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辅导资料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辅导资料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辅导资料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辅导资料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辅导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PAGE2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上所说的一元论是指(D)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说的“客观实在”是指(A)A、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C、不能被人们所认识D、实际存在的实物3、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是(D)A、世界统一于存在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C、世界是精神的异化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C)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5、认为虚幻、荒诞的鬼神观念是人脑中自行产生而与客观事物无关的看法属于()A、唯物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形而上学6、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C)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7、关于意识的本质,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B)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B、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8、在哲学史中,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C)A、黑格尔B、费尔巴哈C、康德D、赫拉克利特9、一元论的哲学派别都主张(D)A、世界统一于物质B、世界统一于精神C、世界是运动发展的D、世界只有一个本原10、“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是(B)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1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C)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12、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曾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句话是一种(D)A、唯我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1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是一种(A)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B)A、 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 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 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1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C)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都是诡辩论的观点C、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D、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1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全局”这种观点是(B)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唯心辩证法的观点17、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度”是指(B)A、事物构成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B、保持事物质的数量界限C、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D、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18、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种观点是(B)A、认识论的辩证法观点B、认识论的唯物论观点C、认识论的唯理论观点D、认识论的经验论观点19、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普遍联系的观点2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客体是(C)A、自然存在物B、人类意识的创造的发挥C、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D、进入实践活动领域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21、“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种观点是(D)A、形而上学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诡辩论认识论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A)A、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B、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否相统一C、对人们是否有用D、能否被大多数人所承认和接受23、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B)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4、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D)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25、同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在于(D)A、它是社会历史的活动B、它是人类能动的活动C、它是适应环境的活动D、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6、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27、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D)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28、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C)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29、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C)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30、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B)A、政治法律制度B、生产关系C、历史文化传统D、伦理道德规范3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D)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3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3、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会导致(C)A、绝对主义B、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诡辩论34、依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区分(D)A、唯理论和经验论B、反映论和先验论C、一元论和二元论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5、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D)A、朴素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B、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C、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唯物主义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6、根据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区分(C)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D、唯意志论和宿命论、3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B)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38、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B)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C、形而上学D、客观唯心主义3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C)A、实物性B、运动C、客观实在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D、结构性40、社会的物质承担者是(C)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41、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C)A、直立行走B、`抽象思维C、制造劳动工具D、语言的产生4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A、它的矛盾性B、它的可知性C、它的物质性D、它的存在性43、设想无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D)A、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的诡辩论D、唯心主义44、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B)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45、“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B)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46、时间和空间是(B)A、物质的唯一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D、人类认识世界的先天形式47、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B)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变为“为我之物”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世界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48、从动物心理发展成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D)A、人脑的形成B、物质文明的发展C、语言的发展D、生产劳动49、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50、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C)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51、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52、“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D)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53、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活对我们的启示是(C)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战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C、实践高于认识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54、“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观点是(A)A、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B、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C、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D、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的错误观点55、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C)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56、“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A)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57、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D)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58、“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说明(A)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59、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D)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60、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实了时空(B)A、客观性的可变性B、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C、同人的认识的不可分割性D、有限性6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C)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6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空间是指(D)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B、事物之间的距离C、物体的体积D、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6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指(D)A、物质运动之外的独立存在物B、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C、运动着的物质的客观性D、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6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焦点在于是否承认(C)A、事物的普遍联系B、联系的多样性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D、事物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65、“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的说法属于(A)A、朴素辩证法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D、唯心主义的观点66、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尚不能实现的可能性称之为(C)A、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微小的可能性6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反映了下列哪一种观点(B)A、知行统一的观点B、质和量的关系观点C、否定与肯定的关系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的观点68、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C)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69、“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B)A、形