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练习
1观潮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pīpǐ)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chànzhàn)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而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zhǎngzhàng)了两丈来高了。
1、这段文字节选自课文《__________》,“潮”是指的_________________。
2、把语段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划掉。
3、你能用加横线字的另一个读音来组词吗?
风号浪吼()涨潮()好像()
4、用“____”画出语段中的比喻句。
5、用“~~~~”画出潮来时样子的句子。
6、你能谈谈潮水给你带来的体会或感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鸟的天堂
榕树正在()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儿()。那()的颜色,明亮地()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这段文字节选自课文《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3、你从画线的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爬山虎的脚
(1)以前我只知(到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到)它怎么(mome)能爬。今年我(留意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jīngjǐng)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壮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nènlèn)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这段文字节选自课文《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本册中还有一课也提到了作者家的爬山虎,是《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用“√”选出括号内正确的读音或字词。
3、这段话中第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你能根据文中的描写画出来吗?
(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1、在短文中的()里填上合适的词。
2、从划“_______”的句子中,我体会到了作者的观察很(),描写得很()。
3、作者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对爬山虎的脚进行细致地描写的。
一、形状,我是从()等词语感受到的。
二、动作,我是从()等词语感受到的,
三、颜色,我是从()等词语感受到的。
4、文中有句比喻句与众不同,请你仔细找一找,并且用“____”划出来。
7蟋蟀的住宅
①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②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请在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下来。
()------()()------()
我还会写出这些词语的反义词:
安静——()简朴——()简单——()
2、照样子用带横线的词语造句。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
3、这段话是按从()到()的顺序写的。
4、我们只所以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是因为()。
5、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下面的句子来表达。
蟋蟀的住宅很(),很(),还很()。
我觉得蟋蟀真()!
7蟋蟀的住宅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1、这段文字节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代表作《_______________》。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3、理解词语的意思并练习写一句话。
随遇而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蟋蟀选择什么样的住址?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最后一句话中,你可以看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长城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1、这段文字节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修筑()陡峭()凝结()
3、为最后一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理解第一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dūn)(),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mǐn)(jié)();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张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磷甲。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不过,有些科学家认为,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他们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zhǎn)()新的生活天地。
1、这段文章节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
2、读拼音,在括号内写词语。
3、为第1自然段加上标点。
4、地球上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的时间,样子怎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猫
(1)猫的(性格性情)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怪。它会找个(暖和温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等就是几个钟头,[]把老鼠等出来[]!
1、写出这段文字中的反问句,试着把它改为陈述句。
反问句:
陈述句:
2、在文中的[]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用“√”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任凭(rènrén)屏息凝视(bǐngpíng)尽职(zhízí)
4、用“____”画出文中()里用得正确的词语。
5、猫的性格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谁怎么呼唤,它()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把老鼠等出来()!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1、判一判,对的打“√”,错的打“×”。
(1)、《猫》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
(2)、“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说明猫是一位画家。…………()
2、请在文中的()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给句中加横线的词语换上意思相近的词。
(1)、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2)、它若是()不高兴,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
4、我能照样子写象声词。
咕噜咕噜:()()()。
5、“古怪”的意思是(),作者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出猫的古怪的。
说猫既()又();既()又();既()又()。表面看起来作者是()猫的,其实是表达了对猫的()之情。
(3)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它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到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2、这段文字节选自课文《_________》,作者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为最后一句话换个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纳这段文字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颐和园
