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东北三省三校(辽宁省新课标)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届东北三省三校(辽宁省新课标)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届东北三省三校(辽宁省新课标)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届东北三省三校(辽宁省新课标)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届东北三省三校(辽宁省新课标)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届东北三省三校(辽宁省新课标)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先秦儒家礼教在对上古时期习俗的继承和周公“制礼作乐”中萌芽。春秋时,孔子将“仁”的精神镶嵌在礼制规范之中使得儒学礼教理论基本形成;战国时,孟子提出“仁政”、荀子提出“隆礼重法”等思想将其发扬光大。据此可知,先秦儒学家旨在A.继承与弘扬传统礼乐文化精髓 B.开创独特的道德教化机制C.培育国民经世济民的爱国情怀 D.重塑社会文明秩序与规范2.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处中,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交流和共同的斗争中,先进的优秀的东西不断为大家所认识和接受,并继续发展;落后的低劣的东西不断被抛弃和淘汰,从而使各民族之间共同的东西越来越多,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关系和谐健康地发展,并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材料旨在揭示A.各民族间的斗争促进了民族交融B.文化基础是民族交融的重要条件C.古代中国各民族的交融不断加强D.汉族一直是民族交融的主导力量3.中唐以后,长江中游地区州县坊市之外兴起许多形形色色的地方市场。如洞庭湖岸边的渔市,荆州古城濠下以橘为主兼集鱼盐等货的“橘市”,浔阳江早晨最为热闹的菜市,信州版山脚下余之滨以木材贸易为主的汭口市场等等。这一现象的出现A.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 B.反映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C.源于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D.说明坊市界限完全被打破4.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后发现,“忠观念”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所占的比例为7.97%,在宋代官修史书中所占的比例为15.89%,在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所占的比例为22.71%,越往后世“忠观念”出现的频次越高。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B.伦理教化逐步加强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5.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家训,是先辈留与后人的为人处世宝典。明代的《何氏家训》要求,“男子要以治生为急,于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清代的《顾氏家训》告诫后世子孙,“士农工商,须专一业”,还特别规定,对于习贾者,宗族同样给予资助。这反映了当时A.传统社会结构不断解体 B.四民等级观念的固化C.家风建设体现与时俱进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6.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在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清政府不仅逐渐放弃了封禁政策,命令地方官员“招民试垦”,而且还先后创办了吉林机器局、漠河金矿及一批新式学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清廷思想观念有了进步 B.洋务运动全面开展C.东北义勇军的活动频繁 D.边疆危机日益严重7.下表是晚清国人的著作及对外称词统计表(部分)。作者籍贯著作及时间(年)对外称词萧令裕江苏省淮安府清河县《记英吉利》,1832英夷,英吉利,海外诸番,洋商,他国,夷船,夷囚,夷舶,夷兵,夷馆等郭嵩焘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使西纪程》,1876西洋,洋行,西洋风俗,洋元,洋枪,洋人,洋船,英人,西教,西洋图等宋育仁四川省叙州府富顺县《泰西各国采风记》,1895西国,西教,泰西,西政,外域,誉洋者,慕洋者,西治,西方,西文,西士等据上表可知()A.南方士子思想更为开放 B.崇洋媚外现象异常严重C.民族危机推动社会转型 D.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8.下表为曾受日本政府资助的《大阪朝日新闻》1919年5-6月间的涉华报道。这些报道主题倾向对排日运动的描述极力刻画中国人在排日运动中的暴力行为对欧美势力的指责突出排日运动背后欧美人的阴谋对中国民众的抨击批评中国人不顾日本善意并轻易被人煽动第2第2页共7页转引中国报纸凸显中国政府安抚不力A.深刻同情中国革命 B.严厉谴责欧美侵华C.注重维护社会稳定 D.旨在维护侵略利益9.1941年10月,冀中地区军民将全区186000余里的乡村大道挖成了道沟,道沟在当时被誉为“新的万里长城”;1942年冬,江苏江都县军民在主要河道上筑起了10多道大坝,最宽处达30多米。上述材料可说明()A.国民政府战时体制效果显著 B.华北军民为百团大战做了充分准备C.正面战场成为了抗日主战场 D.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组织动员能力10.农村改革初期,我国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84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中央11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些举措()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B.丰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C.消除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D.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11.在十六世纪末,西班牙大洋有葡萄牙值320瑞斯(货币单位),在印度则值480瑞斯;1500年前后的德国、一磅番红花价值一匹马、一磅糖等于三头乳猪;十七世纪末,一瓦拉府绸在勒芒值3里亚尔(货币单位)、在西班牙值6里亚尔,在美洲值12里亚尔。