而上学孤立观点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诡辩论观点7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话体现了(D)A、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B、神学目的论的观点C、唯意志论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决定论的观点71、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D)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C、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72、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D)A、唯物论的观点B、唯心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73、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下,从中国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B)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74、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B、事物变化的显著与不显著C、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75、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B)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或状态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76、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D)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完整地表现出来的B、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表现出来的C、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的D、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的77、“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A)A、质和量的统一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结合D、曲折性和否定了周期性78、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C)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源泉和动力D、全部内容79、理性认识的特点是(D)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80、唯物主义认识论是(A)A、反映论B、先验论C、唯理论D、经验论81、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A)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破灭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82、“从物和感觉到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是(C)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8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8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C)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85、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D)A、唯心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D、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86、真理和谬误的界线是在于(D)A、真理有用,谬误有害。B、真理反映外部世界,谬误是主观自生的。C、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D、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87、“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说(D)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C、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的统一88、承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这是真理观上的(A)A、唯物论B、辩证法C、绝对主义D、相对主义89、在认识问题上,“跟着感觉走”是(D)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C、机械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90、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的共同特点是(D)A、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B、承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C、否认真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D、割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统一9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是它的(B)A、实践性B、直接现实性C、普遍性D、目的性92、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A)A、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B、看清楚,想明白C、和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D、与实践的要求相一致93、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A)A、内部联系的反映B、外部联系的反映C、外部形象的反映D、现象的反映94、真理就是(C)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B、对人们有用的理论C、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D、大多数人同意的认识9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是(D)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B、自然和社会的统一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9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A、全部自然环境B、人口因素C、地理环境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97、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社会存在是指(D)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9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B)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人与自然的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9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为(C)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100、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D)A、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B、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C、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D、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01、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C)A、人和人的关系B、物和物的关系C、人和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102、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B)A、信息传递系统B、生产工具系统C、劳动力系统D、能源系统103、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D)A、人的意志B、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C、哲学D、国家政权104、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D)A、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105、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C)A、劳动者技术水平的高低B、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D、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106、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D)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107、国家的实质是(C)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B、全体居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C、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D、独立于阶级之外的第三种社会力量108、国家属于(B)A、经济基础B、上层建筑C、生产关系D、意识形态109、社会基本矛盾是(D)A、生产方式内部矛盾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C、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10、先进的生产关系之所以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在于(C)A、它内部的诸环节或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B、它决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趋势C、它为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提供较好的方式D、它同生产力没有矛盾11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B)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着上层建筑的性质11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D)A、阶级斗争B、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和合作C、社会的相对稳定状态D、社会基本矛盾113、我国目前以全民所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状况,是由于(A)A、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状况决定的B、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决定的C、党的发展经济的政策决定的D、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114、阶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B)A、政治范畴B、经济范畴C、思想范畴D、文化范畴115、在阶级社会里,革命的根本问题是(B)A、建立革命政党B、夺取国家政权C、创立革命理论D、发展社会生产力116、阶级的实质是(D)A、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分工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专政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生产资料D、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117、“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C)A、历史唯物主义B、历史主义C、历史唯心主义D、自然主义118、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B)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119、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D)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B、社会是不断进步的观点C、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观点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120、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C)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121、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B)A、政治关系B、经济关系C、家庭关系 D、宗教关系122、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化的经济规律是(B)A、节约劳动时间规律 B、价值规律C、剩余价值规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12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A)A、社会分工 B、企业内部分工C、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 D、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124、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D)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125、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表现的是商品的(A)A、交换价值B、价值C、使用价值D、价格126、在20尺布=1件上衣的公式中,20尺布处于(C)A、扩大的价值形式B、一般价值形式C、相对价值形式D、等价形式127、以下关于价值规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A、它是在几个社会中都起作用的规律 