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秦岭2021-2022学年中考语文四模试卷含解析及点睛_第1页
陕西省咸阳市秦岭2021-2022学年中考语文四模试卷含解析及点睛_第2页
陕西省咸阳市秦岭2021-2022学年中考语文四模试卷含解析及点睛_第3页
陕西省咸阳市秦岭2021-2022学年中考语文四模试卷含解析及点睛_第4页
陕西省咸阳市秦岭2021-2022学年中考语文四模试卷含解析及点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1.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秩序井然惊慌失错期期艾艾波光嶙嶙B.气充斗牛锲而不舍顶礼摹拜芒刺在背C.精巧绝纶物竞天泽踉踉跄跄无可置疑D.长途跋涉红装素裹袅袅烟云孜孜不倦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项是()A.妖娆(rǎo)观瞻(zhān)飘逸(yì)潜移默化(qiǎn)B.剽悍(biāo)旁骛(wù)锃亮(zèng)咄咄逼人(duō)C.愧怍(zuò)恪守(kè)琢磨(zhuó)气冲斗牛(dǒu)D.轻觑(qù)儒雅(yǎ)摒弃(bǐng)诲人不倦(huǐ)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人,能力有___________,水平有___________既然出来打天下,既然要与人争高下,输赢都是正常的。只要不怕强手,敢于“亮剑”,屡败屡战,自强不息,我就可能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即使输了,也是虽败犹荣。“_______,_________”诚哉斯言。A.大小高低怕不丢人输才丢人B.高低大小输不丢人怕才丢人C.高低大小怕不丢人输才丢人D.大小高低输不丢人怕才丢人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兴盛于来,当时的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则是婉约派的代表。B.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社稷”代指国家,“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干戈”代指战争。C.《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例如,李逵和鲁智深同是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的人物形象,但李逵粗中有细,豁达明理;鲁智深头脑简单,直爽率真。D.《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5.默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__________,___________。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关雎》)6.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但一两天后我知道,坦普尔小姐在拂晓回房时,发现我躺在小床上,我的脸蛋紧贴着(A)的肩膀,我的胳膊搂着她的脖子,我睡着了,而(A)——死了。选文中的“A”是谁?“A”的死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二、阅读7.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后吴奔壁东南陬,大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有删改)(注释)①剽:勇猛,强悍。②便宜:有利的战略。③弓高侯:名韩颓当,汉文帝时被封侯。①陬:角落。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绝其粮道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B.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属引凄异(《三峡》)C.梁日使使请太尉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D.吴兵既饿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B.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C.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D.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挑乱至/于太尉帐下3.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4.本文结尾一句对刻画周亚夫形象有什么作用?8.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①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③足兵(________)④民信之矣(_______)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9.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诸葛亮与司马懿①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②仗节③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④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注:①司马懿(yì):人名②辛毗(pí):人名③仗节:手持符节④佐治:辛毗的字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2)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___________亮数挑战_______________(4)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_______________2.下列选项与例句中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A.咨臣以当世之事 B.先帝不以臣卑鄙C.以伤先帝之明 D.以光先帝遗德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4.(甲)(乙)两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诸葛亮的品质,(甲)文主要体现诸葛亮____;(乙)文主要体现诸葛亮____________10.