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_第1页
中心城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_第2页
中心城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_第3页
中心城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_第4页
中心城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心城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生活服务又为生产服务,对现代农业、制造业、旅游业、信息业等其他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和提升作用。中央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用专门章节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部署。新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xx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xx文化的浓缩地,具有深厚的文脉底蕴和文化资源。为助推中心城区文化产业发展,根据年度重点工作安排,8月中旬,由区政协副主席xx,文化文史和学习委有关政协委员、文史作者组成的调研组,听取区委宣传部、区文旅体局关于中心城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通报,深入中心城区xx文化创意有限公司、xx传媒等部分文化企业实地走访调研,了解中心城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面,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中心城区文化产业发展基本状况近年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中心城区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为统领,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中心城区文化企业点多面广,遍布各地,仅创意类文化企业就达xx家,产业业态涵盖广告传媒、教育培训、文房四宝、建筑设计、文旅融合、包装印刷、影剧服务、专业表演团体、文化艺术交流、非物质遗产保护、图书办公用品销售、互联网服务平台等多类别。二是板块格局加快构建。xx老街、xx老街两个文化综合体基本成型,xx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着力打造城市文化旅游核心圈,xx高新区非遗创意园整合各领域的非遗资源,形成合力,推进非遗产品适度规模化生产。三是新兴实体方兴未艾。除了传统文化产业主体外,一些新兴文化服务产业迅速崛起,如xx物联业务产品涵盖了城市管理、智慧社区、互联网+政务服务等行业领域,xx老街店、xx美宿等入选全省百佳精品民宿;植入地方文化,开发市级以上研学基地10家。四是总体实力全市领先。由于2020年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可比性,以2019年为例,中心城区规模(限额)以上文化企业23家,占全市的31.5%;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4.43亿元,为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2.3%,文化产业增加值占中心城区GDP比重达8.03%,高出全市2.65个百分点。在2019、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考核中,我区排名第一。2021年上半年,我区共有26家文化产业单位,实现营业收入4.96亿元,同比增长24.78%,均保持全市前列。二、中心城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政策支持不够。据了解,有关部门2019年年底就已草拟《xx区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经过了2次征求意见之后,至今未能形成统一意见报区委、区政府研究。二是产业短板突出。科技含量上,目前xx规上文化企业大多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文化类高新技术企业仅xx传媒1家,科技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利用程度不高,多数企业仍依赖传统手工技艺,对机器运用也只停留在简单加工上。目前尚无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产业门类上,包装印刷、工艺美术品制造、文化旅游等传统文化产业占比较大,但广播影视制作、新闻信息服务等文化产业方面发展滞后,尤其是高层次文化服务业比重偏低。三是企业体量偏小。目前中心城区规上文化企业总体规模偏小,2016、2017连续两年入选全省民营文化企业百强的xx文旅有限公司,于2020年退出规上行列,退规后对我区影响较大。库内部分企业经营不善,濒临退库,如广远家电;一些文化企业入规意愿不强,入库质量不高,存在基础薄弱,资料不健全不完整、不能入库申报的状况。一些在建文化产业项目进展不快,如华泽中西医结合医院,总投资3亿元,今年计划投资0.5亿元,实际投资量较少。四是集聚效应不显。“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产业的集中度。区域集群上,目前中心城区尚无国家级文产示范园区,只有1家国家文产示范基地——xx老街,且多是小门小户各自为政,产业增加值、税收贡献度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非遗创意园等在建文产园区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尚未形成。产业集聚上,企业之间配套、联动不足,行业之间产业链、价值链短。即便中心城区书画艺术等方面特色文化产品基础较好,但由于原创、展览、交易、服务等环节链接不配套、不完善等问题,没有形成生产、研发、推广一体化联动配套机制,发挥不出集群优势。产业招商上,由于受资金来源渠道少、投资体系滞后等影响,一些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难以引进,没有形成一定聚集力的文化产业项目。五是活化传承不足。在挖掘、整理、阐释徽文化遗产资源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在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化方面存在很大短板,重保护轻利用还较为普遍,馆藏文物基本锁在深闺,没有发挥应有的当代价值。三、对中心城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化,满足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助推。在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一轮经济变革中,各地纷纷将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我们要顺应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新要求,把握好文化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把中心城区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良性发展格局中,发挥好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作用。(一)创新管理体制,激发发展活力。目前,我区文化产业工作管理体制是:区委宣传部成立文化产业股,负责全区文化产业管理和考核的统筹工作。