这种现象A.造成世界贸易中心转移 B.助推全球贸易发展C.导致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D.加速全球物种交流12.1870年以来,历届法国教育部长均十分重视在初等学校进行大革命教育。曾三度出任教育部长的茹尔·费里声明:“我们从未允许我国儿童手上的课本诽谤法国大革命、贬低共和国。”保罗·贝尔部长也强调学校应当“满怀敬意、满怀感恩地”向学童讲授“法国大革命的所有成果”。政府此举旨在A.推进宪法的实施 B.强化政治认同C.宣传革命的主张 D.实施教育改革13.十月革命后,列宁主持制定了原有工业区及乌拉尔、西伯利亚等新工业区的建设计划。至1937年,苏联主要工业区生产指数如图所示:(1913年指数=1)由此推知,列宁主持制定上述计划的目的是A.优化国家经济布局 B.应对德国法西斯战争威胁C.建立完整工业体系 D.完成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14.1946年英国通过了《国民健康服务法案》,该法案的基本原则是为所需者提供免费医疗。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屡经修改,规定某些医疗项目实行收费服务,不过基本的医疗费用仍然由国家负担,这个原则并没有改变。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A.采取立法手段推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B.基本医疗费用并未加大国家财政负担C.政府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完善D.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政府调整统治政策15.一战前,非洲仅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三个国家独立。二战后,非洲国家相继取得民族独立。20世纪90年代,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非洲独立运动的胜利A.根本原因是冷战期间美苏对峙 B.摧毁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C.促进非洲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D.标志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形成16.冷战结束后,北约在对原华约成员国敞开大门的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准入标准,明确表明候选国必须实行民主制度,确立自由市场经济地位,建设有利于集体防御的军队等。这说明A.两极对峙的局面日趋激化 B.国际关系中的冷战思维依然存在C.北约试图主导欧洲的发展 D.冷战后欧洲的社会局势更加动荡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西汉自武帝时创立太学,所谓“太学”,其实质就是儒家式的大学,太学的教授是五经博士,教学内容是儒家经典。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在太学实行“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的政策,下至郡太守卒吏,皆用通一艺(一经)以上者,形成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的局面。西汉后期,五经博士增加至十几个,太学生也增加到几千个,太学成为全国文化学术的中心。——摘编自毛礼锐《汉代太学考略》等材料二(东汉以后)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中原经五胡之乱,而学术文化尚能保持不坠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故论学术,祗有家学之可言,而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矣。——摘编自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时期兴办太学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西汉至魏晋时期学术文化中心变迁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塞罕坝是蒙汉合壁语,意为“美丽的高岭”。1681年,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在塞平坝设“木兰围场”,以滋养武风,锻炼军队。据统计,自康熙二十年至嘉庆二十五年的139年间,共举行木兰秋狄105次,由此给塞平坝的生态带来了巨大伤害。1863年,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和庞大的军费开支,清政府首开围禁伐木,至光绪三十年(1904),累计130.3万亩林地开围放垦,原始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1933年2月,日本侵占热河省,塞罕坝丰富的森林资源成为其疯狂掠夺的对象。战争年代,山河破碎,塞平坝山火不断,又让其雪上加霜。到1949年,塞罕坝地区已退化为高原荒丘,星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摘编自三人石《塞罕坝兴衰简史》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向全国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1962年,林业部决定建立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同时从全国18个省市大中专学校抽调127名毕业生,塞罕坝复苏工程正式启动。塞罕坝人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出高寒地区全光育苗技术,探索创造了“三锹半人工缝隙植苗法”“苗根蘸浆保水法”等造林技术。为防范火灾,林场建立了火灾预警监测系统,逐步形成了全天候、全方位、立体火情监拉体系。林场从自然保护、经营利用和观赏游憩三大功能一体化经营出发,全面发挥人工林的经济和生态双重效能,提升森林质量。如今,林地面积已由建场之初的24万亩增加到115万亩,每年可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累计上缴利税超过5000万元,为社会提供苗木2亿多林,为当地群众提供劳务收入1.5亿多元。2017年,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2017年“地球卫士奖”。——摘编自自然资源部《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以来塞罕坝自然生态退化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塞罕坝治理的特点及其意义。