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的诚信问题研究_第1页
我国企业的诚信问题研究_第2页
我国企业的诚信问题研究_第3页
我国企业的诚信问题研究_第4页
我国企业的诚信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7-论文题目:我国企业的诚信问题研究——以食品企业为例摘要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基础核心,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经济交往还是人伦交往,“以诚相待,信守承诺”已是人们遵循的不二法则。然而,我国一部分企业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社会效益,导致的失信行为已经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而且对强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企业诚信的缺失将制约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鉴于此,本文以中国食品企业诚信问题为研究对象,从企业诚信的内涵、诚信缺失的原因、诚信缺失的危害及解决对策方面入手,对该论题进行研究。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企业诚信建设作为构建企业文化和规范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引领企业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同时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要求企业诚信建设的全面提高。因此,本文的研究,对加强企业诚信建设,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开拓企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新思路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关键词]诚信企业诚信诚信危机解决途径引言“民以食为天”,民众的生活离不开食品,食品的安全与否关系民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最基本的道德和责任是对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负责。恰恰是在这方面出现的问题相当多,反映了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许多个人和企业无良心、无道德、无责任,唯利是图,折射出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诚信危机的一个侧面。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企业运行是否良好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虽然,随着一系列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出台,例如《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对企业的诚信监督也提高了一个高度,使企业的经营业逐步走向正轨。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企业作为经济运行过程中最重要的微观经济主体,其诚信状况不仅直接关系着自身的信誉度,也影响到社会整体的诚信建设。企业诚信蕴藏着多元化的内涵,也是企业长久发展核心竞争力。一、 诚信的内涵(一)、诚信的定义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概述:诚信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在过去或是现在,诚信对于建设人类社会文明都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为你一一阐释。诚信,人人必备,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了他讲文明,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它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立人之本;诚信是齐家之道;诚信是为政之法;诚信是经商之魂;诚信是心灵良药。诚信是一种道德观念。作为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必须把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操守,遵循“游戏规则”,以诚为本,打造企业品牌。

诚信是一种价值标准。东方人身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讲究“言必行,行必果”,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必须形成诚信的价值观,诚信为荣,失信为耻。

诚信是一种行为准则。它使企业在行动中时刻受到约束,要求企业为自己的承诺付出努力,在诚信与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共赢。

诚信是一种社会责任。著名管理学家克拉伦斯.沃尔顿说:“企业经理人应该用一种全局观念来看待企业的责任。因为在这种观点之下,企业被看成是讲信用、讲商誉、讲道德的组织而不是赚钱的机器。”呵见诚信是一种信守承诺的社会责任感。

诚信是一种经营理念。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要把诚信渗透到企业的每一环节,在对待客户、维系交易等方面以诚信把关,树立“诚信经营、用户至上”的指导思想。

诚信是一种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企业作为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必须将诚信作为一项基本义务严格履行。(二)、诚信的多维度内涵在不同领域,诚信的内涵是不同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经济领域的契约诚信、道德领域的伦理诚信以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心理诚信。第一,经济领域的契约诚信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传统社会的交往模式逐步改变,尤其是主体之间的经济交往范围迅速扩大,“口头承诺”的强大力量和强势地位已经弱化,渴求一种新的经济交往模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此时,契约诚信就成为人们交往的一种新的有效形式。这种契约诚信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契约诚信仅仅是指经济合同,小到企业之间的供货合同、采购合同、赊销合同、劳务合同等,大到两国之间的债务合同、项目合作开放合同、国与国之间的借贷合同等都属于狭义契约诚信范畴;广义的契约诚信不需要双方签订或立约,它是由社会习俗、道德规范、制度准则等加以规定的,如遵守法规制度、赡养父母、抚养子女等。第二,道德领域中的伦理诚信道德领域的诚信体现的是一种伦理诚信,它是衡量人们道德水平的准则,是判断人们道德与否的标准。从伦理范畴上讲,“诚”,是真诚、真实,不欺骗、不作假;“信”,是指诚实无欺,兑现承诺,履行合约。在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诚”是价值判断的本源,即诚是一切道德原则和道德行为的根本与评价标准。