B、它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C、它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D、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起作用128、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获得的收入(B)A、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B、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C、等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D、与同行业平均水平无关129、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130、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C)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13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它是(B)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D、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132、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C)A、随着生产耗费而逐渐消失B、能够发生价值增殖C、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产品中去D、借助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133、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D)A、降低劳动力价值B、追逐绝对剩余价值C、追逐相对剩余价值D、追逐超额剩余价值134、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C)A、商品约有用性来体现B、商品的广告传播来体现C、商品的交换来体现D、商品质量的鉴定来体现135、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是(B)A、交换B、生产C、消费D、分配136、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D)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B、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137、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C)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138、某棉纺厂因棉花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该厂的(B)A、资本技术构成B、资本价值构成C、资本物质构成D、资本有机构成139、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C)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140、货币的本质是(B)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C、流通手段D、价值的表现形式141、价值规律是(B)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C、产品交换经济的基本规律D、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142、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D)A、生产绝对剩余价值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C、降低劳动力价值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14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C)A、剩余价值B、可变资本C、资本积累D、剩余劳动144、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B)A、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B、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C、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D、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145、生产逐渐发展,工人就业增加,物价稳步上升,企业利润增加,就是(C)A、危机阶段的特征B、萧条阶段的特征C、复苏阶段的特征D、繁荣阶段的特征146、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是(B)A、购买、生产和销售B、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C、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D、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147、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A)A、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B、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C、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D、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148、“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这就是说(B)A、只有出现了货币,商品价值才得到了外在表现B、价值的内在尺度是劳动时间,外在尺度必然是货币C、货币可以将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准确表现出来D、价值的内在尺度只有通过外在尺度才能表现149、马克思说“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表明(B)A、只要物有使用价值也就有价值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C、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D、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15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是(A)A、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B、企业内部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D、生产劳动的直接私人劳动性质与间接社会劳动性质之间的矛盾151、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是因为抹杀了(A)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区别D、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15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将剩余价值看作是(C)A、不变资本的产物B、所费资本的产物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D、资本家“监督劳动”的产物15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D)A、商品的社会价值B、商品的市场价格C、超额剩余价值D、平均利润率154、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A)为尺度。A、简单劳动B、复杂劳动C、私人劳动D、社会劳动155、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C)A、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B、等价交换C、社会分工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156、当货币产生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转化为外在的(C)A、商品与商品的矛盾B、货币与货币的矛盾C、商品与货币的矛盾D、价值与价格的矛盾157、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A、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B、唯物史观C、无产阶级专政D、国家政权158、在资本循环中,货币资本的职能是(A)A、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B、生产剩余价值C、实现剩余价值D、在市场上销售商品159、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B、社会总资本的运动问题C、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问题D、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160、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生产价格是(A)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B、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C、生产成本与利润之和D、生产成本与剩余价值之和161、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D、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162、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A)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采取了支付的形式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163、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A)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164、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B)的总和。A、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C、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D、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165、资本的周转速度(D)A、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B、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C、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D、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166、资本主义机器制造厂生产出来的机器是该厂的(D)A、固定资本B、流动资本C、生产资本D、商品资本167、一般情况下,获利水平低于平均利润率的资本是(D)A、产业资本B、商业资本C、银行资本D、借贷资本168、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作是生产商品中所(C)A、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B、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C、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D、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169、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A)A、超额剩余价值B、绝对剩余价值C、相对剩余价值D、剩余价值170、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是指(D)A、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C、转移劳动力价值的时间B、再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 D、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171、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D)A、股份制B、股份合作制C、合伙制D、公司制172、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12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C)A、实在的货币B、信用货币C、观念上的货币D、现金173、自由王国是指(D)A、绝对自由和谐的社会状态B、无矛盾、无差别的社会状态C、社会的文明状态D、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支配,成了世界主人的状态17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依靠(D)A、延长工作日获得的B、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C、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D、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175、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A)A、可变资本之比B、不变资本之比C、固定资本之比D、流动资本之比176、在资本主义工资形式上,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A)A、必要劳动B、剩余劳动C、无酬劳动 D、抽象劳动177、资本有机构成是指(D)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C、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D、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178、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方式是(A)A、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B、资本积聚和竞争C、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 D、资本集中和信用179、货币资本循环的公式是(B)180、在产业资本循环中,执行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职能的资本是(C)A、货币资本B、生产资本C、商品资本D、流动资本181、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B)A、民法B、宪法C、刑法D、行政法182、资本主义国家选举的实质是(C)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参加竞选活动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人民当家作主183、负责股份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是(D)A、股东会B、独立董事C、监事会D、总经理184、金融资本是(D)A、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B、工业垄断资本和商业垄断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C、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D、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18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D)A、根本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彻底消除了生产无政府状态C、完全排除了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D、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18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向私人企业加工订货是(C)A、国家直接掌握垄断资本的一种方式B、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的一种方式C、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的一种方式D、国家直接管理企业的一种方式187、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是(A)A、国际经济一体化B、国际政治一体化C、国内经济一体化D、国内政治一体化188、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外经济关系中的重要经济特征是(B)A、货币输出B、资本输出C、劳动力输出D、自然资源输出189、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联合体的典型形式是(B)A、东南亚国家联盟B、欧洲联盟C、亚太经济合作组D、七国集团190、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福利政策”和“资本民主化”(C)A、减轻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受剥削的程度B、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C、不能改变工人阶级的雇佣劳动者地位D、表明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并非对立191、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最重要的途径是(D)A、增加劳动力投入B、增加物质资料投入C、提高劳动强度D、提高劳动生产率19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所以叫不变资本是因为(C)A、它的实物形态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变化B、它的价值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C、它的价值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但价值量不发生变化D、它对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不起任何作用193、经过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资本的形式由(C)A、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B、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C、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D、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194、资本主义再生产是(D)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195、下述关于使用价值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使用价值即劳动产品的有用性C、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D、使用价值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19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收益必须使其生产商品的(D)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剩余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剩余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97、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则(B)A、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越多 