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最新版课件_第1页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最新版课件_第2页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最新版课件_第3页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最新版课件_第4页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最新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痰字含义:概述

汉晋唐时期,“痰”通“淡”、“澹”。指水液清稀动荡状态。2.痰饮病概念:

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病症。

即凡水饮停蓄为病,均谓之痰饮。1.痰字含义:概述汉晋唐时期,“痰”通“淡1

概述

其症状表现较为复杂,可用“呕、咳、喘、满、痛、肿、悸、眩”来概括。

其病机是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水饮停聚于体内某部的疾病。概述其症状表现较为复杂,可用“呕、咳、喘2概述

痰饮病的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液停聚。

痰饮病名为《金匮》首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痰饮(狭义):饮停胃肠痰饮(广义)悬饮水饮停蓄于身体

溢饮某处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支饮概述痰饮病的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输化3

概述留饮:水饮留而不去者伏饮:水饮潜伏不出者。

“留”和“伏”揭示了饮病久和深的发病特点,并非四饮之外另有所分。篇中还有微饮之称,是指饮邪轻微者。这些均属于广义痰饮范围。概述留饮:水饮留而不去者4概述

篇中所提的“温药和之”治疗原则,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并有效地指导着痰饮病的治疗。

概述篇中所提的“温药和之”治疗原则,一直5痰饮概述总纲(1、2)总脉象(12)治疗大法(15)痰饮(16、17、18、25、26、

28、29、30、31、41)辨证论治悬饮(21、22)溢饮(23)支饮(24、27、32、33、35-40)痰饮概述总纲(1、2)6第1、2条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第1、2条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7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咳嗽、喘满、痰多稀白、恶寒发热、脉弦紧。水流胁下,肝肺气机受阻。饮溢四肢,肺气失宣,脾失健运。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心下痞坚-水饮内结,胃气被郁溢饮病位症状病机严格把握适应症:本方非平常之方,属于攻破之剂,临床应确认是水饮病邪久留的顽疾重症才可使用。石膏其病机是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水饮停聚于体内某部的疾病。⑤扶正祛饮法: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本义》:……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例义于温药之中,方谓之和之而不可谓之补之益之也。医吐下之不愈(有误治)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名词素盛今瘦:痰饮病人在未病之前,身体丰盛,既病之后,身体消瘦。沥沥有声:水饮在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咳逆倚息: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名词素盛今瘦:痰饮病人在未病之前,身8

总论痰饮病分类、四饮的主证。提要1.痰饮病分类2.四饮主症,病机3.四饮病位总论痰饮病分类、四饮的主证。提要1.痰饮病分9分析痰饮(狭义)主证: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病机: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停胃肠。病位:胃肠。狭义痰饮的病机提示痰饮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痰饮(狭义)主证: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病机10胸胁支满,目眩,心下悸动其症状表现较为复杂,可用“呕、咳、喘、满、痛、肿、悸、眩”来概括。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病位症状病机熬:文火焙干的一种炮制方法。—饮邪顽固,去而未尽。医吐下之不愈(有误治)行者,行其气也;用苓桂术甘汤的关键是紧扣脾胃阳虚、痰饮内停的病机。务须留心煎服方法:可遵循《千金要方》记载的方法,或将半夏、甘草、芍药同煎,送服甘遂末。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也;本方属攻逐峻剂,其服药方法和药后调理与众方不同。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逆痰饮病可分为几类?其病位、病机、主证是什么?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⑤扶正祛饮法: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③疏导肠胃法:己椒苈黄丸、厚朴大黄汤。伏饮:水饮潜伏不出者。白术-健脾制水,培土以断生饮之源2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逆肺、脾、肾阳气虚衰,运化失司,水分析悬饮主证:咳唾引痛(引胸胁疼痛)病机:水流胁下,肝肺气机受阻。病位:胁下。胸胁支满,目眩,心下悸动分析悬饮主证:咳唾引痛(引胸胁疼痛)11分析溢饮主证: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病机:饮溢四肢,肺气失宣,脾失健运。病位:四肢肌肤。分析溢饮主证: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病机:饮溢四肢,肺气12分析支饮主证: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病机:饮停胸膈,肺失宣降,心阳被遏。病位:胸膈。分析支饮主证: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病机:饮停胸膈13

★痰饮(狭义)与其它三饮不同,痰饮强调饮邪形成的原因,而后者则是饮邪形成后,作为致病因素停留于不同部位而产生的不同病理变化。饮邪气化功能失常胁下四肢胸膈★痰饮(狭义)与其它三饮不同,痰饮强调饮邪形成的14

1.痰饮2.悬饮3.溢饮4.支饮

病位症状病机1.痰饮2.悬饮3.溢饮4.支饮病位15第15条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条论述痰饮病的治疗大法第15条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6痰饮总治则2.温药作用: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3.和之调和脏腑,恢复气化—治本行消开导,祛除饮邪—治标1.饮邪性质:饮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遇寒则凝,得阳始化,得温则行。

饮邪的生成:肺、脾、肾阳气虚衰,运化失司,水津停积体内而成——阳虚为本。痰饮总治则2.温药作用: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3.和17