①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1、从划“_____”的句子中,我知道这篇课文是按()的顺序写的。先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来到()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看到的楼台亭阁;再写登上(),站在()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
2、葱郁的“郁”字,音序是(),部首是(),除部首外查()画。在字典里有3种意思,请在正确的序号后打“√”。①香气浓厚;②(草木)茂盛;③(忧愁等)在心里积聚,不得发泄。
3、文中“慢慢地滑过”,我觉得“()”字用得贴切,因为从中能让人体会到()。
4、我会照样子写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1)、天上的星星多得像();亮得像()。
(2)、我们学校美得像();舒适得像()。
21搭石
(1)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满意了才肯离去。
1、这段文字节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
2、根据原文,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3、为第一句话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谴责()
反义词:懒惰()
5、这段文字主要写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紧走搭石慢过桥”是一句俗语,我也来写一句俗语。()。
2、照样子写词语:清波漾漾:()()。
3、读了这段话,我眼前仿佛展现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这段话先写一行人()的美,我是从()这个词知道的;再写()的美,我是从()这个词知道的;最后写()的美,我是从()这个词知道的。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谢凋零衰落)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福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期望盼望希望渴望愿望),(等待期待)着他的骨髓。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1、以上文段选自课文《》。
2、选择括号里正确的词语,并标上“√”。
3、用“____”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4、上述文段,从“__________________”句子中可以看出有____________个场景同时描写,作者这样安排故事情节,表现了事情的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反映了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同一时刻”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谈何容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如其来”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涓涓流出”中“涓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中“静静的”与“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中的“静静的”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正当周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1、联系上下文,写一写下列词语的意思。
吵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衣衫褴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撑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认真读短文,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中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叫“中华不振”。
3、看到这一幕,在场的周恩来是怎么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你读到这一幕时,你是怎么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我们的交谈很融(恰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溶)化了,(以已)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辉晖)染红窗棂,院里(哪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我非常庆(辛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竞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1、以上文段选自课文《》。我们通过阅读作家的成长故事,体会到学作文应先做人的道理。
2、文段中提到的“他”指_____________,我们曾经学过他的童话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还读过他哪些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括号中选择正确的字,并在正确的字下面画横线。
4、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蕴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做”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么写”指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我模模糊糊懂得了”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lài)()自然的农(gēng)()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huàn)()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这段文章节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词语。
3、读画线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的诗句你熟悉吗?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题目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说说引用诗句的意思。
六、《颐和园》
①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1)从划“”的句子中,我知道这篇课文是按()的顺序写的。先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来到()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看到的楼台亭阁;再写登上(),站在()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
(2)葱郁的“郁”字,音序是(),部首是(),除部首外查()画。在字典里有3种意思,请在正确的序号后打“√”。①香气浓厚;②(草木)茂盛;③(忧愁等)在心里积聚,不得发泄。
(3)文中“慢慢地滑过”,我觉得“()”字用得贴切,因为从中能让人体会到()。
(4)我会照样子写句子。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①天上的星星多得像();亮得像()。②我们学校美得像();舒适得像()。
17长城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1、这段文字节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修筑()陡峭()凝结()
3、为最后一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理解第一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古诗两首
1、《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这首诗是()朝诗人()所写。
(2)、诗中“缘”是()的意思。
(3)、表示立足点和角度,所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可以用(),()来表示。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2、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这首诗是宋朝爱国诗人()所写。
(2)、这首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你觉得从哪两句诗可以感受到这份热情:(),()。
(3)、“疑”在诗中的意思是()。
(4)、在()情况下,人们会经常使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一)
《观潮》文段选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men
men)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fei
fu),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