(8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下面为二战以来劳动力的全球流动示意图材料二二战结束初期,大量亚欧苦役劳工返回祖国,战败国日、德士兵和平民被遣返回国;50年代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许多西方殖民者被迫回国。60年代以来,欧洲的向外移民越来越少,而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向外移民显著增加,整个欧洲都在吸收大量外来移民。70年代后,随着石油价格的迅速增长,波斯湾许多产油国由于劳工的短缺,也开始吸收外来劳工。到了80年代,除日本之外,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也开始大量吸收外来劳工移民。——摘编自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70年代劳务移民的流向区域,并说明理由。(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选两个时期,并对该时期的全球人口流动现象予以说明。(8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图2和图3为中国与西方的“科学技术水平累加增长曲线”,学界形容这一时期的中国具有“超稳定结构”并处于“高水平停滞”时期,并据此得出了一个结论: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西方来说,科学技术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都存在着适应性。也就是说,制度大于技术,中国的经济和科技的落后首先体现在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不思进取上。——据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作者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准确概括作者观点,评析须态度鲜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1.【答案】D【详解】材料核心思想是先秦儒学礼教形成过程,设问涉及儒学礼教形成发展的目的,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环境可知,先秦儒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解决礼崩乐坏、社会失序的问题,D项正确。A项是孔孟之道形成的特点,排除;B项反映先秦儒学教化思想,不符合材料设问的要求,排除;C项是先秦儒学家思考问题的立场,排除。故选D项。2.【答案】B【详解】“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处中……先进的优秀的东西不断为大家所认识和接受……从而使各民族之间共同的东西越来越多……”说明文化基础是民族交融的重要条件。故选B项。3.【答案】C【详解】根据“中唐以后,长江中游地区州县坊市之外兴起许多形形色色的地方市场。……信州版山脚下余之滨以木材贸易为主的汭口市场等等。”可得出,南方出现了许多地方专业性的市场,反映出南方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市场的出现并不会影响社会秩序,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地方性的市场,而不是长途贸易,排除B项;D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且坊市界限完全被打破是在宋代,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A【详解】由材料可知,从汉代到清代,“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越来越高,体现了社会对“忠观念”的重视程度,而“忠观念”是指忠于帝王,因此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故A项正确;“忠”不等于伦理教化,B项错误;强调“忠”不等于思想控制,C项错误;史官思想日益僵化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5.【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结合材料“于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士农工商,须专一业”“对于习贾者,宗族同样给予资助”等信息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社会上抑商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松动,认为“士农工商”均为常业,C项正确;清朝末年,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开始解体,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四民等级观念的松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间思想观念的变化,不代表政府废除了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6.【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后对东北地区的政策由“封禁”到开发,发展经济教育等事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边疆危机日益严重,D项正确;政策的变化是因为国家形势的变化,而不是清廷思想观念的变化,排除A项;洋务运动的开展是清政府在东北放弃封禁政策,促进开发的手段,排除B项;东北义勇军出现在“九一八”事变后,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C【详解】题干反映了国人对外称词由以夷为主到以洋为主再到以西为主,且著作内容由对外交往到西方科技再到西方政治制度,可知国人对世界认识扩大且深入,这与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紧密相关,C项正确。表格没有对南北士子思想进行比对,排除A项;“异常严重”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是在20世纪初,与材料信息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D【详解】从表中可知,日本媒体报道中攻击中国民众的爱国运动,指责欧美,宣扬亲善,批评中国政府镇压不力,这一切都基于维护和扩大日本在华侵略利益需要,D项正确;日本不会同情中国,排除A项;B、C项不是主旨。故选D项。9.【答案】D【详解】冀中地区军民将全区186000余里的乡村大道挖成了道沟,江苏江都县军民在主要河道上筑起了10多道大坝,这些都是根据地军民的做法,这说明当时中共在根据地号召力强,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敌后根据地,排除A项;江苏地区不属于百团大战活动范围,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敌后战场而非正面战场,排除C项。故选D项。10.