现代文阅读①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②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③“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④“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来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⑤“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⑦“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⑧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⑨“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年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省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作出了表率。⑩“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2.选文第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3.阅读第⑥-⑨段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4.下面三句话均出自选文结尾段,请选择其中的一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1)“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2)“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3)“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长安兴教寺①终南山下,少陵原畔,有一座寺院。院内古柏苍郁,翠竹掩映,唐代高僧、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就长眠在这里。因塔建寺,唐肃宗李亨至寺参谒,题塔额"兴教"二字,自此这座寺院就被称为兴教寺。②兴教寺塔实际包括玄奘塔、窥基塔和圆测塔三座古塔。三塔呈“品”字形排列。中间最高一塔为玄奘法师灵骨舍利塔,底层北壁嵌唐开成四年“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1方,记述了玄奘诞生、出家、受戒、取经和译经的过程。③玄奘法师著名的弟子窥基、圆测不仅生前协助玄奘译经,二人在圆寂后,还陪伴在玄奘法师灵塔左右。窥基和圆测的灵塔分别位于玄奘塔的西侧和东侧,形制相同但规模较小。窥基为玄奘法师嫡传弟子,精通教义,是玄奘译经的得力助手,并为玄奘所译经文大量作注解;而圆测是新罗王孙,其佛教思想在朝鲜半岛影响深远。④兴教寺塔虽不很高,但庄严壮观,驰名中外。在我国建筑艺术史上,是现存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的典型代表。兴教寺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塔。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中,唐代及其以前的建筑遗存非常稀少。玄奘塔和窥基塔都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圆测塔虽迁建于北宋,也有900年的历史,同样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⑤玄奘法师前往印度求取佛经,往返长达17年,沿途经过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上最有成就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对中外文化的交流作了杰出贡献。⑥与《西游记》所叙不同的是,公元629年,20多岁的玄奘请允西行求法,并未获唐太宗批准,但决心已定的玄奘“冒越宪章,私往天竺”。玄奘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孤身涉险,历尽艰难。历时17年,行程5万里,最终玄奘从包括佛学中心那烂陀寺在内的五天竺,带回了数百件经像舍利,包括150粒佛舍利和"真经"梵文原典520夹657部。⑦公元645年,玄奘取经返回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比今天的大牌明星还受欢迎。归来后的玄奘,呕心沥血、翻译佛经,为唐太宗、唐高宗所钦重,供养于大内,赐号“三藏法师”。公元664年,玄奘去世,初葬于浐河东岸的白鹿原上,后被迁葬于兴教寺。⑧兴教寺塔展现了佛教沿丝绸之路传至长安后的发展及其对朝鲜半岛的影响。而兴教寺则为佛教唯识宗重镇,兴教寺三塔是唯识宗的三位祖师墓塔,在佛教传播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兴教寺塔作为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的墓塔,与他沿丝绸之路西行至印度求取佛经的这一佛教传播史和东西交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密切关联,也佐证了玄奘师徒共同翻译阐释佛经、在东亚地区发展弘扬佛教的历史。⑨根据规划,在2018年年底之前,将深化兴教寺三塔院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开展科技考古,明确寺庙历史格局。同时,继续兴教寺塔本体日常维护工作,遗产本体砖石质文物保护技术实现突破。加强兴教寺塔周边黄土山原的护坡加固,保障遗产安全。远期管理任务中,将进一步落实遗产区、缓冲区的全面监测,确保遗产价值、完整性和真实性保护,并最终确立长效机制;在近中期运行的基础上,实现遗产管理协调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围绕兴教寺塔、法相宗、丝绸之路等专题和主题,形成研究成果。1.结合文章,简要概述兴教寺塔的布局特点。2.文章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下面的句子中,加点词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兴教寺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塔。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兴教寺不仅非常高大,而且庄严壮观,驰名中外。B.玄奘法师是丝绸之路上最有成就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C.兴教寺塔在佛教传播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佛教传播史和东西交通史上的重大事件关系密切。D.规划在2018年年底,将深化兴教寺三塔院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开展科技考古,明确寺庙历史格局。三、应用12.综合性学习2018年5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英雄烈士保护法》。