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_第1页
专题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_第2页
专题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_第3页
专题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_第4页
专题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2016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本资料包括20道选择题和4道非选择题,整理了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东城区、丰台区、顺义区、昌平区、怀柔区、通州区及部分重点学校2015年10月份以来期中、期末、综合素质检测、模拟等各类考试的历史试题,按照专题分类汇编而成,解析详细,排版工整,是2016年高考考前50天练习的辅助资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提高答题的技能。一、选择题1.(2016·精华学校3月联考·13)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上述言论反映了()A.克己复礼的主张B.独尊儒术的建议C.顺应自然的理论D.君权神授的思想【知识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天意立王引导民众从善,不是克己复礼的意思,故A项错误;材料本身不是反映打压其他学派独尊儒术的意思,故B项错误;材料是把人类世界和所谓的天意联系在一起,不是说顺应自然,故C项错误;材料借所谓的天意树立王的权威,故D项正确。【答案】D2.(2016·精华学校3月联考·12)战国时期的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这两位思想家的相同之处是()A.都重视对自身的反省B.都认为心是世界本原C.都体现民本主义主张D.都反映个人主义思想【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苏格拉底【试题解析】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苏格拉底强调人对自己的理性分析,二者都重视人对自身的分析和认知,故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主张心是世界本原的意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主张民本的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关于个人主义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A3.(2016·通州摸底·8)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谈到:“梨洲不汲汲于致用,而其〈待访录〉所陈之政治理想则为学术中最精彩之一部分,在亡明遗老中殆可首屈一指。”其中“最精彩之一部分”的政治理想是指()A.挑战“重农抑商”传统思想,提出“工商皆本”学说B.反对“家天下”的观念,极力抨击君主专制制度C.抨击了科举制度的流弊,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D.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认为法治是人治的基础【知识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试题解析】“工商皆本”是经济思想,不是政治理想,故A项错误;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抨击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经世致用”主要是顾炎武的思想,而且主要是关于做学问的观点,也不是政治领域的概念,故C项错误;“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是黄宗羲的“法治”观,是他反对君主专制的理论中的一部分,故D项错误。【答案】B4.(2016·通州摸底·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一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一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全新的创造”是指()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知识点】宋明理学【试题解析】先秦儒学就已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故A项错误;汉代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学说,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不是题干所述的宋代理学,故B项错误;宋代儒学家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用哲学化的理论体系改造了一直以来语录式的儒家说教,故C项正确;董仲舒已经开始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答案】C5.(2016·怀柔零模·12)历史上中西文化交相辉映,下列人物组合同属一个世纪的是()A.孟子亚里士多德B.郭守敬牛顿C.徐光启达尔文D.曹雪芹但丁【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亚里士多德【试题解析】孟子与亚里士多德都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故A项正确;郭守敬是13世纪元朝人,而牛顿生活在17世纪,故B项错误;徐光启是17世纪明朝人,达尔文生活在19世纪,故C项错误;曹雪芹是18世纪清朝人,但丁是13-14世纪意大利诗人,故D项错误。【答案】A6.(2016·海淀零模·20)“一个智者应当在所有正常和生活遭遇中追求道德,尽可能的了解并遵守古代礼仪。无论何时,只要可能,他都应是仁慈、明智、勇敢的。他应当尊重比自己等级高的人,并期望与等级低下的人区别开来。”持此观点的古代思想家是()A.普罗泰戈拉B.老子C.孔子D.苏格拉底【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和老子【试题解析】“一个智者应当在所有正常和生活遭遇中追求道德,尽可能的了解并遵守古代礼仪”、“他应当尊重比自己等级高的人,并期望与等级低下的人区别开来”体现了孔子的仁和礼的思想,普罗泰戈拉忽视人的道德,老子主张无为,苏格拉底主张美德,侧重于个人,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7.(2016·海淀零模·14)唐甄在《潜书》中写到:“杀人之事,盗贼居其半,帝王居其半…..盖自紊以来,屠杀二千余年,不可究止。嗟乎!何帝王盗贼之毒至于如此其极哉=”以下表述与其观点相似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知识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试题解析】“杀人之事,盗贼居其半,帝王居其半…..盖自紊以来,屠杀二千余年,不可究止”反映了对封建君主的抨击,认为君主“屠杀二千余年,不可究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民本思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体现了君权的独尊,与题干不符,故A.B.C项错误;“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答案】D8.(2016·西城一模·12)同学们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一些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B.《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农业;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商鞅变法;孔子和老子;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试题解析】孔子创办私人讲学,提出“有教无类”教育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符合“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诸子百家是百家争鸣的表现,是中国思想文化形成的重要阶段,蕴含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制度的重大变革,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商鞅变法为秦国实现统一奠定物质基础,但秦朝仅存二世,没有形成百年基业,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9.