《本义》:……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例义于温药之中,方谓之和之而不可谓之补之益之也。行者,行其气也;消者,消其痰也;开者,开其阳也;导者,导饮邪从大小便出也。[选注]《本义》:……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即有18痰饮证治治本心下肠间治标饮停心下---苓桂术甘汤(16

)微饮短气---肾气丸(17)留饮欲去---甘遂半夏汤(18)痰饮冒眩---泽泻汤(25)痰饮呕吐---小半夏汤(28)痰饮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汤(30)先渴后呕---小半夏茯苓汤(41)肠间饮聚---己椒苈黄丸(29)下焦饮逆---五苓散(31)胸满腹满---厚朴大黄汤(26)痰饮证治治本心下肠间治标饮停心下---苓桂术甘汤(16)19第16条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20论述脾胃阳虚,饮停心下的证治提要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论述脾胃阳虚,饮停心下的证治提要1.症状

2.病机

21③疏导肠胃法:己椒苈黄丸、厚朴大黄汤。论述微饮在脾、肾的不同证治支饮论述脾胃阳虚,饮停心下的证治务须留心煎服方法:可遵循《千金要方》记载的方法,或将半夏、甘草、芍药同煎,送服甘遂末。⑤扶正祛饮法: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因势利导,攻逐留饮(属通因通用)畏寒足冷,腰酸,少腹拘急不仁痰饮病人在未病之前,身体丰盛,既病之后,身体消瘦。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因脾而成--健脾渗湿,通阳利水本方属攻逐峻剂,其服药方法和药后调理与众方不同。桂枝-辛温-振奋阳气以消饮邪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下焦饮逆---五苓散(31)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肾气丸。—饮邪顽固,去而未尽。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水饮停蓄于身体

1.症状:

讲解

胸胁支满

目眩

小便不利

2.病机:

脾胃阳虚,饮停中焦,阻碍气机升降,浊阴不降,清阳不升。

③疏导肠胃法:己椒苈黄丸、厚朴大黄汤。1.症状:22

3.治法

讲解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4.方药:

苓桂术甘汤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逆桂枝-辛温-振奋阳气以消饮邪白术-苦温-健脾燥湿甘草-甘温-和中益气温阳化饮补土治水3.治法讲解温阳化饮,健脾利水23

临床应用指要

讲解

用苓桂术甘汤的关键是紧扣脾胃阳虚、痰饮内停的病机。头晕目眩、呕吐、涎沫、背寒冷如手大、胸胁胀满、短气、心悸等,皆为其常见的选方指征。

本方消中兼补,药性偏温,用于饮邪偏盛者,宜酌加祛饮逐邪之品。临床应用指要讲解用苓桂术甘汤的关键是紧24第17条(P159)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第17条(P159)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25

提要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论述微饮在脾、肾的不同证治提要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论26

1.症状:

讲解

短气

小便不利

2.病机:

水饮内停,妨碍气机升降则短气;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

饮邪形成之原因有脾、肾的不同,故症状表现亦有差异兼不同见证1.症状:讲解短气小便不利27

3.治法

讲解

因脾而成--健脾渗湿,通阳利水

因肾而成--温肾蠲饮,化气利水

4.方药

苓桂术甘汤肾气丸3.治法讲解因脾而成--健脾渗湿,通阳利水28

讲解方名病机兼证治法苓桂术甘汤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水停心下胸胁支满,目眩,心下悸动健脾渗湿,通阳利水肾气丸肾阳虚不能蒸腾气化畏寒足冷,腰酸,少腹拘急不仁温肾阳,化气利水讲解方名病机兼证治法苓桂术甘汤脾阳虚不能运29第25条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第25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30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25)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也,小半夏汤主之。(28)支饮病名—四饮之一。症状—支撑胀满感。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25)支饮病名—四饮31名词冒眩:即头目昏眩。

《心典》: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名词冒眩:即头目昏眩。32论述饮邪上犯,蒙蔽清阳冒眩的证治提要1.症状

2.病机分析

3.治法

4.方药

论述饮邪上犯,蒙蔽清阳冒眩的证治提要1.症状

2.病33甘遂半夏芍药甘草白蜜肺、脾、肾阳气虚衰,运化失司,水咳嗽、喘满、痰多稀白、恶寒发热、脉弦紧。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严格把握适应症:本方非平常之方,属于攻破之剂,临床应确认是水饮病邪久留的顽疾重症才可使用。痰饮病可分为几类?其病位、病机、主证是什么?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停胃肠。健脾化饮,降逆止眩。支饮畏寒足冷,腰酸,少腹拘急不仁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篇中还有微饮之称,是指饮邪轻微者。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其症状表现较为复杂,可用“呕、咳、喘、满、痛、肿、悸、眩”来概括。平旦:日出之时,早晨天刚亮的时候。③疏导肠胃法:己椒苈黄丸、厚朴大黄汤。急慢性胃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肝腹水等。支饮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也,小半夏汤主之。水流胁下,肝肺气机受阻。

1.症状:

讲解“心下有支饮”-心下痞,胸胁支撑胀满

小便不利

2.病机:

水饮内停,妨碍气机升降,浊阴不能下行,清阳不得上达。冒眩-饮邪冒蔽,清阳不升甘遂半夏芍药甘草白蜜134

3.治法

讲解

健脾化饮,降逆止眩。

4.方药

泽泻-重用,利水消饮,导浊阴下行5

白术-健脾制水,培土以断生饮之源2泽泻汤3.治法讲解健脾化饮,降逆止眩。35第29条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第29条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36论狭义痰饮饮热交结肠间,聚而成实的证治。提要1.症状