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联合多家网络媒体发起“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部分中小学也同步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班会活动,请根据下列材料完成后面小题。材料一某中学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班会活动。材料二《现代汉语词典》中“英雄”的解释如下,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材料三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灭火英雄们逆行而上,却再也没能回来……其中,包括甘肃籍烈士赵耀东、孟兆星、郭启和王佛军,王佛军不满19岁,年龄最小。4月6日,在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森林火灾扑救中英勇牺牲的4名甘肃籍烈士回到家乡。武都、岷县、金昌三地举行迎接和吊唁仪式,缅怀英雄事迹,表达深切哀悼。大量干部群众聚集在烈士车队要经过的路上,迎接英雄“回家”。当日,警车开道,警钟长鸣,来自社会各界民众个个表情凝重驻足瞻仰,怀着沉痛心情送别英雄。结合材料一写一段班会开场白(不少于40字)。结合材料二写一个你心目中的英雄,并简介一下他的英雄事迹(必须是真人真事,事迹简介不超过20字)。结合材料三写一个新闻标题。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1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阳光是奔跑的方向;奔跑,是青春的激扬。朝向阳光,灵魂不会坠入黑暗;努力奔跑,生命始终一路芬芳。请以“朝着阳光奔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文体特征鲜明;(3)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参考答案一、积累1、D【解析】试题分析:D(A错——措,嶙——鳞;B摹——膜;C纶——伦)2、C【解析】

试题分析:A.妖娆(rǎo)-(ráo)、潜移默化(qiǎn)-(qián);B.剽悍(biāo)-(piāo);C.正确;D.摒弃(bǐng)-(bìng)、诲人不倦(huǐ)-(huì)。据此,答案为C。3、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词义和语境分析D项最恰当。“水平”只能和“高低”搭配,不能用“大小”修饰;从前文的“屡败屡战,自强不息”意思来看,语段强调的是“不怕输,不服输”的精神,故填“输不丢人怕才丢人”。4、C【解析】

C说法不正确。应改为“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5、(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解析】

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准确默写。本题中“善”“参差”“荇”是易错字。6、海伦·彭斯(海伦)得了肺病后感染斑疹伤寒(感染瘟疫)【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名著阅读的题型。名著阅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从“我的胳膊搂着她的脖子”“死了”等关键语句可知,A指的是海伦。海伦是个受尽欺压但依然宽容善良的女孩,她帮助过简爱,和她是朋友,但她最终在孤儿院染上肺病死了。二、阅读7、1.D2.C3.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士兵饥饿,/屡次想要挑戕,/(太尉)始终坚守不出。4.侧而烘托了周亚夫不凡的军事谋略。【解析】1.A项的“绝”解释为:断绝/极,非常;B项的“引”解释为:带领/延长;C项的“使”解释为:派遣/出使;D项的“既”解释为:在……之后。2.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夜里,汉军营中受惊,军内互相攻击扰乱,甚至闹到了太尉的营帐之下。故可断句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选C。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乏”缺乏;“数”,屡次。4.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的意思是“于是将领们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这是从侧面衬托出周亚夫不凡的军事谋略。【点睛】参考译文:景帝三年,吴、楚等七国叛乱。周亚夫由中尉升任太尉,领兵进攻打吴、楚叛军。于是周亚夫亲自请示皇帝说:“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交战取胜。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景帝同意这个意见。太尉周亚夫把各路军队会合到荥阳之后,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国形势危急,请求援救。而太尉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深沟高垒守不出。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认为坚守有利,不肯去救。梁国上书报告景帝,景帝随即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梁。太尉不遵从皇帝的诏令,坚守营垒仍不出兵,而是派遣轻骑兵由弓高侯等人率领去断绝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士兵饥饿,屡次挑战,可是汉军始终也不出来。夜里,汉军营中受惊,军内互相攻击扰乱,甚至闹到了太尉的营帐之下。太尉却始终静卧不起。时间不久,就恢复了安定。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太尉让人们注意防备西北。接着吴国精兵果然奔到了西北,但不能攻入。吴兵已经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吴王濞抛弃了他的大军,与几千名精壮士卒逃跑,逃到江南丹徒自保。汉兵于是乘胜追击,完全俘虏了叛军,并使他们投降,又悬赏千金买吴王之头。过了一个多月,就有越人斩了吴王的头来报告。双方攻守一共只有三个月,吴、楚叛乱就被打败平定了。于是将领们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8、1.兵器疆界(答“限制”也算对)军备(军队)信任,信用2.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4.[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解析】