(2016·丰台期末·10)下列名人名言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②“《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③“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④“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A.②①③④B.④①②③C.④②①③D.②④①③【知识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试题解析】“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是明代李贽名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是汉代董仲舒大一统的观点;“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是明末清初王夫之的观点;“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是南宋朱熹的言论,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10.(2016·昌平期末·4)有学者认为:宋朝实行自由、开放的政策,大大激发了中国的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创造出了许多新东西,使中国文明出现了飞跃性的进步。能够说明以上结论的是()①重建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②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③儒学走向思辨化,进入新阶段④士大夫文人画的成就最为突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明理学;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编号】105352【试题解析】宋朝重文轻武,重建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故①正确;宋朝为了增加财源,鼓励商业发展,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故②正确;宋朝理学兴盛,推动儒学走向思辨化,故③正确;文人画唐宋兴起,但成就最高则是元明清三朝,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11.(2016·昌平期末·1)战国时期君主为了获得智谋,对士人免去君臣之礼而行宾主之礼。有些君主拜名士为师,屈执弟子之礼。此现象说明()A.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视B.贵族垄断教育被打破C.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始形成D.教育奉行“以吏为师”【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解析】君主对士人行宾主之礼说明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教育问题,故B项错误;君主对士人的重视不能说明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始形成,故C项错误;“以吏为师”是在秦朝,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12.(2016·东城期末·7)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谈到: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对于无边皇权的有限制约,常常是通过知识和思想的阐释来进行的。下列材料体现了这一观点的有()①“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②“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宋史·富弼传》)③“凡日蚀,人君皆当戒惧修德,以消其咎。”(孙复《春秋尊王发微》)④“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解析】材料中“君者舟也……载舟……覆舟”表明了“对于无边皇权的有限制约”,故①正确;依据材料中“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的信息可知,表明了“对于无边皇权的有限制约”,故②正确;依据材料“人君皆当戒惧修德,以消其咎”,表明了“对于无边皇权的有限制约”,故③正确;注意“为天下之大害”,表明了否定君,而非“对于无边皇权的有限制约”,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13.(2016·东城期末·1)有学者谈到先秦诸子百家时说:①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②思想是逃避的,视人生富贵尊荣为浮云;③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是现在。三处空格上分别是()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B.①法家、②道家、③儒家C.①道家、②法家、③儒家D.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解析】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与材料中“是保守的……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相符,故①是儒家;老子希望回到小围寡民的理想社会,庄子认为放弃一切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与材料中“逃避的,视人生富贵尊荣为浮云”相符,故②是道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与材料“统御术……最好的时代是现在”相符,故③是法家,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14.(2016·西城期末·14)名著充分体现了学术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下表中名著和社会特征对应有误的是()【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新思想的萌发;维新思想;孔子和老子【试题解析】春秋末期,分封制趋向瓦解,周礼遭到破坏,诸侯割据局面出现,孔子在《春秋》中批判礼崩乐坏的现象,对诸侯是一种冲击,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理学崇尚空谈,所以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列强侵略,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中“内忧外患”应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甲午战后,列强侵略,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严复翻译《天演论》倡导变法改革,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15.(2016·西城期末·9)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①—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B.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C.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D.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试题解析】根据图示可以判断①为唐朝,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思想上出现了“三教合一”的繁荣局面,唐朝的兴盛使少数民族融合加强,疆域广阔,故A项正确;②为北宋时期,这一时期科技得到了迅猛发展,出现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等,因此科技落后的说法不正确,故B项错误;③为南宋时期,这一时期思想上宋明理学占据主导地位,科技继续发展,故C项错误;④是清朝时期,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停滞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答案】A16.(2016·西城期末·2)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些思想家认为人性本恶。基于此认识,有人主张以礼乐来规范,也有人主张用法治来震慑。这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孔子庄子B.孟子荀子C.荀子韩非子D.