2.病机分析

3.治法

4.方药

论狭义痰饮饮热交结肠间,聚而成实的证治。提要1.症状

37

1.病位:肠间

2.主证:腹满,口舌干燥

3.病机:饮热交结于肠,气机不利

4.治法:荡热涤饮,前后分消

5.方药:己椒苈黄丸分析1.病位:肠间分析38

临床应用指要

临床医家多将本方用于痰饮结聚肠腑或蓄积胸腹的标实急重症。以胸或腹胀满,脘腹辘辘有声,小便不利,大便闭结或不畅,苔厚腻,脉弦数或沉弦有力为常见脉证。

脾虚饮停者不能用本方。临床应用指要临床医家多将本方用于痰饮结39第18条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芍药甘草白蜜第18条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虽利40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遇寒则凝,得阳始化,得温则行。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逆消者,消其痰也;论狭义痰饮饮热交结肠间,聚而成实的证治。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其病机是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水饮停聚于体内某部的疾病。水流胁下,肝肺气机受阻。“留”和“伏”揭示了饮病久和深的发病特点,并非四饮之外另有所分。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溢饮—正气未虚,留饮欲去。水饮在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心下痞坚-水饮内结,胃气被郁水流胁下,肝肺气机受阻。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桂枝-辛温-振奋阳气以消饮邪胸胁支满,目眩,心下悸动平旦:日出之时,早晨天刚亮的时候。

提要1.症状特点

2.病机分析

3.治法

4.方药

论述留饮欲去的证治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提要1.症状特点

2.病41

讲解1.主证:病者脉伏—饮邪久留,阳气被郁。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

2.病机分析:—正气未虚,留饮欲去。—饮邪顽固,去而未尽。讲解1.主证:2.病机分析:—正气未虚,留饮欲去。42

3.治法

讲解因势利导,攻逐留饮(属通因通用)甘遂半夏汤4.方药甘遂-攻逐饮邪甘草-与甘遂同用,相反相击,攻逐水饮半夏-降逆蠲饮散结芍药,白蜜-酸收甘缓以安中3.治法讲解因势利导,攻逐留饮(属通因通用)甘43

《金匮要略今释》:据《千金》盖甘遂、半夏同煮,芍药、甘草同煮,复以蜜和二药汁再煮也。本草谓甘遂反甘草,此法似有深意,当遵用之。[选注]《金匮要略今释》:据《千金》盖44临床应用指要:注意三点严格把握适应症:本方非平常之方,属于攻破之剂,临床应确认是水饮病邪久留的顽疾重症才可使用。切记甘草和甘遂的剂量比例。若两药取同一剂型入药(如均为水煎剂或散剂),甘草量应小于或等于甘遂。务须留心煎服方法:可遵循《千金要方》记载的方法,或将半夏、甘草、芍药同煎,送服甘遂末。但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在煎好的药汁中兑入白蜜同服。临床应用指要:注意三点严格把握适应症:本方非平常之方,属于攻45痰饮眩晕治方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6)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25)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30)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31)痰饮眩晕治方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46方剂区别己椒苈黄丸和甘遂半夏汤都属攻下剂,主治痰饮实证,但有区别。方剂区别己椒苈黄丸和甘遂半夏汤都属攻下剂,主治痰饮实证,但有47第21、22条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第21、22条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48第21、22条内痛:胸胁部牵引疼痛。熬:文火焙干的一种炮制方法。羸人:身体瘦弱的人。平旦:日出之时,早晨天刚亮的时候。第21、22条内痛:胸胁部牵引疼痛。49十枣汤煎服法先煮肥大枣,后内三药末。药量因体质而异。平旦温服之。得快下后,糜粥自养。十枣汤煎服法先煮肥大枣,后内三药末。50十枣汤煎服法本方属攻逐峻剂,其服药方法和药后调理与众方不同。要求平旦时服药。水饮为阴邪,平旦是阳气生发的时候,大自然的天阳之气能帮助人体正气,更好地排出水饮药物起效大约在两个小时后,太阳已经很高,这是就要泻下,通过泻下把水饮排出体外。此时,身体阳气充足,能承受攻下。十枣汤煎服法本方属攻逐峻剂,其服药方法和药后调理与众方不同。51十枣汤煎服法①十枣汤重用大枣以达到峻下而不伤正。②使用药物剂量的多少应根据病人体质以及服药后的反应而定。③掌握服药时间,对提高疗效、减轻药物某些不良反应有一定的作用。十枣汤煎服法①十枣汤重用大枣以达到峻下而不伤正。52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痰饮病人在未病之前,身体丰盛,既病之后,身体消瘦。泽泻-重用,利水消饮,导浊阴下行5支饮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27)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病位症状病机遇寒则凝,得阳始化,得温则行。水流胁下,肝肺气机受阻。狭义痰饮治本、治标有哪些代表方剂?用苓桂术甘汤的关键是紧扣脾胃阳虚、痰饮内停的病机。★痰饮(狭义)与其它三饮不同,痰饮强调饮邪形成的原因,而后者则是饮邪形成后,作为致病因素停留于不同部位而产生的不同病理变化。狭义痰饮治本、治标有哪些代表方剂?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痰饮病人在未病之前,身体丰盛,既病之后,身体消瘦。伏饮:水饮潜伏不出者。②表里两解法:小青龙汤、大青龙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水痰饮(16、17、18、25、26、调和脏腑,恢复气化—治本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痰饮病名为《金匮》首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第23条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第23条53分析1.症状:身体疼重,无汗,恶寒发热、烦躁、脉浮紧。