《孟子·公孙丑下》作者:孟子年代:战国选自《论语》作者:孔子及其弟子年代:春秋时期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兵”,古今异义,武器。“域”,古今异义,限制。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然后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两句中重点的词有:故,所以;皆,都;立,立足。3.本题考查提炼中心论点的能力。作者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可从标题、开头、中间、结尾查找。从甲文第一段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乙文最后一句“民无信不立”都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就是两篇文章作者的观点。4.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要结合关键句子和文章的中心论点分析。[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乙]文“民无信不立”重点强调的“民信”,即“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取信于民”是“得道”的重要条件之一。9、1.(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2)奔走效劳(3)(或多次,几次)(4)给予(或送给,赠与)2.D3.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意思正确,句子通顺即可)⑵如果他真能够战胜我,何必(哪里)要不远千里去请示(请求作战)呢?(反问句式1分、“苟”1分,意思正确,句子通顺1分)4.忠诚(或知恩图报;报先帝,忠陛下;鞠躬尽瘁;一心为国;为主分忧;);智慧(或聪明;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料事如神等)。【解析】

甲: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诸葛丞相集》作者:诸葛亮年代:三国乙: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年代:北宋参考译文:诸葛亮和司马懿两军对峙一百多天,诸葛亮几次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就派人送给司马懿女人的服饰,司马懿大怒,上书请求作战。皇帝派卫尉(官职名)辛毗手持使节担任军师来制约司马懿。护军(将职名)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持使节到了,敌人肯定不会出战了。”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意思,之所以坚持请求出战,是为了给部下鼓舞士气。将军在部队中,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够战胜我,何必要不远千里去请示呢?”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此题要注意“卑鄙”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在这里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的意思。2.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其次再明确每一项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D项和题干中的“以”都是“用来”的意思。A:拿。B:因为。C:以致于。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苟”的意思是“如果”,“岂”表示反问语气。点睛: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分类整理文言词语能够更系统地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与用法,效率也会更高,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4.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甲文的重点在于突出诸葛亮的忠诚;乙文“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可见诸葛亮的聪明。10、1.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2.不能调换。第③段论述“慎独”对完善自我的重要性,第④段推及他人,论述“慎独”对辨别人品高下的重要性,第⑤段上升到社会,论述“慎独”对净化社会的重要性。这三段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地论证了“慎独”的重要意义。3.①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②“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③王顺友严格要求自己,把邮递员工作做到了极致④吴阶平年老时还不忘反思自己4.选择一句,结合实际,谈出感悟即可。【解析】

1.本题考查论点。论点是表达观点的陈述句。一般位于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或者结合文章的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文章第一段列举了生活中人们在公众场合、熟悉环境中遵守公共道德,而在独自一人、陌生环境中则不遵守公共道德的现象,进而引出了第二段的观点: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后文从“慎独”的重要性和“慎独”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故本文论点是: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2.本题考查论证顺序。1)概括三个段落的内容。第三段指出“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第四段写“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第五段写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2)分析几个段落之间关系。第三段写“慎独”对个人成长的作用,第四段推己及人,指出“慎独”对辨别他人品质的作用,第五段由个人上升到社会,扩展范围更广,指出“慎独”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三个段落由自己到他人,再到社会,层层深入,存在递进关系,故不能调换。3.本题考查论证思路。