孟子韩非子【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中“以礼乐来规范”可知为儒家,主张以“法治威慑”的是法家,A项中孔子是儒家代表,但是与材料中“人性本恶”不符,庄子代表的是道家,故A项错误;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代表人物,没有体现法治,故B项错误;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且主张以礼乐规范,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故C项正确;孟子代表儒家,但是主张人性本善,与题目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17.(2016·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10)“道,未有外乎其心者”“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结合所学判断,此言论最有可能出自()A.老子B.程颐C.朱熹D.陆九渊【知识点】宋明理学【试题解析】材料中的“道”存在于人的内心,而老子的“道”是无形无质、无所不在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理”“满心而发”,与程颐认为的“理”在外界不同,故B项错误;朱熹在本源观和认识论上与程颐一致,故C项错误;陆九渊创立心学,主张宇宙便是吾心,故D项正确。【答案】D18.(2016·海淀上学期期中·18)中国古代的天文机构是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有的人甚至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对于广大民众,天文学是一门被严厉禁止的学问,不准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A.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D.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知识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解析】古代统治者重视天文学源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思想,从“对于广大民众,天文学是一门被严厉禁止的学问,不准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可知,统治者利用君权神授维护统治,故A项正确;从“对于广大民众,天文学是一门被严厉禁止的学问,不准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可知,没有体现天文知识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故B项错误;统治者重视天文学是利用天象蒙蔽百姓维护统治,C项是禁止民间研习天文学的原因,不是对材料的全面体现,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天文学有很多先进的成就,故不是落后的,故D项错误。【答案】A19.(2016·海淀上学期期中·10)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儒学成文五经博士研究与教授的经学。在长安的太学里,五经博士对学生的教育,把“通经”(精通五经及其标准注释)作为进入官场的途径。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①汉代儒学以经学为特征②关注社会现实为治学的基本思想③儒家学术体系日臻完善④儒学成为政治色彩浓厚的正统学问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知识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解析】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思想,推崇儒学,把儒家经典《五经》作为教科书,故汉代儒学以经学为特征,故①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儒学关注社会现实的内容,故②错误;董仲舒改造儒学,进一步完善儒学体系,故③正确;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故④正确;故选择D项正确。【答案】D20.(2016·海淀上学期期中·4)“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以上言论出自()A.《论语》B.《道德经》C.《孟子》D.《韩非子》【知识点】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编号】101704【试题解析】从“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可知,体现的是法家的严刑峻法的主张,A项是儒家经典,故A项错误;B项是道家的著作,故B项错误;C项是儒家著作,故C项错误;D项是法家韩非子的著作,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答案】D二、材料阅读题1.(2016·通州摸底·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1)解读图六(7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材料二当自然哲学陷入困境之后,这就迫使哲学家们重新思考知识的问题。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柏拉图说,善是真和美德源泉;亚里士多德说,至善就是幸福。(2)古希腊哲学家的探索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进行的?(3分)(3)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评价梭伦“采取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知识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雅典民主政治【试题解析】(1)按照题干“充分、准确、完整”的要求,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时间上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末年,涉及的思想派别有墨家、儒家、法家、道家,相互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表明既有传承,也有彼此间的学习与交流;按照“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的要求,原因上,应该结合教材所学,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影响上,结合所学,从当时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归纳。(2)根据材料二“当自然哲学陷入困境之后,这就迫使哲学家们重新思考知识的问题”并结合所学,可以从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城邦民主制的发展、人的社会地位的提升等角度归纳。(3)抓住题干中的关键“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结合所学,从缓和平民和贵族矛盾避免内战、打破贵族世袭特权、为雅典民主制奠基等角度归纳。【答案】(1)信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多,派别多;各派思想争鸣;继承、发展、融合(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5选3,3分)原因: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开始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礼崩乐坏、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文化下移,私学发展。(3分)这一时期对后世的影响,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与之相比。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传统文化的基础。(1分)(2)背景:雅典民主制度的发展;自由辩论之风盛行;由关注宗教、神灵到关注人类社会;奴隶制经济的发展。(4选3,3分)(3)理解:梭伦改革通过废除债务奴隶制,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等措施,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把雅典从内战的危机中挽救出来,拯救了国家;同时,也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初步改变了雅典贵族统治的局面;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础。(3分)2.