身体疼重,无汗。咳嗽、喘满、痰多稀白、恶寒发热、脉弦紧。外寒重而夹郁热---发汗散饮兼清郁热外寒而兼里饮-----发汗兼温化水饮。分析1.症状:身体疼重,无汗,恶寒发热、烦躁、脉浮紧54比较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病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外感风寒内停寒饮主证发热恶寒,身疼痛,脉浮紧,不汗出而烦躁恶寒发热,胸痞,干呕,咳喘治法发汗散水清热除烦发汗解表温肺化饮配伍特点麻黄6两

石膏麻黄3两干姜细辛半夏比较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病机外感风寒外感风寒主证发热恶寒,身疼痛55支饮重证——木防己汤(24)支饮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27)支饮实证——十枣汤(32、33)支饮主证——小青龙汤(35)支饮证治支饮重证——木防己汤(24)支饮证治56第24条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第24条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57支饮重证

其人喘满-膈间支饮,上迫于肺心下痞坚-水饮内结,胃气被郁面色黧黑-饮聚于膈,营卫不利其脉沉紧-寒饮留伏,结聚不散

分析膈间支饮支饮重证分析膈间支饮58得之数十日

(病程长)医吐下之不愈

(有误治)

分析

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即伏热、郁热),吐下之余,定无完气,书不尽言,而意可会也。《心典》得之数十日(病程长)分析痞坚之59木防己汤木防己一苦一辛,桂枝行水饮而散结气石膏—辛凉以清郁热人参—扶正补虚

木防己汤木防己一苦一辛,60药后转归虚者即愈:能得痞坚虚软,是水去气行,结聚已散,病即可愈。实者三日复发:仍痞坚结实,是饮结较重,病重药轻,原方不能胜任。药后转归虚者即愈:能得痞坚虚软,是水去气行,结聚已散,病即可61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论述微饮在脾、肾的不同证治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心下痞坚-水饮内结,胃气被郁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严格把握适应症:本方非平常之方,属于攻破之剂,临床应确认是水饮病邪久留的顽疾重症才可使用。胸膜炎、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泽泻-重用,利水消饮,导浊阴下行5因肾而成--温肾蠲饮,化气利水《心典》: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冒眩。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同为溢饮,为何用两首不同方剂治疗?其病机是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水饮停聚于体内某部的疾病。狭义痰饮治本、治标有哪些代表方剂?畏寒足冷,腰酸,少腹拘急不仁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痰饮呕吐---小半夏汤(28)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病症。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务须留心煎服方法:可遵循《千金要方》记载的方法,或将半夏、甘草、芍药同煎,送服甘遂末。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②表里两解法:小青龙汤、大青龙汤。木防己汤去石膏

加茯苓芒硝汤

《心典》:“以坚投坚而坚不破者,即以软投坚而即破也。”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木防己汤去石膏62小结

本篇指出广义痰饮病的治疗总则,“当以温药和之”。体现了五大治法:①温阳化饮法:泽泻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肾气丸。②表里两解法:小青龙汤、大青龙汤。③疏导肠胃法:己椒苈黄丸、厚朴大黄汤。④泻水逐饮法:葶苈大枣泻肺汤、十枣汤。⑤扶正祛饮法: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小结本篇指出广义痰饮病的治疗总则,“当以温药63中西病名对照痰饮急慢性胃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肝腹水等。悬饮胸膜炎、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溢饮急性肾炎、风湿病等。支饮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中西病名对照痰饮急慢性胃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肝腹水等。悬饮64思考题痰饮病可分为几类?其病位、病机、主证是什么?痰饮的治疗大法是什么?狭义痰饮治本、治标有哪些代表方剂?同为溢饮,为何用两首不同方剂治疗?

思考题痰饮病可分为几类?其病位、病机、主证是什么?65概述

痰饮病的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液停聚。

痰饮病名为《金匮》首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痰饮(狭义):饮停胃肠痰饮(广义)悬饮水饮停蓄于身体

溢饮某处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支饮概述痰饮病的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输化66第1、2条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第1、2条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67分析悬饮主证:咳唾引痛(引胸胁疼痛)病机:水流胁下,肝肺气机受阻。病位:胁下。分析悬饮主证:咳唾引痛(引胸胁疼痛)病机:水流胁下,肝肺气机68

3.治法

讲解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4.方药:

苓桂术甘汤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逆桂枝-辛温-振奋阳气以消饮邪白术-苦温-健脾燥湿甘草-甘温-和中益气温阳化饮补土治水3.治法讲解温阳化饮,健脾利水69

提要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论述微饮在脾、肾的不同证治提要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论70

1.症状:

讲解

短气

小便不利

2.病机:

水饮内停,妨碍气机升降则短气;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

饮邪形成之原因有脾、肾的不同,故症状表现亦有差异兼不同见证1.症状:讲解短气小便不利71微饮短气---肾气丸(17)⑤扶正祛饮法: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但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在煎好的药汁中兑入白蜜同服。支饮实证——十枣汤(32、33)遇寒则凝,得阳始化,得温则行。“留”和“伏”揭示了饮病久和深的发病特点,并非四饮之外另有所分。咳唾引痛(引胸胁疼痛)本篇指出广义痰饮病的治疗总则,“当以温药和之”。熬:文火焙干的一种炮制方法。③疏导肠胃法:己椒苈黄丸、厚朴大黄汤。28、29、30、31、41)其病机是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水饮停聚于体内某部的疾病。—正气未虚,留饮欲去。胸膜炎、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病机:饮热交结于肠,气机不利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逆用苓桂术甘汤的关键是紧扣脾胃阳虚、痰饮内停的病机。本方属攻逐峻剂,其服药方法和药后调理与众方不同。心下痞坚-水饮内结,胃气被郁痰饮(16、17、18、25、26、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心下有支饮”-心下痞,胸胁支撑胀满

3.治法

讲解

因脾而成--健脾渗湿,通阳利水

因肾而成--温肾蠲饮,化气利水

4.方药

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微饮短气---肾气丸(17)3.治法讲解因72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辨证论治悬饮(21、22)痰饮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汤(30)咳嗽、喘满、痰多稀白、恶寒发热、脉弦紧。泽泻五两白术二两痰饮呕吐---小半夏汤(28)先渴后呕---小半夏茯苓汤(41)溢饮(23)因肾而成--温肾蠲饮,化气利水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其症状表现较为复杂,可用“呕、咳、喘、满、痛、肿、悸、眩”来概括。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逆其人喘满-膈间支饮,上迫于肺畏寒足冷,腰酸,少腹拘急不仁③疏导肠胃法:己椒苈黄丸、厚朴大黄汤。冒眩-饮邪冒蔽,清阳不升本方属攻逐峻剂,其服药方法和药后调理与众方不同。⑤扶正祛饮法: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痰饮眩晕治方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6)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25)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30)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31)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痰饮眩晕治方心下有痰饮,73

1.痰字含义:概述

汉晋唐时期,“痰”通“淡”、“澹”。指水液清稀动荡状态。2.痰饮病概念:

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病症。

即凡水饮停蓄为病,均谓之痰饮。1.痰字含义:概述汉晋唐时期,“痰”通“淡74

概述

其症状表现较为复杂,可用“呕、咳、喘、满、痛、肿、悸、眩”来概括。

其病机是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水饮停聚于体内某部的疾病。概述其症状表现较为复杂,可用“呕、咳、喘75概述

痰饮病的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液停聚。

痰饮病名为《金匮》首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痰饮(狭义):饮停胃肠痰饮(广义)悬饮水饮停蓄于身体

溢饮某处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支饮概述痰饮病的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输化76

概述留饮:水饮留而不去者伏饮:水饮潜伏不出者。

“留”和“伏”揭示了饮病久和深的发病特点,并非四饮之外另有所分。篇中还有微饮之称,是指饮邪轻微者。这些均属于广义痰饮范围。概述留饮:水饮留而不去者77概述

篇中所提的“温药和之”治疗原则,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并有效地指导着痰饮病的治疗。

概述篇中所提的“温药和之”治疗原则,一直78痰饮概述总纲(1、2)总脉象(12)治疗大法(15)痰饮(16、17、18、25、26、

28、29、30、31、41)辨证论治悬饮(21、22)溢饮(23)支饮(24、27、32、33、35-40)痰饮概述总纲(1、2)79第1、2条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第1、2条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80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咳嗽、喘满、痰多稀白、恶寒发热、脉弦紧。水流胁下,肝肺气机受阻。饮溢四肢,肺气失宣,脾失健运。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心下痞坚-水饮内结,胃气被郁溢饮病位症状病机严格把握适应症:本方非平常之方,属于攻破之剂,临床应确认是水饮病邪久留的顽疾重症才可使用。石膏其病机是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水饮停聚于体内某部的疾病。⑤扶正祛饮法: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本义》:……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例义于温药之中,方谓之和之而不可谓之补之益之也。医吐下之不愈(有误治)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名词素盛今瘦:痰饮病人在未病之前,身体丰盛,既病之后,身体消瘦。沥沥有声:水饮在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咳逆倚息: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名词素盛今瘦:痰饮病人在未病之前,身81