1)第六段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自问自答,告诉人们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故第一个空填入: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2)第七八段提出分论点:“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第七段引用刘备的名言证明分论点,第八段运用举例论证,举出王顺友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严格要求自己的事例,证明分论点,故第三个空填入:王顺友严格要求自己,把邮递员工作做到了极致。3)第九段提出分论点:“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故第二个空应该填入:“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4)第九段举出了爱因斯坦和吴阶平两个人的事例,运用举例论证来证明观点,结合“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可知,第四个空填入:吴阶平年老时还不忘反思自己。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明确思路:结合其中一句,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语言流畅,内容充实。示范1:我选第一句。学习中、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诱惑,来自网络,来自享受,当有父母师长时,有外在的监督,能够管住自己,但是总有一天我们要独自面对这些诱惑,这时我们需要“慎独”,需要在“慎独”中练习抵御诱惑,这样才能更好的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示范2:我选第二句。许多时候,人们都需要去做出选择,选择方向,选择道路,学会“慎独”,能够让我们直面自己的内心,能够做出最符合内心需求的选择,能够在是非曲直面前保持冷静和从容。示范3:我选择第三句。外界的诱惑多,外界的路途黑暗,有时不免迷路,不免迷茫,而“慎独”能够让我看清自己,看清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渴望,能够保持头脑的清醒,内心的纯粹,并且由最深处的渴望获取继续努力的力量,用昂扬的精神状态去面对新的世界。11、1.兴教寺塔包括玄奘塔、窥基塔和圆测塔三座古塔。三塔呈“品”字形排列。中间最高一塔为玄奘法师灵骨舍利塔,窥基塔和圆测塔分别位于玄奘塔的西侧和东侧。2.列数字。“历时17年,行程5万里”说明了玄奘西行求法的时间之长,路途之遥远。“150粒佛舍利和‘真经’梵文原典520夹657部”说明玄奘对中国佛教发展的贡献之大。这些具体数字使得文章更有说服力。3.“现存”是在时间上的限制,指直到目前还存在的塔,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最”是程度副词,修饰“古老”,说明了兴教寺塔作为阁楼式塔有着悠久的历史。4.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段。文章第②③段讲的是兴教寺塔的布局特点。第②段讲了兴教寺塔的总体特征,是由三塔构成,接着讲了玄奘塔。第③段讲了窥基塔和圆测塔。结合“兴教寺塔实际包括玄奘塔、窥基塔和圆测塔三座古塔。三塔呈‘品’字形排列。中间最高一塔为玄奘法师灵骨舍利塔,底层北壁嵌唐开成四年‘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1方”“窥基和圆测的灵塔分别位于玄奘塔的西侧和东侧,形制相同但规模较小。”概括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把握。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画线句子用了大量的具体数字,“历时17年,行程5万里”说明了玄奘求经时间之久,路途之遥远,“150粒佛舍利和"真经"梵文原典520夹657部”。说明了玄奘对中国佛教发展的贡献之大。这些数字真实而富有说服力。3.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把该词语删去前和删去后的句意作对比。然后从说明文语言特点方面考虑。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现存”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属于程度副词,说明作为阁楼式塔的兴教寺塔年代十分久远。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不同之处即可。A项与“兴教寺塔虽不很高,但庄严壮观,驰名中外。”不符;B项与“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上最有成就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不符;D项与“根据规划,在2018年年底之前,将深化兴教寺三塔院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开展科技考古,明确寺庙历史格局。”不符。故选C。三、应用12、(1)示例:同学们,铭记英雄,既是感恩更是激励。英雄的每滴鲜血、每滴汗水都关乎人民的福祉、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昌盛。不忘英雄之名,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为培养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力,引导我们铭记英雄,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在学校营造了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的浓厚气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化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班准备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的主题班会活动。希望我们在活动中,了解英雄事迹,崇敬英雄精神、学习英雄品质。并将之转化为行动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指引自己向前进。(2)符合题意即可。(3)示例:凉山州木里县干部群众列队迎接烈士“回家”。【解析】

(1)开场白要紧扣主题,篇幅简短,不可长篇大论;语言要充满激情。富有鼓动性。活动的开场白对后面的活动主体应该有“点亮”、“激发”的作用,能让参与者激情高涨。所以可适当用一些修辞来烘托气氛。内容可说说活动的目的、内容和要求,一定符合“崇尚英雄精忠报国”这一活动的主题。(2)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二写一个你心目中的英雄,并简介一下他的英雄事迹。首先要根据你对英雄的日常积累,选出一个你最熟悉、印象最深、对你影响最大、最有话说的英雄人物,简介他的英雄事迹即可。如董存瑞。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