“诚“更多的是指主体的自我修养以及由此形成的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与道德境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性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日益增强,人员的流动性逐渐增大,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次数也越来越多,但人与人之间建立长久联系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在现代的市场经济中,人们对传统的诚信思想虽然基本认同,但其内容也有了新变化:其一、现代诚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而是一种最基础的道德素养,具有普遍的伦理性和广泛性,在社会生活中提倡诚信是要求大家做到人之为人应该做到的最基础的事情。其二、现代诚信不再是传统道德中对等级宗法的一种遵从,它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我们正处于各种制度还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初级阶段,诚信守法的调节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第三,社会生活领域的心理诚信诚信思想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除经济领域和道德领域外,社会生活领域的契约诚信、信用工具、信任都是诚信思想的内容所在。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与自己有关的外在信息的真实性或可能性进行的一种心理反馈,这种心理反馈是对诚实守信的一种主观判断或是对预期事物充满期待的一种心理,这种诚信,我们可称之为信任。信任作为社会群体的一种心理反馈,也使诚信思想的内容之一。信任通常包含三种性质:其一、时间差,即许诺和兑现诺言不在同一时间发生,有一个时间差;其二、不确定性,即诺言的兑现和行为的发生并不是确定的,存在一定得风险性,即使确定发生的事情,在其过程中也存在不确定的风险。其三、无依据性,当事人缺少或没有客观的根据或证物可以使其绝对的相信承诺会履行。由此可见,诚信包含信任,没有信任的诚信是不完整的,信任是诚信思想的本质内涵。二、我国企业诚信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企业诚信建设的成果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市场经济经历探索、起步、稳健前行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30多年前的改革发展中,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不仅在生产与经营能力上稳步发展,而且在企业诚信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首先,企业自身诚信意识在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其一、企业的履约能力和偿债能力不断加强;其二、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其三、企业在其制度建设中将“诚实守信,稳健经营”作为自己经营的“黄金法则”:其四、企业在其文化构建中将诚信思想作为主导思想,并以此规范员工的行为和日常的经营活动;其五、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也不断增强,社会认同度逐渐提升。例如:海尔集团在“以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的知道下使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在国内成为家电企业的龙头老大,而且还走进了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了企业国际地位和形象。同时,与之一同成长的一批大企业,在诚信经营的指导原则下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竞争实力,提升自己的牌形象,使得企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其次,与企业诚信相关的法律制度和社会规范也在逐步建立,在上世纪90年代初,社会各界对企业的诚信经营与诚信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政府相机颁布的《民法》、《合同大》、《企业破产法》、《证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明确规定了企业经营中的诚信原则;同时政府制定了很多涉及诚信经营的法律以规范企业的发展,如《公司法》、《担保法》、《企业准则》等,这些法律法规不仅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起到了监督和指导的作用,同时也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极大的保护。为提高企业的诚信意识,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也明确提出要求,要全面建设会主义信用体系,确保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各级政府也先后组织开展了“重合同守信用”、“百城万店无假货”、“产品质量万里行”等活动。并把每年3月15日定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也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加强对本地企业的诚信管理,纷纷建立企业诚信评价和监督网络。吸引民众参与,很多企业把“诚信”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文化,把“诚信经营”提升为企业的主要经营理念,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旧模式。通过多年企业诚信建设的发展,企业逐渐的认识到,诚信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最内在、最基础、最本质的力量。只有遵循“诚信经营”的原则,企业才会有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才能持续、健康、稳定的运行。(二)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状况诚信经营是中国商家的优良传统,可是目前情况来看,企业诚信缺失屡屡出现,尤其是在一些民营企业和小企业中,诚信缺失现象更为严重,在当今社会,企业诚信缺失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他已经上升为关系到国泰民安和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企业诚信缺失问题,是对于经济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考验。企业诚信缺失: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而违背诚信原则的经济行为。根据企业诚信的内涵,并通过对诸多企业诚信缺失的案例进行证实和归纳整理,笔者认为企业的失信行为按其所指向的对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诚信缺失员工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的生产要素,理应受到企业的关怀与重视,员工为企业创造了价值,企业就应对员工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但目前许多企业仍然以赚钱为第一目的,而员工的劳动保障得不到切实的维护,就是一些著名的大公司也存在令人无法想象的不合法劳资状况,企业对员工的不诚信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对员工工资的恶意拖欠,劳动合同难以履行以及用人机制的官僚化。