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42+用人物须明求+教案_第1页
弟子规42+用人物须明求+教案_第2页
弟子规42+用人物须明求+教案_第3页
弟子规42+用人物须明求+教案_第4页
弟子规42+用人物须明求+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弟子规教案第期第42课时日期:2013-6-12 编稿人:钟广清 签到学生数:教学课题:重习惯懂礼仪教学内容: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教学目的:教育孩子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讲明,请求允许。擅自取用就是偷窃。教学重点:借人物须明求。教学难点:倘不问即为偷。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互动教学道具:短片、图片一、 组织教学(见上课流程):见附录二、复习检查:.分享上节课布置的《弟子规》行为实践作业完成情况;.抽背《弟子规》(背的好的可获‘读经奖’)三、新课进行:.出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弟子规》的谨部分,学习向别人借东西的规矩。.引入:小朋友,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要借用到别人的东西,一定要事先讲明,请求允许。如果没有事先请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盗的行为。.读偈颂: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读偈颂(1)范读;⑵仿读(教读);.讲偈颂倘:假使,如果。即:那就是。物:物品,东西。须:必须。(1)颂词讲解:用别人的东西,一定要事先征得对方的同意。如果问都不问直接拿去用,那就是偷窃的行为。(2)生活引申:小朋友要注意,即使是亲朋好友的东西,借用时也要事先讲明。不能擅自取用。(3)故事引用【故事一】查道访亲宋朝时,有一个叫查道的人,特别讲信用。有一天他和仆人挑着礼物去拜访远方的亲戚。中午时分,他和仆人都饿了,路上一时又找不到吃饭的地方,又没带午饭,怎么办呢?仆人建议从送人的礼物中拿些食物吃。查道说:“这怎么行呢?这些礼物既然要送人,就是人家的东西了,我们怎么可以偷吃呢!”结果,两个人只好饿着肚子赶路。查道把送人的礼物当成人家的东西,不随便处理,那么借用别人的东西时,就更要征得主人的同意了。提问:•小朋友们,查道和仆人去拜访远方亲戚,中午饿了,又没有带饭,仆人是怎么建议的呢?——仆人建议从送人的礼物中那些食物来吃!•查道是怎么做的呢?——没有同意从礼物中拿食物出来吃)查道为什么这么做呢?一一礼物既然是送人的,就是人家的东西了,没有经过主人的同意,我们怎么可以偷吃呢。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查道做的对吗? 对我们小朋友以后也要记住没有经过主人同意,不能随便动或拿别的东西,这种为是不好的,对不对? 对

【故事二】面试的故事一一同前面“事虽小勿擅为"故事《应聘的年轻人》好放弃这群人。曾经有一家大公司正在征选人才,几千人筛选到十几人,这一群都是精英中的精英,都是各个学校毕业的学生,老板突然走出办公室,经过一段时间才回来,就对这十多名应征者说道:你们都没有录取。这些人都觉得纳闷,后来才知道原因,当老板不在办公室的时候,这群年青人没有经过公司同意,随便的碰触档案文件,让老板发觉这些年青人很没有教养,只好放弃这群人。提问:小朋友们这个故事中面试的十多名应征者为什么都没有被公司录用呢?——(面试过程中老板出去了,他们就随便的碰触档案文件等,老板觉得这些年轻人没有教养,所以都没有录用)小朋友们我们去别人家或公共场所,未得到主人的同意可不可以随便动别人的东西呢?——(不可以,对的,无论是什么东西只要主人没有同意我们是不能动的,这种行为是不好的。)【故事三】林纾“偷米”敬师林纾是清朝末年一位很有名的文学家,他小时候心地十分善良,愿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他的老师是个品格端正、为人质朴的老先生,生活虽然很清苦,却总是帮助比他更穷的人。