【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初期我国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目的是改革原有人民公社生产关系下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生产力,材料所述“1984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中央11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等信息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的调整,这些调整措施丰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B项正确;这一时期土地制度都是公有制,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城乡之间的差距,并且材料所述内容不可能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排除C项;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丰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经验,但不会导致农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排除D项。故选B项。11.【答案】B【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远距离甚至是不同大洲之间的贸易利润丰厚,这种现象有利于全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界贸易中心或者世界殖民霸主转移或易位的信息,A、C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材料没有体现物种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12.【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法国政府不允许在国民教育中贬低大革命,说明这是在强化国民对大革命的政治认同,B项正确;政府此举是在强化对大革命的政治认同,而非推进宪法的实施和宣传革命主张,更不是要实施教育改革,排除ACD项。故选B项。13.【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后,列宁主持制定了原有工业区及乌拉尔、西伯利亚等新工业区的建设计划。原有工业区位于苏联西部,而乌拉尔、西伯利亚等新工业区位于苏联中部和东部,这种规划有利于优化国家经济布局。在此基础上,经过斯大林时期的前两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建设,到1937年,苏联主要工业区生产指数大幅度提高,说明列宁主持制定上述计划的目的是优化国家经济布局,A项正确;列宁主持制定材料中的计划时,德国法西斯尚未形成,排除B项;苏联完整的工业体系建立于斯大林时期,排除C项;列宁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这与题意不符,且列宁的直接过渡没有成功,排除D项。故选A项。14.【答案】D【详解】英国修改医疗服务体系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故D项正确;A项不能反映出材料的主旨;B、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D项。15.【答案】B【详解】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B项正确;非洲独立运动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非洲人民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和增强,排除A项;民族意识觉醒是民族独立的前提,C项因果倒置,排除;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16.【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制定了相应的准入标准,明确表明候选国必须实行民主制度,确立自由市场经济地位,建设有利于集体防御的军队等”可知,北约规定加入北约组织的原华约成员国国家必须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自由市场经济地位,并且加入北约组织后建设有利于集体防御的军队,说明即使冷战结束,但国际关系中仍有冷战思维,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而不是两极对峙局面日益激化,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北约吸收原华约成员国的要求,不能得出北约试图主导欧洲发展的结论,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北约吸收原华约成员国的要求,没有强调整个欧洲社会的局势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17.【答案】(14分)(1)特点:规模宏大;朝廷高度重视;与儒学紧密结合;把学校教育与选官结合起来。(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2)趋势:从太学向地方的世家大族转移。(2分)原因:大一统政权的消亡,官方学校体系衰落;世家大族重视儒家文化传承;世家大族垄断学术以求政治仕进;世家大族经济实力较强,具备钻研学术的经济基础。(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得酌情给分)【详解】(1)根据材料“西汉自武帝时创立太学,所谓‘太学’,其实质就是儒家式的大学,太学的教授是五经博士,教学内容是儒家经典”,可以得出“与儒学紧密结合”;根据材料“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在太学实行‘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的政策,下至郡太守卒吏,皆用通一艺(一经)以上者,形成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的局面”,可以得出“朝廷高度重视;把学校教育与选官结合起来”;根据材料“西汉后期,五经博士增加至十几个,太学生也增加到几千个”,可以得出“规模宏大”。(2)第一问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一“太学成为全国文化学术的中心”和材料二“(东汉以后)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可以得出发展趋势为“从太学向地方的世家大族转移”。第二问原因:根据材料“中原经五胡之乱,而学术文化尚能保持不坠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故论学术,祗有家学之可言,而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矣”,可以得出“大一统政权的消亡,官方学校体系衰落;世家大族重视儒家文化传承;世家大族垄断学术以求政治仕进;世家大族经济实力较强,具备钻研学术的经济基础”。