“员工工作,企业付薪”这是企业最基本的经营之道,但一些企业经常拖欠员工工资,恶意侵占员工利益,据全国总工会不完全统计,1997年职工工资拖欠累计为217.3亿元,涉及职工人数为1144.6万人;2002年拖欠工资额为404.3亿元,涉及职工983.2万人,拖欠工资超过10亿元的有十几个省;2007年拖欠工资额累计为508.9亿元,涉及1387万人,一些拖欠工资严重的企业,拖欠累计达数10个月,而在劳资问题中,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更为严重。长期拖欠工资,直接影响职工的基本生活,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恶化,引起了职工群众的强烈不满,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在雇用员工前提出的苛刻的“霸王合同”,尤其对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在外务工的农民以及继续要找工作的下岗职工,利用他们急于找工作的心理,永不合理的条文使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致使员工利益受损。目前,在一些企业中,在用人机制上官僚化,并没有给员工提供一个合理发展的晋升空间,尤其在一些民营企业中,“子承父业、任人唯亲”的现象更为普遍。第二、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诚信缺失“顾客是上帝”体现了企业对消费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然而企业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在经营活动中做出了很多违背诚信原则的事件,损害了“上帝”的合法权益。竞争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运行体制,是实现整个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企业之间通过合理合法的竞争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品质更优良、价格更合理的产品,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是,有些企业误解了市场经济的本质,认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最终目标,故而在生产经营中只重视短期效益,而忽视企业长期的战略发展,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无视产品的规格和要求,生产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将其在市场上销售,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我国经济中最为严重的诚信现象就是制假售假,其规模之大,影响面之广,危害度之深,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据《中国工商报》报道,2007年仅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查处的假冒伪劣案件25.25万起,比上年增长35.8%,查处各类假冒伪劣产品总价值37.18亿元,比上年增长91.61%,有关部门还调查,2007年,在255家名优企业中,至少有33.7的企业被假冒产品侵权,5550种产品被伪造,2008年全国共捣毁制假售假窝点5.16万个,比上年增长了3倍多,企业的假冒伪劣商品设涉及多个行业,就连与人性命相关的医药领域也经常出现假冒伪劣的商品,至于食品、烟酒、保健品、美容化妆品的假冒伪劣更是数不胜数。据不完全统计,那个过仅假产品一项造成的经济损失一年就已经达到2000亿。另外,一次服务性企业的劣质服务,也是消费只对企业是去了信任。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另一部门重要参与者——销售者,他们的不诚信行为也导致了企业对消费者的失信,作为经销者,他们为了提升销售利润空间,赚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经济活动中放任假货通行,“知假卖假、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严重扰乱了市场的运行秩序,不诚信的销售者,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了生产者造价的帮凶,同时也成为假货畅通无阻继而泛滥成灾的推动者和执行者。第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任缺失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诚信合作经营是整个市场经济健康、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通过有效合作,实现强强联合,不仅可以提升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同时对整个社会诚信氛围的营造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企业间非诚信的经济行为屡屡发生,相互拖欠、恶意违约的事件频频出现,使得社会的信用链条出现断裂。企业与企业间的诚信缺失行为具体表现为企业间商标侵权、经济合同的违约以及经济交往中出现的欺诈行为。例如,现在一些知名品牌遭遇商标侵权现象非常严重,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经营户急于加盟知名品牌的心理制造陷阱,用侵权商标骗取加盟费的案例是有发生。另外,据工商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每年订立合同有40亿份左右,合同标的140万亿元。1990年以前的合同履约率是80%至90%,1990年以后的十年,合同履约率只有50%左右。有些地区的履约率甚至才30%左右。有资料显示,在经济活动中,有50%的经济合同带有欺诈性,利用合同进行欺诈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一大毒瘤。与此同时,企业之间,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的相互拖欠贷款,逾期应收帐居高不下,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一大顽症。中国企业80%以上长期受“三角债”困扰,有资料显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企业间的逾期应收款占贸易总额的0.25%到0.5%,而中国这一比率高达5%以上,且呈逐年整张趋势。企业之间交易是否顺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目前,制约我国企业间顺利交易的因素主要是合同的违约与欺诈、债务拖欠与逃避以及充斥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对正品生产企业的影响,这些恶意的行为使得企业之间的信用永不断恶化,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顽症,这些行为不仅有损于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更有甚者因相互违约所形成的债务问题,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最终走向破产的境地。