欢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zu
zhu)渐拉长,变粗,(横卧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bing
bin)进,浩浩荡荡地飞奔(ben
ben)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tan
chan)动起来。
1、我会在文段括号内用“
”选出合适的词语。(2分)2、我会划去在文段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6分)3、我能写近义词。(4分)
顿时(
)
犹如(
)
颤动(
)
逐渐(
)5、照样子写词语。(3分)
浩浩荡荡:
6、我还能写出形容声音大的四字词语。(3分)
山崩地裂
、
、
7、用“
”画出第二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并说说这个句子具体形象地描绘了从近处观看钱塘江大潮
。(只填序号)(3分)①景象非常壮观
②所听到的声音
③所看到的样子
④所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样子8、“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中的“水墙”指
,说明
。(4分)
9、依照句子“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写一句话。(3分)
10、大潮是从
来的。作者是由
而
地写出了潮来时
的和
的。(5分)11、我会写:动脑筋想一想,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表达方式,意思不变。(4分)
大地好像都被江潮震得颤动起来。(1)
(2)
12、画出描写大潮来时声音的词句。并说说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3分)
13、比较下面的句子。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第一句把意思
;第二句写出了
和
;第三句更具体地写出了大潮发出
的和浩大的
。(5分)14、读了第二自然段,你会提什么问题?细读后,你能自己解决吗?(5分)我提的问题:
我的解答:
(二)《鸟的天堂》文段选读(1)起初周围是(寂静
宁静)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
陆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chǔchù)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yīngyìng)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xìngxīng)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huàhuá)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打“√”。(4分)2、我会在文段中划去括号内不合适的词语。(2分)3、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静寂(
)
兴奋(
)
应接不暇(
)4、用“_____”在文中画出表示“应接不暇”的句子。(2分)5、缩句: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2分)6、按文中内容填空。(共7分)(1)“大小、小的、花的、黑的”这是写了鸟的________。“有的……有的……有的”是写了鸟的________。(2分)(2)“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3)最后一句话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是因为________;第二个没有加引号是因为________。(把序号填在横线上。)①对大榕树的称呼②这的确是鸟栖息的好地方,是作者由衷的赞叹。(2分)7、在百鸟争鸣中为何单独写画眉鸟的叫声?“兴奋”一词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呢?(5分)
8、你喜欢这里的鸟吗?为什么?(3分)
(二)《鸟的天堂》文段选读(2)我们的船渐渐(逼近
靠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zhu
zu)大树,枝上的数目不可计数(shu
shu)。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chui
shui)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
表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cu
zu)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feng
feng)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si
shi)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我会在文段中括号内画出正确读音。(6分)2、我会在文中的括号里划去不合适的词语。(2分)3、写出下列的近义词。(3分)
渐渐(
)
似乎(
)
颤动(
)4、第一自然段作者从
、
、
三个方面入手,细致地刻画了大榕树的长势和形态。作者是按照
的顺序来观察。(4分)5、画横线的这句话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4分)6、第二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三)《爬山虎的脚》文段选读以前,我只(就是说
仅仅是)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①这就是爬山虎的脚。②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③茎上长叶柄(bin
bing)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④爬山虎的脚长在茎(jin
jing)上。爬山虎的脚触(cu
chu)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zhao
zhe)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花费
费用)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1、文中的括号里给出了加点字的不同含义,请联系句子用“√”选出正确的解释。(2分)2、我会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4分)3、我能写近义词。(4分)痕迹(
)
牢固(
)
逐渐(
)
休想(
)4、我能写反义词。(3分)弯曲(
)
仔细(
)
萎谢(
)5、“能”字有几种解释:①有能力的;②能力,才能;③能够。下列句子应各选哪种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3分)(1)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2)小红的爸爸是一位种田能手。
(
)(3)我们应该多方学习,掌握多种技能。
(
)6、第一自然段中①~~④句的顺序混乱了,请按照一定的顺序正确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
)--(
)--(
)。(将序号填在括号里)(4分)7、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请你在短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用“
”画下来。(2分)8、选择关联词填空。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如果、、、、、、就、、、、、、(1)(
)我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
)不知道它怎么能爬。(2)(
)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
)不能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3)(
)爬山虎的脚没有触着墙,(
)不几天就萎掉了。9、把描写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动词抄写下来。10、“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请根据这段话,再加上你的想象,把爬山虎的脚画出来。(5分)(四)《蟋蟀的住宅》文段选读(1)在朝着阳光的堤(di
ti)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nen
neng)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jin
jing)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zi
zhi),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jianjian)朴的,清洁、干燥(cao
zao),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我会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6分)2、比一比,再组词。(3分)既(
)
扑(
)
燥(
)即(
)
朴(
)
躁(
)1、
我会写出下面的反义词。(3分)粗糙(
)
简朴(
)
平整(
)5、我会写:动脑筋想一想,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表达方式,意思不变。(4分)
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1)
(2)
6、用“
”画这段话中的比喻句,并能造出一句比喻句来(3分)7、用“