总论痰饮病分类、四饮的主证。提要1.痰饮病分类2.四饮主症,病机3.四饮病位总论痰饮病分类、四饮的主证。提要1.痰饮病分82分析痰饮(狭义)主证: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病机: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停胃肠。病位:胃肠。狭义痰饮的病机提示痰饮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痰饮(狭义)主证: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病机83胸胁支满,目眩,心下悸动其症状表现较为复杂,可用“呕、咳、喘、满、痛、肿、悸、眩”来概括。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病位症状病机熬:文火焙干的一种炮制方法。—饮邪顽固,去而未尽。医吐下之不愈(有误治)行者,行其气也;用苓桂术甘汤的关键是紧扣脾胃阳虚、痰饮内停的病机。务须留心煎服方法:可遵循《千金要方》记载的方法,或将半夏、甘草、芍药同煎,送服甘遂末。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也;本方属攻逐峻剂,其服药方法和药后调理与众方不同。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逆痰饮病可分为几类?其病位、病机、主证是什么?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⑤扶正祛饮法: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③疏导肠胃法:己椒苈黄丸、厚朴大黄汤。伏饮:水饮潜伏不出者。白术-健脾制水,培土以断生饮之源2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逆肺、脾、肾阳气虚衰,运化失司,水分析悬饮主证:咳唾引痛(引胸胁疼痛)病机:水流胁下,肝肺气机受阻。病位:胁下。胸胁支满,目眩,心下悸动分析悬饮主证:咳唾引痛(引胸胁疼痛)84分析溢饮主证: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病机:饮溢四肢,肺气失宣,脾失健运。病位:四肢肌肤。分析溢饮主证: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病机:饮溢四肢,肺气85分析支饮主证: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病机:饮停胸膈,肺失宣降,心阳被遏。病位:胸膈。分析支饮主证: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病机:饮停胸膈86

★痰饮(狭义)与其它三饮不同,痰饮强调饮邪形成的原因,而后者则是饮邪形成后,作为致病因素停留于不同部位而产生的不同病理变化。饮邪气化功能失常胁下四肢胸膈★痰饮(狭义)与其它三饮不同,痰饮强调饮邪形成的87

1.痰饮2.悬饮3.溢饮4.支饮

病位症状病机1.痰饮2.悬饮3.溢饮4.支饮病位88第15条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条论述痰饮病的治疗大法第15条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89痰饮总治则2.温药作用: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3.和之调和脏腑,恢复气化—治本行消开导,祛除饮邪—治标1.饮邪性质:饮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遇寒则凝,得阳始化,得温则行。

饮邪的生成:肺、脾、肾阳气虚衰,运化失司,水津停积体内而成——阳虚为本。痰饮总治则2.温药作用: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3.和90

《本义》:……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例义于温药之中,方谓之和之而不可谓之补之益之也。行者,行其气也;消者,消其痰也;开者,开其阳也;导者,导饮邪从大小便出也。[选注]《本义》:……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即有91痰饮证治治本心下肠间治标饮停心下---苓桂术甘汤(16

)微饮短气---肾气丸(17)留饮欲去---甘遂半夏汤(18)痰饮冒眩---泽泻汤(25)痰饮呕吐---小半夏汤(28)痰饮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汤(30)先渴后呕---小半夏茯苓汤(41)肠间饮聚---己椒苈黄丸(29)下焦饮逆---五苓散(31)胸满腹满---厚朴大黄汤(26)痰饮证治治本心下肠间治标饮停心下---苓桂术甘汤(16)92第16条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93论述脾胃阳虚,饮停心下的证治提要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论述脾胃阳虚,饮停心下的证治提要1.症状

2.病机

94③疏导肠胃法:己椒苈黄丸、厚朴大黄汤。论述微饮在脾、肾的不同证治支饮论述脾胃阳虚,饮停心下的证治务须留心煎服方法:可遵循《千金要方》记载的方法,或将半夏、甘草、芍药同煎,送服甘遂末。⑤扶正祛饮法: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因势利导,攻逐留饮(属通因通用)畏寒足冷,腰酸,少腹拘急不仁痰饮病人在未病之前,身体丰盛,既病之后,身体消瘦。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因脾而成--健脾渗湿,通阳利水本方属攻逐峻剂,其服药方法和药后调理与众方不同。桂枝-辛温-振奋阳气以消饮邪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下焦饮逆---五苓散(31)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肾气丸。—饮邪顽固,去而未尽。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水饮停蓄于身体

1.症状:

讲解

胸胁支满

目眩

小便不利

2.病机:

脾胃阳虚,饮停中焦,阻碍气机升降,浊阴不降,清阳不升。

③疏导肠胃法:己椒苈黄丸、厚朴大黄汤。1.症状:95

3.治法

讲解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4.方药:

苓桂术甘汤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逆桂枝-辛温-振奋阳气以消饮邪白术-苦温-健脾燥湿甘草-甘温-和中益气温阳化饮补土治水3.治法讲解温阳化饮,健脾利水96

临床应用指要

讲解

用苓桂术甘汤的关键是紧扣脾胃阳虚、痰饮内停的病机。头晕目眩、呕吐、涎沫、背寒冷如手大、胸胁胀满、短气、心悸等,皆为其常见的选方指征。

本方消中兼补,药性偏温,用于饮邪偏盛者,宜酌加祛饮逐邪之品。临床应用指要讲解用苓桂术甘汤的关键是紧97第17条(P159)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第17条(P159)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98

提要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论述微饮在脾、肾的不同证治提要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论99

1.症状:

讲解

短气

小便不利

2.病机:

水饮内停,妨碍气机升降则短气;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

饮邪形成之原因有脾、肾的不同,故症状表现亦有差异兼不同见证1.症状:讲解短气小便不利100

3.治法

讲解

因脾而成--健脾渗湿,通阳利水

因肾而成--温肾蠲饮,化气利水

4.方药

苓桂术甘汤肾气丸3.治法讲解因脾而成--健脾渗湿,通阳利水101

讲解方名病机兼证治法苓桂术甘汤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水停心下胸胁支满,目眩,心下悸动健脾渗湿,通阳利水肾气丸肾阳虚不能蒸腾气化畏寒足冷,腰酸,少腹拘急不仁温肾阳,化气利水讲解方名病机兼证治法苓桂术甘汤脾阳虚不能运102第25条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第25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103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25)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也,小半夏汤主之。(28)支饮病名—四饮之一。症状—支撑胀满感。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25)支饮病名—四饮104名词冒眩:即头目昏眩。

《心典》: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名词冒眩:即头目昏眩。105论述饮邪上犯,蒙蔽清阳冒眩的证治提要1.症状

2.病机分析

3.治法

4.方药

论述饮邪上犯,蒙蔽清阳冒眩的证治提要1.症状

2.病106甘遂半夏芍药甘草白蜜肺、脾、肾阳气虚衰,运化失司,水咳嗽、喘满、痰多稀白、恶寒发热、脉弦紧。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严格把握适应症:本方非平常之方,属于攻破之剂,临床应确认是水饮病邪久留的顽疾重症才可使用。痰饮病可分为几类?其病位、病机、主证是什么?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停胃肠。健脾化饮,降逆止眩。支饮畏寒足冷,腰酸,少腹拘急不仁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篇中还有微饮之称,是指饮邪轻微者。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其症状表现较为复杂,可用“呕、咳、喘、满、痛、肿、悸、眩”来概括。平旦:日出之时,早晨天刚亮的时候。③疏导肠胃法:己椒苈黄丸、厚朴大黄汤。急慢性胃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肝腹水等。支饮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也,小半夏汤主之。水流胁下,肝肺气机受阻。

1.症状:

讲解“心下有支饮”-心下痞,胸胁支撑胀满

小便不利

2.病机:

水饮内停,妨碍气机升降,浊阴不能下行,清阳不得上达。冒眩-饮邪冒蔽,清阳不升甘遂半夏芍药甘草白蜜1107

3.治法

讲解

健脾化饮,降逆止眩。

4.方药

泽泻-重用,利水消饮,导浊阴下行5

白术-健脾制水,培土以断生饮之源2泽泻汤3.治法讲解健脾化饮,降逆止眩。108第29条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第29条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109论狭义痰饮饮热交结肠间,聚而成实的证治。提要1.症状

2.病机分析

3.治法

4.方药

论狭义痰饮饮热交结肠间,聚而成实的证治。提要1.症状

110

1.病位:肠间

2.主证:腹满,口舌干燥

3.病机:饮热交结于肠,气机不利

4.治法:荡热涤饮,前后分消

5.方药:己椒苈黄丸分析1.病位:肠间分析111

临床应用指要

临床医家多将本方用于痰饮结聚肠腑或蓄积胸腹的标实急重症。以胸或腹胀满,脘腹辘辘有声,小便不利,大便闭结或不畅,苔厚腻,脉弦数或沉弦有力为常见脉证。

脾虚饮停者不能用本方。临床应用指要临床医家多将本方用于痰饮结112第18条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芍药甘草白蜜第18条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虽利113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遇寒则凝,得阳始化,得温则行。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逆消者,消其痰也;论狭义痰饮饮热交结肠间,聚而成实的证治。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其病机是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水饮停聚于体内某部的疾病。水流胁下,肝肺气机受阻。“留”和“伏”揭示了饮病久和深的发病特点,并非四饮之外另有所分。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溢饮—正气未虚,留饮欲去。水饮在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心下痞坚-水饮内结,胃气被郁水流胁下,肝肺气机受阻。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桂枝-辛温-振奋阳气以消饮邪胸胁支满,目眩,心下悸动平旦:日出之时,早晨天刚亮的时候。

提要1.症状特点

2.病机分析

3.治法

4.方药

论述留饮欲去的证治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提要1.症状特点

2.病114

讲解1.主证:病者脉伏—饮邪久留,阳气被郁。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

2.病机分析:—正气未虚,留饮欲去。—饮邪顽固,去而未尽。讲解1.主证:2.病机分析:—正气未虚,留饮欲去。115

3.治法

讲解因势利导,攻逐留饮(属通因通用)甘遂半夏汤4.方药甘遂-攻逐饮邪甘草-与甘遂同用,相反相击,攻逐水饮半夏-降逆蠲饮散结芍药,白蜜-酸收甘缓以安中3.治法讲解因势利导,攻逐留饮(属通因通用)甘116