第四,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诚信缺失目前,企业与政府的诚信缺失主要变现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违反政府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条文,不遵循政府的指导意见,任意行事,违反行政公约等;同时对自己应尽的义务不按时履行,逃避企业应有的责任。企业对政府的失信行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税务机关的财务造假,恶意逃脱税款,二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恶意贷款。企业的财务报表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会计报表,它是企业真实情况的反映,是股东投决策的依据,是国家税务机关收税的凭证。报表使企业运行的真实写照,不应有任何虚假、造假信息。但目前情况为很多企业财务失真,财务信息造假严重,企业的内在情形无法在财务账目上进行如实的反映。目前,在很多企业中存在大账与小账、明帐与暗账、真是账目与纳税账目等多种账务记录,例如给税务部门的账目已记录企业亏损为主,目的在于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少缴甚至不缴税;给政府或金融机构的账目多以夸大企业价值为主,目的是取得更多优惠政策,骗取更多的金融性贷款;给自己的账目往往才是真实的账务记录,为进行下一步的财务造假作依据。这种财务失真,加大了税务机关的征税难度,不利于维持国家的财政收支平衡。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转轨时期,企业发展所系要的资金链由财政拨款转为了银行贷款。在此背景下,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作与服务的关系,但是一些企业在谋求发展时,通过银行对自身的评估,从银行获取巨额贷款,到偿还债务的时候却千方百计的逃避。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07年底,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改革企业有72356户,贷款本息8792亿元,其中经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有逃债废债行为的改革企业有49140户,占44.8%,逃废行债务本息9460亿元,占贷款本息47.96%。企业失信于银行,银企关系恶化,资本流通受到限制,导致多家银行出现了大量的呆账、坏账、死账,银企双方陷入了信任危机,给金融机构的发展带来了及其恶劣的影响。同时,企业的恶意逃债务,使“欠债还钱”这一最基本的市场经济法则遭到破坏,长此往来,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受到阻碍,也使银行自身的经营困难重重。第五,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诚信缺失企业对社会的诚信缺失,一方面是企业对公共环境缺乏道德诚信,另一方面是去也对自己做出的慈善承诺不予以履行以及漠视社会福利活动等等。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看重自身经济利益的得失,而忽视对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顾及,表现为任意破坏社会环境,随意排放“三废”,污染环境,不注意社会资源的节约。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36.8亿吨,比上年增加2.3%。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28.2万吨,比上年增加1.0%。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41.3万吨,比上年减少5.7%,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588.8万吨,比上年增加1.5%,烟尘排放量1088.8万吨,比上年7.9%。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15.2亿吨,比上年增加12.7%。环境的污染违背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将影响企业在公众的形象,使公众对企业丧失信心,导致企业的不良发展。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一些企业为了提升自己的形象,在一些慈善活动中大大出手,但在承诺兑现时却两手空空,出现了很多为世人所不耻的“诈捐事件”。同时,一些企业漠视社会的福利活动,一心之谋求经济的发展,利润的飙升,忽略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使公众对企业的认可度逐步丧失。三、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欺诈、毁约等失信问题,虽然是当代社会凸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但其并不是当代社会的独有产物,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伴随物,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其显现的程度有强弱之别。在我国企业诚信缺失,即与中国特有的文化历史发展有关,也与转型时期各种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有关,同时,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诚信缺失的诱因所在。(一)历史原因任何思想的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国企业的经营理念来源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文化的几经变迁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正是这种文化的荡涤下,使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行发展。第一,传统道德观的解体,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了“道德真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文化的发展也几经洗涤,从“五四”运动中出现的对传统道德观的质疑,到资产阶级革命中西方思想的大批涌入,再到“文革”浩劫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传统道德观逐步被瓦解,道德对社会的调控作用慢慢失效。尤其在“文革”结束后,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还没完成,整个社会又被转入了商品经济的漩涡,使本来就十分薄弱的道德体系再一次面临着强劲的冲击。传统道德观几经洗劫,使得人们丧失了原有的信仰,失去了对道德的判断标准,反映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就是人们盲目地追求个人利益,忽视社会整体利益,从而使传统道德规范体系失去了对社会的调控作用,在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原有的道德规范体系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并逐步地开始瓦解,丧失了对人们行为的调控功能。但是适应新经济体制的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还没有建立,出现了唯物史观中“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现象,导致了社会道德领域的“真空状态”,此时,“无德可依”、“无德可循”成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道德失衡的主要因素。