”画出这段话中的拟人句,并能造出一句拟人句来。(3分)8、读了这部分,你认为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说说理由。(4分)(四)《蟋蟀的住宅》文段选读(2)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用它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pu
pu)开。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zuan
zuan)在土底下干(gan
gan)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chao
zhao)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有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敝的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阔。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打“√”。(4分)2、“它用前足扒土”的“扒”读音、意思正确的一组我认为是(
)(2分)A、ba抓住,把着
B、pa用耙搂,聚拢
C、ba刨开,挖
D、pa扒窃3、我知道蟋蟀盖房子是在
(季节)。(2分)4、我会找出第一自然段中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动作的词:(5分)
、
、
、
、
、
2、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3分)(
)地铺开
(
)地摆动
(
)地抛出(
)的土块
(
)的蟋蟀
(
)的住宅3、
缩句。(2分)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阔。7、造句。(2分)(1)即使、、、、、、、也、、、、、、
(2)只要、、、、、、、就、、、、、、8、“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4分)
(五)《巨人的花园》文段选读
喂
你赶快滚出去
巨人大声叱(chici)责
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
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ning
nin)视着巨人
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jin
jin)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ku
hu)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1、我会在文段括号内用“
”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2、我会写出下面的近义词。(4分)
任性(
)
凝视(
)
冷酷(
)
叱责(
)3、照样子写词语。(6分)
火辣辣:
、
、
、
4、我能给短文中未加标点符号的地方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3分)5、“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是巨人醒悟后说的一句话,他明白了春天不到花园里来的原因:6、“噢!是这么回事呀!”句中的“这”指
。巨人终于明白了
。(5分)7、巨人最后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而巨人开始对孩子由生气到大声叱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4分)
8、想一想,巨人大声叱责的时候,心里可能怎么想的?(3分)9、从巨人的话中,从这篇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写下来。(4分)
10、“男孩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想象一下,小男孩面对巨人的大声叱责,可能会说些什么?请写下来。(5分)
(六)《去年的树》文段选读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
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鸟儿问树根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dao
dao),拉到山谷里去了。”鸟儿向山谷里飞去。山谷里有个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大门回答说:“树么,在工厂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chai
cai),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鸟儿向村子里飞去。在一盏煤(mei
mei)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你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鸟儿睁(zheng
zhang)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灯火看了一会儿,就走了。4、
我会给文段中缺标点符号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3分)5、
我会用“
”把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去掉。(6分)6、
我会给下面的形近字组词。(4分)伐(
)
斧(
)
悼(
)
锯(
)代(
)
爷(
)
掉(
)
剧(
)4、文段中哪四个动词的连用,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树的不幸遭遇。(4分)
5、根据下面的提示仿例写出相应的拟声词。(6分)例:锯木头的声音(沙——沙——)水流的声音(
)
鸽子叫的声音(
)青蛙叫的声音(
)6、我会写:动脑筋想一想,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表达方式,意思不变。(4分)
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1)
(2)
7、树可以用来做火柴,还可以做什么用?试举例说明。(至少3个)(3分)
8、去年,鸟儿对着树唱歌。今年,鸟儿对着灯火唱同一首歌。鸟儿心里是怎么想的?你能猜出鸟儿心里的想法吗?先想一想,再写下来。(5分)9、我能体会下面的两个句子。(6分)(1)鸟儿睁(zheng
zhang)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2)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灯火看了一会儿,就走了。这两句话颇为传神,特别是其中的两个“看”字,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第一“看”,鸟儿睁大眼睛,仿佛在说:
。第二个“看”,鸟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仿佛在说:
。10、读了这篇童话,你肯定有很多话要对鸟儿说。把它写下来吧!(4分)(七)《白鹅》文段选读
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kan
kan)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的步调相似(shi
si),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mu
mo)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jiao
jue)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颈子来咬你一口。
1、我会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4分)2、我会写反义词。(3分)傲慢(
)
急速(
)
严肃(
)3、我知道这两个自然段主要从鹅的(
)和(
)写出鹅的高傲。(4分)4、我能用“
”画出具体描写鹅能看守门户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鹅步态的句子。(4分)5、我能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2分)6、“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如果鹅也会说话的话,你们猜猜,它会说什么?(4分)
7、这样傲慢的鹅,你喜欢吗?请谈谈你的见解。(3分)
(八)《猫》文段选读猫的性(xing
xin)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那么尽职。它屏(bing
ping)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zeng
ceng)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得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men
men)。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打“√”。(4分)2、我会写出下面的近义词。(3分)古怪(
)
暖和(
)
尽职(
)3、第一自然段是围绕
这句话写的。(2分)4、“古怪”的意思是:
。(3分)
5、第一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对猫
。(3分)6、用加点的字造句。(2分)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7、课文描写猫高兴时的样子,表现为:
、
、
、
、