《金匮要略今释》:据《千金》盖甘遂、半夏同煮,芍药、甘草同煮,复以蜜和二药汁再煮也。本草谓甘遂反甘草,此法似有深意,当遵用之。[选注]《金匮要略今释》:据《千金》盖117临床应用指要:注意三点严格把握适应症:本方非平常之方,属于攻破之剂,临床应确认是水饮病邪久留的顽疾重症才可使用。切记甘草和甘遂的剂量比例。若两药取同一剂型入药(如均为水煎剂或散剂),甘草量应小于或等于甘遂。务须留心煎服方法:可遵循《千金要方》记载的方法,或将半夏、甘草、芍药同煎,送服甘遂末。但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在煎好的药汁中兑入白蜜同服。临床应用指要:注意三点严格把握适应症:本方非平常之方,属于攻118痰饮眩晕治方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6)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25)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30)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31)痰饮眩晕治方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19方剂区别己椒苈黄丸和甘遂半夏汤都属攻下剂,主治痰饮实证,但有区别。方剂区别己椒苈黄丸和甘遂半夏汤都属攻下剂,主治痰饮实证,但有120第21、22条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第21、22条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121第21、22条内痛:胸胁部牵引疼痛。熬:文火焙干的一种炮制方法。羸人:身体瘦弱的人。平旦:日出之时,早晨天刚亮的时候。第21、22条内痛:胸胁部牵引疼痛。122十枣汤煎服法先煮肥大枣,后内三药末。药量因体质而异。平旦温服之。得快下后,糜粥自养。十枣汤煎服法先煮肥大枣,后内三药末。123十枣汤煎服法本方属攻逐峻剂,其服药方法和药后调理与众方不同。要求平旦时服药。水饮为阴邪,平旦是阳气生发的时候,大自然的天阳之气能帮助人体正气,更好地排出水饮药物起效大约在两个小时后,太阳已经很高,这是就要泻下,通过泻下把水饮排出体外。此时,身体阳气充足,能承受攻下。十枣汤煎服法本方属攻逐峻剂,其服药方法和药后调理与众方不同。124十枣汤煎服法①十枣汤重用大枣以达到峻下而不伤正。②使用药物剂量的多少应根据病人体质以及服药后的反应而定。③掌握服药时间,对提高疗效、减轻药物某些不良反应有一定的作用。十枣汤煎服法①十枣汤重用大枣以达到峻下而不伤正。125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痰饮病人在未病之前,身体丰盛,既病之后,身体消瘦。泽泻-重用,利水消饮,导浊阴下行5支饮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27)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病位症状病机遇寒则凝,得阳始化,得温则行。水流胁下,肝肺气机受阻。狭义痰饮治本、治标有哪些代表方剂?用苓桂术甘汤的关键是紧扣脾胃阳虚、痰饮内停的病机。★痰饮(狭义)与其它三饮不同,痰饮强调饮邪形成的原因,而后者则是饮邪形成后,作为致病因素停留于不同部位而产生的不同病理变化。狭义痰饮治本、治标有哪些代表方剂?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痰饮病人在未病之前,身体丰盛,既病之后,身体消瘦。伏饮:水饮潜伏不出者。②表里两解法:小青龙汤、大青龙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水痰饮(16、17、18、25、26、调和脏腑,恢复气化—治本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痰饮病名为《金匮》首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第23条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第23条126分析1.症状:身体疼重,无汗,恶寒发热、烦躁、脉浮紧。

身体疼重,无汗。咳嗽、喘满、痰多稀白、恶寒发热、脉弦紧。外寒重而夹郁热---发汗散饮兼清郁热外寒而兼里饮-----发汗兼温化水饮。分析1.症状:身体疼重,无汗,恶寒发热、烦躁、脉浮紧127比较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病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外感风寒内停寒饮主证发热恶寒,身疼痛,脉浮紧,不汗出而烦躁恶寒发热,胸痞,干呕,咳喘治法发汗散水清热除烦发汗解表温肺化饮配伍特点麻黄6两

石膏麻黄3两干姜细辛半夏比较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病机外感风寒外感风寒主证发热恶寒,身疼痛128支饮重证——木防己汤(24)支饮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27)支饮实证——十枣汤(32、33)支饮主证——小青龙汤(35)支饮证治支饮重证——木防己汤(24)支饮证治129第24条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第24条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130支饮重证

其人喘满-膈间支饮,上迫于肺心下痞坚-水饮内结,胃气被郁面色黧黑-饮聚于膈,营卫不利其脉沉紧-寒饮留伏,结聚不散

分析膈间支饮支饮重证分析膈间支饮131得之数十日

(病程长)医吐下之不愈

(有误治)

分析

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即伏热、郁热),吐下之余,定无完气,书不尽言,而意可会也。《心典》得之数十日(病程长)分析痞坚之132木防己汤木防己一苦一辛,桂枝行水饮而散结气石膏—辛凉以清郁热人参—扶正补虚

木防己汤木防己一苦一辛,133药后转归虚者即愈:能得痞坚虚软,是水去气行,结聚已散,病即可愈。实者三日复发:仍痞坚结实,是饮结较重,病重药轻,原方不能胜任。药后转归虚者即愈:能得痞坚虚软,是水去气行,结聚已散,病即可134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论述微饮在脾、肾的不同证治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心下痞坚-水饮内结,胃气被郁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严格把握适应症:本方非平常之方,属于攻破之剂,临床应确认是水饮病邪久留的顽疾重症才可使用。胸膜炎、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泽泻-重用,利水消饮,导浊阴下行5因肾而成--温肾蠲饮,化气利水《心典》: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冒眩。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同为溢饮,为何用两首不同方剂治疗?其病机是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水饮停聚于体内某部的疾病。狭义痰饮治本、治标有哪些代表方剂?畏寒足冷,腰酸,少腹拘急不仁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痰饮呕吐---小半夏汤(28)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病症。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务须留心煎服方法:可遵循《千金要方》记载的方法,或将半夏、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