的含有Cu2+中的蛋白质类酶,可以催化液泡中的多酚类物质形成黑色或褐色色素沉淀,影响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已知多酚氧化酶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下图表示该过程囊泡膜与靶膜的融合过程:囊泡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囊泡膜中V-SNARE蛋白的中间区段是由__________(填“疏水性”或“亲水性”)的氨基酸基团组成;若靶膜是高尔基体的膜,则囊泡中的多酚氧化酶__________(填“具有”或“不具有”)活性。(2)液泡的作用是调节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液泡中的水分子可以自由出入,而多酚类物质不能,该现象体现了液泡膜具有__________功能。(3)为了研究温度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应先分别对多酚氧化酶和多酚类物质进行保温,各自达到预设温度后再混合,而不先混合后保温,理由是__________,实验过程应调节pH为最适pH,目的是__________。【答案】(1)①.蛋白质和脂质(磷脂)②.疏水性③.不具有(2)①.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②.控制物质进出液泡(3)①.酶具有高效性,先混合后保温可能会出现未达到预设温度酶就和底物发生了反应,从而影响实验结果②.排除pH(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解析】【分析】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其中脂质约占细胞膜总量的50%,蛋白质约占40%,糖类占2%~10%。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2、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内有细胞液,含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3、细胞膜的三个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膜的出现是生命起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它将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产生了原始的细胞,并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细胞膜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从外界进人细胞,细胞不需要,或者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不容易进入细胞。抗体、激素等物质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细胞产生的废物也要排到细胞外,但是细胞内的核酸等重要成分却不会流失到细胞外。当然,细胞膜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环境中一些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有可能进入;有些病毒、病菌也能侵人细胞,使生物体患病。(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①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给靶细胞。②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③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人另一个细胞,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小问1详解】囊泡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磷脂),其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中间部分是磷脂分子疏水性的尾部,故囊泡膜中的V-SNARE蛋白的中间区段是由疏水性的氨基酸基团组成;若靶膜是高尔基体的膜,则囊泡是由内质网形成,内质网只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加工,不能将其加工为成熟蛋白质,故囊泡中的多酚氧化酶不具有活性。【小问2详解】液泡的作用是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正常情况下液泡中的水分子可以自由出入,而多酚类物质不能,体现了液泡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液泡的功能。【小问3详解】酶活性是指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能力,为了研究温度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应先分别对多酚氧化酶和多酚类物质进行保温,各自达到预设温度后再混合,而不是先混合后保温,理由是酶具有高效性,先混合后保温可能会出现未达到预设温度酶就和底物发生了反应,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实验过程应调节pH为最适pH,目的是排除pH(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膜的组成、细胞膜的功能、液泡的功能、酶的本质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知识点,需要学生能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正确作答。24.果蝇的正常翅与翻翅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A、a控制,正常眼和小眼为另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现有一个翻翅果蝇种群,其中雌果蝇均为正常眼,该果蝇种群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F1的表现型及比例如表所示。正常翅正常眼正常翅小眼翻翅正常眼翻翅小眼雌果蝇6/421/4212/422/42雄果蝇5/422/4210/424/42请回答下列问题:(1)果蝇正常眼和小眼这对相对性状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_____________,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染色体上。正常眼基因会突变出小眼基因,正常翅基因会突变出翻翅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态资源监测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考核试卷
-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船舶修复技术考核试卷
- 矿物装饰材料加工考核试卷
- 环保理念在卫浴零售中的推广与应用考核试卷
- 生物质能发电与分布式能源系统考核试卷
- 矿学课程设计
- 电气设备电力设备安全操作规程考核试卷
- 现代企业实训课程设计
- 电气安装中的变压器及配电变压器的安装与调试考核试卷
- 私人订制餐厅课程设计
- 游泳教练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PPT模板下载
- 食管癌的护理查房
- 【企业杜邦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6000字】
- GB/T 5343.2-2007可转位车刀及刀夹第2部分:可转位车刀型式尺寸和技术条件
- GB/T 32285-2015热轧H型钢桩
- 中考数学真题变式题库
- FZ/T 91019-1998染整机械导布辊制造工艺规范
- 主持人培训 课件
- SHSG0522003 石油化工装置工艺设计包(成套技术)内容规定
- 制造部年终总结报告课件
- 企业大学商学院建设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