第二,中国企业商业伦理的缺陷导致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滞后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商业伦理的缺陷是导致企业诚信经营失衡的关键所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企业经营者对商业伦理的熟悉程度尚不够,对商业伦理的重要性认识与对实际生活中非道德商业行为的容忍度形成强烈反差;二是经营者期待诚信、公正、合乎人情的商业伦理关系,但是利益和现实功用的驱动性往往使大家屈从于违反道德价值的现实;三是良好的商业伦理体系为经营者所向往,但不良的道德习气则被归咎为社会环境作用,经营者缺乏内在自省;四是商业伦理规则的制度化水平不高,规则制定的主要推动者是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和上级单位,缺乏对企业全体成员的道德诉求的整合,从而存在着激昂商业伦理规则作为某种工具性的管理手段,使其难以成为企业从业人员由衷接受的共守规则。社会经济体制的转轨,思想道德文化的修正,使得中国企业在发展的进程中处于一种盲目适从的状态,没有理清自己的发展思路,更没有确立一个核心的企业价值文化,使得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一味的追求眼前利益,忽视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从而影响了奇异的良性运营。(二)制度原因我国正处在新旧制度交锋的社会转型时期,适应新形势的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尤其是与信用问题有关的制度尚未建立,这使得企业的失信行为存在制度上的漏洞,从而成为企业诚信缺失的又一诱因。第一,企业的信誉与企业的价值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的市场价值决定了企业决策者的利益,决策者关注信誉,其实是关注信誉背后企业所具有的市场价值,那么产权明晰也就成为企业追求长期利益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所在。科学合理的产权制度是以法权形式来体现所有制关系的,是用来巩固和规范商品经济中财产关系,约束人的经济行为,维护商品经济秩序,保证商品经济顺利进行的法权工具。第二,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讲是信用经济,对企业信用的管理和要求自然也相当的严格,然而,目前我国现状是有关信用管理的法律制度仍是空白,在信用管理过程中,没有一个专门的政府机构来管理企业的所有信用档案,企业的诚信档案和信用评估体系尚未健全,这就使得很多企业就钻了法律的空子,部分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做出了许多违背诚信原则的事情。第三,失信惩罚力度不严厉我国对于诚实守信的原则法律中有很多的体现,如《合同法》第一章第六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守信原则”;《民法通则》中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但是,针对失信惩处的法律法规条文还没有完全建立,对失信的处罚也缺乏相应的标准,这就使得我国的诚信建设目标距离系统化和规范化还相差很远。第四,企业信息管理制度不合理企业诚信缺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的不对称。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契约经济,它要求交易各方必须通过签订合同来规定各方的义务和权利,同时要求各方必须共同遵守合同的规定,按规定的内容进行交易,这种交易就要求所掌握的信息是一致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已经成为当今经济生活的固有常态,种种造假、违规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除了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外,信息不对称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它往往导致道德风险的逆向选择,进而造成诸如那个“劣货驱良货”的市场失灵现象。(三)法制原因第一,法律空白的存在在我国,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颁布了大量与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合同法》、《债权法》、《注册会计师法》、《票据法》、《保险法》、《担保法》、《审计法》、《商业银行法》等,而且在《刑法》中也有对诈骗行为课以处罚规定,这些法律都为规范企业的实质交易和经营行为提供了依据,但专门的诚信、评价、咨询等信用方面的法律至今仍是空白。从美国的信用立法历程来看,他经历了20年的时间,从法规的诞生过程来看,任何一部法律都要经历酝酿、讨论、立法机构通过等一系列的程序,这就是客观上决定了法律的滞后性和漫长性;另外法律的健全还要取决于市场的发育度和失信的充分暴露及破坏力,只有充分暴露才会有相关的法律出台给予制裁。虽然中央或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信用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作出了各种规定,对法律“空白”给予了及时的不久,但仍无法完全消除其消极影响,一是这种“空白”会是信用管理机构在“生产”信用产品活动中,常因信息源阻塞和唯恐侵犯个人隐私等方面的顾及而制障手脚,影响信用产品的广泛生产和市场化;二是法律法规对失信行为缺乏具体而严厉的惩处所出现的“法律空场”,并由此导致的失信收益大于成本和风险的扭曲关系,不只是为一些人的失信牟利提供了空隙,更可怕的是,他加剧了唯利是图的社会效应。第二,法律意识的淡漠在我国,法律体系的不完善不仅仅体现为法律规范的缺乏或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更主要的是人们法律意识和法律信念的淡漠。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是,人们对于“关系”或“权力”的信奉远大于对“法律”的信奉,“关系”和“权利”在现实生活中的威慑力远大于“法律”的震慑力。换言之,法律并没有在公众中形成权威意识,法律的强制性、不可践踏性、必行性并没有得到公众的全面认可,人们对法律缺乏一种敬仰和崇尚的精神,反映在实践生活中,就是人们对法规要求的漠视,违约、毁约时有发生,视同为儿戏,法律规范形同虚设。例如,一些会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验资等方面,违背有关条例,存在大量的作假现象;一些企业无视《合同法》的规则要求,践踏其严肃性,致使企业间签订的合同执行率非常低下。很明显,如果公众做不到对法律的尊重于信仰,做不到对法律信念的坚定不移,做不到深信法律的权威性,那么即使有关信用的法规在完善也无法达到对人们行为的制约作用。所以,法律的权威性不在于制定过程的专断性和排民性,而在于社会公民的认同与遵守的习惯。第三,法制结构的不完善近些年,中国的立法速度相当快,但执法力度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使我们的司法体制没有完全的独立,司法受到了“人际关系”和“行政权力”的干预,司法应有的社会功效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我国的社会组织结构上,一直存在着“人治”与“法治”的双线治理模式,但是“人治”与“法治”的界限却相当模糊,司法没有完全独立,致使出现执法和司法的偏袒与专横,法律的权威性深受影响,法律的威信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法治”功能没有完全释放,反映到现实经济生活中就是经济案件无法寻思解决。