所以,老师常常没钱买米,经常饿着肚子教孩子们读书。【故事三】林纾“偷米”敬师有一次,林纾知道老师病了,就去探望.到了老师家一看,屋里除了一些书,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张床外,就没有别的东西了。老师一个人躺在床上,身体显得非常瘦弱,林纾心里非常难过。他又悄悄地向米缸里看了看,不禁大吃一惊:里面一粒米都没有了!林纾想:老师为了教导我们,花了很多心血,现在得了重病,没人照顾,连米都没有,吃不上饭,病怎么能好呢?我应该给老师弄点儿米来。林纾从老师家出来,心事重重地回到家里,他想把家里的米拿一些去送给老师。但是,用什么装呢?他灵机一动,”对,有了!”他找出一双袜子装满了米,立刻给老师送来了。老师见这满满的两袜子米,又看看林纾脸上那种兴奋的神情,心里感慨地想:这孩子多善良啊!但是又一想:奇怪,装米为什么不拿口袋,却要装在袜子里呢这里面一定有文章。于是,老师和蔼地问:“你是从哪里弄来的米啊?”林纾很恭敬地回答说:“我趁家里人不注意,悄悄拿出来的。”老师听了他的回答,脸上顿时失去了笑容,神情也变得严肃了。他勉强支撑着身子坐起来,生气地说:“我平常不是教育你们做事要光明正大吗?你怎么能悄悄拿家里的米呢?这不是和偷东西一样吗?这种来路不正当的米,吃下去也会不舒服.快把它送回去!”林纾见老师不但没有要他送来的米,反倒生了气,心中很难过,但他也明白了老师的为人,从而更敬重老师了。提问:林纾看到老师病了,没有米吃,他是怎么做的呢?——(回家用袜子装了两袋米给老师送去了。)老师看到了用袜子装的米,知道是他趁家人不注意悄悄拿出来的,是怎么教导林纾的呢?——(做事要光明正大,悄悄拿家里的米和偷东西是一样的,所以老师不能吃来路不正的米,让他送回去。)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外面用东西需要征得主人的同意,那么在家的时候需要用东西时,需要征求爸爸妈妈的同意吗?——(需要征求大人的意见。除了自己的东西外,如果要用其他东西也同样要经过爸爸妈妈的同意,我们从小从自己的家里就要养成这个良好的习惯!)(4).深层辨析:从佛陀在《佛说十善业道经》里说:不偷盗属于十善业中的一种,不偷盗的人,能得到十种利益:1、资财盈积;2、多人爱念;3、人不欺负;4、十方赞美;5、不忧损害6、善名流布;7、处众无畏;8、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9、常怀施意;10、命终生天。(对于孩子不易理解的,如辩才具足无缺、命终生天等老师应略做解释。)

老师小结:“所以一个人不偷盗就能够获得快乐、圆满的人生,以后我们借东西一定要记住‘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两千五百多年前佛所说都是正确的道理,佛陀当时讲法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看看佛陀讲法图就知道了。”(请同学欣赏《佛说十善业道经》中的佛陀讲经图。)(佛陀当年在娑竭罗龙宫对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以及龙王等无量大众讲《佛说十善业道经》(出自《佛说海龙王经》),这部经讲述的是诸佛菩萨有一种方法,通过它就能断除一切痛苦,获取极大利益,这个方法就是修行十善业。什么是十善业呢?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图中大众正在欢喜地听佛陀讲法。)老师提问:(针对佛陀讲法图)•同学们看看当年佛陀讲法的候都有谁在听法呢?(菩萨、大比丘众、男、女居士、龙王、孔雀、梅花鹿、金鱼、、、、、、、等。)•大众听佛讲法时的心情怎样?(非常欢喜。)你怎么知道?(看到大众脸上洋溢着笑容。)■佛教他们这十善法有什么用呢?(通过它就能断除一切痛苦,获得极大利益)。6.读:(1)读偈颂(可齐读、轮读、唱读……)四、巩固练习:.表演:(1)同桌同学不在教室,你急用他的东西,怎么办呢?(请几个同学回答。)(2)请同学们以“同桌的桌面有很多没用过的绘画纸,而我唯一的一张画纸恰好弄破了,我需要借绘画纸”为主题,进行即兴表演:同学A表演:向在场的其他同学借;同学B表演:当其他同学都没有的情况下,先借用同桌的,等同桌回来再向他说明,并表示歉意;同学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