(2016·西城期末·41)(14分)中国古代史上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有学者认为,中古时代(指秦汉至隋唐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变化,首先是民族重整:经过七八百年的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同时发生文化重整:这个民族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1)结合所学,说明“秦汉至隋唐是中国民族和文化重整时期”这一观点。(8分)明中期以后,西洋数学、天文地理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逐渐进入中国,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尊重。意大利人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还专门介绍了西方水利技术。清初,很多外国人任职于宫廷,主持历法修订并为康熙帝讲授科学知识。一些知识分子认为西学在我国古已有之,只是后来失传,西学实际上源于中学;或者认为西学还不如中学。还有人强烈反对西人主持的历法,理由是“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2)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中国文化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6分)【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试题解析】(1)本题为观点类试题,首先要明确观点,对史料的分析要根据材料中“首先是民族重整:经过七八百年的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得出民族重整,结合秦汉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的概括分析说明,重在体现民族重整;根据材料中“同时发生文化重整:这个民族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得出文化重整,根据秦汉隋唐时期思想和文化的发展融合概括。在叙述的过程中,要结合观点做到史论结合。(2)第一小问现象,根据材料中“明中期以后,西洋数学、天文地理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逐渐进入中国,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尊重。意大利人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还专门介绍了西方水利技术”得出出现了西学东渐现象。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意大利人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得出通过传教士传播,根据“西洋数学、天文地理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逐渐进入中国“西方水利技术”得出主要集中在科学领域,根据材料中清朝知识分子的态度得出遭到保守观念的强烈抵制,因此影响并不广泛。【答案】(1)说明:民族重整:秦汉以来,中原与匈奴、越等民族接触增多,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推动民族融合;隋唐时期,与吐蕃等民族交流密切,唐太宗的开明政策有利于民族重整。文化重整:秦汉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中原文化越来越为其他民族接受,孝文帝改革是突出代表;与此同时,其他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如佛教等)也颇为流行。(观点理解2分;任答出3个史实,给6分)(2)现象:西学东渐(或西方学术传入中国)。(2分)特点:通过传教士传播;主要集中于自然科学领域;在中国的影响局限于宫廷和士大夫阶层;遭到保守观念和力量的强烈抵制。(答出2点,可给4分)3.(2016·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33)(20分)政治、经济、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会发生剧烈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及商业资本发展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旧来的封建侯领。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以区别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1)指出“新型国家”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不同。(8分)在韩非子看来,用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戒,靠未必善良的人性自觉来拯救,都是缘木求鱼的迂阔思路。他的思想有两个基点:一个是人性之恶,一个是时代变了,治理方法不能不变。——葛兆光《中国思想史》(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并指出儒法两家是主张如何来重建秩序的。(8分)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传统宗法等级制度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3)材料中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商人未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是什么。(4分)【知识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把诸侯国按分封制的特征归纳,而“新型国家”按照中央集权的中央和地方特征概括。(2)第一小问状况,结合教材可以归纳为“礼崩乐坏”或“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分裂”;第二小问主张,儒家从当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仁”、“仁政”、“民本”等角度归纳,法家可以从“性本恶”、“法治”、“君主集权”等角度归纳。(3)依据材料三“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传统宗法等级制度的堡垒,……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自然经济的制约、重农抑商政策影响、思想文化政策的间接作用等角度概括。【答案】(1)不同:原来的诸侯国在国内继续实行分封,由世袭的卿大夫辅佐统治。(4分)“新型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君权力大大加强,任命职业官僚进行统治。(4分)(2)状况: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2分)儒家:孔子提倡恢复周礼,提倡人要做到“仁”。孟子主张“性善论”,靠人性自觉来恢复秩序。法家主张“人性恶”,君主要以“法”“术”“势”来重建社会秩序。(6分)(3)原因:商人将大量的财富用于科举消费,公益消费,购置田产等,其结果是进一步巩固宗法专制社会和自然经济;资金未能投入再生产领域,使商品经济始终未能冲突专制制度的束缚,未能成长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4分)4.(2016·海淀上学期期中·35)(12分)君主与民众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人有各自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历史上有关君主与民众关系的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韩愈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命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丝麻、做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者也”。按照这样的分工原则,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民众则要治于人。因此,每一等级都要恪守自己的等级,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命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则诛”。——摘编自刘泽华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1)韩愈对于君民关系持什么观点?(4分)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2分)材料二有生之初,人各有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指普天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