区文旅体局机构改革后设立了文旅体融合发展中心产业服务股,统计局有专人负责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发改、科技经信等部门负责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类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服务等工作,各部门间基本单兵作战。结合省内外多地“文化产业发展一把手工程”的经验做法,建议区级层面尽快成立高规格的“全区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整合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发展文化产业的职责,统筹领导和协调全区文化产业工作,建立责权统一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决策体制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强化宣传、文旅体、统计、财政等部门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行业管理、指导服务等职能,搞好配套服务,形成强大合力。(二)增强规划引领,注重要素加持。重视规划体系间的衔接。加强《xx区“十四五”文化旅游体育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交通运输、国土空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规划的衔接和协调,推进“多规合一”,充分发挥文旅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重点包装推介一批可招商、可落地的研学、民宿、康养、演艺等文旅新业态项目,通过上门招商、精准招商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尽快出台扶持政策。充分考虑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实际,加快出台有干货、力度大、接地气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一揽子”政策意见,特别是要形成以财政投资带动民间投资长效投入的机制,保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创新文旅用地政策。将重点文旅项目纳入“多规合一”协同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提高文旅项目用地审批效率。创新文旅项目开发用地条件,积极探索点状供应,保障重大文旅综合体项目规划用地。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建设文旅项目,鼓励利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闲置农房建设文化和旅游项目。破解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建立文旅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银企对接常态化机制,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文旅企业推出信用贷、民宿贷等灵活金融产品,释放金融活力。在银行信贷方面,金融机构要更加重视文化产业,持续开发出各种文化产业融资和投资的产品或模式,加大机制创新,缩小资金供给和企业需求的差距。针对文化产业投资风险偏大的问题,可以探索风险分担机制和补偿机制以减少风险,或者通过金融机构合作的方式实现收益与风险共担,或者将经营分散、风险不宜集中管理的中小文化企业组合在一起。针对文化资产评估难的问题,可以借鉴风险投资评估的经验,通过专业化的授信工具解决项目风险评价、项目价值评价以及版权价值评价等信贷准入问题。针对文化企业担保难的问题,政府及相关单位可以通过组建风险投资基金等形式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或担保,还可以通过保险、信托等方式创新担保模式。(三)发展文博经济,促进活化传承。充分利用国家大力支持促进文创开发的政策机遇,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进一步活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促进自身发展。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3月《博物馆条例》正式实施,明确博物馆可以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从事商业经营活动。2016年5月,文化部、国家发改委等《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出台。同期,《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研发、经营等活动”;《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支持文博单位与社会力量深度合作,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博物馆通过授权“将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短时间内,国家层面政策密集出台,对发展文博文创产业寄予厚望。要运用这些法规和制度保障,开发蕴含xx历史文化烙印的文创产品,唤醒沉睡的文化资源,走出一条集纪念品开发、艺术、教育、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文创综合运营之路。(四)坚持文旅聚合,拓展新兴业态。文化旅游具有天然耦合性。纵观世界旅游发展趋势,旅游需求更多地转向对旅游目的地历史文化的探索和体验,文化旅游日益成为新的生活时尚。文化旅游资源高聚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是要充分开发研学旅游市场,挖掘更多徽文化内涵,在不同的研学场所设置不同的主题,丰富研学内容,形成差异化服务;二是要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加大以xx四雕、文房四宝为代表的非遗产品开发力度,融入现代文化元素,提升产品创意水平,实现特色非遗产品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三是要提升文化旅游内涵。充分挖掘xx特有的红色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根祖文化、饮食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摩崖石刻文化、工业遗址等,以及戴震、程大位等名人轶事,扶持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实现由“卖景点”向“卖文化”转型,创作一批阐释当代价值的形态多样的旅游文化产品,尤其是要打造一批优秀影视作品和大型舞台剧,讲好xx故事,增强中心城区旅游目的地功能。四是要顺应沉浸体验、智能交互、软硬件结合等新趋势,加快发展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电子竞技、网络视听、新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五是要结合我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品牌影响力,发挥xx独特的人文气质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以写生、摄影、艺术为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六是要高质量打造一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夜间演艺、夜游街区、夜娱活动、夜读空间、深夜食堂、非遗展演等夜间消费产业业态,积极打造“日游山上,夜泊城下”的“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