B、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越少C、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越多 D、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越少19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剩余价值(A)A、在生产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流通领域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与流通领域无关D、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与生产领域无关199、超额剩余价值是本企业(A)A、产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B、产品的价值与生产成本的差额C、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D、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200、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被称为可变资本是因为(D)A、它的价值会转移到产品中去B、它的价值不仅会发生转移,而且会自行增殖C、劳动力仅能创造出相当于自身价值的价值D、劳动力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还创造出剩余价值201、假设原来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时,若分别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使剩余劳动时间各延长2小时,则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应分别为(C)A、150%,100%B、150%,200%C、150%,300%D、100%,200%202、产业资本循环第一阶段用公式表示是(A)A、G-W<B、W′-G′C、G-W<…P…W′D、G-W<…P…W′-G′203、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主要依据是其(D)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价值形态D、最终用途204、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区别是(A)A、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B、利润是剩余价值的本质,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C、剩余价值和利润在质上相同,在量上相等D、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可变资本的产物205、垄断低价一般是(B)A、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价格B、垄断组织购买原材料时规定的价格C、非垄断组织必须接受的市场购买价格D、非垄断组织必须接受的市场收购价格206、金融寡头实现其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C)A、“参与制”B、“代理制”C、“个人联合”D、“企业联合”207、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新型垄断组织形式是(C)A、康采恩B、托拉斯C、混合联合公司D、股份有限公司208、除跨国公司外,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另一个主要形式是(D)A、国际卡特尔 B、国际托拉斯C、金融寡头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209、从资本形态上来说,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是(C)A、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B、金融资本输出和商业资本输出C、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D、垄断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210、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的发展趋势是(C)A、只有停滞,没有发展 B、只有发展,没有增长C、既有停滞,又有发展 D、只有增长,没有发展211、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C)A、实现公有制B、实行按劳分配C、实现共同富裕D、发展生产力212、作为社会主义主体分配方式的按劳分配,它的实施范围包括(A)A、公有制经济 B、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C、个体经济 D、社会各行各业21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C)A、二者是同一过程 B、二者是依次相连的两个过程C、前者是后者的结果 D、二者没有任何关系214、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D)A、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B、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C、依靠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D、用暴力迫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215、下列情形中不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的有(D)A、原国有经济改为国家私人共有B、国家与私人资本共同投资创办企业C、国家向私人企业注入资金并介入其经营D、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向社会招股216、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量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这些国家(B)A、存在大量绝对过剩资本 B、存在大量相对过剩资本C、国内已无投资场所 D、国内已无投资项目21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二战后资本输出新特征的是(B)A、资本主要是从发达国家向经济落后国家输出B、资本在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输出C、国家资本输出比私人资本输出增长更快D、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多采取“援助”的形式218、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A)A、资源配置国际化 B、国际贸易自由化C、科学技术现代化 D、各国货币一体化219、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C)A、无产阶级专政 B、工人阶级领导C、生产资料公有制 D、按劳分配220、资本集中的两个有力杠杆是(B)A、竞争和垄断B、竞争和信用C、财政和信用D、财政和竞争221、资本流通的目的是(D)A、获取使用价值B、发展社会经济C、获取消费资料D、实现价值增殖22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A、金融资本B、银行资本C、工业资本D、商业资本223、在世界发展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是(C)A、18世纪中叶B、19世纪中期C、19世纪末20世纪初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2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C)A、银行资本家B、工业资本家C、金融寡头D、商业资本家225、跨国公司是由(D)A、联合国有关机构出资建立起来的B、原料出口国共同投资建立起来的C、一国的或以一国的垄断组织为主建立起来的D、多个国家的垄断组织共同建立起来的226、垄断资本在经济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B)A、规定垄断价格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C、掌握国家政权D、避免两败俱伤227、资本积累的源泉是(C)A、资本家的节俭;B、资本的价值;C、剩余价值;D、扩大再生产;22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与调节代表着(C)的利益。A、大垄断资本家B、中小资本家C、垄断资产阶级整体D、全体劳动人民229、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C)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B、创造商品全部新价值的时间C、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D、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230、货币资本的职能是(A)A、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前提条件B、生产剩余价值C、实现剩余价值D、直接带来剩余价值23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D)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D、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232、资本输出的实质是(D)A、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B、发达国家带动其商品输出的手段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一种互助互利关系D、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233、美苏两极对峙终结的标志是(B)A、东欧剧变B、苏联解体C、第三世界解体D、中国的强大234、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A)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B、生产关系为标准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D、以阶级斗争为标准235、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C)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B、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23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C)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C、坚持党的领导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23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D)A、进行阶级斗争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38、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B)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239、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D)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B、农民问题C、武装斗争问题D、国家政权问题240、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D、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四、材料分析题1、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观点是否能被看做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腐朽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任’,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案要点】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正确的。材料1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材料2科尔施的理解则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材料3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所谓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论方法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卢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是他把方法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世界观的方法意义,实际是否认唯物主义的方法意义;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法,把方法看做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2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而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由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请回答(1)材料1、材料2、材料3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答案要点】(1)材料1、材料2、材料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在于材料1与材料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源。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3、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答案要点】(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是要受条件的制约的,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2)所谓的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思维定势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事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4、1997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材料1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材料2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材料3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请回答①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②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③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答案要点】①②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还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③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通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