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的经济纠纷案件法院裁决的执行率只有一半左右,大量的法院判决得不到有效履行,严重地损害了法律的威严,只是那些拖欠贷款、贷款仍至故意的逃费者不但得不到应有的法律惩罚,而且还有气焰上嚣张之势。因此,保证司法的独立,是治理我国企业诚信缺失危机的关键所在,从社会结构上建立“法治”的管理模式,避开“人治”的干预,是建立法治社会的关键所在。(四)主观原因无论是社会发展的环境,还是制度本身的问题,都是企业诚信缺失的客观的、外在的原因,企业诚信缺失的问题不仅仅受到外在因素的困扰,企业自身的问题及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淡漠也是诱发企业失信的一重要因素。由于信用意识的淡漠与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很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以不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一些企业甚至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损害国家的利益,造成了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财产和债务,直接破坏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增加了金融风险,威胁了国家的经济安全。企业经营的逐利性,使得企业在经营中一切的行事方针都是以利益为导向,为了利益可以不惜任何代价,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会放弃道德的经营原则,转向非道德的经营,从而导致失信行为的产生。同时,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济建设发展的失衡,也是导致企业诚信缺失的又一因素所在。文化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习惯等,它反映的实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群体的整体意识活动。作为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与积累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历练与积累,也会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行为方式的一种体现。纵观世界各大知名企业,在其企业文化中都会体现出诚信经营的理念,可见,“诚信”是众多知名企业成名于世的关键所在。反观我国的企业,我们的企业过分地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对企业发展的评价也仅仅关注在一些数字指标上,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忽略了对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尤其对于诚信素质的培养更是少之又少,绩效成为衡量企业经营好坏与考核员工的唯一标准。过多的将企业经营的关注点集中在经济利益上,忽视内在的文化建设,没有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同步,使企业运行不畅的又一内因所在。第二,消费者缺乏自身权益保护意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企业诚信的缺失与消费者缺乏自身权益的保护也使密切相关的,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淡漠在一方面也助长了企业不诚信的嚣张气焰。据中国消费网对7500多位市民开展消费维权的抽样调查显示:56%的市民在最近的一年中消费权益被侵害国。当权益受到侵害时,55%的市民首先选择向商家索赔,14%的市民选择向消费者协会投诉,26%的市民选择“自认倒霉”,另有2%的市民选择向新闻媒体求助,选择其他措施的占3%,有71%的市民认为自己的消费维权意识一半。当被问到“哪些因素会导致您放弃维权”时,46%的市民觉得“嫌麻烦,成本太高”,37%的市民觉得“涉及的商品或服务金额太小,不值得”,觉得“没证据,比如找不到发票”和“其他原因”的市民分别占14%和3%。消费者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意识不强,对消费过程中上当受骗,一般只是听任之。其实社会有很多部门都可以对消费者进行维权,如:“消费者协会、工商行政部门”等,消费者可以到这些地方投诉挽回自己的损失,维护自己的权利,但消费者有时却放弃了这种维护自身权益的权利,因此,纵容了企业的失信行为,这也是企业诚信缺失行为屡屡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对债务人履行义务的约束不完善且不具有强制性,使许多债务企业能够钻法律的空子,乘机逃避债务。同时,对国有企业和企业的政策、法律、规范和约束不同,使企业在市场进入上有很多限制。

四、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危害(一)企业诚信缺失值制约企业自身健康发展第一,企业诚信缺失会降低企业竞争力在现代社会,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企业的信用,有时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信用可以看作是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这项无形资产也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它在企业资产构建、品牌铸就和客户忠诚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经济是由信用创造来协调的。知道谁拥有实物资源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知道谁拥有信用。”企业诚信的缺失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诚信缺失不仅会增加企业的交易资本,而且会为企业带来潜在的交易风险,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二是诚信缺失会影响投资人对企业的信心,从而使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不利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三是诚信缺失不利于企业品牌的铸就,企业的品牌价值是企业外部信用的积累成果,信用是打造品牌的基础,只有良好的信用才能树立良好的品牌,品牌的建立需要时间的洗礼,而企业诚信的缺失将会将企业长期建立的品牌立刻毁灭,从而影响企业竞争力;四是诚信缺失会影响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的发展需要顾客的认同,一旦企业出现失信的行为,就会有损企业在顾客心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对企业的认同,不利于企业的持续经营。因此,“企业信用”虽然是无形的,但它无疑是企业竞争力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企业没有信用,就会丧失其外部的基点,没有人会相信它,那么所谓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无从谈起。第二,企业诚信缺失会阻碍合作者之间的交往企业的经营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合作下共同进行的“游戏”,而“游戏”规则就是各方一同制定并同时认可的契约或规定,在这个“游戏规则”的制约下,合作各方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完成个体无法单独完成的工作,协调各方的利益要求,从而使各方面都获得更高的收益。