。(用文段中的词语归纳)(5分)8、文章很大篇幅体现了人对猫的喜爱之情,那么,猫对主人有没有感情?哪里体现出来?请用横线把它画出来。(4分)
(九)《长城》文段选读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
险峻)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
宏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按课文的内容在括号里划去不恰当的词语。(4分)2、我会写出下面的近义词。(6分)气魄(
)
凝结(
)
单看(
)3、作者以(
)为例,从四方面想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时的艰难。这四方面是:修筑长城用的(
)多;(
)重;(
)难;修筑在(
)上。(5分)
4、读了这两段话,你最想积累的词语是(
),最想积累的句子是
。这句话饱含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4分)
5、“单看”中的“单”字可换成
字。(2分)
6、第一段最后一句是作者发出的感叹,作者感叹什么?(3分)
(十)《颐和园》文段选读
走完长廊(lang
nang),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ge
ge)。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dian
dian),就是排云殿。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殿。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ji
ji)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1、我会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4分)2、我会写出下面的近义词。(3分)耸立(
)
葱郁(
)
痕迹(
)3、用“
”画出文中的过渡句。(2分)4、昆明湖的特点是:
和
。(4分)5、这两段话中,作者写了
、
、
三处景物,最详细写的是
,它的特点一是“静”,作者“
”来比喻它;二是“绿”,作者用“
”来比喻它。(6分)6、写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
、
、
三个方向所看到的美丽景色。空间方位非常清晰。(3分)7、“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我认为句子中的“滑”字用错了,游船、画舫在水中行走应用“划船”的“划”字。聪明的你,请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4分)(十一)《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段选读针头向皮肤刺出,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luo
la),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kong
kong)旷(kuang
guang)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暂(zhan
zan)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xue
xie)脉(mai
mo)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1、我会在文段中括号内画出正确读音。(6分)2、我会写出下面的近义词。(6分)
跨越(
)
永远(
)
如同(
)3、写出下列的反义词。(6分)清楚(
)
沉着(
)
暂停(
)4、为什么李博士不到安全的地方去,而仍留在病房?(3分)
5、改变句式,意思不变。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3分)6、从本文中,你体会到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什么高尚品质?(4分)
7、用“
”画出表现两岸人民关系的句子。(3分)8、“生命桥”的意思是
。
“生命桥”是由
架起来的。(6分)9、你对“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4分)
10、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很多话想说,你可以跟李博士和台湾青年说些什么?(4分)
11、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5分)
(十二)《呼风唤雨的新世纪》文段选读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lai
nai)自然的农耕(geng
gen)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kong
kong)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bo
po)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使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1、我会在文段中括号划去不正确的读音。(8分)2、我会写出下面的近义词。(6分)
依赖(
)
愿望(
)
大概(
)3、写出下列的反义词。(6分)现实(
)
舒适(
)
方便(
)4、比一比,再组词。(6分)赖(
)
耕(
)
幻(
)懒(
)
耘(
)
幼(
)5、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在现实生活中分别指
、
和
。(6分)6、用“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造一个句子。(2分)7、我会用“
”画出文中的过渡句。(3分)
8、同学们,想想自己家里都有哪些科技产品?(4分)
9、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舒适和方便?(4分)
10、20世纪已经过去,二十一世纪属于我们。同学们,你们将怎样畅想未来?(5分)(十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文段选读(1)为什么
周恩来不解地问那是外国租(zu
zhu)界地
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
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mo
mu)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jia
jie)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哪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huo
hua)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1、我会在文段中括号画出正确的读音。(4分)2、我会给文段中缺标点符号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3分)3、形近字组词。(3分)
糟(
)
锅(
)
租(
)
遭(
)
窝(
)
组(
)4、“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意思是:
。(3分)5、伯父叹了口气的原因是
,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
。(5分)6、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换个方式。(3分)
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改成陈述句)(十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文段选读(2)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是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大嚷(rang
yang)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巡(xun
cun)警局能给她撑(cheng
chang)腰,惩(cheng
ceng)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局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的“中华不振”的含义。1、我会在文段中括号画出正确的读音。(4分)2、我会照样子写词语。(6分)
左顾右盼:
得意扬扬:
3、我能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3分)
惩处(
)
得意扬扬(
)
左顾右盼(
)4、我会把下面句子换个说法,使其意思不变。(3分)
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5、你知道什么事情使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吗?(4分)
6、当时那位妇女给那个中国巡警训斥,有理无处说。亲爱的同学们,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请你想一想,把你的感受说出来。(5分)7、“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请你展开翅膀,此时的中国人会想些什么?假如你在现场,你有什么感受?(4分)四年级上册阅读练习题(一)
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bian
pian)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lu
lu)轻轻地撒像茁(zhuo
zhou)壮的新苗。每当看到鲜花在幸福地开放,我就情不自禁地哀心祝愿:老师,您好!