18.【答案】(14分)(1)原因:清前期频繁的狩猎活动;晚清政府开围伐木;日益增多的农牧业活动;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掠夺;山火破坏;内蒙古沙漠的入侵。(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2)特点:国家重视;创新育苗和造林技术;建立严密的火情监控体系;自然保护与经营利用相结合,效能显著。(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意义:创造了大量的劳动就业岗位;有利于维护京津地区生态安全;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孕育了艰苦创业、生态文明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为沙漠治理提供借鉴。(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详解】(1)根据材料“据统计,自康熙二十年至嘉庆二十五年的139年间,共举行木兰秋狄105次,由此给塞平坝的生态带来了巨大伤害”,可以得出“清前期频繁的狩猎活动”;根据材料“1863年,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和庞大的军费开支,清政府首开围禁伐木”,可以得出“晚清政府开围伐木”;根据材料“1933年2月,日本侵占热河省,塞罕坝丰富的森林资源成为其疯狂掠夺的对象”,可以得出“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掠夺”;根据材料“至光绪三十年(1904),累计130.3万亩林地开围放垦,原始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可以得出“日益增多的农牧业活动”;根据材料“战争年代,山河破碎,塞平坝山火不断,又让其雪上加霜”,可以得出“山火破坏”;根据“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可以得出“内蒙古沙漠的入侵”。(2)第一问特点: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向全国发出……抽调127名毕业生,塞罕坝复苏工程正式启动”,可以得出“国家重视”;根据材料“塞罕坝人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出高寒地区全光育苗技术,……等造林技术”,可以得出“创新育苗和造林技术”;根据材料“为防范火灾,林场建立了火灾预警监测系统,逐步形成了全天候、全方位、立体火情监拉体系”,可以得出“建立严密的火情监控体系”;根据材料“林场从自然保护、经营利用和观赏游憩三大功能一体化经营出发,全面发挥人工林的经济和生态双重效能,提升森林质量”,可以得出“自然保护与经营利用相结合,效能显著”。第二问意义:根据材料“如今,林地面积已由建场之初的24万亩增加到115万亩,……,为当地群众提供劳务收入1.5亿多元”,可以得出“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创造了大量的劳动就业岗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有利于维护京津地区生态安全;孕育了艰苦创业、生态文明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为沙漠治理提供借鉴”。19.【答案】(12分)(1)区域:中东地区。(2分)理由:中东地区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吸引劳动力流人。(2分)(2)示例一选择50年代和60年代说明:二战结束后,旧的国际格局被打破,50年代形成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主要是政治性流动,有利于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长和战后经济的恢复。(4分)60年代,欧美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力匮乏,该时期人口由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经济落后地区流向欧美发达国家,为欧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4分)示例二选择80年代和90年代说明:80年代,全球化快速发展加之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日本及亚洲新兴工业国经济高速发展,吸引了许多外来移民。(2分)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劳动力大量涌向西欧和北美。(2分)劳动力的全球流动促进了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全球流动,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同时也对当代国际安全构成了重大挑战,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4分)【详解】(1)第一小问区域,本题目较为简单,主要考察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材料一中的地图内容可知,20世纪70年代劳务移民的流向区域主要是中东地区,即地中海东部地区;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劳动力的流入。(2)在材料一中的“二战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二战后的劳动力全球流动包括5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在材料二中主要提及了三个时间点,即20世纪50年代之后、20世纪60年代以来、20世纪80年代,为便于分析流向和原因,我们应该选择两个关联比较密切的时间点,如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或者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在具体作答时,我们首先要明确具体所要选择的时间点,如果我们选择前者,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格式进行作答:选择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在具体“说明”阶段,我们一方面要明确该时间点劳务移民的流向,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背景,如政治方面、经济方面等等,具体阐述产生这种流向的“原因”,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明确这种“流向”的作用是什么,如二战结束后,旧的国际格局被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