例如,目前在有些企业中所采取的零库存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减少大量的储存费用,但这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减少大量的储存费用,但这种管理模式无论是对供货商还是采购方都要求其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合约规定的有关内容,一但其中一方或一个环节出现违约行为,那么零库存管理模式就无法实现,交易各方也无法从这种简捷的管理模式中获益。零库存管理的前提是企业必须按时履约,如果履约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而且也会使企业间产生矛盾,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合作经营。另一方面,如果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不诚信,那么合作就会复杂化,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中间问题,如果企业会对合作者产生防范,会要求信用不良好的企业提供担保、抵押、保证金或第三方证明,这样不仅会导致自身交易费用的提高,而且还会影响交易效率,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第三,企业诚信缺失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经营企业的持续经营需要具备三方面的因素,即经营模式的合理化、员工凝聚力、战斗力的不断提升,以及消费者的持续认同度。如果企业诚信缺失,对以上三方面都有消极的影响,不利于企业的持续经营。首先,企业不合理的经营模式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短期效益,盲目的追求利润,忽视管理中的合理性与合规性,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不合理的经营模式也会刺激企业对不正当经营的依赖,从而放弃自己对核心竞争力的追求。“短、平、快”成为企业的惯用模式,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其次,企业的诚信行为会影响员工的行为,一旦企业丧失信誉,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内控制力就会减弱,员工的凝聚力、战斗力也会下降。企业的生产要素中“人”的力量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企业整体的势气就会下滑,也会挫伤员工维护企业的积极性,影响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再次,企业失信所带来的负面效益就是消费者的不认可。消费者作为企业产品的服务的最终使用者,一旦其利益受到损失,就会对企业丧失信心,所产生的后果表现在:一是不再购买该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二是在公众间进行舆论传播对企业进行名誉的负面影响;三是寻找其它替代产品或替代服务。消费者的行为和选择,直接影响企业市场份额的占有率,企业失去市场就意味着失去了战斗的阵地,不仅会导致企业市场规模的下滑,也会对企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二)企业诚信缺失阻碍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第一,企业诚信的却是会加大市场的金融风险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旦金融风险发生,那么对整个市场经济的打击是致命的。企业诚信的却是,不仅使企业自身的发展受到影响,同时它还会将经营风险转向银行,诱发银行风险的发生。例如,银行贷款收入是银行收入的最主要来源,而信贷的发展要靠良好的企业信用作为支撑。在当下,一些企业对银行的债务恶意拖欠、逃避,是的银行称为企业投资与经营风险的主要承担着,一方面,银行为了防空风险,对信用状况不明的企业借贷、停贷,这样就会减少银行的信贷收入,降低银行的信贷能力,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各家银行自检的竞争以及来自其它方面的压力,使银行对一些资信不明的企业进行借贷,贷款后形成了大量难以收回的呆账、坏账,甚至是死账,使得不良资本的不断增加。这两种风险的存在,都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固带来一定的影响,加大了市场金融风险的存在,都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固带来一定的影响,加大市场金融风险的发生几率。第二,企业诚信的缺失会增加巨大的社会经济成本企业运行必须要考虑其生产经营的成本,对成本的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一旦发生诚信缺失的行为,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之间谈判成本、签约成本、履约成本的增加,这些成本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经营负担,同时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发展,据统计和研究,中国因失信而产生的经济成本是相当惊人的,“每年中国因逃废债务造成的损失约1800亿元,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5亿元,产品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20000亿元,对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财务费约2000亿元;另有,近年来合同交易只占经济交易量的30%,合同履约率只有50%左右;合计起来,中国每年因不诚信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近6000亿元。目前,我国市场交易中因信用缺失、经济秩序问题造成的无效成本已达到我国GDP的10%——20%,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中国财政收入的37%,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因企业失信而产生的巨大的社会经济成本,也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这不仅不利于企业持久的发展,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带来负面影响。第三,企业诚信的却是阻碍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国际市场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企业的信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各国的信用制度都在不断地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作为信用制度的核心,更是受到各国的关注。在开发的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市场遍及全球,不同的企业信用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影响。