1、画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2分)2、找出这段话中的错别字,把正确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段话中的“老师,您好!”应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请用“每当……就……”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时光老人和流浪汉
一个流浪汉呜呜地哭着。时光老人问:“你是谁?为什么哭?”流浪汉说:“我少年时代玩玻璃球,青年时代玩纸牌,中年时代打麻将,家产都败光啦!如今我一无所有,我真后悔呀!”
时光老师看他哭得可怜,试探地问:“假如你能返老还童……”
“返老还童?”流浪喊抬头将老人打量一番,“扑通”一声跪下,苦苦哀求,“假如再给我一个青春,我一定从头学起,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好吧!”时光老人说完便消失了。
惊呆了的流浪汉低头一看,自己已变成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肩上还背着书包呢。
他想起自己刚才说的话,便向熟悉的一所小学走去。路上,看到几个孩子正在玩玻璃球,他不觉手痒了,也挤进去玩了起来。他仍然按老样子生活,玩纸牌,打麻将……到了老年,他又懊悔地哭了起来。正巧又碰到时光老人。他“扑通”一声跪下,哀求时光老人再给他一个青春。“我做了一件蠢事!”时光老人冷笑着:“给你再多的青春,你也不会得到真正的生命。”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1)
时光老人让流浪汉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流浪汉表示:“假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一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光老人说自己做了一件蠢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2)
时光老人说的“真正的生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2、“笑”有许多种,再写出几种不同的“笑”来。
冷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写出一句古语,说明要珍惜时光,从小努力。(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练习。(1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非洲腹地的布隆迪共和国。我们住的一座(洁净、洁白)的小楼门前,有两(棵、颗)翠绿的大树。它们不同于一般的树,没有枝丫,树干①tǐngbá而修长,只在顶上长着一簇长长的②jiānyìng的阔叶,整齐地排成一片,像一把展开的羽毛折扇,又像孔雀正在开屏。
在非洲别的国家里,不少华丽的住宅和别墅门前也(裁、栽)着这种树。有了这种树,那些③jiànzhù仿佛增添了不少幽雅的情趣。我还以为这种树只能在阳光④míngmèi、土壤肥沃、雨水充足的地方生长,后来有一次在沙漠中旅行,(发现、发觉)这种树竟然也生长在茫茫沙海之中。在黄沙的衬托下,它越发显得翠绿,充满了生机。
我问非洲朋友:“这叫什么树?”
非洲朋友仰望着那翠绿欲滴的阔叶,回答说:“它的名字很别致,叫旅行家树。”
“为什么叫旅行家树?”
非洲朋友解释说:“这种树原生长在沙漠里。人们在沙漠里旅行,受到热沙炙(zhì)烤(kǎo)而干渴难熬的时候,要是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压缩机在环境监测设备制造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医院门诊空间设计中的色彩心理学应用案例研究考核试卷
- 危险品安全风险评估培训课程设计考核试卷
-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考核试卷
- 我国警犬管理办法
- 拍戏枪支管理办法
- 材料堆放管理办法
- 建筑日照管理办法
- 收集班级管理办法
- 挂职资金管理办法
- 国企集团公司各岗位廉洁风险点防控表格(廉政)范本
- (高级)烟草物理检验工职业鉴定理论考试题库-下(多选题)
- JGJ257-2012 索结构技术规程
- 佛山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带答案】
- 战略投资部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4年高考英语一轮复习综合测试试卷及答案五
- TD/T 1058-2020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县级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正式版)
- 软件开发价格协议书
- ISO28000:2022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
- 巡察下沉调研工作方案
- 乳腺癌保乳手术手术过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