企业诚信伴随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如果企业因为某项信用问题无法进入一个市场,那么就很可能无法进入另一个市场,这样的连锁效应使得企等级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因此,企业只有具备良好的信用才可以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尤其在加入WTO后,尽管很多市场都已向我们开放,但这样的开放是有条件的,没有良好的信誉是无法参与国际竞争的,面对发达国家一流的信用体制和世界知名企业强大的信用水平,如果我国的企业仍然处于一种低信用状态,那么先进化的国际市场就很难进入,即是暂时进入,也无法长期立足和发展。另一方面,一个国家企业的整体诚信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投资环境好坏的重要参考标准。企业失信,会是外商对我们的投资环境表示怀疑,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无法引进,我们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就会放慢;同时,企业是心会增加企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成本,使我们的有时得不到发挥。因此,我们的企业和产品只有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提升诚信经营的理念,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赢得挑战。否则,我国的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终将会丧失竞争力,不利于企业的国际竞争与国际地位提升,进而影响我国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中的地位。

五、加强中国企业诚信建设的途径企业诚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企业自身和外在环境的共同发展,只有内外结合。相互发展与制约,才能使企业的诚信建设取得很好的效果。(一)加强企业领导能力的建设,注重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企业家在企业中处于核心位置他是企业的决策者、领导者、是企业价值观的第一倡导者和实践者,同时也是社会资源的组织者,企业的所有活动只有通过企业家才能够落实与执行。中国企业调查系统的调查表明,96%的调查对象认为,企业诚信问题与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人品、操守、道德接有关。因此,加强企业领导能力的建设,提升企业家诚信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企业的灵魂人物和精神领袖,企业家是员工学习和效仿的最佳榜样,加强企业领导能力的建设,就要注重企业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员工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家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并用诚信思想来塑造企业,崇尚稳健守法、诚信经营的理念。只有这样,员工才会不自觉地将企业家的行为标准作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和信条,即使没有束缚和监督,员工也会自然而然地按照诚信的理念指导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加强企业领导能力建设,其重点就是要培养企业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一是诚信守法,二是创新精神,三是社会责任感。诚信是企业家的立身之本,诚信守法是企业家应具备的基本精神素质,也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企业家在修炼领导艺术的所有原则中,诚信是绝对不能摒弃的原则。“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一是诚信守法,二是创新精神,三是社会责任感。诚信是企业家的立身之本,诚信守法是企业家应具备的基本精神素质,也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企业家在修炼领导艺术的所有原则中,诚信是绝对不能摒弃的原则。“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在管理者的任用上,要对其历史业绩尽进行评估和审查,确定其个人诚信素质的高低与否,如果诚信记录较差,就是业绩再好也不可用之;二是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要大力发挥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对企业领导者的行为及各项决策进行监督;三是要将企业的诚信建设与领导者的考核绩效相挂钩,一旦企业出现失信行为,领导要承担直接责任。(二)培育企业的诚信文化,加强对员工的诚信教育企业文化凝聚了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构建企业的重要条件,有了企业文化的精神支撑,才能促使员工更好的工作,并规范员工的行为方式,进而提升企业形象。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因素,其行为的诚信与否,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诚信思想作为个人的一种基本道德素质,使企业内部诚信建设的基础,企业对员工的诚信教育应纳入员工培训体系中,具体内容应包括:企业诚信制度和诚信文化教育、培养员工的忠诚意识、树立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前景教育等。通过对员工的反复培训与教育,使“诚信经营”的理念深入每个员工的心里,使员工的道德修养、诚信品质都有所提升。对员工的诚信教育培训不但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还可以加强员工的团队交流与合作,改善内部环境,有利于企业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同时,员工诚信度的提高还可以节省企业内部运营成本,加强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三)加强企业诚信制度建设,提升企业的诚信管理水平企业要想发展壮大,不仅需要软性的企业文化作为灵魂的支撑,而且还需要刚性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内外兼修、刚柔并济”是企业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对于企业诚信制度建设也是如此,企业的诚信制度对内应是一种监督,对外是一直那个防范与监控,内外并举、双效何以才能达到一种有效的诚信管理模式。第一,企业内部契约诚信的建设企业的诚信建设应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俗话讲“亲兄弟明算账”,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用人者与被用者之间应该有一个契约,这个契约明确规定双方的权责利,并要求双方都按照契约的要求形势并维护自己的权责利,在强调诚信的同时,强化契约约束,用制度规范诚信,用诚信提升制度,已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首先,应该有责权利明确的具体契约。企业应根据责权利统一的原则,明确每个人的责任,清晰地界定每个人的利益和权利,并以契约的形式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界定下来。同时,契约还应具有法律的有效性,违反者要受到法律的严惩,只有用人者与被用者之间建立良好的默契关系,才确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